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8篇

时间:2023-07-24 09:23:26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1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销售量达到3.26亿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8%,其中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了50%。而智能手机也因此在整体终端销售比例上达到了近20%的比例。根据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1年我国智能手机销售量将达到9500万部。可以说,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已向终端厂商铺开了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以至于国内外众多手机厂商纷纷将发展战略转移到智能终端的开拓上。

2010年,由传统个人电脑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的平板电脑正式进入市场,苹果iPad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然而仅仅一年之后,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完善以及无线和3G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平板电脑在电子消费市场中全面发力,形成了以苹果iPad领军,其他品牌群雄逐鹿的繁荣景象。2011年第二季度我国平板电脑设备市场总出货量猛增至139万台,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63%。预计2011年全年我国平板电脑出货量有望达到510万台,销售额则将达到27.3亿美元。

大量智能终端的涌现,在移动互联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这一市场的成熟创造了基础条件。在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市场欣欣向荣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电脑教育报》作为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专业媒体,在充分了解广大读者和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消费认知和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了《移动智能终端调查报告》,接下来为您呈现的,就是这份报告的详细解读。

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品牌倾向调查、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的消费行为研究、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行为研究。其中,将调查的主要关注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后文的调查结果分析中,您将看到对以下调查要点的分析解读:

已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用户的首选品牌。

用户购买意向最为明显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品牌。

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前景所持态度和购买意向。

打算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在选择产品时的首要考量因素。

用户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的主要动因。

用户青睐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屏幕尺寸。

用户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容量需求。

用户购买移动智能终端时的价位倾向。

对于不打算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用户来说,放弃购买的原因和相应的替代品。

通过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长期使用,用户最希望的改善之处。

用户最为看重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功能。

具备3G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对于用户的吸引力。

用户支持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用户下载软件时选择的渠道及用户偏好的软件类型。

用户更新应用软件的频率和一次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娱乐功能的时间。

结果分析

(一)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品牌倾向调查

1、已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用户的首选品牌 苹果

已经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中,苹果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合计有超过六成的用户选择了这一品牌。其中选择苹果WIFI版智能终端产品的用户占据35.5%,另有25.6%的用户购买了带有3G功能的iPad产品。

国产品牌中,联想产品表现突出,比例占到了8.5%。此外,三星产品所占比例达到5.8%,本易、戴尔、万利达所占比例也都在一个百分点之上。由于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中品牌众多,除去苹果一家独大外,其余厂商所占比重较为分散,参与调查的用户中,另有多达13.1%的用户所购买的移动智能终端品牌不在选项之内,由此可见一斑。

2、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品牌倾向 苹果

与上面已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用户的首选品牌一样,苹果可以说已经引领了整个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仅有一个系列智能手机上市的iPhone系列,每一代的上市都引发了极为火爆的抢购浪潮,甚至已经将昔日绝对的王者诺基亚赶下神坛;iPad更是真正开启了平板电脑这一市场,尽管之前早已有过类似平板电脑的产品上市,但始终因为产品自身缺陷以及高昂的价格最终销声匿迹。

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真正的领军人物,苹果品牌在调查中受到了65.2%的用户青睐,在市场中独领。联想作为国内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口碑,同样赢得相对较多用户的信赖。其他一些品牌也在各自“粉丝”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调查中还有9.6%的用户表示对品牌没有特定要求,这类用户往往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性能,属于不具有品牌粘性的消费行为。

(二)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的消费行为研究

1、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前景总体所持态度:看好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在参与调查的用户中,累计87.5%的用户表示看好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前景。其中46.3%的用户表示“非常看好”,另有41.2%的用户“比较看好”。这样的结果得益于近两年来,尤其是2010年平板电脑市场的飞速发展给用户带来的信心。目前,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销售情况喜人,但还尚未发展成熟,仍有较大空间有待挖掘,市场整体水平仍有进步的空间。对于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未来,绝大多数用户持有乐观态度。这一点,也与业界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2、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购买倾向

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平分秋色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参与调查的用户中,已经购买和打算购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例合计高达97%,由此可见二者在市场中已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正如“调查背景”中所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销量增幅明显,大屏幕体验效果更好的平板电脑和尺寸略小但集成通讯功能携带更为方便的智能手机两大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市场上更是已经出现了少量可以打电话的平板电脑,这种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新产品能否引领又一次销售热潮,还有待时间和市场考验。但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作为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可撼动。

至于同属于移动智能终端下的其他产品,它们在用户中的购买倾向则可以忽略不计了。

3、用户购买移动智能终端时的首要考量因素 产品功能

根据调查,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中有30.1%的用户选择将产品功能作为其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时的首要考量因素,选择将产品应用是否丰富和品牌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用户则分别占据了19.8%和17.8%的比重。产品质量和价格作为决定因素的用户合计也占到了近20%的比例,至于续航能力和便携性想必多是已经有过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购买经验的用户会特别注意的。产品外观和屏幕尺寸因规格相对单一,故仅成为3.0%用户的选购标准。

4、用户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的主要动因 娱乐功能

就平板电脑而言,苹果iPad自上市以来便以强大的娱乐功能作为招牌主打,其他随后推出的产品也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定位,仅有少数产品以商务市场为主打,反响平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选项都成为用户经常用到的功能,其中以浏览网页、看电视/电影/视频、读电子书/报纸和网络聊天等娱乐项目为用户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的主要用途。网络聊天、游戏和上社交网络等也是一定数量用户在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时较为常见的娱乐项目。而明确表示将商业/职业用户作为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主要用途之一的用户仅占到36.2%的比例。

5、用户青睐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屏幕尺寸

主流尺寸人气持平

这一部分的调查具体分成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两项。

平板电脑方面,目前较为主流的7英寸、9.7英寸和8.9英寸产品各自赢得市场中约四分之一用户的青睐。苹果iPad采用的即为9.7英寸屏幕,而采用7英寸和8.9英寸屏幕的产品型号则相对较为分散。

智能手机方面,iPhone采用的3.5英寸屏幕已成绝对主流,此外一些国产厂商采用的4英寸到5英寸之间屏幕的智能手机也受到相当一部分用户的喜爱,而3.5英寸以下、5英寸以上的屏幕,作为智能手机来讲,其便携性和功能性已不能被绝大多数用户所接受。

6、用户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容量需求

32GB用户数量稍占优势

对于一般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来说,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存储容量,对容量有需求的多是一些游戏和影音爱好者,随着这一需求用户的不断增加,目前16GB的容量已成最基本配置,更多用户希望拥有32GB的存储容量,用以存放更多应用、游戏软件或者自己拍摄的照片、影片。64GB甚至120GB以上容量的移动智能终端目前多数用户还认为没有太大必要,而8GB及以下容量则几乎被用户抛弃。

7、用户购买移动智能终端时的价位倾向 2000-3999元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用户会选择2000-3900元价位段的移动智能终端。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两季度国内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在售产品中,这一价位段的产品占据了30.1%,其中就包括苹果iPad(16G/WIFI版)等热销型号。性价比较高的中端产品在市场中赢得了最多用户的簇拥。4000-4999元价位段也拥有相当比例用户选择,这个价位段主要是iPhone4手机的价位。iPhone系列手机的出色表现让用户的出手都变得颇为大方起来,由此可见,产品质量的好坏才是这款产品能否立足市场的关键所在。

8、用户放弃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主因 价格偏高

在对不打算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用户进行的调查中,结果发现近四成用户将原因归结为产品价格偏高。

尽管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价格较去年已经有所下降,苹果新一代平板电脑iPad2较之上一代产品,价格上未有提升,但对于部分对移动智能终端持可有可无态度的用户来说,花几千元钱购买一台目前看来网络浏览和游戏娱乐占主要功能的电子产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目前一些国内厂商已经掀起了智能终端的普及活动,仅以不到千元的价格就能买到一款性能不错的智能手机,相信会令这部分不打算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用户的观念发生改变。

还有三成用户因为已经拥有个人电脑、手机(非智能)等产品,他们认为现有的这些产品已经完全够用,没有再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的必要。

由于产品应用较少、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户占到了17.5%的比例,可见一款成功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靠的决不仅仅是设备本身,用户拥有设备后,如何将设备功能利用最大化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剩下12.4%的用户则因个人喜好原因并没有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打算。

9、不打算购买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用户的主要替代品

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除了不太利于携带和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无线和3G网络外,不管在性能还是应用娱乐性上都不落下风,因此在不打算购买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中,选择将笔记本电脑作为主要替代品的比例多达73.2%。还有一些“保守派”认为台式机和能打电话能发短信的手机已足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选择二者的比例分别为30.8%和23.2%。此外,PSP也是另外的一个主要替代品,它同样具备的便携性和较高的娱乐性等优势,已经满足了小部分用户的需求,这一用户所占比例约为17.4%。

(三)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行为研究

1、通过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长期使用,用户最希望的改善之处

更加丰富的应用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智能终端外观均较为相似,且要做到外观上的重大突破颇有难度,机身上看,黑色、白色已是主流颜色,因此用户在用户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后,更为注重的是产品应用。从调查中看出,目前用户较为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应用相对较少,有35.6%的用户表示希望应用能够更加丰富,这也是除苹果AppStore之外其他厂商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有24.1%的用户希望产品在操作上能够更加人性化、更加简洁。希望产品增设USB接口、机身更加小巧便捷、外形更加时尚美观等选项也得到了一些用户的支持。

鉴于目前市场中存在一些跟风严重、没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少部分对于产品细节和个性方面有极高追求的用户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满足。

2、用户最为看重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功能 WIFI和触摸屏

这两项成为用户的首选完全是在意料之内的,可以说,移动智能终端与其他电脑等产品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其采用了多点触摸屏幕,使用方便,很多用户会为追求更好的操控体验而选择尝试移动智能终端产品。USB接口的需求紧随其后,看来苹果产品只提供一个接口,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至于其他如GPS定位、摄像头、视频输出等功能也是小部分用户最为看重的,而这些,当前主流移动智能终端也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3、3G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

七成用户表示会明确购买

这部分调查主要专指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中的平板电脑。在参与调查的用户中,明确表示“肯定会”购买具备3G功能平板电脑的用户占到了73.0%。而表示WIFI已经足够使用的用户仅占到26.1%。随着越来越多的平板电脑都具备这一功能,3G产品将会在未来成为主流。

4、用户支持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iOS系统

除去硬件产品,苹果自己的iOS操作系统同样在用户中呼声最高,在用户中赢得约四成的支持,这也是苹果闭门造车一条龙式服务的优势,成功就都成功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紧随其后颇让人有些意外,想必是近期统一各平台的Windows 8操作系统的给用户带来了信心。支持开放的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用户占据了21.8%,这三大操作系统在今后极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市场中采用其余操作系统的产品不断增多,在竞争激烈化的同时,苹果iOS的市场份额也许会出现一定下滑。

5、用户获取软件应用的渠道 在线商店与其他网站下载各占半壁江山

源源不断的应用程序往往是一款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标志。在获取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的渠道方面,通过其他网站免费下载软件的用户占到了53.3%的份额,而通过在线商店等官方渠道下载软件的用户则占据44.4%,二者几乎平分市场。

6、用户下载软件的主要类型 以下载娱乐休闲软件为主

根据应用软件的不同类型和用途,CCE将其分为17个大类进行调查。从用户选择来看,书籍、娱乐、音乐、游戏和新闻类软件受到了最多用户的关注,份额均在一半以上,位居用户下载软件类型前五名。此外,生活、教育、商业和工具类软件的选择比例也在四成以上。

整体来看,娱乐休闲类软件所占比重较大,这也是以娱乐性能为主打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相吻合,游戏开发商应当多加注重这方面游戏的开发。

7、用户更新应用软件的频率 几天检查一次更新

为了使用户不断获取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应用软件一般都会不定期的进行自身程序的更新,这就需要用户养成定期检查软件更新的习惯。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用户每隔几天就会通过在线商店或者程序本身弹出的升级提示对应用软件进行更新,而一天一次例行检查的用户同样不在少数,仅有小部分人一个月甚至从不对应用软件进行更新,他们所持的态度是:够用就行。

8、用户一次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娱乐功能的时间 1个小时之内

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虽然方便携带且娱乐性强,但通过调查,用户一次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娱乐功能的时间多数也仅是在1个小时之内,这也直接解释了类似《愤怒的小鸟》、《切水果》这些休闲游戏缘何如何风靡。选择1-2个小时、2-3个小时的用户也有一些,想来这部分用户主要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观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尽管移动智能终端上也有所谓游戏大作,但显然,用户不会将数个小时时间花在它们上面。

未来展望

“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核心的移动智能终端的持续畅销,将互联网带入了移动时代,这样的设备将原本各自为阵的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软件开发商串联到了一起,但也仅此而已。只有设备的支持显然还不够,设备只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的一个踏板。生产商们或许还在为芯片或外形进行技术提升,甚至为了争夺专利权对簿公堂。这些对于用户来讲,不过是作为饭后谈资,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产品的价格和实用性。”(――《中国电脑教育报》2011年第36期A2版《需求至上,移动互联时代还得拼综合服务》)这次的移动智能终端调查也正是以用户的消费行为和应用行为作为主要调查和关注点,移动智能终端未来将继续向着更加开放式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点已成必然。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智能交通;人才需求;调研;珠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8.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09-04

一、调研背景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1];电子警察、ETC技术、GPS技术、GIS平台等先进装备和技术在广东交通系统中被广泛使用。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传统的交通行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智能交通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学校的智能交通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培养的学生普遍得到企业认可。但与智能交通行业发展速度及其人才需求相比,学校专业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基于此,调研组对珠三角智能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现状及需求、岗位设置、岗位能力及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对专业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索。

二、调研范围

根据制定的调研方案,调研小组通过Email、电话、问卷等形式对12家大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10家小型企业和3所职业院校及80多位相关专家进行了调研,具体数据见表1。

三、珠三角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现状和需求

(一)珠三角地区对智能交通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

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对智能交通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有高速公路(占24%)、城市道路(占20%)、智能站场(占17%)、电子地图(占14%)、卫星导航(占13%)、停车管理(占7%)、物流运输(占5%)等,其中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站场三个领域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达51%)。

1.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有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收费系统集成与施工、收费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施工等。到2012年12月,广东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500公里,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需要建设与之配套的高速公路收费设施[2]。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趋势,势必需要大量的机电系统从业人员。

2.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有交通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电子警察系统安装与维护、城市道路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交通信息系统安装与维护、城市道路控制系统技术管理等。在“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智能交通将成为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59.5亿元。交通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策略研究两个重大研究项目,对未来5~10年发展进行谋划。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吸引了大批企业涉入,势必需要招收大量的智能交通技术人才。

3.智能站场

智能站场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有公交监控与调度、公交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公交信息采集与、智能站场技术管理等[3]。对于大型的公交枢纽,大量的车流、人流在此汇集,在有限空间的站场内,如果不能很有效地调度公交车辆、疏理人流,很容易发生事故。广州众多的大型公交枢纽需要实施智能化管理,而智能化系统的实施需要智能交通技术人才的参与。

4.电子地图

电子地图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包括地理信息采集、电子地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等。珠三角地区目前拥有GPS相关企业400多家,卫星导航定位企业数量约占到全国卫星导航定位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广东省生产制造的卫星定位导航产品占全国的60%以上,需要大量交通监控电子地图制作人才。

5.卫星导航

卫星导航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包括GPS设备安装与维护、GPS数据采集、GPS监控安装与维护、GPS车载导航安装与维护等。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呈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因此,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

6.停车管理

据统计,广州目前登记的停车位仅有60余万个,与近240余万辆的汽车保有量相比,广州大量的停车位缺口已成为停车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对停车实施智能化管理是解决停车难题的措施之一。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人员身份识别、车辆资料管理、车辆出入情况统计、位置跟踪和收费管理等内容。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实施有赖于技术型人才的参与。

(二)智能交通现有岗位人员分布情况

目前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从业者一个显著特点是男性化、年轻化,智能交通行业目前还是一个男性化的职业,在被调查的企业智能交通工程师中,有95%是男性。调查显示,企业希望有更多的女性工程师加入到智能交通行业中。

调查显示,目前在智能交通岗位工作经验方面,具有6~10年工作经验的占10%,有46%的工程师拥有3~5年的系统集成经验,而有1~2年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占23%。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新兴人才加入到智能交通行业中。

对智能交通从业人员学历要求的调查显示,本科占41%,硕士占11%,大专学历占6%,大专学历以下、博士及以上学历均占2%。智能交通行业属于高端研发领域,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较高,要求至少应具备大专学历。

调查显示,公司提供的月薪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比例最大,分别是42%和32%,其他高薪以及低薪所占比例均较小。智能交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略高于其他行业,工作一年左右薪资可达到3000~5000元/月,而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师月薪可达到8000~15000元,从业人员薪资增长空间较大。

智能交通涉及到的岗位较多,主要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施工、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收费系统安装与施工、收费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电子警察系统安装与调试、交通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等。其中,高速公路领域相关岗位占50%,城市道路领域相关岗位占30%,卫星导航岗位占13%,电子地图岗位占5%,具体如图1所示。

(三)智能交通人才需求现状

调研显示,智能交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75%参与调查的公司目前都急缺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人才缺口巨大。

调研显示,95%的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师及行业人士都认为智能交通非常有发展前途,有50%的工程师对此充满信心;有45%的工程师虽然对智能交通行业前景表示认可,但有时也会觉得迷茫。

四、智能交通专业岗位能力描述及技能要求

岗位能力及技能分析见表2。

五、结论及思考

(一)企业的建议

在走访调查中,企业认为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业务上能够适应交通运输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加强前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无线通讯技术、微电子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特别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交通运输业改造、提升的重大作用,构建现代运输专业基础平台,以适应现代交通、智能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调查表明,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建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应用技能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

(二)对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

首先,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智能交通专业设立时间比较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重新组合”国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套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特色并没有形成,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其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一步提升。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定位,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校企联合培养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实习往往只能做一些简单而重复操作的事情,得不到很深的感性认识,社会适应性需进行一步提升[4]。

最后,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智能交通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5]。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因此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茂菁.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5):1-5.

[2]谢志明,徐士伟,等.广州市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12(6):14-21.

[3]徐凌魁.法国ITS对广东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7):30-33.

[4]麦强盛.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1-25.

[5]黄乐览,黄伟萍.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20-2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alent Demand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Pearl Delta Region

CAO Cheng-tao,LIN Xiao-hui

(Guangdong Communications Polytechnic,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 China)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3

调查发现及其意义

在国内,就居住小区与家居的智能化情况及发展来说,经济是主要基础,投资是关键因素。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型城市就好比是龙头,新技术的诞生及应用的任何反应都会先在大型城市中表现出来,而相对的中小城市及其他地区不会有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它们的发展更趋于一种平稳的过渡,并不同程度的呈现出迟缓的状态。其原因是住宅的各种智能化功能要立足于用户需求,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观念起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达地区最终用户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迟缓状态更加明显。

目前也有一种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的产品功能及服务更加细分化,研发精力集中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技术上,产品的实用性加强,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某产品的使用情况由淘汰式转为升级式。而这些技术及产品“专一”的企业很多都选择在中型城市、某一地区或某类型项目中进行试探性推行,积累经验,然后再推向全国。这种方式不再以大型城市为中心,减少了竞争情况以及不成熟的新技术对自身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居住小区与家居智能化的发展还是立足用户需求这个根本,市场上的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居住小区智能化功能配置所考虑的因素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调查数据与分析

建设部1999 年4 月颁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工作大纲》;1999 年10 月制定《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2000 年3 月批准广州汇景新城、上海怡东花园等7 个小区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智能化系统示范小区;2003 年2 月17 日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印发;目前各地小区智能化的系统配置基本按《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系统配置。这时的智能小区已基本走向成熟,也正在这个阶段,小区的智能炒作开始了。由图1中大部分智能小区的运行时间统计可以看出,智能小区虽然早有炒作,但大部分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时间仅有1~3 年,这算是智能小区普及的标志,这种普及也充分说明智能小区行业正理性转变,这种转变的理由是行业更规范,市场更明朗,用户也将最终受益。

目前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争论颇多,一部分人认为房地产业有泡沫而且泡沫即将破灭,一部分人认为房地产业呈健康发展,只是局部地区过热。如果房价仍然呈现上涨的趋势,那么也将促使开发商在住宅品质上有较大提升,这样居住小区智能化配置每平米的投资或许会有些增长,如果反映到房价中,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个负担呢?这有待于静观房地产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心理了。

一些和开发商有密切接触的专家表示:可能业主并不太理解居住小区的“智能”是现代小区不可或缺的脉络,但清楚做好这项工作既会让消费者满意,又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业主已经开始重视,而且这种重视程度会继续增长。智能小区中对智能化系统的重视程度表示,超过60% 的人比较或非常重视智能化系统。

图2 是近几年智能小区的开发中,智能化系统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所表明的是行业正理性转变的理由,实现功能的增加以及可作为小区的卖点热点,这一直得到大家的肯定;有24.0% 认为“投资不断增长”这是业主、最终消费者的认知度不断提升的结果;“更加规范化”这一点选择最多,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一种体现,也说明了政策行为在不断支持行业发展,从最近标准的不断修订完善中可以看出这点,同时这一比率也显示了人们对居住小区智能化、规范化、良性发展的一种期望。

表1 中占有率较高的除了宽带接入是因为没有网络,工作、生活都会不便之外,其他几项都属于安防系统。安防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相比之下,管理便利性与生活舒适性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被我国消费者看重。也有报道指出,我国居民会在人身安全有保障并且消费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才想到附加功能。看来,消费能力还是居住小区智能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除了以上一些大家关注的系统,还有被关注的下一级细分系统,比如:无线监控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燃气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灯光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居家安防等。

图3 是对智能小区的智能系统产品配置及选型的统计,由此图可以看到“系统集成商投标”、“自身对市场的调查”以及“设计单位推荐”选项较多,是目前开发商选择智能系统产品配置的主要方式。

“系统集成商投标”的选择最多,基本反映目前的实际情况。这种选择的自主性较差,属于“拿来主义”,系统集成商根据业主的基本要求限制在低价中选择,这样就可能导致产品寿命、售后维护运营、兼容性及扩展性不同程度的出现些问题。

通过“自身对市场的调查”是一种比较自主的形式,调查中接触的各方面信息可以帮助了解这种产品是否符合自己选择产品的侧重点。而且产品信息绝对可靠,完全是按自己需求选择,数据准确性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种方式是一种发展方向。如果需求者自身精力不足,有可能委托第三方来进行这项工作,这样智能建筑咨询行业就会发展起来。这种形式在我国已经有了雏形,比如一些行业媒体利用自身信息上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关调查,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

以“设计单位推荐”选择产品一般会比较适合项目对产品所要求的功能。由于设计单位往往在工程前期就已经介入,对工程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平时接触的产品类别、特性、应用情况等产品信息较全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荐适合产品。

“专家建议”是一种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的好方法,若在第三方提供的市场调查中融入专家建议会更好。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还有一些来自于广告、甲方意见、看产品检测报告或根据供应商的销售渠道选择,但这些选择方式应用较少,因为除产品个体信息外的附属部分难以有保障。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4

关键词:智能交通;物联网;感知;三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1-0072-03

0 引 言

三亚市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随着近年来三亚市旅游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各级领导对三亚市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广大市民及旅游人口对三亚交通运输环境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广大群众出行环境,是推动三亚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民情民意的积极举措。

1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该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各国都积极寻求在这一领域中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移运通信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物联网应用于智能交通已见雏形,在未来几年将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2 三亚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需求

2.1 行业监管

在行业监管方面,应满通监管部门对全市交通状况的可视化需求。即:借助视频、卫星定位和无线传感等技术,实现对车站、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对公交、出租、重点营运车辆、船舶等运载工具的全时空可视可控;借助多渠道行业运营数据整合,实现对全市交通运行状态分析决策的辅助支持。

2.2 企业运营

在企业运营方面,借助卫星定位、客流检测、无线通信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满足公交、出租、城市公共客运以及航运企业的日常管理需求,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通过建立智能化监管手段,实现对企业运营车辆智能调度、行业服务考评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2.3 公众服务

在公众服务方面,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服务需求。在机动车出行方面,要能够满足驾驶者对道路运行动态信息的实时获取与预测需求;在公共交通方面,要满足乘客对出行路线规划、交通信息、票价、公交到站提示、自助召车等方面的需求。综合运用网站、智能终端、诱导屏等多种服务方式,使出行者享受到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便捷公共交通信息服务。

3 三亚市智能交通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三亚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突出特点,以及交通行业管理、运输企业、广大市民对智能交通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图1所示的三亚市智能交通物联网系统的总体架构。

3.1 感知层

本系统中的感知层主要利用RFID、视频、红外、卫星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实现三亚市智能交通感知网的布设与构建,该层主要包括移动感知节点和固定感知节点。移动感知节点在全市所有公交车、出租车、重点营运车辆、执法车辆、执法船和营运船舶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对各类运载工具的准确标识与信息实时获取,为各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而固定感知节点主要依托机场、火车站、主干线、公交站台、交通场站、码头、主要航道等基础设施,部署覆盖全市主要道路、区域的路边(岸基)固定传感节点,实现对基础设施状态的感知及与运载工具的相互通信。

借助两类感知节点的大规模布设和相互通信,可形成广泛覆盖的传感网络,并利用传感网络实现对重要交通要素的识别以及交通信息的采集,实现城市交通要素全面感知,为实现和深化智能交通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网络层

网络层则利用光纤、以太网等有线网络以及GPRS、3G、WLAN等无线网络实现各种应用数据和传感数据的传输。其中以太网/光纤网络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接入形式,重点依托现有以太网/光纤网设施,将有以太网或光纤接入条件的固定终端应用,通过终端上的以太网接口接入到网络中;而GPRS/ 3G无线网络作为移动无线网络,GPRS/3G等网络综合了蜂窝、无绳、集群、移动数据、卫星等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具有覆盖广、无布线、易布置、可流动情况下工作的特点,可借助网络运营商的GPRS/3G等无线网络服务,在需要移动传输数据和不利于布线布网的场合进行布设应用;WLAN无线网络是以太网/光纤网的末端延伸,属于区域内的无线网络,其兼有以太网/光纤的优点,又具备GPRS/3G等网络的部分无线功能。在有线网络接入的末端不适宜布线的场合,一方面借助运营商现有的WLAN资源,另一方面可在车站、机场、公交站点及码头等区域布设专用WLAN作为以太网/光纤的重要补充。

3.3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用于行业监管和企业运营的公交行业监管系统、出租汽车行业监管系统、重点营运车辆监管系统、航运船舶监管系统、农村公路智能养护系统、交通综合智能执法系统,以及用于公众服务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综合交通服务诱导等服务应用系统。

3.3.1 公交行业监管系统

通过视频终端、定位终端、客流采集终端等车载终端和路侧感知终端的综合应用,实现全市范围内公交车辆以及公交场站的全方位实时监控,获取车辆的速度、位置、报站信息、车辆间距、违规信息等,为运营监管及公众出行服务;通过采集日常车流、客流数据并对其进行多维度、精细粒度的客流分布规律分析,掌握发班与客流情况,为公交指挥调度、公交线路规划、线网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撑。

3.3.2 出租汽车行业监管系统

通过出租车车载终端与路侧固定感知节点的信息采集,实现全市范围内出租汽车以及出租汽车停靠点等全方位实时监控,为出租企业、行业管理部门提供车辆实时监控、车辆定位、运行轨迹回放、电子围栏、图像采集、信息、实时信息上报等功能。在紧急境况下和特殊时期,管理部门可以对出租车智能调度,从而保障特殊路段的交通顺畅。

通过出租车稽查终端信息的采集实现防伪稽查,对“克隆车”等非法营运的车辆进行全方位有效稽查,维护出租汽车行业正常的营运秩序。

通过建立以呼叫中心、互联网、手机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电召服务系统,为乘客提供电召调度、预约、失物查找等服务。

3.3.3 重点营运车辆监管系统

通过固定感知节点的信息采集应用,实现全市范围内重点营运车辆以及运输场站、货源点、停靠点等全方位实时监控和动态监测;结合GPS、RFID和视频等车载终端,可准确及时掌握全市重点营运车辆的运行状况,为运输企业、行业管理部门提供车辆实时监控、车辆定位、车辆跟踪、轨迹回放、电子围栏、信息、实时信息上报、途径车辆查询等功能,实现全市范围内重点营运车辆安全运行的动态监管。

3.3.4 航运船舶监管系统

基于GPS和GIS的航运船舶监管系统主要实现对三亚所辖水域航行船舶的动态监控。通过GPS和GIS综合应用实时获取船舶的位置信息,可通过对船舶点名查看、设置状态、定时发送、报警发送等多种方式获得静态或动态数据信息,还可根据管理需要设置电子围栏,对船舶进行应急调度指挥等。

3.3.5 农村公路智能养护系统

公路智能养护系统依据现行公路养护管理业务流程和养护技术,为道路养护管理人员提供公路基础设施信息的在线管理、日常养护工作计划管理、各类养护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养护管理及路况信息的管理功能;通过内置卫星定位和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养护监测终端为养护巡查人员提供养护计划管理、养护巡查情况的现场录入和巡检信息(包括图片等多媒体信息)的无线上传。

3.3.6 交通综合智能执法系统

交通综合智能执法系统主要面向运政、路政和航政等执法业务。交通综合智能执法系统按照执法管理业务需求,为执法人员和执法管理者提供现场监控、信息查验、立案处理、证据采集、文书制作、案件查询以及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功能,覆盖内勤业务处理与外勤执法两部分工作,并实现内外业间的协同联动;通过综合应用车牌识别、RFID、IC卡、无线通信等技术来达到改进现场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率的目的。

3.3.7 综合交通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建设三亚市服务专题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公交信息服务、路况信息服务、出租车等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社会公众可进行公交线路查询、换乘查询、路况查询、铁路信息、航班信息及客运信息等。

3.3.8 移动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主要以移动终端客户软件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功能包括路况信息、交通视频、实时公交、出行规划、铁路航班、客运信息、的士查询、交通资讯等模块,基本实现移动终端上的交通信息一站式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出行信息,满足市民、游客的出行前、出行中的交通信息查询需求。

3.3.9 综合交通服务诱导平台

通过路侧诱导屏或智能公交站牌向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智能公交站牌显示报站信息、调度信息、天气信息和交通公告信息等。路侧诱导屏显示内容包括路网疏通状况、道路交通事件、路线诱导、路段实时车速等实时交通信息。

4 结 语

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未来城市建设的交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的拥挤现状,解决城市建设中的交通问题,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笑京.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邹力,高翔,曹建东,等.物联网与智能交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杨兆升,胡坚明.中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框架与实施方案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39-43.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5

BusinessInsider根据调研数据列出了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最常见的活动,分别是游戏、社交、邮件、天气等。

1.游戏:据统计整个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比例由2009年的21%上升至2012年5月的34%。并且手机用户玩的游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大部分游戏是从不同应用商店里下载的App。

2.社交网络: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社交App的比例由2009年的14%上升至2012年5月的37%。虽然用户比例没有游戏用户所占份额大,但上涨幅度是最大的。

3.邮件、天气、地图以及搜索。美国78%的智能手机用户会用手机查收邮件,66%的用户会查询天气、58%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手机进行搜索,52%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地图类App。日常生活方面App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传统上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业绩。

另外,购物也是智能手机用户常用的功能,那么用户如何用智能手机进行购物呢?

1.移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大幅提升了电子商务网站的流量。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智能手机为美国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1000亿的收入,而2010年电子商务为美国带来的收入还只是60亿。

2.销售:随着用智能手机查收邮件用户数量的增多,智能手机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营销工具。

3.搜索:智能手机用户会经常使用比价App,并且还会邀请朋友参加。Nielsen调查数据显示,89%的人在店内购物的时候会使用智能手机扫描商品条形码或者付款。

4.店内付款:Nielsen调查数据显示9%的用户会使用手机直接付款。

日渐增长的移动网站:

浏览器:comScore调研数据显示通过智能手机使用浏览器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比例由2010年的29%上升至2012年5月的50%。

Apps:应用商店里的Apps数量急遽上涨,用户在选取游戏、登陆社交网站,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使用apps。

用户通过智能手机主要获取那些内容?

读电子书: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相比较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阅读。

音乐:智能手机同时身兼MP3的角色,comScore调研得出美国市场用手机听音乐的用户数量从2009年9月的12%上升至2012年5月的27%。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6

关键词:智慧执法;社会管理;政府服务

行政执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国家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活动。具体地说,是指在实施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而智慧执法已成为各政府部门提升公正廉明执法的重要抓手,社会管理部门的智慧执法就是提高社会管理监管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更为高效的社会管理,南京市有必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信息化应用,通过信息化促进流程规范、业务衔接,通过网络化实现管理协同和信息共享。

一、智慧执法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行政执法是实施国家法律规范的主要途径;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性环节;行政执法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而社会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着力点应是智慧执法,不同社会管理领域的执法力量通过智慧的手段统一整合,使得多头执法、职能交叉造成的管理缺位问题得到彻底改观。

在现代社会,行政权已经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是实现政府管理社会目的的必要途径。智慧执法在南京社会管理“市场准入、动态监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决策支撑”五大业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应用服务软硬件支撑平台和一个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开发行政审批系统,对社会管理行政许可业务流程进行统一梳理;建立上对国家、省,下对区县多级联动的市民网上办事大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开发以数字水印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动态监管系统和以网络爬虫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监管系统等。

政府通过智慧的社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可以精准打击一些社会相关方面的违法活动,净化社会市场。从私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可以保护公民的私权利,维护纳税人应该享有的利益。智慧的社会管理行政执法是依照政府所颁布的社会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对社会管理及市场经营活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

智慧执法在社会管理精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为各级“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上过渡。②拉近政府与市民的距离,让市民有信赖和安全感,从而从技术层面提高政府公信力。③可以为“公正执法、透明执法和精准执法”提供便利,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更可以做到执法“科学性、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智慧执法通过程序优化实现预防权力异化

社会管理综合执法主要是指主动的行政执法,它对执法的缘起及执法程序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智慧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各级政府日常检查或接举报、投诉或上级交办案件均有电子存档。②进行案件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场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在尚不能确定所发现的某些物品是否为“证据”时,可填写《抽样取证凭证》对所发现的物品进行抽样取证,以备核实,突出数字化取证。③对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批准,对证物进行登记并电子存档。④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填写《调查询问笔录》;对当时不具备调查询问的相关条件,需择日进行询问的,应填写《调查询问通知书》,送达被调查的相关人员,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同步实时监控。⑤有客观的违法事实,但情节显属轻微的,可以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进行处罚并立即进行整改。对于情节较重不适合当场进行处罚的,应报请主管领导审批立案,信息化平台做到同步有案可查。⑥行政案件进入调查取证阶段,对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用后续所取得的相关物品都应填写《查封扣押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同意后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经调查取证,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在做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填写《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行政处罚相对人。⑦对于在规定时限内行政处罚相对人无异议的,对行政处罚相对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同步落实电子备案。⑧行政处罚决定履行或者执行后,填写《行政处罚结案报告》,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动态跟踪备查。

在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与办案的程序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对性质比较严重,案情比较复杂或重大的案件,要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办案程序等进行合议,并填写《案件合议记录》;在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应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和行政复议的权利;在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时,应当场填写《陈述申辩笔录》;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并填写《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行政相对人要求进行听证或行政复议的,应依法进行听证或进行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对执法行为不满的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真正做到让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三、社会管理综合执法面临的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

政府的行政执法一方面要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另一方面,执法的力量及社会各类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却还远未达到一个让广大市民满意的程度,使行政执法在执行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社会管理智慧执法综合平台责无旁贷。

就南京的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而言,面临的难度很大。根据2012年的统计,南京市共有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个、3A级风景区8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0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部级的6项、省级的38项);以南京市的文化综合执法为例,总队执法人员共不到40人,各区县平均执法人员不到7人,从执法装备看,按规定每3人一辆执法车,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车,其他执法装备也是少之又少,执法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去执行任务。 要想管理好“1076家网吧、262家游戏厅、393家歌舞娱乐场所、全国级文保单位27家81个文保点、省级文保单位127家181个文保点(市级和一般的文保单位更多并在不断增长中)”,这是摆在各级社会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解决上述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现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主要依靠群众举报,群众不是专业的执法队员,他们没有取证的权力,所以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再去检查时往往已是时过境迁,因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不了了之,社会管理监管的力度是比较薄弱的。在现有编制、装备的条件下,要做到对社会管理有效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进和应用,智慧执法综合平台方能大显身手。

四、创新智慧执法理念,提升市场监管及服务能力

行政执法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政府不能因为有这些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管,相反还必须要努力把执法工作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创新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手段。事实上现代科技为我们实现这样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科技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依靠科技的力量,用“智慧”来实现实时有效的监控。

应用现代技术创新监管方式,主要是运用电子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网络的终端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综合。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需要的信息汇总到我们执法单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将信息分发到相应的执法人员终端,由执法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实时处理。

①所有的社会管理的场所都按要求利用一个终端软件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把所有动态与图片连线传到执法单位管理终端,执法单位可以通过检索和实时查看图片来管控社会管理场所的突发事件和群众举报线索。

②将所有社会管理的场所之监控与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相连,执法单位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实时观察这类场所的人员活动情况,同时将监控内容进行自动保存。当发现这些场所有违规的现象时,执法人员可以前往现场进行处置。这样既避免了以往最常见的,接到举报后不能实时取证的囧态(有实时记录的图像作为直接证据),也是对这类经营场所进行的不间断的提醒。

③给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安装传感器和监控器。当某一公共设施遭到破坏时,在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就会接到传感器的报警,执法人员就能及时通过监控设备察看公共设施的情况,对这些设施进行实时的保护,避免以往多数是在公共设施已经遭到破坏后才接到举报的情况发生。

④南京市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选择成为“人体传感器”,只要在有GPRS功能的手机或ipad上下载一个客户端应用软件(我们姑且叫它“我的城市”),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应用软件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体传感器”。如:以前有人发现某“文保设施”遭到破坏威胁时,通过电话通知政府部门,有人不知道打哪个电话、通知哪个部门,或打通了电话却说不明白具体的地点,或者举报的其实不是文保设施。现在市民只要打开“我的城市”应用软件,拍下照片点击发送按钮,即时的情况报告、GPRS定位系统数据就可以直接被发送到政府的综合服务平台上,中央处理器就把这个“举报信息”转到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单位的处理平台上,相关执法人员就能在个人的执法终端上收到这个信息并按照具体情况作出反应。

⑤设立奖励基金,建立互动机制。对“人体传感器”实施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对愿意留下电话号码且举报属实的个人按举报贡献的大小实施一定的奖励(制订并公布具体的奖励办法),鼓励市民下载“我的城市”应用程序并利用它一起对南京的所有社会管理场所进行监管。

五、将“社会管理智慧执法”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应对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高度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社会管理智慧执法”是“智慧城市”的构成部分。城市是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6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这6个核心系统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关联运行的。城市的业务/政务系统代表着业务/政务所面临的政策和管制环境,而社会管理监管则是该系统中的一部分,是这个核心系统中的子系统。只有每一个子系统和6个核心系统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智慧城市”这个主系统的正常运行。

社会管理执法力量薄弱、规范程度低,违法查处不及时,长期处于社会管理监管的“末端”,更谈不上提升服务水平。根据“职权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原则,南京可以通过组建多部门联合监管、义务监督员协助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监管的“无缝”对接,一改过去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情况。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就是一个非常给力的实践形式。

“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社会精细化管理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这里的社会管理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与现实的政府以服务为主导相衔接的,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民休闲旅游和文物保护等等。一个城市的综合社会管理要在文化传承和智慧执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衍生出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人文关怀体系,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发展”潮流,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加欣欣向荣。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7

本着关注职场人的生存发展,智联招聘特别推出《2013年职场“PM2.5指数”调研》,从薪酬、加班时间长短、住房压力、健康状况、职场安全感等五大维度对职场人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293份。

此次调研各大维度显示的结果令人堪忧,多数职场人都处在严重的“雾霾”环境下,职场“雾霾值”堪比PM2.5。

据调研显示,薪酬的PM浓度最高,62%的职场人认为薪酬不满意是导致职场“雾霾”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加班压力,56%职场人认为加班时间长导致职场“雾霾”出现;再次是住房压力,50%的人认为住房压力也是职场“雾霾”的主要来源;此外,健康问题、职场安全问题也被公认为导致职场“雾霾”的主因,比例分别为42%和36%。

超七成人不满意当前薪酬

据智联数据显示,2013年职场跳槽现象较往年提前,智联数据显示,从供方看,首周“7连班”在线求职者投递简历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0%,去年同期在线职位日均增长仅为49%,意味着人才流动高峰提前来临。其中,2月18日,节后首个周一当天达到最高值,增长率破100%。从需方来看,在线职位数日均增长达110%,同比增长近两倍。其中,销售、财务、软件类职位活跃度最高,而往年行政、财务等较稳定的职位,今年活跃度已经挤进前三。

智联专家表示,职场跳槽提前来临与今年整个职场环境不乐观有关。在此次调研中,超7成人不满意当前薪酬。其中, 23~25岁年龄段职场人最不满意, 88%该年龄段职场人士不满意当前薪酬;其次为26~30岁职场人士,79.97%该薪酬段职场人不满意当前薪酬;再次为36~40岁年龄段,占比为68.26%。

从全国来看,职场人对薪酬满意的比例为20.7%,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薪酬满意的比例为11.9%,低于全国,说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职场人对薪酬最不满意。

据此次调研显示,一线城市职场人对薪酬不满意的比例高于二线城市,超出12个百分点。

2/3职场人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

在本次智联招聘的调研中, 85%一线城市职场人在近期一周内加过班,而41%二线城市职场人在近期一周内加过班。

本次调研显示,其中,55%的职场人每周加班时间为10个小时之内,而10%的职场人每周加班时间接近30个小时,可谓“工作狂”。近一周内,职场人平均每天在公司工作9.1小时,其中28%的人超过10小时,最长为16小时,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

从性别来看,男性加班比例超过女性,高出8个百分点。

从参与调查者所属行业上来看,金融行业、市场公关行业、IT行业加班比例较高,分别为37.8%、30.6%和26.1%。从调研显示,教育、行政、加工制造等行业也排进前10名。

供房族压力大于租房族

随着近几年CPI的上涨,无论是有房族(有房贷)还是租房族,都承受着比较大的住房压力。据智联招聘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人群中,仅有5%的人表示没有房贷或房租压力,高达95%的人正承受着房贷压力或房租压力,表示压力比较大。

正在租房的职场人士受访者中, 15%的人表示压力非常大,而在有房的职场人士中表示压力非常大的人超四成,高于租房族。

智联招聘专家认为,租房族只是暂时压力小于自有房主,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租房族未来或将面临更大的住房压力。

92%职场人认为自己有亚健康问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职场人的健康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职场人对自己身体状况不满意的比例为20.8%,相比去年同期(10%),该比例翻倍增长。

据调查显示,92%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亚健康问题,1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健康问题堪忧。其中,一线城市职场人认为自己有亚健康问题占比96%,二线城市职场人认为自己有亚健康问题的占比则为78%。

职场新人平均每周挨批三次

据智联调研显示,55.8%的1~2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在最近一周内挨过批,平均每周挨批次数为2~3次。尽管初入职场的人挨批的次数较高,但据调查,挨批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比较小的,反而3~5年工作经验的人对于挨批的免疫力较低。

从岗位上来看,普通员工对于挨批的承受能力较大,而技术人才反而担心被骂。此外,62%职场人表示,曾因挨批想过换工作。30%职场人表示,挨批严重影响到工作热情。

开工日=辞职日?“跳槽热”或源于职场“雾霾”

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职场骚动变得更加频繁,各种“雾霾”让职场人身心疲惫,一些职场不安全的因素也逐渐凸显,让多数职场人处于消极状态。多数人处于忐忑、消极状态。然而,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严重失衡,大多数职场人选择了默默承受或负重前行。但任由这些“负能量”积累,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危及家庭的和睦。这最终导致,平时工作繁忙时大家如上紧发条的陀螺,玩命地转,大节一过,各种不爽涌上心头,开工日就成为了辞职日。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篇8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有可无。另外,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在项目立项报批时,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定位不清,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图纸质量低劣,设计不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图审走过场,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总承包单位,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尤其对检测机构,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如电话、电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不愿介入管理,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观感质量明显差,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他们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系统运行维护困难,有故障不会排除,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比重增加,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未雨绸缪,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其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有几十个子系统,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不得肢解发包,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