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辩论赛培训课程8篇

时间:2023-07-20 09:21:35

辩论赛培训课程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1

【关键词】“问题研究” 辩论赛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6-02

“问题研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提出和求证地理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何解决“问题研究”一直是我教学中琢磨的地方,如果当作新课或单元总结来进行教学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在“问题研究”上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并在“问题研究”上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看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本人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作为研究性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完成,课堂上交流。今年我尝试了用辩论赛的方式解决高中地理必修二的“问题研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人文地理问题具有可辨性

必修二属于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与人们生活中涉及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如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激烈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将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包装”定是很好的辩题,因此我们备课组通过充分讨论针对年段八个班级斟酌了四道辩题,即农民工进城的利弊问题(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下同);在厦门,住宅选择岛内好还是岛外好问题(正方选择岛内比岛外好,反方选择岛外比岛内好);海沧翔鹭石化工业给厦门人民带来的利弊问题;厦门岛内恢复自行车道的利弊问题等。这些辩题即源于教材(即第一章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四章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又联系实际生活,还是社会热点。如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学生家庭中间,我校近年来农民工子弟大大增加,已成为“主力军”。将农民工进城问题作为辩题,因为有亲身体验,必然激起他们的感慨,燃起强烈辩驳的愿望,如在辩论赛中,正方辩手总结“农民工进城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地把农村改造为现在的城市,农民工因此也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说的激情四溢,博得热烈掌声。

二、辩论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辩论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问题研究,我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辩论赛流程时间表,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公示地理辩题――各班地理科代表抽取辩题――各班竞选辩手并公示名单――辩手培训――各班辩论材料准备和试辩训练――上交辩论材料――辩手再培训――年段辩论赛(评选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点评总结辩论赛)。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流程环节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争辩。如地理辩题一公示就引起学生的强烈辩论,有的认为正方会赢,有的认为反方会赢,有的认为这题好辩,有的认为那题好辩等等,这种争辩实际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在各班抽取的辩题公示后,再一次激起激烈的争辩,有同学与同学争辩、老师与老师争辩、同学与老师争辩,真是场内还没开始,场外已辩得不可开交。辩手的培训很重要,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辩题,如何收集资料和事实依据,如何求证、演绎、推倒、解释、辩护和反驳辩题,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即指导学生如何对这些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再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了解辩论赛的规则,从而认识到辩论赛不是泼妇吵架、不是强词夺理、不是大声就有理,而是论据的应用,论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能力等的表现,通过辩论赛会教我们如何理性地思考,快速地反映。上交辩论材料也是必须的,虽然学生参加辩论赛非常积极主动,但教师的跟踪不可少,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辩论赛的进程。 最后,评委的总结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对辩题进行一番梳理,又有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辩手们个个信心满满、意犹未尽,纷纷要求下学期再举行辩论赛。

三、辩论赛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

辩论赛中各班采取自愿报名或科代表安排形式产生辩手,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全体同学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资料收集、数据整理、问题讨论等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各班抽取辩题后,同学们往往只关注到本班的辩题,而忽视了别班的辩题,为了让同学们在探究本班辩题的同时又能分享到别班辩题的探究成果,我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并各班抽取十位同学共八十人与五位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学生以举旗唱票形式,一位学生算一分,教师以打分形式,最高十分,这样统计出的最高分就为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此外,我还在辩手上交的材料中,选取较好的论文制作成年段宣传栏公示,让同学们分享大家共同的学习成果。

四、辩论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辩论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他不只是四位辩手的事,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采取了八个班级两两对抗的形式。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本班的辩题探究中来,有的帮助查找资料、整理思路、探讨论据,有的充当对手进行班级试辩训练,有的对每位辩手辩驳的内容进行逐句斟酌,俨然他们就是导演,就是评委。充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个辩题就牵动了两个班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四场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场上辩手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交流,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中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开放式教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辩论赛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开放式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2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途径

口语交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每个人从幼儿启蒙时期就应该开始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训练。而由于现在的小学多数都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特征。因此,在小学启蒙时期,学校和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模拟交际情景

口语交际技巧是一种较抽象的知识概念,不能直接转化为具象的知识点供学生学习,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果直接向学生教授口语交际技巧,难免会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如果利用情景模拟的授课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口语交际课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模拟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答,同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熟读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在学生口语能力过关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故事,这种小游戏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新的课堂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开设比赛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技巧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因此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融入更多口语训练。在阅读训练的课堂上,可以开设辩论赛来引导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的技巧,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渐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还是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此文章为论点开展辩论赛。正方:汤姆应该把鱼放掉;反方:汤姆应该把鱼带回家。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同时,重点依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辩论中来,让学生在辩论赛中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辩论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阅读课堂上的枯燥感,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辩论赛中,帮助处于弱势的一方,巧妙地延长辩论赛持续的时间,让学生在辩论赛中充分体会到交际的乐趣。

三、在实际生活中训练

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展开训练。虽然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课程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式犹如纸上谈兵,因此收获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学校可以多开设各种活动,例如踏青、植树、征集志愿者或学雷锋做好事等,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利用率。小学生在活动之后,心态通常都会比较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往往就会产生倾诉的愿望,这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并引导孩子多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口语训练平台,在班级范围内展开演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说活动中的体会,鼓励学生演讲,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内容,还是培养小学生各项基本素质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教育,而口语交际能力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求学道路以及职业生涯,更对其一生的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应把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3

摘 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将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演讲培训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演讲与辩论培训;学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6-02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修订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修订后的两版大纲均指出了我国现今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文秋芳等(2010)通过对全国11所高校2189名文科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往往在口笔头表达中出现逻辑性差、表达困难等问题(高一虹,1999)。针对这些问题,两个新版大纲同时指出当今外语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要求的提出,国内各个高校教师纷纷撰写论文提出新的课程规划,如任文(2007),刘艳萍(2009)等提出演讲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周淑珍(2004),李凤荣(2005)则提出通过各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笔者所在高校也一直举办一些常规性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歌曲、配音大赛来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用英语做交流时,依然存在言辞表达不准确,缺乏创新观点等问题。选拔出来的学生在参加省、市和部级各类英语大赛中也收效甚微。第二课堂活动并未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延续,学生缺乏一个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平台来活跃其思维、拓宽其知识范围,加强其人文素养和提高其思辨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重新定位了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将演讲和辩论课程的建设与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期望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知识范围、心理素质和思辨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二、二课堂活动和演讲培训课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高校英语的课内教学(无论专业与非专业)长期以来强调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培训,模仿、记忆、重述都是常用的课堂训练环节,缺乏对思维方式和判断力的培养。广大学生也以通过各类考试,获得不同程度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即便有意识的要提高外语的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往往也会因缺乏相关技巧的培训而无法在语言使用层面产生巨大飞跃。此外,二课堂活动如仅仅设计以模仿和背诵为主的配音、朗诵大赛则无异于课内训练,难以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突破。

演讲辩论培训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整体规划强调在课内(即演讲辩论课)加强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合理安排信息要点、掌握公众讲话技巧的能力;课外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保证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从懂得语言用法到会用语言,从学习交际到交际中去的能力不断加强。

三、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为了解决本校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开口难,内容空洞等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致讨论认为应将演讲与辩论培训课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以该课程所提出的训练目标位依据,设计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辩论课为圆心辐射带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课题开展的一年半里,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演讲辩论培训的方式。笔者首先在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作为试点,每周三为学生开设2节有关演讲和辩论的培训课程。授课教师为学院外籍教师,课题组教师与其他3名中教配合辅导学生。培训课每学期为17周,学期末参加演讲测试,合格者会给与创新学分。学生的主体为2、3年级,少部分为1年级新生。整体课程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接轨,并为第二课堂活动做指导。

(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首推每年一次的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演讲赛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比赛形式分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现场回答三个部分;辩论赛则在第二学期举行,比赛模式与现今国内举办的大赛保持一致,即采用英国议会制的辩论格局。中教负责对入选选手做进一步的除常规培训外的赛前指导。校内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会被推荐参加自治区及部级的相关比赛。

(三)开设外教讲座和口语角。课内对学生在公众演讲技巧上的指导无论从时间和人数上都无法满足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外教则利用周五晚上时间为校内非专业同学开办西方文化及公众演讲能力的讲座。在省和部级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则轮流负责在校内开办口语角活动,以自身的经历感染更多同学。无论是讲座还是口语角我们都期望能带给广大同学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开设英语戏剧比赛。国内学者黄源深(2010)曾提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语言基本功的课程应当尽量减少,语言文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的比重则需要加强。这期中就包含对西方经典名著的细读,如莎士比亚作品等。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仅仅以掌握语言技能为终极目标,我们鼓励二年级以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莎剧的片段来表演,各班授课老师负责指导和排演。校内选拔优秀的表演小组还会得到外教的进一步指导,在校内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上公演。2011年优秀获奖者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选拔赛。

(五)建立模拟联合国协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的大会。通过在校内组建模拟联合国协会并派代表参加校际交流,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且学会了阅读背景资料,会场上书写大量文件,听取发言、阐述观点。在这样一种体验式活动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融入外交情景,自觉主动的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学习经历不但锻炼学生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四、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成效

通过将课程设计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我校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表演和竞赛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语言使用能力,更加强了学习信心。

(一)校际交流和竞赛。2010年1月,我们选派3名同学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6月份,选派4名同学参加了“外研社杯”和“欧盟-中国友好交流年辩论邀请赛”。4至7月,我校选派10名同学分别参加了在石河子大学和兰州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讲、最佳代表和最佳立场文件奖等多项奖励。10月份,2名同学获得“外研社杯”新疆赛区演讲比赛特等奖,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名特等奖同学还取得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校内文化节的顺利举行。2011年3月至6月间,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外语文化节。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的为主的各类型活动、竞赛及专题讲座。全校22个学院,近1500多名学生参与了我们从初赛、复赛到决赛的4大类竞赛。各类决赛获奖者参与了文化节闭幕式的汇报演出,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五、第二课堂活动改革的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不仅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其思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些改革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一)形成动态、灵活的学习体系。在整个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一直处于培训、比赛、培训这种连续性的学习体系下。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即获得练习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发现自我的不足,及时弥补。

(二)提升学生自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竞赛的锻炼,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有效推理、运用论据、组织观点的方法;也更加注重在公开场合讲话时如何与听众沟通,及非语言因素的使用。有了这些相关知识的储备,学生自信心得以提升,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互学、互助风气。在课题开展一年多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意外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培训班里最早的一批同学在修完课程之后,自发组织起来招募新生,每周一次的协助低年级同学锻炼公众讲话能力。老生带动新生,并树立了榜样,校园内学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5\]李凤荣,安晓灿,孙东菱.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9-72.

\[6\]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10):66-70.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4

1.1将培养员工能力和事业单位党政培训结合起来

在对员工进行党政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辩论式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分析能力,提高员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相对于原有单一的培训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原本的“填鸭式”培训不能够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员工没有学习热情,采取辩论式培训可以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使员工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课堂培训中采用辩论式培训是培训方法的一次巨大革新。

1.2建立了新的“教与学”的课堂关系

在党政培训当中采用辩论式培训所起到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在课堂上党政管理者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员工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关系。比如,在培训当中采取小组辩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参与员工的热情,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旁观的员工的关注度较以往也明显增加,很多员工在小组辩论结束以后都会站出来进行点评,甚至有的员工觉得在这次当中没有发挥好,还会请求党政管理者再给一次机会。这较以往的培训效果相比提升非常明显,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课堂关系值得我们去尝试。

2、辩论式培训法的应用

在事业单位员工党政专业基础课培训当中都可以尝试采用辩论式培训方法,采用小班形式的辩论式培训能够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但是由于辩论式培训所耗费的时间比较久,所以不能所有的课时都进行辩论式培训,还应和讲授式培训结合起来进行。

2.1辩题的设计

在辩论课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辩题的设计。在设计辩题的时候一定要设计能够突出培训内容的核心问题,并且问题比较中性,还存在争议。党政案例一般具有很大的可辩性,所以在党政课堂培训当中可以采用辩论培训方式。采取辩论培训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训,所以设计的辩题一定要与培训内容相关,在辩论中完成培训计划。

2.2辩论的组织准备

在辩论培训当中党政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要留给员工足够的时间去搜集有关资料,依据事业单位员工的特点,可以之前就把辩题交个员工,让员工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党政管理者也不能一言不发,在适当的时候要对案件进行一下剖析,发挥好党政管理者的引导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员工有针对性的搜集资料。辩论一般采取分组辩论,分组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党政管理者进行分组,也可以员工自行进行分组,党政管理者进行调整;还可以是拿到辩题以后进行统一分组;也可以根据各自分工的不同进行分组。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员工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采取分组进行讨论,保证了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讨论,这使得每一个员工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2.3课堂辩论

在辩论式培训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辩论。首先,在员工进行辩论之前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让他们观看一些经典的辩论视频,与此同时还应该依据辩题的不同设计辩论规则,在进行辩论式培训当中应参考国际辩论赛所遵循的基本规则,规则不是不变的,应该依据不同的赛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双方的辩手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应鼓励台下员工发表个人看法,台下的员工可以作为正反方的亲友团发表不同的见解,帮助辩手回答问题或者是反问对手。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党政管理者要掌握好节奏,不能产生混乱。

2.4归纳总结

之所以采取辩论式培训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员工在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真理,从而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辩论过程中,党政管理者要对员工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每一次辩论结束后党政管理者都要进行总结和点评,点评应该客观公正,指出员工们存在的问题和要改进的地方。党政管理者要把员工分散的意见进行集中点评,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使员工牢牢掌握培训内容。辩论结束后管理者应该让员工对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员工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培训质量。

3结语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课外活动 讲演答辩赛

2012年4月,因为课程教学的缘故,作为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一名老师,笔者在建筑工程专业一年二期两个班,组织并主持了两堂以《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为雷锋精神添光彩》为主题的班级讲演答辩赛。长沙晚报《高新麓谷》专版与长沙高新区政务门户网等媒体均作了新闻报道。

一、活动开展的缘由与形式

近几年,笔者在分管学校党务宣传与行政工作的同时,一直担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在课堂教育教学,特别是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过程中,感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改变。在教学方向上,更应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是人本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使然,笔者一直想做一些尝试。

取名讲演答辩赛,其义包括讲、演、答、辩四个方面,即讲叙、表演、回答、辩论,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别于大家熟悉的演讲比赛、大专辩论赛等,有其共性,更有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重在学生学习、理解、表达、思辨,包括胆量、自信、合作、责任等意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站在这一角度,应该说过程重于结果,这也是该活动意义所在。

2012年是长沙市与高新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年,也是学雷锋活动年。以此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雷锋活动,是学校党政工作要求,作为一门德育课程的任教者当身体力行。对学生而言,雷锋精神是铭记于心的道德品质,是道德信仰的精神支柱,向雷锋同志学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这一活动,适逢学校启动省级课题《中职学校课外活动模式研究》项目,笔者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得以有机会寻求理论研究与操作实践的支持,做出一些更深层次和更广层面上的探索。

二、选手的选择与内容环节的确定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二十多年,历史上学校没有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上网搜寻,也没有发现类似的课外主题活动。对笔者本人而言,也是第一次组织和主持,参与比赛的选手更是极为普通的中职生,且是一年级学生。虽然是自发自愿,没有上级领导与任何部门的任务布置,但作为承担者,作为课题研究的一种尝试,笔者还是蛮有压力。

因为时间的紧迫与任务性质的特殊,所以主题与形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不能过于简单化,要有一定的内涵,还要照顾学生的现实情况,不能拔得太高。通过反复思考,与学生多次协商,最终确定学雷锋主题与比赛形式,主题具体为“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为雷锋精神添光彩”,形式为班级内部的讲演答辩赛。

主题与形式的确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是选择比赛选手,确定具体环节和内容。不选不知道,一选还真难。按照和学生协商的比赛办法,每班学生一分为二,设红蓝两方,各方派出9位选手,其中辩手设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自由人一人,为保证学生参与面,四个辩手下各设副辩一人,每方共计9人。每个班40多人,选出的辩手要18人,占了近二分之一。仅仅其中2―3位学生参加过讲演比赛,没有参加过辩论赛,对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听说。自愿加推荐,总算把人选了出来。为保证比赛公平,抽签确定红蓝两方。比赛环节依据内容设置,按照讲、演、答、辩的形式与顺序,选手对号入座。为确保活动成功,笔者自己担任比赛主持。

两个班,两堂活动。只有不到二十天时间,作为一项学习主题活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研究,要向全校老师和学生展示,还要邀请合作企业、学生家长代表与教育局领导参与,包括报刊媒体记者,如此基本素质的比赛选手拿得出手吗?活动会成功吗?笔者心里一直还是有些打鼓。

三、“各取所需,各扬所长”的讲演答辩强化训练

针对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笔者进行了赛前动员,就形势的严峻和挑战的艰巨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学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警惕;当然更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创造这样一个机会是一种难得,作为选手更是无尚的荣誉;对于赛前准备,明确目标和思路,每个选手根据自己的分工职责,各取所需,各扬所长,在确保各个环节成功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合力。

准备开始阶段,要求选手明确自己职责,练好表达基本功。这是选手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团队成功的基础。一是具体内容,明确讲、演、答、辩的具体内涵。比如其中的一个环节“讲”,一方讲叙雷锋的生平与故事,另一方讲叙学雷锋活动历史与雷锋式人物;二是表达基本功,要求在大众场合讲话有胆量,语言标准清晰。学生在准备了两天后,采取面试的形式逐一检查,几乎每一位选手都有明显甚至致命的弱点或缺陷,作为辅导老师的笔者,都一一点出来,指出改进的方向,能改当场该,对于优点和长处,给予充分发掘和肯定。

训练中期,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重在选手的不足或缺点的乔正,大概用了一周多时间。对有明显缺点的选手,每两天一检查,批评与表扬并重,学生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每个选手每次的检查时间只有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但学生课余私下的练习时间却是几倍几十倍。

训练成型阶段,主要是对细部进行处理。一是内容具体确定,并能熟练表达;二是排练成型,如要求学生对时间的把握、表情手势的配合、语气快慢的处理等等不断进行修正;三是对对方、对手基本情况的了解,要求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应对策略;四是应变和创新,要求学生对对手提出的问题或对手的攻击性辩论要有足够的心理与策略准备,同时每一方都要有新表述或新点子或新举措,切忌墨守成规。

临战训练阶段,各方各个位置已经成型,但正副辩手之间、各主辩之间、主辩和自由人之间、各辩手与主持人之间、各队与拉拉队之间以及学校、企业、家长代表评委之间如何和谐统一,都考验着组织者包括学生的能力和智慧。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是渺小的,考虑再周全也会有漏洞。临战训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为保证比赛的真实性,赛前笔者采取了相互监督、单个模拟、交叉模拟的办法,即队内选手结对训练,互挑毛病;单个选手到非比赛班级表演;两个班选手交叉比赛模拟。而到正式比赛时,却是全新的现场、全新的对手、全新的问题,包括比赛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精心安排。经过调整,各方的心理技术准备均达到了最良好状态,各辩手士气极高,全体老师同学更是十分期盼。

由于准备充分,两个班的两堂赛事取得了圆满成功。邀请企业、教育局、家长和媒体记者出席并担任活动评委,其中有校企合作国际知名企业――的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区教育局领导认为活动有职业教育特色,并建议在全区学校展示推广;学生家长代表十分赞赏学校这一新的教育活动形式;2012年4月13日的长沙晚报专版《高新麓谷》和高新区政务网以《“辩”法子学雷锋》为标题作了专题报道。

四、对讲演答辩赛等课外主题活动的思考

中职学校的课外主题活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限于历史和现实条件,很多活动很少甚至没有开展,更谈不上广泛与深入。

(一)硬软件与认识的不足

笔者组织的此次活动能够成功,产生良好影响,得益于取得了学校党政部门和教研组的支持,特别是课题组的帮助,在训练时间、排练场地、运行经费、课程调整、人员调度、指导老师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而纵观学校一些活动特别是其他职业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好此类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在相关培训方面,这一类的活动几乎没有,更缺少这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建议教育部门多开展活动技术培训,强化活动业务指导与人才培养。

当然,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教师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比一般活动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汗水,还需要自我突破,自加压力,创新思考,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要善于总结,善于提升。

软硬件的配备,关键看学校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了。如果学校给予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或指标考核,就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一所普通的中职学校――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能够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尝试创新,并作为一个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是很有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二)不要低估中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此次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二期,学生选手平均年龄不到17岁,但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好这一次任务,得到各方面普遍的良好认可,笔者以为几个因素是主要的:

1.是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实际,高中阶段学生已有了较大自由度的认识和思考,需要有表达的机会;

2.是活动形式符合中职学生内心需要,有新颖、有趣味;有理性、有叛逆;有个性、有团队。

3.是对学生能力和进步的充分信任,这是最关键的一条。这样的活动在一般人看来难做,主要是以为中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笔者一开始也有很多担心,即缘于此。但事实证明,低估中职学生是不正确的,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等非常强,关键是看老师是否给予充分信任,是否给予机会,是否给予指导。此次活动让笔者甚至有了颠覆性认识,借用一句不知是不是有的名言:只要不是哑巴,就能把话说好!

(三)讲演答辩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把话说好只是讲演答辩赛的最基本要求。文章的精确组织、语言的感情表达、表演的情境到位、问答的正确把握、辩论的缜密严谨、团队的配合协调等等,都可以上升到艺术层次,其实也是选手和团队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赛事的组织也是一门艺术。比赛环节的设置、每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赛场的环境布置、比赛双方和主持人以及观众的默契、场上各类临时性变化的应急应变、活动形式与效果的平衡,都是一堂课外主题活动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忽略。

特别要重视学生团队的组织管理。作为赛事的组织者,对学生选手与团队的管理十分重要,这是课外活动、比赛等成功的基本保证,在纪律意识、协作精神、比赛作风、心理承受等方面尤其要加强锻炼,大众场合的比赛不同于一般,这一点务必要跟学生讲清楚道理,也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

另外,对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也有较高要求。除了活动或比赛的一般要求外,要尽可能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大家追求的理想。本次学雷锋讲演答辩赛,笔者尝试写词谱曲、吉他弹唱的一首原创歌曲《雷锋――青春的纪念》,在一定程度上,为活动添了些许色彩。

总之,学雷锋班级主题讲演答辩赛,是一次课外主题活动的有益尝试,推动了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与开展,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加强了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的沟通理解与教育力量整合,更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与良好品质养成,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落实。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6

要将法学辩论活动开展成为一种日常式的、细水长流的存在,需要有一支成熟的、完善的法学辩论队伍去执行以上的目标。涉及到法学辩论队伍的架构与建设的问题。

(一)队伍架构体现专业度

由于法学辩论自身的特点,法学辩论队伍的架构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应该体现其专业性特征。首先,队伍的架构过程要时刻注重团队的专业性。要明确建队思路,不能盲目扩大、哗而取宠。其次,队伍的架构目标应以兴趣为导向性。法学辩论队伍的凝聚力一定是以兴趣作为前提,而不能为了团队发展的快速、活动开展的顺理,使得法学辩论队伍向团委、学生会“看齐”,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半官方”的组织。

(二)队伍建设体现明确性

法学辩论队伍的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队伍的组建。一支优良的法学辩论队伍,其内部结构必须分工明确,互为体系支撑又相互独立。作为其建设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建队思路,要确知自己的建队风格,是小而精还是大而博;并且一定需要法学专业的依托,有了专业力量的扶持,可以少走弯路也可以精益求精。

2.人员的选拔。应结合学院活动,以比赛促宣传,以交流促选拔。以仰恩大学政法学院辩论研究会为例,该社团在人员的选拔上充分利用了学校传统的“新生辩论赛”,派出有经验的老队员跟赛辅导、组织培训,深入新生挖掘可造之材并从中遴选优秀队员;除此之外,该辩论研究会还面向本学院以外其他专业对法学辩论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招募,做到了既挑选精英也兼顾大众,为队伍的持续性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3.活动的开展。开展活动是学生社团生命力之所在,法学辩论队伍既可以开展有法学专业特色的,如模拟法庭、案例辩论、法理辩论等活动,又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哲理辩论、时事辩论等赛事。开展法学辩论活动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精益求精,注重专业性,不能为了吸引观众抛弃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二是要注重受众群的培养,培育起法学辩论的土壤,使其可以开枝散叶,不能曲高和寡、自娱自乐。

二、法学辩论的培训模式

针对以上论及问题及现实反思,课题组结合团队建设与实践研讨对于法学辩论模式展开了有益思考。我们所说的辩论培训是一种系统的培训,其模式包括目标、方案和师资三个部分。

(一)明确培训目标

法学辩论目标旨在通过由社会性辩题到法学辩题的逐步过渡,从形式逻辑到法学逻辑,从一般对抗到区分身份角色,依次达到“掌握一般逻辑思维”“学会法学逻辑适用”“理解身份对抗的侧重点”三个层次性目标。第一个层次目标对象设定为大一年段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辩论充满天然的热情和激情,并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可结合法律逻辑课程、各种辩论比赛等进行形式逻辑的基础训练。第二个层次目标对象设定为大二年段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辩论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和感受,应从法律逻辑方面给予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其继续从事法律辩论的积极性。第三个层次目标对象设定为大三年段学生。在熟悉法律辩论的基础上,理解角色分工和定位,为日后职业的选择和执业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制定系统培训方案

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目标,培训应分三个步骤展开:

1.以一般辩题为载体,进行形式逻辑的训练。具体可以以目前法学院开设的法律逻辑课程为契机,讲述形式逻辑并展开辩论比赛。这个阶段最好在大一新生刚入校的第一学期进行,既可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又契合新生入校惯常举办辩论赛的时间。应拟定培训计划:固定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应将逻辑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相结合,并辅以文史、哲学、管理等知识,以增强队员的基本素养和人文知识沉淀,避免浮躁、功利、短视的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可综合日常训练、专题讲座、分组对抗、小组游戏等多种形式,融专业性、趣味性为一体,避免队员陷入枯燥的逻辑分析,丧失辩论兴趣。

2.以法律辩论为载体,进行法律逻辑的训练。法律逻辑基于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但更具复杂性和多重性。培训中可选择的案例类型包括两种:一是结合实发案例,展开法理探讨。这种案例侧重法理精神的思辨,要求队员对于法学基本理论、部门法学的一般原则有一定理解。针对社会不同观点,结合实发案例展开分析、论辩,有利于队员更好地理解法理观点及其适用条件,反思部门法学存在的问题。另一种类型是针对实发或虚拟案例进行个案辩论。这种案例侧重观点的提炼和证据的适用,要求队员具备较高的案例分析能力和证据论证能力,能够深入分析案例所涉及法律规定,提炼单一论点(如刑事案例中一方的观点只能是有罪或无罪),分解分论点(如主张有罪但罪轻,应分别论证罪轻的理由),系统使用证据,层层递进展开论证。

3.理解身份对抗的不同要求。法学辩论与社会辩题辩论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基于双方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辩论要求。以刑事案件辩论为例,双方辩手都要做好立论和驳论两个工作,都基本从案件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定、充分,是否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证明体系,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是否得到及刑罚幅度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但因分别定位为公诉人和辩护人(律师)的角色,因此其各自的辩论风格和要求也各有侧重。公诉人的立论是主张有罪(当然,对于证明被告人罪轻的证据也会予以列举并进行罪轻量刑建议),要求队员必须用全面和系统的观点展开辩论,其辩论必须建立在查清全部犯罪事实,且具备完整证据的基础上。如果证据链条有缺失,则会被辩护方攻破防线。破论,要以充分的事实、证据和正确的论证方法将辩护人的观点从根本上驳倒或通过辩论降低辩护观点的可信度。辩护人的立论是主张罪轻(甚至无罪),要求队员必须结合案件事实并根据法律规定,列举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证据。驳论,则往往采用以点带面的做法,考察案件中证据间的矛盾、事实认定上的不准确、法律规定方面的漏洞等,从而否定控方观点。比如:从控方提审笔录同一询问人同一时间出现在两个询问地点的矛盾,质疑提审笔录的真实性,建议法庭不予以采信等。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7

【关键词】辩论赛;高校;学风建设;作用

一、前言

辩论赛是一种考验学生反应能力、思考能力、答辩能力的有益活动,通过辩论赛,学生可以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高校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辩论赛的方式来建立优良的学风着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辩论赛主题

2003年以来,长江大学学生会以“掘英育才,打造长大学子的辩论盛会”为主题,以“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为理念,十年如一日的开展“清晓杯”辩论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辩论赛主要目的和做法

1、甄辩题,精选辩论话题,引导同学思考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辩题、院系推荐辩题、资深辩论专家命题、各兄弟高校辩论队交流辩题等形式,组建“清晓杯”辩论赛辩题题库,精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话题、当下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以及一些经典哲学辩题等等,如第九届“清晓杯”辩论赛的辩题主题即是“大学、实践、社会”,从辩题上吸引同学们对辩题积极思考和讨论,积极参与辩论赛当中,从而更深入的渗透辩论文化。

2、选辩才,笃定辩论精神,明确选拔标准

(一)广泛宣传扬辩论文化。通过活动宣传板、官方网站、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弘扬辩论的文化和历史,大力宣传最佳辩手、优秀辩手、口才明星成功事迹,增强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意识,在长江大学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辩论氛围。

(二)严格选拔甄辩论队员。通过设立严格但不刻板的选拔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辩论赛要求辩手首先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其次,要对辩论有高度的热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最后,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完成自己辩位要求之外,配合其他队员顺利完成比赛。

(三)模拟比赛验辩论人才。通过设立常规性友谊赛、交流赛等模拟辩论赛与各院系辩论队的队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熟悉,互相磨合,在实战中成长,同时也通过实战演练,检验所选的辩论人才,根据比赛情况适当调整选拔标准和培养方案。

3、练辩能,夯实辩论才能,树立言行榜样

(一)强化辩手个人能力水平,了解辩论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浏览网络资料,请教资深前辈等方法,学习和继承传统与现代辩论文化,博采众家之长,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深入院系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辩手培训措施

(1)文化素养培训:由指导老师选定古诗词,辩论队成员诵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思辩能力培训:辩论队成员可选即兴话题辩论,或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提高思辩能力。

(3)辩论技巧培训:观看往届比赛精彩视频,分析选手台风、辩风及辩论技巧,同时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实战能力培训:不定期举行模拟赛,提高实战能力,并请专业评委点评,总结分析实战中出现的问题。

4、践辩神,深化辩论精神,展现语言魅力

(一)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完善辩手管理系统的组织建设。通过“清晓杯”辩论赛以及各院系辩论赛系列活动,以个人报名、院系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辩论人才,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辩手培训和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辩论队组织结构梯队化、选拔模式制度化、培训机制科学化。不断完善鼓励制度,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二)以辩论赛为契机,加强校、院间交流。组织辩手积极研究辩论技巧、探讨辩论发展、推广辩论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辩论赛事,通过辩论与各地高校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将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探寻辩论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

(三)整合全校资源,搭建辩手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在全校各项辩论赛事中,为“清晓杯”辩论赛中产生的优秀辩手、最佳辩手、优秀主席提供机会,如指导“星火杯”新生辩论赛,对所有的参赛选手、主席、计时员、监时员进行一轮系统的培训,详细讲解辩论赛的赛制、规则、参赛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以友谊赛的形式积极的与院系进行交流,让其在发扬辩论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真正的实现成长成才。

四、辩论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1、扩大了辩论的校园影响,引导了同学思考与学习

伴随着“清晓杯”辩论赛的成功举办,长大学子的辩论热情在校园内明显高涨。从各院系辩论赛的开展,到“清晓杯”小组赛、半决赛的激烈角逐,再到总决赛比赛现场的座无虚席,观众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全程参与,而且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多数观众对于贴近大学生活、深入社会热点的辩题比较感兴趣,部分同学建议辩论应该让经典更经典,辩题的选择应该走高雅文艺路线。与此同时,同学们对于辩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对大学生活、教育科学、社会热点的思考更加深入。辩论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提高了同学的思辨能力,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

通过“掘英育才”系列辩论活动的开展,长大学子中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2012年,长江大学代表队赴许昌大学参加“三国杯”电视辩论赛,摘得冠军,杜森林荣获全场最佳辩手;首届长江大学辩论队队员、经济学院代表队最佳辩手李晓宇率队蝉联“清晓杯”辩论赛三连冠,并在第七届“万人创百星”活动中荣获“口才明星”称号;优秀辩手李欣、万楷荣获“学干明星”称号,杨丹、张程荣获“口才明星”称号,颜娇、王格格、韩等多位同学也在其他领域分获校园明星称号。经过了“清晓杯”辩论赛的培养与锻炼,这些同学的思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仅拥有了伶牙俐齿,而且拥有了开阔的思维与视野。因而这些同学在其他领域也能够脱颖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3、升华了校园的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十年来,“清晓杯”辩论赛不断完善 “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甄辩题、选辩才,练辩能,践辩神”的系列活动,将辩论队的建设细化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实战演练”三个部分,做到对辩论队员“文化素养、思辩能力、辩论技巧、实战能力”四级培训,将辩论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培养了同学们勤学善思、能言善辩的能力,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辩论赛培训课程篇8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学生的培养模式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即高等教育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迎接新形势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大部分国内外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调整了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1,2]。

在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融合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的综合性训练课程,工程训练教学环节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并结合理论知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会明显提升。同时,当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工程训练的环节,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互动,符合知识积累的规律,能够培养出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的高水平人才[3,4]。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班于2011年开始招生,针对机械国际班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的主要意义在于:(1)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国际班的培养计划是在借鉴了国外著名高校同类专业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现代高级复合型精英人才,其中工程训练是主要的实践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改革国际班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全面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需要。尽管目前的工程训练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由于工程训练是全校所有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涉及的人数众多,实施进一步的深入改革会遇到很多困难。国际班人数较少,教学改革的实施相对容易,教改效果的跟踪和评价容易实现,因此,以机械国际班为改革试点,采取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最终全面实施改革的方式应该是一种最佳选择。

二、教学模式的研究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班工程训练课程,对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一种基于创新项目驱动的机械国际班工程训练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建立创新项目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产品为载体,以项目带动训练,训练内容从以单元模块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项目为中心,将车、钳、铣、磨、铸、锻、热、焊、数控加工、电加工、激光加工、快速成型等制造工艺各模块的训练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首先给出项目任务,以项目引发的问题为主线,课程内容通过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方式展开。其次,学生对产品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可行性分析、功能和性能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外形设计分析等,然后再根据专业知识和原理进行创新设计,选择制造模块并进行工艺设计,最后进行加工和装配,形成创新产品。通过创新项目牵引,学生既能对各个工种以及各工种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又能掌握各种创新方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工程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将竞赛训练模式引入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各高校提高工程实践和工程训练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但是,参赛学生毕竟只是各专业选拔出来的少数学生,受众面小,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基于创新项目驱动的培养理念和内容体系,将竞赛训练模式引入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安排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和制作出无碳小车,然后进行无碳小车竞赛,以小车的制造质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小车相?P的设计文件以及设计方案的答辩成绩来衡量学生工程训练能力的高低。通过实施“赛教结合”的工程训练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打破传统师傅带徒弟式的授课方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以项目引发的问题为主线,开展以学生主动创造、主动参与和知识共享为动力机制的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讨为主,教师给予提示、答疑,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和讨论项目方案,自主制订加工工艺和选择加工设备和工具,独立完成加工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体会零件设计和加工的系统过程和具体方法,感悟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工程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加工方法和设备。最后,要求学生对整个工程训练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工程训练报告,更进一步地深入体会工程训练课程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将每个工种的工程训练内容相互融合,形成在创新项目驱动下问题探索式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方法,贯彻做学融合、知行统一的工程训练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这样的探索式学习过程中获取工艺知识,锻炼创新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设计基于创新项目驱动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无碳小车创新项目是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经常采用的竞赛题目,经过多年的竞赛,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将竞赛训练模式引入工程训练教学体系,选择无碳小车的设计和制造,将其作为工程训练的项目案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要制定教学实施计划,编写英文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制定将训练内容从原来的以单元模块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设计知识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案。编写英文电子教案、制定统一的工程训练教学计划、使用统一的视频资料库和课件、购买材料和零件,以满足学生项目制作的需求。

(二)针对机械国际班,实施基于创新项目竞赛机制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为学生介绍无碳小车的设计和制造要求。然后,分阶段实施教学改革:

1.设计实施阶段。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项目设计、画出构思示意图,最后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并进行相关计算与部件的选型。在设计实施阶段,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老师仅起引导和答疑的作用,要迫使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学习工程技术项目创新实践中必须要用到的知识点。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设置互动环节,在每个设计阶段要求学生上讲台用英文讲解设计方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讨论,对存在的疑问和难点采用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和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课堂上师生之间积极对话、讨论、辩驳,形成“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演示实物以及网络资源,产生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索研究的气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产品制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将自己设计的无碳小车制作加工成真实的产品,该阶段也是工程训练创新实践的一个重点阶段。学生必须自主选择加工方式、加工设备和工具、自主制订加工工艺,并完成加工操作。指导教师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体会零件加工的系统过程和具体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教师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讲授,比如讲解相关工种的操作技能等;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参考书学习有关工艺知识、加工参数的选择、工艺文件的编制等。提供互联网或局域网络,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经常利用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工艺意识等。让学生在经历“设想―创意―设计―制作―作品”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竞赛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有两次竞赛的机会,通过第一次竞赛,发现设计和制造中的问题并改进;通过第二次竞赛最终评定无碳小车的水平和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设置竞赛单元,让学生提高产品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4.创新训练报告。在完成项目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后,要求学生写出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训练报告要求全英文撰写,包括无碳小车设计图纸、无碳小车设计和制造说明书、方案设计(包括车架,原动机构,传动机构,转向结构,行走机构和微调机构等)、技术设计(包括小车的能耗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零部件设计和整体设计)、小车的制作和调试(包括加工工艺方案分析报告,小车的调试和改进方法)等。通过工程训练报告,培养学生对技术文件的整理和总结以及论文撰写能力。

5.项目验收答辩。项目设计和制作以及竞赛完毕后,主讲教师组织进行答辩,答辩全程需要使用英语,各课题组的同学必须利用15分钟的时间来讲解和回答设计方案的制定思路、技术难点、技术重点的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6.实施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法。基于上述的多阶段、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实施包括创新设计考核、创新制作考核、创新竞赛考核、工程训练报告考核以及项目验收答辩考核等成绩评定方法,根据不同阶段在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设计各阶段的考核权重,最终形成多元化的综合性考核模式。

7.收集教改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调研―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反复过程,构建完善的基于创新项目竞赛机制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带动全校工科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