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6-25 09:21:50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初中教学 问题 建议

引言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初中化学的启蒙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初中化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化学基础技能,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和深入学习,并且还能够使学生自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学还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认识到了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学生的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我国中学的化学教学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化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1教学设备有限

化学教学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学科来说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化学教学过程就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并且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经营项目,就直接导致学校配备的各种教学设备有限,基本上就是在教师当中配备了一些基础的多媒体装置。但是化学教学不仅仅需要多媒体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室配置设备以及充足的实验室,但是兴建化学实验室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并且实验室的配置装置也需要很昂贵的费用,学校就限制了这些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在进行化学教学实验的时候,学生和教师就会特别小心的进行操作,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根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就根本不会亲自动手操作,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的旧,还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着就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效果。

1.2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水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现在的教学都已经实施了新课改,但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化,很多的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主要还是应试性的教育,没有很好的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另外就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课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是还有很多的教师无法较快的适应新的教材和版本,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按照老旧的版本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和宗旨。虽然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往往一个教师同时教着几个不同的班级,就更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日常繁重的工作使教师没有比较充分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因此这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还是过去的考试这一种方式,然而化学既综合了理论知识又包括了实验知识,简单的考试方式根本不能很好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水平。

1.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对学习还是缺乏兴趣,尤其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和心理障碍,学生一般都存在着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里和逆反心理,甚至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着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2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2.1加大化学教学设备的投入

由于化学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很多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学校要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尽可能的建设条件优良的实验室,并且还要保障实验室的各种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的充足,另外还要确保实验药品的质量。在进行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选购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价钱还要特别注意质量,尤其是一些危险的化学药品的质量。一旦危险药品的质量不合格就会给实验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者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化学实验室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另外就是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设备,学校要及时的维护和更换,要为学校的化学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持。

除此之外,由于化学设备的投入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充分的调动各种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充分的借助社会的力量积极的完善化学教学设备。

2.2努力提高和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首先就是学校要积极的招聘一些有着现代化意识的专业化学教师,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并且还要积极的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化学教育事业服务。然后就是教师自身要注重对新课改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各种闲暇的时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另外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和教育学生,除此之外就是要特别注意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

2.3积极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就是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训练,积极的开展各种化学竞赛和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就是学生自己也要不断的从化学的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尤其是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趣味性;探究性

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要充分挖掘,尤其是它的育人潜能如何通过教学实验体现出来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从化学教育现代化来看,化学实验是个突破口和生长点,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教材可以在实验中体现和应用。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从事实验研究应该是基本功,设计简单新颖的实验方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养成科研习惯。

一、化学实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化学教科书中,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我们更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对拓展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价值。

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应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物品,设计方案亲手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将实验设计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如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材料,设计灭火方案,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原理,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

在亲身经历后,学生已经能自行选取生活中的材料来代替实验中的仪器完成一些实验了,所以我就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实验。初三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能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

二、化学实验要增强趣味性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做实验也不是百分百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也是如此,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注意!纠其原因的话,我想也许是我们的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太明显了,或者说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实验比较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采取了“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

趣味实验就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例如沪教版的“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面粉爆炸实验”“用碘水检验马铃薯、芋头、面包等食物中淀粉的实验”等。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化学实验要具有探究性

探究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目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实验对化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验证,如“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不过是按部就班去做,学生几乎不需要“探索”,就可以得出结沦,更不要说发挥实验功能、促进科学素养发展,就连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关键是加强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发挥化学实验功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说实话,探究行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还是存在问题。建议应该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学会多种科学方法,让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此外,化学实验还要尽量绿色化、简单化、微型化。当然,实验的安全也很重要!总之,化学实验教学要跟上课改步伐仅靠以上几点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化学工作者不断的去研究实验、做实验、设计实验,不断的创新、探索,让化学实验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沈理明.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3

【关键词】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环境

如何利用当前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正相关。尤其是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减负”号召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艰巨。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减轻影响学生身体发育的过重的课业负担,还要想法排除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就有赖于自己对教学环境的有效调控。笔者就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环境谈几点认识。

1教学环境的涵义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2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优化的实质

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优化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获得教与学满意效果的教学系统工程。它着眼于整体与未来,着眼于在具体实践中激活主体的能动性,科学地选择和有效地实施最适合该条件下的教学方

案,在动态中创造性地发挥教学功能,高效地获得最佳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结构,获得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不宜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应结合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实际活动的材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应围绕课题,贴近生活环境。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初中英语教学环境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环境是指初中英语教学赖以进行的主要活动景况。它主要由学校内部与初中英语教学有关的有形的物理环境与无形的心理环境两部分构成。

3.1物理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校舍建筑、教学工具、时间、空间等。我们又可以把教学的物理环境再划分为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

(1)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设施环境是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设施是否完备、良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场所包括教师及其他活动场所。狭义的教学场所一般专指教室。研究表明,教学场所的质量对教室和学生的身心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教学用具主要指教学活动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用具,如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器材和各种电化媒体手段等。教学用具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对教学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2)自然环境

学校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它们从总体上规定了学校大的环境面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然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之情。尽管无法靠人力改变这些自然环境因素,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不但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一致,而且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陶冶情操以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源泉。

(3)时空环境

时空环境指的是学校内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构成的特定环境。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并互为补充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否科学地安排分配时间对师生生理及心理都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教学成效产生影响。

3.2社会文化心理环境

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与物质环境共同构成了教学环境的整体。

(1)班风与课堂气氛

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它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他们在教师里的学习活动。因此,班风对班集体成员的约束作用最终不是靠规章制度,而是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一些无形的力量。

课堂气氛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包括班级目标导向、学习进度、困难、偏向、内聚力、团结友爱、冲突、民主、满意度、竞争等心理因素。课堂气氛是在教师交往、传递着大量的有关当前的学习活动和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的,它不仅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班级群体的学习行为也会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或“社会助长”。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促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

(2)情感环境与师生关系

影响班风及教室气氛的重要因素就是由师生关系营造的情感环境,它是指教学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课堂教学既是信息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改善领导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4优化初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议

4.1优化物理因素,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创造物质条件

英语教学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方向,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应有新意,以便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合适的物理环境。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将来的交际环境进行考察和关注,以期合理利用。应尽可能地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辅以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

4.2优化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激发动机与情感

教学环境往往是通过情绪情感对师生的智力活动施加影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产生情感的正迁移作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积极的态度以及客观的评价,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采取适当的自由方式进行自笔者评价,因而大大地提高其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只有师生情感相容,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4

关键词:初高中 化学课程 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其衔接问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是目前高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的化学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我思考了以下几点成因。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

3.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的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

4.学生学习习惯不同。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依赖性较大,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记忆、模仿较多,主动分析、理解较少,往往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无论是知识难易程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着质的跨跃。所以,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成效,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在教研上,备课,提高衔接意识。在化学科目上,应适时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了解对方课堂教学现状;开展初高中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对策,帮助找出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通过跨学段教师的合作交流,深刻体会到交流在教学衔接工作中的价值。

2.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高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安排中做相应调整。

3.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首先,高中教师要对高一新生化学中考情况认真分析,了解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其次,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请高年级学生谈化学学习的体会。再次,针对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培养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兴趣,帮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变化。此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4.在学习习惯培养上,要加强指导和帮助。高一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习惯,从细节想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其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自觉预习、自主探究、主动提问、做读书笔记、学习小结及问题反思等。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演示、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让学生学会对比、归纳、迁延、演绎的方法,学会在新情境、新条件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5

汶上县教科研中心中学室        路 则 儒

目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等等,为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注重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教学视导发现探究式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严重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常见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很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认识尚不明晰,对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还缺乏应有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就等同于实施了科学探究教学。教师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重点关注的是实际教学知识内容的发展、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验活动的监控、实验材料与程序的组织,而很少把重点放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上。

2、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

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倡导单纯化的科学实验,刻意追求正确性和技术效率,使得化学科学教学局限于小规模的研究框架之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学习化学,脱离了探究教学多样性的特点,模糊了科学探究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和区别。

3、有的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由于受实验室条件、课时、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有些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认为开展探究教学麻烦、耗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的成绩。

  4、 不明不白、盲目实验    

探究实验前每个学生都应明确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但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没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盲目进行实验。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当老师让他具体操作他却手忙脚乱,让他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他却一无所知,这样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还浪费了学生时间。

5、学生探究,老师 “解放”

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不知如何把握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将科学探究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出现了“放羊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实际上不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收集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等,用以应付考试。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脱离科学探究实践孤立地传授科学方法的现象。

    通过科学探究能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学会学习化学方法,最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就不需要讲授了,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提问、实验、讲授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老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还要耐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精心设计探究课题和步骤,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加强,教师也绝不会“解放”。

6、 探究实验,好看好玩,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不同程度都存在着“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学生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让他们说出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分析结论。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也就更谈不上描述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科学探究能以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探究则是实现“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探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教师设计方案,探究变成验证

现在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已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同时为节约时间,加大授课量,于是就为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学生只需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实验即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显得被动和消极,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知识背景及相关资料,认真组织,积极引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归纳和总结。而并非全权代劳,把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助手而不是主体。

2、探究方式和途径单一,认为只有借助实验才能探究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化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探究活动除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调查研究、 访谈、 查阅资料、 交流与讨论等多种方式。

3、为探究而“探究”,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科学方法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但可探究的内容绝非仅限于此,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采用探究性方式加以学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机地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授之以渔”,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终身“有鱼可食”。

4、只追求探究性学习,而忽视了接受性学习

由于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于是就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探究学习,放弃接受性学习,甚至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都生硬地设计成科学探究,致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极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将接受和探究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加以整合,既要学习的质,有要学习的量。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三、对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6

关键词:化学课程;衔接

注:本文系2015年度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LN [2015] 14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其衔接问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是目前高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的化学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 重要环节。笔者在多年的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对该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思考和探索,得到的一些体会供化学教学同行参考和探讨。

1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复杂多样。但其主要成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尽管中学化学教学全程贯穿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但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尤为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 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 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在科学化的基础上,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 具体问题,并能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

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 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这些内容由于在初高中时所涉理论不一致,或者解决思路不一,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氧基础上 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概念形象易学但不全面科学,适合初中生接受特点,而在高中阶 段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理论观点,需要将不同的观点进行优缺点比较,以理服人。

(2)新课标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内容,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3)初中老教材中没有、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内容,如:物质的量、焰色反应、营养素、气体的制备装置的选择等。这也对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还存在新老教材的衔接问题。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差距越来越大,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难度。

3、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的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学,由于 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 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 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如在化学计算方面,学生对初中学习的 质量计算根深蒂固,很难接受物质的量的计算和思维方法。

4、学生学习习惯不同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依赖性较大,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记忆、模仿较多,主动分析、理解较少,往往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无论是知识难易程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着质的跨 跃。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前自学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梳理评估来加深理解,通过思考和归纳总 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高一新生多数满足于过去的学习方式,在潜意识里普遍乐观估计高中阶段的学习,对挫折承受力差,情感脆弱,一 旦遭遇困难便动摇了学习的信心。所以,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 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成效,并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2 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有些有效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其核心是一定要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提高衔接意识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适时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了解对方课堂教学现状;开展 初高中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对策,帮助找出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如当讲到离子和酸碱部分时,学生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的表情。为此,我马上联系了工作室的初中同事,才得知 初中新教材中酸、碱分别定义为“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和“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而不再介绍离子。因此,我就着手调节教学安排,加强离子概念的衔接和 相应的练习,再引出酸碱的高中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以及“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并为后续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学习打下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

2、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高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 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安排中做相应调整。如初中的复分 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NaCl + NaHCO3无 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3、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

首先,高中教师要对高一新生化学中考情况认真分析,了解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学习问 题。其次,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请高年级学生谈化学学习的体会。再次,针对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培养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兴趣,帮他们 积极主动地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变化。此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讲授新 知识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和区别旧知识,加强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的分析、比较和区别。在高一前半段,还可有意地控制教学节奏和难度,由慢至快,由易到难, 给予学生充分的适应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7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但新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却成为了影响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1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不适应

教师反应比较强烈的是认为“内容标准”部分叙述得不够明确。例如:课标中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明;再就是对“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叙述的层次“知道、认识、理解”等提法难以把握,分不清各种提法的层次高低,实验技能要求达到什么程度不甚清楚。

1.2教学条件的制约因素

⑴正值初中入学高峰期,班额大,教师工作负担重,又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致使实验活动组织难度大。不少实验只有在教室内进行演示,学生只看不做。有些实验即使做了,由于实验准备不充分,学生参与程度不够,草率应付实验,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2)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要贴近生活,设置的探究活动的器材与实验室内现有的仪器、药品不配套,并且难以购买,使部分实验无法进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酸雨模拟实验几乎许多学校都没有做过。

1.3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和音像资料,不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用多媒体或播放录像的方式代替实验。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1.4对新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误区

新课程下的许多实验都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的。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怕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讲的面面俱到,剥夺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比如在做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时,实验还没有做老师就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试管破裂、水槽水变红”等现象以及应注意的事项都告诉了学生,使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究实验变得索然寡味,学生的实验不过是验证一下老师讲的是否正确而已。

2 新课改下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2.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实验的具体要求

新、老教材大纲对实验的要求不一样,新课程标准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新的要求。老师们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实验基本技能,形成新课标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

2.2开发教学资源,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简单分类,分层次进行实验教学

对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梳理,简单分类,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弥补实验资源紧张的缺失。一般可把教材中的实验分三类:一是家庭可做实验,如“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污水净化装置的实验、鸡蛋壳成分的探究”等;二是家校均可做的实验,如“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分子扩散实验”等;三是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如“镁带燃烧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等。对于能在课外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代用品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不但解决了实验室紧张的实际困难,缓解了实验课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素材,优化实验教学策略

立足教材,注重实验的基础性。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许多实验都是穿叉在每一个课题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教学,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实验及其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很简单常用的操作,可单独练习;对一些稍复杂的操作,可结合具体的实验进行练习;对于抽象的理想实验、难以观察或因易爆、有毒的实验可以用课件或音像资料展示,如:模拟电子的运动、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等。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化;策略

无论是着眼于当前学业还是立足于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无论是强调其科学功能还是人文本质,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要防止分化,要从深层次研究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找到应对之策. 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一、分化原因探析

1. 兴趣缺乏与日俱增

笔者对四所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7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占15%;有间接兴趣的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占6%.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 原来有兴趣,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944人,占42%.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只有6%的同学因更换老师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与之相对应的“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42%,这也许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相比出现大面积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那么多的同学“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了”. 与调查结果相适应,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兴趣的缺乏是影响绝大部分同学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2.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意志较薄弱,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同学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没有能很好地完成“转型”与过渡,到了初二分化自然就形成了.

3. 不适应中学的学业负担

小学科目少,负担轻,内容简单,毕业后就近入学,无升学压力,而一上中学,中考迫在眉睫,因此很多同学一到初中成绩就滑坡了,其原因就是不能很快地在学业负担上也实行“转型”,当然也与有的学校负担过重有关.

4.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在小学阶段掌握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是造成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5.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由具体的数而上升为用字母表示的代数,由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强调系统的推理与演绎证明,与小学松散的只重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中学注重数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数学发现发明的逻辑进程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小学杂乱的内容呈现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 初二阶段是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就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分化就显现出来了.

二、防止学习分化的策略

1.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后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展开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一部分“差生” 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在数学上费力不少,但成绩却不理想,这是学不得法的典型表现.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因为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要对他们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他们学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情感上多关爱学生,要使他们在情感上从内心能够接受和认同老师,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特别要对后进生真诚帮助,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要适度教学

一定要严格按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切不可随意增加难度,人为增加学生负担,过去老教材已经删去的东西,千万不可又捡回来塞给学生. 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教学“过度”,从而让学生“望而却步”.

5. 加强数学学习的人文关怀

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数学的学习中老师的人文关怀. 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寓教于学,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对于人一生的重要,尤其在当下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及前途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