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8篇

时间:2023-07-20 09:21:40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1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2

一、当前工程审计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跟踪审计的研究集中在工程项目上,理论界对跟踪审计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安全是基于事物本身特性和规律,通过消除或减少工艺、设备中存在的危险物质或危险操作的数量,避免危险而非控制危险。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和结果所实施的一种全程的、动态的、有效的经济控制机制;它不仅可以主动发挥审计免疫功能,提升工程项目资金监管效率,而且能够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及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工程项目跟踪审汁控制的主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综合素质是指具有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并精通工程设计、施工等适应跟踪审计的上程技术,这三种主体不同的地位和职能,决定了它们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的不同定位和作用。当前,在我国政府审计资源有限,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政府投资项目或政府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由之路。我国今后仍应该把公共工程和专项资金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看,相关审计效果不容乐观。

二、相关创新措施与对策

(一)以安全为切入点,监督资产质量的提升

着力加强对资产质量的监督。特别是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监督资产总量的完整性。从摸清家底、核清资产、理清资产权属关系入手,针对一些单位存在的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及时帮助被审计单位设计库存盘点表,指导被审计单位盘点资产库存,按类别编制固定资产卡片,登记造册,使资产管理有序进行。

(二)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

着力对交通工程、城市环保设施工程、水利专项工程等的审计监督,对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监督。监督资产存量的合理性。注重强化对资产存量布局状况的监督,通过审计,着力对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析,特别是强化对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的监督,确保这两类资产形态的协调性;着力对不同行业资产比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行政单位资产、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分析,掌握不同行业资产特征和运行规律。及时查找影响各行业资产安全运行的隐患,切实堵塞管理漏洞,保障国有资产存量处在良好、优化、健康的运转状态。

(三)公共工程项目和专项资金是审计的合适切入点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选择基本上集中在政府公共工程项目或专项资金项目上。形成这样的状况,可能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我们刚刚开始尝试这种审计形式,缺乏足够的绩效审计经验,公共工程和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相对比较容易;二是它们有一定的代表性、重要性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尝试开展单位或部门绩效审计以及财政收支的全面绩效审计。从审计案例看,都是在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多目标的审计,或者说是从合法性审计延伸到绩效审计,还不是专门的绩效审计,因此,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单一目标的绩效审计,以便于绩效审计更加深入的开展。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标准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3

一、ERP应用于绩效审计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绩效审计的学习拟以企业为客体,以企业的经营活动、资源利用活动为核心对象,逐步扩展到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绩效审计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为学生在实践中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探索和研究绩效审计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ERP与绩效审计终极目的相同 ERP(公司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作为一整套公司经营管理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公司如何加强管理、合理组织销活动,以做到利润最大、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ERP强调业务流程的流畅性、管理部门的协同性和管理职能的系统性,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企业在整个经济链条中所处的环节和地位,促进学生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绩效审计也称为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或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以选定的标准为尺度来评价效益的优劣、查找影响效益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其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益。ERP与绩效审计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来开展审计工作:收集经营管理活动的现状,分析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等。

(二)运用ERP教学案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ERP 教学案例把公司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按照制造公司的职能部门划分规划中心、营销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等职能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公司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是一个制造公司的缩影。学生可以根据绩效审计的理论知识点,自己动手模拟公司3年~10 年的经营,实际体验公司资源的管理过程,形成各年度经营成果,然后运用绩效审计理论对模拟公司开展绩效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绩效审计报告。运用ERP教学案例中的“对抗竞争”机制,学生可以分组模拟六家公司形成竞争机制,经过3年~10年的运营,各公司效益显然会有很大差别,这为绩效审计的开展铺垫了真实的前提条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分析、查找各公司间效益差别的原因,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ERP模拟沙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ERP模拟沙盘将ERP 教学案例展现为沙盘和教具,学生可以直接在沙盘上运用原材料、产品、货币等教具实现模拟公司的运营,解决了理论空洞、案例浮在纸面上的问题。ERP模拟沙盘以学生操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让学员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公司经营者直面的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然后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来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让学生在公司竞争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绩效审计的理论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还可以深切感受绩效审计对公司运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管理能力。

(四)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绩效审计实验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项目应以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基础,具有验证知识点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作用。运用ERP设计的实验项目包括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单项实验侧重于各业务活动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综合实验侧重于将各业务活动的理论知识连接起来、与绩效审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进行灵活运用。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各业务活动及整体活动的认知,综合实验既训练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对学生单项实验达成的效果进行了验证,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分析查找影响效益的真正原因,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ERP在绩效审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将ERP运用于绩效审计实验教学,拟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绩效审计基础理论和ERP沙盘介绍、企业绩效审计单项实验和企业绩效审计综合实验三个部分。

(一)绩效审计基础理论ERP模拟沙盘介绍 本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如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概念框架、审计项目、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审计流程等内容,强调突出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的理论要点,对于有财务审计基础的学生来说,课时可以安排相对少些;二是简单介绍ERP模拟沙盘的组成、运营规则、案例背景等,组织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开展沙盘的推盘演练,使学生熟悉ERP模拟沙盘的相关规则,为后面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做好准备。该部分的课时安排约为课程总学时的1/4。

(二)企业绩效审计单项实验本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课时安排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2,课时不足时可以选取其中几个项目进行。单项实验结合企业的业务活动和绩效审计中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资源审计的要求,分为战略管理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供应业务审计、生产业务审计、销售业务审计、资金管理审计等六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理论知识点、实验准备、实验要求及实验评分等项目,要求学生以审计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来完成实验任务。每个实验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即为该业务的审计要点。(1)战略管理审计的要点包括:战略方案的合理性,主要审查战略制定和选择的程序是否适当、战略决策是否可靠、战略方案是否可行等;战略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主要审查公司战略实施的方案、方法、保证及控制和报告系统是否健全和顺利实施;战略实施的效果性,主要审查与战略方案相比,战略实施后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理想状态。战略管理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战略及其分类、战略层次、战略管理类型、战略管理流程、战略管理方法等,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一份战略方案书并进行审查。(2)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要点包括:投资前的可行性,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合理、经济上是否可行;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主要审查决策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机制的适当性、程序执行的有效性等;固定资产投产后的利用审计,主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投入产出效果等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及编制方法、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决策制度及程序、投资回收期、现金流量、单位投资额、设备寿命、设备产值、设备工时利用率等理论知识点,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为模拟公司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报告并进行审查。(3)供应业务审计的要点包括:供应业务的经济性,审查公司是否以较低的成本采购符合质量要求的货物,仓储成本是否经济,采购费用是否做到最低;供应业务的及时性:审查公司供应业务能否及时、高效地开展采购活动;供应业务的效果性:审查公司所采购货物的质量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和合同要求。供应业务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供应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采购计划及其编制方法、市场询价方法、经济批量、单位仓储成本、采购费用率、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等理论知识点,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为模拟公司编制第二年的采购计划并进行审查。(4)生产业务审计的要点包括:生产计划的合理性,主要审查生产计划的制订依据,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生产能力、采购计划的平衡性;生产组织的协同性,主要审查生产工艺是否连续、生产过程是否及时、专业分工是否合理、生产是否具备柔性;工艺流程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生产成本的经济性;生产计划的效果性。生产业务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生产计划及其编制方法、生产组织的方法、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成本的分析方法、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等理论知识,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公司第二年的生产计划并进行审查。(5)销售业务审计的要点包括:销售计划的合理性;销售工具的效果性;销售价格的恰当性;销售队伍的效率性;销售费用的经济性;销售计划的效果性。销售业务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销售计划及其编制方法、市场调查方法、销售定价方法、销售目标的组成及确定方法、销售业绩的考核指标等理论知识,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公司第二年的销售计划并进行审查。(6)资金管理审计的要点包括:筹资业务的经济性、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效果性、效率性。资金管理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筹资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需求量预计方法、筹资计划及其编制方法、筹资方式、筹资成本、资金结构、资金周转速度、资金使用效果指标等理论知识点,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公司第二年的资金计划并进行审查。

(三)企业绩效审计综合实验本部分要求学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活动、资源利用等开展全面绩效审计,以企业的计划和先进企业的水平为标准,运用调查、询问、检查、分析等多种审计方法,衡量、评价企业的效益情况,分析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本部分重点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课时安排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教学步骤如下:(1)准备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模拟公司3年~10年的运营任务并宣布运营结果。学生各组根据其在单项实验中确定的各计划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公司3年~10年的运营并进行详细记录,形成模拟公司运营档案资料。运营档案资料包括公司基本情况、各种计划方案、各年运营的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等。各组完成运营后,由教师根据运营档案资料宣布运营结果,初步确定公司的效益排名情况。(2)审计实施阶段。本阶段要求确定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底稿,提交审计报告。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可以在原来学生分组的基础上,采取交叉的方式进行确定。每个审计组要确定1名审计项目负责人,每个被审计单位至少要保留1~2人对接审计工作,可以考虑由每个被审计单位的留守人员担任所在审计组的项目负责人,全程指导、监督、检查审计工作。审计组开展初步业务活动,制定审计方案,收集、核实被审计单位运营的数据资料,包括现状资料、计划方案资料、竞争对手资料、行业资料等,灵活运用审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专业判断,并与被审计单位多方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审计组就审计报告初稿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需要核实的事项再补充实施审计程序,审核无误的可以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后,获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3)实验总结评分阶段。学生各组对担任模拟公司运营角色下的单项实验活动和担任审计组角色下的综合实验活动,进行讨论,形成会议记录,按组别提交实验总结报告,按个人提交实验体会。教师根据各组的单项实验成绩和综合实验成绩确定基准分数和幅度范围,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和实验体会等在幅度范围内得出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

ERP作为管理学科的教学工具,侧重于创业计划、市场拓展和企业整体运营,内部控制、财务会计、运营记录等较为简单,而审计强调“有根有据”,缺乏记录的活动对于审计来说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审计工作根据无法开展。因此,运用ERP开展绩效审计实验教学需要完善企业的运营档案资料,要求学生在运营过程中运用调查表、流程图、文字说明、会计核算等方法进行详细记录,为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做好准备。此外,ERP教学案例仅是一个粗框架,在开展审计实验时,部分实验项目的内容会比较单薄,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审查固定资产是否有效利用时需要补充设备的生产能力、生产工时等要素,这就要求对ERP的教学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使ERP的教学案例更好地服务于绩效审计实验教学的需要。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4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但低于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03万元0+0.059N

3万元10万元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30万元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3000万元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1亿元1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百分比

(1)<250万元4%

(2)<2500万元2%

(3)<7500万元1.5%

(4)<12500万元1%

(5)>12500万元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资产金额(万元)重要性水平(%)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乙方案

现金700172.8

应收账款210012125.2

存货420014270

固定资产700017042

总计140001140140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5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 但低于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0 3万元 0+0.059N

3万元 10万元 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 30万元 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 3000万元 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 1亿元 1 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 百分比

(1)<250万元 4%

(2)<2500万元 2%

(3)<7500万元 1.5%

(4)<12500万元 1%

(5)>12500万元 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 资产金额(万元)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 乙方案

现金 700 1 7 2.8

应收账款 2100 1 21 25.2

存货 4200 1 42 70

固定资产 7000 1 70 42

总计 14000 1 140 140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6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

但低于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3万元

0+0.059N

3万元 10万元

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 30万元

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 3000万元

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 1亿元 1

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 百分比

(1)

(2)

(3)

(4)

(5)>12500万元 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 资产金额(万元)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 乙方案

现金

700

1

7

2.8

应收账款 2100

1

21 25.2

存货

4200

1

42

70

固定资产 7000

1

70

42

总计

14000

1

140

140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7

[关键词]审计证据 审计失败关联性 探究

一、审计证据与审计失败的概念界定

(一)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一种客观载体,自身并无好坏之分。形象地说,审计证据是一座独木桥,桥头连着审计师的品性、思路和目标,桥尾则直通审计结论和意见类型。能否顺利通过波峰浪谷,到达目标彼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师的驾驭能力和桥的承载能力。审计证据这种功能,决定了它关联性、不可替代的客观属性。

(二)审计失败

审计失败属于一般实务范畴,当高管人员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师在鉴证过程中未能发现,仍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公允性发表干净审计意见,给报表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时,审计失败就出现了。审计失败可能来自于错误或舞弊,或两者兼而有之。审计失败具有违规性、破坏性的特点。

二、审计证据与审计失败的内在关联性

(一)审计程序执行失当,不够充分

一般财务造假案都是穷尽各种办法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费用,达到虚构业绩、掩饰真实财务状况的目的。实务中,一份未经审计师亲自函证的银行对账单,一份抽样比例不当的盘点表,一份未经核实的管理当局声明,一份“保证系数”很高值得依赖的专家鉴定,都曾酿成严重的审计失败后果。这就要求对一般公认及特定的审计准则,唯有严加遵守并予以忠实解释,不走捷径,不搞简化。

(二)审计活动不作串联,思路不清

审计师没有行业数据积累,审前审后不作分析性核查;审计小组或按会计科目类别分工,或按业务循环分工,各自为政,很少交流,收集的审计证据缺少内在关联性,互不支撑,甚至发生冲突。毕马威国际就(KPMG)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串联整体审计活动,运用多种先进审计模型,多做关联性分析,检查各类证据的一致性,尤为必要。

(三)会计政策把握不准,认定出错

模糊业务性质,对准则、制度断章取义,采用符合自己利益的会计政策,甚至滥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虚构财务报表,都是舞弊者惯用的操作手法。不少诚实、勤勉的审计师,审计程序很到位,证据也很充分,但在重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上把握失当,轻信管理当局的解释,对业务性质产生误判,错误认定财务信息,就构成了重大过失,出现审计失败。

(四)错误评价审计证据,虚假披露

即便审计中收集的证据真实可信,但合理评价内部交易类型、交易价格对财务的影响,控制好合并报告的合并范围和披露内容等,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表外事项、预计负债、诉讼和担保事项的处理中,审计师通过适当程序,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审计底稿中也作了充分记录,但因在相应的审计报告中未能给予适当披露,也会在审计诉讼中败北,导致审计失败。

三、“威天”财务造假案分析

“威天”股份为一家生产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的上市公司。1996年,“威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10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同年3月,公司被实行特别处理,同年5月13日,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2003年1月8日复牌上市。

(一)不了解公司背景和经营环境

在“威天”的董事会里,公司管理当局长期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况且,在“威天”股份辉煌的历史中,也有过上市时造假被罚等不光彩的一页。可惜,负责该案的两位审计师被“威天”眼下的光环所眩目,对“威天”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对高层不诚信的记录所带来的风险不予置否,全然不考察“威天”的经营环境和同行业所处的经营现状,闭门造车,以致城门失火,殃及鱼池。

(二)违背审计程序,审计证据不适当

2000年,“威天”在产品价值2.12亿元,占存货2.66亿元的79.70%,主要为水产品;公司的固定资产达到21.42亿元,占总资产28.37亿元的75.50%,其中当年增加9.66亿元,主要为生态基地、渔塘升级改造、大湖开发等项目。固定资产中在建工程为2.26亿元,当年转固9.22亿元,年末存货和固定资产占到了资产总额的84.77%。当年增加如此巨额的资产,水里有多少鱼虾和升级改造工程,靠审计师自身能力是无法完成的。事实上,“威天”正是利用账实核对难于取证的特点,钻了审计师的空子,利用水里看不见的存货、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虚构经营收入,从而达到了虚增巨额利润的目的。

(三)缺失关键证据,显失职业谨慎

2000年“威天”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为18.41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万元,其中农副水产品收入为12.78亿元,饮料收入为5.09亿元,二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7.07%。“威天”解释为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个体比重大,“钱货两清”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巨额主营业务收入得不到相应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印证,且无销售合同的支撑,审计师完全可以视同审计范围受限,发表保留或无法表示意见。就凭无法核实的“钱货两清”说法,确认18.4亿元的收入,审计能不失败?

(四)就账审账,不作分析性复核

与同行财务状况相比,2000年“威天”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占同业平均值的1/3;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再看看它的财务比率: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饮料毛利率为61.71%,应收账款周转率0.94,1998-2000年的固定资产净额增长率分别为356.65%、274.85%、54.57%。对这些不正常的资料数据,该案的审计师只要套用几个简单财务分析模型,作出必要的分析性复核,也一定会引起警觉,或许还能采取额外的审计程序或其他补救措施。

(五)未能充分关注公司财务会计政策

1999、2000年“威天”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账面金额的现象。2000年累计折旧期末比期初数增加了253%,其子公司根据“威天”董事会决议,对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减少了折旧年限,相应增加了折旧额,减少当期利润4,800万元。对调整的多个期间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会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审计师对“威天”会计政策、估计变更的失当处理,未作分析判断,未给予充分关注,客观上默认了“威天”在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的故意行为。

(六)对管理阶层的陈述及声明太过信赖

上面已经提及,“威天”18.4亿元的收入审计师凭一纸陈述就给予了确认。公司的许多在建工程长期挂账,不作结转。又如某菜篮子二期工程,原预算2亿,截止到2000年末,公司已累计在此项目上投入4.17亿,超支108%。对于这些异常事项,公司仅予以口头解释,审计师就予以采信。长期挂账、严重超预算的在建工程,是审计当然的高风险事项,理应实地考察,必要时谨慎利用专家的工作,审计师对“威天”管理层这般高度信任,自然也就把自己从“经济卫士”变成了“造假帮凶”。

四、结论

审计证据是审计师辛勤劳动的工作成果,是执行准则规定的各种审计程序的唯一载体,是作出审计认定、得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在控制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有效保护审计师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审计师未能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收集的审计证据存在遗漏、缺失、程序不当、判断错误、评价失公、披露瑕疵等,从而得出了与事实相反审计结论,出具的不当审计意见,一旦遇到审计诉讼,就会导致审计失败,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无意过失,将承担严厉的法律后果。

但只要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在与被审计单位“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中,审慎执业,在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中有效控制风险,不出弊漏,审计失败是可以有效防范和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吴得林.会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案例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俞琴.浅谈审计中分析性程序的运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3]曾之明,杨彩林.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及风险防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3

固定资产审计案例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舞弊 审计方法 启示

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舞弊时有发生,舞弊的手段有虚增虚减收入、费用,虚构债权债务,关联方虚假交易等等,固定资产虚增舞弊因为其隐蔽性,也备受舞弊者青睬。

一、探究固定资产虚增舞弊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市价购入内部产品及劳务以虚增固定资产

上市公司通过溢价的方式,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及劳务,借助集团内部循环交易,虚增固定资产。这样操作,一方面,该类交易属于集团内部交易,无须在年报中逐项披露,可以瞒过报表使用者;另一方面集团采购后形成固定资产,则子公司的销售可确认实现。

(二)违规费用资本化调高构建成本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这样就给企业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虚构虚增在建工程费用形成注水资产

在建工程是一个与固定资产密切相关的项目,企业增加的自建固定资产,一般都是由完工在建工程转入。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所建工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这就意味着,一旦虚构或虚增在建工程中的工程价值和订制专用设备的采购价格,抬高工程造价和固定资产购置价格,并按高于实际造价或采购价的“虚高”价格入账,就能够将“虚高”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价值,从而直接增加企业资产总额。

借助在建工程项目的舞弊,主要集中在应付工程款以及费用的列支上。企业往往通过虚构相关法律凭证,虚增在建工程成本和应付账款。这些法律凭证单从表面上看难以识别出明显破绽,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二、固定资产虚增舞弊的审计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上市公司进行固定资产虚增舞弊的常见方法以及表现,并以此总结出相应审计方法,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对固定资产舞弊审计可遵循以下程序。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实施这些程序所获取的信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一般情况下,财务指标连年恶化的公司容易有财务欺诈的动机,财务状况不佳可能激发管理层采取行动以图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表象。分析企业历年财务报表,并结合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背景,有利于搜索舞弊的蛛丝马迹。对比分析企业的某项指标是否存在异常变动,如此变动是否正好达到某个标准。因为有时做出虚假的会计陈述,可能更符合公司当前的利益诉求,更有利于达到某个目标。

(二)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测试

对存在重大舞弊风险的项目,即固定资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具体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授权批准制度;账簿记录制度;职责分工制度;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定期盘点制度;维护保养制度。

审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时,针对增加的资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增加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有无盲目购建,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下降。重点审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及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如核查产品市场预测,项目规模及技术问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等。审查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是否由工程技术、计划、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参加。(2)计价的正确性。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买价加支付的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成本和缴纳的税金等计价。重点核对购货合同、发票、保险单、发运凭证等文件,抽查测试其计价是否正确,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重点检查竣工结算、验收和移交报告是否正确,与在建工程相关的记录是否核对相等。对于有在建工程转入的固定资产,要仔细检查相关原始凭证,核对其计价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法律手续是否齐全。(3)费用归属划分的准确性。重点查看有无将资本支出列为费用支出,或将费用支出列为资本支出。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对存在重大异常的新增固定资产项目实施实质性程序。结合企业前后各期数据以及同行业平均水平,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发现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关系,应当在识别舞弊导致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结果。审计程序包括:询问管理层当年固定资产增加情况,并与获取或编制的固定资产明细表进行核对。检查本年度增加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加途径不同,还应采取不同的细节测试程序。从技术操作层面上讲主要有:审阅法、符合性测试法、反向逆证法等。

1.审阅法识别虚假资产

对购进的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审阅法。通过审查有关固定资产的验收记录手续及检验证明,审核有关固定资产购进的原始发票、运杂费支出证明及安装费用支出的凭证等,结合实地抽查新增固定资产,确定其是否实际存在。抽查有关所有权证明文件,确定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对于自行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则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其存在密切关系的项目,如“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为了达到虚增固定资产的目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在与固定资产密切相关的在建工程上大作文章,利用应付在建工程款业务,往来搭桥。业务中涉及的预付工程款、设备款很可能都是假的。因此对在建工程的构成及其增加变动情况等相关证明文件,进行交叉复核对于固定资产审计极为重要。

2.反向逆证法识别注水资产

采用反向逆证法,识破数据篡改形成的注水资产。首先应注意所关注的资料是否具有这些特征:是不是复印件,笔迹或着色有无存在明显差别或拼贴痕迹。发现异常后,再采用逆证法从怀疑数据着手反向推算出与已知的关联数据相矛盾的结论,就可以基本认定资料遭恶意篡改。

三、有益的启示

上市公司舞弊的形成主要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的不科学,社会监管不足等诸多方面。防范财务会计舞弊是一项现实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上述对固定资产舞弊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以期对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舞弊的防范有所裨益。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加强财务舞弊监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对舞弊行为的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财务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极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当局的侥幸心理。因此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分散股权。即通过持股主体的变化,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下降来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选择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人格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专业上具有胜任能力的人担任董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控制作用。

(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完善有利于防范财务报告粉饰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重要前提。给会计人员留下过多的专业判断空间,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可能性。

(三)民事赔偿机制的健全有利于制约财务舞弊

由于舞弊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概率很小,即使被查处出来也只是接受证监会的罚款,无须对广大投资者负赔偿责任,成本仍远远低于收益。为此极需健全民事赔偿机制,维护小股东利益。民事诉讼的最终目是取得民事赔偿,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因信息欺诈而遭受的损失不仅是现有利益,还应包括未来可得利益。建议在目前有关法律如《民事诉讼法》中增加有关“因会计信息欺诈造成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赔偿具体条款。

参考文献:

[1]程雪莲,李宾,张丞.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法及控制对策.中小企业科技,2007;1

[2]丁朝霞.案例通略:由内审案例透视审计方法与技巧.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龚凯颂.如何保护小股东利益――科苑集团造假案的启示.财务与会计,2007;11

[4]管家林.固定资产审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建筑经济,1999;10

[5]韩璞,孙京.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黄世忠,叶丰滢.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