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探究的要素8篇

时间:2023-07-09 08:25:47

科学探究的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1

关健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

作者简介:邓雪妍(197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项目编号:W2011-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30-03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将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大学生育人教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结合与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及应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综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中不但必要,而且必行,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需要

知识结构是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具备丰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成为全能型人才。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是优化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更高地文化品味观察与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他们学好科学知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广泛接收创新知识和新鲜事物,并能正确判断接收的新知识和新事物,以做出合理而科学的接受和舍弃。这就是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科单一、专业性强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教育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和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储备。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过程,这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能力的指引下,学生会更主动、更深刻地探讨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创新。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为智商与智慧并存的通才,让学生主动参与事物的变化与变迁,成为对知识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究者。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广的思维领域,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并得到全面的发展。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丰富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入社会打下强有力的竞争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和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增强适应能力的需要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掌握着现代建设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反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因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综合体。[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认识和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那么一个国民素质高和现代化人才辈出的国家一定是屹立世界的强国。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2]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以智力能力为主导的,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其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是理工科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理工科大学生带着所学的科学知识进入社会,社会环境好似他们扎根生长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茁壮的成长。社会环境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开发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这种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人才的重要保证。

第三,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需要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3]因此,当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分别是生存、活动、交往、发展、成就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也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因为受教育的层次高于其他同龄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发展的目标自然就会更高。理工科大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国家、应用于人民,为国家发展进步服务,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发挥其自身才能,那么,他们的自我发展就要以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来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

第四,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理工科大学生的重任是继承老一代科学技术人员的事业,继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它不是单个的素质,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再次,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既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又圆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对学校、社会、国家发展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业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能力和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合作能力、求职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依据。然而在专业技能理论的驱使下,理工科大学生受到专才教育地影响,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有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就业,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所起到的作用。与就业能力息息相关的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个人就业前途所必须的各种相关素质的总称,包括心理素质中的可调节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等。适应能力的高低可以客观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决定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要素。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后他可以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能够虚心向老技术员、老工人请教技术上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理工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中要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味,将人文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完善人格,有助于整体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格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培养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界改革的新潮流。通过文理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知识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可协调持续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4]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改进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明智的选择。而文理工知识俱全的人才,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必然会高人一筹,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力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优化和智能的开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有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社交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人文素养。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完美结合的人,才能在专业研究领域有着更好地思维拓展与探索的精神。理工科大学要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那么摆在理工科大学面前的培养模式将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造,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也就是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的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在当代,创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进步和地位,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间正经历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战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武器,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就是必须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就此,也预示着我国的发展将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理工科大学生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成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变革中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原有生活条件并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同样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陆登庭也认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5]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精神,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这绝不仅是因为有高智力的原因,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完美体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潮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把握机遇,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很好的融合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完善的人格。例如,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不但精通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将中国历史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美学与物理等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显示出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大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深度,为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五、提升情商教育的需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简称EQ,是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7]情商是一种能力,可以感觉、了解和有效应用情绪的力量与智能作为人类的能量、信息和影响的来源。情商不只是显示出理性的智能,但却是来自人内心的智慧。情商会让人学会认同与珍惜自我和他人的感受。情商鼓励人继续探索自身特殊的潜能,及启发人内在最深处的价值与渴望,将思想转化为现实。情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等方式,而是经过自我评估、自定目标,并有序的迈向目标的过程。80%情商+15%智商+5%逆商(逆向思维能力)=成功人士。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其他非智力因素其中主要是情绪智力因素占了80%。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商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思想,驾驭自己的意志,控制和协调构成自己心理过程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让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对人情与人性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对人的需要的内容、形式的了解,对人的感情的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的理解力,对人际交往的内容、原则、方式及规律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爱的能力等等。

情商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情商是涵盖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多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从其内容来看,情商培养应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中,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8]

第一,同理心教育。情商教育的同理心是指培养大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事物发生误解和争执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理,体会他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感悟,达到消除误解的目的,建立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合作团队。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是学会生存,21世纪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9]同理心理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其他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个友好的、和谐的氛围,在这种友好和谐氛围中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合作。同理心可以去除大学生自身过于独立的个性,学会谦让,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自律教育。自律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包括自身在面对压力和各种事物时所保持的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和清醒的判断能力,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去除遇事不冷静的心态,学会井井有条处理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等。自律教育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宽以待人,严于律已,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第三,沟通教育。情商教育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养成,也是解决问题,打开人与人心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沟通可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应该学会自律,相对于文科学生,他们性格上有偏内向的特质,遇事会深藏于心中,不愿与人分享,很容易走向极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和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打开心扉,学会述说和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的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融入社会的生活,与社会、与他人具有亲和力,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具有很好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7-79.

[4]爱因斯坦.论教育[J].教师之友,2000,(9).

[5]陆登庭.哈佛校长坦言挑战[N].中国教育报,1998-05-0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7]刘光艳.大学生情商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2

关键词:自王学习科学活动探究

《幼儿四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垃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自主探究作为幼儿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这种教师们都认可。孩子们都喜欢的教学方法。我们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把握开始、过程、评价的核心要素要点。正确有效地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究”。让每一名幼儿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呢?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之下,把扭各个环节的要点,聚焦活动中关键因素。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支持的智慧,幼儿的有效学习需要教师适宜的材料支持

1.有开门见山的爽快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般的领域活动开始以激发孩子兴趣为主,有的老师会讲故事,有的念儿歌,更有的变魔术。但是往往花样玩得过多,反而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特别是科学活动,一开始教师的语言、教具过于繁杂和琐碎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在《有用的筛子》活动中教师既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拐弯抹角,开门见山指着装满黄豆和小米的碗说:“交给小朋友一个任务,请你们用自己最快的方法把碗里的黄豆从小米中分离出来,装进另外一个空碗”,于是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这样还节省了活动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孩子自主探索。

2.重规则要求的清晰

科学活动的自主探究强调的是孩子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帮助孩子享受探究的乐趣。可是探究并不是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之前必须目的明确,同时从安全卫生的角度,提出清晰的操作规则。孩子们自主探究之前,教师对操作规则、操作方法、操作目的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提醒,是孩子们成功探究、有效探究的奠基石。那么,“清晰”就成了关键词,越是简约,越是清晰,越是简短越是清晰,越是简单越是清晰。去掉浮躁而长乱的说辞,目标明确地提出要求,效果明显。如:在幼儿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制作筛子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将黄豆从小米中挑出来。黄豆放入筐中,撒到地上要捡起来。”就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

3.找鼓励表扬的时机

孩子都是在别人的肯定中找到自信的,赏识表扬对科学探究中有怀疑的孩子效果明显。可是表扬不是无目的的敷衍,表扬不分场合,不讲方法就变成了应付。在《有用的筛子》活动中,教师表扬的重点在幼儿回答问题和操作过程,在幼儿回答问题中。教师对肯动脑筋,反应敏捷的孩子表扬得既自然又恰到好处。如:教师针对提供的筛子不够用作出提问:“筛子只有两个,可是我们却有四组,16个人,我们怎么办?”幼儿回答:“我们自己做一个!”教师立即伸出两只手的大拇指,并肯定地赞赏道:“方法真好,可以尝试!”整个师生问答流畅自如,氛围融洽。

二、引导的智慧,幼儿的深入探索有赖于教师的适时引导

1.提倡教师指导的不着急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首要的是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孩子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之中,而是应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去观察、实验、记录,并进行实践。在《小兔子吃什么》活动中,当讨论到“兔子吃哪些食物”时,不是单单给予孩子直接的经验,而是请孩子每人带1―2样食物,先让兔子尝一尝,孩子在旁边观察,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从而不但知道兔子能吃好多食物,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积极给兔子寻找食物,有兴趣地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记录,无论是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还是孩子主动的操作,都是孩子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寻找答案,这样使孩子始终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2.妙用材料工具的不充足

很多教师对于科学活动的组织很头疼,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因为科学活动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学习,所以准备大量可供幼儿探究的操作材料成了教师负担的问题。我们发现,科学活动准备材料的时间比一次活动的时间长出很多。老师们为了让活动中孩子更加自由、自主,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材料准备得既丰富又精致。其实往往很多活动中材料提供的不足反而能激发幼儿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多教师都借助材料不足的情况引发幼儿思考,从而寻找到难点解破的关键策略和方法。例如大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师提供的吸管数量很少,让很多也想吹泡泡的孩子急得抓耳挠腮。教师趁机提示:“在教室里找一找有没有可以用的玩具,试一试能不能吹出泡泡。”这时教室里立即欢腾起来,孩子们到处翻找,不放过每一个玩具筐。结果不仅找到许多可以吹出泡泡的玩具,还总结出,有孔的物体可以做吹泡泡的工具,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得到完美的释放。由此可见,真正的探究活动的材料可以不一定在提出问题前就出现,不一定必须每一次都准备得相当充分,巧妙地利用材料不够的情况引发矛盾,并在问题提出后和幼儿预测猜想,让他们带着问题和需要去选择和寻找材料,更有利于激发幼儿自主探究。

3.理顺讨论总结的不适宜

幼儿的自主探究不可能每一次都获得成功,讨论总结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当幼儿讨论总结中有不适宜的意见或不正确的观点时,教师要尝试慢慢地去理顺。先不要着急纠正,而是理顺孩子探究的整个过程,帮助孩子梳理和探讨总结。对于幼儿能真正参与的操作活动,不要刻板地定义孩子“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教师预期的或教师想要的结果,教师也要为幼儿找出原因。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当中,幼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摩擦后去吸小纸屑,发现并不是教师预设的只有梳子和尺子才能吸上小纸屑,而是所有提供的材料都能吸上。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是着急去纠正孩子的探究结果,而是考虑为什么不会产生静电的材质也能吸上小纸屑呢?提供的材料是不是不适宜才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操作过程是不是规范呢?最后教师和孩子一同研究后发现,真的是所有材料都能吸,原因是当天下大雨,空气潮湿,小纸屑都非常小,在空气中沽了湿气,即使不用摩擦小纸屑也主动地与任何和它相接触的物体相吸。搞清楚情况之后,教师播放了特定实验条件的录像,让幼儿观察后再总结实验的结果,并把本次试验不成功的原因告诉孩子。用此种方法不仅避免了孩子操作后总结错误的概念,同时,也启发孩子去思考科学实验的严格、谨慎性。

三、放手的智慧,幼儿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适当的放手

1.教师评价要具体有效

教师的评价要分层次显渐进,特别是对孩子自主性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首先,尽量少用“判官”身份评判幼儿探究的对错。如:“不对,不可以这样”“跟老师学,我怎样你就怎样”等。教师在指导幼儿探究时的“判官”身份会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在教师的头脑中,从而对自己的探究缺乏信心。其次,忌讳用同一个尺度衡量孩子,表扬做得好的、快的、与老师期望一致的幼儿。如此评价只会留给其他幼儿更大的“要想得到教师认可却又不知如何做”的精神压力。同时要摒弃评价空洞、缺乏激励和促进作用的表扬。“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祝贺你”,这些语言无法使幼儿从中获得具体的关于探究本身的信息。教师表扬的是幼儿,而不是他们的探究和操作,这样的评价会使幼儿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的探究活动本身。

2.师幼互评是核心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3

2、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讨论、思考,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5、分析与论证: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6、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4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应避免将“七个要素”以环节或程序的形式呈现,也不应在一个探究课题中同时要体现各要素。科学探究对学生乃至对老师都是新课题,新课程科学探究课的要求也是逐步完善和深化,并且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因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灵活处理,避免程式化甚至“八股化”。笔者认为,不论是那种探究课题,只少应有“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三个要素的体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评价)是培养学生甄别判断和创新能力和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并且,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是伴随着整个探究教学始终,并不是游离于各要素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个程序。

为确保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尝试

总结出“发现探究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具体概括如下: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科学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践)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现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概括;4.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5.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笔者曾提出课堂教学“六优化”,乃不失为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的有效思路和措施。课堂教学“六优化”,即“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环境,优化课堂语言,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六个方面。实现了教学“六优化”就可保证探究教学有效实施。这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5

1、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物理教学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科学课程之一,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设置这些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物理等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科学探究,实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过程、方法和能力。二是科学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中包含多种因素的关系,比如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科学态度的关系,以及价值观、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白和领会的。三是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科学教育目标的设置或者是定位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所以需要目标定位与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一致的。物理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科学课程,是有其特点的教育目标,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将二者联系起来,教育目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在每一次具体的物理教学中体现出来。

2、探究性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累积形成的,所以学生需要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那么,有一个重点是需要时刻把握的,那就是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教育中开展研究活动,是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科学课程应该体现出的是教育目标和探究活动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方式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为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研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要手脑并用的去从事探究活动,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以及研究的魅力了,那么,学生才愿意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设疑的能力等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学生也能逐步增进对所学学科的理解,也能增进对科学探究内涵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实际的学习中,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态度,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也会形成自身对于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二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科的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中学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众多科学课程一样,担负着使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任。当然,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完成这样的科学教育任务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研究性教育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学物理涉及到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认识科学的初级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探究和创新。

对于物理学发展的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充满探究与创新的过程,物理学发展至今,能有今天的成果,全都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而今天坐在教师里学习的中学生,其实就是未来科学的研究者,很有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成为了未来推动物理学发展的物理学家。所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目光短浅,只注重目前所谓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物理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科学事业中,这无疑是对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科学事业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科学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当然,科学素养的培养中还应该包括人文素养的培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并不是一些物理知识点的教学,而是应该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去认识,物理学生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更是一种文化,只有将这种文化内化,才能是真正的形成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6

【关键词】中职体育 学生 科学探究 素养培养 策略

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已成为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对该问题和同行进行探讨。

一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涵义

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合理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通过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倡导科学探究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态度。

探究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之一,科学的范围并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探索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仅仅关注体育知识本身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必然是片面的。有必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科学所经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诸多方式方法。体育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知识与体育科学过程和体育方法的互相作用,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到科学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对体育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职体育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行为,通过掌握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科学过程与体育方法的训练,在二者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属于自身的科学探究素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提升。

二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要处理好的关系

1.处理好探究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中职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将倡导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当作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否定。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科学探究方式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基于直接经验,而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是接受间接经验,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2.处理好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接受者。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中所提倡的中职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动沟通的关系,在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进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行为,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对体育过程和体育方法进行必要的掌握。简而言之,在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中职体育课的教学中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愉快的学习环境。

3.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从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来看,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则是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但从科学探究本身的特点来看,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并在技能和性格层面上得到改善,也就是科学探究本身重视过程但并不轻视结果。

三 中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策略

1.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程序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的一般程序是,体育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问题;体育教师通过提出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探究方案;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际探究;体育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中职体育教学要注意主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结合

在中职体育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主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应用。如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球为中心的游戏,并让小组表演自己设计的游戏。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思维状态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不同,极大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主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应用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3.要营造有竞争性的教学情境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出竞争合作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需要过程,因而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出发点,通过营造竞争合作的教学环境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目的。

4.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成功的乐趣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7

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学产生和发展于实践(实验),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物理教学理应突出实验,并发挥实验的育人作用。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把实验作为实现知识目标的手段,在技能锻练上也很薄弱。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验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实验中的育人因素没能得到挖掘和体现,本来精彩诱人的物理课堂变成为空洞的说教,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热情扼杀殆尽。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每一要素都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它具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功能。目前,学科教师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不管是概念课还是专题探究课,大都能较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特别是关于“提出问题”这个首要要素。课堂上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激发学生从中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能较好地组织学生从事探究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知识。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多数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么对其相关要素的内涵领会不深刻、要求不能很好把握,要么机械呈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学生的科学探究流于过程,难以发挥其科学探究应有的功效。在科学探究七个要素中,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课伊始,教师虽也为学生设计提供了一些问题情景,但都不很丰富。创设的情景要么过程短暂,学生没有充分的观察思考,要么与探究的问题缺乏联系,使学生思维偏离探究主题。学生从情景中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而不是学生的真问题。此环节的过程性不强,老师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学生的问题常常是直观现象加问号,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对此,老师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在探究活动和交流过程中学生也都没能提出相应的问题,仍然是老师问学生答。说明老师“以问题为纽带”的科学教学观还没形成。此外,多数探究课都没有很好体现评估要素,信息交流也多停留在老师和学生之间。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景。所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真实的物理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灵魂,也是成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因此,科学探究七个要素中的“提出问题”是首要要素。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竭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情景,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真观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从提供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说明学生全神贯注,并初步学会了观察。发现是创新的基础。这是学生学习物理应形成的能力之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情景一般可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的真实情景;二是多媒体呈现的模拟情景;三是由生动的语言描述的物理情景。我们提倡以实物提供的情景为主,这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起更强烈的刺激和认知冲突。在以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时,可采用“慢动作”或“慢镜头”的呈现方式,使学生能充分观察和思考,甚至可以用“哑语”的方式,更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效功能。运用媒体呈现时,也应反复两次,以克服媒体瞬时性的不足。在情景呈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时激疑和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纳。这创设情景的目的和科学探究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之源。

关于学生的具体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包括结构型探究、指导型探究、开放型探究三种。在这三类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相应地越来越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型探究教学与科学探究十分相似或接近。探究教学的开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确立的科学探究程序和学生认知方式是建立探究教学模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依据。忽视前者教学就不能体现科学探究的特性,失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范;忽视后者探究教学就会缺乏心理基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探究教学应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对科学探究程序进行优化和模拟。笔者认为,结构型探究显得教条呆板甚至有点僵化,多少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精神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在组织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应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辅以开放型探究。在学生探究前和探究过程中应有必要的面上指导和个别具体的指导,决不是听之任之的“牧羊式”的探究。否则会有相当小组的探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应避免将“七个要素”以环节或程序的形式呈现,也不应在一个探究课题中同时要体现各要素。科学探究对学生乃至对老师都是新课题,新课程科学探究课的要求也是逐步完善和深化。并且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因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灵活处理,避免程式化甚至“八股化”。笔者认为,不论是那种探究课题,只少应有“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三个要素的体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评价)是培养学生甄别判断和创新能力和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并且,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是伴随着整个探究教学始终,并不是游离于各要素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个程序。

为确保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出“发现探究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具体概括如下: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笔者曾提出课堂教学“六优化”,乃不适为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的有效思路和措施。课堂教学“六优化”,即“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环境,优化课堂语言,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六个方面。实现了教学“六优化”就可保证探究教学有效实施。这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科学探究的要素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探究学习

1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1.1从学习方式来看。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化,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式、灌输式学习占统治地位。传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当然,现在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以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而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优越之处。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应该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各取所长,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来看。首先,科学探究应当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反映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其二,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就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其三,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探究不但是一个逻辑的实证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1科学探究的意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摘录自《课程标准》)

2.2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这只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经过的7个顺序环节。所以我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只注重对某几个要素的过程经历与能力培养,并不强求每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必须经过这七个环节。

2.3科学探究的选题:“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摘录自《课程标准》)

3发挥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科学探究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所以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果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片面追求自主探究,那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例如:在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时,一位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滑动摩擦力在不同情况下大小不同之后,对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等不做指导,就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结果探究活动只能停留在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上,探究任务没有真正完成。因此,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指导十分重要。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复杂的探究活动,可以选择在探究之前进行指导,以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教师适宜进行即时个别指导,如在巡视时发现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加以指导,同时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

4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推荐期刊
  • 科学
    刊号:31-1385/N
    级别:省级期刊
  • 科学课
    刊号:42-1625/G0
    级别:省级期刊
  • 江西科学
    刊号:36-1093/N
    级别:省级期刊
  • 标准科学
    刊号:11-5811/T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