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管理机制8篇

时间:2023-07-07 09:20:25

高校管理机制

高校管理机制篇1

[关键词] 高校校园危机 危机管理 机制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无论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处于相对比较稳定、封闭的环境之中,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校园内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校园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时候,我们的高校管理机构和管理往往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地化解和处理各类校园危机事件,更难以做到“防微杜渐”,采取可行的措施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摇篮,高校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必须立足我国高校的实际,深入研究我国高校现阶段的内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找到处理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有效机制和方法。

一、高校校园危机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高校校园危机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突然发生或即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对高校师生产生严重冲击,影响校园稳定甚至当地社会稳定的若干事件。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催生高校校园危机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与一般的社会危机相比,高校校园危机既具有社会危机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从我国近年来所生的许多校园危机的案例来分析,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1.不可预期性或称之为突发性。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没有明显的征兆,管理者无法事先预想到会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会发生此类事件。因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其发生,这也导致最终对此类事件处理的被动和滞后。

2.危害性或威胁性。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不管是还是个体事件,都会对学校或师生的财产、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或多或少会对师生员工的心理造成阴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3.传播性或扩散性。随着社会的发生,我国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吸引着民众的目光,加上互联网等信息流通渠道的不断普及,使得校园一旦发生任何事件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社会,容易使事态迅速扩大,这对处理这类事件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集聚性或群体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个体身心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之间矛盾,使得他们面临一项项人生大选择时显得迷惘、犹豫、彷徨和叛逆,他们要不断打破已有的心理平衡去寻找新的平衡和个体成长,因此,时常处于情绪和行为的混乱状态。他们思想异常敏感活跃,但同时又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时往往容易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方式,最容易形成“一呼万应”的局势,如果管理者说服无效,稍有疏漏,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5.双重影响性或双面性。任何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都具有双重性,高校校园危机也是一样。一方面危机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对校园的秩序,学校的财产或师生员工的健康或学校的声誉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校管理者意识到原来管理工作的不足,存在的漏洞或问题,更好的改进工作,预防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类型

导致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所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大类:

1.由各种自然灾害所引发的校园危机。比方说,2003年的SARS事件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洪水、雪灾、地震、火山爆发,热带风暴以及大规模的传染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通常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而高校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其造成的损失可能会严重。

2.由于国际国内突发的政治事件所引发的校园危机。比方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和最近发生的拉萨打、砸、抢、烧事件。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还相当复杂多变。西方一部分不断煽风点火,国内的,问题,新疆东突分裂分子问题等等随时都可能引发突发政治事件,从而波及高校校园的稳定。

3.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原因所引发的激情犯罪或自我伤害事件。比方说,马加爵杀人案和频频发生的高校学生自杀案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贫富并别巨大,大学生就业压力,情感受折,同居流产等等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以极端的方式去发泄不满,从而导致很多校园悲剧的发生。

4.由于高校自身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比如,发生在西安某高校由于学生不满食堂菜价所引发的大规模停课罢餐事件。自从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但一些教学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同期跟上,这势必影响许多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解释工作不及时或改进工作不到位,就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发生。

5.其它一些偶发事件所引起的校园危机事件。和过去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相比,现在的中国高校的校园是开放的,很多高校连围墙都没有,校园内形形的人都有,吸毒、、、打架斗殴等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一旦有学生参与期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校园危机。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所谓校园危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团体合作精神,在事前有效预防,事中迅速化解与事后妥善处理,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历程,达到迅速发现危机,遏止危机、化解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的结果。因此,校园危机管理要从单一危机处理的方式转化为全危机管理方式,最终形成一种常态性管理措施与制度。

1.建立高效的高校危机管理决策机制。危机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高效有用的危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具有一套完善有效的危机决策子系统,其基础是有一个高效务实的决策组织机构。为了有效地化角和处理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必须成立一个以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为核心的危机处理决策机构,其成员应由各教学单位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该机构应该不定期地召开通气会,对校园内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交相关部门和人员去落实。学校也应该给予该危机处理机构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并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组织,同时,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完善,可以聘请一些校内或校外的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等来共同参与决策。该决策机构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一旦危机发生后,成员应根据计划采取恰当的方式协调运作、相互配合有效处理和化解危机。

2.建立完备的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要将一切具有可能发展成危机事件的情况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真正发生的可能性。

(1)学会识别危机信号。大部分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事先显现出一定的征兆,因此,要让全校师生了解各种危机可能发生的原因,对早期的危警讯加以察觉,防患未然,同时给危机制订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界定,从而便于区分在复杂情况下哪些是危机,以加强师生员工辨别校园事件的敏锐力。

(2)加强观念教育,增强危机应急训练。对学生要经常性进行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安全规则、安全防范等观念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威胁、危险、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应对危机的应急技能训练和教育,当危机来临时,告诉学生应该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包括知识培训、心理训练,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基本功的演练,并将之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计划。这样,一旦危机不幸真的发生,就能妥善面对和应付,有效地减少损失和伤害的发生。

3.建立快速的高校危机处理机制。当校园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时,学校应立即采取相应行动,适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尽可能地减少危机损害,降低危机损失,并为危机事后的恢复奠定基础,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迅速成立危机指挥中心。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立即启动校园危机管理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统一指挥,确定危机的原因,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核实,有针对性地指挥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分层解决,发挥学校金字塔型作用,将危机策略与运行策略统一起来,有效地控制危机的扩散和漫延。当发现事态有扩大趋势,超出学校自身的控制范围时,要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或向辖区相关职能部门报告,争取援助,共同完成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2)积极实施现场处理,减少伤亡损失发生。危机控制的效果关键在于处置速度,因此,危机处理人员应迅速到位,积极分工合作,安定师生情绪,安抚受害人,通知学生家长、医疗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等相关人员,如牵涉到刑事或民事问题,应保留现场和证据,为以后的问题处理提供方便。

4.建立合理的高校危机管理的恢复评价机制。一场危机过后,通过对高校危机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发现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然后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其反馈到实际的危机管理体系中,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预防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1)合理评估、积极补救。危机评估就是对危机事件的危害进行计算、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恢复、补救、抚慰、反思和问责。评价必须是公正、客观和合理的,并取得受害人和学校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在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出来后就要及时对受害人和受害单位给予恰当的补偿,当然补偿的标准也应该是适当而合理的,既不能使补偿标准太低,也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一味满足受害人不合理要求。

(2)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在整个危机发生时期和危机结束后,学校内部及外部都迫切地想知道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和损失情况,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掌握主动权,以学校为第一信息源,积极沟通,有效进行信息管理。千万不能封锁消息,瞒报隐报,这样结果只能使外界随意猜测并作出不正确的报道,给学校的危机处理造成困扰和不利影响。而应该迅速向媒体提供真实信息,取得社会的信任,防止流言的散布和媒体的错误报道,争取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危机事件能迅速得到圆满处理。

(3)完善、补充新的危机管理系统。针对危机发生后所出现的种种原先所未曾预料到的后果,必须不断分析总结,我们原先所制定的预案哪些存在缺陷?哪些是我们所没有预料得到的?我们各面危机处理机制和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等,我们必须从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补充和完善新的危机处理系统,用于应对下一个危机。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和学生学习如何从事危机管理体系的规划与运作,如何预防下一个危机、避免和应对下一个危机。

参考文献:

[1]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2]纪宝成.以“非典”看高校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8).

高校管理机制篇2

【关键词】“线性”安全管理机制;多维安全管理机制;路径选择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再次引发全球对校园安全的关注,且2010年以来国内频频发生的恶性校园伤人案件也为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惨案凸显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关研究亦上升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国民办高校应构建多维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以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民办高校“线性”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缺憾

所谓“线性”校园管理机制的提法主要映射两个弊端,其一,校园安全管理的主要力量期冀于单一的行政管理层面,而学生自治团体在校园安全管理、危机处理方面的机能没有施展的空间与舞台,未能形成“由上及下”和“由下及上”的二维通道。并且,随着高校规模的膨胀,校园安保力量注定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高校既非企业亦非机关,制度建设如何契合高等教育“个性”发展迄今鲜有论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形而下的思路易导致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陷入“查漏补缺”的死循环。究其源头,盖因未能对制度进行“形而上”的反省,检讨高等教育“卓尔不群”的要义。就当下以观,“做得够不够”和“做得对不对”是亟待判定的现实问题。

二、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任务

首先,构建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要切合高等教育“开放性”的特质。所谓“开放性”有实质上和形式上的双重内涵:其一,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母体必然体现对于社会公众的开放性,大学城的广泛建设,无围墙的校园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即为充分的说明。但“开放”所引发的校园区域内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安监技术相对薄弱间的冲突亦得以彰显,安全隐患不可能仅仅通过安监技术的革新得以消弭,出路在于对传统安全管理机制的扬弃;其二,高等教育以孕育“创造性”为终极目的,“创造能力”的培育必然要求多元化的氛围,知识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必然与单一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相冲突,必须通过构建多维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契合“兼收并蓄”的开放性要求。

其次,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应从实际出发。其一,当代的大学生在家庭结构中往往居于核心地位,“安危”牵动着家庭甚至于整个社会的神经,必然要求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其二,大学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当代大学生作为“独子”罕有体验生活疾苦的机遇,欠缺历练,更匮乏应对挫折的智慧,进而应激性异于成人。从中学到大学的“无缝对接”无异于简化了成长的过程,以成人化的思路应对稚嫩的人格,难逃“拔苗助长”的嫌疑;其三,在泛网络化的社会现实中,由于信息传播的迅捷、广泛和易“脱媒”的特点导致监管困难,传播过程对信息的扭曲亦会加剧冲突的强度,“网络暴力”既为形象的描述。校园安全管理如何处理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亦是制度建设不可小觑的问题;其四,社会激荡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必然在校园中荡起层层的涟漪,构建阻止社会危机向校园传递的“隔火墙”,是理性教育的客观要求。

最后,创新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路径。

其一,引发校园秩序冲突的因素是多维的,应对机制亦应是多样的。详言之,依据成因,校园安全秩序的冲突可区分为外部不稳定因素和内部不稳定因素,所谓“外部性的不稳定”是肇因于社会因素的秩序冲突,制度设计应倾向于构建多方位的安全监控制度和“防火墙”的建设。所谓“内部性的不稳定”是肇因于学生的应激行为,由生活、学习中的矛盾冲突等校园内部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秩序紊乱,制度设计应倾向于“弹性”的构造,尽量避免出现负面性的终局结果,方能与大学生不稳定的心理特点相契合,实现“他律”向“自律”的飞跃。

其二,社会生活流动不居,制度建设亦非一蹴而就,需要“成长的空间和时间”。秩序是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秩序的冲突往往肇因于社会演进与制度进化的脱节。所以,制度建设应当本着开放的态度,相机而动。而线性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将重心放在对管理者能力的期冀,“全能型”的定位与有限能力的冲突,易使管理者陷入首尾难顾的窘境,微小的瑕疵也会造成制度的脱轨。因此,完善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必须依据对经验的总结和积淀,以开放的态度和多维的视角应对校园环境不断发展的现实。

三、对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的展望

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应立足于多维的制度建设。首先,针对当代大学生应激性和心理、生理的特质构建多元化的处罚机制。传统惩戒机制侧重于事后的补救,重惩罚,轻激励,强调机制的震慑作用,忽略了惩戒的教育目的。大学是教育的实施机构,单一的、刚性的、不可逆的惩戒机制并不契合教育的初衷与追求,如何构建具有正向激励性的惩戒机制是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其次,大学文化应成为弘扬“创新”精神的标杆,“有教无类”是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而非教育单一化的借口与托词。但高等教育的个性化要求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矛盾。所以,如何在现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中改革、创新已有的教学管理手段,迎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减少校园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安全管理创新亟待实践的现实课题。再次,针对校园侵害所引发的赔偿纠纷,契合保险社会化的趋势,扩充、丰富大学强制保险的范围和种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之一,而相关的金融安排亦是创新实践中亟需探讨的理论重点。第四,针对开放式校园的特点,如何进一步丰富安检技术也亟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最后,民办高校有其卓然的特性,并非对公办高校简单的模仿和办学模式的必然延伸,结合民办高校生源素质的实际,培养切实有效的学生自治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安全稳定力量是衡量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优劣的重要标准。

综上,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的重心聚焦于高校安全管理控制的技术性领域,旨趣重技术而轻人文,难逃本末倒置的质疑。就经济学的角度以观,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充满“外部性”的问题,解决的路径不下三种,而绩效平衡的最优方法一定是构建富含人文精神的制度安排。高校制度建设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造,所以,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型课题,其核心应是对现有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强调观念的转变和手段的丰富。

参考文献:

[1][德]柯武钢、史慢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出版社,2000.

高校管理机制篇3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也是危机事件的高危机构,危机事件如果发生将严重威胁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师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文章分析了危机的定义和来源,高校危机事件的成因,提出了危机事件的管理、预防、控制和处理的原则和措施。 

 

一、前言 

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规模也随之扩大,各种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使高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可能会迅速造成灾难。如何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 特别是学校有别于其他行业,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到危机事发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危机管理日益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而高校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次构建一整套的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来保障有效的危机管理。 

二、危机管理的定义 

按照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定义:“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而心理学词典将危机定义为: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在危机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给危机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或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危机的认识、理解便会不同,从而形成了同源不同形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美国学者鲍勇和陈百助认为,危机管理是一门研究为什么(why)会造成的危机会发生,什么样(what)的步骤或方法可以避免这些危机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如何(how)控制危机的发展和消除危机的影响的科学。相比下较为准确精炼的就是海恩思沃斯的定义,他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的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战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 

三、校园危机 

从学校角度来讲,校园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学校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学校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学校危机的发生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因此,学校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迫性。学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其有巨大破坏性,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的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学校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第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由于学校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第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学校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学校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学校的发展的一定的破坏性。 

四、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根据校园危机的定义和性质,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总的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制建设为框架,横向就是建立建全《校园法》、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员培训,纵向就是从危机决策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恢复评价机制来考虑。通过以上几点的交叉配合、运作顺畅,一个校园危机管理的网络机制就初步建立了。 

(一) “横向到边”紧紧相连,互为补充 

(1)建立建全《校园法》 

1)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 

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还处于空白地带,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只能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教师法》,这些法律中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也不具体。很多代表已向人大会议案组提交了上百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来解决校园这一特殊场所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所以,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使校园危机的管理有法可依,以保障校园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通过立法确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都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事务,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但是校保卫机构只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法律并没有赋予其保卫人员的执法权,临时成立的危机应对机构其法律地位也未得到法律保障,这就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滞后。所以,通过全国性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确定这些机构的高度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施救援;保卫人员获得法律赋予的执法权,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制止扰乱校园秩序的行为。 

(2)加大资金投入 

在《校园安全法》的框架下,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在危机管理制度中,校方需要拨出一笔专项资金建立和支持危机管理的组织,使得这个组织正常的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员挑选,人员培训,人员协调,人员工作各个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为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专项专款是一定要落实好的。 

(3)组织人员培训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小组 

组织的人员主要由学校的专门领导小组和学生代表团队组成,如校级领导和学生工作处以及辅导员加上学生会及班级主要负责人。主要的危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理解具体的危机。当危机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培训的内容可以围绕校园危机管理的多个方面展开。主要培训内容有:沟通者的交织互联;校内沟通计划和对外沟通计划;危机事件管理;对支持性服务的安排;进一步揭示危机的面貌和特征;对危机计划的评价。在无危机状态中演习突发性危机事件,增强危机管理的高效、迅速、准确。 

(二)“纵向到底”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1)危机决策机制 

具备健全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是高校管理成熟与否的标记。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高校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如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使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高校应加强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建设,设立专门决策部门,深入了解引发高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2)危机预防机制 

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使无法预防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工作方法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升格后社会环境对学校发展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建立预防网络上面,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工作,构建高效的危机预防网络即:构建信息沟通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建立安全教育管理预防网络。 

(3)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由校内和校外的沟通组成。校内沟通,主要是学校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之间、学校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内部的沟通,它既包括危机管理各部门、危机处理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包括所有与危机相关人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校内沟通最重要的是及时通报危机事件,凝聚人心,形成一股合力,避免小道消息盛传,稳定情绪,争取师生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战胜危机。校外沟通,主要是与上级管理部门、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外部的沟通,它是在危机发生后,高校与外部组织(上级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或相关人员(学生家长等)之间的信息互动,一方面向公众披露学校应对危机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维护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向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共同应对危机,渡过难关。这样的沟通机制,覆盖面广,可以做到信息的通畅、迅速、全面。 

(4)危机恢复评价机制 

学校要制定恢复常态管理的决策和计划,做好对危机利益关系人的事后管理。其次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化危为机”的关键阶段,要重新审视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危机已经得到根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缩减危机的破坏程度,尽力把情况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秩序恢复、设施重建、人员安置、心理平复、独立调查和组织变革。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应做到查明危机事件发生原因、查清事件责任、追究事件责任人、整改隐患措施、教育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一.要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与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二.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三.要对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落实,同时还要组织全体师生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四.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和处分;五.要做好恢复工作,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校成员可以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师生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危机管理制度会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学校也可借危机事件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如能很好地处理危机事件,做好危机恢复评价,危机事件也会对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开展危机恢复管理是学校或个人获得新的发展的前提准备。 

五、结束语 

危机管理中,高校的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管理,决策下达,信息沟通,措施得当以及善后处理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建立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危机管理的成与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稳定与发展。良好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不仅是危机成功处理的基础,还可能给高校带来转“危”为“安”的机遇。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潘东良. 学校危机的类型.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8月. 

[2]平川主编.危机管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3]薛 澜.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劳伦斯.巴顿. 组织危机管理. 符彩霞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王楠,吴峰.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沟通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08年第10期. 

高校管理机制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二级院校 运行管理机制

高校二级学院目前已经成为高校的次级行政管理组织,是最普通的基层管理机构,我国在十中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以及监督体系,确保权力的正确使用与运行。我国高校长期存在内部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权力约束非制度化非常明显,学院制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校都采取了校院两级管理,但是实现二级管理的真正标准并不在于模式的建立而是相关权限的规范化,当前学术界对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多侧重于分权而论,忽视了后续引发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利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利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管理模式在建国以前可以说一直遵循英国学院的管理制度,在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校级管理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逐渐开始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所谓校院二级管理制度是指是指学校通过分权以及管理中心下移等措施,来实现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等目的,形成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层次,避免了以往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发逐渐加快,无论是高校教学模式还是高等教育内容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高校考虑到生源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保证在招生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各大高校扩招后,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一线教学单位担负着很大的教学压力,人员编制方面也面临很大的挑战,高校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率,高校校级领导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实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情况能够通过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得到极大的改善。建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是学校学院制改革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利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二级管理内部权利运行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权责失衡现象

近些年各个二级院校的实体性增强,极大的促进了教学教育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权利与责任的不平衡。依照法约尔经典管理原则,权力与责任同在,高校的管理同时带来责任与权利,有权去则容易导致权力失控,有责无权容易造成相互推脱的现象。

近些年,高校基本认识到二级院校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校的二级院校实体性逐渐增强,高校出于全局意识会赋予二级院校很大的权力,导致二级院校管理中出现有权无责的现象,各个学院各自为政,但是还会相互干涉,出现恶性竞争,导致管理失衡,高校的权利出现失范问题,难以优化配置学校内部资源,另外有权无责的问题还容易导致高校内部之间小集体的生成,滋生腐败贪污问题,尤其是对于具有行政抉择权利的部门而言,非常容易出现办学定位的错误,影响学校的发展。

2.2二级院校权利的官僚化和经验化现象

当前国内针对二级院校的权利研究非常火热,本研究认为学院的定为应该依照学校的办学进行定义,针对一些师范类的高校,学校应该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学院实体功能增强后,又非常容易产生官僚胡以及利益化的问题。二级院校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二级学院权力结构的核心应该是学术权力,但那时在很多的二级院校中普遍存在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问题,二级院校与政府行政机关越来越相似,一些学科的学术目标还转化为了利益至上,导致二级院校权利出现严重的官僚化现象。

在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中,全院事物可以说全部由二级院校负责,但是二级院校在负责的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职能部门那样采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很多岗位设置以及职责都没有建立,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来进行确认,在权利的行驶中没有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办学实际情况,导致常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二级院校的管理对象使学生和很多的知识分子,全部带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学校不完善的配套制度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2.3监督体制的不健全

近年来各大高校正在逐渐建立并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也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从监督主体进行分析,权力监督体系不健全,难以监督上级领导的作为,目前高校实行的制度为校长负责制,而二级院校则是采取党政共同负责制,这就导致了学校党组织仅仅能够监督二级院校,而对于行政事务则是无权管理,由于专门监督机构的种种问题,如人手少等请款,导致监督不到位等现象。同级监督之间出现很大的问题,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很多成员由于怕得罪人,而没有采取有效地监督,导致同级之间的监督管理难以进行。

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利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力运行管理机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3.1遵守原则

需要遵循权责对称原则、教学中心原则、整体协调原则以及因校制宜原则。权责对称原则是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判断运行机制科学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二级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权利的划分和利益重组,在建设中学校和二级院校之间需要明确管理职能,明确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学校的职责是宏观调控学院办学,管理方式转变为间接管理,二级学院承担着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是学校重要的行政管理中心和教学科研中心,因此在构建学院内部运行机制中需要遵循权责对称原则,充分调动各学院的办学积极性。

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各种工作的进行都是为了教学而准备的,我国传统高校管理模式权利基本集中在行政部门,导致学术权利非常薄弱,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二级院校内部运行机制中需要重新定位学术组织中人员的安排、及权力分配等,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人员设置、教学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权限的划分中监视教学优先的原则。高校二级院校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了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等资源的配置,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内部分层管理,由管理层次、反馈机构以及监督机构组成,为学院内部管理系统提供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3.2规范化学院二级内部权力运行管理机制

在二级学院内部权力运行管理机制中建立民主管理机制,高效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民主管理,二级院校权利规范化运作同样也离不开民主决策,在具体的建设中,学院需要成立一个为广大员工和学生申诉的平台,还需要建立制度层次方面的保障,在建设初期需要处理好民主表达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利用还各种公共空间固定代表大会、民主生活会等民主形式,突破行政权给予不正当的干预现象。另外在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中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和职工本身的民主观念,学生的民主意愿可以通过学院学生会主席团等进行收集,实现自我评估。

在学院二级内部权力运行管理机制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责任问责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逐渐向着社会问责发展,二级院校也需要面对公众的监督和评估。目前各高校的办学形式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因此问责评估机制也需要多元化建设,社会问责制度能够促进二级院校的发展,其中高校职能部门定期接受外来人员对二级学院的评估,监督评价二级院校的人才培养、办学定位以及管理模式等,保证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化。

在二级院校内部权力管理机制的建立中还需要采取一定的监督机制,约束权利的使用,坚持依照标准程序选择党政一把手,扩大民主推荐渠道选择政治素质高有才干的管理人员。加强二级院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我监督意识。还需要不断深化二级管理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并执行二级财务预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概述高校二级学院管理运行的必要性,进而分析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力原型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院校的二级管理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其实就是学院内部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合理分配并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使用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荣,束荣新,丁建生.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权力监督制度建设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4):18-21.

高校管理机制篇5

(一)体现了高校安全管理中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理念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下,高校在开展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会以对高校存在的危机进行预防和控制,对这一项工作的服务性和工具性进行了强化,从而削弱了其行政管理的特性。这种管理形式能够更为师生所接受,易于达成融洽的管理氛围。另外,这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在师生中形成安全事件预防机制的构建,从而更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有利于对高校各项安全管理资源进行整合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采用新的措施,来应对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针对现有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才能缩短现实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以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安全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有序的安全管理局面,加强防御危机的各种能力。

(三)有利于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形成互为依存的响应体系

高校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是进行高校危机防控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危机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做好自身的危机管理防控体系,可以和社会的安全防控体系进行对接,形成互相依存的响应体系。因此,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同时也是和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相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

以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其本质就是根据危机管理的核心理论,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实现对危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理念及思路基于危机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不仅能够高校中存在的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还要对已经显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通过危机管理理论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高校危机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要求。根据高校潜在都和安全问题和显现的问题,采用危机分析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适当评价,然后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的措施。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在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现有的显性危机和潜在危机进行梳理,找到存在的关联点,从而在防控机制上形成有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总体的构建目标,就是利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对高校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形成有序的合力,实现高校的安全稳定。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重点模式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和方法,再根据高校的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构建出最为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危机管理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四个变量,即危机的种类、机制、系统和利益关系。模式中的各种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共同构成了高校的危机要素。

三、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

(一)构建前瞻性的安全预防体系

高校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前瞻性,要提前建立安全预防体系,这是高校安全体系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把安全事故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手段。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环节主要包括制定预防方案,培养安全意识,培训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设安全设施等多个方面。首先,要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安全应急方案,构建预防危机的管理体系。有效的预防方案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在结合实际情况所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较为全面和有效的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起到预防的效果,为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应用的作用。其次,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安全宣教工作。为了是安全预防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尤其是在高校新生入学阶段,非常有必要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最后,高校校园内部的安全设施要建设到位,提高安全防控体系的最大效用。安全基础设施属于硬件设施,是发挥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高校要以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加大在安全硬件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有些实现科技创新的安保设备,要提前进行应用培训,切实做到在关键时刻发挥效用的目标。

(二)创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必须创建高校的组织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协作与配合,才能保证安全管理模式的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首先,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组织领导能力。高校领导从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要重视管理模式发挥的实际效果,不能搞形式主义。其次,建立安全管理相关的协调职能部门。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是协调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安全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措施。在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实施安全管理的部门普遍是各管一摊,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在协调调度上由于人为因素制造了一些困难。因此,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中,安保部门必须发挥安全管理的主体作用,其他部门必须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高校管理机制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学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06-02

一、引言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在管理学看来,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将“机制”一词引入教学管理的研究,用“管理机制”一词来表示一定教学管理机体内,学校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明确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3+1”中的具体含义,在明确的培养模式下为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教学管理的监控机制以及教学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的研究,即通过研究监控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运行过程来客观准确的评价、激励新一轮的教学,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长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基本问题

(一)内涵与基本形式

从宏观上理解,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是针对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个性化的内在的工作方式。这里所指的个性化的工作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适应环境、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适宜的选择与调节。在管理学中常见的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形式。

(二)基本原则

第一,目标原则。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社会市场、企业所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保证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领悟能力,提高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应该是明确的、循序渐进的、可衡量的,需要把学校教学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二级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这样把目标变得可操作性强,教师有个教学管理的目标就会因此而产生针对校企合作办学的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对于自身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能动性,最终把学校的组织目标成功的转化为了个人的行为。

第二,协作原则。高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上越来越显出其重要的作用。打破闭门造车,积极地与企业甚至与其他同类院校联合的办学过程中体现了协调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第三,公平原则。公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求对待全体教师一视同仁,在各种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文件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奖惩,因为如果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行为出现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教师的归属感。

第四,重点原则。在制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教学管理机制的时候,需要采用抓住主要矛盾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则,认真的研究哪些因素可以作为激励机制、哪些因素可以作为约束条件来执行,同时注意到哪些机制不可以作为激励机制、哪些因素不可以作为约束的条件,只有合理的制定了约束和激励的机制才能使约束和激励机制体系设计主次分明、层级鲜明,在兼顾全面的同时需要兼顾短期和长远的发展。

第五,持续改进原则。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境的变化、教工自身需求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政府、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调整变化来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同时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价改进其中的不足,不断地纠正、调整、创新使得管理机制越发完善。

三、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

地方高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整体的教学运行包括教学、科研以及企业的生产环节。合作过程中坚持学校以及企业为主体的在学校教学以及科研、企业生产并参、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活动,以学生为载体相互作用、互为动力、相互制约共同进步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对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理的配置产学研的有形资源的有效管理,使产业资本运作、人才资本传输以及科技资本利用的过程实现协调的优化配置,到达使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进程顺畅,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人才支持、智力的保障提供有效的措施。

(一)强化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议

目前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过程多数以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以及部分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发的浅层次的合作过程,同时,双方的合作并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多数以短期的合作,为使校企合作长效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使企业更透明的参与到地方高校的办学过程,设置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必要的,本文提出组织机构的设置,在执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各个执行主体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定制中间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建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董事会、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经文献调查与实际访谈发现,这些中介社会组织机建构需要注意职能目标定位准确,要建立政府支持下监督机构,强化组织机构管理过程执行的顺畅度与自律度等问题。

高校管理机制篇7

建设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师生的共同期望。随着高职院校的越来越开放,更多侵害校园和谐的问题正在暴露。过去尽管各个高职院校在安全管理方面都采取大量的安全措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安全管理工作却依然繁重。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校园重大安全事件不断地出现,网络上有害信息的不断出现与快速传递,校园周边繁乱商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和困难等,这复杂问题都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很大的考验;而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高职院校内部校园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实训活动频繁的开展,使得学校后勤安全保障工作超负荷运转,同时这些也都和校园安全管理矛盾。

2学校安全管理对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校园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高职院校中的安全管理现状告诉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我们离不开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安全管理的根本是为了建设一个理想的校园。只有学校拥有一个优秀的安全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学校广大师生财产,生命的安全,才能构建出一个优秀的学校环境,推动我国的教学环境的发展,无论是对师生还是学校建设,乃至国家发展,校园安全管理都至关重要。当然,这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每个学校参与者的责任和共同义务,学校和谐发展是指学校、家庭、社会都能够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实际情况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建造有利学生学习的安全环境。社会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大学校,也是每一个人学习的大课堂,学校在依靠地方政府积极营造良好且安全社会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良好空间的同时,还要应该让学生走出学校,置身社会环境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锻炼、发展。学校的安全管理能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教学及工作环境的安全,让他们以愉悦的、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工作和学习,解决他们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

3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相应措施

在建设高职院校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确保校园内部环境安全,也要确保校园外部环境的安全;不仅需要做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而且需要做好社会人群的思想教育;在建立和完善学校存在安全问题是的应急处理机制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学校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方面要正面引导学生安全行为,另一方面更要防止他人对学生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在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安全机制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一些具体方案措施。

3.1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未雨绸缪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在安全管理方面学校更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社会各种条件和环境的的变化,安全问题也是千变万化,而这些安全问题往往也是危害重大的,所以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应急机制是建设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重中之重。首先在学校安全事件发生之前,需要制定出一个完善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以高职院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应急方案,启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消除所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把这些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当中。当校园安全事故突发时,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启用校园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3.2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宣传和制度的制定

高职院校安全管理建设不仅需要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之外,还需要向广大师生以及社会人群大力宣传,从而以达到提高师生们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只是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法律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制度,人不开约束,只有一定的约束才能确保我们不踏出安全的保卫区。这样安全工作宣传相结合,共同服务于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构建安全和谐学校的目的。

3.3加强学校安保工作人员的建设

各个学校的安保工作经验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安保工作的交流,以实现优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优秀的学校带动稍微落后的学校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通过交流可以针对学校安全问题提供更多应急预案。另外针对安保人员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职业通过专业的培训,在安全隐患发生时以确保安保人员能够以专业的处理能力应对安全隐患。同时我们需要要根据考虑安保人员的学历情况,以安保人员的学历和岗位,制定相应的培训标准;此外安保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和岗后定期培训,以此让他们在学习中拥有应对变化万千的各种安全隐患的能力。最后由于学校我扩长,安保员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加。

4结语

高校管理机制篇8

1.交通安全问题(1)对小贩的整治力度不足,导致大量小贩非法占道,车辆通行受阻,容易发生交通事故。(2)自行车停放的管理有待提高,大量自行车没有停放在指定的地方,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严重,阻碍行人行走和驾驶者的视线,导致交通意外的发生。(3)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从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闯红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车辆经过,或者从众闯红灯,充分表现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2.食品安全问题(1)餐具没有进行专门的管理,导致餐具的清洁受到众多大学生的质疑。(2)没有系统地对食堂工作人员普及个人卫生意识。(3)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管理机制,导致大量食品存放太久,引起食品安全问题。(4)对校外餐馆的管理不到位,增大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3.治安问题(1)没有建立全方位的校园治安管理机制,例如,校园存在治安“盲点区域”,校内外人士可以随意进出校园等。(2)对校园周边的治安不够重视,导致大量盗窃、暴力等事件发生在校园周边区域。(3)对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大量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危急情况。4.体育运动设施安全问题(1)缺乏系统的体育设施指导机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错误使用体育设施造成的一些安全问题。(2)体育设施没有及时更新换代,据调查,现仍存在大量破旧的体育设施,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二、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的可行性预防措施

1.遇到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发现突发事件后,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报告,并通报公安机关。同时学校领导应依靠各级干部和教师、学生骨干以及学生群众团体摸清酝酿突发事件的原因、意图和主要组织者,及时和涉及人员的代表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凡是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帮助解决。对于涉及人员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应坚持原则,给予批评教育,力争在萌芽状态中将事件处理妥善。2.加大对安保部门的设备的投入,加强对安保部门的管理,加强对安保人员的素质培训高校校园的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高校校园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因此,高校应拨付更多经费于安保部门,增加安保部门的先进设备,对安保部门的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规范,开展一系列培训课程等,使保安人员对于校园的危急事件能更有效、稳妥地处理。3.加强校园的安全宣传,提高师生自身的安全意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宣传提高高校师生安全意识的活动,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传输安全知识,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防范及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进而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大家更加关注校园治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改善校园治安环境、治安秩序的主人翁。此外,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及火场逃生自救演练等方面的应急疏散演练和教育培训。

三、构建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安全应急管理关系着学生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制定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时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①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安全第一②全校联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③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利于操作④预防为主,注重评估,平战结合⑤预先演练,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监督高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推进,信息系统应进入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中。其实,信息系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防范的角色。譬如,在平日,校园保安巡视应采用指纹签到模式,确保每个保安的巡视工作都能落实到位,预防校园危急事件发生;在校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安装摄像头,一旦发生紧急事件,信息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并且调查清楚事件过程以及责任归属。引入信息系统,使得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化、先进化、时代化,监督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真正落实到位。2.建立独立的高校安全应急管理和监督部门管理和监督工作应独立分开,使管理工作能更好地落实到位。监督工作应由另一个独立部门进行,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徇私、包庇,能确实地保障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而不是一个虚设的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而监督部门人员应认真工作,监督好相关部门的工作,起着督促的角色。3.建立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安全和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地灌输和培养,才能使广大师生在危急关头迅速做出反应。学校必须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投入,并使之系统化、长效化。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展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通选课,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等,以提高师生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险避灾能力,提高高校应急处置工作水平,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4.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通知机制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恐慌,影响校园稳定。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在官方渠道准确可靠的信息,让学生们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舆论,封杀谣言。5.强化演练,提高高校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所有高校都针对各个方面制订了各项应急预案,学校应定时开展突发事件预演,如火灾等,及时发现预案中的问题,进行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才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利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四、建立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平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