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经济环境8篇

时间:2023-07-06 09:28:37

农业经济环境

农业经济环境篇1

关键词:循环农业 循环经济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进入我国以来,各地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1]对解决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的内涵

郭铁民等(2004)[2]将“循环农业”定义为“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树文(2008)[3]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的应用。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4]耕地减少、土质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2.1节约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

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在具体实施中,农村种养业、乡村企业、建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缓释肥技术,由通用复合肥向专用配方肥转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机播等节种技术;节约农业用电;选购、创新、设计、制造节约汽油、柴油的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推广省柴灶、节煤炉等先进技术;杜绝在粮食收割、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采用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禽养殖业肉料比;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5]

2.2变废为宝

循环农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作为基本运作机制,采用高新技术循环利用农村各类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及其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的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生量为6878多万吨,其中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吨,通过户用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吨,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0万吨,农民自发堆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肥约220.0万吨,合计已利用3605万吨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总量的52.4%。全省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约为560万吨。油菜饼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酒糟通常直接用作家畜饲料,稻壳和玉米芯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合计已利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272万吨,约占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9%。[1]

2.3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农业一方面降耗,另一方面提效。通过改良技术、装备、劳动力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加以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循环农业的环境效益

循环农业提倡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的天然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废弃物,净化生活污废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环境效益已取得很多有益成果。例如,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指导农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虫等生产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英国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有效保护土质和生态环境。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6]

4.结束语

要持续发展农业,就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循环农业模式既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传统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7] 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黄宝连,米松.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思路――来自浙江循环农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7):103-107.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5):83-87.

[3]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25-27.

[4]郭书田. 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9):17-18.

[5]季昆森.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3):9-12.

农业经济环境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环境

作者简介:师建立,男,河南省新郑市,大专,助理工程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王亚琳,女,河南省新郑市,大专,助理工程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新郑市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变的过度时期,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由于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资源与环境不合理利用现象普遍存在。现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形成了潜在农业环境危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有效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新郑市农业环境问题

(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中低产田面积加大,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据新郑市农业环境调查显示:2002年度我市耕地减少85.26公顷;园地减少25.34公顷;林地减少59.29公顷,其原因除部分耕地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农业生产种植等结构调整外,还与近些年城镇及乡村大量用地有直接关系。

新郑市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壤存在瘠、薄、瘦、漏、粘、沙化、盐碱化等障碍因素制约了本市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1、沙漠化威胁依然存在。新郑市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大部分为沙区,虽经连年植树造林,但沙漠化有南侵趋势。

2、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新郑市山地丘陵区植被虽经大力营造,但仍未理想覆盖,加之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仍有发生,沙区地带,防护林正在建设巩固当中,防护体系还不很强。

3、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新郑地处中原腹地,从气候对农业的生产影响的关系看,气候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但同时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亦较重。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市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急剧增加,给大气环境、水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缺乏环保和农业生态科学知识,不注意长远利益的结合,盲目布点,乱占耕地,乱开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3、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农民过度使用农药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化肥施用过量,土壤、水体因富含氮磷而质量下降,形成污染。

4、农业固体废物的不合理利用。农民利用秸秆积极性不高,无组织焚烧秸秆,随意堆弃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农村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施入农田或随意堆放,污染土壤,释放有害气体,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新郑市农业环境保护对策

(一)宣教开路,树立循环经济观念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类学校等作用,做好环保宣传动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宣传农业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循环经济观念。

(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循环经济之路

1、根据新郑市实际情况,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计划,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在全市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工作,把循环经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2、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认真总结当前全国、全省、全市再循环经济方面取得成功经验,树立循环经济农业典型,并逐步推广,努力实现节约型农业、资源型农业、环保型农业。

3、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林业建设原则,抓好农田综合防护林的营造和完善工作,铸造农田林网化建设体系。二是建立防风固沙林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推进水土保持。四是继续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合理运用循环经济原则,控制农业环境污染

(一)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控制对策。通过加强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资源,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等手段来实现。

2、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对策。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和污染防治应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原则,做到加强管理,化害为利,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减少污染实现农业资源和污染减量化。“节地”。修建居民区、小城镇、修路、建厂、基础设施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引进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产田(相同产量减少种植面积)。“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节种”。科学种植,克服多种就多收的想当然思想。“节肥”大力推广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元素失调、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化肥污染等影响。“节药”。合理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以防治病虫害,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节煤”。大力发展农用沼气,使用节能灶,减少污染。“减人”。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鼓励农民进城或发展副业。

2、做强加工业实现资源再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初级加工向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型转变。

农业经济环境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业环境

新郑市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变的过度时期,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由于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资源与环境不合理利用现象普遍存在。现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形成了潜在农业环境危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有效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新郑市农业环境问题

(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中低产田面积加大,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据新郑市农业环境调查显示:2002年度我市耕地减少85.26公顷;园地减少25.34公顷;林地减少59.29公顷,其原因除部分耕地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农业生产种植等结构调整外,还与近些年城镇及乡村大量用地有直接关系。

新郑市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壤存在瘠、薄、瘦、漏、粘、沙化、盐碱化等障碍因素制约了本市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1、沙漠化威胁依然存在。新郑市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大部分为沙区,虽经连年植树造林,但沙漠化有南侵趋势。

2、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新郑市山地丘陵区植被虽经大力营造,但仍未理想覆盖,加之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仍有发生,沙区地带,防护林正在建设巩固当中,防护体系还不很强。

3、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新郑地处中原腹地,从气候对农业的生产影响的关系看,气候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但同时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亦较重。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市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急剧增加,给大气环境、水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缺乏环保和农业生态科学知识,不注意长远利益的结合,盲目布点,乱占耕地,乱开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3、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农民过度使用农药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化肥施用过量,土壤、水体因富含氮磷而质量下降,形成污染。

4、农业固体废物的不合理利用。农民利用秸秆积极性不高,无组织焚烧秸秆,随意堆弃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农村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施入农田或随意堆放,污染土壤,释放有害气体,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 新郑市农业环境保护对策

(一)宣教开路,树立循环经济观念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类学校等作用,做好环保宣传动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宣传农业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循环经济观念。

(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循环经济之路

1、根据新郑市实际情况,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计划,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在全市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工作,把循环经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2、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认真总结当前全国、全省、全市再循环经济方面取得成功经验,树立循环经济农业典型,并逐步推广,努力实现节约型农业、资源型农业、环保型农业。

3、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林业建设原则,抓好农田综合防护林的营造和完善工作,铸造农田林网化建设体系。二是建立防风固沙林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推进水土保持。四是继续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合理运用循环经济原则,控制农业环境污染

(一)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控制对策。通过加强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资源,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等手段来实现。

2、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对策。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和污染防治应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原则,做到加强管理,化害为利,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减少污染实现农业资源和污染减量化。“节地”。修建居民区、小城镇、修路、建厂、基础设施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引进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产田(相同产量减少种植面积)。“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节种”。科学种植,克服多种就多收的想当然思想。“节肥”大力推广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元素失调、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化肥污染等影响。“节药”。合理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以防治病虫害,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节煤”。大力发展农用沼气,使用节能灶,减少污染。“减人”。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鼓励农民进城或发展副业。

2、做强加工业实现资源再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初级加工向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型转变。

3、发展沼气实现农业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沼气可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养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风味、解决化学残留、提供清洁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收入、有效治理污染、开辟保鲜新路、改善农村卫生、治理面源污染、提升文明程度、缩小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新郑农业环境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隐患,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次研究新郑农业环境,探索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运用,是一种偿试和探讨,挖掘农业环境潜力,给予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同时,针对我市好的农业环境改善已有成功经验的措施予以挖掘推广。

农业经济环境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循环经济

1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一提到环境保护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城市重现蓝天,如何让工厂的排污口不再流出污水,高大的烟囱不再吐出黑烟,如何让沙尘暴不再侵扰城市居民的生活,而9亿农民赖以生存的广大农村则成了被环境保护遗忘的角落。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环境意识薄弱等原因,近年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生态环境令人担忧,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等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环境有其特殊性,它既是城市工业污染的受害者,又是农业生产污染的孽生地,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尤其是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更是危及农村环境安全和农产品安全。

以安庆市郊五里村来说,这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尚处在一个半封闭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山上松杉茂密,村中湖塘清澈,庄稼、果菜园基本施的是农家肥,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在自然环境上却保有一个较好的原生态风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国人的劳动热情得以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得以极大发展,人民也普遍富裕起来,但经济发展中也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无工不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一些规模小、档次低、工艺落后、污染重的乡镇企业盲目上马,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比如村里有好几家废旧塑料加工厂、板材加工厂、家禽养殖屠宰厂等,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设施几乎没有,造成生产污水横流,臭气四溢,村民苦不堪扰,投诉不断,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印象中农村应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但这里空气中充斥着难闻的废旧塑料燃烧废气、沥青蒸汽、甲醛、苯系物等严重超标,养殖、屠宰厂等的污水随处溢流,直接流入了村里的公共水塘和溪流,水质由浑浊至腥臭,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等严重不达标,COD更是超标几十倍以上,水体表现为极富营养化,浮萍和蓝藻已覆盖了水面,鱼虾几近绝迹。由于小作坊式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的存在,吸收了一定的富余劳动力,乱搭滥建者随意破坏山林植被,无序开挖山体构建宅基地,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废塑料农膜,工业废渣及生活垃圾倾倒在农田里,使村里土地减缩地力下降,环境持续恶化。在多种污染源的共同危害下,五里村的生活用水安全、大气环境和声环境质量无法保证。

当前五里村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严峻现实的一个典型缩影,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规划

面对不容乐观的农村生态环境,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1月转发了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那就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民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也是并行不悖的。早在2006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已有明确阐述:

(1)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保护天然草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2)改善农村面貌,积极发展农村沼气、桔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好乡村建设规划。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它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以上国家及相关部委的这些文件和规划纲要为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整个农村都富裕起来是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前文提到“无工不富”,如果“工”只是狭义的第二产业,则其发展余地是有限的,不一定每个农村发展工业都能富起来,但如果把“工”拓展为包括三大产业以及研究、开发和能力建设在内的广义产业并赋予其产业生态的内涵,则“无工不富”将成为振兴中国农村的普遍规律。发展生态产业和农村循环经济也将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系统,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其核心是运用食物链原理,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换言之,就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及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下面是来自枞阳大山和潜山查冲两个生态村的报告:

3.1枞阳大山生态村报告

大山生态村位于枞阳县周潭镇,背倚三公山,南临枫沙湖,风景优美,是著名的“全球生态500佳”之一。

村里村容整洁,道路通畅,家畜家禽皆圈养或拦网喂养,见不到寻常农村常见的“畜禽乱跑、粪土乱堆”的现象,饮用水由山上水库引出,通过供水管网进家入户,极大地解决了农户饮用水安全问题。

这些是大山村给人的一个初步的外在印象,而它真正值得称道的是它强化农村环境保护而推行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一,稻田养鱼模式。水稻单独种植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剂,而单独喂养鱼,则需要大量的饵料,将水稻和鱼搭配起来,就可以发挥鱼和水稻的互利共生作用,形成网络,使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更为合理。在稻田中养殖的草鱼、鲤鱼等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杂草,从而减少了杂草与水稻争肥争光,促进水稻的增产。同时,鱼在稻田中排出大量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又可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据介绍,没有养鱼前水稻田虽经过三次中耕除草,到割稻时田中杂草量仍达每亩30-300公斤,造成水稻减产10%-30%。

其二,果树与农作物的套种模式。果树分别与油菜、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田间套种,利用它们的根系和采光空间不同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使单位收益最大化。实际上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

其三,也是最具推广价值的混合农业循环模式。大山村正在实施的林(果)―禽―畜―沼―林(果)循环模式,说明了将农林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有效循环和高效利用。林―农―牧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综合改土、培肥及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地、果园生态等方面。循环系统内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值迅速提高,土壤结构改善。林地,果园保水能力大大加强,并对周围农业小气候产生积极影响。实现良性循环,经济效益也很客观,林下作物饲喂猪、禽,可代替1/3精料,每头生猪可节约成本约300元,饲喂山鸡,使产蛋率增加20%,利用秸秆和禽畜粪便作原料的沼气池每日产沼气可供4户果农20口人的生活能源和照明,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节省了大量开发。将能源、沼液、沼渣的应用价值计算在内,仅果园沼气池一年的经济效益可达4000元以上,加上养殖业出售肉、禽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果园收入明显增加,体现了以种促养,林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的优越性。

大山村山青水秀,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殷实富足,幸福度高,是该村走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在该村,很难发现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农业污染问题,农村的环境保护难题在这里迎刃而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生态农业之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同一地区内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样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请看来自潜山查冲村的报告:

3.2潜山查冲生态村报告

查冲村位于潜山县源潭镇,是一个土地贫瘠、沙砾满地以丘陵山岗地貌为主的小山村,其地偏僻,资源匮乏。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地政府展开调查研究,不盲目上马短期效益明显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而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决定走一条农业(果、蔬、渔)――旅游业――农业(果、蔬、渔)的循环经济之路,在生态农业上作文章。自2004年12月起,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生态工程,把低效单一的“小老树”马尾松挖去,改种经果林,1000多亩山场中共改造200亩荒坡为梯田,广栽布朗李、凯特杏、无核方柿、红宝石榴和各种花卉,以及200亩无污染蔬菜,并改低洼地为鱼塘,既蓄积了雨水,又提供了农家乐旅游的垂钓场所。

由于蔬菜地、果园的经营灌输了先进的生态农业理念,农产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的是施有机肥,手工和生物治虫方式进行果园菜地管理,仅每亩蔬菜一季就增收3000元以上。而改造“小老树”为经果林以来,由于选种得法,科技支撑有力,整个查冲村春有繁花秋有累实,良好的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为渴望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现代人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其间26座木屋式乡村旅馆,采用的是全太阳能供热系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在这里可以切身体会。

在查冲村,生态农业摧生了生态旅游业,旅游业增加了当地经济收入,以旅游吸引海内外游客、招商引资,再以旅游为催化剂来融合多种产业,并反哺农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就是查冲村的“绿色发展模式”。如今的查冲生态村是大天柱山旅游线上的一颗新星,曾经赤贫的山乡如今九成以上的农户都住上了新楼房,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

通过对枞阳大山和潜山查冲两个生态村的调研,曾经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环境污染严重,贫穷落后的山乡经过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依靠科技的力量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彻底消灭了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得以落实,一定范围内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4结语

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盘棋中,仅靠一村一地地零星运作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国家的宏观政策来说,还必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和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等诸方面。切实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及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土壤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这些方面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之际,也就是天蓝水清秀美农村回归之时。

【参考文献】

[1]刘家.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05(4).

[2]谷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6(2).

[3]丁家传.加强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山村[J].安徽环境,2010(4):15.

[4]陈刚.以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安徽环境,2014(2):22-24.

农业经济环境篇5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也关乎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保持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出口和进口食品也在增加。农业是民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来源,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本文就?r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站在经济管理的理论高度,在新农村时代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经济进行探讨,行文如下:

一、农业经济管理弊端

(一)农村基础建设水平悬殊巨大

尽管中国早期的农业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不同地域之间仍然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农业管理服务人才缺失

农业管理思路逐步转向现代管理模式,农村治理人员综合素质薄弱,可能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减少。农村的老龄化速度过快,大多数年轻人已经在城市里面工作了,农村劳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

关于新农村建设,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这不仅为我们新农村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也指明了方法,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从新产业、新村镇、新设施、新农民多个角度给予了指导的意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调整适应地方条件,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是中国新型农村农业健康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农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使许多农民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而且也使农业管理体制的管理与经验的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许多贫困家庭富裕,也发挥了社会保障的稳定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资金保障

要确确实实的加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引入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投入,要有政府专项的和配套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并通过政策等各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二)人才保障

农业管理人员应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要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能杂乱无序,要专业不能自由散漫,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农业管理者应该拥有,与人沟通的能力,特别是与职业经理人交流的能力,可以分享信息,交流资源,学习他人的工作,把精华带进公司,通过改革不断改进创新,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结交相应的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三)思想宣传

提高农民对发展的认识,号召其共同做好服务,进行资源整合,增强各部门合作意识,促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在公共事务中,创新越来越重要,重视农业管理的创新,促进农业的进步与繁荣。

(四)体制创新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体制上的突破,是因为农业尤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新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的指导下,有新的想法和对策。这就需要我们突破自身局限思维,要有改革精神,对国家政策保持高度关注,在许可的前体下敢于突破壁垒、大胆尝试,在充分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下,探索新路子。

(五)制度创新

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和控制体系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好促进农业经济、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腾飞。在发展的道路上,要有效地消除障碍,就要加强农业各方面特别是支持经济制度改革,只有如此,才能够从制度上和根本上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提供有力可靠的发展保障。

(六)产业化建设

采取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的相应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中国农业相关政策条件下,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取得了快速发展,受利益的驱使,各种各样的组合和个人也进一步参与进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例如,土地流转政策驱使下,企业进入农村,与村民签订流转协议,实现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吸纳农民就业,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农业经济管理。

(七)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的进步的有效实施和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大数据在农业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化的过程,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确保农业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一批技术设备,带进一股新思想潮流,学习一批新的管理手段,培养一批信息化管理服务队伍,以技术为突破点,带动农村经济各影响要素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环境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一、引论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日益步入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的攻坚时。各地政府应当立足新农村建设新环境,积极推动各项惠农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加大三农事业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虽然政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制度体系设计较好,但基层政府缺乏执行惠农政策和强农制度的必要执行力,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未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农业科研水平。这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农业产业系统性抗风险能力,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再者,由于当前我国的主流农业生产作业模式仍然停留于传统的小农式作业模式上,缺乏必要的农业作业模式创新来支持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动力。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动力,制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能力,降低农村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活力,制约了当前政府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效能。

二、制约农业经济管理建设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相对滞缓

其一,农村土地的小农式经营模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作业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减少,从事农业作业的主要是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作业技术的专业化农民。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旧体制和旧机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新要求。进一步分析,传统农业作业模式是以小农式作业为主要模式,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日益提升,农产品骨干生产者开始逐步从传统的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从而导致农村大面积农田的荒芜,造成稀缺农田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受限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农村土地经营权难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向部分有较强从事农业作业意愿的专业化农民和种田大户聚集的制度保障。其二,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农村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难以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规模效益。较小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难以与当地农户之间建立具有较高业务关联度的农业生产作业命运共同体,难以形成具有风险共享和利益分担的农业作业新机制。由于龙头企业向当地农户输送利益的力度不足,使得当地农户对龙头企业缺乏基本信任,从而降低当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的积极性,制约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推广。

2.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农业金融产业的系统化制度安排,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正在从传统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农业向技术密集型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水平提升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亟需大量农业产业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其“支农惠农”的功效,反而成为从农村地区吸储后转移投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具,由此造成的农村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金融资源。其二,农业经营管理者未能建立适合本地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当前制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障碍是农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远期科学规划,农业产业技术进步难以通过有效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来高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益的增加。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机构和农产品流通机构之间的条块化分割和组织化水平低下亦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农产品下游销售环节的消费者需求信息亦难以及时有效传递给农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制约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农产品终端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能力。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足。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问题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各级地方政府当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和魄力有限,现有的支农资金规模较小而亟需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项目较多。有限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到较多的基建项目上,这势必形成由“撒胡椒面”式投资模式所造成的投资效能低下问题。其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虽然我国农业产业拥有较强规模的农业科技和教育队伍,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由于农业科技不仅具有经济效益,且更多表现出公益性的社会效益。在市场化浪潮席卷各领域的过程中,农业科技领域亦未能幸免。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人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收和维系农业科研机构的生存上,使得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再者,农业技术装备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率较低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1.健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新机制

其一,各地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针对当前农村骨干劳动力逐步向城镇地区转移的现实问题,各地政府有必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在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登记工作的基础上,依法建立适合当地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体系。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征地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对部分被纳入到城镇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管理。各级政府还应当加快推进农村的承包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运用网络技术提升农村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的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土地权益。其二,各地政府应当积极发展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依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当引导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切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拉动,促使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汇聚,高级农业技术和农业人才向基层流动。为有,效克服单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能力孱弱的问题,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并为每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配备辅导员,促使各农村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效益。

2.优化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其一,农业生产者应当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者偏重于对农村的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强调粮食生产的一元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影响到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的提升。为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当积极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支持和引导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方式来形成具有区域农产品特色的竞争优势。其二,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式拉长农产品价值链。针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问题,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地的深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拣选和包装技术,切实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增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价值链的构建力度,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该行企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并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区域聚集度为手段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

3.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问题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针对此问题,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改造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农业电网及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为农业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针对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匮乏的问题,农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当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广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制定相关制度措施来维系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的平稳运行,确保各类农田基础水利设施长期发挥稳产效益。其二,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针对农产品种植和收获环节人力资本耗费率较高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应当积极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能力,提高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模式。针对部分农产品机械化作业难度高的问题,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积极研发诸如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技术,提高各类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准。为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和提高农机使用水平,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机具的安全鉴定制度,培育和规范农机具维修市场,着力打造农机具第三方供给机构,形成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敏,郭志敏,and胡小玲.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3-114.

[2]韩顺任,魏浩.关于新农村生态农庄设计一般性原则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65-8267.

农业经济环境篇7

 

石羊河流域属资源型缺水流域,生态恶化,特别是流域下游民勤县湖泊萎缩,天然植被枯萎,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等,已经严重阻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务院高度重视该流域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批示并亲临该地指导生态环境治理,提出“决不让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了确保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就必须协调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试图对该流域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评,为以后该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加强生态建设及土地荒漠化治理。

 

4分析

 

4.1生态环境质量情况

 

武威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偏低,最高的天祝县不超过0.2,其中民勤县最低,说明武威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情况令人堪忧,民勤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在计算权重过程中得知,权重较高的是森林覆盖率、土地荒漠化面积、化肥使用量等,其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天祝县,达到了38.26%,而民勤县和凉州区分别为11.52%和11.2%,古浪县县只有8.25%。说明森林覆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至于古浪县森林覆盖率最低但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却比民勤县高,这主要是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荒漠化面积。土地荒漠化面积中武威市平均水平为3.3x104hm2,其中古浪县和天祝县是最低的,分别为2.08x104和2.07x104hm2,而民勤县最高,达到6.3x104hm2,凉州区是3.07x104hm2,荒漠化面积的多少也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化肥使用量中,2010年凉州区用了243556x1041,民勤县达到128536.7x1041,古浪县和天祝县分别是44493x104和11386.65x1041,远远低于凉州区和民勤县的施用量,过量的使用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胁迫,须加以改进。

 

4.2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权重最高的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设施农业面积及畜牧业发展状况,表明增加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及大力发展畜牧业并提高其产值比重都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指数计算可知,武威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偏低,最高不超过0.3,3县1区中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凉州区、民勤县、天祝县、古浪县,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3县1区中,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就是凉州区和民勤县,2010年农林牧渔增加值凉州区排名第一,达到了360268.19x104元,仅次于凉州区的是民勤县,达到了136737.86x104元,要远远高于古浪县(70510.03x104元)和天祝县(37025.51x104元)。武威市农民平均收人4550.90元,其中凉州区也是排名第一,为5590.66元,民勤县仅次之,达到5218.37元,古浪县和天祝县也是出于落后状态,分别为2663.02元和2752.18元。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权重较高的指标中劳动力资源总数凉州区为46.74x104人,民勤县是13.85x104人,古浪县和天祝县却较低。设施农业面积武威市整体情况为0.9xl04hm2,其中凉州区就达到0.49xl04hm2,民勤县达到0.16x104hm2,而古浪县和天祝县加起来不到0.13x104hm2。畜牧业发展状况用畜牧业产值考察,凉州区畜牧业产值为152111.46x104元,民勤县达到36255.66x104元,而古浪县和天祝县分别是32500.34x104元、32768.62x104元。

 

4.3协调程度状况

 

协调度是用来反映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发展的尺度,武威市3县1区的协调度分别是凉州区为0.6461,民勤县为0.6999,古浪县和天祝县分别是0.6467和0.6927,说明2010年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程度最高的民勤县,以此类推。凉州区和民勤县的存亡关乎整个河西走廊甚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稳定发展,所以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以民勤县和凉州区为重点治理,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得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开

 

始步人协调发展。而天祝县草场资源丰富,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发展畜牧业,这也使得丰富的草场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古浪县的农业生产条件落后,设施农业和有效灌溉面积较少,种植业结构内部还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由于这种粗放式的经营遭到破坏,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都很低。

 

4.4协调发展度

 

在本文的研究中,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因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浪县在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协调度依然能够达到0.6927,这足以证明协调度的高低不能反映协调水平的高低。所以本文引人了协调发展度的问题。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的协调发展度分别0.2973、0.2449、0.217、0.2739,可以从数据看出凉州区的协调水平最高,说明凉州区的协调是属于相对其他几个县高水平的协调,不仅协调程度高,而且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自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仅次于凉州区的是天祝县和民勤县,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不如民勤县,但是天祝县的生态环境却要远好于民勤县,所以天祝县的协调水平中,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较高,而民勤县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古浪县的协调发展度最低,说明古浪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水平都较低,协调发展水平属于中度失调。

 

5协调发展建议与对策

 

5.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首先,扩大暖棚养畜规模,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点。而种植业的延伸链条是畜牧业,只有加大农业循环,延伸产业链条,才能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发展畜牧业也是提升绿洲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其次,在种植业内部,着力发展日光温室瓜菜业,加强日光温室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依托技术单位、合作组织,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行产品分级收购销售,最大限度地挖掘日光温室增产增收效益。再次,在农作物选择上可优先考虑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经济效益高的抗旱节水品种,保证必要的生态用水,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2保护及改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恢复任务迫切而艰巨。由于该区域水资源的紧缺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近年来下降幅度呈扩大趋势。现有水资源量不能满足当地生态需水要求,已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提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就意义重大,节水就成了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也是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制度保证。首先,建立水权制度,明确初始水权分配。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已经分配到各灌区的水权,同时将细化后的水权分解到乡镇水管站、村组(用水者协会),提高用水户节水积极性,实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标。其次,加大治沙造林和植被资源管护力度,着力加强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建设,不断恢复植被资源,扩大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13。

 

5.3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经济环境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和运行,形势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正逐渐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手段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也应运而生。而如何使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和谐共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基于此,本文重在探讨如何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现状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1.耕地面积和人口均在减少。一方面,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农村劳动力短缺,高质量的农业生产严重受阻;另一方面,与城镇化相伴而行的城市扩建占用了农村耕地,导致农村耕地逐年减少。而伴随城市扩建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此过程中生态农业也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2.环保理念淡薄而落后。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动农民环保理念的提升和改观。如,他们未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乱扔乱堆乱放现象很普遍———或将一些生活垃圾扔入河道,或集中堆放于户外空地,给农村的土壤和水资源带来极大污染。另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农民会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导致南方许多地方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也带来了农村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这一严重恶果。3.工业污染严重。我国早期由于规划布局极其不合理,加之污染物处理设备水平较低,农村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土壤被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尤其是在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许多化工企业被建在偏远农村,加重了对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比重下滑。近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农业发展策略不断得到了调整,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助农措施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农业。2.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多。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出信息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作为种植及其他生产活动主要场所的农村,由于物流体系和网络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加之一些农民对网络营销的认知不足,想通过网络销售来提高特色农产品销售效率的发展目标仍未完全实现。尤其是农村大都位于交通不甚发达的偏僻地带,其农业产业信息体系建设更是困难重重。二是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外部环境。农业的应急处理机制及预防机制不够完备,农产品抵抗气候、虫害、传染病等灾害的能力较低,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面积交通封锁的形势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采购、运输、销售严重受到影响。三是农业种植也难以成规模,且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当前蔬菜、水果、棉花等农产品的种植大都是由农民个人承包或小企业、村镇集体承包。这种承包种植的规模较小,而且其中的现代化科技农业含量低、生产行业标准及采购标准难以统一,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一)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自党的十八大开始已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和深入开展,在保护及治理方面的成效显著。2016—2020年,国务院将土壤防污治理作为重点工作,以此来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并为之提供操作指导和科学的数据参考。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提升以及近年的整顿及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观———整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治理制度,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治理行动能力等都有很大进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农业资金投入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随之也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也逐渐走上了绿色可持续之路。

(二)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整顿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同时对于农业经济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多层次、绿色、高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呈现出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特色。这种农业经济发展态势反过来也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反哺农业生态环境。因为,农作物的生长能够有效改善土壤NONGJINGTOUSHI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土地的永续利用。

(三)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融合发展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必将影响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这是人们重视并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且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的缘由。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发展农业经济来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融合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并将其作为头等发展大计,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使之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以生态文明指引农业资源开发农业资源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合理整合和再分配农业资源,目的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资源包括涉及农业发展根本要素的农业用地、地下水资源及农作物种子、肥料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必须依据不同的农业资源种类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按照使用耕地的相关规定,积极响应退耕还林等政策,在确保不损害农业用地的前提下,以可持续种植理念为指导,积极利用科学绿色的农业技术开展农业用地的生产活动,坚决杜绝乱种植和破坏植被等能够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非法用地现象;开发利用地下水系统资源,需优化升级现有灌溉技术,大力扶持农业灌溉方式改革,积极推广滴灌和喷灌,减少对农业水资源的浪费,严格监管农业污水处理;要正确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物资,控制化肥、农药等物资的用量,改善其喷洒模式和使用方法,减少其对农业用地及农业水资源的污染。合理规划使用塑料膜,坚决禁止随意丢弃使用过的塑料膜,将其用量控制在农业土壤正常生产活动允许的范围之内。

(二)以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科学的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农业经济。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结合现代化农业技术与管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我们将这种模式的农业称为绿色生态农业。该模式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协调发展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必须在制定符合农业发展现状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指导农业生产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农业生产模式,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和谐相处、融合发展。

(三)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一方面,优化升级农业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在农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网络信息化水平的内在要求;而通过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和破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又是现代化农业体系中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增强产销渠道、丰富农业销售内涵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农业管理理念和模式,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优化升级农业模式,建构集约化农业模式,走以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四)推进生态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农业经济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和保障,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更需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高效推动。这就需要加大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率;加大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对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出台政策扶持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