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8篇

时间:2023-07-14 09:43:24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1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创新系统;上海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正值上海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转型”成为上海的发展主题,这一转型必须依靠创新带动。因此,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上海市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研究产业创新、组织与绩效的理论体系,在许多国家的产业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自其引入国内以来,先后有学者基于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分析,通过构建产业创新系统体系,对我国物流产业、服装产业、大飞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等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崛起,其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产生不少成果。岳锋利从社会效用和生产效益等两方面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外部性进行分析研究;唐静对节能环保的分类进行研究;任杰等人通过分析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众多国内学者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策研究领域,而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目前还没见到。

因此,本文力图在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该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经验构建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框架,对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上海“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及“两个中心”建设。

二、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特点与内涵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紧密结合的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产业,具有科研、人才高度密集的特性和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和引领作用强的特点。因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内涵。从社会层面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上海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有着长远意义;从经济层面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现代服务型城市、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凸显,世界各国对节能环保的投入大幅增加,推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上海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一定成效。据复旦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到“十二五”期末,上海节能环保产业总收入应达到2670亿元,占同期GDP的11%左右,在可预见的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号召下,上海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在2011年及时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并开始制订发展规划。虽然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资金政策优势及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其发展还是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培育,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实力需要增强,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联度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第二,产业集中度较低。本市节能环保企业大多小而散,尚缺乏具备综合化运作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品标准化水平低、技术含量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业链不尽完善,产业集聚还未形成。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限制了产业需求规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尚未到位,财税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行业管理和产业化推进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第四,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建立和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缺乏科技、资本等要素的有效配置,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企业融资担保困难,本市金融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

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上海节能环保产业也不例外。构建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总目标就是要明确系统内部几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完善政策创新体系的支持下促进外部资源创新体系和市场创新体系的发展,推动形成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反馈系统保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几大创新体系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创新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明确总目标之后,我们在了解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构建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四)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分析

1.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政策支持系统

该子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底层系统,其主要行为主体是政府,主要功能是引导或创造一种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加强和实现产业创新效果,对于节能环保这样一种对政策依赖性强的产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依据Rothwell 和Zegveld 的创新政策分类体系,将创新政策分供给政策、环境政策和需求政策三大类,详见上图。这些政策直接影响并某种意义上决定创新外部资源保障系统、创新市场驱动系统、创新技术开发系统的发展。

2.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外部资源保障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有关的环境渠道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产业聚集的良好条件,保障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其主要包括相关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支持。

3.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市场驱动系统

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创新根本动力,从功能上说,该子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的驱动系统。其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需求和以企业主体的企业需求。

4.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技术开发系统

该子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行为主体是节能环保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一个良好的创新技术开发系统要有能力对技术、产品进行自主研发并不断培育系统吸收相关技术能力,创造条件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合作、技术交流,从而保障技术供给系统的高效运行。

5.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评价与反馈系统

创新评价与反馈系统主要运用相关的方法、通过相关的评价工具,对产业创新系统各子系统进行有效评价并给出反馈信息以保证系统的良性运作。

可以看出,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的5个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保持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各子系统内部及节点间的互动及各子系统间的配合。必须坚持创新技术开发系统的核心地位,而其他子系统要为其提供需要的市场、资源和政策支持。

三、上海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与分析,结合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特征、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技术开发系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是产业创新系统核心的核心及创新的主力、动力来源。上海节能环保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进行技术合作,将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三种创新途径结合起来,逐渐提高技术自给率,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与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建立符合自身能力的多元化创新机制。

(二)健全政策支持系统,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目前,上海市对节能环保企业采取“三免三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前期的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当前的优惠政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和金融服务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节能技改的财政奖励标准,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等。

(三)改善外部资源保障系统,疏通融资渠道

产业发展创新离不开各种资源的直接支持。因此,推动上海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尤其应重视资本资源与技术人力资源。上海市政府应该完善节能环保各个领域中的资金来源渠道,重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励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发挥上海资本、技术和综合配套优势,推动组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争取在产业发展投融资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如设立节能环保投资基金、发展金融债券、对环保基础设施实行“资产证券化”等。

(四)推进市场驱动系统建设,提高公共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系统的驱动系统,对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最为直接。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实行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范围,对空调、照明产品、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等实行强制采购,从而更大程度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公共需求。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公民节能减排意识,激发节能环保产品的企业需求及个人需求,扩大市场规模。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系统

创新评价与反馈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系统。上海应积极鼓励各类有关节能环保产业中介机构、组织的挂牌成立,通过建立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及时一些产业报告及公告,引导产业创新方向沿着合理、本地区计划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治河,胡树华,金鑫等.经济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6(02).

[2]胡明铭,徐姝.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07).

[3]李碧浩,郝前进.上海市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1).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2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点;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TM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26-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无论是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出发,还是从当前的资源承载能力角度衡量,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都有其必要性。由于我国消费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过于依赖低成本的方式扩张产能,使能源、资源日益紧缺且造成很大浪费,废气、废水、粉尘等生产和生活污染物、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我国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在际贸易中制造技术壁空以垄断市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竟争力都面临巨大压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是在此背景下为增强我国产业竟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做出的战略性决策。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推动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节能环保产业的公益性、外部性决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引导机制和政策法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引导机制不完善及政策法规缺乏约束力,导致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环保产业的价格引导机制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等尚未到位,导致很多环保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大于普通产品,缺乏市场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政策法规的约束力不足、执法不彻底以及违法成本过低,我国很多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一些污染企业一直未得到环保改造或关停。一些企业即便购置了环保设备,由于运行成本高,也只是在环保部门检查时临时投入使用。

二,是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导致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力不足。节能环保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且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加之我国目前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财税支持、科技支持等都很有限,使一些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任重道远。

首先,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企业和个人节能环保意识较差。过去我国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对绿色环保不够重视,使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认识不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一味采用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很少考虑粗放型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其次,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是影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建设的很多环保土业园区环保设施、技术装备等都有待完善,这使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来引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转而选择了“三高”的生产方式。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国很多环保企业更热衷于从事污染控制设备、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制造,对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信息和咨询服务等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领域关注度不高,导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环节。

三、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制度建设促产业规范化发展

通过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发展。建立、制定和完善统一的环保行业标准、产品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可行性的地方配套政策。通过环保产业、税收等政策实施,鼓励发展先进、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产品,同时警惕劣质产品对环保市场造成冲击,积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细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从而降低执法成本与难度,加大执行和监管力度。

(二)以政策引导促产业市场化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发展需要政策的推动,但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政策,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偏离政策的初衷。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着重建立以支持型、扶持型和引导型为主的政策体系。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其公益性、外部性的特点。在生产领域,应建立以约束性、强制性为主的政策制度,以实现生产方式向节能环保转变,并辅以支持和鼓励政策。引入价格引导机制,将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成本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使企业向集约化、清洁化、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利用财政和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做好环保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和资本市场开展环境金融产品创新,拓宽各类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竟争力

只有不断提升节能环保科技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拓宽产业市场。首先,建立更加合理的环保科技支持与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在环保领域的科研投入,建立令项资金,对重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子以资金支持与保障。建立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激励机制,对投入市场和实现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实施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其次,加强科研团队合作,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利用各自的科研技术优势,进行技术转让、合作研发以及产学研联合,从而推动先进、高端环保技术的攻关,加快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产业化。最后,加快发展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是参与国际竟争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其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行业的研发能力、令业化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另一方面,通过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吕永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田.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3):39-044.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3

【关键词】财税政策 节能环保产业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快速发展却是在近10年。进入21世纪,我国持续多年的低效率、高消耗的资源消费模式的负外部效应集中显现,资源环境冲突日益加剧,“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节能环保产业获得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产业本身具有的部分市场失灵的特征以及产业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以财税政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必要。

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关的财税政策回顾

本文梳理了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历年颁布的与节能环保产业有关的法规、政策和文件,整理出其中包含的财税政策,试图从中找出财税政策应用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基本脉络。

20世纪70年代。在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一年后,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就此发端。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企业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得可享受减税、免税,企业可将盈利所得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这是我国在法律上明确提出通过税收等手段支持企业进行资源再利用。

20世纪80年代。以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中制定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为依据,198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首次将对企事业单位征收的排污费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专项资金管理,该资金“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从预算角度,对节能环保设备投入财政资金。

20世纪90年代。1992年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1)73号),指出“国家对再生资源事业仍然实行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确实有纳税困难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给予营业税减免、三年内所得税适当减征,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用回收的废旧物资生产产品但存在纳税困难的,适当减征产品税和增值税。

“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自2000年初开始,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加强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国务院、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多个文件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相关领域的财税扶持政策。

在财政支出方面: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加大投资力度,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运用排污资金投入污染防治项目。政府节能管理、机构节能改造等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税收优惠政策涉及的产业领域有: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海水淡化、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等节能产品。涉及的税种有: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与环境税方面:对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研究新的补偿费征收办法,对资源税改革进行初步尝试。

对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前者优先提高征收标准,后者则全面开征,作为环境税改革的突破口,间接推动产业发展。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节能产品被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采购作为财税政策重要工具之一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开始发挥作用。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自2006年,随着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国内资源环境矛盾冲突的加剧,我国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与税收政策明显增多。财政支持形式更加多样化,除政府采购外,财政补贴、经济补偿和奖励等多种形式在财政预算中得以体现。政府采购要优先选择可回收利用率高的汽车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财政补贴通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高效照明等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给予大量补贴;财政奖励资金则主要用于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服务业;在财政基本建设投资中,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环保项目给予倾斜。

税收政策更加丰富,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税收的支持政策表现为正向激励(鼓励性税收)和反向约束(惩罚性税费)。正向激励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等,对节能环保项目和节能环保专用设备分别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和投资抵免;对企业收入来自于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减计收入;对于企业购置并使用符合《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高效节能设备,如高压电动机、通风机、空气压缩机等,投资额享受抵免所得税优惠,对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则依据不同情况实行所得税优惠。增值税优惠主要是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进项税抵扣,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实行优惠政策。营业税则主要是对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合同能源管理依情况不同实行优惠。消费税方面则是对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清洁能源汽车依据其排量不同,采取不同的消费税税率,并进一步扩大其税率差。此外,对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民用建筑节能项目、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等均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反向约束则主要是借助环境税和资源税促使企业使用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与产品,约束企业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十一五”期间,研究开征环境税,对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改进计征方式,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当提高有关资源税征收标准,提高资源税税率。

“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十一五”末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被正式提出,“十二五”期间,财税政策范围扩大且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财政政策方面,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中央财政设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工程,推行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强调政府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提高采购比重,扩大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完善促进节能环保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尤其是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扩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采购规模。

税收政策方面,除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税种,对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在车辆购置税、车船税方面也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除回收利用资源、节能节水等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及技术以外,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服务也享受税收优惠。消费税作用范围更广,标准车用烯油企业也可享受消费税优惠,完善化石能源消费税,将双高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环境税改革的时间表已渐明晰,正在走立法程序,最低税率不低于排污费标准;资源税改革进一步推进,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提高资源税税负。

我国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数量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猛增,财税政策借助各政策工具对产业内的节能、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先后发挥作用,尤其是政府采购近年作用更加明显。“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保持15%~20%增速,由于产业链长,通过前向、后向等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下的新增长点。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财税政策展望

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虽然近年获得快速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国内市场仍不成熟,供求不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财税政策仍需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其驱动作用。

从前述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历年颁布的与产业有关的财税政策可见,财税政策的作用力度不断加大、作用范围愈加广泛。如何使财税政策在“十三五”,甚至是更长的时期内充分发挥其驱动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与节能环保产业有关的财税政策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完善。

第一,财税政策应具有战略性。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本身具有部分市场失灵的特性,尤其是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明显,政府利用经济手段从战略高度对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尤其必要。这就需要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产业内不同发展水平的细分领域进行财税政策设计。

从前述可见,我国与产业有关的财税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密集出台,数量众多,许多政策不细致,短期性明显,导致政策效果不佳,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财政收入的流失。

第二,财税政策应把握好弹性。如果将政策弹性理解为产业发展对政策变化的敏感度。政策弹性大的领域,财税政策应更多发挥作用,政策弹性小的领域,财税政策应适时退出,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节能环保产业既存在市场机制可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如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设备等),也存在市场部分失灵的领域(如节能技术、节能服务等)。由于产业跨多领域、渗透性强,细分产业众多,前述两大类领域均存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政策弹性小的领域是指发展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可发挥作用的领域,财税政策的扶持可能会扭曲市场价格,不利于产业发展;政策弹性大的领域是指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弱的市场机制可发挥作用的领域以及市场部分失灵的领域,财税政策的扶持则会对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把握好政策弹性,使财税政策适时进退,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第三,财税政策要具有完整性。财税政策的完整性是指,政策的设计、制定、执行、对执行的有效监督、政策效果的评价以及政策终止的全过程。我国现行的与产业有关的财税政策往往忽略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监督,直接影响政策效果,财税政策的完整性有待加强。对政策执行加强监督既可使政策真正发挥效果,促进产业发展,又可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

监督的强化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流动、改善信息不对称以及借助第三方进行监督。建立信息公众平台,及时公布财政资金在产业内的使用情况,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于财政支出额度大的节能环保工程,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方向直到工程结束。现有的与产业有关的各类网站更多是提供与节能环保有关的产品信息、企业信息的,缺少对资金使用的信息。借助第三方,如社会力量监督,地方政府可以征集各行业志愿者,由志愿者以第三方视角反映其了解的资金使用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自下而上对财政资金的社会监督更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使作用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财税政策完整性更强。

第四,财税政策要与立法和行政手段密切配合。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强,占有国际市场的绝对份额,与其财税政策与本国的立法、行政手段紧密配合密切相关。法律不完善,行政管理落后,即使再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持也只会起到短期的促进作用。

企业和消费者都是谋求最大化的经济人,一旦优惠政策停止或到期,单纯的逐利行为使企业无心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生产效能更高的节能环保产品,转向其他领域,使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消费者在尚缺乏环境责任意识、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则会转而购买功能相同,但价位更低的普通商品作为替代。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立法使公众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效的行政管理约束了公众对资源环境的不良行为,以财税政策为代表的经济手段激励公众生产和消费有助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节能环保产品、技术、设备和服务。三者的密切配合在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和能源资源危机意识的同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五,鼓励性政策与惩罚性政策有效结合。由于产业的特殊性,使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既有鼓励性政策,又有惩罚性政策。前者主要是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财政支出政策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的优惠政策,这类政策可从正向角度引导更多企业进入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节能环保服务的提供,增强市场的竞争性,有利于节能环保市场的发展。后者则主要是指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环境税费和对矿产等各类资源征收的资源税。惩罚性政策的实施可以促使企业改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反向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至今,与产业有关的鼓励性政策作用范围较广,产业内各领域的税收减免、投资抵免等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惩罚性政策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排污费自1982年开始征收,但其落后的计征方式和方法持续多年,未有效制约企业的排污行为,“十二五”末期才出台新的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十五”期间开征的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是环境税改革的起点,但环境税至今尚未全面开征,仍在走立法程序。由于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淡薄,仅依靠鼓励性政策可能造成企业和消费者以节能之名破坏环保,惩罚性政策则可以有效约束公众生产与消费的负外部,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增加对节能环保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有利于产业发展。

结语

财税政策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作用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对“十二五”及以前的与产业有关的财税政策进行回顾与总结,可为未来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参考。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我国现有与节能环保产业有关的财税政策多作用于产业的供给侧,即企业,财税政策如何在供给侧进行调整,形成有效供给,使产业既成为经济增长点又有利于改善资源环境状况将是需要关注的又一问题。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4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011年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研究起草《规划》。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无论在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而绿色产业的主力军就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因此,绿色产业及产品将在今后国际经济、技术和贸易中展开激烈竞争。为使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

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必须不断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为大规模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从潜力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规划》先后四次书面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意见,收集反馈意见数百条,绝大部分已采纳或部分采纳。期间,还专门就“十二五”期间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调研,多次征求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及行业专家对相关技术的意见,力求准确把握“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和重点领域。就相关政策措施,与有关部门多次协调沟通,与“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相衔接。

问: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因此,《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基本原则是: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

主要发展目标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是什么?

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 节能产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是高效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仪器设备;节能产品重点是高效节能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新型节能建材;节能服务重点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3 环保产业。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是先进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环保产品重点是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保服务重点是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完善提升融资、咨询、评价等服务体系。

此外,《规划》还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重点工程?

答:围绕重点领域确定的工作方向,《规划》提出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等工程,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27-04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近年来,宁波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并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2〕147号)和《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近年来,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一、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2009-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9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为708.69亿元,2011年已经跃上1000亿元台阶,总产值为1066.86亿元。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平稳,国内外市场小幅拓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和行业特征显现。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111.5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新产品产值295.36亿元,同比增长22.64%;工业增加值190.45亿,同比增长8.19%。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同比增长3.78%;出口交货产值211.68亿元,同比增长22.64%;利润总额57.01亿元,同比增长26.05%。

总体来看,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发展平稳,市场小幅拓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111.59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56%,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例由2012年的32.96%提到了33.64%。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产销率达96.87%,其中,出口交货值为211.6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9.66%,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销售情况良好,相比2012年,国内外销售市场均有一定拓宽。

2.效益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90.4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8.19%,高于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产业的利润总额为57.01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26.05%,在主营业务成本的占比为6.13%较2012年的5.02%提高了1.11%。产业的利税总额为103.6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17.82%。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得当,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3.投资进展良好,项目顺利推进。2013年宁波市“战新办”认定的节能环保产业在建项目237个,涉及8个小类行业。计划投资总额177.36亿,当年完成投资74.79亿,占投资总额的42.2%,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的67.2%。2013年完成投资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3.9%。投资占比前三位的行业,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工业气体液体循环综合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分别为25.90%、19.30%、13.57%。

4.科技投入增加,产品创新提升。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购置技术成果费用不断增加,全年科技创新总投入18.23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1.92%,同比增长10.25%,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88亿元,购置技术成果费0.35亿元,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年新产品产值295.36亿,同比增长22.64%,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5.产业分布广泛,行业特征明显。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分布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高效节能家电企业主要分布在慈溪市、余姚市和杭州湾新区,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余姚市,高效节能通用设备企业主要分布在鄞州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大榭开发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市各县市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差距较大,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和余姚市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均超过了100亿元,合计达870多亿元,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8.27%。象山县和保税区节能环保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同比增速超过了10%,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1111.59亿元的总产值中,高效节能产业占了43.72%,高效节能产业不仅产值大发展势头好,相关系数较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38.83%,但它是节能环保三大类产业中增速最慢的一类产业,相关系数均较小。先进环保产业的产值257.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45%,虽然是产值占比最小的产业,但相关系数很大,和2012年相比产值成倍增长,是三大类行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

二、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1.技术突破。2013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和工业重点、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30余项。对照《节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有10余项实现了技术突破并逐步产业化,同时开展20余项行动计划以外的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突破。

2.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引进国家、省市层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许晓雄、陈光明、等6人,其中省1人,引进包括国际应用能源、环保、节能玻璃材料等在内的创新团队4支。

3.平台建设。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智能家电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至2013年已建成了2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宁波市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并在镇海成立了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这些平台的积极建设,为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产业基地、专业园和示范点建设。依托宁波节能环保现有产业园,已经建立宁波万华循环经济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宁波低碳绿色化工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及新型建材园等。根据《甬新领办〔2013〕2号》文件,2013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的宁波市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专业园通过了审批。

5.重点企业培育。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认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公牛集团有限公司、韩点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瑞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宁波市高成长企业。

6.重点项目推进。2013年,宁波市有237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其中,6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为2013年度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总投资4.35亿元,4个部级专项项目,总投资3.01亿元。

三、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统筹规划不够,缺少优势基地。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以自发性发展为主的态势,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优势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能向优势地区集中并进行科学配置。

2.企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产品结构不完善,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企业结构存在“小而散”现象。

3.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技术。多数节能环保企业科研、设计力量仍比较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相当部分节能环保技术未能及时转化。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有市场竞争性的自主创新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业整体价值链层次偏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等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

4.政策机制不完善,缺少健全的服务体系。能源资源价格和环保收费政策不健全,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有关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尚未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环保基础设施和脱硫装置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仍需广泛推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较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污染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大技术突破,强化提升动力。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凝练行业发展技术瓶颈,通过设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开展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继续扶持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等,强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力争在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先进环保保护设备等领域实现10项左右关键技术突破。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继续依托国家、省“”、宁波“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海外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政策,重点在高效电光源、高效余热余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技术、污泥脱水与处理技术、先进环保设备与药剂制造技术等领域,构建培养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团队3~4支,引进国家、浙江省“”入选人才3~5人,宁波市“3315计划”入选人才10人。

3.深化平台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注重公共服务与技术研发两类平台建设。依托节能环保领域专家团队、优秀节能机构,提升市级节能环保产业服务平台服务水平,跟踪产业发展中对技术、政策、交流、培训、评估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依托浙江大学及在甬相关高校、研究院所,联合节能环保领域重点骨干企业及六大行业协会,组建宁波市能源清洁利用与节能技术产学院创新联盟,建立市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遵循“统筹联动、合力发展,优化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宁波市节能家电与节能灯具制造基地建设进程;遵循“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的原则,推进宁波低碳绿色化工专业园与宁波市节能环保研发服务园建设;遵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持鄞州开诚餐厨垃圾、北仑大宗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余姚废旧塑料加工三个示范点规模化发展。

5.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深入贯彻实施“810实力工程”、“高成长企业”、“科技领航计划”,通过技术提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等措施,力争形成节能环保领域产值上30亿龙头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1亿元骨干企业50家以上,强化品牌建设。并发展一批潜力大、初创型企业,呈现企业分层次的梯级发展模式。并重点围绕“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家电、高效节能通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环境保护设备与药剂、高效节能输配电等6大领域选择50余家企业,通过跟踪、咨询、诊断、分析、技术引进等手段,加大动态跟踪与指导,不断提升竞争实力,引领产业良性发展。

6.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建立市节能环保产业项目2014年投资推进计划,通过信息通报、督查协调、考核评价等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列入计划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在建、拟建重点项目70项以上,力争实现年度投资超过100亿元。开展对列入计划的5000万以上项目的竣工认定,落实奖励和退税政策。鼓励项目的谋划生成,对3亿元以上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实行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在项目谋划、签约、审批、开工、竣工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

7.实施行业运行监测,跟踪产业发展。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及时产业相关信息,夯实信息统计与分析基础,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大产业调研,建立重点企业的联系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信息来源,跟踪产业的发展。

8.完善认定办法,加快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通过完善、改进和创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认定和管理办法,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的建设,提升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主体快速壮大发展,最终培育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9.做精服务业,促进持续发展。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技术水平专项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几个发展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节能环保服务机构。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选拔优秀机构,并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免费为其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节能服务机构在合同能源/环境管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能效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产业链,使节能环保服务队伍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力量,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Yukiko Fukasaku: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ntegration, Energy Policy, Vol.23 (1995), p.1063-1076

[2] Jun Dong,? Yong Chi and Daoan Zou etc.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assess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Mode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Applied Energy, Vol.114 (2014)

[3] Miao Chang,? Lijuan Peng,?Shiwen Wang.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Vol.2 (2008)

[4] Boqiang Lin,?Houyin Long. How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Policy (2014)

[5] Ted J. Lawrence,?George P. Robinson. Reckoning perverse outcome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policies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6] Boqiang Lin,? Lisha Yang. The potential estim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conservation on thermal power industry. Energy Policy, Vol.62 (2013)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简介:徐婷(199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刘春香(1977-),女,湖南衡阳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朱丽媛(1989-),女,安徽安庆人,浙江万里学院2013级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6

关键词:环保节能;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1.1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激励机制极其不完善,导致相应扶持政策的非常匮乏。此外,我国还需要完备节能环保产业的法规及标准体系。

1.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存在诸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金融机构对合同能源管理缺乏真正认识的弊端,致使当前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环境并不乐观,资金渠道阻塞。

1.3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要靠技术。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性本身要求较高,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少,在科技力量、实验设置条件、科研实力等方面存有不小的差距。

1.4观念问题

出于经济成本问题的考虑,我国诸多企业缺乏节能和环保意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一种约束,尚未建立真正科学的企业发展理念。此外,很多节能先进适用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效益却较差,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不仅节能技术科技研发能力较弱,而且严重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动力。这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2.推行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是一类新式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要节约,节约有利于增长。增长和节约并非相悖的,节约自身就是一类增长。同时,节约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实施,不能因噎废食,不顾经济发展而节约。我国要实现的是发展与节约有机融合的经济增长歌剧。入市哦我国于“十二五”期间达到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节能规划,根据年经济增长率7.5%来衡量,2012年仅一年就能够少消耗6.2亿吨煤,这样的节能幅度,至少能够增加6.3万亿元的GDP(根据2005年市价),而且,降低能耗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社会因污染而造成的损失。这样一来,一本二利,产生双倍的经济利益。

2.2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环保节能是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巨大力量。根据控制总量、摈弃落后的原则,减少盲目投资、粗放型扩涨,提高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装备的速度。促进企业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水平。努力完善能源产业结构,激发社会开发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将地区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和谐的统一到一起,按照实际环境承受度与生产潜力,根据优先开发、特别开发、定量开发、严禁开发的不同类别来划分实施,确立不同地区的潜力定位,促使打造各具特点的地区经济格局。反之而言,必须大力调节与优化经济发展歌剧,达到经济增长模式的高效改良,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才可在根本上确保环保节能目标的达成。环保节能和完善经济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生产进步是互相联系的。按照相关部门衡量,若是现有的第三产业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例减少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能够随之减少一个百分点;若是高技术行业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比例减少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能够随之减少1.3百分点。

2.3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

要实现环保节能的效果,就要彻底履行我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节能和环保提供技术支持。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国家利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一批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相关投入,促进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专业化节能和环保服务体系。

2.4引导新的经济文明

节约节能不仅仅一类新式生产模式,而且是一类新式社会生活模式;是一类新式价值思想,亦是一类新式处世哲学。在以往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转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经济发展局面,开始了环保节能的发展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是经济文明进步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在古代就有号召节俭的良好风尚。“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名言警句还有很多,一直被大家所传承和相应。当然,我国现在所提倡的节能环保产业,本身是有着新的时代精神与理念的。

3.通过自主创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3.1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

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市场管理机制,充分贯彻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市场需求下、以企业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环境技术监管体制的建设和技能环保产业标准化进程,加强节能环保产业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形成机构布局合理、具有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转变,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各地区重点产业的培养

根据国家和地方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重点,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对一些技能环保产业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安徽省,应重点培养节能环保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相关节能设备和检测仪表的制造业、环保材料与环境技术服务等领域。

3.3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

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应从各地区的总体产业入手。首先应实现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增长,提高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规模。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部级、省级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和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

另外要根据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加强节能环保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提高节能环保企业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3.4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的结构布局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形成本地区特有的节能环保产业结构。加强对本地区大型企业和品牌运营企业的扶持,建立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的科研中心和服务中心,以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周边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本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

3.5培育专业化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推动我国技能环保产业的重点,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培育专业化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先进的环保科研技术和管理机制,是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国各地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大型节能环保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强产业整合,形成国际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企业,主导国内市场,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已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地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现状

1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以及环保设计的重要性

1.1目前农业机械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但通过加快农业设施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先进设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这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了技术上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的与工业、旅游业实现了结合,农产品已不单纯的用于满足温饱,开始向工业化及观赏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机械化农业设备的辅助下,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也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这对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在当前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要加快观念的转变,全面强化农业机械化建设,并充分的利用环保节能理念来设计农业机械,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

1.2环保节能视角下的农业机械设计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发展,这之中离不开对各种农业机械的利用,就应该重视对农业机械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环保节能设计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是传统方法,存在,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问题,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近些年我国的农业机械设计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机械设计也在向着低能耗以及环保的方向迈进发展。对于报废的农业机械零件的回收利用,对减轻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压力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也大大的降低了。只有在环保节能的设计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有利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方法

(1)确保所选择的设计方法正确性,以此提升设计的质量。在实际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法进行确定,以此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首先需要针对所运用的材料及成本进行分析,在设计工作开展初期就要对机械产品后期的报废回收及再利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充分做好成本分析,以及对污染物成本进行分析。对机械产品的归类以及回收利用就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就要选择对环境污染相对比较小的材料加以应用,注重市场上的环保材料应用,只有在材料上得到了科学选择,才能真正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要选择无毒害以及资源丰富的材料,避免采用稀缺资源的材料。(2)环保节能设计中注重对机械设备易拆卸的设计。一般在春季播种过程中会大频率的运用到各种农业机械,所以在实际机械设计过程中尽量保证所设计的组件不要太过复杂,能够为维修与拆卸提供便利,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所以在进行机械设计过程中,就要注重模块化的设计,这样能有效增加农机品种的规格,同时也能大大缩短机械产品的生产周期,从整体上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设计下就能有效实现环保节能的作用效果。(3)实际农业机械设计中注重对发动机燃料的选择。目前,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动力类型均是以内燃机为主,而内燃机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石油,同时还会排放很多的废气、形成大量的噪声,不但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还会给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电力为农业机械的动力源,同时还要加快太阳能、氢气及天然气等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实现发动机的环保设计。当前对于采取汽油和柴油的农业机械,需要对其发动机进行环保化学设计优化,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运行过程中对石油能源的消耗,有效的降低废气和热能的排放,避免漏油污染的发生,可以采用有源器声控制系统来对发动机噪声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噪声所带来的污染。(4)注重对农业机械设计的创新与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各项要求,需要针对农业机械设计工作进行创新,现代化机械设计创新方法。在实际创新优化设计时必须注重机械设计优化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实施设计工作,保证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具有实用性。同时还要重视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设计技能,优化设计工作,为设计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农业机械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论述

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应将环保节能融入到各个环节中,通过开展环保节能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机械制造、应用和维护过程中带给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将能源消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且,环保节能机械设计对农作物种子的节约以及化肥农药用量的控制非常有益,这就从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程度节约。环保节能设计是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生活也有着保障作用,能有效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设计要向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要积极促进农业机械设计的环保节能成为其核心设计,对传统的农业机械出现的漏洞要及时性改善。要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创新给予大力支持,激发机械环保节能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当今提倡环保节能,因此,在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和改善环保与节能理念,将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有效的解决,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就要充分重视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还要注重对能源资源以及环境的节约保护作用发挥。

作者:陈娟 申倚洪 王卫清 单位: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少东,岳和坤.降低农业机械燃油消耗的措施[J].现代化农业,2015(01).

[2]李莉.节约型农业呼唤智能化农业机械[J].南方农机,2014(01).

[3]陆克久,代西良.农业机械环保设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05).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8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实施经济健康发展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今后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 新思路

1、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是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 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二是做好“三河三湖”、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三峡库区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提高重点流域水污染物的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四是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五是加强土地、水、草原、森林、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 严厉查处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 搞好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发展海洋经济; 加强气象、地震、测绘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六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七是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

2、对构建我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体系的思考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遇到的种种困难,根本原因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节能减排的推进方式与市场机制不兼容: 表现在政府以行政方式推进节能减排,而市场主体并未感受到资源稀缺性上升的价格信号,依然存在着让企业通过滥用资源和环境谋利的诸多制度缺陷,淘汰落后、保护公平竞争和激励技术进步的市场制度尚未完善。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不一致: 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上未获得足够的动力。多数地方政府依然存在不惜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而追求快速发展经济的强烈冲动。也就是说,节能减排遇到的种种困难,根源在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节能减排的目标存在冲突。总的来说,我国要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要依赖两条基本路径。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一般的技术进步,使经济运行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活动变得更为环境友好。二是直接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 包括普及各项节能实践和污染治理措施等。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在更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直接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而各类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则会实质性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从宏观层面上,我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应该同时包括这两方面内容,通过节能减排来促进发展模式的优化,同时通过发展模式的优化来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新形势下实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新思路

3.1完善政策法规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银行方面努力实行绿色信贷机制,信贷政策向低能耗、高附加值和低污染行业倾斜。一方面可以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这一措施会改变现有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公平现象,大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防污治污工作。

3.2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节能技术创新作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节能型、环保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抓住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重点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坚决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节能降耗和减排奖励基金,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考核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逐步建立起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现有节能监测和环境监测机构为主体,抓紧完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对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对国家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三级立体监测体系,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

3.4 以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为契机,加强节能及环境评估

以目前全国和各省市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为契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企业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参考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组织加强对地方开展“能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节能减排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