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分析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7-07 09:20:09

信息分析的特点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特点分析

在当前的信息化浪潮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比较重视信息化,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而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相对贫瘠,甚至停留在“上网、打字”阶段。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信息化需求和过程还是有着许多的共同点。(本文多次引用《计算机世界》的《2011~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报告》中的内容,后面简称《报告》)。

1 对IT产品的性能往往不敏感,而对价格极度敏感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多数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建设,因此用于IT上的投资往往比较少,企业决策者更倾向于“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采购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价格,其次才是服务、性能等其它因素。

《报告》中指出:“有一半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信息化规划,有规划的也倾向于做1~2年的短期规划,有3年以上规划的企业较少。”这就造成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对短视。对于决策者来说,只要这个产品能满足我现在的需要,能提升当前最关键的业务就足够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会被投入到生产销售等“主业”上。

同时,中小企业人员一般较少,业务量也相当较少,所以对于IT产品的性能也非常不敏感。一方面,操作人员少、业务量少、数据量小本身就对IT产品性能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对于管理者,只要操作人员能在规定的时间拿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完成相关的业务就足够了,额外的性能提升一定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性能的提升一般并不能直接减少人员的薪资支出,或减少的支出相当有限。

所以,在IT产品的采购上,中小企业非常关注“性价比”,一般仅会采购刚刚能满足现在、最多2年内业务发展需要的设备和软件,而不会从长远规划出发,提前进行配置。

2 对技术先进性不敏感,只要能实现企业的目标,但对稳定性要求较高

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大多数人对IT技术了解不多,而且由于企业规模所限,也很难有专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信息建设时,更多的是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参考兄弟单位已有的信息化程度,以能满足最基本要求为原则。而对于IT产品的技术是否先进并不关注。

例如,对于两套财务软件,一套采用较先进的java技术,界面漂亮,功能完善。而另一套,能实现前者的大部分功能,但采用了落后的foxpro数据库,界面较为一般,但价格相差不少。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家产品的都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管理者并不会介意软件采用的技术是否落后,因为在他看来,两套软件都能满足需要,当然选择价格低的。

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对于多年前采购的软件产品,虽然现在已经有更好,更先进的升级版本,在界面优化、数据安全性、功能等已经大大增强,但因为过去的版本一直可以正常运行,也可以满足目前企业的业务运行,所以企业并不会因为有更新更好的升级版本而为其买单,往往会一直使用“够用”的老版本软件。

3 IT产品售后与维护的便利性相当关键,要求产品具有良好的易操作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每一个雇员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聘请专业的IT人才。IT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常常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来进行信息化管理。所以IT产品一但出现故障,哪怕是很小的故障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过程。

因此,无论是新购产品或已购产品,管理者一定会关注产品是不是易于维护,是否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非常关注于产品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方便员工学习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与单纯追求低价不同,企业往往愿意花费额外相对不高的资金,来换取所购买产品快速便捷的服务。

4 基础建设为主,高端应用较少,没有专业人员,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有心无力

根据《报告》显示,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以硬件购置为主,发展简单单一的软件应用,以满足企业某一业务信息化为目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综合全面的信息化应用还未能提上企业规划,例如ERP,PDM等。

这一方面是源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较低,连最基本的企业网络都没建立起来,错综复杂的业务信息化无从谈起。《报告》中发现,50.5%的企业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以采购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以及建设基本的企业网络为主。

另一方面,少数已完成基础建设的企业,也很难进行更高一层次的综合性信息化应用。其中一方面是资金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是IT专业人才的匮乏。企业没有专业IT人才,不能根据企业现状进行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复杂的IT应用有着天生的恐惧,害怕企业无法掌握这些应用而导致企业管理上的混乱。而IT公司却因为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很难真正评估得到企业的真实需要,并且企业缺乏IT专业人才也往往会提高复杂软件项目的实施难度。

例如ERP,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并不是没有这笔资金,而是对于这些项目,没有人能真正掌握全局,业务流程的不清晰或不真实,实施过程中培训的不到位,对软件及管理认知的偏差,都是造成ERP失败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企业决策者很难真正下定决心去实施ERP,只能一点点的去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无法真正全盘进行信息化改变。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加强与IT专业公司的合作,逐步推进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而IT公司也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最满足企业需要的软硬件产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2011~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报告》.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2

品牌名称既然可以被用户在搜索引擎里搜索,从传播学的角度讲,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的搜索已经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了,是基于网络传播的一种衍生大众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是基于互联网上现有的信息,由网络用户借助搜索引擎这一信息传播工具主动选择、使用信息。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非线性传播: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一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的信息传播是一种非人际传播,是靠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的。但搜索引擎中的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纸质、视听媒体的线形单向特征,不再是由信息制造者向接受者的单向流动[2](P13)。而是由信息接受者主动发起,通过搜索关键字,接触到多维的信息资源,包括网页、文本文件、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料。信息接受者是自己主动走入一个虚拟的网状信息空间,是信息传递的发起者。

2、个性化传播:在互联网上,围绕一个主题,信息的制造者没有一个特定的主体,可能有多个信息制造者,比如:如果用户搜索的主题是儿童服装,并以"儿童服装"这个关键字在网络上实施搜索,则搜到的信息有可能是产业新闻、企业网站、图片、分析报告、儿童服装商品等,这些信息归属不同的制造者,依次可能是新闻记者、儿童服装厂、广告设计公司、市场研究机构和电子商务公司。用户根据自己获取信息的特定需要,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通过关键字获取可个性化信息,不是对这些信息被动接受。同一主题的信息,究竟需要哪种,由用户的搜索行为决定。用户是信息传递内容的决定者。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3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它由高速信息传输通道,网络通讯协议,通讯设备,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等组成。它的目的是改变传统产业,导致新的生产关系,提高劳动生存率,推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二十一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主动权。所以在全球掀起了信息化的浪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策略,使电子信息工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建设投资大的特点,必须经历由单个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分析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上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信息工程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工程建设的特点

(一)范围广

“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这是工程管理在《论工程管理》中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工程管理包含了两个方面,不包括正常稳定生产的经济活动以及技术经济活动。

(二)繁杂性

其一,技术繁杂。一个工程中包含了多门学科,而一门学科又涉及到多种技术,因此,一个工程的顺利施工要考虑到的技术非常繁杂。其二,组织繁杂。一项工程的完成需要很多单位的参与与配合,而这些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矛盾,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会影响工程的顺利施工。其三,程序繁杂。一个工程的顺利开工不仅要考虑自身对土地、材料、资金、技术、劳力等条件的调查,还需政府审批、社会评估、招标本文由收集整理投标方案选择、队伍组织、进度计划、多方协调等。

(三)系统性

将一个工程项目看做是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认识并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顺利完成工程是很重要的。

(四)创新性

工程项目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内为完成某一独特地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其都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这里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

(五)不确定性

工程是一项活动,要完成这个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计划、环境等,这些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工程的施工也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定确性。所以工程管理应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用信息论、控制论、管理软件和电力通信设施等手段协调好这些动态的变化条件,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三、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

1、电子信息在工程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工程档案资料是指在具体的建设工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与保存价值的图纸、图表、文字等材料,妥善保管工程档案资料,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使用、管理、检查与维护的凭据,并起到监督与审核工程质量的作用。因此,对于档案资料的信息实行自动化、电子化管理非常重要,电子信息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经营、决策、管理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传统的资料管理方式通常以纸质材料为载体,这种管理方式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原则方法,例如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文件进行立卷归档,这种方法是将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相结合,形成相关文件以后,通过文书部门进行立卷收集工作,再送往资料档案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而电子信息则是在日常工程建设中随时形成的,以光盘、磁盘等为材料载体,表现为电子图纸、电子报表、电子信件与电子文书等,这种形式通常由工作人员将信息记录在磁盘上,并直接在磁盘上进行更改,当修改完成后,提交到统一的办公信息数据之中,由技术工作人员与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共同使用,从而消除档案资料与文件之间的界限。由于电子信息需要随时产生与修改,并贮存于统一的办公信息数据之中,因此这就要求在电子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构建有效的公共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邮件、检索、导航等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

由于电子信息实现了与载体的分离,因此资料的概念分类整理逐步替代了资料实体分类。随着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文件的内容与形式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档案资料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纸质文件进行人工分类整理,而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整理排序。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办公软件对电子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分类。基于这种特点,档案部门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选取代表性强的信息资料共享于网络上,并与工程建设项目点建立互联网站,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资料的下载,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在工程建设中,电子信息的保存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可读性与自身价值上,档案资料在鉴定方法、鉴定内容与鉴定标准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根据传统的档案资料价值评定理论,文件的保管期限应根据其参考价值与评定价值来确定,但由于电子信息一方面可以快速制作,产生的文件更多,另一方面,信息的内容会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不断的变更与补充,因此难以确定准确的保管期限,也未产生明确的管理鉴定方法。此外,由于电子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导致其保管要求与检索利用方面也与传统纸质文件有着许多不同。

2、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论文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3、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自动化控制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并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今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计算机胆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控制对象的操作。对控制对象的操作主要是指计数机通过计算所要控制的装置或设备的递函数表征、放大系数、惯性时间常数、积分时间常数等结果,从而实现对他们的监控。(二)对执行器的操作。执行器是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是根据调节器的控制信号,通过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真线位移或通过调节机构改变被调介质的能量,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预定要求,而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可以边计算边调,实现执行器的准确执行。(三)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计算机通过对由传感器和测量线路转换而成的某种形式的信号的测量,将得到的数值储存到数字调节器中。数字调节器是以数字计算机为核心,它的控制规律是由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它有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两部分组成,输入通道包括多路开关、采样保持器、模一模转换器;输出通道包括数——数转换器及保持器。计算机就是通过这些通道实现其自动化的控制。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4

1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新特点分析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的社会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加强隐私的保护和重要信息数据的防护是促进计算机技术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新的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特征和防护措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1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加密

在新的计算机安全环境下,对于信息的保护越发重视。当前对于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一般采取加密方式,技术人员为计算机数据设置加密密码,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获得使用数据的权力,提高了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保密性。这一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安全、合规的操作来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技术人员在对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时,会使用密保的方式,当用户输入正确的密码才可使用。比如在账号异地登录时,就需要本人的手機动态验证码或者手机许可,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信息的安全、稳定性,也使密保方式操作起来更加灵活便捷。

1.2计算机用户身份识别和验证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保护信息安全成为计算机使用必不可少的条件。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新特点就是在用户使用时增加了用户身份识别和验证的环节。用户在使用、操作计算机时必须被计算机系统允许,这样大大减少了计算机遭到病毒攻击、恶意盗取信息的几率,保障了信息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预先设计的手段,在计算机使用中设置管理员、个人使用密钥、登录密码等形式,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双重加密保障。

第二,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新环境下,也提倡通过特殊装置比如网银U盾,来验证用户身份,提高计算机信息使用的安全性。

第三,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实现验证,比如指纹解锁、面部识别技术等,可以精确的判断出用户是否为系统允许的人员。

1.3系统的用户操作识别

在新的互联网使用环境中,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于用户操作进行识别,主要是综合计算机的特征和数据运行的规律,对于系统中数据设置不同的复制、保存和个体的访问行为等功能,这样可以避免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保护了信息的安全,防止被非法使用、窃取。

2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方式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畴逐渐扩大,从生产到生活,从了解世界到互相沟通,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而有部分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此滋生,信息的安全防护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探讨符合时展要求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方式应引起更多关注。

2.1应加强防范病毒入侵

计算机信息安全涉及经济数据、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重要的问题,一旦受到侵害则影响巨大。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如何有效防范病毒入侵是最首要的环节。当前病毒入侵是信息泄露最主要的方式,要加强对病毒入侵行为的监测,经常使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和清理。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要反复检测,并且做到快速检查被入侵的故障区域,以便计算机系统做出快速反应,尽量保护其他数据安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病毒种类的了解和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熟悉程度,提高设置计算机信息安全入侵技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做好病毒的防范、检测、查杀和应对,对于信息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提高用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常高效的运行可以为用户带来许多便捷,避免出现难以解决的麻烦。只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常工作下才可以安心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和生活,因此,提高用户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手段,同时要加强用户的防护意识。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应该保持良好的上网习惯,不打开不明来历的网页、不访问不良网站、对数据做好保存、备份工作、有规律的对设备进行病毒查杀、垃圾清理等,这些举措可以有效的防范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同时用户应该通过设置登录密码、使用密保等双重保障措施来落实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数据被盗取、泄露。

2.3借助物理手段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

借助于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计算机信息、数据的泄露、恶意篡改等问题,对于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而言是行之有效而又便捷的方法。比如进行指纹识别、语音识别、动态密码等形式,保障是用户本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此外,对工厂、公司的计算机机房以及个人的计算机都要加强保护,在技术和硬件上保障计算机的平稳运行,这是安全防护的基础。

3结语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为人们带来众多良性的改变和便捷,同时各种安全问题也不断涌现,因此,要做好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让计算机技术实现其对于经济、生活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安全防护方式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4-35.

(作者单位:国网平凉供电公司)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纵观近几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发展,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并以前所未有的强劲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带来全新的教育质量观。

2 小学信息技术特点分析

2.1 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与素质就是读、写、算,然而,信息技术已经成功地代替了这一点。因为就目前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而言,任何学科都已经无法与之匹敌,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将主导未来的社会发展。所以应当让学生从小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2.2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性非常强,其核心意义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只是对计算机的构造进行了解,更应该学会灵活地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世界中搜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更应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3 小学信息技术的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因为它涉及的学科众多,比如文学、美学、哲学等。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不应该与其他学科脱离而独立存在。

2.4 小学信息技术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决定了趣味教学的关键性。小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主要体现在是否产生学习兴趣,兴趣越高,学习动力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小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将决定学生今后一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把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出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提出教学建议

3.1 基础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基础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所以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基本信息的知识不够了解,就不可能对处理信息和活用信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画笔工具时,只需要重点讲解一个工具即可,学生在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后,自然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工具。

同时,软件知识也占一定比重。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的功能详细讲解,应当概括地讲解一类软件,注重对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的筛选,如“文字处理”选用WPS作为教学内容,应重点对其汉字输入、文字编辑、美化和图片插入等基本技能做详细讲解。

3.2 应用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应当从生活中选取实际例子用于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当以任务的方式来传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采集和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完善创新中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得到了锻炼,也增强了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3.3 整合性教学着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性,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门学科的学习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好地发挥整合性的作用。学习方面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当中相互学习。

3.4 趣味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学中玩、玩中学

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体现在好动、好问、习惯于游戏,容易被形式新颖的东西所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和游戏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游戏教学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小学生接受和学习的能力是很强的,又因为好玩的心理特性,所以通过游戏所传达的知识更能让其接受。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大信息技术教育观;有效应对措施

纵观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虽起步晚,但由于信息的瞬间变化性决定了信息教育的可变性,以及不可预测性,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Q定的。它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极具稳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开设整合性课程。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应对措施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自主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针对基础性的应对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

(二)针对应用性的应对措施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三)针对整合性的应对措施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针对趣味性的应对措施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

l. 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以“捉鼠游戏”为例,Scratch程序设计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了一些他们所喜爱的游戏作品,如迷宫,打砖块,小猫画画,捉鼠游戏等。依据体验学习模型分成(1)模仿制作启动思维(2)观察反思突破困惑 (3)抽象概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自主创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四个阶段指引学生感知,体验和创新应用。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通过观察和访谈等质性资料的搜集,研究者观察到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学习,“晒”作品。充分验证了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通过Scratch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成效,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总之,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者的位置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

新疆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在摸索阶段,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的人”,如何通过我的努力,使我校学生尽快到达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我将为此努力不懈。

参考文献:

[1]《资料收集: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关键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1期

[2]《以实践促进信息文化、媒体文化、数字化文化素养的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9期

[3]《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与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0期

[4]《Scratch程序设计课教学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7期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7

[关键词]高校 信息德育

信息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网络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信息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也算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当然,德育的信息化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恩惠,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高校德育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发展为信息德育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交互性,信息德育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因此,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作为信息德育的一种基本的特征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不同,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在于它不仅包含了信息德育主体、客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含了网络行为主体、客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信息德育的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多极交互性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互动的形式上。信息德育过程中的交互,按照是否同步可以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可分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前者是指大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育者或者自身所进行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大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或在线解答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然后与教育者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澄清事实、提升思想之目的。人机交互则是指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大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系统自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8

[关键词]高校 信息德育

信息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网络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信息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也算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当然,德育的信息化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恩惠,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高校德育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发展为信息德育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交互性,信息德育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因此,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作为信息德育的一种基本的特征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不同,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在于它不仅包含了信息德育主体、客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含了网络行为主体、客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信息德育的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多极交互性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互动的形式上。信息德育过程中的交互,按照是否同步可以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可分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前者是指大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育者或者自身所进行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大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或在线解答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然后与教育者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澄清事实、提升思想之目的。人机交互则是指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大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系统自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