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钢琴音乐教学8篇

时间:2023-07-09 08:25:04

钢琴音乐教学

钢琴音乐教学篇1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化发展,钢琴音乐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各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表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钢琴人才。首先,钢琴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多人的大课堂,大课堂的空间距离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具体理论知识教学时很难通过具体的钢琴弹奏来实现,因为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真切地看清楚教师的具体操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教学视频表现出来,这种形象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具体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对其长远的钢琴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更频繁地播放国际范围内的钢琴名曲,一部钢琴名曲在不同的钢琴家的演奏下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因而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开探究的窗户,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探究与思考的时间,通过观察每位钢琴家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总结出更多自己的观点,这对其钢琴音乐的发展有极大的助益,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思维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钢琴方面也同样如此。

二、推出远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交流方式,新时期的钢琴音乐教学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即远程教学。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赶回学校上课,因而教学中学校可以推出远程教学,让学生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课程的学习。远程教学模式需要在专业的摄影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实现,首先在教师中需要架设多台摄像设备,通过调整焦距来将钢琴音乐教师的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录制下来,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的形式掌握最新的钢琴教学内容。其次,远程教学过程中会将钢琴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具体录制成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传输到专业内公共的网站上,这样没有理解或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站上下载下相应的教学视频,通过这种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方式更有利于推进学生在钢琴音乐学习中的全面成长。最后,远程教学模式也可以开启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模式,通过互联网钢琴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还可以进行实际的钢琴弹奏演练,而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

三、结语

钢琴音乐教学篇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就会感受到诗情画意,我们常会用圆润形容乐器演奏的音色,用甜美温暖形容美妙的歌声。在古代文献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充分反映了听觉、视觉、味觉方面的通感转换。可见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通感有着多么微妙和重要的意义。这种在音乐进行中多感互用、多觉贯通的感觉转移,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鲜活、完整的艺术形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音乐通感体验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一种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复杂运动,它要求技术规范、思维及手指快速敏捷,极大地调动了人类生理运动和心理运动的极限。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社会文化形态和艺术创作审美等方面的综合才智,是钢琴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拿到一首钢琴曲目,大多数学生会集中精力主攻机械识谱,也就是简单的音符弹奏,而忽略了听觉能力和视奏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时间堆积、旋律线条和技术要点慢慢叠进的方式练习弹奏,而忽略了调动各种感官的转换和互通,失去了音乐协作和感悟能力的训练。如果在钢琴弹奏及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巧妙的音乐通感体验,将会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视觉、听觉、动作协调性、艺术审美、音乐感悟等方面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能让演奏者在多种感觉交替中,获得更高的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

1.钢琴视奏能力及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首钢琴作品,由于乐谱的复杂规范和立体化,以教师客体声音作为学生直接认识对象的可行性微乎其微,大多数学生都以键盘乐理的正确性作为演奏的唯一标准,教师则是以学生演奏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准则。这就忽视了学生在处理视觉符号中的连贯思维及敏锐听觉的训练,就是我们常说的视奏能力及听觉能力的培养。运用音乐通感体验,让学生在识谱初期,通过眼睛快速读谱,加大视觉提前量,调动大脑视奏思维,下达手指弹奏指令,继而弹奏音符、进行听觉反馈。一系列的连贯动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视觉、感觉、听觉的感官渗透和挪移。同时,听觉反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想象空间、听觉色彩分辨和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和空间的建立,对钢琴演奏的触键水平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2.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悟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与学生的性格特点、生长环境、气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的天赋。我们无法提高天生木讷的学生钢琴演奏时审美的敏感性,但通过音乐通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钢琴演奏时不再一味强调音符的正确、节奏的均匀,而是启发学生对乐曲的音色和情感展开联想,让声音弹得“清脆或圆润”,让曲目感觉“俏皮热情或悲凉苦涩”,这种借助音乐通感体验带来的复合立体的音乐感受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对音乐产生共鸣。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通感体验,适当引导感性敏锐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进入格调更高、更复杂的审美境界,在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意境诠释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改善其艺术感悟能力。

3.动作提前思维的培养

钢琴演奏和其他乐器演奏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才能灵活指导手指动作、弹出流畅的旋律、准确表达出作曲者的音乐意图和个体情感延展。我们把这种提前的心理活动称之为“音乐提前思维和连贯重叠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钢琴教师和演奏者司空见惯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得到钢琴演奏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和探讨,就是“动作提前思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技术时,只注重表象的手型模仿,而忽略了手指在运动过程中力量转换的感觉运用,这种感觉就是一种音乐通感体验的意念和想象,是动作提前思维的内部感觉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学习演奏技术的速度有快有慢,也经常发现学生有正确的弹奏姿势,却并没有准确地弹奏音色,这些都是缺乏以音乐通感体验为前提的“动作提前思维”所致。所以我们可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通过音乐通感体验,加强音乐提前思维和动作提前思维的培养,通过音色的表达展现来感悟手指、手臂的动作要领,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4.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通感现象作为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活动,没有对音乐艺术各种技术理论的掌握和相关经验,通感体验就无从谈起。所以音乐通感体验的感觉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与钢琴弹奏技术相关的音乐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经常发现,在学习音乐理论时,鲜有学生会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灵活多变的键盘上来,当然,在键盘实际操作时,更无法直观快速地掌握键盘乐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唱会听,却不一定会弹,这些都是缺乏音乐通感体验良性作用的表现。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音乐通感体验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和先修作品欣赏感悟转换到指尖的欢快跳跃中来,可以将声乐演唱中优美流畅、深切自然的旋律线条表现方式及感悟转换到手指的舞动中来,体验音乐艺术的完美享受。如此利用理论知识的转化渗透和借用感觉的挪移,可以让学生的音乐表达更丰富、音乐诠释更全面,让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技术结合得更紧密,这正是我们培养“综合艺术能力”人才的初衷。

三、音乐通感体验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钢琴演奏与教学是社会艺术教育和高校艺术教育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相似情绪感受的感官中介,只有将它们融为一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体现综合的艺术,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做到音乐艺术最高境界的诠释,才能让听者得到更全面的感官体验。如何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展现音乐多方位的通感体验,成为目前高师音教专业和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钢琴演奏的音乐通感体验运用方法作以下归纳:

1.通感联想法

钢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风格特点来表达人的情感,具有抽象的音响效果。而绘画则是视觉的艺术,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具有具象的视觉效果。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和形状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线条的规律表现和主旋律的呈现手段在绘制不同的艺术形象,而音乐中的音色就是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赋予其色彩,这些均源于绘画中的色彩原理。这种通感联想的运用,让许多钢琴作品获得意外的演奏和倾听效果。如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原野上的风》都是作曲家从绘画作品中找到灵感而作的乐中有画、音画交融的钢琴作品。它们都鲜明而直接地体现出图画的意境和印象,通过演奏者对音响的理解和联想,创造或者还原出作曲家心中的画面。同时还有许多钢琴作品来源于舞蹈,其节奏类型取材于舞蹈本身的节奏。如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是肖邦为了表达对祖国波兰的热爱所创作的著名波兰舞曲钢琴曲。这种舞曲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最早来自武士凯旋的舞蹈。钢琴演奏者在弹奏此类作品时,应该在脑海里形成通感联想,想象舞蹈的姿态动作和节奏类型,掌握它的风格,用快速灵动的手指和持续长久的臂力来表达充满阳刚之气的波兰舞曲。

2.通感转换法

转换意指将一项事务或情感转移到另一事物,而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转换法就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不同感官的诸多感觉转换成美好的音乐形象的方法。众所周知,人的触觉、嗅觉和味觉必须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得到直接的神经反射,这种反射因无法超越想象而很难在心理活动中留下审美的印象。所以钢琴演奏的艺术表达方式中,触觉、嗅觉和味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听觉和视觉并不一定与客观事物相接触就能得到音乐的感知刺激,因而能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要表达曲目中较难表现的触觉、嗅觉和味觉时,可以通过通感体验将之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验,以此来表达完美的音乐形象。比如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由12首典雅优美的富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小曲与四个季节相关联。其中第三首《云雀之歌》,旋律轻捷灵巧,展现云雀欢唱的春日情景,动听的歌唱可以在钢琴的演奏中通过通感体验转化为美妙的音响效果。最为著名的第六首《船歌》,舒缓的主题部分温和而略带苦涩忧郁,匀称而略有起伏的伴奏通过钢琴的演奏,让我们在听觉的享受中仿佛看到初夏夜晚的河面上孤寂的小船轻轻地向着远方飘荡。

3.通感移情法

所谓“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与情绪外射到其他事物上,是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钢琴演奏中的通感移情法则是在演奏作品时将人的感情、意志移至一种新的境界和事物中,让演奏者在感受作曲家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的同时,上升到一种更高尚的情感境界,最终达到共情,从而增加钢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钢琴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将生活中的情绪感觉准确再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演奏者是否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曲家提供的音乐想象空间,将丰富的情感移情到音乐之外的事物和情绪中来,就成了演奏者弹奏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通感移情法,可以让演奏者浮想联翩,由音乐想到音乐之外的更高境界,体验近乎完美的艺术享受。如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NO.20是其在维也纳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乐曲第一主题一出场,就是不稳定的七和弦,演奏者应从不稳定中体会到一个远离祖国的海外游子在祖国遭到危难时的愤慨、焦虑和无助,而乐曲中间部分的柔和宁静则应该让演奏者体会作曲家回忆祖国美好山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其中更高的境界则是通过音乐通感移情法,让演奏者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母亲无以言表的真挚感情、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歌颂、对未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

四、结语

钢琴音乐教学篇3

1培养音乐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音乐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高中音乐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除了基本的钢琴知识教学外,也要认识到钢琴演奏属于艺术表演,学生可以在掌握一定的钢琴技巧之后,通过钢琴展示自己的性格以及情感。利用音乐的语言可以展示出自己内心的世界,而且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引起观众的共鸣,让大家一同感受钢琴演奏的魅力。高中音乐钢琴的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细节的指点和改变可以让学生们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比如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情感表达、美感呈现、音乐思维等内容。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表演而演奏,而是要真正的融入当时的环境,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感。高中音乐中钢琴属于最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表演曲目的内容,对于创作者有充分的认识,明确一些曲目的具体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等,这样才能在此作品的基础上展示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主动查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一些曲目的资料有了足够的认识以后再进行细节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展示出不同的音乐魅力。比如,在进行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肖邦的所有资料,结合这一曲目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了解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等。当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作者的情感表述,就可以带着这种心情去进行学习和演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1]。

2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

钢琴演奏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能够熟练的进行表演。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的作用。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主要是可以分为连奏、断奏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音阶、弦等内容,所以要求学生打好基础,然后再进行提高。实践训练不仅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实践,重要的是完成整个表演的训练,尤其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指点,让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更上一层。一些高中学生有钢琴基础,但是也容易出现细节上的失误,比如单指等情况,会影响钢琴演奏的整体效果,在实践训练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示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将自己的演奏和教师的演奏进行对比,完善自己的表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节拍,主要是对整个曲目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学生也要注意唱出曲目中的每个音,保证可以分清楚断奏的段音等,提高演奏的准确性。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容易遇到一些较难训练的动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使用右手进行练习,从易到难,逐步掌握所有的弹奏方法。在分步骤练习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加熟练的进行演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以及韵律,可以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调整,学生可以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最后学会整个表演,也可以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在今后的表演中展示自己的风采[2]。

3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情感渗透

高中音乐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悟钢琴曲目表达的含义以及需要表现出来的意境。对于不同的教学曲目,教师应该进行仔细的分析,从钢琴曲目的实际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心情进行研究,根据一些基础资料创设符合学生要求的情境,教师可以采用讲述故事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电影和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情。学生在观看一些视频时,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悲伤、喜悦、愤怒等情感,这种情境下,学生再进行钢琴曲目的学习和表演就能够更有目标,同时学生也会对这些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学生也会在这种情境中加深思考,融入自己的理解,实现情感的渗透。比如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引导的方式为学生描述一个生动的场景,也可以结合视频以及图片将月光皎洁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感受月光如水的画面时,教师可以播放钢琴曲,通过动态的情景展示和音乐的配合,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理解贝多芬当时的感受,在寂静的环境下,听到了音乐声,最后看见了烛光下美丽的女子正在弹奏,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会带着这种心情,所以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表演[3]。

4带着问题思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学生学习钢琴不能只是盲目的训练,需要根据自己演奏的曲目进行思考,获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设置问题,围绕了具体的曲目进行提问,每种音乐以及音乐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包括对一些情感表达以及作曲者的人生观等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钢琴曲目,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虽然个人的经历存在差异,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可能会产生相同的见解,所以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对一些音乐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高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生活阅历较少等原因,有时无法真正理解作曲者要表达的含义,所以教师需要耐心的进行讲解和回答问题,设置问题也要从简单到复杂,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导致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比如随机提问,在示范的过程中,结合音乐基础知识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想象作曲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曲目的。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启发,并且将这些情感表达更充分的展示给观众。

5结语

高中生学习钢琴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会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导致对钢琴曲目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的引导,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钢琴技术,同时也要重视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钢琴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标。

作者:谭哲昕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艺术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景然.高中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J/OL].音乐时空,2016(10):127-128.

钢琴音乐教学篇4

1.视奏能力欠缺

很多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乐曲一段时间不复习就彻底忘记,如同未曾学过的新曲目一样完全不能演奏。有些参加钢琴考级级别已经很高的学生拿到一些程度很浅的乐曲也不能很快奏出。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识谱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视奏能力欠缺。

2.即兴演奏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能力的缺失还表现在不能学以致用,曲目学习了很多,高级曲目照乐谱演奏得毫不费力,却无法脱谱为普通观众演奏一个他们点名要听的简单小歌曲,或者无法胜任为学校演出,聚会演奏的钢琴伴奏。

3.不能恰当使用踏板

在运用踏板问题上学生们能力的欠缺表现得更为突出,要么就全曲都运用踏板,不知何时该松开或停用,导致全曲处理得混沌濛浊;要么就全曲都彻底不加踏板,让需要润色之处听起来干涩生冷。

4.表达乐曲情感能力有待培养

在平时的作业完成中,可以机械地熟练练习,却不知如何处理乐曲的情感,尤其体现在拿到一首新的乐曲时,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没有教师的演奏提示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表现乐曲。

二、未积累一定音乐素养

钢琴音乐教学篇5

读谱主要是解决视觉问题。学会读谱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要让孩子看清谱面上所有的符号,这些视觉符号为看不见的音乐作了最好的注解,使音乐的每一个细腻的表情变化(如强弱、快慢、高低、音色等)都清晰可见,从而使音乐变得可以指认、感受、理解。教孩子时,还要特别注重看清指法,以便将来弹奏时保持正确的指法习惯。读谱训练需要口、手、耳、脑的准备及相互协调的能力,这是一个由大脑指挥,眼看、口唱、手敲(可借助节拍器)、耳听的综合协调能力思维过程的反应。经常练习读谱,使你在反复的练习中,不但记住了音高、速度、节奏……还训练了音乐记忆力,这样的训练会使音乐思维更加敏锐。按线间相隔一个音的音乐思维方式来记忆五线谱的音位,有其独特的优点。因为它正好与三度音程关系构成的三和弦、七和弦不谋而合。弹奏和弦时,由低到高,手指一个比一个用力更多一点,旋律音是最响亮的。

二、坚持训练是支点,专注敏锐的听觉

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为孩子提供音乐教育环境,那么,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敏感与喜爱将会日复一日地丧失。让孩子每天接触音乐、听音乐,慢慢地就能一点点地听懂音乐,进而也学着去爱音乐、表现音乐,欣赏能力也随着提高了,孩子对音乐的表演兴趣和能力也随之提高。您要培养孩子们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去寻找每一个好声音。既要专注于手指触键瞬间的声音,还要静心听到发音的过程,更要倾心于弹奏之后的延音。先发好一个音,再发好第二个音,继而,一个乐节、一个乐句,逐渐扩大。在发好每个声音的前提下,再链接整个作品的分句、语气、各种力度、表情……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中,将记忆的链条串接成一条宛如珍珠般的项链,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音乐的思维方式。使你真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领悟音乐魅力。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要用听觉仔细分辨。手指的触键和感受是练琴的重要任务。断奏是每天都应进行的练习,它可以说是连奏的分解动作。连奏是将声音一个个的延续、发展。一个大连线就是一句话,没有句子的整体感觉,就会弹得支离破碎。弹连奏的技巧应从两个音的连线开始学起,再学三个音的连线、四个音的小连线,最后再弹大连线。

三、触键音色是指标,掌控练琴的过程

学琴是学习选择一种好声音的过程。练琴也是不断寻找好声音的过程。不断地去做,你的手指、耳朵、就会有变化。用力的多少、下键的快慢,每一个音触键前都要有充分的心理、生理准备。在不断地寻找、巩固中,你把这种感觉像程序一样调出来,你就自如了。寻找声音的过程,完全是主观的愿望,你是用心感受、反复推敲,还是没心没肺的乱拍乱压、硬敲硬砸,完全取决你自己。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造就一个完人的最终环节是“乐”。“乐”对人的德性的培育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而是“寓教于乐”,以自然之美感化人的心灵,使“仁”成为人的内在情感的自觉需要。

四、快乐弹琴是终端,把握练琴的节奏

钢琴音乐教学篇6

应用钢琴教学法能够帮助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弹奏自己喜爱歌曲,解决钢琴弹唱与即兴伴奏、即兴弹奏与作曲、右手弹奏流畅性与歌唱性问题,掌握移调的规律与弹奏以及声乐作品弹奏的方法。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钢琴教学法的重要性

应用钢琴从本土文化入手,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元素,演奏技巧较小,以大众化为主,普及型较强,有利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应用钢琴应用能力强,大多数学生离开钢琴谱依然会弹钢琴,会为歌曲编配伴奏,会即兴弹奏,会简谱弹奏,会移调,会即兴作曲,注重即兴技能训练,可变性强,能培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即兴创作人才,左手采取模式化教学方法,容易速成期教学内容包括动机发展、为左手和弦连接编配右手旋律、为但旋律进行编配训练、变奏训练、即兴训练与移调训练等。从上课形式来看,应用钢琴授课形式多样,1对1钢琴小课,2-4人小组课,10-20人数码钢琴集体课等形式授课。从个教学内容看来,应用钢琴以练习曲、歌曲、即兴弹唱、动机发展、键盘和声为主。从教学的侧重点来看,应用钢琴注重综合素质训练,在强调演奏技能的同时,更突出音乐性,教学方式灵活,有利于培养音乐想象力与创造性。从理论联系实践的情况看来,应用钢琴从幼儿学钢琴期,所有教程都有和弦标记与音型提示,学习者能够从中学到和弦与旋律的对应关系,容易培养和声感觉,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从学科发展的情况看,应用钢琴强调多学科的横向联系,淡化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对即兴伴奏课程学习祈祷明显和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钢琴教学法的必要性

钢琴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师范院校将钢琴列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教育改革已在各个校园中全面展开,事实证明,基础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这就意味着对高师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已经显现出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需求不相符的状况。

1.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欠缺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课堂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钢琴即兴伴奏要求演奏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有很强的应变反应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即兴伴奏能力极为欠缺,不能完整的弹奏出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主要表现在:拿到歌曲后无从下手;对键盘中的各调不熟悉;不知道如何编配和弦织体;伴奏形式单一;弹奏伴奏时固定调与首调认识冲突,不能灵活运用;更不用说将歌曲弹奏的好听,具有音乐性,伴奏的编配符合歌曲的风格与特点。应用钢琴培养学综合运用钢琴的能力,将简谱与五线谱相结合,首调与固定调相结合,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相结合,键盘和声与移调相结合,钢琴弹奏与钢琴弹唱、即兴伴奏相结合,钢琴弹奏与作曲理论相结合、作曲理论与旋律发展、即兴创作、复调、和声、曲式结构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帮助学解决学钢琴演奏技巧不会用钢琴,学理论知识不会弹伴奏等问题。例如,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将钢琴配奏课程分为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即兴弹奏两个部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了钢琴基础、视唱、乐理、和声、作曲、即兴编配等内容,从I-IV-V7和弦各种旋律位置的连接开始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在伴奏中遇到的伴奏音型,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让学生掌握中外民歌、童谣和流行歌曲等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形式,让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即兴弹奏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课程教学内容有:钢琴基础训练、钢琴弹奏训练、钢琴弹唱训练、钢琴移调训练、钢琴作曲训练。五部分教学内容互相支撑,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学期教学侧重点是钢琴即兴伴奏,第二学期教学侧重点是钢琴即兴弹奏。具体实施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五合一、四合一、三合一、二合一整合。使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探索、模仿、即兴、创作等速成教学,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彰显动手能力。教学有大课讲授及课堂抽查学生作业等环节,并对共同出现的问题加以点评。具体教学手段有:你弹我唱练习、集体单声部弹唱练习、集体二声部弹唱练习、两人一组简谱移调与伴奏练习、集体伴奏声部与个人即兴弹奏声部练习、个人即兴作曲展示等。

2.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

绝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交完钢琴作业以后便很快将弹奏的作品忘记,学了几年甚至十多二十年的钢琴,却不能弹奏一首完整的作品。大多都会以长时间不练琴、或记不住谱子等借口为由,不敢弹钢琴,不会用钢琴。花了一两个月弹奏出一首作品,几天不练就忘记的例子比比皆是。曾经在一次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官拿出本校校歌(简谱,G调)让考试者即兴自弹自唱,可能将其完整流畅弹唱出来的同学寥寥无几,要么能弹不能唱,要么能唱不能弹,要么和弦编配混乱,要么织体选择单一,要么对调不熟悉。这些情况都是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道不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吗?在日常的学习中,将音乐理论课程与键盘脱离,学生只会在纸上做四部和声,只会在纸上创作歌曲,只会在纸上编配和弦,只会在纸上听写和弦与音程,只会拿着课本进行视唱,学完理论知识后往钢琴面前一坐,脑子里便一片空白;或者学生将钢琴谱中的每个音、每个符号都一一弹奏下来,而并不清楚这首钢琴作品的和声走向是什么?采用的哪些和弦?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织体弹奏?不同的织体选择会有什么样的音响效果,表达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思考过。这样脱离键盘学习理论,脱离理论的学习钢琴演奏,怎么能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甚至灵活运用?应用钢琴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演奏、作品分析等课程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一切知识点从键盘入手,做到先感性再理性,先感受到作品的音乐性,再从感性热认识中提炼出音乐知识点。其视唱练耳课,打破了传统的老师弹学生唱、老师弹学生写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弹自唱,当学生每演唱到哪个调的练习曲,就能够熟练的掌握该调的和弦以及和弦连接的方式,并以大量的歌曲作为例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在快乐和兴趣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

四、结语

钢琴音乐教学篇7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模式;高校钢琴;应用

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指的是采用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展开高校钢琴教学,以期改善传统中高校钢琴课堂教学质量不佳,学生在大学教学中丧失钢琴演奏技能等问题。与此同时对于高校钢琴教学课程而言,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专业的有设置该课程,还有学前教学以及其他的专业中会将钢琴演奏当做技能型的专业知识学习。由于当前不论是音乐专业还是学前专业或是其他的专业学生,他们对于钢琴演奏的基础不同,因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则是针对不同基础学生所采取的具有较大操作性的教学方式。

一、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僵化

高校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钢琴技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激发学生展开音乐创作。但是传统的钢琴教学活动,教师往往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即一个课时用来讲解某一个钢琴曲目里面的特色技巧,一个课时用来让学生练习,在下节课初,让学生能够对该曲目进行复弹,采用评分的方式来考核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的,学生课后也会没有激情自主展开练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曲目中的技巧以及钢琴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有点难以接受,学生在钢琴演奏练习中,往往只重视技巧的重复,而忽视在演奏中注入情感,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所以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2、高校钢琴教学目标的创新化

随着高校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理念的出现,要求各个专业都展开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展开探究性思考。高校钢琴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以及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的艺术创作者。不论是哪一种教学目标,都需要能够具有情感化的教学,即师资需要对学生展开音乐素养的培养,其本身要求具有较高的音乐渲染力,能够利用钢琴曲来感化学生,而音乐创作者更是为了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校钢琴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其必须导入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展开钢琴教学活动。

二、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钢琴学习的主要角色,能够自主展开钢琴练习,还要求钢琴教学模式能够发动学生的个性化,采用开放性的思维进行钢琴学习,如不同的钢琴曲目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拥有相同的主题内容,但是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情感体验进行另类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音乐艺术的开放性特点,而钢琴教学的差异性创新原则,是针对于当前各个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共同的要求,即尊重不同专业下学生的不同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1、主体性原则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首先是要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理论加实践示范的方式所展开的钢琴教学方式,避免出现模板化教学,消灭掉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要求能够尊重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中的主动性,钢琴演奏需要依靠学生在课后的不断训练,才能对演奏技巧进行熟练的应用,并且能够自行展开创作活动,因而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展开钢琴学习。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的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想象,阐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在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中,实现开放性创新至关重要。这是由于钢琴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而是要求通过教学活动,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通过课堂钢琴演奏技巧的学习,实现对钢琴曲目的自我解读,并且将该技巧利用到自我音乐创作活动中。

3、差异性原则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差异性原则是指不同的搞笑中不同专业的钢琴课教学活动具有差异性,学生的钢琴基础技巧能力具有差异性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具有差异性。在展开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差异性原则作为基本原则,通过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对钢琴的不同理解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指导活动。这能够推动钢琴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主体性原则是中心,开放性原则是基石,而差异性原则是基本,只有把握好三大原则,才能够使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分层次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指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以及潜力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水平相近的群体采用相似的教学手段,这种分层策略能够针对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的逐步升高。如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一些学生的基础较差,可以采用一对一组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小组内的成员还可以实现互帮互助教学,如在《车尔尼快速钢琴练习曲》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到五升五降之内的大小音阶、和弦以及琶音等技巧,这些技巧都较为枯燥,要进行反复的联系,而教师而非一直跟在某一个学生后面,采用分层次的教学,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学生之间也可以采用你弹我听的方式,竞赛的方式,游戏的方式等等进行练习,从而提高钢琴技巧练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枯燥性,提高钢琴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即兴表演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具备基础性的钢琴演奏的技巧能力,能够对一些较为简答的曲子进行自我创作演奏。而即兴表演的教学模式正是发挥学生的这一特定,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奏的自由,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展开钢琴技巧的理论教学时,可以采用即兴伴奏一段学生能够理解且学生较为熟悉的一段曲子,以此来说明一些钢琴理论。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能够为学生的钢琴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如学生能够针对对流行音乐的伴奏来表达对《命运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情感内容,因而音乐是无国界的,相同的情感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而实现即兴表演则将音乐文化实现了融会贯通,给予钢琴教学更多的自由性,更多的开放性。

3、游戏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游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对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的教授。对于高校钢琴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钢琴曲目都展开一遍教学,主要是对较为代表意义的钢琴作品进行单独传授,对于其他的曲目则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自行展开学习。而游戏教学模式则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钢琴曲目的演奏特点,学生在课后则可以根据兴趣和记忆内容自行展开钢琴曲目学习。如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展开对巴赫的所有钢琴曲谱的浏览学习,在上课期间,教师随意演奏巴赫的一首钢琴曲,由学生进行分组竞猜的方式,只要学生猜对了,改组学生就可以不同抄写曲谱,而不知道教师演奏的是哪一首曲目的学生则需要抄写曲谱。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多一些的钢琴曲目,而游戏惩罚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进行曲谱的学习,教师在课中所弹奏的钢琴曲较为高潮经典的小节也能够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游戏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很轻松的互动教学法,能够最大程度的展开更多钢琴曲的教学。

钢琴音乐教学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

[1] [2] [3] 

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册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