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8篇

时间:2023-07-06 09:28:36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1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 ; 抗挫折 ;意志品质 ;团队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偏向于身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在愈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近年来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加强初中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个人浅见。

一从小学步入中学后,由小学生到中学生这一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与新环境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挫折能力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初中生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意志力差

表现在对于某个具体目标有较强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长期发展之后往往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其对于学习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当代初中生一般为独生子女,个人优越感强,往往存在较重的自私、“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的加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

(一)抗挫能力的培养

抗挫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根本,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主动向挫折挑战,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特别是对于心理还处于逐步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认为抗挫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受挫经验有关。即以往曾经有受过挫折经验的学生,当他面临新的挫折时,情绪反应比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要缓和得多,这就说明,学生经受些挫折更能培养他们抗挫能力。因此在体育课过程中,我总是会着重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其他任教老师及家长、学生等多种渠道对其所表现出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建立相关学生的教育档案,依此有计划、有侧重的进行任务安排、过程监督及按时反馈反馈等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坚强意志的培养

坚强意志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前提,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课堂各项目中,通过开始设立较低目标,当学生轻松达标之后,通过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信心、毅力,进而完成较高目标,在这逐步提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相应关注度并随时渗透意志品质培养策略,最终达到使学生的意志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目标。

(三)团队意识的培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能够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能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应用这一学科的意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增进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这一学科的专业目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原理去分析世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四、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3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 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所重视。如何才能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成为各界人士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人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方法,这里,我只谈一下体育课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作用。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要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首先,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的心理对内保持和谐统一,对外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对各种有害的因素进行自我调控与主动抵制。其标准是:(1)智力因素健全;(2)非智力因素稳固平衡;(3)心身关系协调统一;(4)善于进行自我调控;(5)人际关系和谐良好;(6)生活目标切合实际;(7)能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8)具有诸多的良好习惯;(9)行为表现正常合理;(10)关心自我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教学本身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初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中,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借助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三、体育课有助于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

体育课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它对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还是行为习惯的训练,都可以而且应该借助体育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均非常重视少儿的体育娱乐活动,非常重视通过体育娱乐活动促进少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的国家把少儿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到权利的高度来认识,制定了少年儿童身体训练和身体娱乐法,保证少儿体育受重视。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人们都把参加体育活动看作是少儿生理、心理的正常需求,把体育看成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体育课中,通过体育运动,少年儿童能体验到追求成功的乐趣、公平竞赛的乐趣;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团结、友爱精神,能养成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意志品格。

少儿的生活有一个生态平衡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比较重视少儿智力的开发,对体育、德育关心较少,这容易造成少儿的心理失衡。而体育活动则可以调节少儿生活的生态平衡。当前的体育运动大致趋向两端:一端侧重于技巧性,展示人体美,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另一端侧重于力量的对抗,有很强的宣泄作用。通过技巧性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欣赏力,使学生心绪平和;而力量对抗型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及生活过程中的不顺心,通过有效途径宣泄出来,有利于心理健康。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敢不敢竞争,善不善于竞争,是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要从小培养竞争意识,要使少年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体育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体育竞赛中孩子们可以学到公平,学到在平等条件下超越别人,学到在规则的约束下去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在不能经受胜利与失败的考验中,孩子们同时能学会怎样正确对待自己,怎样正确对待别人,怎样发愤图强。

体育运动还可以陶冶、调节少年儿童的情感。体育运动对参加者情感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由生理活动引起的短期的情绪变化。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大脑右半球的活动暂居主导地位,这个半球同时也兼管音乐和愉悦的情绪。因此,在体育活动时和活动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自然地会产生一种欢快的情绪,特别当在户外活动时,还会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户外情绪”,这种情绪有助于克服单调感和自卑感。其二,是由于体育运动的社会因素对参加者的情感所产生的长期稳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协作同时又是对抗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加强了对集体、社团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全感。

四、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悦纳自己 人生观 坚韧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05-01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心理危机所带来的痛苦。这样的问题对于正处于人生独特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尤为紧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情感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个期间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激烈性、父母的过高要求、自身愿望的难以实现……对此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在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里面的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通过写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和鼓励下,走出了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成功脱离危险,从悬崖上爬了下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外,可加入情感体验,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灰心,要敢于迈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取得好成绩。

二、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朗读与综合性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悦纳自己是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但不少人不会悦纳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人嫌自己长得丑,嫌自己家里穷,父母的职业不光彩;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比别人笨等。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朗读和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二)在阅读与品读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生就能感悟到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出文章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例如《白兔和月亮》,语言精美,寓意深远。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中语言,适时指导点拨,让学生明白得失之道,再以一个反思体验――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引发深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和审美观,以豁达、平和的态度面对巨大的财富,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目标。另外,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落实、深化,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愉快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M].现代出版社,2001.7.

[2]认识初中教育[J].教育参考.2005-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6

[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它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是学习进步的前提,是一生幸福的基石。同时,心理健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要求。课标明确规定:“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作为一名历史学科教师,教学中大胆尝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力求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现行的初中学科体系中,历史属“小科”,历史教师一般任教班级多,所教学生多,每班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师生间沟通交流少。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放松、心情愉悦、充满自信,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首先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抓住初中年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新颖而富于悬念的课堂导入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语调悦耳,语气亲切,使学生心情愉悦的走进历史课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新教学模式下,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多赏识、少责备。查尔斯・布劳尔说:“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非常自信、大胆的发表意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树立学生自信心,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宽容、理解。

再者课堂教学中,要引进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评价学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做到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进步、行为的正能量给予表扬、鼓励、赞美。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的功能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更应该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渗透心理健康。

1.对学生进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课程资源,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社会责任感、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吉鸿昌的报国之志……。这样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挖掘这些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意志教育。现在多数学生是在祖辈、父辈的娇宠下长大,导致一些孩子心理脆弱、畏惧困难。历史课堂上可利用那些政治家、思想家、文化名人等成就卓著人物的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如司马迁忍受非人的酷刑著有《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玄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仍坚持到天竺取经;鉴真出生入死,六次东渡以至双目失明,终达日本传播唐文化;司马光耗费大量心血,十九年才写成《资治通鉴》;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著成《本草纲目》……。这些人物事迹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成为学生战胜困境的榜样。

3.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教育;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求知的教育等。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典范。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屡败屡战;发明大王爱迪生历经艰辛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许许多多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背后需要艰辛的探索和付出。当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4.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萌发美的创意。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学生爱玩什么就用什么,学生感到美在哪里,就从哪里下手导学。现在青年人非常喜欢谈论“星”,教师教学就应从现代青年崇拜的青春偶像、形象大使中提炼出美的素材,纳入教学。同时,还可从生活实践、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宣染、表演体验、语言描绘等入手,创设教材美感情境,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去具体感受人格美、感情美、形象美,去享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去领悟浸透在学习中的美味,去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能较客观辨证地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对著名的中外名画也能进行简单点评。美真正成为一种内在动力,驱使学生去追求、去创造、去实践。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把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变成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以到达“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7

内容摘要: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再到教学实际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心理健康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心理健康纳入了学校德育体系,并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重要任务。这一规定无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还是教学实际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笔者对七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如下归纳: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八年级学生处在青春期过渡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习分化、同学关系等各种心理矛盾;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如何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以上这些都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正确认识自己;(2)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3)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4)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5)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6)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7)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8)学会区分情趣与兴趣,追寻高雅的生活;(9)了解好奇与从众心理,学会自我保护;(10)学会拒绝不良诱惑;(11)积极与教师交往,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12)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宽容、谦让、合作和共享等社会行为;(1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4)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对学习、事业的坚定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形成健康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我们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为例:七年级上下册共有16课,分别是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学会拒绝、保护自我、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为坚强喝彩、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可以看出,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八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中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把握学生心态,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该在课堂中营造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品德、智力、心理不健全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讲有机渗透。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其次,要讲究适度渗透。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5~15分钟时间)。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

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适当巧移植。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资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的移植,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新课教学的环节,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演小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1)心理测验。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2)角色的"移植"。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进行思考和体验,揣摩该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短剧表演。例如:在讲《老师伴我成长》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在超市遇到老师打招呼的短剧。让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老师打招呼。让学生懂得和老师打招呼的正确方法。换位思考表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正确对待自我。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被别人起过外号,是否被别人捉弄过,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3)示范的作用。示范是一种借助于榜样来学习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认识到信念、精神的作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榜样的精神化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

(4)合作学习。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例如,第二单元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青春的词汇和显示青春活力的图片,再让学生诵读歌颂青春的优美诗歌和散文,并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青春的美好。在这一课时中,主要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使一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也能够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本身和学科教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且它确实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将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定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林崇德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7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8

关键词:思品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4-002

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社会节奏加快,信息数量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心理健康。当今,心理健康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幸福人生的基础的重要要求,甚至有人惊呼“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识字、算术一样”1。因此,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能够敏感地透过现象,准确及时地把握和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脱节、在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订杂乱无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随意乏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简单,偏重说教、思想品德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水平低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尝试。

一、在备课过程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要编制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发展水平,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目标制订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同时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并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解成具体目标,并将其纳入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之中,还要尽可能地使用简明扼要、便于理解与操作的语句,使得编制的目标能够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不至于产生歧义。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合理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初中思品课在心理健康方面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了解学生自身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3.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抵御挫折;4.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陶冶情操;5.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6.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这些教学内容中运用好课堂平台,将思想品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为一体。再次,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组织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或讲座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但是也是效用较低的。要想实现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在教学中应该舍弃传授型的教学方式,更多采用生活经验型、活动体验型、自主探究型等。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活动教育。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与感受的基础上,互相沟通交流,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教育活动,可采取讨论、辩论、表演、竞赛、游戏、纸笔等活动形式来进行。例如在笔者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表演:让学生扮演身高只到成年人腿部的儿童,由学生饰演的父母带去商品、美食琳琅满目的商场,喜爱美食、五颜六色的商品的儿童却往往逃开。让学生亲身感受儿童的视角。在此教学中,我的设计意图如下:儿童在商场中往往只看到成人的腿部,看不到商品、也看不到美食,一眼望去全是别人的腿,会感到压抑和痛苦,而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处境,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为他人考虑,换位思考。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了许多反映学生生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解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从书本中获取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除了学生自主阅读书本获取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体验、问题体验、对话体验等教育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体验感悟。例如在教学《消除烦恼・悦纳自己》一课时,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很多的切身体验,如个子矮,别人看不起我;长得不好看,被人嫌弃;同学总是笑话自己的口音;永远都考不好等等。而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学生的这些体验虽然都是真实的,但学生个体的体验肯定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互动对话,师生互动对话,则可以修正、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重建和生命成长。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一,对于不专心学生的的处理。无论是多么精妙的设计,总会有个别学生“独来独往”游离在课堂之外,既不参与也不干扰课堂活动,例如静坐在座位上发呆,在纸上乱写乱画,趴在桌上睡觉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先行组织课堂活动,然后再给予课堂个别关注,还可以在课后开展个别辅导,了解真实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强按牛头喝水”,很有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落单者的处理。在分组或合作活动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被落单。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迅速地给以妥善安排,任命这类学生担任助手,如裁判员、监督员、观察员、记时员等,避免落单学生产生心理受伤感,同时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面。第三,对于违规者的处理。在课堂组织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有个别学生喧闹、戏弄同学、顶撞老师等。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要求或课堂评比标准,(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44页)事后进行评分处理。也可以采取现场处理,有的学生的确是过于兴奋、激动,教师可以走过去略加提醒,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安静下来。有的学生戏弄同学只是引起别人注意,他人若总是给予关注,此类学生就容易形成违规习惯化,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违规行为,不要予以理会。

三、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评价起着导向作用和反馈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全面性、发展性、科学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坚持用辨证的、发展的价值观,以发掘学生的优点为主,对一些不足之处则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做到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尤其对于一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另外,也要注意思品课的性质,在评价目标上既要有学科目标,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坚持综合评价原则。同时要发挥学生的群体功能,扩大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最后,不仅要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还要评价过程;不仅对知识进行评价,而且对道德、心理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当下有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他们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到了多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产生了自卑、抗拒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新课程的新要求,这给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品德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已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急需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教育技巧,注重自身心理教育,增强心灵修复能力,塑造教师健全人格,以身示教,潜移默化。

社会发展极为快速的当下,心理健康问题将日显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加强学科理论与业务技能学习,积极阅读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专业,让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真正指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工作。当前,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思品教师仍需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以思想品德课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进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