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8篇

时间:2023-07-12 09:32:42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1

一、《审计》教材的主论文联盟要变化

2008年教材与2007年教材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增减和修改。主要变化如下:(1)在第5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增加了2007年6月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内容。(2)将第6章第六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调整到第8章“计划审计工作”的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中。(3)对第7章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4)对第12章“审计抽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5)第13章至第17章中个别实质性程序有所修改。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转贴于论文联盟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论文联盟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十)完成审计工作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今年教材的第18章,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涉及审计准则,还涉及到一些会计准则,在考试中,各种题型均可涉及。考生应从以下方面掌握完成审计工作的内容:(1)期初余额。注册会计师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由于期初已存在的余额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而且可能对本期报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关注期初余额,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其不存在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为此,考生应明确期初余额的性质、审计程序及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2)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不仅要审会计年度内的交易事项,还要考虑所审会计年度之后发生和发现的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影响的事项,即期后事项。考生应明确期后事项的含义和种类;各时段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及其所采取的措施。(3)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考生应掌握好调整分录的编制。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2

2008年教材与2007年教材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增减和修改。主要变化如下:(1)在第5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增加了2007年6月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内容。(2)将第6章第六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调整到第8章“计划审计工作”的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中。(3)对第7章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4)对第12章“审计抽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5)第13章至第17章中个别实质性程序有所修改。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字体:大 中 小]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十)完成审计工作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今年教材的第18章,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涉及审计准则,还涉及到一些会计准则,在考试中,各种题型均可涉及。考生应从以下方面掌握完成审计工作的内容:( 1)期初余额。注册会计师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由于期初已存在的余额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而且可能对本期报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关注期初余额,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其不存在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为此,考生应明确期初余额的性质、审计程序及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2)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不仅要审会计年度内的交易事项,还要考虑所审会计年度之后发生和发现的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影响的事项,即期后事项。考生应明确期后事项的含义和种类;各时段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及其所采取的措施。(3)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考生应掌握好调整分录的编制。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3

2008年教材与2007年教材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增减和修改。主要变化如下:(1)在第5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增加了2007年6月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内容。(2)将第6章第六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调整到第8章“计划审计工作”的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中。(3)对第7章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4)对第12章“审计抽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5)第13章至第17章中个别实质性程序有所修改。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十)完成审计工作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今年教材的第18章,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涉及审计准则,还涉及到一些会计准则,在考试中,各种题型均可涉及。考生应从以下方面掌握完成审计工作的内容:(1)期初余额。注册会计师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由于期初已存在的余额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而且可能对本期报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关注期初余额,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其不存在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为此,考生应明确期初余额的性质、审计程序及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2)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不仅要审会计年度内的交易事项,还要考虑所审会计年度之后发生和发现的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影响的事项,即期后事项。考生应明确期后事项的含义和种类;各时段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及其所采取的措施。(3)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考生应掌握好调整分录的编制。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4

【关键词】 审计; 考试; 大纲; 变化; 机考策略

一、考试变化

《201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简章》中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方式(特定范围报名人员除外)今年起采用闭卷、计算机化考试(简称机考)方式。即,在计算机终端获取试题、作答并提交答案。推行机考,是深入贯彻《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方案》的重大举措。机考具有技术成熟、安全性高、便捷节约等优势,并且在国内外其他执业资格考试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是提高考试安全性、提升考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注册会计师简称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自1991年开始举办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以来,21年累计16.1万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证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和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与2011年相比,今年考试工作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在考试内容方面。《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2年度)》根据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相较2011年度考试大纲,增加了部分新内容,简化了部分内容,并修订完善了“能力等级”相关规定。二是在考试方式方面。今年将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实行计算机化考试(简称机考)。即,考生在计算机终端获取试题、作答并提交答案。三是在考试预报名方面。为了完善考试预报名信息以及方便非首次报名考生进行网络预报名,要求所有考生重新注册,登录网络报名系统,按照报名指引填写相关信息。

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CPA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审计》科目是CPA考试六科中难度最大的一科。为使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审计》科目的测试,笔者将首先分析专业阶段审计考纲的变化;其次在厘清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新参考法规的要求对今年命题的测试点进行预测;最后就如何应对机考学习这门课程提几点建议,希冀考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纲变化

从2012年专业阶段考纲审计科目的内容可以看出,审计科目的变化是最大的,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减少了测试目标;二是减少了参考法规。如表1所示。

三、教材变化

从表1中可知,2012年度《审计》教材依据《CPA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2012年度)的要求作了特别重大的删除!!!与2011年相比,教材总的章节从29章减少为24章;删除了5章内容,相应地可能也减少了考生的学习负担。具体变化如表2所示。

四、考题变化

(一)测试重点变化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201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中指出,实行机考后,各科考试题型保持不变。为适应机考环境的变化,将适当简化主观题题干阅读量。专业阶段试题继续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存的方式。在保持试题难易程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重。

表2中的变化均分别体现在审计科目全书的24个相关章节中。由于CPA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和培养能适应上述更高要求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今年审计教材变化较大的也是今年考试的重点。笔者根据测试点重要性排序(5颗星最重要!),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表3所示。因此,笔者认为,今年考题的重点变化如表3(根据测试点重要性排序)。

(二)测试难度变化

由于今年考试方式、大纲及教材变化较大,考题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实行机考后,虽然各科考试题型保持不变,但是为了适应机考环境的变化,将适当简化主观题题干的阅读量。专业阶段试题继续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存的方式,在保持试题难易程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重,这样与2011年相比,测试难度必将有所下降。为便于分析,首先编制2011年度审计试题分值统计表和分布图,分别如表4和图1所示。

从表4和图1中可以看出,2011年度审计科目试题的总体特点是:

一是难度适中并略有提高。从2011年度审计试题来看,无论是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还是简答题和综合题,试题的测试重点均以审计准则为考点、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线、以测试CPA能力为本位,只有综合题中极个别问题可能需要运用会计知识,尽管它在设置的方式上、在情景的考虑上有一定的新意,但就其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说,仍然没有超出大纲样题所示范的范围。在总体难度的控制上与大纲样题相比,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并且是有所提高的。

二是注重体现考试大纲的各项新变化。在“6+1”模式下,2010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增加了样题,考试大纲后所附样题以及样题测试内容为考生提供考试方式、考试题型以及测试能力等级的参考。2011年度审计试题的题型与考试大纲中的样题是基本一致的。具体题型、题量、分值与样题如表5所示。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5

关键词:教材 教学 编写 编排 顺序

一、审计学教材中的主要顺序问题

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以下简称“教材”)为例,指出“教材”中的几个主要顺序问题(其它教材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概论首先就提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问题,而这时初学者还不知道什么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它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有何区别,因此无法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如何起源并发展的。笔者建议,先介绍审计的分类,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部分到“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以内部控制测试(‘教材’有的地方称之为符合性测试。应统一称为控制测试,以免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为基础使用抽样审计”,而这时初学者还不清楚什么是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测试,也不清楚什么是抽样审计,根本不明白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如何发展的。事实上会计发展史和审计发展史是高级会计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很难理解。笔者建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部分的内容应放在前面讲,“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部分的内容应该放在后面讲。在“审计方法”部分也讲到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测试和抽样审计,还讲到内部控制风险、审计风险。建议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部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部分合并。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测试、抽样审计都是审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很多章节都会出现,应该先讲。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美国审计准则”部分讲到“应当对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制定审计计划,并确定将要执行的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及范围。”此时,初学者还不清楚为何要了解内部控制,也不知道什么是“测试的性质”。该部分还讲到“应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和函证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为对被审计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合理的基础。”此时,初学者还没学过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也不清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笔者认为,审计准则的概念应该先讲,但审计准则的内容应该在后面讲。其实“职业道德准则”部分的内容(特别是独立性的内容)应该优先讲,其他内容可以放在后面讲。

(三)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审计程序、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重要性等名词。其中重要性、审计风险是审计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很多章节中都会出现,因此应该先讲。除此之外,对于这部分中出现的“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是以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为基础的。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整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语句,对初学者来讲也是难以理解的,不清楚为什么实质性测试要以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为基础。而教材在“审计范围”部分才讲到实质性测试的概念。另外,在这部分内容中,多处提到了审计意见,“如果违法行为对会计报表有严重影响而未做适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而这时初学者还不清楚有哪些类型的审计意见,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具何种审计意见。教材“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部分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教材却将审计意见的有关内容放在了“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中讲。

(四)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部分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不宜放在前面讲;“审计范围”部分讲到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没有阐述清楚,而是放到了“审计程序的分类”部分讲,这无疑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中讲到审计证据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关系。事实上,这一内容难度较大,应该放在稍后再讲。“审计证据的获取”部分并没有把分析性复核阐述清楚,而是留到“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再讲一次分析性复核,这无疑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另外,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证据的关系分散在教材上的不同章节,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审计学教材中不同的编排顺序形式

前面提到的审计学教材中的顺序问题,在其他很多教材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有一些教材在个别地方有不同的编排顺序,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以举例的形式,说明某些教材的不同之处。这些教材见(表1)。

首先,由于审计学这门学科理论性较强,很多概念不好理解,致使学生们不清楚究竟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学。审计学学科的应用性也很强。审计学是一门较实用的学科,其与政府工商企业活动、资本市场以及日常生活均密切相关(吴琮,2005)。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举例的形式,以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这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七”做得比较好。“教材一”的作者在前言部分讲到:“该教材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格式,即一开始先介绍概念、定义或性质等做法,而是以审计案例作为每章的开头。而每章案例的选择,往往是与该章的内容紧密相关的。”“教材七”则更是随处可见案例,令初学者感觉审计学很实用。其次,在审计学这门课程中,最早应该学习的知识点应该是:为何需要审计,特别是为何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能起到什么作用。在这方面,“教材一”、“教材四”、“教材六”、“教材七”做得比较好。“教材一”的第一章(审计与审计环境)首先以案例的形式引入问题:注册会计师究竟是干什么的;审计又是什么,接着分析了审计与市场经济,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是一个经济权利与责任的网络,会计是传递权利与责任信息的工具;审计是保证权利与责任信息可靠传递的工具;审计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

第二,“教材四”首先就分析了为何需要审计,以及对审计的界定。“认识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审计”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识企业财务报表;业务循环;财务报表的使用;财务报表是管理阶层的声明;财务报表声明与查核目标;财务报表常见错误及未充分披露事项;非法行为、员工舞弊、管理舞弊、关联方交易、非常规交易;查核委任风险管理及风险导向审计。事实上,这一部分外多数讲的都是基础性知识。在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基本能明白审计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材四”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应该调换一下顺序比较好。“教材六”第一章讲到了对审计的经济需求,解释信息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在降低信息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人们对审计的理解。“教材七”第一章以信息假说和理论解释为什么需要审计师,并介绍了真实、公允概念。第二章讲了审计假设。

第三,根据前面的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应该分开来讲,在这方面,“教材五”做得比较好。而且“教材五”在第二章讲了“审计关系”,而很多教材都没做到这一点。

第四,在讲述审计的定义时,如果能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同时引入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但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审计的概念,也会有助于后面的学习。这一点上,“教材二”安排得比较合适。“教材二”第一章对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阐释“以查明这

些认定与既定的标准之间的相符合的程度”时,编者引入了“管理当局认定”这一概念。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人们对审计的理解,而这一概念不需要以其他知识点为基础。编者接下来解释了“既定标准”和“审计证据”,并指出:“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遵循公认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程序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用来证实或证伪被审计组织提出的认定的,审计人员必须收集用以支持或否定管理当局认定的证据,以确定管理当局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前,审计人员还必须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进行分析评价,以确保审计意见的质量”。这样,就有助于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同时也对后面的学习有帮助。

第五,除了按审计主体分类外,还可以按其他方式对审计进行分类。但在实际中,绝大部分审计学教材都是重点讲述财务报表审计。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应该早讲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这两个概念在后面的章节经常会出现。但审计报告的责任段和范围段涉及到的很多内容还未讲述。“教材四”和“教材六”都将审计报告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说明这几位作者已经考虑到应该早些讲审计报告的概念和审计意见的类型,但初学者暂时还理解不了审计报告中的部分内容。“教材六”第三章(审计报告)在“偏离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部分讲了重要性概念,因为应该具体分析被审计会计信息中的错报是否重要。

第六,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概念外,审计学中还有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如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抽样、审计独立性等。这些概念在很多章节都会出现,但很少教材会将这些重要概念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在这方面,“教材七”做得很好。“教材七”第二章讲了基本概念,包括胜任能力、独立性、风险、证据、重要性、审计判断等。“教材三”、“教材四”、“教材六”也将个别概念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如“教材三”将审计抽样的内容放在第二章,“教材四”的第三章讲重大性与查核风险,“教材六”将重要性概念放在第二章。

三、审计学教材的改进设想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6

关键词:财务审计报告 电子化

一、财务审计报告电子化的探索与实践

早在2010年笔者曾撰文《数字签名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应用》,对审计报告的电子化进行过理论探讨。如今,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签名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已经进入了实践领域。

(一)北京市社会团体无纸化年检方案介绍。为推进无纸化办公,优化年检服务,提高年检效率,节约办事成本,北京市民政局决定,从2015年起,通过改造年检系统,推行法人单位数字证书,利用电子签章实现申报材料电子化,取消文本材料报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年检事务参与方,使用数字证书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并利用电子签章实现电子版年检申报材料报送。

电子财务审计报告是年检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社会组织电子审计报告流程为:首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社会组织财务审计报告电子版;其次使用数字证书签章工具,加盖单位电子签章和个人电子签章;最后向社会组织提供加盖单位和个人电子签章的电子版审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因此,采用电子签名方式的电子版财务审计报告,具备了合规性、合法性。

(二)运行效果。北京市社会组织年检无纸化工作分两期进行,首期在2015年6月前完成市级社会组织和试点区县推广任务;第二期将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将成果扩大到全市社会组织范围。首批参加无纸化年检的社会组织包括市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顺义区试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该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利用数字签章功能实现了年检申报材料电子化、年检审查程序网络化、审核行为即时化、年检档案数字化。相关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建议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推广。

二、推行电子财务审计报告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服务效率,便于信息共享。审计报告的电子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取消文本资料的报送和传输,节约纸张,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更加环保。纸质审计报告的传输需要邮寄或专人送达,会消耗诸如交通费、快递费等相应的成本,并且在传递过程中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最快也要几小时,如果一份审计报告需要提交给不同的部门需要多次邮寄或传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报告通过网络能够快速传达,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在建设支撑系统时,还可以选择将电子版的财务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系统中备份,来实现备案。这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经过授权后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网站查询到相关企业的电子审计报告,实现信息共享。

(二)打击不法中介,保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目前社会上存在不法中介伪造、变造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等情况,极大地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只有具备出具电子审计报告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即:办理过单位数字证书和个人数字证书的事务所才能在审计报告上加盖电子签名,电子审计报告才能是合法的。现代密码技术保证了用户的数字证书和密钥是不可伪造的,所以,不法中介如果伪造、变造审计报告,他们没有合法的电子签名,无法通过验证。

(三)遏制多套账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企业出于不同目的,会存在多套账的行为,如为了申请某种资质、办理银行贷款,往往会虚增资产和利润,而为了避税目的又会隐瞒收入减少利润,然后聘请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目的的多套账分别出具审计报告。纸质审计报告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输不方便,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银行等很难发现这一问题。于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极高的执业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国家税款流失,银行的资金安全也受到威胁。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能很方便地实时传输,每一份审计报告可以很方便地查询真伪,从而能够遏制多套账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有利于注册会计协会的行业监管。目前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制度,对于加强行业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多数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业务报备,都是对被审计单位名称、收费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签字注册会计师等基本信息进行备案,至于完整的审计报告情况注协是看不到的。在手工签名加盖章的情况下,要实现每一份纸质审计报告都在注协备案显然也不可行。这样事务所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业务报备,对于某些有问题的业务完全可以略去不报,注协是难以发现的。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备案,这样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事务所的业务动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

三、财务报告电子化实施的保障

(一)建立财务审计报告电子化的支撑系统。要实现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首要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审计报告电子化所需的支撑系统,包括相应的软件、硬件、人员和相应的策略、操作规程和制度。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使用这些系统制作电子版审计报告,而其他相关方要能够接受和验证这些报告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如果需要考虑审计报告备案存储,系统还需要具有安全存储、检索等功能。

(二)数字证书的申请、发放和吊销。要实现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另一个首要的保障措施就是数字证书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 这就是说,如果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签名人必须事先获取一个由权威机构签发的数字证书,以保证文件接收者能够验证他的身份。

具体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就应当是全国和地方的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CA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进行数字证书的签发、吊销等管理。数字证书代表了某个注册会计师的身份,注协通过为其签发数字证书(USBKey),表明审核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入会申请,授予其签发审计报告的资格。注册会计师具备执业资格后,就可以使用该证书对经审核的审计报告进行数字签名来完成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数字证书的获取过程与此相同)。

(三)人员培训。一旦推行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就要分期分批地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培训。由各省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结合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开展专题培训,详细介绍和现场演示数字证书的使用方法、电子审计报告的签发流程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等,并且要在培训中让广大注册会计师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做到数字证书专人专用,避免法律纠纷。同时,数字证书的制作单位应该提供技术支持和电话咨询服务。

(四)数字证书的日常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颁发给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数字证书,用于表明其合法的身份,在电子财务审计报告上签名时,与实体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要求各事务所建立相应的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证书介质和证书私钥的管理,做到专人使用,确保电子签章的使用与保管与本单位实体印章的使用与保管规定一致。

(五)审计报告的实时验证。当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报告发送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时,要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签章,而电子签名的结果就是以注册会计师私有密钥和原始审计报告作为已知数据运算和生成的一段新的数据,没有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制作出电子签名。

审计报告接收者会使用数字证书(公共密钥)对收到的审计报告进行验证,验证该数字证书是否由其声明的CA中心颁发,并会验证其数字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已被吊销。如果这些审核项都通过,就表明被审计单位成功核实了电子签名,证明该报告是特定的具备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审核,并且该审计报告签名以后未经改动。如果在注册会计师签名完成后,审计报告再有任何改动,都会造成签名验证失败,所以,对已签名报告的任何改动都是无效的。验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比起纸质办公条件下验证印章和签名的真伪会更容易和直观。

(六)电子审计报告的检索服务。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为不同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电子财务审计报告允许哪些人员或机构来查阅,因为财务信息是企业重要的商业机密。注册会计师协议可以提供电子财务审计报告的存储系统和查询系统,向相关方提供查询功能。

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在经过适当的授权后,可以到系统查询特定企业的审计报告,也可以公开验证该审计报告,获取到签署该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信息。至于工商部门年检时需要的财务审计报告则应该是开放权限的,工商部门可以查询到管辖范围内任何一家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电子化的财务审计报告绿色环保,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便于实现信息共享,能够打击不法中介,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行业监管,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大力推广。具体实施时,可以分阶段逐步推广:目前,北京市的社会团体为配合无纸化年检已经开始实施,效果良好;第二步,可以在其他城市的社会团体和经营管理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中推进;第三步,推广到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最后,运行成熟后在全国范围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数字签名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0,(7).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7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5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会计审计风险问题的研究与控制一直都是注册会计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审计风险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可根据对审计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从而完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工作。

1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1.1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概念

注册会计师中的审计风险概念主要指的是由于企业会计审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缺陷风险问题所导致的会计审计结果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从而引发企业的经营损失,如企业经营失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等,企业的最终倒闭将给审计人员带来不可估计的风险损失,因此企业中的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从操作流程的各环节负起相应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操作工作人员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企业中的财务报表进行了错误的数据统计和报告,而使用错误的财务报表资料就很有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提供错误的参考依据,从而造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本身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是因为企业中的财务报表自身有错误而产生的错报、误报风险,第二是由于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造成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审计工作人员审核企业财务报表后,并没有发现财务报表当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第二种审计风险就是所谓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误,导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企业中的财务报表进行了错误上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关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1.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特点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审计风险的出现是客观的,只能通过审计风险管理的方式来减少审计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损失。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由企业中的会计审计工作的性质而决定的,只要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判断,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审计风险具有可能性,也就是说将审计风险转变成为企业经营活动当中具体的损失是需要按照一定步骤来进行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本身是一种可能性风险,是一个将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错误进行显像化的过程。虽然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还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因此审计风险还具有可控制性特点。预测并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使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所负责的审计会计工作承担责任。

1.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类型

审计风险中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风险以及企业经营生产所形成的风险。其中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国家法律体系不完善的风险以及行业中的不正常竞争风险,就像很多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在扩大其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时,常常受到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维护客户的风险、企业生产产品进行市场探索的风险、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除上述审计风险外,还有职业风险,主要为鉴证业务风险与道德风险。其中鉴证业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规避风险时出现的漏洞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被金钱利益诱惑而蒙蔽本心,有的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审计过程中,不顾道德良心的谴责,做出了伤害企业利益的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

2.1 注册会计师审计项目的风险

2.1.1 初步业务活动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重点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在没有接受委托之前,另一方面是在接受委托之后签订审计工作任务书。这两部分内容都存在问题,而且都会诱发一定的审计风险。

在未接受委托之前,一般会开展初步的业务活动。会计事务所要依照一定的法规和制度,确定是否接受委托,而在接受委托前要充分考虑后续工作的展开能否实现。主要的考虑内容有注册会计师的实际能力、客户企业的诚信等内容。衡量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是对审计项目的风险作出的初步估计。现如今这种流程还没有得到有效实行,一些会计事务所往往过于追求利益,而忽略这个阶段,导致审计项目存在潜在风险。

接受委托后审计,工作书的制定也要符合一定的规章制度,而现如今还没有进行合理布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导致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2.1.2 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的计划阶段往往也是整个审计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计划没有周全处理,就会影响审计的后续工作开展,进而影响审计结果,导致风险发生。计划阶段的内容导致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有两点。其一是审计计划措施整体具有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很多会计事务所只是做表面功夫没有落到实处,所以这项计划根本就没有实际作用。计划的不合理也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巨大难题,严重拖慢整体工作效率,导致风险难以控制。其二,风险评估没有得到贯彻和执行。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出于对老客户的信任而忽视风险评估的程序。如果之前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就会导致财务报表风险方面的错误填报,大大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

2.1.3 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也会产生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主要集中体现在没有合理选择审计程序的性质。审计程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风险评估进行说明,包含两部分内容,一种是实质性的程序,另一种是控制测试。现如今的会计事务所在进行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程序的选择忽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内容,导致在审计时出现一定漏洞。不同的审计程序所带来的效果往往产生不同作用,对错报风险的效力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对于这个现象要针对不同的错报风险采用适合的审计程序性质去对待和处理。

2.1.4 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完成阶段就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任务,引起这部分风险的原因也有两点:财务报表合理性分析没有执行、审计底稿没有进行复核。在审计工作临近结束时,要进行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分析,进一步确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与实际具体情况内容是否相一致,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对之前的数据进行检验和复查,并找到原因,考虑所选用的审计程序是否妥当。在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忽略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分析,难以控制住审计风险的发生。

2.2 审计行业的风险因素

审计行业中涉及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监管力度不严谨。

我国现如今在审计方面颇具权威性的法律有《审计法》。这项法律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能够合理规范审计工作中的相关执行流程。但在审计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能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反映。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会造成风险发生。

审计行业的风险因素还有一项内容就是监管力度不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用规则去约束。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从现如今具体发展形势上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组织过少且监管力度不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该行业中的官方部门,而我国审计行业的监管机构有证患喽焦芾砦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国家的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这些监管部门面对如此巨大的审计工作量有时也一筹莫展,所以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监管部门体系,并进一步严抓审计各项工作内容,整顿作风,强化管理力度,减少审计风险。

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

3.1 审计项目风险控制

审计项目产生的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风险,也是出现风险的核心要素。一般1个审计项目要经过4个阶段的审核,每一个阶段都要仔细检查,4个阶段会产生审计项目风险,下面将对这4个阶段的审计过程进行风险分析。

3.1.1 初步业务活动

审计项目的第一步就是:初步业务活动。选择一个合适的客户对企业的意义非常重要,首先公司在项目的初期委托后,分析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漫无目的地接受任务是不负责的做法,所以注册会计师会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掌控风险的项目,在自身专业能力范围内,接受项目。

3.1.2 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阶段一般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计划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审计清楚,后续的工作也不能及时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认定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在全盘规划后,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再融合到财务报表中,以使出现问题时有应对的策略。

3.1.3 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时首先要搜集完整的证据,在审计测试时降低项目的检查风险。当发现内部问题时一定要适时改变计划防止风险进一步加大;注册会计师要全面了解、时时关注企业审计计划中的交易类型、余额等,这样才能发现一些、违反法规的错误。

3.1.4 审计完成

当审计完成时,一般根据审计报告来展开工作。审计完成时会有一份审计报告,这份报告代表了注册会计师的实际工作水平。审计意见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利于掌控项目风险。审计完成阶段首先要进行一次总体分析,确认是否存在一些错报和漏报的问题,再对交易、账户进行重新评估,分析是否还要再次进行审计工作。

3.2 审计行业风险控制

审计行业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当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时,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环境就会变得更加规范和公正。我国存在一些管理协会,不断组织规范协会会员,建立完善的价格收费标准,加大对扰乱秩序人员的处罚力度,扩大监督机制的影响力,让每一位注册会计师都树立风险意识,着有利于市场经济自发走向规范化道路,还能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业内口碑。

4 结 语

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问题的研究和控制工作一直是会计审计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冲击,企业在进行审计风险问题的防范与控制时,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总之,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问题的控制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审计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构建一套系统的审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规范审计风险管理程序,从而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5(9).

[2]彭冰.股权众筹的法律构建[J].财经法学,2015(3).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8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质量; 审计工作环节; 质量控制要点

引言

和所有市场经济主体一样,会计师事务所要想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自身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从外部看,随着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从内部看,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和检验,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认识到能否赢得客户最终取决于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自觉和自愿的行为。国内外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的研究可以分为投资者或社会公众视角和行业自律视角两类。其中大部分研究都是以投资者或社会公众为视角进行的,从行业自律视角对业务执行过程进行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实际上,审计质量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及其独立性,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对整个业务执行过程的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是整体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主要从行业自律的视角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审计质量

冯均科(2002)认为,审计质量是指依据专业性的和社会性的标准所确定的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报告)的优劣程度。由此可见,该定义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标准。即:判断审计质量是好是坏,是优是劣应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专业性标准和社会性标准两方面:专业性标准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以及政府监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注册会计师执业方面的行政法规;社会性标准是指以审计报告使用者为主的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一般要求。从专业性标准角度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审计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相对于专业性标准而言,社会性标准就显得更为抽象,它是以审计报告使用者为主的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一般要求。这种标准的衡量,应是注册会计师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对审计质量的一种专业判断,这种判断应是平均水平、一般要求,而不是特定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特殊要求。但专业性标准和社会性标准时常出现偏差,专业性标准既注重审计过程,又注重审计结果,社会性标准更注重审计结果而不太注重审计过程。因为在社会公众看来,审计工作的高度专业性使他们难以理解审计过程的用意,在被审单位正常经营时,社会公众对审计过程的细节并不在意,一旦出现破产或倒闭,社会公众便会历数注册会计师的种种过失,其对审计质量的要求甚至会高于审计准则等专业性标准。第二层含义是对象,即: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报告)。这个对象包括审计工作和审计产品(报告)两方面:审计工作是指执行审计业务的所有工作,包括审计技术工作和审计管理工作,它更多地体现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产品(报告)是指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档案,它更多地体现在审计结果上。

二、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业务承接环节

1.正确评价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合格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处理方式层出不穷,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专业性以及特定行业的特殊性,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胜任。这时,应认真考虑是否承接该业务,不能为了审计收入而承接自己不能胜任的业务。

2.谨慎选择客户。市场经济体制下,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应该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在客户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审慎选择客户,不与品质不良的客户打交道。对于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企业应格外关注,这类企业有较高的舞弊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稍不留神,就会掉入企业的舞弊陷阱,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二)计划审计环节

计划审计工作对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计划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实施阶段具体工作的指导,是从源头上保障审计质量,因此,认真作好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开端。

三、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风险评估环节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其目标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通过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内部控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一系列审计程序的执行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审计准则要求我们从三个方面理解风险评估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须要实施的程序而不是可选程序;(2)了解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3)了解的程度应当足够实现了解的目的。这三个方面均会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体现了强制性,即: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践中,有些注册会计师认为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不需要对其进行了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控制测试的作用。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打算信赖内控,则可以不实施控制测试,直接实施实质性程序。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同于控制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种风险评估程序,如果不实施,将无法有效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是一种风险应对程序,并且它不是唯一的风险应对程序,除控制测试外,还有实质性程序等风险应对程序,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即使不实施控制测试,仍有实质性程序等其他风险应对程序可以实现风险应对的审计目标,不会损害审计质量。

第二,体现了目的性,在审计全过程中,我们从始至终都应该有清晰的审计目标,而在风险评估阶段的审计目标就是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一个目的是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这类风险是财务报表未经审计前就客观存在的,因此审计人员更多的是去识别它、评估它另一个目的是在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在总体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进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见,如果不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就无法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也就无法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相应地,执行哪些、执行多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就没有任何依据,进一步审计程序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整体审计质量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第三,体现了灵活性,即:了解的程度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种程度应能保证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了解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为保证审计质量,我们应当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尤其是对某些我们生疏的领域,更应该加深了解的程度,避免出现某些重大错报风险未被发现的可能性。

(二)控制测试环节

控制测试环节中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为相关认定提供证据的控制进行测试。这样,与会计报表金额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以确认,将为确定进一步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提供指导。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实施控制测试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例如: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这时,必须要有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才行,实施控制测试就是获取这些审计证据的过程。又如: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时,只有实施控制测试,方能在其结论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方能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完成一定的审计任务。

(三)实质性程序环节

实质性程序是审计测试的主体工作,这一环节是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核心环节。由于实质性程序步骤细,要点多,限于文章篇幅,此处只针对两个比较典型的程序进行分析。

1.函证程序的质量控制。函证的操作方式将直接影响函证的质量,审计人员必须亲自寄发询证函,而回函也必须直接寄到会计师事务所,避免被审计单位人员接触函证。许多财务舞弊案件正是通过独立的函证程序被揭发出来的,如: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原会计挪用资金案,就是在2006年北京新华书店系统清产核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函证程序发现的。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2003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计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一案开始立案调查,这也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职务侵占案件。人们很难想象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名普通会计,竟能贪污挪用高达2.2亿元的巨额资金。这中间,除了犯罪分子贪婪狡猾外,审计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金委每年审计,每年都有审计报告,每年都认为整个账是平的。此案的最终暴露,就是来自一张银行的原始对账单,而让人遗憾的是这样显而易见的线索出现得太晚了。如果基金委能够在每年的审计中严格执行银行函证程序,或许很早就发现其中的问题了。可见,有效的函证对揭露财务舞弊,保证审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无效的函证甚至不函证将会极大地损害审计质量,给被审单位和国家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存货监盘程序的质量控制。存货监盘是函证之外的又一重要审计程序。要保证这一环节的审计质量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现场观察存货,二是适当检查存货。国内外涉及存货舞弊的案件很多,如:麦克森&罗宾斯公司、斯温道色拉油公司以及中国的红光实业公司。有的审计人员怕苦、怕累,不认真履行存货监盘程序,极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严重地损害了审计质量。

四、审计报告阶段质量控制的要点

审计报告阶段,应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形式上包括报告格式、结构的规范程度和报告要素的齐全程度。而实质上的质量控制是这一环节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决策是否披露已经发现但管理层拒绝调整的错报漏报。如果注册会计师如实披露已发现的错报漏报,恪守职业道德,就没有审计过失,不承担审计责任,但可能损失客户或无法全额收取审计费用。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披露已发现的错报漏报,将被视同与管理层合谋作假,此时注册会计师虽然可能从管理层获得超额审计收益,但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出,将承担高额的罚款和无法弥补的信誉损失。不难看出,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收益和成本之间作出抉择,这时,仅仅依靠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难以有效约束其行为的。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与管理层合谋作假的处罚力度,使其作假成本远高于作假收益,可以有效地抑制会计师事务所与管理层合谋作假的冲动,为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 申富平,郭颖,丁含.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的研究文献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4):74.

[2] 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4-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