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8篇

时间:2023-07-07 09:19:53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管理工作 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正在受到冲击。由此,如何树立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建构新的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工作的关注焦点。

一、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有着与本科生管理完全不同的工作特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制,基本上沿用了本科生的管理体制,所以存在着不少难以协调的难点。

我在计算机科学系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多年,认为新时期的研究生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生源复杂化。本科生不论是往届生还是应届生大都来自于中学,基本上处于同一年龄平面;但研究生的来源则具有年龄差异、专业差异、文化经历差异的特点。以某学院某专业09年研究生为例:09年招收研究生48名,年龄最大为27岁,最小为22岁;录取分数最高为350分,最低分为270分;男生25名,女生23名;应届生36名,往届生12名;本专业对口考生41人,跨专业考生7人;其间社会生存经历最多的达4年。二是独立性强。研究生因各自的研究方向不一,除了公共课以外,他们的学习都呈分散型。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独立选课。尤其是进入研究阶段后,即使同一年级的同学也难有相同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因此,研究生往往管理较松散,自我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淡薄。这种客观的原因会造成主观人格上的不足,团队意识缺乏,增加了教育管理难度。三是专业方向多样化。本系专业方向已发展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体系结构三个专业方向,已拥有了三个年级222名研究生。

针对这些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学者们也综合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特点的共性,即分层性和分散性。前者是因为研究生教育二级体制的各层次管理人员职责权限不同,使得研究生教育首先表现出分层性的特点;后者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出的分散性。具体涉及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就业分配、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各显其自单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发展着。各个环节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所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全面协调全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忽视其中之一将使研究生教育残缺,由此,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弄清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工作特点,才能进入管理程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

我长期在学校研究生管理的二级管理部门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对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调研。针对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而从最近几年的实践结果看来,这种管理方法有效地支撑了研究生教育,也顾全了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

(一)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教学档案的健全是衡量教学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教学评估、人才选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而且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教学档案的建立、档案内容的整理和档案的保管工作都具有了法律意义。因此,作为一个研究生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完善各种教学档案,这是一个非常繁杂而单调的工作,但却支撑着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全部历史。我们在教学档案管理中,设计有培养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大纲、科点建设文件、研究生考卷、成绩单、,等等,并采用电子文档记录,同时保存原文。学科建设的档案为学科发展、科研项目的申报、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例证与数据。

研究生档案是记录研究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教学档案管理中建立研究生信息档案系统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的一级管理都已经拥有全部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从研究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开始,所有的个人信息都进入这个信息系统数据库。在整个培养周期里学生的个人资料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直至最后毕业时形成一份完整的个人电子档案。研究生填报个人培养计划、网上选课、查阅成绩和打印成绩单、论文答辩申请等环节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完成。

(二)建立网络化的管理平台

计算机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独到的先进管理手段,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建立研究生管理的网络化工作平台可以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集通知平台、交流平台、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技术平台的综合体。

以QQ群为例。在信息网络盛行的今天,QQ群是一种很好的在线交流工具。在校大学生基本都会用QQ,也喜欢用QQ,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习惯和时尚。每届研究生新生进校,我们就会建立起年级QQ群。各种相关通知或者文件,可在QQ群里,这种形式会比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研究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意识强,而集体意识较淡薄。在QQ群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即时沟通,增进团队意识,降低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导师制。因此,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所具有的学术指导的职能,这也是施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必要之处。我们在开展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主要从事了三个方面的信息沟通工作: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我们在安排课程、论文答辩、科研实习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尽量发挥导师这条主线,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主要作用,以他们为主要依托进行管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同时对每个导师提出的任何意见应该认真听取、传达给学生;研究生导师有什么困难应尽力帮忙,对每个学生的合理要求尽力传达、满足,保持师生间沟通顺畅。因此我们实际更多的是将服务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为导师和研究生架起了教学沟通的桥梁,保证了与研究生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便利了各专业方向的导师交流,拓宽学术面。

(四)大力推行研究生助学制

研究生是高校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群体,已经具有了较本科生而言更加全面和丰富的知识,有着较为成熟的人生观,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所以吸收他们进入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大有好处。他们在能协助老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意见等,从而协助老师改进工作,在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师生环境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本系08级的一名研究生,从研一入学起就担任教学助理至今,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请教工作经验,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有缺点就改,有不足就纠正,争取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她的学生助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院系、对同学乃至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更重要的是,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让自己以后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同时,吸纳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也是我们实现人本管理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研究生中经济困难生所占比例小于本科生,但他们较之本科生更为渴望在经济上自立。经济负担过重的学生,心理普遍感到压抑,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吸收这样的学生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一份微薄的报酬,贵在树立他们的人生自信心。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学,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新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个发展趋势,例如,长期以来的“强管理意识,弱服务意识”仍主导着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权力过多地集中在第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而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较小,等等。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对此有如下思考:

(一)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

生源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关键。研究生录取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分数是选拔标准,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副作用。以某院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在追求高就业率的驱使下(考上研究生等于就业),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考研而设置,每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卷面分高,进来以后发现其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比较弱,科研入门慢,导师怨言颇多。我认为,将生源质量机制实行多元化,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进一步加强二级管理部门的功能

研究生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过程实施如何。招生、制定培养方案、学位课程、科研能力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二级管理部门就是具体的实施部门,它承担着与学校一级研究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承担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所以,二级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型,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

实事求是地讲,研究生的就业走向、就业率、就业层次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成效。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部门应该为研究生的就业搭建一个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应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新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探求新的管理理念,摸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研究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为目标,才能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春晓.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4.

[2]陈玉芬.高校扩招后研究生管理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5.7.

[3]刘邦卫.研究生管理应建立网络化工作平台[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4]赖琼璇.高校研究生稳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10.

[5]陈晓燕.地方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8.10.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框架

0引言

自从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研究和讨论知识经济的热潮。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将引发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倡导知识创新,强调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知识经济也要求花费更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而创造更多财富。总之,知识经济必然促进创新,创新必然会带来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企业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整合自身的企业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项目这种模式进行运作。人们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所以社会生产活动逐步由以前的重复的活动形式逐步转化为项目管理的形式。重复的活动形式与项目管理形式有着显著的不同,项目管理的活动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项目开发过程具有过程性,组织项目具有协作性,不同的项目具有其独特性。项目开发是现代社会主要财富的生产手段,项目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

1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

知识管理和其他理论是一样的,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中早已经存在,只不过对于这个概念,人们的理解只是了解他,并没有提高到理论层面。从1991年至今,通过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少,知识管理处于早期发展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200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知识管理研究成了研究热点,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大幅增加却逐年递增。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与国外有着类似的经历,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1997年之前关于只是管理的文章数量在一千篇左右,1997年至2000年,相关研究数量得到增长,达到近3000篇左右,2000年以后,文章数量得到惊人的增长,已经达到上万篇,并且这个数量仍在增长。

2知识管理研究的东西方差异

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通常将之划分为东方观点和西方观点两类。东方观点侧重于隐性知识和知识的创造,西方观点重视显性知识和知识的传递。这主要是由东西方企业采用不同的分工习惯造成,东方企业中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知识的全面性,各个员工技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西方企业较重视员工的专一性,强调员工对某一项技能的深度。东方理论的研究学者认为,创新需使人员信息冗余,多种学术背景或者技能背景的员工在一起,可促使知识的相互交叉,这种交叉可促使员工向其他领域触及,进而推动知识共享,加速创新。西方理论的学者则不考虑知识的交叉,侧重强调知识的集成。西方理论学者认为东方理论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而效率较低。通常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应该讲个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事实上,实现西方理论所说的,将个人集成到集体中,也并非容易的,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如果某个集体中的个体知识交叉很少,则知识无法传递,又比如集体中个体知识重复率过高,则集成毫无意义。同时在研究集成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一些大型复杂项目更难操作,至于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企业的规定、规范以及例行程序则可实现。

3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1)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

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是将员工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具备知识的组成和特点。通常情况下,又可将员工具备的知识分为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本专业所最基本的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专业知识、规则;中间层为了解专业知识的推导过程,系统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最上层为任务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知识的发挥与企业文化、个人价值观以及企业绩效考核方案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如何改善知识环境、企业文化、个体价值以及管理措施等方法是促使各个层面来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中心的企业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以及管理目标,然后要完善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办法进行试验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调整,最后,对已形成成熟的知识管理策略进行积极推广最终形成知识管理的持续性发展。

(2)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

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设计流程为依据,通过对项目要求进行分析,合理组织人员,将具备相应知识的人员安排到工作中去。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流程为依据,分析各个流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而将知识融入流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首先需要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建模,然后对现有知识进行评估,寻求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办法,只是管理办法目的是发挥知识的积极性,改善工作效率,最后用项目目标要求对知识管理策略进行评价。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以及主客观条件等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

4结语

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分为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不管哪一种方案,其核心是强调创新。

作者:王洁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彦忠.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J].经济论坛,2005,5.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科研管理部门;职能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定位,其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新时期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工作必将打破原有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必须转变工作职能,在计划、组织、控制、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稳步持续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变革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隶属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职能,肩负着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注重通过学术积累,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前,大部分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研究专长,习惯埋头于文献资料或实验室中开展纯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对于科研项目的来源及合作对象,也多局限于纵向科研项目及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学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与考核,也主要从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得政府评价的等级等方式来认定其质量与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科学研究工作将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由上至下,从学校到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与内容,调整研究方向和评价考核标准。一方面,学校必须精确了解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引导老师以学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甚至生产生活一线所需要解决的技术等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打破科研伙伴完全由学校、科研院所等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局面。最重要的,学校要变革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例如从单一的认定EI、SCI、CSSCI等学术性期刊发表情况转向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来,从单一的刊物级别、获奖级别等评价方式转向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的评价方式上来。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重要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工作为主要任务,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为主要目标。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科研平台优势、科研成果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共生共赢的目的,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知识创新与科研发展规划的主要职能部门,也无法回避对转型后新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变革问题。为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转型发展这一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转变。

1.科研管理部门在计划职能方面应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职能是科研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指确定学校在某一时期的总体科研目标以及明确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手段的管理活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科研管理部门在编制工作目标和计划时,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这种由上至下的编制方式,过于封闭和狭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由于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在编制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和计划时,必须打破原有的局限,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与本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和计划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对地方重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进行整合,寻求并定位好最恰当的切入点,为学校在这一时期科研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目标以及相关措施、保障予以明确,为整个学校科研工作指明方向。只有这样的导向,教师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才会关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才能以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2.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职能方面应由对内型向内外结合型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组织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师生自主开展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对外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及企事业机构的合作研究项目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队伍的组织主要基于自由组合方式,教师也非常习惯在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寻求合作伙伴。部分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工作的地方本科院校,也主要是将校内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方向进行归队,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内部人员和力量的整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要开展应用技术性研究,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已经难以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因此联合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联合攻克科研难题成为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科研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搭建各种科研合作平台,将原有的对内型组织职能向内外结合型组织职能转变,才能实现外联内动,不断提高学校科研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需求准确对接的切合度。

3.科研管理部门在控制职能方面应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科研管理部门的控制职能主要是指对科研工作开展过程的具体跟踪与管理,其主要依据是科研计划,具体方式是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科研工作偏离计划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科研工作的计划性非常突出,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鉴定结题等工作都有明显的指令性。学校转型发展后,由于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各种包括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合作研发、技术出让、技术授权等模式在内的横向项目合作方式也愈发增多,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难以面面俱到,对此类项目的过程管理往往力不从心。与此同时,由于横向项目的委托方与项目承担者之间通常签订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因此,整个研究过程控制的需要明显减弱,科研管理部门应将控制职能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即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将控制职能的重点放在项目能否最终完成、成果鉴定(出版)应用上。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成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者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等方式来认定科研工作的最终成效性,从而解决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单一性的问题。

4.科研管理部门在服务职能方面应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学校师生开展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提供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由于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工作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指令性工作为主,因此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被动、滞后。学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真正落实在有效服务上,科研管理部门如何从过去扮演的上传下达的“传令兵”或简单意义上的文件“收发室”功能中脱离出来以主动的姿态为科研生产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科研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应用技术性研究在对外合作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在服务职能方面必须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学校教师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咨询、参谋、决策服务。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对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能的重要转变,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的要求,胜任新时期的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和改变:

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成为外交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将由校内扩充至校外。作为管理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主动走出校门,走进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为学校老师与地方企业行业技术人员牵线搭桥,做好外联内动工作,扮演好学校科研工作“外交官”的角色。

2.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成为专家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部门不再仅仅承担管理责任,许多时候还为教师们开展科研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参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掌握区域科研发展需求,熟悉科研管理工作要求,更要加强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只有成为专家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才能在学校转型发展后,轻松地驾驭好日益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

3.服务至上,满意为先,成为奉献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横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额度不断增长,但这对科研管理工作者而言,除了工作量的增长,并无其他明显的好处。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上,发自内心的热爱本职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学校师生满意度为工作评价标准的理念,为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排忧解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以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明.谈高校科研管理职能的转变及其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05).

[2]黄晓昀等.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04).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业设计研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关硕士论文,本文从工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数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间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从而了解每个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与步骤

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之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论文以及会议文献题目中包含“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文献,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为557篇。

二、结果与分析

1.时间分布。考虑到要对现有工业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了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论文,通过使用“工业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没有相关优秀硕士,从2001—2003年相关硕士优秀论文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2012年每年都会很多优秀硕士,属于迅速发展阶段,相关优秀论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关数量最高峰点。

经过推断可知,在2009年工业设计的论文达到历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本专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自1997年以后,随着广大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到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7.4%。本专科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研究生的扩招能够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攀升,录取比例和入学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检索到的工业设计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学校中,可见相关院校的工业设计发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结:由于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删选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的院校,并且通过涉及最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侧重的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或者是发展程度较深的方向。

3.关键词分布。从2000年到2012年,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中,论文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设计教育教学、IDFORCNC(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等。由于搜索分布时采用了关键词“工业设计”,所以这里忽略“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数量。所有论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如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 语义学)、设计管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数据库、设计教育、造型语言、工设工程(材料、工艺)、汽车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品牌PI(产品形象识别)设计、人机工程、可用性、设计史、信息视觉化、故事版/情景设计、设计心理学、体验/情感化设计、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屈新波在《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一文中论述了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借助于“需求”将产品设计与材料联系起来。2008年,山东大学张志强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2}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运用人机工程理论对健身器材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相关器材人机方面的具体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吴兰萍在《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3}一文中论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以及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此外还重点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软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刘红在《简论设计项目管理》{4}一文中论述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组织及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管理的执行关键,以及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业大学韩娟在《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5}一文中论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综合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对CAID用户模型进行分析,将基于用户模型构建的用户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

4.影响力分布。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通过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章中发现,关注最多的工业设计方向多为产品设计、交互界面方面。因为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研究较早,所以时间早的被引用的几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说明这些优秀论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工业设计研究趋势

工业设计从2000—2012年这12年间,发展速度是迅猛的,这一点可以从优秀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看出来,并且也是在跟随着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简单地仅仅研究工业设计的表面内容,即“产品设计”,变成研究工业设计更加细节化的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工业设计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方面数量最多的依次为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

李北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会议论文《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2}中阐述,现在工业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正在向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发展。此外通过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工业设计信息化也成为主流。

通过对2000—2012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逐年的分析发现,发表的时间与内容和2000—2012年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每段时间里发展的内容、重点、趋势,这与社会的需求具有着强烈的联系。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不变的,在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新的一年与以往相比较新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洞察出工业设计每个阶段的新趋势。如表3所示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从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发展成为细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从抽象的工业设计,变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后来人们发现工业设计离不开与社会、人的联系,所以研究方向渐渐与社会、人联系起来,最终发展成多方向的、细分的研究方向。这与现有工业设计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2000—2012年有关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此外,还可以发现每年相比前几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业设计发展中研究趋势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3}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那么工业设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学龚克在《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14}中阐述了有关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的相关内容。

再例如,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库在工业设计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第一次出现有关数据库研究的硕士论文。例如2006年东华大学孙明华发表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东大学郝松发表了《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16}。

同时也发现,由于优秀硕士论文是要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发表时间和评审的限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也能够体现出近十年间的工业设计的大体研究趋势、新的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趋势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的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2000—2012年,我国优秀工业设计数量以及发表的内容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也说明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趋深入。但是从近几年发现,已经存在研究过(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重复性,例如人机工程学,此间不乏相关类似课题的出现。

从2000—2012年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事业发展迅速,方向由单一转为多元化,并且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此外,研究趋势受社会发展的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影响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密切,因此出现了CAID等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工业设计的研究趋势在以后会围绕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设计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随着工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续性地围绕用户的人机设计,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更多优秀的硕士论文出现。

注释:

{1}屈新波.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张志强.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吴兰萍.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

{4}刘红.简论设计项目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韩娟.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7

{6}吴瑜.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杨大年.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

{9}王巍.ICAID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0}王军锋.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11}熊湘晖.产品造型设计的外观质量美学评价理论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李北.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年会,2006

{1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14}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

{15}孙明华.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6

{16}郝松.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09-03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递增,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如何针对高校和研究生实际情况,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校研究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淡化

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专业、轻政治理论已是普遍现象。大多数研究生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对政治理论关注较少,虽然高校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但由于内容枯燥使研究生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不佳[1]。研究生的第一教育人――导师,通常侧重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育人作用发挥不明显[2]。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平日多忙于烦琐的管理事务,与身处实验室的研究生交流较少,难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教育引导作用有所缺乏。此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党建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创新。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与横向班级平行设立,不符合研究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特点,党员管理相对松散、党组织生活不够健全、党员入党后的思想政治再教育脱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二)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包括专业知识传授和科研训练,还应包括对研究生身心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等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重科研、轻综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是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高强度科研和学习压力的制约。研究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和学习,生活模式单一,课外文体活动和人际交往较为匮乏,身体素质急剧下滑、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对研究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3]。二是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培养不足。研究生教育过于偏向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和继承,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主观上研究生对社会实践兴趣度不够,客观上高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不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的机会较少,大多数研究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四是研究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缺乏针对性培养。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结构的差异性、学习行为的个体性、心理状况的复杂性使研究生之间缺乏相互的吸引力,研究生个体意识较强,对他人和集体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三)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管理架构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和理念不先进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管理效率的提高[4]。首先,许多高校将研究生的学术和事务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采用研究生教学秘书分管学术管理与辅导员分管事务管理的双重管理机制,这一措施对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生管理责任重、事务多,管理架构不科学、管理工作者权责不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信息不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其次,管理权力下放后,一些二级学院依旧生搬硬套学校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院情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无章可依的情况,暴露出管理的随意性。此外,研究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加,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纸质化管理和严管死守的刚性管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的改进刻不容缓。

(四)自治组织影响力弱

研究生会是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的研究生自治组织,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现实情况是,一些高校对研究生会的重视度和指导性不足,研究生本身对研究生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足,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高校中几乎难觅研究生会踪影,研究生会名存实亡[5],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研究生会群众基础薄弱、制度和组织建设不健全、缺少高层次品牌活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研究生影响力,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职能。

二、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新模式思考

山东科技大学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5700余人,做好其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将研究生划分到二级学院管理,要在遵循学校整体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特色以及专业特点,探索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新模式。

(一)依托纵向科研团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1.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好协同教育管理。积极发挥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多数高校采用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负责,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指导和科研训练,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健康成长。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感染研究生。其次,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导师应定期与每一名研究生进行交流,在学术交流之外,主动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帮助研究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再次,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导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将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量化,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考核体系;评选和表彰导师中的优秀德育工作者,宣传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最后,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联系。辅导员定期与导师进行联络沟通,明确职责分工,交流工作经验,协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党建工作,党支部建在实验室。实验室是理工科研究生日常学习、科研、生活的主要场所,为科研团队内各位成员的紧密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研究生党支部设立在实验室不仅有利于加强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解决当前党员管理相对松散、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党员再教育脱节等问题。对于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可成立一个党支部;对于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实验室,可由同一学科研究方向相近的多个实验室联合建立一个党支部。党支部设立在实验室的模式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在实验室内,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日常接触较多、联系密切,相互之间十分了解,既便于进行老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有利于培养、考察和发展新党员。第二,实验室党支部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在高年级研究生毕业离开的同时,实验室党支部每年都有新血液的不断补充加入,它打破了时间上的界限,使党支部优秀的制度、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永葆活力。第三,科研与支部建设互相促进,实现双赢。一方面,科研促党建。紧紧围绕建设科研型党支部的目标,以科研为动力,打造独特的支部文化。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将学术交流融入组织生活,可以使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不再空洞乏味。另一方面,党建促科研。加强党员再教育,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带动全体研究生共同进步。

3.加强科研团队内部及对外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研团队的根本职责。其中,科研团队的学术交流,包括内部交流和对外交流,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研究生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成果,针对讨论问题主动思考、交流思想、激发灵感,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团队内部交流。研究生导师要为科研团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质疑导师的权威,改变“导师说、学生执行”的填鸭式指导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团队对外交流。对外学术交流既可以是同一学科不同团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团队间的交流,交流方式可以采用专家报告会、青年研究生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有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相互借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另外,研究团队还应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依托横向班级做好事务管理和综合能力培养

1.借力班级研究生干部提高管理效率。当前二级学院多采用研究生秘书分管学术管理、辅导员分管日常事务管理的双重管理机制,由于研究生人数多、管理事务繁杂,仅凭研究生秘书和辅导员之力显然无法完成全部管理工作。横向班级是研究生管理者做好研究生管理的重要依托,即研究生秘书/辅导员―班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各班级的研究生干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研究生管理者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是研究生管理者的有力助手,是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提高研究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具体可采用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的方法。集体培训,一般采用研究生培训班的形式,通常在学期初举办,由研究生秘书和辅导员向研究生干部介绍研究生教育管理最新政策、本学期常规的管理事项、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等,使研究生干部对一个学期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个别指导,是指研究生管理者与研究生干部经常开展一对一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各班级研究生情况,有针对性指导研究生干部开展各项工作。

2.让班集体成为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班集体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继科研团队之外的第二个家,在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立共同目标和开展集体活动是发挥班集体育人作用的有效途径。首先,班集体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共同的目标能够凝心聚力,培养班级成员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其次,班集体要丰富的活动载体。球类比赛、趣味运动会、郊游等活动能使班级成员身心放松、增强体质;中秋元旦等节日举办茶话会可以使班级成员之间消除隔阂、增进情感;读书分享、学术交流、技能比拼可以使班级成员彼此完善、共同进步;结合班级成员的专业特点成立“志愿服务团”,深入企业或城乡开展社会调研或技术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班级成员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研究生在班集体这个平台上扮演着建设者和受益者双重角色,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就是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研究生只有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才能在班集体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发展。

(三)依托研究生会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使研究生会有骨有架。组织制度建设是研究生会生命力的基础。首先,明确自身定位。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性组织,而非游离于研究生之外的官僚机构,研究生会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摆正自身定位,始终将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服务放在首位。其次,优化组织体系。精简部门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完善制度章程,强硬的骨架能够确保研究生会工作高效运转。最后,加大扶持力度。学院要高度重视研究生会建设,由专人指导研究生会开展日常工作,为研究生会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经费支持,使研究生会发展得到强有力保障。

2.加强品牌活动建设,使研究生会有血有肉。品牌活动是研究生会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品牌活动可以提升研究生会在研究生中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品牌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的育人功能,使研究生在有限的课外活动时间里实现最大发展。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活动,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研究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对品牌活动的类型和数量进行宏观规划。其次要提升活动层次,不仅要打造体育类、文化类品牌活动,还应打造与研究生学历层次相适应的学术类、实践类品牌活动。再次要丰富活动形式,一个大的品牌活动可以包含若干形式多样的小型活动,以品牌活动周或品牌活动月的形式进行,从而吸引更多研究生参与其中。最后要形成持久影响,好的品牌活动不仅要对参与者产生直接激励作用,还要对未参与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组织者要精心策划,使品牌活动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3.加强精神引领,使研究生会成为一面具有影响力的大旗。品牌活动是研究生会凝聚研究生的有形载体,精神引领则是研究生会凝聚研究生的无形力量,是研究生会生命力的最高追求。一方面,研究生会要加强舆论宣传,善用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及时宣传研究生会工作动态,提升研究生会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会要加强舆论引导,根据新形势要求,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正确引领研究生思想、科研、学习、生活前进方向。

三、结语

依托科研团队、横向班级、研究生会这三个基层研究生群体组织,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诸如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综合能力培养不足、事务管理效率不高及自我教育管理不足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然而,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仅仅依托这三个群体组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学校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根据新形势,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静虹.研究生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1):120-122.

[2]孙秀丽.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60-60.

[3]吴雪玲.当前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新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79-79.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 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16-03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更加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并且将人才资源看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视人文关怀和创新激励,重视科研过程中的项目培训及专业发展,重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在关注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促使知识价值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科研管理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往的只重视量化考核、数据收集、科研立项、项目结题等常规性管理,向科研计量管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的适切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促进科研主体的专业发展,提高科研效能感。

1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

知识经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专业化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职业伦理、组织制度健全”;[1]相应地,对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张微在“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一文中对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五项标准,即“政策把握、创新理念、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自学能力”。[2]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特别强调科研管理中的协同创新理念。

大学科研管理者需要完成一些常规的管理任务,诸如科研政策的上传下达和制定、教师科研论文的统计工作、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管理、经费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比较繁琐细致,需要耐心和细心,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同时应转变服务观念,变单向的服务管理为协同创新管理,通过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等信息的分析,为他们提供适切的信息服务和培训、学习机会,也为他们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科研与社会、专家与大众之间搭建便捷的合作交流平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科研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要变主客体关系为合作关系,加强理解与合作”。[3]“大学科研管理应从重实证管理向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模式转变。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4]高校科研管理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营造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科研管理内部的关系,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地发展”。[5]

与此同时,大学科研管理要树立明晰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政策创新意识。科研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熟悉同一时期、同一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发表时间,以防教师科研成果在上报、鉴定和转化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鼓励科研的创新性,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同时要促使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迅速向生产转化。

科研管理者还需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实施和创新能力。一是能够正确解读各级各类政策文本,理解其精神实质,基本的科研导向,并且能及时地、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科研主体方。二是能够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提高组织科研实效性和创新水平。

2 加强对科研的知识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科学性和明晰性,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强对大学科研的管理: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三是对知识的统觉定位。

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管理、重要性程度、被引情况、知识生成状态等知识图谱式管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多数属于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包括地方性知识、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性知识、非规范化网络知识及默会知识管理;知识统觉是在本地知识实践和对人类知识图谱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知识生成与走向的整体统观与定位。

“知识计量学派”的兴起为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知识计量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时期,以信息单元为基础的信息计量学研究时期和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学研究时期。”[6]知识计量学中的引文研究、知识单元、知识图谱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到科研管理中,有助于科学定位科研项目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科研走向、知识生成的内部逻辑和原创性、生成性状况,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预见性。

大学科研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基于日常工作,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小组会议和访谈等技术掌握地方性知识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科学定位地方群体思维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规范性科研与地方性知识,理性思维与野性思维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和定位大学的科研潜力和基本走向,更好地洞见大学科研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发现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同时能够提供有效平台,抓住机遇,形成群体科研态势,促进协同创新。

3 基于日常工作加强科研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应基于常规性管理,从专业的视角对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加以重新审视,从单纯的任务管理向过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于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培训。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实效性和创新性,必须建立在对科研主体科研能力、水平、方向等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大学的科研目标、科研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大学科研管理中引入智力资本报告以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智力资本是组织通过无形资源和活动的结合,将一系列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转化为价值的能力”。要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需要加强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建立科研信息库,并对其科研素质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科研倾向性进行认真研究以帮助教师确立科研方向,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和专业学习机会,例如针对科研项目和论文而组织的小组讨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高层进修访学等。

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准比较高,教师基本的科研素质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普通院校,特别是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基本科研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如科学精神气质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养成。科研是大学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存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科研与日常工作是融为一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从外在目的看,科研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科研方法包括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科研方法,它是科研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也是科研伦理的基础;科研态度和习惯主要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大学科研管理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促进科研主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科研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结构性浪费。

最后要重视对大学教师科研的全程管理。从大学教师科研的生命周期看,其科研水平的上升有一个从渐变积累提升期到高峰飞跃期再到平稳沉淀期这样一个历程。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教师个体共同协商制定出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解决好每个时期的科研发展和产出任务,并且抓住关键期促使其科研产出和质量的飞跃。

4 确立实效性科研管理目标

“科学研究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目的性为核心,综合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欲求、知识能力,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技术手段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仅仅属于认识的范畴,归根结底它还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认识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在实践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价值”。[8]

当代科学哲学观强调科学的实践性,科学、技术与实践在一种博奕状态下共生共荣。大学科学应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观和以实效性为导向的目的观。科学的实效性与真理性、客观性、创新性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尊重客观,尊重规律才能发挥科研的更大作用。科研的实效性与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致的,所以真与善应该是统一的。科研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当今科技的创新强调其价值导向性,带动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价值标准应该与其代价成反比,而不是一种新技术在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又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所以说创新与进步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的,也是有利于局部利益的,这样的创新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利用,赢得效益,拓展市场。科学、技术、实践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博奕境界。

大学科研管理在促使科研成果向实际转化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淡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科研市场观念、成果转化理念淡薄,通常只重视科研前期工作如项目立项、经费分配等,对项目后期管理、市场分析、成果转化等不够重视,项目通常局限于完成成果鉴定,科研开发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缺乏共同利益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未能实现将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业化”。[9]因此需要强调大学科研管理的媒介作用,提高科研的针对性,促使科研成果的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大学科研实效性的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其实效性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大学科研创新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诸如管理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创新等。科研实效性不能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要考察其创新指数、实际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可以包括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否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出现;是否在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等。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主要看是否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在指导社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本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改善某一领域的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等。当然大学科研还包括一些实践反思性研究,其实效性主要看是否对改进自身和同行的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科研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实践效果反映出来。

5 树立高效能感的科研管理愿景

科研活动更多地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教师需要在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境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体验到内在的幸福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基于日常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践的接纳,能够体现出实际价值,也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同,激发群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进而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自我效能感。

我国现存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多地依靠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师生共同体的研究和学术传承。但学术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衍生繁殖,也应敞开视界关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更广泛的领域,从其它学科或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型,同时关注一线群众的实践智慧,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再者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可能都留在研究型大学里,他们更多地被分配到地方院校或基层研究部门和企业,充当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媒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够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推动日常工作的改进,带动同行的专业发展,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价值的外化。

在这个从体系内向体系外、从理论向实践、从专家向大众多向互动和转化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发挥着协调和联络作用,在高层次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以及具体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平台,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参与学术会议、展现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的机会,提高其成果在学术领域被接纳的机率和向实践转化的效率,也使教师的科研行为不断获得强化,提高其科研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科研管理者的管理效能感和美好愿景也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推动相关工作滚动式、高效率地运转。

总之,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应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基于日常工作,从科研管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到对科研主体的人力资源评估、专业发展,再到对组织目标、科研环境和科研实效性的评估分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增强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组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注重科研实效性,在把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利用科学造福一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关注其求真的价值,并力求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之有效路径[J].求实,2010,(1):228-230.

[2]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58-59.

[3]欧阳洁慧.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0-62.

[4]孟建伟.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0,(4):33-38.

[5]许崇波.高校科研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0,(1):40-42.

[6]穿越学术地平线[M].人民出版社,2012:101.

[7]刘海燕,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大学科研管理的新视角[J].清华教育研究,2010,(6):56.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7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科研管理;精益管理;医院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科研立项呈瀑布式增长,因此,如何快速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目前,大多数医院中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者一般来自以下两类人员:①具备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的研究人员,转行做科研管理,即“学而优则管”。他们的优势是对于科研相关流程十分熟悉,在科研管理中容易与科研人员沟通,利用自身优势快速提升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但相应的,由于能者多劳,这类科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精力容易被分散,对于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往往体会不深。②具有管理学背景,并未从事过具体的科研工作,甚至无相关医学背景,凭借管理经验和相对较强的管理能力,来进行科研管理,即“外行领导内行”。他们的优势是尊重制度,严格按程序管理。但缺乏变通,由于对具体科研工作的理解有限,管理容易流于形式,增加科研人员的额外工作,难以把握科研发展的关键机遇。客观的说,目前多数医院的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根本无法匹配科研的相关投入与发展,为什么只见盖大楼,不见出大师?为什么只见投入,不见收入?为什么临床大夫总是抱怨科研工作繁重?医院的科研管理应做哪些调整来与我们不断发展的学术水平相匹配?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位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只能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来不断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精益管理”是源自于制造业的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医院系统的科研管理工作。

1精益管理的定义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是衍生于“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的一种管理哲学。二次世界大战后,丰田公司大力发展和应用TPS系统一跃成为汽车业巨头。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沃麦克等将TPS系统总结为“精益生产”,并开始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大量实践证实,“精益生产”能够降低成本和浪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1]。随后,“精益生产”理论又被延伸至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为“精益管理”,其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并提高产出。“精”即为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益”即为多产出效益,最大化创造价值,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精益管理,要树立“精益思想”,如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确定“精益目标”,如生产过程中的零差错、零浪费、零事故;掌握“精益原理和原则”,实现向优化管理程序要效益,向个性化服务要效益,向细节管理要效益,向沟通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建立“精益组织”,即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而非多层的管理结构;采用“精益技术”,如标准化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引入精益管理模式,对医院科研管理水平提升,实现医院科研工作的高效管理有重要意义。

2精益管理用于医院科研管理的优势

2.1精益管理带来创新

科研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是一种切实的、有目的的价值创造过程。在一般性的创新活动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称为“感知”。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对于任何一个科研工作来说,这个阶段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命题/假说。②第二个阶段称为“创造”。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所提出的命题/假说,进行解构、思考并产生大量的方案。这一阶段也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投入最大精力的部分,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不断对自我的否定和提升,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解决命题或验证假说。③第三个阶段称为“价值捕获”,这一阶段也是创新活动达到的最终目的,比如科研成果的、专利的获取,成果的转化、市场化等。这一阶段不可轻视,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价值捕获,那么这一轮创新不能完成,甚至可能被评估为不成功的创新。分析“创新”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精益管理在科研管理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促进作用。在“感知”阶段,精益管理就是要主动审视当前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思路,及各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关键/瓶颈问题,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前景对立项评估的权重。从国家层面讲,精益管理能够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优中选优,从而避免盲目上新项目,避免“大而空”和“小而偏”。从立项角度来讲,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益理念下,又能最大化避免立项不透明。只有加强多方的评估和论证,才能够增加科研立项的可行性,保证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在“创造阶段”,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既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又要熟知科研工作需要借用和调动的资源,为科技人员组织和协调相关资源,但又不过多干涉和影响具体的“实施方案”。当研究项目遇到困难或者偏离方向时,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知晓,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支持,对于经过评估已经没有意义继续下去的科研项目,及时终止以降低损失。这样真正去实现有“管”有“理”。在“价值捕获”阶段,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最大程度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要求管理人员在熟悉项目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果有最客观的评估和最准确的认知,进而才能指导研究人员将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如推荐报奖、临床推广或联系转化等。这对医院的科研水平提升,对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对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都将大有裨益。

2.2精益管理带来效率

效率的低下,其本质是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在粗放、随意的管理体系中,由于缺乏对科研项目的精确把握,容易出现管理流程繁冗、节奏失控、管理条目反复等情况,导致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及临床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重要的工作重复做,重要的信息被丢失;不重要的工作和事务性工作消耗了大量精力;无论是管理工作者还是科技工作者,都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事倍功半。精益管理,就是要对科研工作具有全面、细致、准确的把握,把科研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对不同项目的立项、进度、预算、人力资源分配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安排,最大程度解放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整体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对许多传统行业都进行了颠覆和再发展,这就是“互联网+”的概念,其核心是“大数据”。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也要有“互联网思维”,要建立和使用相关的“大数据”,如临床生物样本库。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医院的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优势病种,把巨大的临床资源向科研资源转化,使优势病种的研究能够形成体系和传承,不断积累,更加有利于优势病种所在学科和专科的良性发展。这样,可以将现有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调配和使用,激励科技人员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最终建立起精益管理的高效科研管理体制。

2.3精益管理促进科研产出

管理是一种生产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科研的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引入科研管理,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对于医院的科研工作来说,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科研优势,明确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要和医学发展主流方向和医院的医疗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实际需求;也不能闭门造车,与其他同类医院的发展方向脱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对医院的科研工作制定好发展路线图,做好顶层设计,然后相应的制订出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做好的“顶层设计”之后,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就都要围绕着规划来布局和进行资源分配。以精益管理的理念来看,应该集中优势资源来扶持进入规划的平台、科室、团队、人才,探索符合医院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对于重复性的、类似的项目,也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进行甄选和合并。当科研成果出来之后,由于“顶层设计”已经做好,那么就要毫不犹豫、不遗余力的推动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医院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在这一环节,“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不断优化成果转化程序、制定推动成果转化和推广方案,积累成果转化的资源和渠道,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因此,“精益管理”能够不断优化科研工作中的生产关系,也就能够不断促进科研的产出。

3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实践

3.1“精益管理”管理的范围

“精益管理”是一种理念,在具体工作中要贯穿整个科研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医院的科研规划和策略,科研制度的制定和优化,科研平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及评估,科研周期和节点的控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执行,科研项目的验收,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激励等。按照“精益管理”思维,管理者要对科研工作有足够深的理解,建立符合医院科研发展需求的“大数据”,如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据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对每个科研工作管理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SOP,每年对SOP进行更新和优化,最大化的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效率;借助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提高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信息统计、成果管理的效率。能够对医院科研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更精确的把握,合理制定和调整相应规章制度,避免“拍脑门决定”。按照“精益管理”的理念,对“大数据”平台的管理要更加实际,不能只停留于“建设”层面,更要向“大数据”平台要成果,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助力医院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助力医院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助力医院参与更多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国际交流合作,不仅要“投入”更要“产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个概念:“精益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精益管理”不是一味的追求细致,而是把有限的资源、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工作环节中,要“高屋建瓴”,不要“事无巨细”,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维,讲求的是“精、准、细、严”[2],但更适用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对于科研管理这种需要鼓励创新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来说,显然“精益管理”更加适合。

3.2“精益管理”管理的方法

(1)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相应的SOP,建立了科研制度和流程,就可以淡化人为色彩,使任何工作和步骤都有据可循,让科研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坚定的执行制度和流程,并不断优化更新,对于长期不使用和过时不适用的制度和流程,及时废止,从而让制度和流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工作。(2)要推广和使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管理科学也在发生不断的变革。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早已经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它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3]。在科研管理和项目管理中,也有很多进行项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专业系统与软件。但这些系统都相对独立,或偏于项目申报,或偏于经费管理,无法满足科研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中诸如信息统计、人员、成果转化跟踪等的工作需求,时效性也低于企业资源计划。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更体现出它巨大的力量。在精益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学会善用新的管理手段,谁先进入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整合,谁就实现了管理的转型升级,就更能精确、快速、高质量的实施管理工作。(3)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管理的升级,最终的效果还是体现在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精益管理下,对于科研的每个环节都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不要再保留“模糊地带”“灰色地带”,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质量提升。如实现科研临床一体化,建立科研数据溯源机制,既能从源头上把关科学研究质量,避免数据造假及学术不端,又能保证临床资源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3.3科研团队的精益思维建设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对人的思想管理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在建立了精益的科研管理模式之后,对科研工作的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但为了让“精益管理”不断发展,就需要管理者致力于建立精益求精的科研团队文化。让精益思维深入每一位科技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人人自觉自愿的按照“精益管理”的要求去工作。在遇到没有具体制度和流程的特殊情况时,能够按照精益思维去做出最佳选择,到那时,科研团队的精益文化就已经建立,而具体的科研工作也会进入一个蓬勃繁荣的高速健康发展期。

4结语

精益管理原本是来自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管理学名词,但管理总是相通的,虽然医院系统的科研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但精益管理同样适用于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对“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剖析,认为应该对“精益管理”进行深入理解和大力推广,相信随着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不断实践,一定能够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质量,“精益管理”的思维也一定会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马智宏,王治华.精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洋航务,2006(6):36-40.

[2]闫雪冬,陈瑛,张焕萍.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6(1):31-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