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沉浸式音乐教学8篇

时间:2023-06-22 09:13:08

沉浸式音乐教学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1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培养孩子的学习艺术的兴趣,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思维敏捷力、想象力,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艺术兴趣或发现天赋。虽然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很明显,但是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教师应该对孩子进行艺术潜力的挖掘。

一、沉浸式艺术启蒙活动的内涵和价值

沉浸式艺术启蒙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手段,让孩子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观。沉浸是与外界的环境以及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人作为主体,能与外界的客体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共鸣。在幼儿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制造特定的环境气氛,引导孩子们置身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欣赏水平,开发孩子的智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审美情操。

二、幼儿艺术启蒙活动的沉浸因子

幼儿艺术启蒙活动的沉浸因素必不可少的是幼儿、教师以及作品。作为幼儿教师,在沉浸活动的前期当中,他们是沉浸活动中的主体,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而幼儿作为客体,要在其指导下与周围的环境融合。而在沉浸的中期阶段,幼儿是主体,而学习的作品则是客体,幼儿要与作品相融合。所以说在整个沉浸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幼儿要认真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体悟到作品的情感。

影响幼儿沉浸的要素有很多,比如说外界环境的好坏、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幼儿自身的状态。所谓的环境气氛是指在特定的群体内每个人的情绪所构成,所以说环境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状态。作为幼儿来说,由于其自身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环境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传染。比如说,班级内有一个孩子因为心情不好而产生哭闹的表现,就极有可能会带动班级内其他的学生调皮甚至苦恼。

三、开展沉浸式艺术启蒙活动

1.环境怡情

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幼儿作为幼儿园活动当中的主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孩子在幼儿园当中,教师应该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说每天的不同时间段播放不同的音乐。在早上,播放一些欢快活泼的歌曲迎接孩子们上学,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通常心情都是兴高采烈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沉浸在音乐当中。在中午,播放一些恬静的轻音乐,孩子们在优美的轻音乐当中进入梦乡,心情是安静的,情绪也是平稳的。在晚上,当孩子们都焦急地盼望着家长来接的时候,播放《回家》这首歌。所以说,音乐是无处不在,而利用音乐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对于孩子是否能真正的沉浸于艺术的海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2.情感激发

美术活动是孩子表现自我想法的一种有效方式,孩子们不高兴的时候画出来的天空可能是下雨的,孩子们高兴的时候画出来的天空可能是蔚蓝的,并且飘着几多小白云,孩子们愿意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袒露自己的情绪。所以说,美术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情感的活动之一。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这种活动去激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要想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就不应该去束缚、去规范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引导他们勇敢表现内心的想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放下姿态,以朋友或者小玩伴的身份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样能消除孩子们对老师畏惧的心理,让孩子们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自由发挥想象力。

3.创造引导

创意美术活动是与普通的美术活动不同的,这种活动的环境相对更加宽松舒适,孩子们展现自我的空间更大,孩子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找到一种全新的绘画方法,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有新意的作品。作为幼儿教师,要想让孩子们沉浸于艺术活动当中,不仅要教授得好,更要学会引导,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利用自然材料,创造出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同时感受创意之美。比如说材料是美术创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有很多人认为,越昂贵的材料才能创作出越优秀的作品,其实则不然。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树立孩子们废物利用的观念,这样既环保又能养成一个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例如孩子们平时喝水剩下的饮料瓶,吃巧克力剩下的包装盒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材料。还有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树叶、种子、石块等等。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日常常见的,但是如利用这些东西去创作,又不免会给幼儿带来一种新奇感,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其实,在教师的引导下,创意美术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乐趣,更具有一些现实的生活意义。比如,引导孩子们利用废弃的巧克力盒子做一个笔筒,用涂料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画上自己想画的图案。这样不仅节约又环保,而且是孩子们自己亲手做的,平时用的时候肯定也是极为小心的。

4.形式多样

开展沉浸式幼儿艺术启蒙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不仅仅体现在环境的烘托上,教师的引导上,情感的激发上,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说利用童话故事来开展幼儿艺术启蒙活动。幼儿的思维常常有幻想的特点,而童话借助幻想和想象,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形象,迷人的仙境能让幼儿把生活、童话、自我经验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利用《丑小鸭》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幼儿在听过故事之后,脑海中会浮现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一系列形象,在完全沉浸在童话故事当中的同时,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结语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2

一、沉浸音乐,诵读吟哦

诗词具有音韵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丰富了诗词的内蕴,使诗词在匀称的句式中充满灵动的气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是诗词教学的传统方式,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种教学方法对现今的中学生而言,也是学习诗词的起步。尽管学生的阅历使他们对不少诗词不可能完全理解,但通过熟读成诵,积累多了,时间久了,理解也会逐步加深。但仅仅是诵读这单一的模式还是会影响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配乐诵读往往是诗词教学的首选。乐与诗相伴而生,诗词本身具有韵律节奏。同时,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音乐对诗词又独具烘托力。这两种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组合,其目的是以适当的音乐为背景,和谐地烘托诗意氛围、酝酿情感、丰富诗词的表现力、提升诗词感染力,帮助学生加强对诗词的领悟。诗词是主体,音乐为辅助。如为格调苍凉沉郁的《天净沙・秋思》选配选低沉舒缓的音乐,为格调清新喜悦的《春夜喜雨》选配清新悠扬的乐曲,在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铿锵明快昂扬的《将军令》把学生带入作品特有的磅礴雄浑的格调中去。

诵读的形式有单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在琅琅书声中,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还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模仿名师用古音吟哦唐诗宋词,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学生摇头晃脑,吟哦记诵,其乐融融。学生在风格各异的乐声中,既走进了诗的天地,也在诗意的牵引中,乘着音符的翅膀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二、沉浸画意,品味涵泳

诗词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又称意境。诗词的意境是在直觉形象的实境基础上,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意与象的融注,神与物的浑成,即作者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的感应而形成的艺术审美空间。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难点,对只有十二三岁而又没多少文化底蕴的学生来说“意境”简直无从谈起。

诗词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诗词意境总是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可以把“画”引入教学,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随着诗人创造的飞跃来体验、把握诗意,进行美的想象。如唐朝诗人王维在诗词中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恬淡的心境与闲逸的情趣,他的山水画为他的山水诗作了最好的解释。把这些古画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当诗与画相融合时,学生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极浓的兴趣。从看古画入手,到自己动笔依据诗词的内容用画面来描述,然后分别展示学生的创作,进行评点,还可以把收集到的古画照片展示,进行比较。

“绘画法”对初中生而言是学古诗的一种极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对诗境“形象特征的艺术”通过画面有感性认识。如品《渔歌子》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将诗句内容画成画面,“渔翁垂钓”的画作成了:青山红花,飞鸟肥鱼,潺潺流水,斜风细雨,画面的直观性,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内容记住。再稍一点拨,对诗人借助渔翁的艺术形象寄托“不须归”的情感来表现的那种境界也就有了体验,这样一来对“诗境的虚化”也有了认识。

当然,诗词鉴赏毕竟不是美术课,更强调的是学生读着诗词脑中幻化出相应的画面,沉浸在画意中,领略诗词的美妙。

三、沉浸联想,领会意境

艺术想象在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它是创造诗美的生命力。诗人进行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或物为基础进行联想活动构成诗思的。鉴赏诗词就可从诗人思路入手,了解诗人创作时采用的“相似联想”“对立联想”“连接联想”“组合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等,品读语言,沉浸其中进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将诗词语言在脑中转化成一幅幅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诗人在诗作中所创设的意境的习惯。如品读《君子于役》,学生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安谧祥和的乡村晚景图:“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妻子翘首盼夫,进而会产生联想――丈夫为何久不归家?又与《出塞》相比,体会《出塞》的意境――戈壁荒滩,关隘城堡,守关将士月下翘首东望盼回家。两幅图画一起展示,可感悟到前者运用对立联想,后者运用相似联想。然后让学生为这两首诗选择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就决定为前者配上舒缓哀怨的旋律,后者选用悲怆激昂的旋律。

笔者在教学中用“沉浸式”课题的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熏陶的教学气氛,提供观赏画面,设计朗读配音等等正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诗词。在笔者的诗词鉴赏课上,经常让学生进入特设的氛围中,在“我的画”和“我的鉴赏”的形式中任选自己最拿手的一项,或用画面,或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所学诗词的理解,在合作小组中交流、欣赏,在全班作展示,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声中聆听学生的诵读评点,学生各抒己见。

联想想象法是绘画法在诗词鉴赏中的提升,一句诗幻化出一个甚至多个画面,通过联想想象,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从而激活了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沉浸背景,触摸思想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是诗词教学的高层次,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只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得全面透彻,真正地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可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了解了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可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了解了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可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

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学生品读古代诗词,也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因此,在笔者的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个专题,与学生一起走进历代诗词名家,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触摸他们的思想,在品赏诗词歌赋中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3

关键词: 沉浸;美术活动;自然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

“沉浸”一词最早出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1975年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这一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某项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该理论认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带来的内在满足 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然于“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 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 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身于“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畅于“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 流淌的美感;《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足于“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沉浸,是一种手段,当它解读为“沉浸式教学”时;沉浸,是一种体验,当它解读为“沉浸的状态”时。“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更关注幼儿的内心和自我需求,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老师更多地去了解幼儿,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运用“沉浸式”教学手段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帮助幼儿进入“沉浸状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平衡好情感态度和能力技能的关系,在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亦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拥有必备的艺术表达技能才能让幼儿投入地参与到艺术创造中去,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沉浸状态”的快乐,由此让这些快乐体验成为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 沈 坚主编.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 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4

关键词:体验式;情景;引导;创编

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应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情景体验教学的应用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所学的知识通过机械的灌输来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非常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更为敏感,而那些枯燥的事情则很难调动起其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上述教学方式是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音乐学习潜力的挖掘也是极其不利的。而情景体验式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情景体验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情景来开展学习活动,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充满生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激发出来,会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以情景的创设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音乐的美不仅体现在音乐作品自身的美上,还体现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之美,因此,音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音乐技能的学习上,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优美的音乐中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只有这样的音乐教学活动才是全面的音乐教学,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教学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双管齐下,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讲《动物说话》这一课时,要尽量让学生进入音乐作品的角色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中不同小动物通过声音所表达出的丰富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可以先让学生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要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前对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声音的单独训练,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演唱表演,让学生在扮演不同小动物的演唱中感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轻松而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浓,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沉浸体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体验不同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深入感知与体验,教师要学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沉浸体验,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保护小羊》这课时,就可以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小山羊的可爱与无助的特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进行渲染,小学生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阅历,但是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正义的追求还是存在的,通过教师生动的教学,学生对于小山羊也会充满爱心。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情感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对小山羊充满了怜爱之心,与此同时,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感悟也自然变得更加丰富了。

四、开展创编体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还不具备创编一个较为成熟的音乐作品的能力,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创编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作品创编体验中,学生也会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也会对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定期开展以“生活中的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创编活动,在活动开展前,向学生布置一些资料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创编的声音,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高效实施。

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对促进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实施。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5

一、欣赏音乐,传承文化

我们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必然要了解它的风格流派体裁,作者、题材和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譬如海外华人听到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怀,这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秉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高中生欣赏音乐,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民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节,学生受其熏陶渐染,其个性品质必然良性发展。

二、欣赏音乐,教化洗礼

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反复品味人生的价值、向往自我实现的幸福、探求世界本真,这就是音乐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在个性的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欣赏音乐,坚毅乐观

欣赏音乐,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音乐审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阳刚性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它能让学生意志坚强:结构宏伟、大气磅礴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激烈、坚毅刚强;激情洋溢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阴柔性作品以宁静柔和为主旋律,学生因之而心情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帮助学生走出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萌生学生悲悯情怀。悲剧美的音乐培养学生沉稳理性;喜剧美的音乐可养成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音乐审美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高尚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

四、欣赏音乐,涵养个性

音乐是动态的,是乐音的有序运动。欣赏音乐时,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区分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学生必然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和接合的中心。高中生欣赏音乐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体验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6-1引言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让清泉般的音乐流得更欢,让熔炉般的音乐烧得更旺。我们最大的快乐是让每位音乐学子不断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让他们能在音乐的殿堂走得更加辉煌。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其中体验式教学法最具启发性。

一、 体验式教学法概念

体验式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而准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地、愉快的融入教学活动中呢?在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的审美价值得到提高?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学习音乐的初始阶段,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初学者而言,有这些愉快的情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音乐教学不仅是局限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还需要有学生的互动与配合,没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就难以形成真正的音乐教学。由此可见,音乐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初学者的审美观。

二、 “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情景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演说家的各种演讲,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场景――让大家闭上双眼,听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或是听一段催人泪下的音乐,这些都是情景体验的经典场合,这样的演讲方式常常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以发挥情景体验教学的作用。

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作为引导,例如儿歌中的经典曲子《小红帽》,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太阳下山”“糕点”“和妈妈一同进入甜蜜梦乡”等等场景,将这些图片放入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将图片场景与歌词及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对歌曲中各情节能在脑海里再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得一首曲子的人文性得到更好地体现。

(二) 参与体验

参与体验也是常说的互动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其价值。参与体验,需要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亲身的去体验、领悟、探寻音乐带给人的心灵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上面的情景体验法中也需要参与体验的融入,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去体验各音乐作品的场景。

(三) 沉浸体验

这一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对学生的意义也是最大的,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歌曲、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沉浸体验的教学。沉浸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作品中去感受作曲的灵魂与意境,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与价值。沉浸体验还需要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感情基础与广泛的兴趣爱好,在音乐体验时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能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作者作曲时的感情。这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管音乐的忧伤与快乐,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深处的享受,对教师来说这也是成功的教学。

(四) 编创体验

学生学习到适当程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编体验,这一教学方式主要在于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需要有特别高的创作水平或是大量知识。可以采用分层次的进行创编体验,对小学生可以结合游戏法,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比赛会“小型音乐会”等形式,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论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在评定时可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都是优秀奖,对需要在某方面改进的学生,用委婉的语气建议。在某方面有特点的同学可以多给予鼓励,多向着这方面发展,并将这一特点发展为自己今后的一大特色。经常性的进行编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方式占据核心地位,没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强大表现力和今后驾驭音乐的能力。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合理的、适时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音乐方面的技能,本文仅为笔者粗浅研究,希望对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7

一、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运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播放每一种音乐midi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各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二、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三、 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春江花月夜》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它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它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有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例如,我在教《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把新疆维吾尔族的建筑、歌曲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

五、 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8

(一)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性质幼儿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性质是基础性、启蒙性和趣味性。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其心智逐渐萌发,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一起始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在影响幼儿成长的同时,更会影响幼儿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同时,幼儿时期成为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且这一时期掌握外语与掌握母语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让幼儿接触英语,可以尽早地使其运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从而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幼儿英语教学不同于成人教学,教学过程应具有非常大的趣味性,不能呆板乏味,使得幼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幼儿英语教学失去意义。

(二)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1.生活化。2.趣味化。3.参与性和直接经验性。正是幼儿英语教学具有以上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通过动作、表情或直观形象进行直觉学习,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二、沉浸式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英语教学的重大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多媒体信息技术具备的声像结合、鲜艳的色彩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等特点,可以让幼儿沉浸在设置的教学环境中去,再配置相应的互动式教学设备,让幼儿与虚拟的人物、动物、植物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寓教于乐,彻底改变传统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得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幼儿自身的各方面因素都处于启蒙阶段,对于抽象而又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排斥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注意力涣散。采用具有沉浸式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使其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同时乐学好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玩乐,在激发幼儿潜能的同时提高其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进行动物名字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较为形象的动物动画,向幼儿打招呼,通过相应的语音输入设备让幼儿和动物进行英语对话,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沉浸在一个真实环境里面,不仅学习英语,又能培养幼儿热爱动物、增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开发幼儿智能多媒体技术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空间的限制,既能将对象化远为近、化小为大,也能将对象化虚为实、化快为慢,更能将整体化为部分、把部分化为整体,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的变化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幼儿的视觉之中。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挂图教学模式,让幼儿从平日的简单的视觉、听觉认识到全方位的感官认知。比如:通过每日生活的动画视频进行分解,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的事物进行英语描述,从文字逐渐转化到视频,层次分明、系统性强,更加适宜于幼儿英语发音、语境的培养。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激发幼儿的智力开发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开启幼儿想象的翅膀现行幼儿英语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画,图文并茂是当前幼儿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采用沉浸式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英语教学,不仅可以辅助幼儿教材对事物的描述达到神形兼备、绘声绘色,更能创造一个直观而又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展其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力,极大地激发课堂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幼儿联想,进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动物英语识别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形象地抚摸动物,再配以简单英语解说,不但学习了英语单词,更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幼儿在这样生动、互动性强的多媒体技术的引导下,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