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8篇

时间:2023-07-18 09:34:52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贯彻意见,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县实际,将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和“双高双普”达标县统筹安排、合并实施。从2013年开始,经过1—2年努力,全县中小学校初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目标,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学前、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到2014年,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县评估验收,力争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认定。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1月—3月)。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双高双普”工作动员会,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二)创建达标阶段(2013年4月—12月)。各镇、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按照《省“双高双普”评估验收标准》,开展自查摸底,制定基础建设、设施添置、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教育管理等项目实施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逐校配齐教学设备和器材,均衡配置师资力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完成教育督导室、教研室、电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达标建设任务;规范各镇化技术学校,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双高双普”各类资料汇编和县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相关材料,积极做好创建达标各项工作。

(三)县上自查阶段(2014年1月—2月)。组织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全县创建工作进行自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意见,明确整改时限。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人力,对重点指标、重点镇和学校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整改到位。

(四)省市初验阶段(2014年3月)。邀请市上和省上专家组分别对我县“双高双普”达标情况进行督导,根据专家组的督导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要求,落实整改责任。

(五)全面达标阶段(2014年4月—9月)。各镇、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按要求扎实整改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确保全面达标。在此基础上全面汇总创建工作情况,汇编县创建工作材料,完成专题片、画册制作,形成创建工作自查报告,申请并接受市政府督导评估。

(六)迎接省政府验收阶段(2014年10月—11月)。完善各种资料、表册、档案材料,迎接省政府验收认定。

四、工作职责

县政府办公室:协调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统筹协调各镇及相关部门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有关工作。

县教育体育局:认真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监督指导学校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氛围和后勤保障能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制定迎接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准备相关汇报材料,筹备有关工作会议;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管理、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指标达标;协助召开部门联席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权限内教育类基础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协调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对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的监督,查处乱收费;支持、指导学校开展科技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在各镇化技术学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科技培训。

县财政局: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依法按时足额拨付教育费附加、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拨付教育项目建设资金、上级下达的教育专款及“两免一补”等政策性助学资金;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做好教育人才引进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政策;严格管理职责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县内青壮年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履行劳动监察职责,禁止非法使用童工,对招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从事雇佣性劳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予以处罚。

县公安局:依法维护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正常安全秩序,对侵犯学校和教师正当权益、扰乱正常教育秩序及危害中小学生、幼儿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加强对中小学生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会同县教育体育局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学生进行帮助教育;会同县教育体育局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对学校安保人员开展培训,协助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确保学生上学、放学时交通安全。

县司法局:将教育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为学校的法制课、法制教育活动提供帮助;做好维护教师、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等法律服务工作;为各校配备法制副校长,加强对法制副校长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工作。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认真执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中关于“学校用地必须妥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规定,按照《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积极支持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配合做好学校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加强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监督管理。

县工商局: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依法管理学校周边商业网点,维护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对县域内各种违规培训班和招生广告进行依法清理、取缔。

县文化广电局: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文化场馆;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市场特别是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的行政执法监管,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积极报道全县教育工作动态和成绩,大力宣传创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适时在有线电视网中转播教育节目。

县卫生局: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卫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组织医疗机构,积极做好中小学生、幼儿流行病、传染病和近视眼、龋齿及其它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饮水、饮食卫生的监督,定期对中小学校炊事人员和幼教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业务培训指导;定时做好中小学生及幼儿体格检查和有关健康指标的测试工作。

县监察局:抓好学校工程建设、乱收费治理、教师选招等工作的监督;组织开展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造成一定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理。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依法治理学校周边食堂餐饮摊点。

县民政局:为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县国土资源局:做好学校、幼儿园用地规划工作,对侵占学校用地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优先为学校、幼儿园建设办理土地审批手续。

县交通运输局: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按有关规定设置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警示牌、减速装置;加强对乘载学生车辆的监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治。

县农业局:协助有关部门利用各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基地,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农业技术和科技培训;利用现代农业和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小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实验基地。

县审计局:对教育经费、专项经费的核拨、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教育费附加、基建款、房屋修缮款的使用管理程序、效益进行审计与监督。

县环境保护局: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污染特别是噪音污染的治理;配合县教育体育局抓好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教育。

县统计局:指导县教育体育局做好各类教育统计工作;负责向县教育部门提供所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数据。

县地税局:加大征管力度,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中小学校基础建设项目的安全质量技术监督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发挥行政监督职能,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情况及县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对与教育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表扬、奖励或批评、处理的建议。

县考核办:对各镇、有关部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

各镇政府:依法组织和动员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确保初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以上,17周岁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园)率达85%以上,高中段入学率达96.5%以上;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健全镇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情况,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负责辖区学校新建、扩建用地的统筹协调工作;建好本镇化技术学校,做到教室、教师、教材、培训活动四落实,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成人教育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五、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工作是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县委、县政府对各镇、各部门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双高双普”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密切协作,全力推进。各镇、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要按照“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按照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做好自查摸底和整改提高工作。要加强协作配合,及时灵通信息,全面做好达标创建,切实完善相关档案资料,确保我县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双创”;艺术教育;创新能力

“双创”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简称创新创业。最早是由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最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被逐步引入到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审美情趣的人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促进人在生活与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它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境界的提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采用感化的方式逐步影响受教育者。艺术教育具体通过音乐、电影文学、美术等形式展开,同时立足于对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人的个体性。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启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及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现状分析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结合地方实际,河南省教育厅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第五轮公共艺术教育检查评估。由此可见,从国家到地方,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1]。艺术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艺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对艺术来说是“活的灵魂”。在“双创”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越发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使得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及工作的需求。第二,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对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相关能力培养不足。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热度的持续走高,艺术教育出现偏离。一些院校过于注重明星学员,急功近利,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不够扎实。第三,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高,对于艺术的理解存在欠缺,没有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力。

(二)“双创”研究现状

关于双创的基础理论研究,邓宝山在其文章《双创谈———一谈“什么是创业创新”》中对“双创”的定义进行了新的诠释,关于创新创业的定义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的指导性作用。曹冰雪、何昉及郑风田在其文章《试论“双创”的理论基础、国外实践及其启示》中对“双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国外的实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有价值的启示[2]。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也颇受重视,其中理论方面蒂蒙斯提出了“创业遗传代码”的概念,同时编著了《创业学》的教材,并在书中强调美国培养出来的一代企业家改变了美国乃至是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并影响了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奥地利学派认为创新驱动是社会对知识创造性的利用。而根据新增长理论,创新驱动经济是由创业者前仆后继的创业活动组织起来的。国外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国内的“双创”活动很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其基础上展开。随着“双创”概念的持续讨论和推进,高校改革的发展也在与之进一步结合,虽在理论研究上有了一定发展,但高校在具体的落实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具体实践落实不够,过于偏向理论探讨,或者在实际的执行中无法落实到位,主要是由于落实执行的理解不够与实际开展的力度不足;二是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方向和思路,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专业具体落实,发展推向“一刀切”,导致创新培养的发展难以为继,甚至不伦不类。

二、“双创”背景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方面,艺术教育与“双创”时代的要求存在着极高的契合性,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之间具有关联性。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深入挖掘艺术教育资源,科学安排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而言,综合性院校艺术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权重需进一步增加,将创新创业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学科领域上,对如何从艺术发展和创作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重要的理论思考路径,也为其他学科的“双创”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是有利于大学艺术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大学在“双创”思路的指引下树立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进而设计出更系统化、科学化的艺术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艺术教育理论在不断发展。二是有利于实现大学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更好地满足艺术教学需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涵养,突出学生的个体价值,进而驱动学生创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审美鉴赏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三)推动我国文化艺术等经济的发展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已将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和时展的内在要求。创新型艺术人才将极大推动我国文化艺术等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结合时代背景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加快融入社会,进行职业规划,促进其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措施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理论课上,教师加强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的讲述,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思维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紧密相关,研究认为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如果没有思维意识,创新创业将无法发挥其作用。而艺术的创造活动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而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本身也就是一种创造。科学与艺术在创造性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是二者能够联系的坚实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纽带。因此,艺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二是在实践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现有的专业基础技术能力的实践中将创新思维运用于实践,进行艺术创新和创作。

(二)推广成熟的培训模式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借鉴“双创”发展思维,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双创时代”,艺术教育要统筹个体的全方面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将创新紧密与学科内容及特点进行结合。为了将双创教育与艺术专业有机结合,与职业岗位高度对接,与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有机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可推广成熟的SYB创业培训模式,并组织有SYB、KAB培训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通过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的方式,让学生汲取能量,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目的。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教育重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双创”概念的提出,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艺术创新,获得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4]。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育中要做到:一是在做好对艺术学生的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思维转变为创造性思维,将创新由意识变为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双创教育和艺术教育实施的载体,学校需整合学院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并与创业园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落实扶持大学生创业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将艺术创作过程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后的体会转化为创新型理论。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展示了专业才华;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科知识,吸取了发展的学科理念,积累了实践经验,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方法,促使学生萌生出求异的创新思维,这些对于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极有利。

(四)促进教学内外环境的改革

首先,自身的教学教育理念要进行更新,召开专题研讨会,科学把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为核心,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务处、学生处和科研处以及财务室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顶层设计、双创实践、大赛及活动开展、双创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等工作,由此保障双创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双创师资队伍。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三层次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且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搭配要科学,实践课不能只流于形式。另外,分批遴选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参加双创培训进修,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重视专业教育

艺术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执行专业基础能力的考核要求,不能因明星学员或其他原因而差别对待;二是专业基础能力强的学生予以更多的激励,如设置专业能力比赛,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专业教育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艺术学生尤其如此。艺术专业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启迪,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综上所述,“双创”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落实“双创”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体现。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创新思维能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使得他们在创新能力上获得了更大的提升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周世祥,李莉.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学理论,2011(9):196-197.

[2]田中娟.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5(22):221-222.

[3]刘忠义.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探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9-11.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创新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针,处在社会环境中的国民要尽量在所在产业内完成创新,而在高校环境内求学的学子们也要尽可能以创业作为就业方向。在大学生创业领域中,拥有创业精神和创意意识属于一种必然因素,但若要完成创业举动,只有上述两种元素远远不够。创客精神就是建立在创业活动上的概念,其重视对创业观念的落实和呈现,如若高校能够将创客精神融入到双创教育体系中,那么便可以大大提升双创课程的有效性。

一、创客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

1创客教育的定义

创客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能够将内心想法付诸于实际的人,这些人可以是梦想家、创意者,也可以是设计人员。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能够产生对行业进行创新的创意,又有能力和意识将想法加以实现。而创客教育相对简单,就是以培养创客为主的教育教学行为。当前国内高校虽然并未开通专门课程来培养创客,但他们也会将创客教育融入到其他教育教学体系中,达到一种融合性教育的效果。

2创客教育及其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客教育的实现具有两种要素,第一是专门的教育教学人员,第二则是创客空间[1]。创客空间是一种虚拟形态的空间要素,其存在于实体空间中,不会与外界进行完全隔离,但会在教育教学范围内创设一个相对稳定和专一的研讨空间。创客空间的定义重点在于开放实验,意在吸收所有具有创意天赋和创造能力的人。人们可以在创客空间内进行交流或吸取他人意见,从信息交流的这一特征来看,创客教育实际上与高校所进行的研讨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共通点。创客教育对受教育人才是否具有特殊要求,答案是否定的。创客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人员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拥有创意,且想要将创意加以实现的人;第二类为具有创客潜质的人;第三类则为即将负责“创客教育”的教师。从这三点来看,创客教育基本可以涵盖所有条件的社会人才。因此,在高校环境中应用创客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方式,可以保证创客教育可以与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即为拥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与创意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创新可以被包含在创意的范围内,国家将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而拥有创新思想就必须要建立在对社会以及专业有所见闻的基础上。故我们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客教育中的一分子,其可以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的教育经验辅助[2]。

二、在双创教育中应用创客教育进行改良的优势作用

1创客教育可辅助双创教育提升成功概率

双创教育从性质上看具有一定的“概率特征”,即高校培养出相对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当这些人才完成学业后,对他们是否能够在创业的舞台中占有一席地位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从实际情况中看,的确有部分拥有完善创业精神和创意的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到单位中工作,而放弃自身很有可能会成功的创业创意。这种有价值的创意一旦未能进入到创业领域中,也未能传递给他人后,创意就会湮灭在社会大数据信息中,再也无法发挥作用。这对于创意持有者和国家产业来说都属于一种被动的损失。但创客教育与此不同,创客教育的重点在于“实现”。只要是创意能够被提出,且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教师都应该辅助学生在创客空间中验证,由来自于多方的经验技术去辅助创意升级、进化成型。因此,如若创客教育的成功率可以持续提升,那么对于国家而言,创客教育所能提升的创业成功概率将十分可观。故针对此我们可以肯定,在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围内,如若能够将真正的创客教育理论应用其中,那么创业成功率便可直线提升。

2创客空间将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验证场所

创客空间并非存在于小范围内,创客空间可以吸收大多数来自外部的经验力量,而在空间内部,所有的经验者都可以进行互帮互助,直至完成对空间内新创意的验证和辅助。当前国内部分规模较小的高校常常会因为场地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建设功能完善的创业孵化园,但如若高校能够利用创客空间场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意价值便能够得到专业的考核认证。这样一来,假若学生个人的创意不具有实现价值,其也可以在创客空间验证的过程中收获经验。而一旦学生的创意能够通过验证,学生便会产生充足的自信心去再度验证自身的想法,并在多方经验辅助的作用下持续孵化创意,直至其成为相对成熟的发展体系,这些都属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做到的工作。故可以肯定,创客空间如若被应用在双创教育中,便也可以改变高校教育空间不足或功能不全面的情况[3]。

3大学生也可成为创客空间未来的组成者

之所以创客空间的功能全面,能够为多个潜在人员提供专业的辅助意见,就是因为创客空间内部存在较多的经验者,他们来自于各个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中,有些是行业的领军者,也有刚刚革新了行业发展方向的佼佼者。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经验丰富的“前辈”,正是因为他们曾经也是将自己的创意加以实践的创客。故若以具象思维分析创客空间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循环正是创客空间持续运转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当当代大学生成为创客并成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意成果时,他们便可以再度进入到创客空间中,一方面继续验证自己作为创客的创意思路,另一方面则也可以发挥自己“前辈”的功能,继续为本校或其他院校的大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的经验与思想。

4创客教育可为双创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

创客教育空间具有绝对的交互性作用,其内部人员正是需要不断进行交流,才能够将各自的经验以交叉的形式进行呈现,继而将自身经验交予他人,辅助其在未来的创新创业过程中收获“少输出,多回报”的成果。不仅如此,如若高校双创教育可以在应用创客教育经验的过程中认可创客教育,那么他们便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以创客教育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教学体系,直至令双创教育可无限向创客教育靠拢,进而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个人素养为主的全面性教育教学体系。从上述四点应用优势来看,创客教育的进入不但可以解决当前的双创教育问题,也可以将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新问题一并解决。

三、高校双创教育融入创客教育的难点

1缺乏宏观支持

当代高校多数都归于国家管理,跟随着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政策而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方针。因此,即使高校内部的双创教育人员开始重视到创客教育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如若国家教育部并未开始重视创客教育,那么他们便也无法在内部完善应用创客教育概念。而观察当前政策可知,国家教育部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应用创客教育,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政策来规定如何进行落实以及落实尺度如何。这便令各个高校无法获取到切实的行动尺度,这会间接令校方无法及时针对创客教育进行资源调配。故一旦国家开始重视创客教育,高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取相关资金以及教育资源等对其进行辅助建设。这也正是各个院校开通创客教育后,创客空间功能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2专业人员匮乏

创客教育人员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不同,创客教育更加注重于实践,因此校方若要开通创客教育,就必须要引进专业的教育人员,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取得预期内的成效[4]。而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并未针对创客教育引进专业的人才,而是直接使用双创教育教师进行拓展教育。如若教师方面未能进行改革,那么高校便很难真正发挥创客教育的优势作用。

3专业课与创客实践之间的时间矛盾

虽然当代大学生在时间方面已经相对充裕,但部分专业内学生的时间仍然被专业课所填充。创客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实践就必然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故当前在高校创客教育环境中,学生时间不足,实践经验不够就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其实际上也很难以主观性思维对个人的上课时间进行调整,故针对时间上的矛盾,校方仍然需要承担主要的调节义务,需尽量在保证学生可完成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在创客教育方面的参与时间。

4创客教育评价问题

创客教育也属于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教育教学人员有必要对学生在创客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5]。但目前因创客教育未能完善融入到双创体系中,故导致教师很难给出相对完善的创客教育评价指标。没有对应的评价体系,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学生在创客空间中的知识吸收效率便会被压缩,同样无法真正在创客空间中获取到预期内的经验成果。

5配套资源问题

创客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化交流特征,对于一些已经实现内部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高校来说,创建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难度并不大。但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并未在校内实现完善的统一化信息教育。也有部分学校的内部网络质量并未达到预期内标准,故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互联网质量难以支撑他们进入到创客空间内进行学习。这些都属于高校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这种存在于硬件上的问题处理难度相对不大,具体情况下可作为优先处理项目。

四、基于创客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革新方式

1宏观方面应细化政策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国家教育部应该在宏观视角中尽可能对创客教育进行扶持,扶持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下达相关落实政策。即官方负责下达开通创客教育融入途径的相关政策,引导和辅助各个高校及时了解和应用创客教育。第二种即为督促改革。能够主动地进行改革的院校只占半数或少数,也有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革。针对此,国家教育部便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政策调整来起到督促作用,引导和监督地方高校及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当完成宏观扶持和监督后,在部分地区内便可以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创客空间,而一些本就存在的创客空间也可以进一步得到外部力量的扶持,再一次完善内部的资源体系。

2校方应调整双创教育重点,调动校内资源进行建设

当官方下达政策扶持指令后,校方便也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首先,校方可以派出专门人才,即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对创客教育进行通彻的学习。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将来自外部的专业创客教育经验带回到校内。而后校方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辅助下完善双创教育系统,要将创客教育的优势尽可能糅合到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其次,校方可以要求财务人员重新规划财务预算,要调取合理的资金资源和教育资源来充实创客教育体系,务必要令创客教育的建设可还原最核心的教育状态,这样才能为校内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有质量的改良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吸收外来人才,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

校方应该持续培养两种人才:第一种为由内部创新创业教师升级而成的教育人员;第二种则为外部应聘或内部招聘而来的创客教育人才。当前在社会范围内创客教育人员经验丰富,如若能够将其引入到校园范围中应用则可以采用内聘方式,如若不然则也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这些教师对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进行周期性培训,直至内部教育教学人员具备了创客教育精神和技能。同时,教师人员自身也需要将视线放置到创客教育行业外部,务必要紧盯教育领域中的更新类信息,从而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即获取专业的教育改良信息,并将信息传达到内部教育空间中。

4重塑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功能完善的实践教育空间

校方应先调整不同专业内学生的专业课程时间,对于教学内容存在重合性的课程应尽量做重合处理,也就是将多个教育课程加以融合,进而节省专业课教学时间。而后校方应该利用周末时间开放创客空间,继而为学生提供功能更加全面的实验空间。教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联系,如若学生拥有潜在创客能力,那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尽快进入到实践空间内完成对个人创意的验证。如若验证成功则可将经验共享,且教师和校内前辈具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义务。针对此,校方也可以在创客空间内建立互动规则,即每一届学生可以免费获取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经验辅助,但当其成功创业后,其也有义务辅导下一届学生,把经验传承下去。这样便可以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夯实经验教育循环特性,彻底激发出创客空间的实际作用。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49-01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与普通本科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高职音乐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更期望引进那些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因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一、高职音乐“双师型”教师概述

音乐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音乐专业教师的岗位资格及相应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素养和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2)没有取得音乐专业教师技术职称或岗位资格证书,但具备良好的音乐专业理论功底和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和技能的音乐人才;已具有实际工作领域中等以上音乐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到大学任教并获得教师资格。以上三种情况均属于“双师型”音乐教师,“双师型”音乐教师与普通音乐教师的不同在于,他们是将其自身内在音乐素质、教育素养、理论知识、实践演奏技能等进行有机融合并能够通过教学过程传达给学生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音乐教师。

近年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双师型”音乐教书队伍不断壮大,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音乐教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工作关系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音乐专业任职资格和相应技能,工作重心在于参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活动及参与一定的行业实践;(2)从其他相关行业中招聘的,具有音乐教育资格和技能的兼职音乐教师,这类教师的工作关系不在高职院校。

二、高职音乐“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一)“双师型”教师符合高职音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为主要目标。“双师型”教师不但具备较强的声乐表演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同时也具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此外,这类音乐教师往往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研究和作品创编方面也往往十分出色。

此外,舞台演员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未来的就业的重要热点之一,许多“双师型”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舞台演员,在乐器演奏、声乐表演等方面经验丰富,加之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能够将自身经验有效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表演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双师型”教师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双师型”体现了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行动目标,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还要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较长时间的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通常适应能力强、善于学习和协调合作,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素质。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模式、课程内容与教育重心是随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就业竞争加剧,不断创新和优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推动高职院发展过程中十分需要的。

(三)“双师型”教师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只有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音乐演奏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市场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而在高职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对演奏实践环节的重视,一方面对理论教学成果和实践训练成果进行检验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师本身就具备演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舞台表演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素质与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一方面重视理论知识在演奏实践中的践行,另一方面也善于从演奏经验中创造新理论。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5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措施、资金落实到位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双创”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和“爱国卫生”领导小组。

2、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将各项工作分解到各处室、年级组,层层落实了责任,明确了工作任务,确保了创建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学校“双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具体工作,定期通报“双创”工作进展动态,协调解决“双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具体分工是:孟秀琴负责学校食堂、垃圾房、厕所,管理和卫生监督;谭方显负责“双创”工作制度的制定和检查落实;代亚琼负责“双创”宣传和师生卫生、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总结、档案收集;做到责任到人、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3、强化保障、落实措施。把“双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依据“双创”标准,扎实开展工作,定期进行总结。一是制定了以教师岗位“一面旗”、学生“争当文明小公民活动”为抓手,以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为检查措施,以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要阵地全面开展双创工作。学校还与教师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确保学校“双创”工作与县上同步。二是学校行政领导干部建立了包组制度,实行年级负责制,督促和指导各班的“双创”工作,同时实行行政领导值周制度,轮流加强对全校师生检查力度,每天公布检查结果,每周进行总评、周结;班级实行正副班主任制,每周轮流对学生进行管理,加强对学生进行纪律、卫生、安全、行为习惯的检查;对学困生和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袋,与家长建立每天联系制度。目前已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上下齐抓的工作新局面。强势的宣传已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人讲“双创”,人人谈“双创”的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加大宣传,营造“双创”氛围

(一)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营造“双创”氛围

为形成浓郁的双创氛围,学校先后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书写了三条大幅标语,并利用每周一校会、升旗仪式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县双创指挥部、县教育局、县妇联、等部门下发的有关双创知识。还将“双创”宣传资料复印后在教室、办公室、校门外、楼道张贴,共计200多份。举办双创知识讲座2次,由校领导分别以双创的意义、个人行为与双创的联系、双创活动与经济发展等为主题向教师进行了宣讲,老师理解后再根据学生实际向本班学生宣讲达。班级办双创黑板报56面。学校共出卫生、环保宣传栏健康教育橱窗8期,举办以双创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6次,全校召开主题队会90多次。强势的宣传已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人讲“双创”,人人谈“双创”的良好的舆论环境。师生受教育率100%,双创知晓率100%。: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1.“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高校缺乏这类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最后,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拓展。虽然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况,所以对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依赖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来推动高校的发展。

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课程,避免脱轨现象的出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职业规划等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改变以往懒散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创新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考核评奖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W校要为创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根据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双创型”;成人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5月份以来,我们以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梳理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不够强、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实践平台不够满足、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社会资源参与度不够高等方面。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常见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基础学科的教师。这部分人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由于专业限制改行,虽然基本素质较好、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双创”教育对他们来讲是全新领域,在行业发展状况、专业背景、岗位需求方面十分欠缺,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较大的空白。二是从事就业创业服务人员。他们虽然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多,在承办人才交流会、推荐学生就业、与企业合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教学能力和水平却不高。三是系书记或政治辅导员。他们熟悉学生,知道学生所思所想,但是由于管理事务繁忙,无暇对学生创新创业持续帮扶。师资队伍有待优化,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二)与专业结合不紧。“双创”教育的关键在于接地气,即符合学生实际。通过实际的项目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一门或若干门课程来实现的,与专业结合、持续跟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基于创新的高层次创业较少,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目标没有实现,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三)实践教学遭遇瓶颈。实践教学是“双创”教育落地的主要途径。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实践教学,认为“创业要走进社会,需要更多实打实的锻炼”;他们认为,“相比没有实战经验的大学老师讲授的创业课,自己通过实践摸索或向同行前辈学习经验意义更大”;然而,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如何有效开展、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感到棘手”,认为“实践活动平台有限”,“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要兼具权威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实践环节相衔接。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能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是体现不同专业特点和不同学生需求、依托专业项目开发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

(五)社会资源利用率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面向全社会,在开放环境中打造可持续、多样化的平台。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高职院校除了能够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外,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支持有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尽管国家给予企业不少优惠政策,但具体实施过程需要许多工作要做,费时费力,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二、成因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双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尽管国家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大力支持,学校也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激励措施,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s不高。主要原因是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家长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就业就行,对于创业没有过多的“奢望”。学生由于不愿意吃苦,害怕失败等原因,不敢尝试。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王灿明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可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每一个教师、部门都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一门或若干门专门课程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人们往往从狭义上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有专门教学机构抓这项工作,有专任教师教这门课程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全员、全过程的育人观念没有深入人心。以专业项目为依托,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项目为一体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

(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获得技术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卓有成效,企业参与必不可少。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了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望与企业合作共赢,但河北适合学生创业的项目不够多,加上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热情,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因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较多,每个专业各成体系,真正与创新创业融合在操作层面比较困难;二是师资条件、实践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所限,在实施过程中不好达到预期目标;三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还十分缺乏;四是专业项目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较为突出。

尽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这样或那样制约的因素,但只要我们目标清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问题入手补齐短板,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就能够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使更多的学生走向创新创业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

施意见》([2015]36号)。

[2]张运 “大学生“双创”教育期待企业护航” 《中国教育报》

2015年11月30日 第10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