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8篇

时间:2023-06-22 09:13:07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

一、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内涵

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量上表现为数学课堂内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它在质上表现为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维训练、数学策略优化、数学情感态度价值孕育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其中,有效教学时间是指课堂L除去学生一无所获的、白白浪费的时间,这种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并表现不同程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观需要强调效率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发展性等要素。就全面性而言,要充分考虑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效益的多方面性或系统性,要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数学课堂教学结果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等多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就合理性而言,要遵循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数学课程教学的规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预期目的以及数学课程教学规律的相互作用,强调数学课程教学效率评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就发展性而言,应强调通过数学课程教学效率评价引导,促进师生在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文化、价值等维度的共同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学生的,又有教师的。

二、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比如,可思考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教学组织实施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技术应用策略等等。限于篇幅,拙文自然不可能全面展开论述,仅结合本人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考察以及上述策略构建的相关要素,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1.增强效率意识。

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识,常常导致许多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比如,不少教师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死记硬背:不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不少数学教师过分迎合学生的浅层兴趣,过分追求外在的操作活动,脱离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现象严重。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亟需从数学教学的内容设计、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述、数学教学的进度安排、数学课程的资源运用、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等维度强化效率意识。不过,这种效率意识的增强不应仅是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事,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数学教师(学生)而言,要能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经常反思自己数学教(学)的活动,以寻找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要注意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真正做到既教(学)会又要会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而言,要引导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运用数学教育理论的意识和水平,引导数学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观念、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是否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致性,要考察数学教师是否真正运用数学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设计教学并有效实施,引导数学教师在遵守正常课时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安排,真正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

2.关注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能进行有效数学思维的禀赋,但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种禀赋,不少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通常与他们数学思维习惯不好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不高有关。因此.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呢?这自然有多方面的要求。从教师教的要素来分析,笔者认为应当特别重视以下3点:第一,教学中应尽可能拉长学生有效数学思维的长度,并通过教师自身数学教学思维的张与弛不断激发并引导学会归纳与演绎,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优化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第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数学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法的有效分析,注意在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注意合理运用“激趣”手段进行“启思”,注意教给学生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组织策略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反思。第三,教学中应关注数学学困生群体。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效率,缩小个体差异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平衡点,而缩小个体差异除了要分析学困生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许多学困生知识表征不合理,存在知识缺陷,情感态度体验消极)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困生思维品质结构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学困生的数学思考及影响数学思考的各种因素,要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给学困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并教给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切实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呼唤高素质的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努力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这在本质上要求从“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来衡量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地,应当对效率低下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跟踪、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数学教学艺术,并夯实以下诸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数学教学要素精益求精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使教师对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而富于启发性,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才能既有难度又有坡度、清晰度。第二,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应当防止数学教学思维的片面性与简单化导致形式主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泛滥。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侧重于练习、有的侧重于探究,对数学教师而言,课堂上哪些内容该教师讲,如何讲,哪些内容该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清晰的数学教学思维。尤其是对那些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通过数学教师清晰的教学思维,及时地捕捉信息、重组信息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第三,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数学方法的掌握克服解题的盲目性,透过不同现象抓住其本质,训练创造性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第四,妥善整合各种教学关系能力的培养。就教学对象而言。要能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关系,在面向全体的理念指导下努力面向每一个个体;就教学目标而言,要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目标整体上的全面性、均衡性与具体课堂中的选择性、侧重性的关系;就教学方式而言.要能注意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就教学过程展开而言,要能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尊重数学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超越和创新数学教学文本;就教学结果而言,要能关注学生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2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5-166.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备课;策略

教学中,有些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照那些优秀教案或备课手册进行备课,但所备的教案到了课堂之上却不能顺利实施,起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让许多教师为之困扰。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年级阶段也应当有着不同的备课策略和方法。

一、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之间的情况不一,因此在备课的方向和策略上也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着眼的重点不应当是备课这个外在的形式,而是在参考优秀教案进行备课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自身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来进行相互结合。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将备课的焦距对准自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的心理、习惯等了解清楚、分析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教案。

如,在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备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均安排了“统计”的学习,并在二年级下学期还安排了“找规律”,学生对概率与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于猜想、实验验证等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学习方法也较为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还比较困难。在掌握了以上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让教学过程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才能达到备课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二、备课的重点要瞄准“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吸引和保持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和手段。而精彩的新课导入,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精彩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作用。因此,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是在备课时首先应当予以重点设计的部分。我们应当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在课程伊始就被课程内容所吸引。

三、备课的内容要涵盖“课堂全程”

其实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统筹帷幄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就好比是“战”前的筹划和“盘中推演”,既要在此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又要布置好开展教学的“战术手段”,两者不可偏废。首先,要把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作为备课中最为主要的工作,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而不是生搬硬套网络上的备课手册或者是优秀教案。其次是要明确该课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当一节课内需要串讲几个知识点时,需要在备课时就明确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明确主次之分后就能更加科学地对40分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安排。再次是要安排合理的时间用于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即安排一定的课堂训练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训练加深对当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并最终形成能力。而所设计的课堂训练要充分涵盖当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注意趣味性、生活性和差异性,确保既能体现学生当节课学习的效果又能反映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部分。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4

关键词:数学;兴趣;情景;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25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通过机械模仿掌握所学知识,不注重培养思维拓展能力,缺乏实践操作与探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主动克服困难,自觉学习,并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良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学的成功之处不是勉强学生学习,而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因为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同时注意生活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范围内进行教学,讲究课堂导入艺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置。一个好的问题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指明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巧妙地提问,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利用游戏,优化教学

数学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自制力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游戏能够让学生减少对课堂教学的倦怠感。有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尽情玩耍,上课前几分钟仍处于兴奋状态,此时教师直接授课效果并不理想。若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就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并自然过渡到课堂教学。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中,一上课时,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听老师口令,你们做动作,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猜一猜,下一次老师会说什么?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学生认真配合老师。我说:“做得很好,猜得真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到的?”学生纷纷说出看法。我又说:“老师发现小朋友的座位排列也有这样的规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生活 ,像这种规律排列的东西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四、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学习 教学策略

能否发挥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关系着小学生是否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育还得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要多给小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作为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的沟通和探究,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才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导演。所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好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式,把数学活学活用。当然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对小学生多关心,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之上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要以身作则,展现好榜样的魅力,俗话说,身教大于言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浅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我们知道,教学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教"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老师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学"代表学生对于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的融化理解,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1]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也是由这两个方向组成,经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1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第一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状况,表现为小学生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很少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有学生心中有疑问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小学生极度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数学问题创新度不高,有很多学生做题只是读了题目就去看参考答案,根本不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数学是一门发散性学科,学习的知识越多,那么解题的办法就越多,但是学生都已被思维限制,习惯直接用老师灌输的知识,不去进行发散思考。[2]

1.2小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现状

课堂就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只有这两个当事人主体,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老师教学目标定位比较笼统,"大锅式"教学,对每个学生讲一样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无法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同时,得不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角色分配不合理,教师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所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之上,老师仍然主导课堂的进行,学生得不到自由发挥的机会,创造能力就无从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文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有所帮助。

2.1提高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开拓其创新新思维

关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还是心智很不成熟的,玩心很大,对社会的感悟还处于低层状态,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适时的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点,[3]比如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把问题情景多放在小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并感兴趣的事物上,像小孩子爱玩的玩具、爱吃的小吃、爱看的动画片等,要充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是相通的,那么就会首先攻下小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孩子从内心喜欢数学,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2.2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第一步是否走好关系着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多数学家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数学兴趣,这其中又有很多得益于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多观察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好组,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要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就要掌握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即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注意因材施教。[4]

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创新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

[2]王晓秋.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科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6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具体含义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认真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提出问题。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策略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堂上的提问分为有效和无效提问,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指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使其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2.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教学策略的实际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要重视对数学基础的累积,背诵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等。只有教师的提问才能够促进学生及时地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数学的基本公式,还要有有效的解题方法,更要有拓宽思维的能力。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把提问设置在过于简单的问题上,这虽然能够和现阶段小学教材的知识掌握水平考查相符合,但是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另外,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存在很大的错误方向,有些教师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提问进行严格的设计,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念随便设问,缺乏针对性,这对于教学目标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亟待改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都对课堂提问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应该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乐于提问.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出一些新颖、科学、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且将课堂主动权赋予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顾全大局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之间交流重要桥梁的优势,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4].在课堂提问中,对学习优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加大提问难度,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则应以一般性为主,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要坚决杜绝“惩罚性”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情境设置,巧妙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要起到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立足基本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者是其他方面,将课堂中要提问的问题进行巧妙化设置,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未知数以及方程这课时,教师在上课的初始阶段,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的快餐食物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KFC,以这样一个联系生活的例子来引出未知数的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未知数的定义。

4.民主和谐,问的温和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42-01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适应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意义和应用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与广大同行一起进行交流切磋。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意义

生活化教学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并加以实践,强调实际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大脑发育不成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适应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能够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分苹果的例子:阿姨带来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需要怎么分?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认识到所分的数不是整数,从而认识到分数的存在以及实际意义,从而对分数的学习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生活化教学策略也适应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小学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解决的也是现实生活中触目可及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逐渐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起生活化教学的观念,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的代数和几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注意观察生活,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素材搬到课堂中去,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低年级中教学“平均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妈妈带回一张很大的披萨饼给小明和小红,在吃的时候小明和小红都不愿意对方比自己多,怎样分才能让他们满意?有学生提出了要平均分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几组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现象中提炼数学知识,能够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直观形象、趣味盎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要发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鞋盒用彩纸进行包装,从所需的纸张和裁纸的方法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深刻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同样,在环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光盘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环形的构成原理,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生活化的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中,设计生活化的巩固练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干精神。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寻找生活中事物和现象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意识。例如,学完小数之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观察生活中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方法探究现实问题。人们生活中隐藏着大量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神奇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后,研究为什么井盖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其他形状?学习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思考为什么房顶要设计成三角形?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班级中男生、女生的比例;学习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出草坪的面积,并计算修剪草坪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的的练习设计往往能让学生摆脱对单调枯燥的数学习题的反感,引导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现象的本质,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邓 彦,苏胜菊.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科教创新.2013.5.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8

1.教学活动形式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很多,但是都没有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合作讨论不深入,在实践活动中不能透过数学现象认识数学的本质等。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两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课堂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 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没有兴趣

有极少数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还很单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学生跟着练习,也有部分老师认为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讲授性的方式转变为探索性的方式,其实不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单一被动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态,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索、实践、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总之,学习方式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上来。

3.教学中随意偏离目标

教学目标是可以生成的,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偏离太远,忘记了本节课的原定目标,完不成目标,当然达不到有效教学目的。

4.浅层次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思考和容量,数学知识的容量,数学能力的要求,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

知道了无效教学的原因,如何让教学变为有效教学呢?一般地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可以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1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4.2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上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有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 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当然比无意学习效果要好。明确学习目标,有时不仅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什么,还要知道这一阶段学什么,有关这些,新教材在每章开始前都有引言,它们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教师要利用好它。把教学目标通过导言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

4.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劳、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达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4.4 学习的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况且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生困难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课堂中学生没有任何困难,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没有益处的,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出现困难后,教师怎么处理,怎么引导,这里也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时候。

4.5 提高有效学习的时间;什么是有效学习时间?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投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非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存在的。比如说:学生已经懂了,教师还要照章讲一遍,有的问题太难,学生听不懂,它也是非有效学习时间。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三不讲是: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4.6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以下情形;老师只和个别学生对话。老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对了,老师就认为全班同学都懂了,其实不是,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可能这个学生的速度比较快,而下面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做好,老师就认为学生都会了。以上都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运用时要适当改进。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让全班同学先思考一段时间。提问的时候先让中下等生先回答,不会后再提优生,板演也是这样,这样就不会让优等生掩盖了中下等生不会的情况,教师也好对教学作些补充,而不是按部就班。

4.7 教学过程要合理,富于思考;数学离不开思考,更离不开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要避免表面化,浅层次的现象。一般地,思考的层次有三个方面:①练习性的,也是一种操作;②理解性的学习;③探索性的学习。教材中经常安排一些富于思考,探索性的问题。教师要好好利用,把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再总结,而不可轻轻带过,或干脆置之不理。教师也可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持之以恒,我们的学生就是富于思考的学生。

4.8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有效教学的成功与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有效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多观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改进。

推荐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中等数学
    刊号:12-1121/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