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思想政治课8篇

时间:2023-07-23 08:21:58

高校思想政治课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1

摘要:基于现实政治时代的内涵,本文论述了现实政治中政治关系、政治主体、政治行为和政府行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现实政治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出路。

关键词:现实政治;高校思想政治课;出路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生活、改变生活,让生活越来越好。经济的发展来源于政治、教育体系的制定也源于政治,政治的学习已经迎来了一个以现实政治为主体的新时代。让大学生了解政治,从现实政治中掌握大学生思想发展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课顺利、有效开展提供新出路。

一、现实政治时代

现实政治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的德国,由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提出,主要指无论从事内政还是外交都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考虑。现实政治主张当权者不应受到道德、感情、伦理、理想、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任何私人感情都不可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任何判断都是为国家利益所服务的。

虽然现实政治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主,但行使手段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比如,德国在十九世纪后期主张利用战争的手段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这种情形导致了德意志统一战争;美国则在二十世纪利用力量均衡的手段谋求最大价值的国家利益,在冷战的格局下提出与中国修好并在越南撤兵。

随着现实政治理念发展到当代,我国在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手段,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将文化、教育、经济等融入到政治生活。

二、现实政治与高校思想政治的关系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只是例行理论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政治事件的理解。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从古至今当权者尤为重要的教育活动,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有利于国家的长久的和谐发展。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现实政治的各个要素,即政治关系、政治主体、政治行为和政府行为等四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影响。

(一)政治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

政治主要指社会利益通过公共权力进行分配的过程。政治关系是以利益关系为核心的,基于一定的利益关系和要求而形成的,以权利分配和政治的强制力量为特点的一种社会关系。既是现实政治的客观存在也是其属性之一,代表着政治角色之间相互的影响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具有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首先要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确定社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那些是人民之间的矛盾,哪些是外部矛盾,通过思想上调节人民内部矛盾,根据不同的政治关系群体,提高各种关系群体的思想觉悟,从根本上调节平衡各种关系群体的矛盾,以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现实政治的政治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课设立的前提和主要依据,是高校思想政治课设立最终目标之一,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集体之间的政治活动提供指南。

(二)政治主体与高校思想政治

政治主体主要指参与政治活动的利益群体,其中政治主体中最为常见的是人民群众。群众路线作为国家的基本路线,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教学。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只有贴合人民群众的实践知识才是被人们所接受的。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工作格局要遵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方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时刻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否能满足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的不断提升、是否能满足大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知、是否能满足大学生化理论知识为实际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需求等方针,科学合理的设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三)政治行为与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作保证,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体制源于政治体制,教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活动的影响。什么样的政治生活便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行为,也就需要设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解决在政治活动中能够遇到的问题。比如,在战争年代,纪律是主要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加强群众组织纪律性为主;在新时期,参与政治活动是主要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加强培养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规范为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现实政治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政治的活动和生活相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更加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发挥作用。

三、基于现实政治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出路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1.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缺乏重视。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思想政治课缺乏重视,大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对上课采取消极态度,而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学校往往采用非专业老师进行授课。2.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由于对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再加上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稀缺,很多教师缺乏责任心,授课过程得过且过,只在乎完成,不在乎质量。3.理论与实践不相连。大部分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或是按照书上已经过时了的例子,没能和现实政治的实践相连接进行讲解。除了以上问题外,高校思想政治课还面临着诸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的影响等学校外部因素导致问题。

(二)结合现实政治,转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范式

当前,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带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极大的挑战。在现实政治的时代背景下,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的前提下,审时度势,主动根据政治的实际情况转换教学范式,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出路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范式也在随之从片面、守旧向全面、民主、创新不断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取得实质性突破,激发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生机和活力。如何结合现实政治,转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范式,主要表现在:转换教学状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以封闭的文本教育范式为主,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以人本教育范式为主,已开放的形式面向社会、世界,积极吸收现实政治中得有利因素,以递进式的方式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主体性。

(三)利用互联网上的现实政治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新途径

世界的全球化的带来信息的全球化,全球各地的政治事实通过互联网向世界传播。大学生作为信息快速的吸收者和接受者,在各种政治信息的洗礼下,大学生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宽,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思维模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使得大学生更加便捷的通过互联网吸取有效政治信息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又一出路。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借助于互联网络,借鉴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模式,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第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利用互联网将思想政治的相关政治知识融入到互联网络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国内外政治事实,对比以往事实发展情况,提升自己的政治和思想觉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设置四门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必修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按照、教育部2005[教社政]5号和2005[教社政]9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高校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实践思考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角色职能进行了界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者、学习引导者和事务管理者,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其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在课外,都有着亲密的接触。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时刻的影响着学生。在与学生的接触当中,高校辅导员也对学生的情况,包括性格、思想、能力、家庭背景等有所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利用课堂教学的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有效和便捷的方式。因为师生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十分熟悉,课堂教学氛围也必定比较融洽,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虽然相对严谨刻板,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师资力量也在不断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都是具有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人才。高校辅导员虽然因为工作分工不同,没有进入专业教师的行列,但并不代表这部分高校辅导员他们的学识和水平就比专业教师低一个档次。而且,很多高校辅导员本身的专业背景就符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要求,如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从这一点来说,高校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不耽误甚至促进了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人才的合理利用。

在我高高校目前的现行体制下,高校辅导员的头上虽然顶着“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这样的荣誉光环,但是在实际的现实工作中,辅导员非常的辛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真实的演绎着“5+2”、“白加黑”这样的情节。且很多高校对于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没有具体明确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一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辅导员的发展渠道,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尽管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许多益处,但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在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部分高校辅导员中,具有适合教学内容的专业背景,在讲授时能够做到很好的把握,但是也有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因为工作岗位分配的问题,没有到所学专业对口的系部负责辅导员工作,其专业背景也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这部分高校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自身基础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在高校上学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n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确实是需要值得探讨了的问题。

前文所述,高校辅导员在目前现实的工作情况下,不仅仅是负担学生管理工作,往往还负担着许多的其他各种各样的行政工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则不仅仅是要求讲授,还要力争讲好,争取让学生在听课之后能够真正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课教师必然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活动。但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是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可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辅导。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践的经验非常的丰富,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基础薄弱,高校可对其加以培训辅导,以提高其理论素养,提升其教学水平。

减轻高校辅导员的负担,目前高校辅导员承担的工作较重,思想政治教育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挤占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这就使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题,逐渐沦为一个实际工作层面的行政人员。高校应该在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方面建立明确的制度保障,使得辅导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在目前高校的体制下,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不高,收入也不高,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岗位转变等方面,有很多限制,在政策层面上,相对于专业教师,受关注度也较少,发展前景也很不明朗。高校应转变政策,提高辅导员待遇,提升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更好的投入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制度保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思想政治课模式单一且枯燥教条的可行途径之一,必须整合资源,科学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实际的模式,构建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制度体系,真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确立思想政治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普遍面临学生多老师少的情况,思想政治课大多采取大班制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必须面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高校思政部作为承担全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部门,与其他部门没有隶属关系,难以单独推动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高校辅导员所在系部等部门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层面,把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纳入管辖范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点,要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

2.在学校层面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辅导员所在系部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组织协调。在进一步明确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思政部及其他院系的职责的基础上,统筹管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工作,保障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的互动合作,加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制度,统筹协调,发挥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特长。这样一定能够形成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合力,形成常态性的沟通机制,在学科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绩效考核与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与协调。

3.完善各项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要建立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准入制度,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并建立平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经考核合格的,应该及时给予课时津贴,并在职称评定、教育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待,以鼓励高校辅导员潜心研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承担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罗玉玲.浅析高校辅导员担任思修课程教学之利弊[J].文教资料,2011(35).

[2]曹召胜.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J].大学教育,2015(3).

[3]王洪刚.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机制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3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2-02

“慕课”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在高校教育中,我国高校学生的其中一项必修课程,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是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慕课的出现实现了其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切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将“慕课”引入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中,笔者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这一话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一、“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施行“慕课”教学的时候,没有实际意义的班级编制,只需要通过网络注册过后,便可以接受到开放式的大规模网络课程;接着网络的普遍性优势,一门课程在进行时,在线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有数万人或数十万人。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独角戏式的教课最明显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1.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慕课”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喜欢和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使得学生不再是单向获取课程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再是固定的角色了,可以实现互为师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针对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来制定考试内容;课程的信息量较为精简,以知识点为章节进行学习,利于复习。在“慕课”教学模式中对启发式教学理念较为重视,教师扮演者导师的角色,以小组讨论替代大班授课,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能够平等。

2.对学习的时空界限实现了突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校园、课堂、学生和老师甚至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而“慕课”则不一样,其利用互联网将学习的大环境做了新的拓展。因为“慕课”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与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慕课”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交流问题等方面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且更加具有开放性。

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

众所周知,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重要部分,其本意是希望建设一种集专业师资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示范性课程。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而“慕课”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1.微观角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是在精品课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技术含量还是创新程度“慕课”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慕课”教学模式绝不仅仅是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它还包括互联网与教学技术的融合创新。“慕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视频教学,分化为若干微课程,并且在为课程中设置学习问题,类似于闯关游戏,只有完成问题,才可以继续下个微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中走神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或是疑惑,可以实现在线提问并可以及时得到在线解答,从技术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精细更加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2.宏观角度。精品课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本质就是静态的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的提供和建设者不会进行教学组织,只是将各种课程资源展示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是将课程资源进行制作和展示,更是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过程实现全程参与。在“慕课”的平台上,学生的学习、作业、学习进度评估、考试甚至是证书获得等都包括在内,所以“慕课”实现了完整的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简而言之,精品课程仅仅是利用网络将教师的教学视频展现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如此,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精品课程仅仅是一项教学视频的展示,而“慕课”则是以适合学生学习为原则,以个性化学习、互动化学习以及在线反馈等方式,最终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参与和互动,这便是较之于精品课程来说,“慕课”更加为学生欢迎的因素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方案

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慕课”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这其中不难看出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慕课”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也就是说,“慕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和运用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提出了以下几项方案。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现“慕课”的实际运用,是非常复杂且宏大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是高校所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齐心协力。高校中的各部门领导也需要对“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工程引起高度重视,将这项宏大工程的航向把好,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思想坚持下来,并对其课程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以及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管控,为开展“慕课”运用工作开辟前进道路并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不能墨守成规,努力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基础实力在于教师坚定的教学理念、厚实的教学功底、国际化的开阔视野以及娴熟的网络技术,加上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集合,与此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应该努力将好的形式和好的方法进行探索并实现“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这本课程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将高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统筹规划,对其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利用多种不同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实现将思想政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的教师团队打造出来,进一步实现“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运用。

最后,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言,需要实现“慕课”本土化,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终生受益的难忘课程。具体而言,第一点,高校相关教师需要对政治理论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并进行高效提炼,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脉络进行精准把握,将慕课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明确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范围和适用程度,将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慕课构建出来,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更加广泛的理论课教学。第二点,实现“慕课”与理论课课堂的融合,实现更为高效、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视频、小组讨论、测验考试等手段实现多元化课堂,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课堂的乐趣,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激发。第三点,高校的相关教师需要将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慕课平台搭建起来,并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向老师进行提问,教师对此进行实时解答,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提出该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由相关教师对此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并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进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与精品课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好地将“慕课”的优势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本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运用方案,另外笔者也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实践与反思这题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04):70-73.

[2]胡雨.“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2015,(08):120-125.

[3]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A]//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7.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缺位;途径

一、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着其不容小觑的内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在洗刷近代屈辱历史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它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20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比较担忧。近期我们因为一个关于大学生信仰及信仰教育的课题研究,抽取了一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一抽取了337人,大二抽取了245人,共计582人。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感觉到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困惑、信仰缺失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在问及“有无信仰”问题时,243人选择了有信仰,占41.8%,228人选择了无信仰,占39.2%,111人选择了不清楚,占19.1%。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感到震撼,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虽然“不清楚”这一选项有些干扰作用,事实上选择“不清楚”是否有信仰的一部分人未必真的没有信仰,只是有些不确定,但还是表明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困惑,而且“不清楚”的比例高达19.1%!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学生们在信仰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困惑状态,亟待能有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信仰多元分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问卷就大学生的信仰类别进行了调查,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科学、金钱名誉、宿命论、其他选项。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有208人选择,占35.7%;马克思主义排在了第二位,129人选择,占22.2%;对金钱名誉的选择排在第三位,83人选择,占14.3%;之后是宿命论,75人选择,占12.9%;选择宗教的56人,占9.6%;其他31人,占5.3%。可以看出,大学生们的信仰多元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出不那么坚定,另外,信仰拜金主义、宿命论的学生不在少数,14.3%和12.9%的比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错误、有害的信仰观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追求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下降

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是:你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A金钱,B社会地位,C自由自在的生活,D幸福美满的家庭,E对社会的贡献。有182人选择C自由自在的生活,占31.3%;197人选择D幸福美满的家庭,占33.8%;只有61人选择E对社会的贡献,仅占10.5%。我们并不认为大学生对自由生活和幸福家庭的价值追求有什么不对,只是想强调这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发展的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大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排斥对社会的责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不以为然,这就不能不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了。也许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因为抽取的调查对象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又是一所工科院校,男女比例不尽合理;问卷的设计也未见得就很科学、严谨;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认真与否也值得商榷……等等。但我们认为,即使是去掉这些不确定因素,统计上来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目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我们信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足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缺位

导致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都起到很大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学生信仰教育中的责任不可推卸。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教育对学生信仰养成的影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环境。因此,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不对其在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的来看,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的确有些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仰教育意识淡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上一般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是引导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导师,他们在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这些理论上的认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显然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于完成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属于他们的工作领地,至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工作,应当是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承担这些工作。可想而知,仅靠一周一次的有限课时,学生人数众多的庞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又能做多少具体工作呢!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多体现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具体到现实的学生信仰教育中他们很难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隶属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学科和专业,长期在这一学科领域从事着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和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更加注重专业研究的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把能否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知识体系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则有些忽略,并且认为学生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主要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干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常常被局限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中,通过一些高大上的理论讲授来进行,往往是抽象而空洞,很难落到实处。最终,学生对这些宏大抽象的理论体系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其所担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功能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立足现实,开拓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思政理论课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其信仰教育的功能却有些忽略。1984年,教育部开始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层次发展[1]。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来的建设历程,确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理论性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专业人才队伍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学科建设上,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研究,而这恰恰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则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但更要重视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专业设置的,教师的培养也是有专业分类的,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近年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对专业理论的研究,这种倾向性难免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导致一些老师倾向于知识体系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思政课教师放弃知识教育,而是要提醒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关系,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价值追求。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则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完成信仰教育的。学生只有首先从知识体系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才能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符合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我们如果只是拘泥于知识体系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信仰教育,即使是再完美的知识教育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所在。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偏好,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信仰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和设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提高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可谓影响深远,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信条。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和生活紧密关系的深刻感悟启示着我们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主要问题恐怕是出在“行”上,道理讲起来是头头是道,但一到“行”就困惑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陶行知先生提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只有放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教”,“做中学”,注重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信仰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扎实、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内化为他们的坚定信仰。

(四)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这些新的交流工具的依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了。单纯的指责和禁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倒不如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其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增强其教学效果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大、人数多、课时少,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如果善于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课堂就会被无限延伸,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和交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以“群主”身份引导群内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设计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注意兼顾思想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隐性展开信仰教育。总之,新媒体在正能量的传播上具有强大优势,生活化的内容容易拉近受众,表达形式也更具吸引力,要敢于并善于借助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范春婷.简论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20-21.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7.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5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手段

1.和谐校园的界定。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体现出以人为本、民主法制、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文明整洁的根本要求。和谐校园是对学校发展一种理想状态的描绘,要求学校内人与自然、人与学校、人与人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手段。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作为指导,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来实现;学校师生关系中各种矛盾和各种思想问题,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的调和,也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来解决。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手段。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大学生,没有大学生的参与,和谐校园就是一纸空话。大学生能否自觉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

二、 建设和谐校园视角下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1.教与学不和谐。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管教,不管学,以老师为主体,老师在台上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云里雾里。老师重视理论的推理、解释,宣讲了事;学生听后只当耳边风,双方各行其是,各按各的方式教与学。从而出现了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思想出现错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这种教与学不和谐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引起其逆反心理。

2.德育与智育不和谐。有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轻方法论意义的讲授。只告诉学生是什么,不告诉他们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去思考怎么做人。知识的传授是大学生培养中最基本的一环,但德育要与智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之中,知识教育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中,德育和智育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统一的。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才是最基本的。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不但要传授其知识,让其了解现象与事实的真谛,还要提高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素质。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不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按其教学设计来看,应该是最贴近时代、最贴近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倾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政策和新举措等等,存在认识滞后的现象。大学生感到教育内容理论性太强,总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罗列、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不能解决自身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因而缺乏兴趣。教育内容老化,方式方法陈旧,忽视方法的创新;在技术层面,现代的技术手段运用较少,这些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阻力”。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不和谐。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有一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大学里有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负面作用。同上一堂课,有的老师讲得学生听了还想听,意犹未尽;有的老师却讲得自己抬头学生不抬头,台下“呼噜”声一片。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够过硬,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自觉不自觉地误导青年学生,引起大学生的对社会的认识走极端,滋生事端。这已成为高校校园一道不和谐的风景。

三、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着力点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也即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要构建和谐校园,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关注大学生的成人成材,彻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注重方法论教学,尤其是和谐思维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实践世界观教育中体现实践方法论,强化实践世界观的方法论功能,变学知识为学方法。要把着力点放在方法论上,注重方法论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学会“怎样”选择,通过对选择方式和过程的引导和推动,达到把大学生引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目的。我们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形成的习惯于从对立和斗争视角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惯性,应当重视和谐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教会大学生用和谐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以公平观念、正义观念、法制观念、民主观念为内容加强思想建设,培养大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理念,形成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公平、公正、友好协商、合作共事的和谐精神,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4.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化解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高校师生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轻易获取,而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关注程度以及和同学、朋友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的讨论,得出的结论、产生的争论等等,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能从网上反映出来,就这一点而言,互联网给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能够及时疏散焦点,化解热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5.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通过师资引进和培训,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自身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要树立竞争观念,建立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2-20。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90后;大学生;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主要指教师)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功能和价值充分认识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价值的基本价值态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基本价值倾向。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可以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育活动既沿着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又沿着教师自身需要的指向发展,以保证其活动取得成功。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生品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2011年4月21日在上海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爱听乐学、有用管用,关键要从学生出发,直面学生关心的问题。他强调,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是关键,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

1998年,“邓小平理论”开始在全国推行。同时,为了加强对思想的学习,中国革命史课也相应调整为思想概论。这次的课程调整方案又被称为“98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影响了8届大学生,这一方案于2006年9月1日终止。

在中央决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进行改革的背景下,根据教育部安排,2005年部分高校试行“05方案”,一批大学率先调整了自己的课程。2007年9月1日,这一调整推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调整为四门,至少500万大学本科新生将在新教材的指引下进行政治学习。新的调整中,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而以前分列的“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整合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另两门思想政治课,则分别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在数次改革推动之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并强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2009年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修订版)》一书在各大高校开始使用,一直至今。该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新的调整,或许只意味着拨动了下一次课程调整的倒计时,倪大奇说,马克思主义教学还需不断完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其实学时、课程比重都不是重点,关键是要讲实效、讲科学。只学习理论课不代表你就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二、90后,思想政治课怎么上

9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边成长一边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些人在“穿名牌、听ipod、吃麦当劳”中长大。他们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也面临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再拥有“天之骄子”的自豪;他们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他们,就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思想的独立性更强。面对他们,思想政治课该讲什么?该怎么讲?

(一)思想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势利导

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1.自信张扬,独立特行。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人生的信心方面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特立独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后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2.思维方式独特,价值观念更加西化。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大为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由于他们从小就接触到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地带有西方色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识不清,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内涵广阔的学问,学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好,要打好哲学、思想史、政治史、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这些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与时俱进,顺势利导。

(二)思想政治课应注重理论,培养热情

大学生群体在变化,但是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尚未适应这种变化。9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在渴望成熟、渴望独立的同时,他们的知识面更广,这就对思政工作者的专业功底、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多半还停留在单向的知识与道德观念的灌输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现在很多大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生动了教学,缩短了枯燥的讲授,另一方面,多媒体能利用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真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课后再引导学生阅读理论,这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思想政治课要紧跟热点,提升认识

课堂永远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成功的教育应该延伸到生活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要关注现实的热点问题,如住房、就业、廉政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引发的国内话题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话题。

这些年,很多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每年的大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来源越来越多,有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家庭内部问题,也有爱情、性困惑、人际交往问题,这也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课只有关注大学生的切身问题,关注他们的关注,才能吸引大学生,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实用之处。

(四)思想政治课要大胆创新,焕发生机

而今,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内容在变、教材在变、受教育的学生在变,而且教学的手段、理念也在变。作为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创新是必然的要求。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原来课程的合并相加,而是对理论和课程体系再认识的结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可以通过“博客”,与学生们有效交流,“刷新”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原有印象,增添亲和力。在博客里,可以讨论严肃的课改课题或轻松的教学心得,让学生访客大开眼界。这种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也可以使原本严肃的理论话题找到适合的学习平台。

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负责人蔡乐苏认为,“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近几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高校结合实际推广讨论式教学,并通过网站开辟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栏目、工作信箱、BBS等,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这就大大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7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重要意义,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原则。

[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原则

[作者简介]聂沉香(19 67-),女,湖南娄底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伦理;杨维(1983-),女,湖南常德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佛山 5283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设计体系与开发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 014-SZJGXM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97-0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以及颠倒课堂理念的提出,都促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着交互性方向发展的同时,学习也正在走向微型化、碎片化、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资源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此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资源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微课”应运而生,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迅速升温,它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

微课,又称微课程或微型课程,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挖掘知识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发现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与传统学习资源相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易操作、适合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需求,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教学反思,它还对颠倒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现状

微课的出现无疑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笔者在参与我省教育厅思政课微课大赛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微课教学的质量良莠不齐,许多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开发途径、方法等重要问题了解不够,在开发制作过程中非常迷茫,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盲目模仿他人的作品,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微课的鲜明特征。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组织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参加教育厅微课大赛的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情况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师微课开发的现状,以及在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基本认识。通过调查得知,高校思政课教师接触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微课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调查显示,接触微课时间比较长(一年以上)的教师占13.15%,接触微课在一年以内的教师占86.85%。这表明,对于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来说,微课仍然是新事物,微课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强,要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老师接触微课,了解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2.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微课开发的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开发一节微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5小时以内能制作一节微课的老师只占10.81%,5~10小时的占到 30.83%,11小时以上的占58.36%,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微课开发制作的技术与经验还非常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模式,亟待加强学习和培训。这也导致教师开发微课的平均数量比较少,调查显示,70.65%的老师开发微课的数量为l~3节,只有10.49%的老师开发了5节以上的微课。

3.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现有微课资源的认识。对现有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现状,85.8%的老师认为“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体系”,这与微课自身“短小精悍、只针对一个小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有一定的关系,也说明专题化微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80.29%的老师认为“微课的质量不高”,81.88%的老师认为“微课的总体数量不够丰富”,还有少数老师认为“现有的微课实用性和实效性不是很强,相当一部分都是简单问题的讲解”。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起步较晚,广大思政课教师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微课资源开发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值得肯定的是,微课从无到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思政课微课资源的开发也在一步步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4.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分析微课受众的特征,微课可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起点、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风格、新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与态度等,这是众多老师的共识。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一节微课不可能同时达到多个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不同的微课从不同的角度依然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体验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等。

5.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认识。大部分教师(75.94%)认为,微课视频最合适的时间长度应该是5—10分钟,这符合微视频短小精练的理念,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长度能够让学习者保持比较好的注意力,以聚精会神地观看微课视频,并理解课程内容。 6.微课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一般”的老师占到59.86%,有13.19%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不满意。笔者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自己的微课作品质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镜头单一,缺少变化( 66.78%);声音不够清楚(56.61%);课件制作不是很好(44.92%);微课的配套资源不齐全( 74.07%);微课教学水平有待提高(45.68%);微课教学趣味性不强( 50.83%);微教学视频画面不够清晰( 59.66%);主要教学环节缺少字幕提示( 39.97%)等。

7.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开发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微课设计与开发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影响整个微课的质量,这与教师对微课的整体认识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编制微习题”的重要性均值是1.79,这一点足以说明教师们对微课的定位正在逐步清晰,微课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还可以“解惑”,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从完全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实现“双主教学”思想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的重要性均值是1.75,44.3 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39.4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这与事实相符,如果没有撰写视频脚本,录制的微课必定不会条理清晰,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之处,也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视频拍摄和脚本撰写的培训与辅导。“拍摄/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如环境布置、工具调节)”重要性的均值是1.64,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微课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原则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公开课的视频拍摄,也不同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既包括微课设计,也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合理地结合起来,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微课的设计开发有其自身的规范化流程,胡铁生老师曾提出了微课开发流程,笔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微课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1.碎片化处理原则。传统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一般都以45分钟为单位,甚至一个小时,这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新课的导人或德育情感教育等,长时间的视频教学显然就不适用。但是传统的精品课程、农远工程等课程都是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录制,教学质量非常高,这就形成了“用之不便,弃之可惜”的局面,如果将其进行系统、批量化的再加工、再编辑,进行微课碎片化处理,使其符合“微课”的理念和特点,就既可以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

2.创新性原则。微课的原点是“教学”,而非“技术”。微课制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有两个,即课件的制作及微教学视频的拍摄或录制。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手机功能的提高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普及,课件制作已经不是难点,常规的视频拍摄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录屏软件在操作性上也非常简单,而且功能强大。总体来说,制作微课的技术门槛已经跨过去了,我们现在急需关注微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师在微课中展现的教学水平,这些才是微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微课最吸引学习者的地方。教师在平时要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和方法,注意借鉴、模仿与再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在这个方面可以重点借鉴知名微课平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和策略。

3.开放性原则。微课资源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要吸引不同角色的人群参与,而且已经建设好的微课资源应该开放资源权限,允许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师对其进行编辑、再生和更新,这就能丰富微课资源,突出微课特色,增加微课类型。当然,为了不造成微课资源的混乱,每次编辑之后均需要管理者或者是资源的所有者对其进行确认。百度百科采用的就是这种资源更新模式,效果良好,得到了使用者和资源建设者的一致认同。

4.发展性原则。在微课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即从单个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走向专题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专题微课程是基于一门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程是指对某个专题进行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开发。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由10节左右的微课组成,这些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体系化的专题微课程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微课设计方法。当前微课资源建设方向的重点是要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专题微课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课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实效性

笔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近二十年,深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难度极大。但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可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顺其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然会成为广大高校学子们的最爱!笔者多年来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教学实践,所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较受我校学子的欢迎,评价颇高。现将笔者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些探索作一个小结,供大家参考。

1、激情洋溢, 以热情投入打动学生

笔者所上的每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尽力做到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一位学生是这样评价笔者的:胡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声音抑扬顿挫,俨然一演讲大师!笔者认为,一位教师尤其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上课没激情,不能投入,我想,那是很难打动学生的。当我们教师能激情投入,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坚信无疑,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有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多是说教,并不能真正让人信服,甚至有学生认为,我们任课老师对其中的内容也不一定信服!就有学生在课后私下问我,他说:“胡老师,你说心理话,你真的相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吗?”我当时就毫不犹豫、斩钉截铁的对这位学生说:“我是真心相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如果不相信的话,我就不上这门课!”;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有些学生对这门课不是很感兴趣,但看到我们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我想,他们也会为我们的激情而打动的,进而试着去接触这门课程。

2、体察入微,以真情实意感动学生

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体察入微,从小处着手,从各个角度去关爱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多年来我形成这样一个习惯,每给学生上第一次课的时候,我都会将本人的手机号、QQ号等信息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方面,当学生临时有急事来不及履行正常请假手续的时候,他们可以先给我发短信告之,之后再履行正常手续,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另一方面,当学生有问题需要与我交流但面对面交流有困难时,他们可以在课余休息时间与我进行QQ交流,当我不在线时,他们可以随时在我QQ上留言,我会及时回复。这样就有可能解决由于师生平时接触不多而导致交流不畅、彼此不了解的窘况。

多年来,我还有另一个习惯,就是我的“学生平时成绩登记表”上没有学生的姓名,只有学号。笔者觉得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更加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会因某某同学是班干、某某同学与自己接触多些等等主观因素干扰。当然我也会保留所授班级的完整“花名册”,当某些学生平时表现很好时,我会对照“花名册”当全班同学面指名表扬;对于那些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学生,我一般不会点名批评,但我可能会报学号进行暗示,这样既可以给他们以警示,又可以顾及他们的“面子”。多年来,从没有学生对他们的平时成绩存有异议。

体察入微当然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上。比如,我上课提问很少点名,因我会把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记上一笔,所以,我的提问学生们发言比较积极,这也说明激励机制在教学中的优势。但问题是,提出的问题不可能让每个想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有机会回答,因为时间不允许。一次,我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就发现所教外语学院的一位女同学举了两次手后,因没被点到,情绪有些不满,之后就不再举手了。发现这一情况后,在我结束提问之前,我特意当全班同学面叫这位女同学回答问题。回答完问题后,我就问她是否知道我为什么叫她来回答问题,她说不知道。我告诉她:“我刚才发现你举了两次手而没点到,你好象有些情绪。我现在叫你回答问题,并不是因为你举了两次手,因为举两次手而没机会发言的远不只你一人。我想告诉你一个道理:当你踏入社会后,你不要因为一两次的挫折而放弃,如果你放弃了,别人是不会因为你放弃而给你机会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的掌声马上就响起来了。

3、诙谐幽默,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而言本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如果再加上教师一本正经授课,那这门课不枯燥才怪!肯定也不会有多少学生喜欢听!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应对自己所授课程内容精通,而且也应该是一位语言“大师”!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会时不时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大虾”(网络高手)、“东东”(东西)、“斑竹”(版主)、“菜鸟”(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BBS(电子公告板)、DIY(自己动手)、CHAT(网络聊天室)、E-mail(电子邮件)、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等等。这样做,一方面说明自己没“OUT”啦;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

对于课堂上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笔者也很少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同样采取诙谐幽默的方式。比如,当我讲课过程中,学生的手机铃声响起,这时我很可能会这样说:“你们的手机铃声太好听了,比我上课的声音好听多了,为了避免大家都去听你的手机铃声而不听我上课,请把手机关机或设置为震动!”又如,有学生上课时吃东西,我可能会这样说:“我们有些同学的食物太诱人了,它会勾起不少同学的某种欲望,而这种欲望可能会抵消我们同学的求知欲!”这样,犯错误的学生就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批评并改正,这样做的效果比我们直接去批评我们学生可能会更好。

4、形式多样,以精彩内容吸引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能长久吸引学生的还应该是其精彩的内容。如何让在学生眼中本是枯燥的理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变着法儿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吸引住我们的学生。打一个不很恰当的例子,就好比一道菜,我们可以炒,可以蒸,可以烤,还可以煮,如此等等,虽然原料相同,但口味不一样,喜欢的人群也必然会多些。

我在担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我会利用每次授课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播放纪实影片《走近》,大概四次可以放完,然后再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的功过进行讨论,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和评价同志。我还会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在网上下载一些视频,然后进行剪辑,编辑成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如《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李开复谈创新》、《大学新生如何管理时间》等等。

我在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因不是多媒体教学,我就让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主题演讲,题目自选,每次课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大家评。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方面:首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其次,也是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和锻炼的舞台,这样的舞台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我在担任《江西省情教育》时,我让学生谈自己的家乡,一方面让学生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同学们彼此了解各自家乡,从而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口才和胆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