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8篇

时间:2023-07-05 15:57:08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1

摘 要: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班主任不重视德育,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强,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不足。文章从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完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6;G62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09-0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更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部分班主任由于种种原因不太重视德育。众所周知,班主任除了负责日常班级事务管理之外,还负责学科教学。在很多学校,班主任由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可想而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事务极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班主任会忙于学科教学,有意无意地忽略德育工作,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强。目前很多学校比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因为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校园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遗憾的是,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却忽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学校在最初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时,并未充分考虑德育功能,有时过多地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却忽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存在,同样不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质量,因此亟须改进。

(3)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德育不是光靠教师讲解就能完成的,它必须依靠受教育者的亲身经历、体验与内化。因此,充满德育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一些学校很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充满德育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解决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对策。

(1)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德育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班主任,即使平时工作再忙再累,也要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周一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与学生谈心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QQ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了提高班主任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应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硬性要求,将德育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班主任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样,班主任定然会重视德育工作,着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忽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德育质量,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重点突出德育功能。例如,可以在校园醒目处张贴一些凸显德育功能的标语:“今天的品行将决定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等等。在出黑板报时,也应积极凸显德育功能,多在黑板报中刊登有关好人好事的文章。在学校宣传栏中,也可张贴一些有关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要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凸显方面,学校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3)积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提升德育实效性,学校应对充满德育价值的社会践活动予以充分重视。要积极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真正的内化。例如,可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养老院与儿童福利院进行参观和慰问,了解孤寡老人和孤儿的实际生活状况。在参观和慰问期间,应组织学生尽可能地给孤寡老人和孤儿提供帮助。例如,可以给孤寡老人和孤儿表演节目,给他们讲故事,给老人捶背。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真切的感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注重弘扬真善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班主任不重视德育,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强,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因此,建议班主任应加强德育重视程度,学校应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应积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只要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2

关 键 词德育测评功能;学校德育测评;角色冲突;三个回归

作者简介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立静,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德育测评功能是指德育测评活动各个因素组织的结构性能。[1]德育测评是在德育测评功能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理论和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全面、客观地收集被测者的德育信息,进而对德育活动及其相关各要素进行数字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2]学校德育测评将测评场域锁定在学校,测评内容聚焦于学生的政治状况、思想意识、道德表现,还会涉及学校的德育观念、德育活动等相关因素。

一、德育测评功能观:传统向当代的转向

20世纪70年代末,德育功能问题成为德育学科研究的热点,德育测评的功能问题也随之受到关注。步入新世纪之后,在德育测评的功能问题上,呈现出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向。

德育测评开始重新审视德育测评功能的定位。首先是厘定功能的本质,功能是“本然”状态,强调“原本能做什么”。其次是回归德育测评的本体价值,德育测评的最终目的是了解、衡量符合人本质规定性和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素质,进而对个体进行干预,使之取得合社会性的发展。然而个体的合社会性发展是建立在个体本质发展之上的,跳过个体发展的直接功能,追逐测评的社会性间接功能,不仅导致了德育测评对个体需求、个体体验的忽略,进一步导致了德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个体感受与评价的疏漏。现代德育测评功能观侧重于本体价值的实现,坚持对德育测评功能本原的回归,站在个体品德发展为根基的角度,高度重视德育实践对个体需要的关照与尊重,同时兼顾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遵从与落实。与传统的德育测评观念相比较,现代德育测评功能主要强调以下几个层面。

1.全面发展功能

个体全面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道德品质发展所起作用的功能。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现代德育测评打破了传统德育测评对个体品德发展情况的诸方面分别进行测评,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或道德行为,而是对个体在整个生态系统内道德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统合性的测量和评判。此外,现代德育测评不再只是通过个体道德行为这一外部标志进行测评,而是将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判。这样,现代德育测评有利于纠正个体在道德素质上的畸形发展,实现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推进。

2.享用功能

享用功能是在德育测评过程中,使个体体验到道德品质发展的满足、快乐、幸福这些精神享受;在德育测评之后,这一精神享受促使个体高质量的享用生活,这主要涵盖人的审美情趣、艺术创造、善的追求等其他精神享受。[3]享用功能表现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与道德人格,使人得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这要求现代德育测评不仅从认识上重视个体参与、感受与评价,还要在德育实践中尊重主体的自我价值,提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享用水平。这样,个体在德育测评过程中会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人生境界,陶冶人格修养,满足了个体的精神需要,还会促进与完善个体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审美素质、精神追求、心灵丰富等。

3.唤醒功能

唤醒功能主要是指唤醒沉睡的个体内在天赋本性。现代德育测评不仅关注对人的社会属性测评,还重视人的自然生命属性的评判;不再单纯把人看作社会文化的存在,还注意人为自然生命而存在的意义;将外部世界对个体的影响加以过滤,尊重生命发展的主体性,珍视生命主体发自天性自然的主动权。同时,现代德育测评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生命勃发的生存环境,通过环境与个体积极健康的互动和勾连,保证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唤醒,生命力量的唤醒,发展潜能的唤醒。

二、学校德育测评实践面临“角色冲突”

在传统德育测评功能观的指导下,学校德育测评实践实现了对学生管理、监督、教育等积极的社会,但对学生造成的压抑、控制及扭曲后果也不容无视。长期固守于传统的德育测评观念,已经导致了学校德育测评实践的不良反应或不良效应,其中最为凸显的效应有以下几点。

1.马太效应

在传统德育测评功能观的影响下,学校德育测评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道德状况划分为三六九等,给学生道德素质贴上标签。这样的学校德育测评有可能带来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马太效应。

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德育测评工作者坚持以社会本位的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排名,被评为道德素质优秀的学生既可以获得成绩的加分和巨大的荣誉,还可以赢得教师、学校的额外奖励,使他们在德育评分、评优评奖、竞争选拔等方面占尽先机,硕果累累。与此相反,那些在学校德育测评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因德育评分偏低或不好,难以获得任何奖励和优秀,长久停留在德育排名的末游,难以翻身,没有机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道德发展,为每位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已经是当代教育追求的基本共识。然而在学校德育测评操作层面仍然以短期效益为目标,仍然以比较僵化、比较刻板的观念评估学生,德育测评结果呈现马太效应也就不足为怪了。

2.依从效应

在传统德育测评功能观的影响下,学校德育测评难以发挥诊断功能、反思功能和批判功能,再加上马太效应的作用,必将导致有些学生长期处于道德评价的不利地位。这些学生并不甘于被永久贴上“品德不良”的标签,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消除和规避学校德育测评给自己带来的规训和惩罚。他们惯用的手法是“台前”遵从,老师在的时候规矩有序,“幕后”却对学校的德育要求消极抵抗、变相不合作,甚至公然对学校的德育规定进行指责、违背和挑战。其实,学校德育测评的导向早已为一些学生的“表演”写好了脚本,一些学生的台词和表演姿势是事先确定的,但清楚无疑的是许多“演员”只是装装样子,并非在真心“表演”。这些学生的表演给人以遵从的印象,却没有实质的内容。[4]学生的行为特点是消极依从,被动遵守,以此削减学校德育工作与德育规则的实际效果。

3.趋同效应

学校德育测评习惯于普遍性、统一性、一般性,往往能对学生的一般性表现做出评测,很难对学生的特殊性状况有所反应。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特征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测评标准、测评模式、测评取向和测评体系,导致的结果是学校在道德教育上个性越来越少,针对性越来越弱,培养的学生也如同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缺乏特色,缺少个性。这就是学校德育测评实践导致的趋同效应。

显而易见,这三种不良效应与现代德育测评理念――以每个个体发展为核心――背道而驰。德育测评功能观从传统向现代转向,要求德育测评实践站在学生需求与发展的角度,推进或实施日常德育评估、德育测评。现实情况是,人们在观念上并不反对关注学生需要、重视学生发展,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学校或教育评价组织还是习惯于考评学生是否符合国家要求、是否满足社会标准、是否遵从学校规则。至于说国家要求、社会标准、学校规则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反映学生的呼声,往往被抛到九霄云外。为此,学校德育测评实践表现出的“角色冲突”比比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观念与行为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传统德育测评功能观念中,学校德育测评实践的“角色”主要是筛选符合社会标准的学生。而现在,学校德育测评实践的“角色”更多是了解学生真实的道德水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自身道德素质、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新的角色虽契合现代德育测评功能观和符合道德素质的发展规律,可学校德育测评实践不知如何扮演或者不适应扮演新角色。

三、解决冲突的出路:“三个回归”

“三个回归”的理念,奠基于当代方兴未艾的生态系统发展观,其三大理论主题是:第一,关系性存在,有机体处于复杂的系统网络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第二,内外交互,所有有机体均受到内部、外部动因的交互影响;第三,主动寻求平衡,有机体主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观与现代德育测评功能观显示出鲜明的共性――视个体主观能动性为动力,以个体发展为落脚点。生态系统发展观坚持发展是整体的、动态的、多元的、交互的、具有多种可能性。遵循这样的发展观,启示学校德育测评实践将关注重心定位于“学生发展”,紧密贴近学生的生命需要、紧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态环境。

1.回归生命

道德教育是一个使人超越其自然存在的过程,一个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从本真意义上讲就应高度关注人的个体生命状况,始终把关爱生命、润泽生命、体验生命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命题。[5]回归生命的理念与生态系统发展观中的发展涵义不谋而合,将生命看作是整体的、有差异的、变化发展的。这种回归生命的道德教育根植于人的超越性本质,对人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而在传统德育测评观念的影响下,现行的学校德育测评导致其功能扭曲、异化,成了控制生命的工具,而不再具有激扬生命的功能。[6]使学校德育测评真正回归对生命的关照与唤醒,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校德育测评工作融入回归生命的宗旨。首先,敬畏学生生命。不再简单地把学生整齐划一,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与众不同,根据有差异的“质”来决定学生不同的“形”,并在此基础上把每个学生导向其生命应然的发展。其次,尊重和关爱学生生命。学校德育测评应尊重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体现个性化的评价与考核。在学生感受与体验被尊重、被信任的过程中,逐渐认同学校德育规则,自觉遵守学校德育要求,变被动被规训为主动塑造自己。

第二,测评手段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整个研究设计、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无论是封闭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发问角度、难度、敏感度等,都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智慧领悟,防止角或研究者的意图替代,防止先入为主的观念现行,防止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以保证所做的研究和所获取的数据充满生命感受,反映学生现实,具有参考价值。

2.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教育基本理念上的变革――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成为生活,这正是现代教育不能缺少的理念,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活对教育发出的深切呼唤。“回归生活”的理念可以帮助学校德育测评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提升。具体表现为:

第一,德育课程、活动生活化。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以宏大取向教育学生,受这种“社会取向的压迫”,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或德育评价时,往往采用“学生应该怎样”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化,或用英雄模范人物激励学生。实际上,这些英雄模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密切,导致学生脱离生活现实生硬模仿,简单效仿。殊不知,学生道德素质的生成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的积累,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令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才有可能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巩固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第二,德育测评内容生活化。德育测评指标体系以现代德育测评理论及评价成果为基础,以党和政府颁布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和文件为规范,结合今时展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研制和开发,具体的测评题目,题目的呈现方式,结构维度的组合逻辑务必反应与贴近当代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使学生在填题作答的时候,找到熟悉的状态,真实的状态,言之有物的状态。

3.回归生态

回归生态指的是学校德育测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原生态学习与生活状态下进行测量和评估。生态是学生生活环境的总称,既包括现实可见、天天参与的学校课程、学校活动、师生互动,也包括以校园风气、学校理念、教育文化为主体的抽象部分。

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与自身所在的环境系统密不可分,回归生态就要了解学生纵向的“五个层次”和横向的“四个方面”。“五个层次”是指班级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是指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精神。这些构成了学生生活环境的整体,也是塑造学生道德素质的系统。学校德育测评在评价取向、问卷问题设计以及调查取样和数据搜集过程中,力求安排在学生的原生态学习与生活状态下完成,不做人为的干预和干涉,以确保调查抽样和数据搜集的真实性、可信度和效度。

回归生活、回归生命和回归生态反映了当代学校德育测评实践的发展性理念,这三个回归是一个整体,坚持并落实三个回归,有利于解决学校德育测评实践的“角色冲突”,也有利于学校德育测评导向的积极健康,更有利于真正实现德育测评对德育实践的功能期待。

参考文献:

[1]肖鸣政.品德的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0.

[2]陈明龙.传统德育功能观的“终结”和新德育功能观的萌芽[J].教育探索,2006(1):101-102.

[3]杜时忠.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2-27、130.

[4]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翻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25.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弱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它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是为了让学生去感悟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校园文化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应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学校应更好地进行完善,并借其发挥出更优良的德育功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融合所创造出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的布局,各种基础设施等,是客观存在的;而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抽象的面貌,比如学校的校训等。德育文化的传播,既要有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要有教师的言传身教,两者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更好地强化德育功能。

二、高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引导功能

高校对于学生的引导功能是很重要的,学生的道德、文化、思想等都会受到学校教学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必须坚持国家的办学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演讲、话剧等表演形式来诠释出正确的道德观,来引导学生拥护集体主义,切勿误入极端个人主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入校园文化,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规范功能

学校的制度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对学生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引导,能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学校校规校纪、校训的设立并不是为了去让学生照其去实行,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规范制度的潜移默化来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这种无形的约束力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层次,从而认同学校的各种观点和学校所引导的价值取向。

(三)健全人格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提高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是一个公共环境,很容易对其中生活的人群造成影响,学生在这个文化氛围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而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的思维观念会逐渐走向统一,形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平衡感,这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四)审美功能

校园文化在对学生长期的熏陶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周围环境、氛围来确立自身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引导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黑白性。校园文化自身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比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带的设立。

(五)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而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学生可以从自我实践、自我锻炼中找出自身的特长与缺点,然后通过不断地改正来完善自身,提高自我独立、自我管控的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

随着国家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校园文化也逐步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完善了其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落后文化不断冲击着校园文化,造成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出现问题,并不断弱化。由于学生的知识需求量大,学校的固有文化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趁机诱导了学生,让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较单一,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融洽,造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发生偏差,走向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道路,致使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弱化,也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校园文化的信服度,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强化的方法

(一)坚持国家先进文化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文化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导。高校须传授给学生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想,引导学生接收正确的新思想,对外来文化进行择优,对本土文化进行舍旧,保证校园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环境能教育人、感染人、提高人的思想品质。高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是靠校园文化作为载体的,因而校园文化的更好建设就会促进德育功能的强化。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身现有条件,丰富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与校园的建筑、花草等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健康学习、健康生活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的提升

高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为了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学习生活,通过建立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文化,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德育的教育不仅仅是靠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实现的,制度的规范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德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核心的价值取向,是由全校人员及学校校风共同打造的,因此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断创新,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学生与老师就应该和谐共处、相互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更优质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校园德育功能的强化。

五、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不利因素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国家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于当前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由于旧的社会体制还未完全解体,而新的体制又还不完善,致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引发学生价值取向的困扰,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功利思想变得严重。

(二)网路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具有双面性。它的内容丰富、传播快捷、开放性强,为德育功能的完善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但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广泛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不良信息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未导致学生因自控力不强而误入歧途。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中优秀的文化能打开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校园文化带来了负面性。由于校园文化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较少,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出现偏差,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完善受到较大的阻碍。

六、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发挥主导性,如果任其发展,便会让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导致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在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从多各方面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面对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高校必须正确处理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价值取向的选择、道德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则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良好的个人品质有重大作用。校园德育功能的健全不仅能让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促进校园文化的更好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健全是目前高校必需妥善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春,桑雷.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及提升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2):98-100.

[2]王志虎.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建设研究———以X高校为调查对象[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刘旭,杜冰,张帆等.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教文汇,2015(15):13-14.

[4]郝伊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德育;策略

同志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高校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和德育概述

1.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凝聚力、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实现现代化“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2]。

2.高校德育。德育,现代德育观,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部分。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3]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出,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德育功能,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怀,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4]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德育在国防教育中起着核心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1.国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志说过: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在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是围绕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4]

2.国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秉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生在现实情况中,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5]

3.国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努力在大学生中建立一种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关系,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6]

4.国防教育是心理品质教育的合理方式。高校国防教育,是优化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决定人的成功与否,军训是国防教育的方式之一,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通过军训,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形成坚强的意志以及自律等心理品质,国防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进取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成长。[7]

三、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策略

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相关,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的高校国防教育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国防教育中,注重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增强高校国防育德育功能的途径,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1.国防教育制度的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国防教育制度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国防教育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国家已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逐步实现国防教育的法制化。高校国防教育要从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完善军训制度,明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安排和部署军事理论课程、经费保障等有关国防教育的具体问题。建立一系列健全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法律监督机制,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的灵魂,而铸魂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9]这就要求高校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创新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重点,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支撑的国防道德教育体系,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造灵魂[10]。

3.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国防教育内容博大精深,高校学生求知欲望活跃,因此,国防教育的形式必须丰富多样,既有专门的课堂教育,也要有融国防教育于日常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开展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更要拓宽教育的内容和时空,紧扣国防教育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1]。比如: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借助学生社团,组织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结合“建军节”、“国庆节”和“九一八”等纪念日等,组织展览宣传教育片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军热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的道德使命感。

4.国防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机,应当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对于提高国防教育效果,确保国防教育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防教育课堂上,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与直观并用,既要用语言陈述内容,还要借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提高课堂视听效果,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而且,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定时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2]把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多样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高校德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修养,高校的国防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不仅有助于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发挥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施一满.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3]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冬胜.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创新视角的选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

[5]陆海燕,周先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

[7]王亚洲.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8]卢洪信.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9]张冬胜.基于德育功能视角的高校国防教育功能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10]周永卫.谈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德育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

[11]卢凤龙.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 德育功能 现状 路径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又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如何把体育与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体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是体育工作者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与作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仍是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重要任务之一,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研究和在教学中有效落实的历史使命。本文分析了学校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概括了学校体育中德育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了加强实现学校体育中德育功能的具体路径,希望学校体育在德育发挥更好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的概述

党的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工作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为直接目的,培养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可见,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德育的作用,它使人们在精神领域找到了方向。德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兼顾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按照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而作为德育载体的学校体育在德育功能方面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学校体育与德育功能目标有其一致性,学校体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等;学校体育可以在教育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政治导向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观念融入其中,使受教育者在精神领域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与德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体现了体育和其他学科有互通性和渗透性。

二、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学校体育的功能更多局限于强身健体,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单一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健身功能,是与我国现在的教育理念相脱节、相背离的。新课程改革后,国家对体育的道德功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必须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特别是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一系列精神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阶段,人们一直存在着重知轻体的思想,体育在学校所有科目中的位置仅属于副科,学校体育的地位、课时数量、体育教师数量等明显置于其他文化课之后。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体育课教学场地开阔,学生必须按照课堂口令的指示完成相应的内容,体育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纠正,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第二,体育游戏在要求的条件范围内进行操作,教师给予引导,以加强学生对规则的重视,从而养成规则意识。第三,在竞技项目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规则,这种比赛规则使每一位学生在公平竞争的道路上前行。这些不仅是学生本应具备的素质,更应该转化为学生今后身处社会的道德素质。然而,这种表现出来的道德内容不能完全反应体育教育中德育的全部功能、作用和价值,还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体育教师就规则教规则,就纪律教纪律,而没有真正对学生施加更加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引导和教育;第二,许多教师对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内容中隐蔽性的道德素材和内容挖掘深度与开发策略不够;第三,不能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破坏性道德行为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得广大学生不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去。

三、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核心要素

1.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是完成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体育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国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往往是通过重大的体育比赛而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体育背景下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而学校体育也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体育比赛情节和实践环节,通过学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用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更为直接地体会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现实感受。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观看比赛、参与比赛等形式,诠释自己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正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

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既包括了体育法律法规,也包含了许多体育规则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体育游戏或者体育比赛,自然会存在许许多多的规则限制和约束,学生必须在这些规则和要求范围内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参与,并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本身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学生在课堂上这种品质的养成自然会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带来影响。因此,遵守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法律法规和规则,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

从体育的概念就可以看出,体育是借助参与者的身体作为媒介,培养参与者的德、智、体、美等的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现象。通过体育锻炼,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既可以塑造学生的体型,也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通过体育学习中的锻炼和比赛,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冬泳可以适应寒冷的自然环境,耐力跑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等等。

4.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

体育是以集体形式来进行教学的一门特殊性课程,可以深刻地诠释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体育游戏内容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游戏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团体性的活动中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巨大的,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以集体的利益为中心,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因此,体育游戏和各种球类运动等集体性参与项目,都是对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最好诠释。

5.审美意识和健全人格

体育具有一种塑造美的属性,体育欣赏就是体验美的心理过程,可以实现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体育本身蕴含着形态美、运动美、精神美等内容和形式,而体育欣赏可以使人在体会美的同时得到放松和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体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体育课堂上的队列训练,培养学生守纪律、尊师长的良好品质。通过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树立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塑造学生开朗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四、实现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具体路径

1.加强学校体育硬件建设

学校体育设施是学校体育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体育教育中德育功能的物质保障。要实现学校体育政治功能的路径优化,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学校和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实现学生想去运动场、愿意去运动场锻炼的主动性目标。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才能感受到体育环境的美,才能调整文化学习所带来的压抑情绪,才能在完全放松的环境中实现体育兴趣的培养。

2.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和体育相关制度建设,为实现学校体育德育功能提供政策保障

体育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许多德育的精神文明内容,对于人类道德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现体育功能和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作为政策性保障。针对当前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位置和边缘化趋势,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设立完善的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体育开展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组织机构的完善和优化,对参与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确保教育的顺利开展。通过制度建设,把制度作为教育的保障,也将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情况作为制度考核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体育中德育功能与价值真正实现。

3.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学校体育德育功能提供人才保障

体育师资队伍是实现体育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和关键者,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整体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加大力度建设体育教师队伍。首先,规范引进教师的渠道和流程,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其次,对现有师资队伍,要定期进行思想及专业方面的学习,并定期进行业务能力、个人素质与人素养考核;再次,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让广大教师放心教学、愿意教学和努力去教学,只有教师自身投入了百分百的心思,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实现。

4.提升上级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

上级部门的有效监管,是实现学校体育德育目标的有力措施。党的十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的优化,必须提升上级部门的监管力度,切实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监督不是一个形式,更不是一句空话,要让监督力度深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之中,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让广大师生成为教育教学的最直接的情况反映者和监督者。

5.构建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平台,全方位辐射学校体育德育功能

当今是一个多媒体时代,网络非常发达和便捷,这为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因此,把网络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把学生的内部和外部、主动和被动得以有机的结合。例如微信、论坛、QQ等,使师生得以互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曾小玲.论学校体育中的德育教育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 徐山.塑造身体德性: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J].教学与管理,2014(11).

[3] 乔月枝.中等体育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4] 殷洁森.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2014(12).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6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功能;内容;方法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我们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面临更新观念、改进内容、构建适应时展的新课题。

要改革和加强德育,就必须对学校德育功能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学校德育具有多种功能,最基本的两个功能是:满足社会需要和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服务,这是在任何情况下是不能动摇的。同时,还要通过德育使青少年懂得人的尊严和价值,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心理结构更趋完善,人格情操更趋高尚。这丽方面功能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忽视哪一方面,都会造成德育失重、失效。

一、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功能观。既要注重发挥德育社会性功能,也要注意发挥德育个人性功能,这样,就会大大拓宽德育改革的思路,使德育改革的路子越走越宽。许多德育改革的探索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在优秀传统内容基础上注人新的时代精神;针对青少年精神需求,将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创业精神教育等,充实到学校德育内容中来。德育内容新领域的开拓,将原有德育内容,逐渐扩展为面向21世纪的生存适应教育,使学校德育更贴近于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更贴近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精神需要。转变学校德育工作观念,不仅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也为当代青少年所乐于接受,从而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建设展示了宽阔的前景。

二、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要不断改革学校德育内容。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来看,我们必须在德育内容上加以更新,以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其一,创业意识教育。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精神和能力,这是现代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l世纪国民素质的必备要素。而现在多数学生缺乏自主能力和开拓创业精神,由学校到社会从业有段适应期,随着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二,开放意识教育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在开放过程中,既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需要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消极的东西。当代学生生长在中华民族开放的历史新时代,他们在课堂上、社会上、大众传播媒介中接受教育,接受的观念使他们思想意识更具有开放性,但是应该看到学生开放意识不够健全和成熟,与时代要求还很不适应。

其三,能力意识教育。市场经济需要“知识+能力的人才,当代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把学生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倡导自主、自立、自强,使之在学业上、能力上全面发展。

其四,竞争意识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优化组合竞争中,机遇和风险同在,成功与失败同行。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竞争观,激发他们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敢于承受竞争失败的风险。

其五,法制教育意识。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要求用法律来全面规范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行为,也要求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懂得经济法规,遵守经济规范,运用经济规范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中心,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更需要加强经济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要多管齐下,点、线、面结合。学校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新格局。

1.学校管理中贯穿德育这一条主线。在党政统一领导下,以教导处为枢纽,以政治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体,各支队伍优化组合,形成合力,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应。在配备力量,要舍得把精兵强将放在从事德育的岗位上,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第一位。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程教育、全面教育原则。做到好、中、差学生一起抓,尤其对差生,要特别关心。高中低年级一齐抓,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都贯穿德育,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负起“育人”的职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育人”作为全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7

关键词: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保证学生学业为前提,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将志趣相同的大学生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聚集起来,发挥自身特长、交流兴趣爱好、相互启迪思想、丰富课余生活,按照自定章程自主开展活动而结成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是高校构建德育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旨在促进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提升素质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社团是高校拓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下承担着教育培养和塑造人格的功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能力素养等都能通过社团文化和活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社团德育工作重要性及德育功能对于完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以及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髙校社团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髙校社团德育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载体

有效的社团德育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融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将大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修养、学术研究、专业技能和文体娱乐等多个方面,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相一致。大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全局的观念,促使社团成员自觉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逐步成长为政治进步、思想成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二)髙校社团德育工作为高校素质拓展教育工作提供重要途径

面临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经受住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社团是通过非课堂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实践,加强课外知识的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知情意结合的综合教育。在强调合作与共赢的当今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1]。人的分享行为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培养分享行为是道德教育的题中之意,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基础与保证[2]。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社团向提升大学生交往、沟通、分享能力的方向发展,给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带来了深刻启发,使大学生通过在学生社团中的锻炼提升心理品质、修炼道德素养、塑造高尚人格、规范社会行为、培养良好美德。

(三)髙校社团德育工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提供广阔平台

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的优化管理能够更有利于明确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促使高校引导、建立和管理一批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高质量社团,将大学生社团打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集中展示和突显校园文化的特质和追求。

二、高校社团德育功能探析

(一)精神化育功能

精神化育是一个塑造品格、健全人格的长期过程,高校社团活动是基于自由、自主的情境下,通过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成长成才。高校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大力提升社团价值导向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充分起到了双向服务功能。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包含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的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的树立、自由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比如政治理论类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和政策指导;职业指导类社团引导学生清晰职业学涯规划;社会志愿服务类社团通过带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和领悟。2.价值导向功能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一方面求新意识强烈,追求差异化、突出化,另一方面又在价值理念方面存在盲点。高校社团类别丰富,涵盖广泛,学生能够在众多社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社团成员共同话题多,成员间接触频率高,同时易受同化影响,因此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社团内部影响中被重塑,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德育环境里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二)知识教育功能

高校社团德育主体内容包含政治、道德、观念、制度等方面,旨在通过大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在正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3]。在开展高校社团德育工作时,教育导向和思想引导都至关重要,其中知识教育功能包含教育导向功能和教育承载功能。高校社团在对学生的知、行教育上有其导向功能,高校社团本身具有的自由平等的属性,能够使社团成员在日常活动中自主选择兴趣面,在与其他社员的交流沟通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高校学生社团具有教育承载功能取决于其有效性和主体性。高校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非正式学生组织,其数量、范围、覆盖面远高于其他学生组织,影响面广,涉及面大。学校可以借助学生社团学生的组织性、民主性、创新性,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通过增强德育实效性,做好高校隐性德育工作。

(三)行为习育功能

行为习育是大学生德行规范教育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调控和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内在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还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引导。高校社团是高校道德规范实践的第二课堂,高校社团的运行和发展以社团章程为基础,社团活动开展是否凝聚、组织是否得当主要取决社团成员的自觉自律意识,高校社团的自教自律功能有利于促进社团道德目标的规范和社团规章制度的完善。高校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团活动极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一次成功的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高效互动的结果,学生通过在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提升了集体荣誉感、个人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践培育功能

《辞海》中对素质的定义包含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4]。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具有全面性、普适性、开放性等特征。学术社团的实践培育成效一方面需要高校对学生的学术科技、文明道德、文化艺术、社会实践、个性发展、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素质发展充分重视并提供条件;同时高校需要在教学理念方法、课程计划设置、学术科研环境等方面形成合力,以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对学校传统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五)心理自育功能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状况和人格特质都处在形成和完善时期,面临日益严峻的学业、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旦遭遇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等外界影响,就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近年来,高校因情绪障碍、心理疾病导致的校园恶性事件、极端事件频频出现,扩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面成为亟待完善的德育工作内容。高校社团的学生参与面、覆盖面广,每个学生都可能加入一个或多个社团进行课余活动,社团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的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形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身风采的平台,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进而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以此来促进学生外部抗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逐步培养和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响.情绪表达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概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1(9):12-14.

[2]沈贵鹏,孙静.大学生分享行为及其养成[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339-341.

[3]张智昱.高校学生社团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社会科学家,2010(10):65.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弱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15-02

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它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是为了让学生去感悟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校园文化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应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学校应更好地进行完善,并借其发挥出更优良的德育功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融合所创造出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的布局,各种基础设施等,是客观存在的;而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抽象的面貌,比如学校的校训等。德育文化的传播,既要有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要有教师的言传身教,两者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更好地强化德育功能。

二、高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引导功能

高校对于学生的引导功能是很重要的,学生的道德、文化、思想等都会受到学校教学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必须坚持国家的办学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演讲、话剧等表演形式来诠释出正确的道德观,来引导学生拥护集体主义,切勿误入极端个人主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入校园文化,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规范功能

学校的制度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对学生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引导,能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学校校规校纪、校训的设立并不是为了去让学生照其去实行,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规范制度的潜移默化来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这种无形的约束力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层次,从而认同学校的各种观点和学校所引导的价值取向。

(三)健全人格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提高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是一个公共环境,很容易对其中生活的人群造成影响,学生在这个文化氛围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而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的思维观念会逐渐走向统一,形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平衡感,这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四)审美功能

校园文化在对学生长期的熏陶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周围环境、氛围来确立自身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引导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黑白性。校园文化自身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比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带的设立。

(五)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而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学生可以从自我实践、自我锻炼中找出自身的特长与缺点,然后通过不断地改正来完善自身,提高自我独立、自我管控的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

随着国家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校园文化也逐步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完善了其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落后文化不断冲击着校园文化,造成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出现问题,并不断弱化。由于学生的知识需求量大,学校的固有文化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趁机诱导了学生,让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较单一,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融洽,造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发生偏差,走向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道路,致使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弱化,也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校园文化的信服度,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强化的方法

(一)坚持国家先进文化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文化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导。高校须传授给学生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想,引导学生接收正确的新思想,对外来文化进行择优,对本土文化进行舍旧,保证校园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环境能教育人、感染人、提高人的思想品质。高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是靠校园文化作为载体的,因而校园文化的更好建设就会促进德育功能的强化。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身现有条件,丰富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与校园的建筑、花草等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健康学习、健康生活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的提升

高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为了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学习生活,通过建立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文化,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德育的教育不仅仅是靠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实现的,制度的规范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德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核心的价值取向,是由全校人员及学校校风共同打造的,因此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断创新,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学生与老师就应该和谐共处、相互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更优质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校园德育功能的强化。

五、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不利因素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国家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于当前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由于旧的社会体制还未完全解体,而新的体制又还不完善,致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引发学生价值取向的困扰,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功利思想变得严重。

(二)网路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具有双面性。它的内容丰富、传播快捷、开放性强,为德育功能的完善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但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广泛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不良信息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未导致学生因自控力不强而误入歧途。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中优秀的文化能打开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校园文化带来了负面性。由于校园文化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较少,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出现偏差,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完善受到较大的阻碍。

六、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发挥主导性,如果任其发展,便会让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导致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在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从多各方面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面对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高校必须正确处理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