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8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1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目,属于《红楼梦》序幕部分,作者有意识借这个“回目”,自然生动地呈现“贾府”的纷繁世界,以便为主要人物命运轨迹展开“张本”。这个纷繁的“贾府”隐含着太多的社会精神文化意义,而我们的学生起初所看到的是“纷繁”表面,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大家闺秀到豪门之家的“新鲜印象”。为此,我试图将学生从“纷繁”的表面,引向纷繁的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谜。“一盘输赢难料真,须问旁观冷眼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旁观者清。我引导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视角关注贾府的“纷繁”,还要同林黛玉这个“敏感谨慎”的少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冷静分析黛玉所“看到”的心动“细节”。

我认为导读《林黛玉进贾府》,既要关注典型环境下人物的命运线索和思想性格取向,也要看人物的命运走向和思想性格走向对典型环境的反作用,这样文本解读才是思辨的。我们过去在分析典型环境时,过多关注“物化”的环境,而对“人际环境”以及“人际环境”背后的“社会人文环境”缺少关注,“借‘黛玉’一双慧眼,把这‘贾府’的‘纷繁’看清楚”,就要把对典型环境的分析聚焦在“人文环境”上,引导学生分析“人文环境”对典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的“作用力”,也有意识地分析典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的发展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力”,这样的解读应该是深刻的。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许多语文教师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往往采取归纳概括情节梗概的办法,把血肉丰满的文本变成“骨骼标本”。其实本文的情节线,学生很容易厘清,因为曹雪芹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把情节组织得如一条河流,远观近瞧都清晰可见。我没有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梳理情节结构上,而是以旁观者理性角度,借助林黛玉的慧眼审视“林黛玉进贾府”的全过程。

为了让学生不迷失在文本的森林里,我给学生提供整体阅读的宏观线索,让学生们阅读高中人教社必修教材③中“名著导读”关于《红楼梦》导读内容。还给学生提供了《红楼梦》中“枉凝眉”“终身误”等经典“曲目”,还有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前后重要“线索”。这些教学导航活动,使学生能够“冷眼旁观”,有些细节,即使林黛玉没有“心动”,细心的学生也会发现其中的端倪,看出“祸根”隐藏的地方,破解了“梦”的“真实”。

为了让学生整体掌控文本,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

下列题目都曾作过该“回目”标题部分,为什么教材编者选择了“林黛玉进贾府”作课文题目?

A.接外孙贾母惜孤女,B.林黛玉抛父进京都,C.荣国府收养林黛玉,D.贾府喜迎林黛玉,E.林黛玉进贾府

学生阅读文本后,结合教师提供的“线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B项里面的“抛父”不妥,有主动离开并遗弃父亲之意,这与原文不符,林黛玉进贾府本是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父亲林如海安排的结果,一个小姑娘怎能“抛父”呢?“进京都”从范围指向上也不明确,明明是进贾府,贾府才是本回目彰显的重点。

2.C项里面的“收养”一词也不妥。“收养”的对象一般为孤苦无依的弱者。而林黛玉进贾府时,并不是“孤苦无依”,爸爸是林如海,主政江南的盐官,那可是“肥差”,贾政接到林如海推荐贾雨村的信后,就为贾雨村铺就了光明的仕途,可见林黛玉的背景之深,林黛玉是“官二代”。林黛玉进贾府,受到贾府的“热情”欢迎,与林如海的社会地位不无关系,她可是林如海唯一的继承人啊!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了,孤木难撑,连自己的爱情阵地都守不住了。所以,课文标题还不能用“收养”这个词。

3.A项的“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能反映局部情节,而且不能突出本回目的结构作用“呈现贾府的典型环境”。

4.D项“贾府喜迎林黛玉”,这个题目倒是与课文的主要内容合拍,但是林黛玉这个主角没有凸显出来,另外“喜”字也值得商榷,真的是“喜迎”吗?走进这一回目,你就知道“喜迎”显得很“虚”,进门就是眼泪相“迎”,舅妈表面上很客气,那也只是看在贾母的面子上的礼数罢了,舅舅呢?连面都没见着,不是不在家,而是借故推辞,不痛不痒嘱咐了几句,让人觉得像冰一样寒凉,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晚辈女孩子在男权世界里根本不算什么的。王熙凤倒是挺热情的,“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可是热情的驱动力来自“贾母”,还有热情的背后可是“立威”和“警告”,说不定还有圈套。贾宝玉倒是一见钟情,可是一场“闹玉”大戏,连哭带摔,惹得“鸡飞狗跳”,林黛玉哭成了泪人了。喜从何来?

唯有“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可以高度概括文本内容的组织线索,也提供了看清“贾府”典型环境的真实视角。“大家闺秀”初来乍到,又是一个“秀外慧中”的敏感女孩,“时时小心,处处在意”“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如履薄冰,谨慎至极,借林黛玉这个视角看贾府,就可以“身在高层”,不畏“浮云”了,那些细节一旦入了“黛玉”的慧眼,你就要好好品味,兴许就有重大发现。“脂评”曾曰:“写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

二、“慧眼”看破贾府“纷繁”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的长河里,只不过是上游的一段,可是这短暂的一段,到底蕴含着多少文本秘密,红学家恐怕也说不清楚,笔者没有把红学家的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只是让学生以林黛玉为“导游”顺流而下,借黛玉的“慧眼”,把沿途重要发现记录下来给大家看,还真看出了“真相”。现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剪辑的林黛玉“特写”展现出来,赏鉴过后,你会惊讶“纷繁”背后的“真相”。

1.一看东西“大”“小”。

①宁国府的大门: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②贾母院:紫檀架子的大理石的大插屏、正房大院、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

③荣禧堂:仪门大院落、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机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学生说,在贾府有“大”物件的地方,往往都是贾府的“脸面”地方。“大”门处处显“大”,就是“门脸”,豪门显赫。贾母,是贾府的精神权威,是贾府礼教文化的塔顶,有“大”物件才气派,才与主人养尊处优的地位相匹配。荣禧堂,那是荣国府的政治中心,怎么看出来的?看看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上“斗大”的字,还有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还有那副对联,就知道了。在荣禧堂就连“小”也是“大”的意思。“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机宸翰之宝’。”这行“小”字确是“大人物”皇帝所题。黛玉是官宦人家的女孩,这“大”,这“小”,一眼就知贾府与“别家不同”。她来到了封建家族的宦海漩涡,豪门深似海,她不小心谨慎行吗?

2.看“半旧”之物。

有学生惊奇地发现,荣禧堂东边三间耳房内的物品陈设“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而东廊三间小正房内的物品陈设“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荣禧堂都是名贵之物,荣禧堂东边三间耳房内的物品皆为名贵的“床上用品”,而东廊三间小正房物品陈设大都是“半旧”的。

这是为何呢?小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可见这应是贾政平素读书或接待亲友的地方。“荣禧堂”,是接待官僚贵族的地方,从“荣禧堂”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就知道了。“三间耳房”,是王夫人“居住宴息”处,而王夫人是荣国府的“第一夫人”,是贾府掌权者,王熙凤,贾宝玉,也都很怕她,她住的地方奢华至极,可以想象。“三间小正房”里的“半旧”之物,不应是贾府衰败的“征兆”,如果这半旧之物在“三间耳房”里倒是可以这样认为。贾政是贾府礼教文化的代言者,是诗书礼缨之家的楷模,“俭以养德”的大道理,贾政心知肚明,“戒奢以俭”也是贾府的“脸面”,尤其是读书人的“脸面”,所以,在他书房、接待亲友的地方,摆放“半旧”之物,就是贾政、王夫人刻意为之的设计,似乎让奢华的贾府有一处“忆苦思甜”的地方,这是做给别人看的,一面以奢华示人,一面将富贵藏起,中间再设一个勤俭之地,封建家长的“多面”人生就这样被物化了,贾政不愧是“假正”,太有才了。都说眼见为“实”,这“半旧”之物可是林黛玉亲眼所见,这般“假象”,不知聪明的林黛玉是否看得清楚,若是看得清楚,她就会心痛,因为在这里找到“假”的非常容易,而找到“真”的比登天揽月还要难。

3.察言观色辨人情“冷暖”。

林黛玉慧眼聚焦了王熙凤、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林黛玉戏看王熙凤,惊看贾宝玉。

(1)戏看王熙凤。

王熙凤一言一笑,一个“假”字了得!林黛玉冰雪聪明,不露声色看在眼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看出了王熙凤放诞背后是恃宠而骄,威严的贾母竟然与孙媳妇调侃,王熙凤在贾府翻云覆雨的力量,已经让林黛玉不寒而栗了。其实,王熙凤的言笑,不仅仅是本性使然,也是用心良苦的,要给初来乍到、深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一个“下马威”,“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学生从王熙凤的热情如火的问候和喋喋不休的关心中看到了弄权者的威严和警告,不由得为小小的林黛玉捏了一把汗,原文中并没有写林黛玉对此的反应,这更让读者担心了。学生还从王熙凤的装束中看到了“俗艳”,从王熙凤的哭与笑中看到了“虚情假意”,从应答王夫人的话里观察到了王熙凤的“圆滑”。总之,林黛玉遇到王熙凤,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了,偏偏林黛玉又是一个敏感女孩,今后二人肯定有交锋的时候,不过受伤的应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妈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薛宝钗与王熙凤是表姐妹,这样的姻亲关系,让王熙凤毫无疑问地站在薛宝钗的立场上,成为戕害林黛玉的刽子手。林黛玉第一次见到王熙凤,已经感到了王熙凤的煞气。

(2)惊看贾宝玉。

为什么惊看宝玉呢?因为在宝黛初会之前,林黛玉听到了母亲和舅妈,即贾宝玉的姑姑和妈妈的恶评,而亲眼见到宝玉时,看见宝玉的作为,方才知道贾宝玉其实是“真宝玉”。

①看“表字”。

我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送给林黛玉见面礼了吗?”学生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就回忆文本或者搜索文本细节。有的学生说,没有送任何礼物。在这些学生眼里,礼物应该是物化的东西。也有的学生说,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礼物是“表字”。这也能叫作礼物吗?一位学生解释说:“‘表字’在封建礼教文化的背景下只属于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子,而女子,无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都没有“表字”,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来说,精神的尊重比任何物质化的礼物都尊贵。宝黛初会,贾宝玉送给林黛玉“颦颦”妙字,其实是对现实礼教文化的叛逆,是贾宝玉男女平等的民主意识的鲜活呈现。”

②看摔玉。

宝玉衔玉而诞,这通灵宝玉,贾府视为“命根子”,宝玉视为“劳什子”,连“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一个好东西”。宝玉又哭又摔,闹得贾府鸡犬不宁,乱成一锅粥,而这乱局,竟是由处处小心谨慎的林妹妹不经意的一句话“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引起的。说者并非无心,道出这世间的不平等;听者偏偏有意,更觉这世间不公正。于是一暗一明,对这不公道的现实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反抗。林黛玉看宝玉为她摔玉,更见男儿率真本性,更见宝玉卓越不凡的民主精神,林黛玉终于在贾府繁华之后找到了“真”与“美”,但这“真”对林黛玉来说,是福,还是祸?学生说,是“祸”躲不过。林黛玉喜欢一个封建礼教文化的叛逆者,本身就是叛逆的意识。林黛玉刚一来贾府引发这个叛逆者哭玉、摔玉的叛逆行动,于是我和学生们就想,礼教文化深重的荣国府的家长们,恐怕已经把林黛玉当作“不祥之物”了吧!

林黛玉为得到亲情眷顾而来,第一天到贾府,热热闹闹,纷繁过后,这个小姑娘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了吗?我为学生补充了一条原本信息。

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说:“今天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第三回末尾鹦哥语)

可见,林黛玉流泪到天明的日子从此开始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红楼梦》第一回太虚幻境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教师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就要让学生深谙这幅对联的要诀,莫要被原本的假象迷住了双眼,因而误读了经典。

【案例点评】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2

一、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吸收传统国学经典的丰富养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且都在2000年以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的条件下,其成长一般来说也比较顺利,挫折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其在青春期往往会表现出攀比、冲动、叛逆、走极端等所谓个性张扬的行为,其性格中往往有自私、不包容、不体谅等,这些性格作为集体特征在“二胎”放开后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同意父母生二胎。针对初中生的这种现状及心理发展特点,传统国学经典就提供很丰富的养分,不管是《三字经》中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还是《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都可以成为学生品性教育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以初中生的叛逆性格的心理特点为例,由于这一特点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听长辈的话,喜欢跟长辈对着干。要培养学生的孝顺、包容品性,就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很多的案例来进行引导。首先,从心理学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理顺学生叛逆行为的逻辑,帮助学生找到认识的误区,如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学生认识到叛逆性格的不合理性。其次,从感恩与孝顺的心理引领学生理解师长的苦心与经验,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培养感恩心态,用“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的例子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最后,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加强对学生品性形成的巩固,用“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来推动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二、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教育进入课堂,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品性发展

传统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很多学校和教育界的重视,是因为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初中教育中,既可以通过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专项活动来推动,还可以在传统人文教育学科的学习中来进行,利用好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因此,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国学经典,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改造与熏陶,达到品性教育的目标。

以语文教学的《论语》为例,在《学而》篇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作为初一的学生,其理解内容不会太难。通过教学探究,这句话包含了学习、交友、处世三个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培养兴趣从而使自己学习起来身心愉悦;交友要志同道合,树立共同远大的理想;处世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具有君子风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自觉接受了儒家优秀思想的熏陶。

三、密切联系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通过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中面对的烦恼排忧解难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3

关键词:人文社科;教育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84-02 

一、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发展。而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奠基石和根本,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发展事业中已是举足轻重,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故而我国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专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竭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求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之一是教育软件,因此教育软件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主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教育软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以服务教育为目的的软件产品,包括学生教育软件和校园教学管理软件、学校行政办公软件等教育行业相关的各类软件产品。狭义的教育软件是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内容的、体现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程序[1]。 

综合教育软件的定义,笔者给出的人文社科类教育软件的定义,是指依据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以人文社科类学科为特定的表现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以服务于该类学科为目的的软件产品。主要包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以及辅助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评价等功能的专门软件。本文将人文社科类软件简称为文科类软件。 

三、文科类软件的分类 

为了能更好的阐述我国现阶段的文科类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本文将文科类软件依据使用人群、教育阶段、学科等特性进行分类,再进行分析。 

(一)按使用群体分类 

按照使用群体来分类,我们可以将文科类软件分为教师群体使用的课程教学软件和学生群体使用的课外辅助学习软件。 

1.文科类课程教学软件。这种文科类教育软件的使用群体为教师群体,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文科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软件。 

2.文科类课外辅助学习软件。这种教育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为学生群体,是学生在课外较为经常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其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能有效利用课外的时间,更好的完成文科类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 

(二)按教育阶段分类 

目前我国的教育阶段主要可以细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依据这四个阶段,我们又可以将文科类教育软件分为学前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初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中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和高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1.学前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旧称“幼稚教育”。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学前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2.初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初等教育,也称小学教育或基础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初等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并作好初步生活准备。我国现行的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学制有六年制小学。初等教育的任务是给儿童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初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3.中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中等教育,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因其后尚有高等教育而得名。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两类,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简称中学,又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阶段,按现行学制,我国的初、高中各为3年。实施中等专业教育的学校,包括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农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教育的年龄段一般为12—18岁。此外,成人教育中也有中等教育,即成人初、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等,不过成人中等教育多为业余性质。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中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4.高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按程度划分,有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按专业划分,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学科。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高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四、我国文科类软件的应用现状 

本文中关于我国文科类软件的应用现状分析,笔者主要从我国四个教育阶段,以及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文科主要学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一)学前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针对中国儿童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课件加以改进,改变传统教学”一人讲大家听”、”一人演示大家看”、”少数幼儿为主大家作陪衬”的现象,能做到精讲多练、学中玩、玩中学,教、学、玩三合一,手眼脑并用,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观察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幼儿在师生互动教学、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可以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起到促进作用[2]。电视节目对学前儿童兼具益处和弊端,学前儿童应该注意正确使用电视。

针对已查找到的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软件资料而言,发现幼儿教育的阶段中,并未涉及到使用这种学科软件,而更多的是诸如《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此类的管理系统或者一些辅助幼儿启蒙类的软件。 

(二)初等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小学的教育软件,是针对小学生学习的辅助软件工具。大部分软件,主要是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让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语文软件主要有:小学语文伴侣、开心学堂——小学语文(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嵌入知识点,融学、练、拓展、娱乐于一体,制作形象生动、新颖有趣,内容精彩、丰富详实。软件涵盖小学1-6年级语文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要点)、小学语文轻松学、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毅飞儿童古诗、汉字笔顺演示软件、汉易小学语文生字听写软件、轻松便捷阅读系统(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古诗词阅读150首)等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软件设计的目的,是辅助小学生熟悉和强化记忆课文中的字、词、句、古诗词,这主要是依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特性以及该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设定有关。其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寓学于乐。 

小学英语软件主要有:小学生动画英语、小学英语学习机、小学英语同步课堂、爱花朵少儿英语、蜂蜂乐园、联想100分等软件。这些软件通过单词配图、英语动画、英语儿歌、英语小游戏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加强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再配以同步课程侧杀死,单元测试巩固学习效果,以达到让小学生能用轻松的娱乐的心态来使用学习软件来巩固知识,趣味学习。 

(三)中等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1.中等教育教师使用的文科类软件: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由于文科类学科的特性,当代的文科教师在授课中多半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使用的软件一般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视音频资料配合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来讲演课程内容。本人所找到的可以帮助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师备课授课使用的软件是,文综教与学宝典。 

2.中等教育中学生使用的文科类软件主要有:语文学科是鹰蛇诗词助手、唐诗三百首、给力大辞典、新华字典辞典、汉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诗词博览、中华古文博览、写作大词海、作文之星等软件;英语学科主要有浪劲英语听力生成器、百词斩、单词记忆王、英语学习王、有道辞典、新概念、中学英语语法宝典等工具型软件;政治学科主要是文综教与学宝典。历史学科为中国历史朝代表(年表顺序表与朝代歌大全)、文综教与学宝典、高中历史大全等辅助学生记忆知识点类的工具型软件;地理学科以文综教与学宝典、高中地理大全、地理知识手册等软件为主。 

我们不难发现,市面上已经设计开发出来的中等教育文科类软件的主要作用也是辅助学生学习,巩固和记忆知识点,并且中等教育使用文科软件的群体主要是学生。 

(四)高等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就所查阅到的资料而言,本人发现语言学类的教育软件相较其他学科而言较多,并且以工具型软件是较多,而其他学科的教育软件不多甚至多数学科并未开发出来。老师教学能使用到的软件便是类似思维导图这样的软件。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文科类软件的主要现状有:从使用群体的比例上来说,学生是主要使用群体;从已有的文科类教育软件资源上分析得出:教师可以使用到的教育软件甚少;辅助学习类教育软件居多,且以工具型的软件为主;市场上已经开发出来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几乎都是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服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数是帮助记忆的软件;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文科类教育软件较为匮乏,当中以高等教育的哲学学科的教育软件最为稀缺。 

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开发设计文科类教育软件时需要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如此,教育软件才能得到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方瑞.我国幼儿教育软件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4

关键词:国学;初中语文;国学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69-02

今天提倡国学研究,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总和。中国的国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是关于“和”和“人生”的问题,并由此形成的一套博大精深的理论价值体系。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要结合教学实际,来引导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知,以实现对学生身心素养的促进。为此,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教育思想的学习,从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国学的理解与传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表现。本文结合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的实践,谈一下相关的探索与总结,以期对同行者有所借鉴。

一、国学经典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

作为国学的重要部分,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主旨,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社会有着长期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学习国学,必须注重从四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价值。

1.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伦理观念。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出则悌”在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言简意赅的表达,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行为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不仅道出了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封建道德,而且也将人民对家庭,对朋友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影响,同时,对“爱”的阐述作为至上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话道出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为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一枚瑰宝,因为音乐,让我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因为音乐,让我们能够从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宽松与激越,可以说,音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常常将“德”与“艺”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成就,而在“艺”中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对成就艺术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国学的学习,不仅加深对精神生活的洗礼,同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教化。

3.通过国学来推进“知行教育论”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知行”理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对知识的认知,到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知和掌握,周易有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说的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与意义。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从教育体制上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引导。国学教育若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引入,需要从教育体制上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和引导,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在对学生人格的树立和素质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教材编选上要辅以必要的国学内容,都是引领国学走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2.加强对国学教师的师资培训。拥有必要的师资是促进国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推进国学教育进程的必要前提。通过对国学教师的进一步培训,使其具有必需的正确的国学文化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经典,正确的看待国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促进学生对国学的正确认知和学习。比如,定期举办国学培训班,邀请国学大师亲临现场教学指导,开展有益的国学诵读比赛,让师生从国学中领悟国学的真谛,通过活动的开设,让国学教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热点。

3.加强对国学教育的科学评价。课堂评价是推动课堂改革的必要环节,国学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引入,同样需要通过课堂评价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学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学校开展国学课堂的迫切需要,从台湾国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1.加强国学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加强国学教育,特别是加强对语言文化及礼仪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语言交际方面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对学校的文明建设带来促进,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在对人的教育中以德为先,加强对国学的学习,加强对国学中有秀的思想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2.加强国学教育,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加上能力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力,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能与能力进行结合,所学的都是无济于事的浪费。学习国学,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益结合,革除掉过去以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推动教育的改革,国学作为文化的根源,民族精神的魂魄,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来继承,来发展。

总之,国学的精神在于教人如何做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的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觉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勤勤.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6).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5

(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6

(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7

王秋杨选的人错不了!

张宝全与王秋杨的爱情爆发在一瞬间,但走进婚姻的过程却几经波折。两人初识时,王秋杨年仅19岁,在几天的交往中,比她大10岁的张宝全连续几次求婚,独立、率真的王秋杨在19岁的年纪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归宿。虽然当时两人的身份相差悬殊,一个是农村出来的“凤凰男”,一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军区司令员千金,但事后的一切证明,王秋杨挑人的眼光与她对市场趋势的驾驭能力一样――准!

1991年,张宝全以王秋杨丈夫的身份作为“随军家属”调到北京。提起这段进京往事,张宝全至今还觉得挺没面子,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跳板”确实是王秋杨提供的。但跳板上的完美飞跃,自然也有张宝全的才华和汗水。为了证明自己看中的不是王秋杨背后的“靠山”,也为了证明王秋杨没有选错人,1992年,张宝全、王秋杨夫妻两人决定下海经商,张宝全南下海南、深圳投资房地产,王秋杨在北京做贸易。因为资金并不充裕,张宝全做的大多是中介型短、平、快项目,从买卖中赚取差价。后来,他把生意锁定海运。1993年,海南经济发展放缓,海南房地产神话开始破灭,张宝全投资的海运生意救了他们一命。直到1995年张宝全回北京发展,夫妻俩重新聚首,才正式拉开了“今典花园”项目的序幕。

陪他实现每一个梦想

十几年的商海搏击,夫妻俩已经成为一对儿互补的“陪练”。王秋杨从张宝全身上学到了农村人的坚忍和顽强,张宝全则从王秋杨那里学到了判断问题的宏观和理性。张宝全坦承妻子在自己事业成功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她认识,改变了我的视野和生活轨迹,看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要不是认识她,我可能也不会来北京。” 作为一个夫妻搭档的公司,今典集团是在张宝全、王秋杨感性和理性的互补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张宝全很感性,富有创造力,而O型血王秋杨则很理性,做事条理性强,更加擅长运营管理。张宝全在做重大决定时都会征求王秋杨的意见,妻子的理性成为他重要决策的判断依据,王秋杨对市场趋势的驾驭能力也令张宝全赞不绝口。尽管如此,王秋杨在公司里会绝对尊重张宝全的领导,理性的她知道,一个公司里只能有一个领导者……  如今,做事有激情、富有创造力的张宝全涉足EVD领域后,王秋杨便接管了房地产方面的全部业务。王秋杨知道,导演系毕业的丈夫一直都有一个电影的梦想,作为生活中的伴侣和事业上的伙伴,自己能做的,就是继续做好丈夫的“陪练”,陪他实现每一个梦想。

点评

一直以来,张宝全对于妻子在自己事业成功上的帮助直言不讳: “夸典集团的成功确实和我们的婚姻有很大关系,换个人当我老婆,还有没有今典集团不敢说。”如果没有王秋杨高干子女的身份,或许张宝全不会以“随军家属”的身份来到北京。也正是妻子高干子女的身份,让农村出身的张宝全有着更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意愿。因为两人身份相差悬殊,张宝全不希望人们觉得自己是攀龙附凤的男人,唯有自己的智慧、努力和打拼后的成绩才能真正证明王秋杨选的人没有错!张宝全毫不避讳当初创业时有很强烈的创造财富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意愿是支撑他走过创业坎坷和商海崎岖的重要支柱。

初中化学知识宝典篇8

    “蝴蝶”翻开空白之页

    在胡适的《尝试集》中,《蝴蝶》一诗经常被研究者提及。它虽简陋却不失意味,被视为汉语新诗草创期的名作。比如,废名有个着名的论点,说胡适《蝴蝶》这首诗里“有旧诗装不下的内容”。由此,他看出新旧诗的本质区别:新诗是散文的形式,诗的内容;而旧体诗则是诗的形式,散文的内容。本文也以此诗为切入点,来分析汉语新诗咏物形态的初始特征: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作者给这首诗最后的定名为《窗上有所见口占》,据作者关于此诗的后记和日记说明,此诗先后有过《朋友》《蝴蝶》等题名。这些更替,至少表明此诗不太好命名,主题不确定。由此可知,诗中的“蝴蝶”这一关键意象的寓意,在诗人这里没有被固定下来。[6]在诗中,寓意的获得常常依靠在传统文本和新的文本之间建立互文性,即用典,但胡适没有采取这一常见手段。他是在践行自己“不用典”的诗学宣言?也许,他觉得白话新诗袭用古典文化中的蝴蝶寓意是不合适的。即使梁实秋认为,此诗内容上不脱旧诗风味[7],但这也许只是基于形式的判断。在内容上,它的确不像那些随处是典故的古典诗。即使意义较为浅白,音韵结构相对随意的汉魏乐府,也与这首诗的味道相去甚远。

    众所周知,关于蝴蝶,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两个着名典故:一个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其中的蝴蝶,常被理解为灵魂自由的象征,也被理解为“相”的虚无。法国汉学家爱莲心如此解释这个典故:“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形象化比喻,因为它预示着《庄子》的中心思想:你必须脱去陈旧的自我的观念,然后你才能获得一个新的自我。事实上,脱去旧的自我的过程,也就是取得新的自我的过程。”[8]在这首诗里,胡适似乎也想造就一个脱去旧观念的新“蝴蝶”,却不知将“新”落实在何处。另一典故,是将“蝶恋花”的场景比喻为情爱的自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这个典故的一部分。

    在胡适笔下,这些原来被赋予蝴蝶的寓意,都不再具有作为新诗的“新”意了,如废名所说,这首诗中“仿佛里头有一个很大的情感,这个情感又很质直”[5]26。作者没被典故诱惑,而是对所见之物进行直观性命名:只写了眼前所见的两只不知何来何往的蝴蝶。②质言之,与现代汉语新诗歌要重“写”的一切物一样,蝴蝶在白话汉语中只剩下自己,一个等待新的隐喻归所的自己。某种意义上,蝴蝶的无所依凭的“可怜”和“孤单”,象征了白话汉语创建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一个开端,也象征了彼时中国“现实”的孤单———一个缺乏可以栖身的意义感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了某种诗意的“空白”感。③

    作为内在于现代汉语诗人的焦虑,这种“空白”感不断地被命名、说出。比如,到诗人林徽因笔下,这种命名幻化为石头发出的歌唱:“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歌唱”[9],与胡适的“蝴蝶”一样,这句不太被瞩目的诗,堪称现代汉语新诗处境形象的另一种写照。在汉语文化中,歌唱的石头常常是由某一等待的女性伤心过度而变成的,比如望夫石。④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蒙田在他的散文中就梳理过,古希腊以来西方传说中的女性是如何因为伤心而变成石头的。[10]歌唱的石头,意味着一种极度伤痛而导致的死亡,也意味着一种正在酝酿的艰难新生和永恒。就汉语新诗而言,我们可以将此间的石头理解为诗歌对物的生命复活的呼唤,一块块充满了心事的石头。由于这种孤独的处境,促使现代汉语诗人不断在词语中创建各种咏物形态,召唤新的言外之意。1937年,卞之琳在《车站》一诗里,也写到蝴蝶之死。与胡适一样,他也没有返回蝴蝶的古典寓意中: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活生生钉一只蝴蝶在墙上装点装点我这里的现实。

    在卞之琳笔下,孤独的处境被写得更细微。蝴蝶被钉在墙上,作为尸体“装点”诗人的诗意“空白”感;但诗人清晰的“装点”意识,也让此诗获得一种消极美感。这种双面性,形成一种比胡适更清晰激烈的诗意寻找的姿态:意义阙如的现代汉语诗人,通过展示主体位置的微茫,尽心地编织、说出这种诗意的“空白”感。戴望舒1940年5月写的一首小诗《白蝴蝶》,也直接地透露出类似的“空白”结构: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这里的“智慧”,是不是故意对庄子智慧的呼应?对汉语读者来说,至少可以朝这方面联想。但作为现代汉语诗人的戴望舒,却避开了这种可轻易获得的意义取向,他继续指向此前已经明示的“空白”: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这首诗歌收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诗人作为个体在民族危机和战争处境中的诗意窘境:蝴蝶作为日常之物,它身上的古典象征意义已经不能与现代诗人的处境匹配,陆机总结的那种“颐情志于典坟”的古典诗文创作姿态﹙诗中的“书页”可能是相关知识典故的象征﹚,在身处战火和逃亡中的戴望舒这里,只能带来一种深刻的寂寞和茫然。但是,诗人正是以写出这种寂寞和茫然,表明他强烈意识到蝴蝶的诗意“空白”。

    “圆宝盒”展开的色相

    在现代汉语新诗中,有一类以器物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典型地体现了诗意发明中的“空白”抒写意识,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分析视角。为了理解汉语新诗抒写这些物的方式背后的玄机,我们可以稍微回顾古典汉语诗学的“比”、“兴”观念。据现代文字学和考古学的推究,“兴”的本义之一为“举物环舞”,而所举之物,是用于祭祀的圣物。“兴”就是通过所见之物,与看不见的无限或神明发生关系的仪式。[11]如果我们把现代汉语新诗咏叹“器物”的言语行为,视为一种原始之“兴”的现代变奏,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汉语新诗中的咏物,在与什么样的言外之意产生共振?

    我们先随意读一首关于器物的作品。比如早期在日本追随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冯乃超在1927年写的《古瓶咏》,这首诗显然受到过英国诗人济慈名作《希腊古瓮颂》的影响。关于西方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已经有汗牛充栋的研究论着。我们只须注意,汉语诗人所择取和采集的西方诗歌技艺和元素,一定是汉语新诗自身的拓展需要或缺乏的,在此诗中亦然。在西方近代科学兴起之际,浪漫主义诗人纷纷寻找新的美学资源,主张以想象力创造新的艺术神话,以抗衡科学神话对于人类存在的诗性之美的侵蚀。⑤在这样的背景下,济慈将希腊古瓮上甜蜜的牧歌和情爱画面抒写为一副永恒的神话,创建了一首西方咏物诗的典范。然而,济慈通过咏物凝聚的神圣和永恒,到冯乃超这里,却没法被改写为与所咏之物相互回响的言外之意:金色的古瓶盖满了尘埃金泥半剥蚀染上了黯淡的悲哀……金色的古瓶盖满了尘埃诗人的心隈蔓着银屑的苍苔诗人描写出关于古瓶的一幅幅画面,但各节的画面之间缺乏一种穿越性的凝聚力。对这位把民族情绪直接转移到诗歌中的早期左翼诗人来说,面对业已毁弃的辉煌历史和满目疮痍的当下,他还不能以咏物来创建清晰的寓意和命名机制,将历史的断裂在语言中弥合。他诗心疲倦,描写古瓶要表达的寓意不清晰,寻找寓意的姿态也是散乱的。诗人所依存的现实之难,没有成功地转换为诗歌写作的困难意识。这正是早期汉语新诗面临的共同困难。

    相比之下,卞之琳1937年写的名作《圆宝盒》,却清晰而玲珑地说出言外之意的“空白”,比起胡适笔下的自然物象“蝴蝶”,卞之琳的这首咏物诗发明了新的“空白”命名机制,显示出清晰的写作意识。为方便读者,我们引全诗如下: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捞到了一只圆宝盒,装的是几颗珍珠:一颗晶莹的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颗金黄的灯火笼罩有一场华宴,一颗新鲜的雨点含有你昨夜的叹气……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你看我的圆宝盒跟了我的船顺流而行了,虽然舱里人永远在蓝天的怀里,虽然你们的握手是桥!是桥!可是桥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或他们也许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