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医方面的知识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2

中医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1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库; 知识工程; 中医证候

中医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遗产。如何促进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广泛传播,使全球中医、学者都能充分利用这座知识宝库,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万维网构建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药知识的检索和访问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1]。作为领域知识的数字载体,知识库在知识服务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2-3]。近年来,知识工程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构建知识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有效手段[4-5]。

中医证候学是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6]。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分型是中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7]。开发面向证候学领域的知识库和知识服务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证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永久保存,而且能为中医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本体(Ontology)是近年来知识工程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兴技术,它已在复杂知识建模和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为中医证候知识建模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8]。本体是一种用于表示领域知识的计算机模型,它定义了一组表示知识的“原语(primitive)”,如类(class)、属性(property)和关系(relationship)等[9-10]。中医学者已开展了基于本体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探索工作[11-12]。例如,车立娟等[13]以Protégé为工具,构建了用于表达“肺阴虚证”病机规则的本体知识库;李新霞[14]以Jena为工具,构建了中医脾胃病领域本体知识库;易钢等[15]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医概念、关系及规则等内容的知识库;于彤等[8]提出了基于本体对证候层次结构进行建模的方法。这些工作初步验证了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可行性,但构建全面、完整、实用的中医药学本体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本研究选取“中医脾系证候”作为目标领域,探索中医证候领域的知识建模方法,开展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的示范研究,演示中医证候知识库的潜在应用,探索知识服务的新颖模式。本研究依据中医文献、病案以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界定“中医脾系证候”的范围,搜集并筛选相关概念,梳理概念的层次结构和语义关系,构建示范性的本体知识库;继而开发了一个面向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知识服务系统,支持领域专家共享中医证候知识,开展中医证候学研究,具体介绍如下。

1 中医证候知识库

本研究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示范性的“中医脾系证候知识库”(以下简称“Spleen”)系统。Spleen的分类体系如图1(a)所示,其根节点是“事物”,其下定义了“证候”、“疾病”、“症状”、“方剂”、“中药”等类型。在“证候”类型之下,以“八纲辨证”、“精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等多种方式对证候概念进行了分类组织。为了精确描述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该本体还定义了相关的症状、疾病、中药和方剂等概念。

本研究提出了“上下位关系”、“现象表达”、“组成”、“治疗”、“证候调整”、“方剂调整”、“症状加(调整)”等一组语义关系,对Spleen中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规范化表达。如图1(b)所示,Spleen通过这组语义关系将“证候”与其他的语义类型关联起来。中药和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证候的,因此在“证候”与“中药”、“方剂”之间建立“被治疗”关系。证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症候群”的含义,它可被视为由一组症状“组成”的。因此,在“证候”与“症状”之间建立“由……组成”关系。“疾病”是“证候”所表达出来的某种现象,它们之间是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因此,在“证候”与“疾病”之间建立“现象表达”关系。为了记录证候知识的来源,建立“证候”与“文献”之间的“来源于”关系。“来源于”关系也可被用于标注疾病、中药等其他领域实体的出处。

Spleen为概念添加文字属性,来表达概念的相关知识(如方剂的功效、性味、归经,以及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等),这丰富了Spleen的知识内容。

上述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文字属性,为证候学知识建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基于此框架,已录入概念2710个,其中证候有265个,证候加减527个,疾病86个,方剂482个,中药385个,症状959个;添加8926条文字信息以及10 471条语义关系(于2014年1月24日统计)。

2 中医证候知识服务系统

在Spleen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以万维网的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知识检索与展示、知识浏览与导航以及知识问答等服务,现分别介绍如下。

2.1 知识检索与展示 该系统实现了基于关键词的知识检索功能。如图2所示,用户可输入关键词――“肝气犯胃证”,系统将会提供“肝气犯胃证”等概念的基本信息,并推荐与“肝气犯胃证”相关的概念的链接。当用户点击这些概念的链接时,系统将引导到这些概念所对应的知识展示页面。系统以概念为单位对中医证候知识进行展示,它在一张页面中综合呈现某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并基于概念语义关系实现知识导航功能。例如,系统会针对“脾胃阴虚证”提供一张知识展示页面,展示“脾胃阴虚证”的中文正名、类型、来源等信息,基于“现象表达”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疾病,并基于“由……组成”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症状”。

2.2 知识浏览与导航 系统实现了中医领域概念的分类导航界面。该界面提供一个类型列表,展示语义类型的名称及其实例数量;当用户选择某一类型时,系统列出该类型的实例。当用户点击某一概念的链接时,系统会导航到该概念的展示界面。

系统还实现了语义关系的导航界面。该界面列出知识库中的语义关系(如“由…组成”、“来源于”、“上位词”、“下位词”等)以供用户选择。如图3所示,当用户选择“由…组成”时,系统会分页显示知识库中所有的“由…组成”关系。用户还可以输入关键词对语义关系进行筛选。如当用户输入“香砂六君子汤”时,系统会列出所有包含“香砂六君子汤”的“由…组成”关系,用户即可了解到“香砂六君子汤”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若用户想了解“哪些药物治疗肝火犯胃证”,可在语义关系列表中选择“治疗”,并在搜索框中输入“肝火犯胃证”,系统则列出与“肝火犯胃证”有“治疗”关系的中药或方剂。

2.3 简单的知识问答 问答系统是知识库系统的一般交互方式,也是展示推理能力的一种常用方式。本项目构建了一个中医问答系统的雏形,它提供类似于搜索的界面,但“更加智能”:它不是提供成千上万的搜索结果,而是提供问题的答案和准确的知识。该系统实现了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以及推荐处方等常见的问答形式。如图4所示,当用户输入证候“脾胃虚寒证”之后,系统会向用户推荐“小建中汤(来源于教材《方剂学》)”、“丁萸理中汤(来源于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方剂。系统还基于简单的间接关系推理来找出推荐方剂。例如,系统可根据“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腹痛”和“脾胃虚寒证现象表达腹痛”,推测出“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脾胃虚寒证”,并将“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作为推荐方剂提供给用户。用户点击“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信息右侧的“推理依据”,即可查看系统推荐意见背后的推理依据。

目前,中医问答原型系统目前实现了3种用户场景,具体如下。

2.3.1 中医辨证场景 用户可输入一组症状(如口干、唇干、干呕、呃逆、面色潮红、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系统从知识库中找出与这些症状最为匹配的证候(如脾胃阴虚证),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2.3.2 中医证候信息问答场景 用户输入证候(如“肝气犯胃证”),系统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合适的方剂。在方剂推荐中,系统可根据知识库处理“肝气犯胃证兼有胃痛”等各种证候加减变化的情况。系统还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与该证候相关的疾病。

2.3.3 中医疾病信息问答场景 用户可输入疾病名称(如痰饮),系统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3 结语

中医证候学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基于知识库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了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本研究采用本体技术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对中医证候的古今概念进行准确描述,并理顺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该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万维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如下3方面的功能:(1)知识检索与展示:支持用户通过检索词检索知识库中关于某个概念的知识;(2)知识浏览与导航:支持分类导航、语义关系导航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导航;(3)知识问答:支持辨证问答、证候信息问答和疾病信息问答,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该系统初步验证了基于中医证候本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对于在中医证候学领域推广知识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博,崔蒙,杨硕,等.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5-9.

[2]张鸣.知识服务方式之――构建学科专题知识库[J].图书馆学刊,2006,28(3):108-110.

[3]李伟,赵卫利,刘冠群.知识库和知识发现技术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9,29(7):180-182.

[4]袁国铭,李洪奇,樊波.关于知识工程的发展综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30(1):138-143.

[5]马利,刘保延,谢琪,等.我国中医知识库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14.

[6]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晔.中医证候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6.

[7]孙卫卫,张恩,霍艳红,等.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4、5期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08.

[8]于彤,崔蒙,杨硕,等.基于web本体语言的中医证候知识建模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3,8(8):41-44.

[9] Gruber T 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2):199-220.

[10] Gruber T R.Ontology.Entry in the encyclopedia of database systems,Ling Liu and M.Tamer ?zsu(Eds.)[M].Berlin:Springer-Verlag,2008:1-6.

[11]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0-101,106.

[12]于彤,崔蒙,李敬华,等.中医药本体工程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7):110-112.

[13]车立娟,王瑾德,,等.基于“肺阴虚证”本体的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4):18-20.

[14]李新霞.基于本体的中医学脾胃病知识库的构建[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3-0004-04

Abstract: Facing the era of informatization and reclamation, medical libraries should transform into a think tank providing knowledge service as the center. In this article, the orientation of building such think tank (medical library system)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servic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ink tank, that is, resource orientation principle with the knowledge service as the connotation, service orientation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libraries, think tank mechanism orientation princip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study, with a purpose to promote the soft power of medical libraries, and remain competitiven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ra.

Key words: knowledge service; medical libraries; think tank; system; orientation

S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知识信息逐渐向数字化形式转化,智库体系的融合加速了医学图书馆的转型。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定位,应遵从以知识服务为内涵的资源定位原则、结合医学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定位原则、学研兼顾的智库机制定位原则。从智库与医学图书馆的融合设计到整体体系的构建,对其体系的定位研究至关重要。

1 知识服务与图书馆智库

1.1 知识服务内涵及意义

所谓知识服务,是指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普及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针对用户对知识获取和利用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的内涵十分广泛,一方面体现

作者简介:左红,馆员,研究方向为医院图书馆建设。 E-mail:

在信息资源的直接提供,以及挖掘大量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以及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和知识网络,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保障。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目标驱动服务、个性化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诉求,促进图书馆服务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1.2 图书馆智库

智库型服务起源于美国。所谓智库,是指思想库、脑库、智囊团,最早是帮助决策者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和思想方法以处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1]。智库的参与决策特性决定了它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的重视。图书馆集合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行业专家,为智库的发展搭建了天然的优势平台。我国智库一般分为政府性质的官方智库、民间发起的研究型智库机构和设立在大学内部的研究智库中心,本文着重讨论医学图书馆智库。

基于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是指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整体系统。

2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定位原则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定位原则包括资源、服务和机制3个维度。

2.1 以知识服务为内涵的资源定位原则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资源定位为满足医学专业知识的需要,建设面向公共卫生、医学知识、医疗医护、医学教育及日常健康知识的信息资源库。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库进行高水平结构化与集中化的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医学图书馆的知识需求 [2]。此外,医学图书馆智库还要广泛吸纳学界尖端研究成果,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展开互惠互利合作。医学图书馆智库系统的医学知识经过系统采集与转化、加工与存储,通过服务模块传递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有的放矢,快捷高效地解决难题。

2.2 结合医学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定位原则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服务往往贯穿于科研学习的整个过程,结合当前互联网、知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图书馆要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服务。医学知识的复杂性也要求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内容应具有知识性与多样化的特色定位。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方式要具有主动化与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帮助与指导用户。

2.3 学研兼顾的智库机制定位原则

机制定位主要指其组织构建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智库的管理,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效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运行效率。广纳医学方面不同的专业人才,完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构成,组建学研兼顾的图书馆智库体系。

3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资源定位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用户对医学图书馆智库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资源定位应包括知识服务,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知识创新,充实数据库资源;知识管理,整合与提升知识信息3个方面。

3.1 知识服务,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

医学图书馆智库文献供应商的供应体系是影响资源采购、资源储备数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医学图书馆智库需明确信息定位,在选择供应商方面,要认真审查,确保医学文献资源供应链的完整性[3]。形成以医学知识资源为核心的特色供应链,是构建完善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满足用户需求智库体系的第一环节。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文献供应链中,可分为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两大类,又分别包括期刊、图书、电子资源。用户通过团购或单独订购的方式可获取智库提供的收费文献。此外,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免费资源可公开为用户提供阅览或下载服务。这样,用户通过付费或免费的方式,可以获取医学图书馆智库中有关医学知识、医疗医护、医学教育的知识内容。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有利于保证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文献质量,方便图书馆文献的管理,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权威的知识信息。

3.2 知识创新,充实数据库资源

数据库是医学图书馆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图书馆要利用技术对已存文献资源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各种医学专题数据库,发挥医学图书馆的特色优势。例如中国人民医院图书馆(http://.cn),近年来加大了数字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力度,购买了诸如SDOS(ScienceDirectOnSite,荷兰Elsevier公司提供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美国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多达40余种,还专门设置了数据库研究开发部门,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开展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研发,自主研制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医学图书馆馆藏生物医学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药物使用指南》等一系列医学文献信息数据库,加强了医学文献资源的储备,丰富了该^的数据库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医学类文献数据库,创造了国内领先的医学图书馆智库。

3.3 知识管理,整合与提升知识信息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作用在于对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文献进行有序化和整合化的分析处理,以一种更加完整和直观的形态呈现于用户面前,最快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增强信息资源的活性与利用价值。因此,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应加强分析资源、整合资源、提升信息价值的能力,以实现文献资源的流通与增值。

4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服务定位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知识取向决定了其服务定位,图书馆应以知识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文献,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采用灵活服务方式,以实际服务效果为标准,及时征求用户意见,获取反馈信息。

4.1 以知识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文献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开展社会化、网络化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检索。在实现智库体系时,首先应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服务系统。不同高校、不同企业因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其侧重点。医学知识库是信息资源的储存,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容。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例,它汇集了大量的生物医学文献信息,同时也对信息源进行了拓展延伸。类似CBM的知识库还有COCHRANCE协作网、美国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等。因此,医学图书馆智库应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兼顾外部知识库与内部知识库,建立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医学特色馆藏[4],使之达到知识系统性、检索便利性的目的。

4.2 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采用灵活服务方式

所谓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是指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应该根据用户对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个,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用户考虑,以满足用户要求作为终极服务目标。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方式应在网络化和远程化的服务体系中加以融合发展,以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开展网络读者服务、网络医学知识检索服务、网络医学知识咨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及远程指导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5]。

4.3 以实际效果为依据,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的设计与规划最终是否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还需在实践过程中对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用户的满意度是衡量服务体系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医学院图书馆智库服务定位必须以实际效果为依据,通过认真调研分析用户在智库资源信息服务领域里的真实需求以及接受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简述为,医学图书馆首先将医学知识进行采集转化与加工储存,然后通过检索、借阅等服务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设置用户反馈环节。用户对医学图书馆智库体验之后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图书馆馆员,馆员将集中的问题进行统一处理或者生成新的服务,再次参与到信息服务的体系当中。由此形成一个开放式、循环式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反馈信息机制在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当中起着促进工作、改善系统的作用,是下一阶段工作调整的重要依据。

5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机制定位

基于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要按照知识服务的要求,全面建设用户需求机制,以便符合知识服务的导向原则。还要广纳高水平的馆员,注重创新性团队的建设,组建科学的知识管理机制。要兼顾“学”与“研”,打造多重发展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机制。

5.1 从知识服务角度出发,分析用户需求

“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并非一句口号,医学图书馆智库要将分析用户作为一个机制进行构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http://)十分重视用户分析机制,该图书馆定期分析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近期的检索情况、借阅习惯和需求方向,掌握读者、用户的大致取向,为其提供特定的个性化服务,定期定时将用户有可能感兴趣的资源信息进行推送,真正实现“急人之所急”的服务理念。此外,分析用户需求机制还为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发展点亮了方向。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对象不仅包含了医疗工作者,如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生护士、卫生部门人员,还包括了医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各行业用户需求机制,可以有效地对不同需求者进行知识信息定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用户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医学图书馆提出不同层面的意见及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积极对用户访问图书馆资源的详细情况进行搜集与分析,将不同人群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分类存放,简化检索程序,缩短了资源信息获取的时间,切实做到了从知识服务和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5.2 闹强夥⒄菇嵌瓤悸牵组建科学知识管理机制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管理机制,集中体现在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依据知识服务的理论,知识管理可以分为采集与加工、存储与积累、传播与共享、使用与创新4个环节,每个环节按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即为科学的知识管理机制。结合医学图书馆智库特点,具体表现为医学知识的采集、转化、加工、存储、服务链性发展顺序。医学知识的采集是智库构建的起点,也是医学知识得以利用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质量;医学知识的转化是指将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医学知识的加工是按照不同的要求和一定的方法程序,将获取的零散的、无序的资源信息进行分类、鉴别、筛选、剔除和整理,使得医学图书馆智库中的资源信息条理化、准确化、规范化,使医学知识内容具有使用价值,便于下一步的储存与利用;医学知识的存储功能是指将医学知识进行科学有序的存放、保管,方便用户的检索和阅览;医学知识的服务即知识管理机制的最后一步,是将医学知识传递给用户,使其得到使用。

5.3 从学研兼顾角度构建,吸收高素质人才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机制定位在于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维度的决策。因此,图书馆智库构建不仅要对日常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还要外延至科研领域。例如,遵义医学院图书馆智库(http:/// tsgcms/index.php),遵循边建设边培养的机制定位,在专业医学知识学科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复合效应下,构建了图书馆服务能力共生机制和高素质人员培养模型。遵义医学院图书馆设立了研究骨干创新团队,兼顾“学”与“研”,既考虑眼前目标,又注重长远发展,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丰富图书馆科研团队。此外,医学图书馆内还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前沿的医学动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定期将医学研究项目进行汇报、交流讨论,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者的业务技能。

6 结语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并不是简单的为科、教、研献计献策,而是资源定位、服务定位、机制定位三大部分的综合体系。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主动向资源化转型,构建智库服务体系,提升医学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徐晓虎,陈圻.智库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3-68.

[2] 付佳.泛在知识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72-74,78.

[3] 周慧.医学院校图书馆向地方医院开展智库服务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4):75-78.

[4] 夏旭,孙懿斌,张草贤.医学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6):326-339.

[5] 武咏斐.医学图书馆延伸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 103-105.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3

1重视人文社会学知识学习运用的意义

1.1确保医疗安全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安全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医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知识,如果简单地仅从医学角度分析评估安全隐患、处理安全事故苗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不能仅仅把患者当作单纯的生物人,单纯用科学技术为患者治病,还要从人文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思考,赋予其社会属性,从社会学角度考虑患者职业、健康常识掌握程度、心理状态、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入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减缓医患矛盾,确保医疗安全。

1.2提升医疗质量随着卫生观念的逐步转变,医疗质量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扁平化已经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化,这其中涉及医疗服务、医患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要求医务人员在做好医疗文书等基础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融入社会学知识,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深入交流,完善各项签字知情同意手续,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设定的治疗路径执行,保证环节控制和终末质量。

1.3提高技术水平现代医学涉及到伦理学、材料学、物理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知识。而今医学知识日益普及,医患信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医师要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一方面,要求医务人员善于并重视细节的观察,把社会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推理诊断,尊重患者权利,选择患者能够接受的、实惠准确的检查手段,提高医患信任度和诊断符合率。另一方面,医务人员通过在医疗活动中对社会学知识的运用,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医学领域新进展,从而促进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2运用人文社会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2.1强化对人文社会学知识的学习以医师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正受到冲击,突出表现为医患关系紧张、冲突不断,现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形成,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为患者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解释,提供可供患者选择的服务,并协助患者进行决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知识,相信和尊重患者,并善于观察患者社会知识面,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患者进行分阶段、多层次的针对性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配合治疗,从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2]。作为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适应新常态,进行服务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医疗服务中不再只有医师具有发言权,医师不能完全承担决策和服务的所有责任,必须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学的历史、现状及局限性,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责任分工。

2.2熟练运用人文社会学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掌握社会学知识,就掌握了一种方法,医患沟通时,就占据主动。据调查统计,医患关系和谐、投诉率低的医务人员,掌握运用社会学知识越熟练,执行制度规范和风险防范意识越强[3];相反,对于社会学知识不重视或掌握不好的医务人员,往往临床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服务的随意性大、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工作中问题发生率高。作为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需要考虑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如在详细了解患者的职业、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的情况下,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期望值,并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因此,医务人员不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语言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并灵活运用,以适应当前医疗形势的发展。

2.3综合运用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知识确定治疗方案中国的传统医学理念使社会人群对医学的认识,更多地局限在抽象的逻辑推断中,而缺乏医学自然科学常识,难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科学的认识。我国现阶段,医患之间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一种现实存在。民众普遍存在着对医学诊疗活动过高的期望值,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医师很难做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这种高期望值与实际诊疗结果之间的落差常常就形成患者对医疗的不满意、不信任[4]。医学的本质决定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其中患者是疾病的主体,是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理应参与到自身疾病的诊治决策中。随着医学知识的爆炸、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更是唾手可得,患者通过上网查询等手段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学信息和较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的权威性,加剧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淡化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因此,医务人员要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愈后情况等医疗知识,与患者交流,给患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并在达成共识后切实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医疗服务。

3加强对社会学知识的更新实践

3.1关注人文社会学新进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疾病的认知越来越多,对健康的重视和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医院却一味停留在原有的服务模式下,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面临淘汰的危险。因此,作为医院管理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关注人文社会发展动态,加强人文社会学知识的更新,转变发展理念,并及时掌握运用于医院管理,才能确保医院的持久发展。

3.2重视医院人文建设良好的医院人文建设是医院管理者必须始终重视的内容,其核心是解决“为谁服务”问题。坚持以患者为本,提高医务人员素养,营造和谐交往环境,确保技术提升和医疗安全。一名出色的医院管理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关注医院人才学科、设备设施和技术服务等内容外,更应关注医院的人文内涵建设,用文化凝聚人心,用文化引领创造和谐、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4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医学生 新型知识结构 医学模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 Robert Glaser )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 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学潮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4]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2).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医学模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RobertGlaser)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4]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2).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6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医学生 新型知识结构 医学模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 Robert Glaser )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 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学潮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4]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2).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7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医科大学2007级本科全日制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I临床、护理、VI腔、麻醉、药学、影像、儿科、预防和法医九个专业共500人。

1.2方法

使用自制的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的问卷。问卷设计经课题组认真讨论并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后修改形成j。为了最广泛的体现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各系选取三分之一的同学接受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97.8%,有效率95.8%。问卷一共设计了15个问题,大致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2.1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较高

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60.6%,无所谓的占17.5%,不感兴趣的有18.3%,厌恶的占3.2%。这表明多数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2医学生学习专业课负担重,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度相对较高

在调查医学生用于学习专业课花费的时间和掌握程度上,42.9%的学生花去课内外大部分时间,34.3%的学生是在课内学习专业课;75.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基本掌握,6.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熟悉专业知识。这表明作为医学生要想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需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负担偏重。

2.3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文史知识普遍缺乏

在调查中有90%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其中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狭窄。在医学、文史、理化、其他娱乐类这四方面知识中,认为缺乏文史知识的占42.1%,缺乏医学知识的占30.1%。而在最喜欢的五类读物(文史类、经济类、艺术类、时政军事类、科普类)中,选择文史类的也高达37.9%。可见,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状况普遍不够满意。由于绝大多数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理科生,所以文史知识相对贫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医学生知识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尤其缺乏实用技能

对于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55%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中,有57.6%的医学生选择了希望开设实用技能类的选修课。可见,医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5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70.8%的学生偶尔去图书馆,6.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74.2%的学生偶尔去听学校开办的讲座,20%的学生从来都不听。这表明医学生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愿望缺乏有效途径加以解决,制约了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环境均呈现科学发展不足的特征,亟待改变。

3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医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发现医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医学生知识面偏窄,且缺乏创新精神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思想下进入高校的医学生很难从原有的学习方式中扭转过来,追求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知识面狭窄。这种现象制约了医学生的发展,对其今后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也极为不利。此外,医学生除了知识面窄,还表现出思维定势,缺乏创新意识。医学生接触的知识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下,极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呆板、固执成为普遍现象。

3.2知识构成不合理,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

医学生在对待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上,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其他知识的倾向,尤其是人文知识更显匮乏。从调查结果可知,76.8%的医学生对待专业课学习的态度都非常端正,花费时间较多,且专业课掌握程度较高,75.7%的医学生能够达到基本掌握。但与此同时,41.8%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文史知识,79.5%的医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与人文素质同等重要。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教育重视有余,而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然而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医疗实践还是社会发展,都要求医学教育是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职业道德的养成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偏低的典型表现。

3.3知识结构不平衡,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技能

目前,我国多数医科院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有所忽视。在具体安排中,用于实践的时间短、次数少,实习计划往往因某些客观原因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有些教师重理论、书本,轻实践、实习,不注重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往往使实践、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据统计现在大学生90%的知识在毕业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应用,这其中虽有自然陈旧老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所致。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56.6%的医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并且276人选择实用技能技巧类的选修科目,这也充分说明了医科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缺乏,需求较大。

3.4医学生在校期间拓宽知识面的途径单一,且效果不好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各医学院校不懈努力,相继开设部分非专业的选修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校扩招后,限于师资的数量、结构、专业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很难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往往根据教师而非需要而开课。这样不仅降低了选修课在医学生心中的地位,造成医学生敷衍了事的学习,而且起不到推动医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生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网络,仅有22%的医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只有5.8%的医学生经常听学校的讲座,竟有20%的医学生从不听学校组织的讲座。可见,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对现有可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4对策与建议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卫生管理能力等J。的相应的医学院校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医学生培养方案,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4.1转换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医学模式转型,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数,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山西医科大学各医学本科专业在必修课上开设的非医学课程只有4门思政课和英语、体育、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在选修课上非医类课程每学期均在10—15门,其中人文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足50%。可见,医学院校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促进文理知识的渗透,创设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更高层次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4.2增加医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医学生只有在学校阶段动手实践、充分锻炼,才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顺利适应岗位需要,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学校不仅要加大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比重,为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而且应该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社会,学会沟通,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J。只有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统一,医学生的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医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3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医学

院校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普遍面积小、建筑老,加上长期以来沉重的专业学习负担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校在校园的文化氛围,尤其是人文氛围方面有所忽视,普遍呈现活力不足、气氛沉闷、思想单一的状况。这不利于医学生培养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该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通过校园装饰的表现、校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园道路的命名、校园雕塑的展示,以及建立医学人物事迹陈列馆、医学博物馆、医学史长廊等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医方面的知识篇8

2006年国务院16个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并确立了“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1]。2011年江苏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决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并提出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因此无论是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还是江苏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中医药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中医药持续、快速发展的源动力。由于中医药蕴含大量隐性知识及其特有师承教育模式,使得中医药继承与科技创新的基地主要集中在中医医院,因此研究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少量几篇文献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作了一些定性研究, 为促进医院科技创新提出了对策,但是,结合中医药蕴含大量隐性知识特点,基于隐性知识管理视角,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定量实证研究文献几乎未见。从已查到的文献来看,傅一军等结合中医特色优势角度,给出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一些措施[3];刘志国等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医院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4];周典等对医院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5];郝芹华研究了加强科研管理与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关系[6];何含兵等对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7];吉建伟等对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定性研究[8]。

总结上述文献可知,现有文献大多是对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实证分析,对于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本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理论,通过对江苏省内有代表性的中医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分析,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提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申俊龙,等:基于中医传承的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Vol.31, No.2预 测2012年第2期

2 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模型

根据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分析[9,10],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是在中医医院特定情境中,通过中医知识传承实现的。中医医院情境的不同,决定其中医知识的差异,从而影响中医知识传承。中医知识的情境嵌入性意味着中医知识传承必须充分考虑中医医院情境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医医院的特点,将中医医院知识场境分为医院学习文化SC、领导行为LB、激励措施IM、医院知识管理模式KM和组织结构OS五个维度指标。中医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延伸至管理角度,实际上是以中医知识传承即中医知识如何获得并使用为前提的。中医知识传承是对中医知识及其创造、汇集、组织、传播、利用和发展的系统管理,它需要在注重且提升中医传承意愿的情况下,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可以为中医医院内广泛分享和合理应用的中医知识。本文将中医知识传承分为中医知识获取CMKO、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CMKS、中医知识传承意愿CMKW三个维度指标。根据文献[1],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包括中医科学理论创新CMTC与中医技术与应用创新CMSC两个维度指标。

本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将中医知识传承作为自变量,中医医院知识场境作为影响变量,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作为因变量,研究促使中医医院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1a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1b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1c 医院学习文化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2a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2c 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3a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3c 激励措施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H4a 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4b 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5a 组织结构与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5b 组织结构与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H6a 中医知识获取与中医科学理论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6b 中医知识获取与中医科学技术与应用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7a 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与中医科学理论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7b 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与中医技术与应用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H8a 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8b 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参考文献研究成果[10~12]、省内各中医院老中医专家座谈、学术专家座谈、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管理领导访谈、团队多次集中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基本信息部分,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称等信息,中医知识场境子量表由16道题组成,中医知识传承子量表由11道题组成,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子量表由13道题组成,量表采用利克特表(Likert Scale)5分制法。

研究样本从江苏省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名录中选取, 最终从苏南、苏中、苏北各片区选取有代表性的8家中医医院,每家中医院选取30至40名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医生及少量科技管理干部,共270位中医医生及科技管理干部组成问卷调查的样本。问卷回收后,剔除问卷的准则是:剔除问卷填写缺漏多于5个选项者; 剔除问卷从头到尾选择同一分值者。剔除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6.7%。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中医知识场境子量表的16道问题项Item-Total相关系数都大于0.6,五个维度指标的

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83;中医知识传承子量表的11道问题项的Item-Total相关系数都大于0.68,三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87;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子量表的13道问题项的Item-Total相关系数大于0.7,两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值都大于0.87,符合Item-Total相关系数应大于0.35,Cronbach’α系数值应大于0.7的判断标准[13]。检验结果表明各子量表的信度较高,各维度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

收敛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子量表中各维度指标CFA模型的χ2值在测度模型有自由度时的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χ2/df值符合小于3的标准;GFI、NFI、CFI和IFI等都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9;AGFI都大于推荐的0.8;TLI都大于0.9;RMR都小于0.05;RMSEA都小于0.06。各项测度指标都比较接近理想值,说明各维度指标测度模型的拟合效果符合要求。在各量表中,维度指标对各题项回归系数的临界比(C.R.)都大于1.96,各题项对维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因为某些显变量的因子载荷固定为1,所以会出现显变量的因子载荷大于1的情况。标准差都大于零,说明各题项对维度指标的解释能力符合要求,不需要删除任何题项。上述结果表明,各子量表中的题项可以表征维度指标的内涵,子量表中变量收敛效度符合要求。

4 研究结果

4.1 结构方程回归路径检验

结构方程(SEM)中各潜变量均以多个测量项加以测量,而若均以具有多重指标的潜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有可能因为结构方程的数理运算过于复杂,估计参数过多,导致模型的拟合度降低。为避免此问题,本文在进行假设检验时,首先以“嵌套模型方法”进行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而后再以个别路径系数的t值验证个别假设是否成立[13]。结果显示上述关系所表示的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拟合状态。为深入研究变量间路径关系并验证假设,需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和比较,分析潜变量的直接路径系数(见表1)。路径系数中标准化系数值越大表示在路径关系中的重要性越高。

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验证直接作用假设。本研究验证通过条件为:临界比C.R.的绝对值大于1.96,且显著性概率值控制在0.05以下。在此基础上,标准化系数值越大表示在路径关系中的重要性越高。因此各直接作用假设的验证结果是:假设H2c、H4a及H4b不成立,其余假设均验证通过。

4.2 结果分析

验证结果表明,有3条原假设不成立,反映出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中医传承意愿并未引起高度重视。领导行为与中医知识传承意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领导行为对中医知识传承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在中医知识传承过程中,传与承的强烈意愿对中医的顺利传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这方面,虽然有专家意识到了中医知识传承意愿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中医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行为并未真正将加强中医信念作为重要考虑,使得在重视进修学习过程中并未将其纳入,使之成为被忽略的方面。

(2)知识库建设对中医知识传承的潜作用力还有待挖掘。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到中医知识获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获取的作用不明显;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到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传播与共享的作用不明显。从结果来看,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对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的作用均不明显,究其原因,目前中医医院里知识库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知识库的建设还很少,在企业里很重视的知识库在中医医院还比较陌生。但是中医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共享的过程在中医医院以一种其他的方式进行着,因此二者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工具,知识库的作用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中医知识传承除了采用自身的途径进行之外,还必须重视信息化工具的高效利用。

从成立的假设及影响重要度来看,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对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均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又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影响度上要大于中医知识获取的影响度。这说明我国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仅重视中医知识的获取积累还远远不够,还需更加重视现有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传播与共享中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而我国在中医传播与共享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5 对策与建议

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表明中医医院知识与中医知识传承成正相关关系,中医知识传承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因此营造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承的中医医院知识场境,加强中医知识传承对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还发现,中医知识传承意愿虽然不能直接对中医医院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但是却对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注重加强中医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要提高中医知识传承意愿。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5.1 营造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承的中医医院知识场境

(1)提倡学习、继承与创新的中医院文化氛围。由于中医知识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过程性等特点,而且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源泉,中医院文化需要强调学习精神、继承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医院文化建设首先就是创造一种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继承和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内外部交流、培训,如选派人员参加公共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或聘请一些名中医、专家到中医院内部进行授课与培训,为全体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平台,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减少因知识差异导致的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障碍。中医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最终由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去实践,因而必须动员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到组织学习中来。医务人员对组织的认同和承诺将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全员参与组织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医务人员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共识和理解程度,增强组织的中医科技创新能力。

(2)建立“按知分配、按才分配”的中医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措施。中医知识存在于中医院医务人员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中,存在于个人脑海中的中医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且这些中医知识与其在中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联结在一起。通常中医院医务人员用自己所掌握而别人尚未掌握的中医知识来衡量自身价值,不愿意与其他人共享中医知识,害怕把中医知识传播给他人后,会影响自己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因此,建立中医知识开发、传播和应用的激励措施非常关键。虽然中医院为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提供了平台,但是中医院仍然需要对每个医务人员不断进行激励,持续激发他们共享和创新中医知识,从而有效地把医务人员个体中医知识转化为中医院共有中医知识,扩大中医院的中医知识存量。中医院应把医务人员视为“有知识的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医务人员感到公平,必须建立与医务人员的中医知识运用与创造性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合理的知识报酬体系能够让医务人员感到公平,并能留住医术好的核心骨干医生,有发展潜力的医生,不断淘汰表现较差的医务人员。精神方面,可以授予中医隐性知识拥有者和贡献者相应的荣誉称号,在中医院内进行表彰等来满足医务人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转贴于

(3)构建扁平化的中医院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管理与学习效率。中医院组织结构决定了中医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效率。中医院知识分布的变化及其创新过程往往要求中医院在组织设计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整体上看,与中医知识创新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必须是具备环境适应性,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动力,能够有效激励知识员工的开放式组织结构,其突出特征就是能够有效地将组织内外分散化的中医知识加以有效整合,并持续地实现中医院组织知识的积累、创造和更新。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都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从最上面决策层到最下面操作层之间隔着许多管理层,管理手段主要依靠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得组织中的每个人与上级很难进行平等的沟通,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损害。同时,由于机构臃肿、层次过多、协调不畅,往往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中医院必须改变传统组织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以便于在中医院内部实现终身而高效的组织学习。

(4)建立与中医院发展相适应的中医知识库,并充分有效利用中医知识库。虽然研究结果表明医院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医知识传承的正相关关系不成立。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中医院都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中医知识库管理的概念,从而导致中医知识库管理水平极其低下,以至于没有对中医知识传承发挥任何作用。但大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表明,组织知识管理模式对组织知识的创新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医院要想促进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未来必须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中医知识库。

5.2 重视中医知识传承,促进中医医院科技创新

(1)提高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知识传承的意愿。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国内也不断出现反对中医的声音,甚至一些中医医生都对中医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明显阻碍了中医的传承。这种情况下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尤其需要加强中医知识传承意愿。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利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制定适合当地的中医政策和措施。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对民众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从政策层面为中医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地中医医院必须加强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的信念,尤其加强师承过程里中青年中医医生的信念,并且采取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促使名老中医积极地传授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

(2)正视中医知识特点,重视中医知识获取、传播与共享。由于中医药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其多在名医诊疗过程和思辨过程中动态体现。因此,若要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整理挖掘其隐性知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名医的诊疗过程和思辨过程。隐性知识只有在流动和共享中才能显出价值。而且如果不及时梳理和更新,很可能会衰减和弱化。因此中医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刻不容缓。中医知识获取主要包括了中医知识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大量医学数据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促进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而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包括了横向与纵向的交流,包括加强中医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医医院间学术交流以及中医医院与中医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交流,同时不可忽视中医医院内部不同科室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加强优势互补的中医医治团队建设。由于中医知识相比较西医知识的隐性特点更明显,因此,宽松的知识交流与经验共享,构建集思广益、自由讨论的氛围,对中医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作用更加明显。

(3)顺应中医知识特点,重视师承制在中医临床教育上的作用。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养,这对高等中医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临床中医知识的隐性特点,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真正中医人才的培养要求,致使真正能够精通中医药整个知识体系、具有创新精神的名医、名家欠缺。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学术需要多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实践性强、学术流派多及独具特色学科本身决定了师承制教育在中医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学术界也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师承教育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中医临床教育的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矛盾,中医显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学校教育,而中医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中医临床学术思想和经验却必须靠师承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医师承工作颇有成绩,对于中医重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挖掘程度大大加深,中医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也说明了师承制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国务院16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tianshannet.com.cn/news/content/2007-03/21/content_1752389.htm, 2007-03-21.

[2]江苏提出“十二五”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EB/OL]. health.people.com.cn/GB/200501/13838416.html, 2011-01-28.

[3]傅一军,茅扬.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推进医院科技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8):28-29.

[4]刘志国,崔健.医院科技创新与隐性知识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22-224.

[5]周典,刘心报.医院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3):193-195.

[6]郝芹华.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医院科技创新[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1):88-89.

[7]何含兵,罗长坤,孙兆林同,等.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3):112-118.

[8]吉建伟,郑孔林,葛焕青,等.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34-35.

[9]谭可欣,郭东强.隐性知识管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7,19(12):49-54.

[10]Nonaka L,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34.

[11]王国荣.组织学习视角: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组织学习方式相关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文献
    刊号:31-168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