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林业技师论文8篇

时间:2022-09-27 17:49:11

林业技师论文

林业技师论文篇1

关键词:林业中等教育;应用写作;课程教学

林业应用写作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既有别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学写作,也不同于中学的语文基础写作。林业应用写作涉及的文体范围很广,写作格式多样,写法各异,这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林业中职院校,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改变观念,更新教法,突出林业应用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应用写作技能,提高其应用写作水平。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不受重视,教材开发缓慢

有些中职学校认为林业应用写作课程是“小儿科”,在教学中对这“一碟小菜”不屑一顾,存在“进入中专,只学专业课就行”的错误观念,所以经常用专业课学时挤占林业应用写作课的学时,甚至干脆不开设林业应用写作课。大部分中职校即便开设了林业应用写作课,课时也非常有限,通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尚未养成,课程就已结束了。

另外,由于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专门教材开发缓慢,缺乏统一的教材,所以教师无法找到适合课程使用的教材,只能使用通用的应用写作教材。而通用教材与林业专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内容繁多,理论陈旧,范例过时,又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法操作。于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没有一定之规,随意性较大。这使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二)过于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写作实践

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理论,强调格式,主要讲文种的概念、格式、写法要求,而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个别教师甚至只讲几篇范文,弄几个条条框框,让学生生搬硬套。再加上学校评价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气氛;而且考评教师的教学业绩时只考察教师一方,没有与学生实际掌握的写作技能联系起来,所以教授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并不重视锻炼自己的应用写作技能。这都导致了学生不了解社会对林业应用写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应用写作技能不强,不会融会贯通地运用写作技巧,写作内容更是缺乏创新。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应用写作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都不高,参加社会实践不够,有的甚至从未亲自执笔尝试各类林业应用写作文体。而且,教林业应用写作课的教师大多是教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对林业的专业知识不了解,所以教师通常用讲授语文课的方法讲授林业应用写作课程;每当讲授与林业有关的文体时,只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此外,中职院校教师缺乏培训机会也导致了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后劲不足,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重视林业应用写作课程

应用写作水平是衡量中职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写作技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学生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中职院校必须把林业应用写作课程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避免以专业课挤压林业应用写作课的学时。林业应用写作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的“基础”,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作用,不要只一味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林业应用写作课教师则应主动与专业课教师配合,一方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林业应用写作这个工具,另一方面使专业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林业应用写作技能的机会。除了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以外,专业实习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撰写林业应用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且通过接触各行各业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社会对林业应用写作的要求,以提高林业应用写作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做到讲练结合

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同类的林业应用文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联系与区别,以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林业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方面,采用“三三”制,即将林业应用写作课教学分为讲课、练习、交流与评议三部分,即讲解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理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师生共同进行写作练习的讲评,各占1/3的学时。同时,课内“三三”制要与课后的写作实践活动相结合。林业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学生要勤于动笔。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各种文体教学的需要,把训练题目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握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例如,在学期结束时,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和市场调查报告;在毕业前夕,指导学生撰写求职信;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具体的写作材料,并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材料进行评议,通过模拟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外社会实践

写作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应用文是沟通信息、改进工作的重要纽带和载体,立足实践是根本。而立足实践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林业应用写作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安排足够的社会实践,以加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提高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和已经给定的写作材料,而是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全过程以外,还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现实生活,真切地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区分容易混淆的应用文文体,彻底摆脱“闭门造车”的困境。当然,社会实践的种类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的写作时就应该安排相应的社会调查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认知社会,又可以使学生真正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写作问题,提高应用写作技能。

(四)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材明显存在滞后和老化的问题。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已经于2000年8月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并从2001年1月起开始执行。而有些修订后的教材,还在使用1993年11月国务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又如,“申论”已成为我国选拔公务员的重要考试内容,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文体,而中职林业应用写作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因此,相关教材应尽快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更新应用文写作标准。如应补充有关“申论”的知识,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申论写作训练。

(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林业技师论文篇2

关键词:森林培育;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4-03

一、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校,1906年9月开设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设农、林、蚕三科。《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前身)是林科的骨干课程。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几十年来为山东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多年来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教学体系。经过该课程建设,使《森林培育学》课程成为全国林学本科专业的示范性课程。

二、建设经验和成效

1.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是森林培育学的关键,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实施-学生反馈-修改方案-再实施新方案”反复的论证,最终形成了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综合实践(图1)。

2.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

3.构建了较完整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森林培育实验课包括,森培1-2与育种实验、森培3与经理实验。专业实践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一(森培1-2和育种);专业综合实(森培3和经理)(图2)。综合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4.教学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人力资源整合、攻读学位、青年教师进修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该教学队伍教授5人,占55.55%,其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2人,占22.22%;讲师2人,占22.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51~55岁2人,占22.22%;45~50岁5人,占55.55%;40以下2人,占22.22%。年龄结构合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缘结构:1人从瑞典获得博士学位;3位从北京林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人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博士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各1名。2名为山东农业大学的学士。良好的学缘结构为吸取不同国家和学校的学术风格和交流奠定了基础。师资配置:该教学队伍中讲师2名,分管实验实习的教授、高级实验师共3名,每年林学专业2~3个班,60~85人,良好的师资配置为提高实验实习质量打下基础。

5.构建了较完善的教学条件。①教材建设。在选用最新版教材基础上(沈国舫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自编《森林培育学(各论)》等补充教材,使用或新编《种苗学、造林学实践教学指导书》、《林学专业实验指导书》、《林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等3本,2005~2009年使用效果良好。扩充性英文教材有: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Silvicultu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Plantation Silviculture in Europe;Forest stand dynamics。②实验条件。眼下森林培育学实验室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实验室;林木生物学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综合开放实验室。树木标本室面积84.38,有鉴定标本27200余份,分属135科,为我国华北地区树木标本保存数量最多的标本室。种子标本室有林木种子标本五百余份。③校外基地建设。山东省药乡林场、山东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等,共七处校外基地,是学生野外森林培育学实践活动的最佳场所。④网络环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森林培育模块等全部上网,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分级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便于同学使用。

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成绩突出。①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型等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尝试“变教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网站上(http://jpkc.sdau.省略/senpei/)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样学生也不觉得枯燥乏味,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已为广大师生认同。③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本课程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必要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考核方式上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成绩占60~70%。考核办法:期中测试以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采用开卷形式,重在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评论能力。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对此考核方式非常认可。

7.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得到许多人重视,2005年3月森林培育学精品课程网站在林学院主页上开通,2008年,森林培育学成为山东农业大学校重点建设精品课程。2010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完善的网络资源为理论和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同时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8.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科研项目、导师制、SRT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及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导师制作用,使学生尽早接触教师科研课题,毕业论文大都与教师科研相联系。1997级~2006级,连续九届林学专业先后结合教师的科研及教学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有210名学生参加活动。这对于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跟踪森林培育国内外发展动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9.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森林培育学山东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邢世岩,2008);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项目,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并解决了许多教学上的实质问题。课题组发表教研论文9篇,在国内具有良好影响。

10.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的高水平带动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高水平。①科学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4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财政部科技攻关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课题等20余项,在国外及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45篇,SCI收录5篇、EI收录2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②学科建设。森林培育学科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的学位点,也是我校第一批招生的硕士点,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森林培育学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6年2月,林学院获准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申报成功森林培育学博士后流动站。③技术培训。从2009~2010年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为山东省林业检测规划院、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省林木种子检验等与森林培育学相关的技术培训5次,共计593人次,说明本课题组在省内外学术上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与培训学员信息交流,不仅扩大了影响,同时为林业院所、基层单位培养了技术骨干。④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交流。从2005年~2010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参加的与森林培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会20次,通过与国内外林学专家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进而达到了通过学术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1.《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森林培育学》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施效果显著,经林学2002级~2006级500名本科生实践表明,运行效果良好;本科生就业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达50.05%;课题组成员指导SRT项目5项(2005~2009),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2项(2006)。课程组成员从1999级~2006级共八届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共计348名,均合格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连续九届210名学生参加了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题组导师指导,有6名(6届)本科生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学士毕业论文二等奖,另有6人分别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和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贾忠奎,马履一,林平.部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09,(36):180-181.

[2]孙广仁,张启昌,于福平.森林培育学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145.

[3]卫星,王政权.谈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教育,2007,(5):19-21.

[4]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1):63-65.

[5]曹兵,赖声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3):54-56.

林业技师论文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林业技师论文篇4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85-02

在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既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支撑学科,也是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了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规律以及防治原理和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熟悉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以及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和生产工作服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教学实施和课程建设水平直接相关。要成功实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构建完整的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就必须去主动适应当地行业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求,依据职业能力分析与实际工作任务,设定专业培养目标,从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与能力,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工作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情境。园林技术专业要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在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分析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教学目标的确立。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专职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的原则组建课程团队,对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座谈、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反馈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园林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确定。(1)知识目标:掌握昆虫和病原物的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形态特征;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掌握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本地常见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2)能力目标:能鉴别本地常见的园林植物病虫种类;会进行园林植物病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能正确使用农药,会配制常用的农药;能依据园林植物病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3)素质目标:具有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具有工作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操作、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具有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2.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教、学、做”一体化还体现在教学场地的一体化,既将理论教室、实训场地合为一体,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室,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融合与同步。(1)构建一体化教室的原则。构建一体化教室的要符合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还要突出实用性原则,在教学的同时能进行社会实践或生产,使学生生产实习两不误。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一体化教室的构建模式可采用“生产+竞赛”型。一体化教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除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鉴别以及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外还要兼顾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最高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2)一体化教室的构成。根据功能一体化教室可分为教学区和工作区。教学区除承担传统教室的功能外还要供学生讨论、教师操作演示和学生汇报讲解,一般采用圆形布置,学生围坐,教师在中间。这样既便于学生讨论和展示个人工作成果,也便于教师做任务引导和操作演示。工作区是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区域,根据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设备。

3.教学项目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以“够用、必需”为度,根据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提炼和组合,由易到难制定教学项目,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教学项目安排见表1。

4.学习组织安排。在组织教学时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学生因学习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知识掌握深浅不同;二是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全面兼顾全体同学。因此在教学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混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互相辅导,教师对小组长进行辅导,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每个项目实施前,教师下达任务书,学习小组领取项目指导书,组内分工合作,明确任务内容,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然后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工作演示和汇报,教师进行评价指正。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融“教、学、做”为一体。

5.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所以考核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采取“目标考核+过程考核”的方式,重视平时表现,重视阶段能力测试,几方面综合评定学习效果。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20%)、实训表现(40%)和实训作业(40%)组成。日常考核包括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考核以及项目完成质量考核等;在考核对象上,既考核单个学生又考核团队。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1.学生表现。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了两者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项目的要求下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集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既为教师又为技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结语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四个一体化,既教学方式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以及教学场地一体化,改变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从传授知识向传授能力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转变,教学场地和教学组织也由固定教室内讲授向一体化教室综合实训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讲解向多媒体、网络化、实例化转变,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美仙,杨卫韵,刘忠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J].职教通讯,2012,(12):22-24.

林业技师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校内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5-02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1]。

“工作过程导向”这一概念源于德国职业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实训基地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领域[2]。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应具有专业的实践教学功能、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对外服务功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等[3]。

1.专业实践教学功能。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实训基地应能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专业课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2.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办学品位、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体现科研功能,应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产、学、研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基地。

3.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国家劳动部门现在正在逐步要求各个工种职业岗位实行持职业资格证上岗,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技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具备职业资格技能实训的能力,并努力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对外技术服务功能。通过对外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可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并给学校争取到额外的办学资金。通过对外技术服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对外技术服务,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通过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信息反馈,学校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使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特色就是使其培养的学生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有更高水平的教师。为此,教师应首先在实训基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与专业核心能力

1.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职业能力与实训条件分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建设

目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正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学院校园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巨大的、现实的实训舞台,是不可多得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机遇。结合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有的实训条件,构建“立体、多元、开放”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以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地养护为平台,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地养护”紧密结合,走“园林实训校园化”之路成为园林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现将实训基地的分区设计汇报如下。

1.园林花卉苗木栽培实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园林植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等的实训场所,并要求每年能生产、出售一定数量的苗木。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苗木生产、温室花卉生产、苗圃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技术措施,掌握花卉栽培用具、机械、灌溉设备的使用,施肥的方式方法等操作技能。同时,该实训区也为学院产、学、研的结合提供场地,为绿化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场地。

2.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本区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全园,在园中布置各种园林植物造景式样和垂直绿化景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景观设计,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种植、大树移栽的基本原则,掌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设计、雨水花园设计和水生植物造景等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植物造景技术,为科研提供场地,为对外技术服务提供设计展示区。

3.盆景区。其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盆景制作、欣赏场所。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盆景制作原理,盆景制作、养护管理,盆景的陈设与欣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制作出一定数量的盆景出售,该区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区,也可为盆景工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场地。

4.园林工程实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园林工程的实训场所。在本区中布置园林小品、园林假山、园林喷泉、园林单体建筑和园路铺装,并留出较大的空间,提供材料由学生设计、制作、布置园林小品、假山、喷泉、单体建筑和铺装园路。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从这些工程入手,掌握园林工程造景技艺和工程设施、施工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质和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校内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更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提供了课程实训基地,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实施场所,为园林绿化工、花卉工、盆景工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了实施场地,也为对外技术服务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地,同时也增强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5,(18).

[2]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林业技师论文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园林规划设计;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33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garden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nd garde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Skills competition for lead, from th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d the effective, feasible landscape design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optimized the teaching effect, to promoted students' skill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人力、资金等浪费问题,但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地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

园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和“伴随性”。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正常,园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更是紧缺。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各地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次组织园林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此,笔者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下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推进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1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1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完善教学实践内容

职业技能大赛显著特点是标准化,其次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革新,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内容。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大赛,利于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更接近实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3]。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要以讲授、演示、指导等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补充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的主流知识。在完善知识的同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1.2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成效。职业技能大赛以任务和荣誉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大赛也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其次是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接近实战,为学生亲自动手提供机会;再者,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知识衔接,在大赛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不足,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大赛更多体现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等合作,这种环境利于教师对竞赛项目各环节进行研究、思索,捕捉教学完善的信息,并带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技能大赛也有助于校企间的合作。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强、实用性强及综合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实施措施。通过该课程学习,承上启下《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树木学》、《工程测量》、《花卉学》、《CAD制图》以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植物与美学相关性的能力,并能把构思和内容正确表达并绘制。目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无法满足企业对园林设计一线人才要求的问题。

2.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目标定位模糊,知识更新缓慢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艺术与美的结合。教材从书写到出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导致知识更新赶不上需求,以致难于满足当前规划设计要求。此外,授课过于理论化,难免造成理论表观于实践显得空洞,缺乏张力和感染力,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理论课程,平面化的图片也难以把握设计的关键知识点,也不利于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定位过高要么定位过低,园林专业就业去向很多,要把握方向,找准人才目标培养,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行业很多,涵盖城市设计、园林绿化、建筑工程、公路铁路等,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没有从真实环境中体会的实践课空洞而理想化,缺乏实用性,而与社会脱节。

2.2.2 教学模式传统,互动教学不足 “填塞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讲台。缺乏互动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种缺乏互动融入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跟不上知识的步伐,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2.3 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尚缺 《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一般采取理论试卷考试或者是设计一幅图的形式作为考核,理论试卷考试重在理论,易于形成应付考试,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而设计图纸的交付缺乏能动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如何综合评价《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尚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3 职业技能大赛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完善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行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难于通用。各高职院校通过到职业技能大赛与企业亲密交流,查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足,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式的束缚,有侧重地订购课程教材,并完善课程理论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高职教师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发展趋势,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改进传统图片式的多媒体教学,引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以新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4]。此外,讲解行业的成功案例,将案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模式多样,还包括实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5]。

3.2 项目化教学,任务化驱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在实践,核心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灵活运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成功欲,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滁州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一项项任务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课程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作品由企业去评判,具体项目涵盖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及公园规划设计、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五项[6-8]。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化,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形式,以专业竞赛、校内小组赛、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3.3 多渠道考核,改以考代评

改革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强化高职院校技能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传统的作品设计考核易导致作品抄袭和雷同发生。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企业专家对体系进行论证,避免考核体系的片面性[9-10]。笔者通过这些年教学,总结了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考评等特点,一是理论成绩25%,二是课堂提问、作业10%,三是技能竞赛15%,四是小组项目作品25%,五是与企业间项目化教学作品25%。

参考文献:

[1]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25-29.

[2]孙钦花,杨瑞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3868, 3871.

[3]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6-137.

[4]陈飞.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85-87.

[5]刘行,安军超,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27-130.

[6]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7]叶登舞.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93-95.

[8]周金梅.园艺专业中《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85-86.

林业技师论文篇7

作者简介:杨瑞峰,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金玉珠,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摘 要: 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了解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对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国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一、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分为两个方面:军事技能训练教师队伍现状和军事理论教师队伍现状。通过访谈了解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完成得比较成功,组织军事技能训练的教师主要是部队的退伍军人,他们军政素质好,由他们聘请的技能训练教官事先都由他们对其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才能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技能训练,训练时间和经费都得到了保证,在几次大规模的大学生阅兵中技能过硬、作风顽强。

军事理论教师方面,通常是部队派遣教官帮助高校完成军事理论教学,比如在吉林省派遣教官的主要是省军区教导大队和部队派遣的教官。其次就是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在吉林省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兼任教师一般来源于体育教师或政工教师。

二、造成军事理论教师队伍现状的原因

1 军事理论研究时间短,队伍建设不完善

我国从198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行国防教育,在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颁发了〔2001〕48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军事课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吉林省的国防教育活动全面展开。但这期间开展的是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军事理论课没有正式走进学生课堂。在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理论课逐步走进高校课堂。经过近10年的教师队伍建设,吉林省部分高校拥有了一批自己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但由于时间较短,队伍建设尚不完善,出现了派遣教官、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同时授课的局面。

2 高校对军事理论教师的学历要求逐年提高,限制了其正常发展

在2005年以前,吉林省高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本科学历就可以来高校任教;在2005年以后,高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逐年提高;特别是2010年以后,教师进入高校任教,不仅要求有博士学历,还要求是重点大学毕业,本、研专业相同,而军事院校毕业的博士不可能下放到地方来,造成人才来源枯竭的现象。另外,由于高校对进人要求严格,基本上自2005年起,吉林省各高校就没有再让退役军人进入教师行列,而原本引进的退役军人进入学校时年龄都在40岁上下,现在这些专职教师年龄偏大,学历较低,在军事理论授课上很难有大的突破。

三、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建设的基本对策

1 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构建合理的师生比例

主管高校的教育部门和负责国防教育的军事机构应联合下发文件,强制要求各高校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在校生的人数配备一定量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师。一般情况下600名大一学生配备一名军事理论教师比较合理,一名教师每次给80~90人授课,每周9次课,18周完成军事理论教学工作,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工作量。

2 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1)引进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通过竞争,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竞争中成长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行为规范,面对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的教师,优先考虑职称评定等有利条件。

(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并加大创新和科研力度,对年终学生及本单位同事综合评分高以及贡献大的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在工资、奖金等各方面拉开距离,使其待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 打破准入机制

学校可对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军事教师适当放宽制度,要求其参加工作几年内必须拿到硕士学位,几年内拿到博士 学位,学位拿到后学校给予编制,保证人才的来源,同时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

林业技师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