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8篇

时间:2023-07-06 09:28:14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1

一、会计基本理论必须前后一贯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社会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规律,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客体,是统一会计制度、会计方法规范、核算、控制的内容,也是会计科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之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其对象存在着相似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都必须从其原型——会计对象出发,把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建筑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2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6条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些可以概括为保证资料真实、保护资产安全、遵守规章制度,但仅只概括了监督职能。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不应仅是这样。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看,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有保护财产安全、保证信息质量的功能,还具有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管理,进行责任考评的功能。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词典》释:accounting control指“通过会计进行的经营管理。……大体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提供会计资料,根据会计资料对计划和控制作出决断。第二种方式是:把会计同企业经营组织上的其他系统适当地结合起来,使会计能自动地发挥管理机能。……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种方式的重要性也相对的提高了”。“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仅要发挥所谓保全财产的消极机能,而且要进一步使用企业资本计算的组织方法,发挥会计控制的积极作用,从企业全局观点出发,集中地、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对各种经济活动制定计划、调节其实施过程和评价其实绩等等。”这种解释较只从监督角度看待会计控制,要全面、深刻得多。

和财务报表目标决策有用论或经管责任论比较,和下述管理会计目标比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提法也不够概括,不便于记忆,不利于指导实践。

以成本会计师为主体的美国全国会计工作者协会所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公告颁布委员会1982年颁布《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的》。见下图:

上图明确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参与管理过程,说明了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目标应当包括在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和目标之中。内部会计控制更宽一些,还包括财务会计的控制功能和目标,保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以保证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二、会计控制基本职能、目标和会计总目标

系统科学指出,“系统同时具有许多目标或特定功能”,“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并且是检验系统结构的尺度”。系统功能的对应性“是指功能和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性质。这一性质可表述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研究说明,“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把会计职能具体化”。本质描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表现结构和本质,目标体现功能,它们是前后一贯的理论范畴。

社会环境对会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的需要、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与会计本质、职能相结合,才能制定会计目标。制定会计目标根本性的依据应是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要。为什么要建立会计系统?根据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社会发展必须努力节约劳动时间。既要计算劳动时间的节约量和劳动产品的增加量,又要强化经济管理,以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前者形成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信息系统本质、核算职能和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后者形成会计的经济控制结构、控制系统本质、控制职能和强化经济管理的目标。前者具有基础性,后者具有主导性间者互相渗透,相互为用,正如系统科学所强调的“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

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各国会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时代的会计目标,才会产生差异。

由于会计基本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外联社会环境,是基本需求与可能的统一,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应当根据会计基本职能,建立会计的基本目标。

我国大多数会计学者同意会计具有核算和控制两种基本职能,基于核算职能,产生“提供真实信息”的目标,已成共识。基于会计的控制职能,还应提出“强化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都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并直接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包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的大系统。包括总会计师在内的会计人员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并实施规章制度,加强资金诚本和利润管理,进行分析、预测、考核,参与经济决策,这些显然都属于管理活动。不仅记账、算账、报账,还要用账。会计信息,首先并直接为会计人员所用。管理会计参与管理过程,已成共识。即使单就财务会计来讲,记账员要记好账,首先要对凭证进行审核,要注意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譬如材料账、商品账,要注意材料。商品是否数量足、质量好,是否适用或适销,是否有霉烂变质、损失浪费或贪污挪用,还要经常分析库存结构,减少或杜绝积压浪费,协同采购部门提出采购计划等,都是以强化经济管理为目标的具体的管理活动。财产清查也是管理活动。随着知识经济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核算工作有所减轻,控制职能将愈益重要。强化经济管理意识,对于每一个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要努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规定:会计工作要“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启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995年颁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经济管理为中心,有利于完善经营机制的基层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坚持强化会计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工作、强化经济管理,是突破当前会计工作薄弱环节、提高会计水平的关键,因而提出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要求。所以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并列为会计的两大基本目标。

我们赞成把提供有用信息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信息系统本质。信息提供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实现了,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还有大量经济管理工作要会计人员去做,广大会计人员都要主动运用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作为会计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建议用“提供真实信息”代替“提供有用信息”,因为“有用”的含义已经体现在另一基本目标和会计总目标之中。而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有用性的基础,不真实的信息,不仅无用,而且十分有害。

从基本目标的构成来看,提供真实信息是基础,强化经济管理是主导。提供信息,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经济管理,不仅限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还包括所有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方面。信贷决策、投资决策,都属于经济管理。

目标是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控制,决定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真实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这样提的优点是:简明易记,便于指导实践。具体目标则应当详细、清楚些。

会计目标是多层次的,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总目标指导会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会计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会计工作的总目标可概括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人认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的总目标,但过于笼统,实难苟同。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职能工作。企业的总目标,必然也是会计的总目标,此其一。其二,建立经济效益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已成共识,就是因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会计的总目标。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具有控制职能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

从会计总目标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的共同要求,“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它们都体现会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三、对会计控制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认识

控制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主导职能。其主体是本会计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对象主要是有关的价值运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从范围看,会计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即会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单位实施控制。

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具体目标必然是会计具体职能的具体化。具体职能是根据庞大的会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而提炼出来的。control德文是kontrolle,为同一词汇,可译为管理、调节、监督、稽核,含有操纵、节制、驾驭、支配、掌握等含义。它具有管理概念的基本内容。从外延看,控制包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引导(设计运行方向,将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监督(查看活动是否偏离既定目标)和调查修正(对偏离目标的活动进行校正)等三过程,监督是控制的一个过程,把“过程控制”简单理解为监督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马克思所用的控制是广义的。根据会计控制的形式和内容,作为会计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可概括为下述四方面:

1、规划——分析经济情况、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根据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对财务状况和成本升降进行分析,对需要研究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经济前景,运用决策方法,提出并选择最优的经济方案,进行规划,配合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参与经济决策,编制经济预算,制定经济定额,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拟订完成经济计划的措施,促进经营决策的实施。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工作的建议。

2、调节——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处理分配关系。根据计划(预算)目标采用一定的调节手段,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实施影响,使其按预定目标进行,纠正偏离目标的差异,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第二,协调相关财务关系;第三,参与处理分配关系,提供分配方案等。

3、监督——监督经济过程,保障资产安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稽核工作,通过凭证审核、财产清查和内部信息,消除账账、账实不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发现并揭发贪污浪费行为,防止弊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资产安全,保护投资者权益。

4、考评——考评经济责任,提供奖惩标准和依据。实施责任会计,对企业、部门和职工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联系经济责任制,奖优罚劣。

上述只是从会计控制的具体功能出发所进行的归纳。确认、计量、报告、分析,是会计基本职能核算的体现,用以认识、反映会计对象;规划、调节、监督、考评,是会计基本职能控制的体现,用以控制会计对象。可否认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而且具体目标,多种多样。每一项会计工作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各种目标还有自己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譬如: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明晰性等,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目标;合法性、合理性、预见性、严密性等,是会计控制的质量目标;效益性、适用性、公正性、及时性、重要性、全面性等是核算与控制的共同的质量目标。

四、新职能、目标体系的优点

1、概括全面,能够准确说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各层次的职能和目标。克服了把财务报告目标扩大为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会计目标的缺陷。“提供真实信息”可以包括决策有用论、经管责任论以及各方面需要的各种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会计的目标,更是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是各种会计工作的目标。

2、体现环境特征和时代要求。新目标体系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的实际。两大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更是针对时弊,有利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3、体现会计本质,体现会计系统运行规律的要求。根据系统理论,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工作系统包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信息处理结构和会计管理结构。两系统运行的规律性要求是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充分体现在会计目标中。

4.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改革的发展,指导会计实践。新的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体系是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继承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而发展之;既强调会计基础工作,又突出会计控制职能。按照质量目标,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同时并举,较之已有的会计基本目标的几种提法,更为全面、合理;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也是对会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较为全面的概括。可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职能系统。会计目标系统不仅自成系统而又密切联系,组成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子系统。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3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6条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些可以概括为保证资料真实、保护资产安全、遵守规章制度,但仅只概括了监督职能。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不应仅是这样。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看,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有保护财产安全、保证信息质量的功能,还具有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管理,进行责任考评的功能。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词典》释:Accountingcontrol指“通过会计进行的经营管理。……大体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提供会计资料,根据会计资料对计划和控制作出决断。第二种方式是:把会计同企业经营组织上的其他系统适当地结合起来,使会计能自动地发挥管理机能。……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种方式的重要性也相对的提高了”。“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仅要发挥所谓保全财产的消极机能,而且要进一步使用企业资本计算的组织方法,发挥会计控制的积极作用,从企业全局观点出发,集中地、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对各种经济活动制定计划、调节其实施过程和评价其实绩等等。”这种解释较只从监督角度看待会计控制,要全面、深刻得多。

和财务报表目标决策有用论或经管责任论比较,和下述管理会计目标比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提法也不够概括,不便于记忆,不利于指导实践。

以成本会计师为主体的美国全国会计工作者协会所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公告颁布委员会1982年颁布《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的》。见下图:

上图明确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参与管理过程,说明了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目标应当包括在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和目标之中。内部会计控制更宽一些,还包括财务会计的控制功能和目标,保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以保证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二、会计控制基本职能、目标和会计总目标

系统科学指出,“系统同时具有许多目标或特定功能”,“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并且是检验系统结构的尺度”。系统功能的对应性“是指功能和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性质。这一性质可表述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研究说明,“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把会计职能具体化”。本质描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表现结构和本质,目标体现功能,它们是前后一贯的理论范畴。

社会环境对会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的需要、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与会计本质、职能相结合,才能制定会计目标。制定会计目标根本性的依据应是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要。为什么要建立会计系统?根据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社会发展必须努力节约劳动时间。既要计算劳动时间的节约量和劳动产品的增加量,又要强化经济管理,以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前者形成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信息系统本质、核算职能和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后者形成会计的经济控制结构、控制系统本质、控制职能和强化经济管理的目标。前者具有基础性,后者具有主导性间者互相渗透,相互为用,正如系统科学所强调的“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

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各国会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时代的会计目标,才会产生差异。

由于会计基本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外联社会环境,是基本需求与可能的统一,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应当根据会计基本职能,建立会计的基本目标。

我国大多数会计学者同意会计具有核算和控制两种基本职能,基于核算职能,产生“提供真实信息”的目标,已成共识。基于会计的控制职能,还应提出“强化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都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并直接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包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的大系统。包括总会计师在内的会计人员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并实施规章制度,加强资金诚本和利润管理,进行分析、预测、考核,参与经济决策,这些显然都属于管理活动。不仅记账、算账、报账,还要用账。会计信息,首先并直接为会计人员所用。管理会计参与管理过程,已成共识。即使单就财务会计来讲,记账员要记好账,首先要对凭证进行审核,要注意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譬如材料账、商品账,要注意材料。商品是否数量足、质量好,是否适用或适销,是否有霉烂变质、损失浪费或贪污挪用,还要经常分析库存结构,减少或杜绝积压浪费,协同采购部门提出采购计划等,都是以强化经济管理为目标的具体的管理活动。财产清查也是管理活动。随着知识经济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核算工作有所减轻,控制职能将愈益重要。强化经济管理意识,对于每一个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要努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规定:会计工作要“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启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995年颁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经济管理为中心,有利于完善经营机制的基层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坚持强化会计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工作、强化经济管理,是突破当前会计工作薄弱环节、提高会计水平的关键,因而提出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要求。所以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并列为会计的两大基本目标。

我们赞成把提供有用信息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信息系统本质。信息提供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实现了,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还有大量经济管理工作要会计人员去做,广大会计人员都要主动运用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作为会计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建议用“提供真实信息”代替“提供有用信息”,因为“有用”的含义已经体现在另一基本目标和会计总目标之中。而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有用性的基础,不真实的信息,不仅无用,而且十分有害。

从基本目标的构成来看,提供真实信息是基础,强化经济管理是主导。提供信息,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经济管理,不仅限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还包括所有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方面。信贷决策、投资决策,都属于经济管理。

目标是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控制,决定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真实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这样提的优点是:简明易记,便于指导实践。具体目标则应当详细、清楚些。

会计目标是多层次的,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总目标指导会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会计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会计工作的总目标可概括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人认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的总目标,但过于笼统,实难苟同。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职能工作。企业的总目标,必然也是会计的总目标,此其一。其二,建立经济效益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已成共识,就是因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会计的总目标。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具有控制职能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

从会计总目标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的共同要求,“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它们都体现会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三、对会计控制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认识

控制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主导职能。其主体是本会计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对象主要是有关的价值运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从范围看,会计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即会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单位实施控制。

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具体目标必然是会计具体职能的具体化。具体职能是根据庞大的会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而提炼出来的。Control德文是kontrolle,为同一词汇,可译为管理、调节、监督、稽核,含有操纵、节制、驾驭、支配、掌握等含义。它具有管理概念的基本内容。从外延看,控制包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引导(设计运行方向,将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监督(查看活动是否偏离既定目标)和调查修正(对偏离目标的活动进行校正)等三过程,监督是控制的一个过程,把“过程控制”简单理解为监督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马克思所用的控制是广义的。根据会计控制的形式和内容,作为会计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可概括为下述四方面:

1、规划——分析经济情况、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根据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对财务状况和成本升降进行分析,对需要研究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经济前景,运用决策方法,提出并选择最优的经济方案,进行规划,配合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参与经济决策,编制经济预算,制定经济定额,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拟订完成经济计划的措施,促进经营决策的实施。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工作的建议。

2、调节——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处理分配关系。根据计划(预算)目标采用一定的调节手段,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实施影响,使其按预定目标进行,纠正偏离目标的差异,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第二,协调相关财务关系;第三,参与处理分配关系,提供分配方案等。

3、监督——监督经济过程,保障资产安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稽核工作,通过凭证审核、财产清查和内部信息,消除账账、账实不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发现并揭发贪污浪费行为,防止弊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资产安全,保护投资者权益。

4、考评——考评经济责任,提供奖惩标准和依据。实施责任会计,对企业、部门和职工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联系经济责任制,奖优罚劣。

上述只是从会计控制的具体功能出发所进行的归纳。确认、计量、报告、分析,是会计基本职能核算的体现,用以认识、反映会计对象;规划、调节、监督、考评,是会计基本职能控制的体现,用以控制会计对象。可否认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而且具体目标,多种多样。每一项会计工作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各种目标还有自己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譬如: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明晰性等,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目标;合法性、合理性、预见性、严密性等,是会计控制的质量目标;效益性、适用性、公正性、及时性、重要性、全面性等是核算与控制的共同的质量目标。

四、新职能、目标体系的优点

1、概括全面,能够准确说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各层次的职能和目标。克服了把财务报告目标扩大为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会计目标的缺陷。“提供真实信息”可以包括决策有用论、经管责任论以及各方面需要的各种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会计的目标,更是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是各种会计工作的目标。

2、体现环境特征和时代要求。新目标体系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的实际。两大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更是针对时弊,有利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3、体现会计本质,体现会计系统运行规律的要求。根据系统理论,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工作系统包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信息处理结构和会计管理结构。两系统运行的规律性要求是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充分体现在会计目标中。

4.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改革的发展,指导会计实践。新的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体系是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继承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而发展之;既强调会计基础工作,又突出会计控制职能。按照质量目标,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同时并举,较之已有的会计基本目标的几种提法,更为全面、合理;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也是对会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较为全面的概括。可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职能系统。会计目标系统不仅自成系统而又密切联系,组成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子系统。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4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经济密不可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内涵大量的道德成分,如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市场交易。正是这种道德成分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体现道德的实质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后的理性选择,是道德带来的长期收益与不道德所获当前利益交换的结果。

    道德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相融合,构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注册会计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道德,也要遵循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人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价值体系,起着协调评估过程中各种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其中,各种经济利益包括与会计活动有关的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职业主体与职业服务对象之间、职业团体之间、职业团体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为了维系并协调这些复杂、特殊的关系,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外,还需借助适应审计业务特点并用以调节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强调职业道德,才能将职业道德内化为注册会计师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目的。

    任何职业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中,支配着会计市场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基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构建职业道德规范,进而通过职业道德规范保障会计市场具有良好的运行秩序。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经济性

    道德总是根源于物质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道德体系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即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包含着大量的经济性因素。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宏观经济性

    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会计市场的基本规则中充斥着大量的道德因素,即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内在于会计市场体系的本质之中,合乎理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虽然法律和职业道德是维系会计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决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职业道德可以产生维系市场正常运行的持久性效应。职业道德充当维系会计市场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奉行的公平、社会性和效率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道德本质。会计市场必须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对会计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一视同仁,并通过市场调节,合理地配置会计市场的资源。会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包含社会性的内容。社会性是指会计市场运行的经济秩序,它不仅考虑个别经济利益,而且考虑整体经济利益。审计报告是否公平影响着会计市场运行的正常经济秩序,因此,审计报告不仅是相关利益者关注的事情,而且影响整个会计市场的运行,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成为会计市场中从事会计活动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公平和社会性中均涉及效率问题,即效率标志着经济价值的产生。任何人都不会从事没有效率的活动,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活动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市场竞争蕴涵着道德的竞争,市场竞争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需要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中才能实现,这种协调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制约。在会计市场的交易中,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单位的双向选择是建立在双方道德基础上的。委托方一般不会选择劣迹斑斑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即使由于某种原因由其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也会受到质疑;同样,受托方也需要考虑委托方的道德,以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这说明在会计市场交易中,任何一方的道德都会影响会计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会计市场实际上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基础上的,会计市场正是借助这种道德力量,才能实现其正常运行。

    2.在宏观的市场经济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出一定量的价值。如果会计市场的供求出现不平稳,供求中的一方可能会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促成交易的形成,这种非正常手段的使用必然影响收入的再分配;由于非正常手段的采用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会计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管,监管成本的发生也会影响收入的再分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可以形成商誉,那么商誉构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带来超额收益。如此种种都证明,职业道德具有价值并可转化为特殊的社会资本。目前虽然还不能精确证明具有职业道德能够增加多少价值,但至少可以明确缺损职业道德能够带来多少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微观经济性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道德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是获取长期最大收益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道德人,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理性经济人,既要“求利”也要“求德”,两者的最优组合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效益,表现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由于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诚实、公正地执行会计活动,提供高质量、无虚假的审计报告,由此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间接效益是指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较高,给与审计报告相关的利益各方带来的经济利益。当然,不道德行为也会引起直接效益的暂时增加,但从长远的、相关利益各方的角度分析,注册会计师不遵守会计市场的道德规范会减少长期收益,而且只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组合的效益达到最大,才可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

    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成本。职业道德不仅带来效益,而且要为效益付出一定的代价,即道德成本。从职业道德的内容分析,道德成本包括四个方面:①教育成本,即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发生投入所形成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发生可保证注册会计师具有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机会成本,即注册会计师由于遵守职业道德而丧失收益机会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比如,有些企业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而要求注册会计师丧失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遵守职业道德而失去了这项业务,该业务的收益即为职业道德的机会成本。③丧失成本,即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承担的罚款,构成道德丧失成本。④间接成本,即由于注册会计师丧失职业道德而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损失所构成的成本。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宏观经济性揭示了注册会计师会计活动的社会性,即任何会计活动都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行为,总是表现为社会的活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微观经济性揭示了注册会计师会计活动的目的性,即将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根据权衡结果选择应采取的职业道德规范。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活动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经济性规范。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济手段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的维系主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其中,教育机制必须努力使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道德目标纾解道德困境;监督机制必须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得以维护和遵守;评价机制必须保证对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评价。但是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道德不仅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以长期收益弥补当前收益减少的机制,因此可通过改变参与者收益成本的比例来引导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规范。

    1.调整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成本。道德成本包括教育成本、机会成本、丧失成本、间接成本。其中:教育成本是收益的直接抵减,通常是通过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从业务收入中获得补偿;机会成本直接减少收益,通过机会收益补偿机会成本;丧失成本是对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直接处罚,并且没有相应的收入对其补偿,是注册会计师总体收益的直接扣除;间接成本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补偿关系分析,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成本可以分为三类:①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相应收益进行补偿的。对此应增加收益,实现收益成本的均衡。②丧失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总体收益的直接扣除,为了利用经济手段促使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必须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行为的事后处罚机制,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丧失成本。因此,抑制虚假审计报告的有效方法是增加丧失成本。在确定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同时确定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措施,使其承担相应丧失成本,并且使丧失成本大于其相应的收益,使其的赔偿额远远超过其从中获利的数额,或远远超过其给受托方带来实际损害的数额。增加丧失成本具有对受害人(如投资者)补偿和对注册会计师惩罚,进而遏制其不道德行为的双重功能。但增加丧失成本是消极、被动的事后纠偏,它不可能将不道德行为排除在注册会计师的选择空间之外,因为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仍会有人铤而走险。③间接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与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对此应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对有关利益各方进行补偿。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学科。当下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学,都强调侧重于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而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并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是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依赖于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基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实质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核心能力。而正确认识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把握其本质,准确体悟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建立起基于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整体创新,实现会计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一、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会计职业核心能力不是随意可以生成的,而是必须依教育教学的合规律地培养,才能发展起来。可以说,没有创新性的教学,就无法规模化地养成会计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讨论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得从一般职业能力谈起。所谓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主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了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两大部分,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则是职业能力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转换,是伴随主体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具体确认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

不同专业的人应有不同的职业能力,会计专业的人其职业能力则具体指会计人才所具有的,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能使人正确地驾驭会计职业活动,成功地完成会计职业活动。

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等。其中,会计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中能利用会计知识、理论和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分析、考核、预测和决策等,会计专业能力可具体可包括会计核算能力、会计技术和手段的操作应用能力、会计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纳税申报处理能力、财务审计能力等等。这些专业性的能力重点在强调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会计综合能力主要职能是胜任会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经验、技术、操作技能和创新性能力,是会计岗位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包括综合处理相关经济会计业务的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会计综合能力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性和创新性。会计综合发展能力是在其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础上,所具备的人际能力和技术,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策划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和执行能力、竞争能力等。会计的综合发展能力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这三大部分就组合为会计职业能力的总体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会计职业能力结构

而在这三大部分中,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当指会计职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综合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就是说,会计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一些内容,是与会计专业能力相交叉的,特别是专业能力中的综合发展能力,又是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会计综合能力中的创新能力,更是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结构

我们看到,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职业核心能力都是会计人才所必需拥有的。而能力的养成,既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外因如教育教学的专门培植。在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中,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方法,例如实践教学等,都对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对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

会计实践教学是相对于会计理论教学而言的,它与会计理论教学是整个会计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一般地,会计理论教学耕侧重于对会计知识、会计理论的传授,而会计实践教学则更倾斜于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会计理论教学,我们可以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较为全面、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会计理论知识;借助会计实践教学则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一步熟练、升华和发展,形成能够运用基本会计理论和知识,分析会计问题、解决会计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会计学本身的性质,也注定了必须借助实践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完整的能力转化问题。就是说,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学仅凭理论教学是无法使学生全部、充分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锻炼,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学习,才能逐步掌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有利于培养、发展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确实,借助实践教学,加强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核心能力,可帮助他们适应就业需要,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而且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是学校的本质使命所在,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态度和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在学习毕业之前,通过大运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能有效地、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极大地有利于学生求职和就业发展。

而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其具体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构建创意出新的策略选项。其中一个重要的选项,是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建构入手,可以完善其模式,优化其方法,提高其质量。就是说,如何实现中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呢?我认为,除了理念更新、方法创新和策略优化之外,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确立、遵循正确的原则,倾斜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起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这可能易于从宏观上把握实践教学的主动权,按部就班地搞好会计实践教学。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必须确立两个基本原则

这两基本原则,应该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能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所实用。

(一)明确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过程中,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也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服务的,其目的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必须明确,中职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如果说,理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那么,实践教学则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上。两者各有侧重,共同建构起学生的完整素质体系和职业核心能力体系,致力于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到内容把握上,则要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以巩固理论基础,提升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增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发展能力,提升整体创新创造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则要充分考虑培养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又要注重其综合发展能力。

(二)遵循能力培养规律设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培养有其客观规律,主要体现有:内外因共同作用;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其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等等。中职学校的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必须体现这些规律。为此,我们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应该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更要力求符合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要求,把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等,配置到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阶段中去。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

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角度、范围、内容各有要求,我们这里重点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我们设想,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教学时数、教学时段等的限制,而是根据会计职业核心能力需求及能力培养规律,把会计实践教学的结构,具体分成会计职业能力的几个方面,形成若干个模块,这些模块不是会计专业能力的机械照搬,而是在职业能力基础上,融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所有模块包括了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所有内容。

(一)基于核心的会计专业能力模块

这是会计职业能力的主要内容,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从事会计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操作性实验、分析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在实验室、教室进行。而这些税收基础、财经基础、统计基础等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以及纳税申报处理、财务审计等,既有常规能力的养成要求,也有创新性能力的参与,就是说,会计专业能力模块渗透着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要素在里面。

(二)基于核心的会计综合能力模块

会计综合能力模块是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的基础上确立的,是专注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而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这一模块,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会计综合能力开发上。而学生的会计综合能力,包括了如图1所示的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专业的判断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时间安排上,可更接近于教学实习阶段为好,主要是所有教材内容学习完毕,能专心系统训练各种经济业务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三)基于核心的综合发展能力模块

这一模块本身包括有多样化的能力内容,既是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内容,又是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重点所在,突出这一模块,有利于使实践教学能更倾斜到学生的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来。这一模块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格局也可大可小。例如有团体模拟训练的,把教学内容案例化,让学生从头开始,组队、分工、规划、操作、执行、检查、落实等,一系列地尝试训练,以获得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得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乃至于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又如校内的小企业实习,比如对校内的小卖部、小超市等,进行财务管理,让学生重点参与商品采购及验收、销售出库及收款等交易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可切身感受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多维性、生动丰富性和专业能力的必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体验到单一专业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惟有综合能力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派上用场,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其它如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实训等,也是该模块可用的教学方式。综合发展能力模块本身是职业核心能力,这应该和实践教学的重头戏所在。

总之,加强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会计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在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的大背景下,着重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加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无疑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的。而会计实践教学的体系建构,从一般的专业能力关注,过渡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注,这更是会计教学整体创新的一个突破和飞跃。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大教改力度,强化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强调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致力于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借以更好地完成会计教学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丹.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2]梁美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2011(3)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构建

一、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

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课程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但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是分项课程目标的总和,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的分项课程产生的课程“合力”,即课程体系的目标高于分项课程目标的总和,这是由系统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显然,课程体系的目标和构建标准是这一整体并实现其功能的基础。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决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相对于会计本科和中职教育,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定位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及相关联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必须服从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价值取向应突出就业导向的社会需求、能力本位的职业需求和终身发展的个性需求,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则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上述会计职业岗位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平台,其中出纳、会计核算是核心,会计管理、会计监督是拓展;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会计课程体系。

二、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理念

按照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强调将学科分解到单一知识系列,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的逻辑,重视已有知识的价值,重视教师的传授,因此,对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易被忽视。结果,往往使学生偏重记忆书本知识,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这些不足,正是活动课程提出的非议之处。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作业或学习情境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是:第一,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活泼的,学习的效果也是好的。第二,使学习与生活工作环境联系密切。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学习即工作,而不是工作的理论。第三,由于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积累了经验,而且智力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乃至人格、民主的意识等都得到了发展。第四,活动内容重视学生心理的逻辑。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活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力求做到“学习即工作”。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显然应根据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将会计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三、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第一,社会需求调查。对现有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设计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对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有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等。第二,分解岗位工作过程。针对一个岗位和一个岗位群进行调查分析,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职业的工作职责目录,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这种描述即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第三,分析工作任务。即进一步对每个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专项能力。第四,进行教学转化分析。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第五,确定课程门数。将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重构);在排序的基础上选择课程类型。第六,编写课程标准。第七,制定课程方案。第八,教材的研发。

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经过一整套流程梳理,基本框架如下:

(一)以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1、分析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等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得出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由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见表1:

2、按照“一条主线”、“三个能力”对课程进行整合、排序。“一条主线”即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三个能力”即强调对学生从业能力(职业素质课程)、初级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中级能力(职业拓展课程)的培养。

见表2:

3、课程体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发展远景,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来设置教学课程,并将设置课程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并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适时修订对应课程的课程标准,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见表3:

4、课程体系要区分不同课程之间相互交叉的内容,避免不同课程交叉内容的重复讲授。比如说企业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应该在后续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所讲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教学运行中老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协调,这既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又可保持各门课程完整,并相互补充。

(二)以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据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学生动手的时间毕竟有限或零碎,为重点突出和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业务实际操作水平,必须配备单独的专项和综合实训。具体而言,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既有校内单独实训的模拟仿真实训,又有校外的项目驱动、任务带动、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第一学期在校外开展专业认知与实职业规划实训,在校内开展的计算技术(珠算、点钞、识别真伪币、小键盘录入、计算器和签名设计)实训和基础会计实训等;第二至五学期在校内、外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包括成本核算实训、纳税申报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第五、六学期在校外进行预就业的定岗工作,包括校外实习、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调查等,以培养社会急需的、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基层一线的会计管理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理体实一体化的课程授课中,教师在教学运行中,务必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尤其是做的环节,“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学校一定保证硬件、软件设施跟上,校内实训力求仿真,达到学校教学与岗位能力的零距离,

四、结束语

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建立,与传统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相比,虽不同源,但结果仍然有相同之处,变中求进,为切实提升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构建才是起点,后续课程标准的制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配套教材的开发,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师资素质的提高……将是一项十分庞杂的工程,有待高职教育专家和高职会计人漫漫求索。

注:此论文为院级教改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运行改革”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丽,黄进龙.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1,(1).

[2]甄立敏,张亚兵,田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知识与素质、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方面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给予保障。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变化:一是劳动力就业需要具有专项技能,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蓝领高级工。基于此,我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高专的发展尚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层次,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现在高职教育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设置的课程不是中专课程的升级,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简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较为模糊、笼统,更多地重复着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教育层次,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而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会计教学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本文就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

2.技能扎实。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为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合理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知识与素质

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只能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并有助于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来讲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包括:(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比较严格和特殊的。作为会计人员,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2)计算机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人员要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就要把计算机作为一项基本知识来学习。(3)财经应用文。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写作常识。(4)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还要辅之以英语等知识的学习。

2.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了解专业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有:(1)会计学原理。这是学习会计知识的第一步,是基础。(2)经济学知识。会计工作要与诸多经济部门进行各种业务往来,学生要学习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和提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3)管理学知识。会计不仅具有核算的职能,而且现已延伸到具有为管理者提供预测和决策信息的管理职能,学生要学习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分析能力。(4)市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关键,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在整个知识与素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1)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是学习会计实务的最基本的知识;(2)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是与会计专业知识关联最密切的相关知识。

(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

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院适应市场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主要措施,也是区别于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需要较高的实务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操作能力:

1.书写技能。书写技能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会计整天与数字和文字打交道,而且会计的数字和文字经常作为重要的档案长期保存。因此,写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字是对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很少写字,也忽略了这项技能,这使得学校在这方面开设书法和数字训练等课程成为必然。

2.会计核算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是专业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以后能否适应岗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会计核算技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核算内容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掌握会计基本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大量实务训练,特别是会计模拟操作课程的配合。

3.会计簿记技能。簿记是会计实务的一项操作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的具体体现。

簿记技能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凭证装订、归档等一系列会计“流水作业”。这些技能的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熟悉工作做好准备。这些技能的训练主要依赖于会计模拟实验室课程的开展。

4.编制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最综合的成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料,能不能编制会计报表是检验一个会计专业学生能不能综合利用会计专业知识,有没有较高的核算能力和簿记能力的关键。报表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在会计综合实务操作课程方面下功夫。

5.会计分析技能。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簿记、编制会计报表,也要具备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这是检验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程度的一个方面,也是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因素,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对会计知识的系统掌握,依靠于案例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

6.电算化技能。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这方面的技能包括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多种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按照以专业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也就是确保专业课,安排好专业基础课,适当安排为专业服务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课。同时,可重点强调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2.实验室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会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由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组成。

3.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还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4.实训基地(校企联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具有业务需要的真实资料,真实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教师的一线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到位,提高学生思考、创新意识和实务能力;也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有实践经验的内行。

[参考文献]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篇8

关键词:城镇职工 基本医疗保险 统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在工费和劳保医疗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福利保障转向了社会保险,这就使得我国的劳动者可以以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十分有必要。

一、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

医疗保险改革是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社会统筹基金建立以后,有效的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了医疗资源,统筹调剂某一范围内的医疗保险基金,使医疗费用得到了很好的均衡,有效促进了医疗风险的分散,切实保障了职工的医疗水平,在一定程度内实现了社会公平。

基本医疗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促使医疗保险改革的顺利进行,以高效发挥统计对医疗保险的调查、分析和监督作用,就要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的统计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及时地向相关部门及领导提供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为领导做出高效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而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二、如何构建基本医疗保险中的指标体系

1.建立参保单位以及相应单位人员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统筹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数量和职工数量,换句话说就是基本保险所覆盖的范围。通常情况下包括参保单位的数量,参保人员的数量,本期增减的数量,相应单位的退休人员所占的参保人员的比率等等。该体系会直接反映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参保的总的规模和水平状况,是相关部门制定和监察计划的一项基本数据。

2.建立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征缴指标体系。征缴指标体系直接反映的是基金的筹集情况。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通常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缴纳的,一般包括缴纳基数,应缴纳数额、实际缴纳数额、征缴率等等,征缴指标数值越大,那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也就越多,反之就会越少。征缴指标反映的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的基金征缴数额指标体系。

3.建立相应的保险基金使用情况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统筹基金费用、医疗救助的费用、个人账户资金支付的费用等等,该体系主要反映的是参保人员对于医疗费用支付的大小状况,直接体现了相关参保人员对于医疗水平需要的一个总量上的指标。

4.制定相关定点医疗机构的治疗情况的相关指标体系。这项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急诊抢救住院的人数、异地转院的人数、异地安置的人员、相关定点医院的住院人数、出院的人数、住院率、住院的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费用等等。人均住院的费用和人均支付的医疗费用能够用来当作医疗保险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布各个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可以促进定点医院之间的有效竞争,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保证了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更为相关医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如何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相关领导和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建立统计指标系统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构建;相关的统计人员一定要系统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爱岗敬业;参保人员更是要重视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确立指标体系之后,一定要通过相关专家的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易于执行。在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部门还要重视开发一定的统计软件,这样可以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速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更是日益提高。为了有效保证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相关的部门一定要建立统计指标体系,为医疗保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职工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保险改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帆,孙涛,林海峰,张华平,孙全胜.黑龙江省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需求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

[2]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2

[3]高铁,张丹,李亚东,赵昕,傅全威.某医院城镇职工基本保险患者住院疾病构成的帕累托图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