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与卫生论文8篇

时间:2023-07-28 09:18:50

健康与卫生论文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1

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领导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总理就全面深化医改、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等作出的系统部署,对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刘延东副总理对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领会大会精神,深入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特别是的重要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贯彻落实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健康中国目标,加快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第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要认真抓好学习,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核心要义,引导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医务工作者深刻认识和把握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和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义,深刻认识和把握“大健康”理念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深刻认识和把握改革创新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思想认识到位促进行动措施到位,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体现到规划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上,努力做到思想认识有新的深化、工作思路有新的完善、推进工作有新的举措、事业发展有新的成就。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2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 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可及性

一、引言

健康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一国的健康状况应该从健康水平和健康分布两个方面来评价。早期经济学界对于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健康分布,即健康不平等问题。阿马蒂亚.森(2002)的研究表明健康不平等比其他领域的不平等更值得关注,因为健康是构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不平等可能会造成能力贫困和相对剥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市场化转型,医疗卫生系统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革,城镇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转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恢复又重新建立,医疗卫生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医疗卫生体系内外各方面的综合作用最终将折射到国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健康分布的结果表现上,对人口健康和健康分布的平等性产生影响。那么,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的健康水平及分布状况如何?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以健康不平等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视角,深入探究区域健康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我国区域健康不平等现状以及健康不平等产生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减少健康领域的不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

鉴于我国统计数据不完善及统计口径变化等原因,难以获得全面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不追求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三个方面,根据指标的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同类研究经验选择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建立如下:

其中,健康水平(H)由孕产妇死亡率(%)(H1)、高危产妇比重(%)(H2)、围产儿死亡率(‰)(H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H4)、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比重(%)(H5)、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H6)、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H7)反映;卫生服务筹资水平由人均政府卫生支出(F1)、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F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元)(F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亿元)(F4)、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6)反映;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水平由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R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R2)、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比重(R3)、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百分比(R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R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量(R6)、妇幼保健院(所、站)数量(R7)反映;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由医院门诊人次(S1)、医院病床使用率(%)(S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S3)、医疗救助人次占人口百分比(S4)、产前检查率%(S5)、妇女病检查率%(S6)、新生儿访视率(%)(S7)、健康咨询(次)(S8)反映。

三、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实证分析

在衡量健康水平的七个指标中,每一个指标仅仅反映健康状况的某一维度,考虑到模型构建、理论分析的可行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全面反映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地区之间健康不平等水平。在本文中,

■ (1)

式(1)中,Fi是公共因子,C是因子得分,H是健康水平指标。

健康水平综合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 (2)

式(2)中,Fi是公共因子,Vi是公共因子贡献率。

应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运算,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607,Barlett球形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转轴后的因素矩阵,根据因子载荷量产生3个公共因子,其中累计载荷量为77.435%,表明大部分数据的观测方差可以由这三个公共因子,F1(孕产妇、儿童生发病率)、F2(孕产妇、儿童死亡率)、F3(传染疾病率)来解释。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健康水平综合指标如下,

F=0.3618F1+0.3529F2+0.2853F3 (3)

本文将健康综合水平指标引入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理论,来反映区域健康不平等程度。横轴表示健康水平由低到高排序的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健康水平百分比,绘制出2011年中国区域健康洛伦兹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健康不平等。其中,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孕产妇儿童发病率不平等低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而孕产妇儿童死亡率不平等程度明显大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这表明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健康状况,对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健康平等性至关重要。

四、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视角,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健康不平等与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利用、卫生筹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卫生筹资水平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六对典型变量中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是显著的,表达式如下:

U1=-0.984H1-0.272H2+0.502H3+0.444H4-0.227H5- 0.144H6-0.022H7 (4)

V1=-0.709F1-0.163F2+0.432F3+0.259F4+0.022F5+ 0.626F6 (5)

在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中,H1与F1、F3、F6紧密相关,结果表明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水平提高,健康不平等程度降低。这可能与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卫生筹资结构分配有关,虽然政府逐年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支出,但卫生费用主要投向了城市,农村政府卫生支出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导致区域健康不平等加剧。卫生筹资城乡差距也影响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消费差距。

(二)卫生资源配置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第一、第二典型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五个典型相关系数则没有。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1.112H1+0.139H2+0.372H3+0.171H4+0.135H5+ 0.217H6+0.032H7 (6)

V1=-0.296R1+0.142R2+1.161R3-0.137R4-0.346R5+ 0.223R6+0.203R7 (7)

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2=-0.692H1-0.384H2+0.731H3-0.165H4+0.350H5+ 0.309H6+0.042H7 (8)

V2=-0.559R1-0.055R2+0.284R3+0.052R4-0.637R5+ 1.745R6-1.572R7 (9)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U1是对健康水平有影响的各种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H1的系数-1.112绝对值最大,表明反映健康水平的典型变量主要由孕产妇率死亡率%决定。因此,孕产妇死亡率越低,健康水平越高。V1是卫生资源配置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R3、R5有较大的标准典型系数,说明卫生人力资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它们在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中占主导地位。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H3的系数最大,H1次之,表明提高妇幼健康水平是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在卫生资源配置的线性组合中,R6的系数为1.745,表明加大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会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

从上面两对典型变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妇幼健康状况对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传染疾病率对健康水平的影响逐渐降低,这可能与我国近些年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有关。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医疗卫生系统中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卫生机构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医疗服务利用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仅第一典型相关系数(0.925)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0.236H1+0.141H2-0.049H3+0.680H4+0.195H5- 0.050H6+0.114H7 (10)

V1=-0.038S1+0.070S2+0.296S3-0.137S4+0.167S5+ 0.050S6+0.711S7+0.054S8 (11)

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相比其他标准典型系数,H2、H4的系数较大;在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方面,S3、S5、S7的典型系数较大。这说明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产前检查率、健康咨询(次)越高,越能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这主要反映在高危产妇比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这两方面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改善。

五、讨论与建议

(一)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区域妇幼健康水平差异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妇幼健康不平等(妇幼死亡率不平等、妇幼发病率不平等)对区域健康综合水不平等影响更大,是造成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首要因素。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同时,还应合理调整投入方向,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卫生资源,以保证孕产妇和儿童能及时获得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努力降低妇幼死亡率、发病率,缩小区域间妇幼健康水平差异,促进区域健康平等性。

(二)合理调整卫生筹资结构,提高农村卫生筹资水平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差异水平降低,表明地区个人与家庭承担的医疗筹资责任需要提高,这似乎与主流观点相悖,但也提醒我们降低家庭医疗健康负担的目标应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此外,政府卫生支出区域、城乡分配失衡,且主要倾斜于城市地区,农村卫生费用总体投入不足。可见,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关注政府卫生投入的有效利用。合理确定个人与政府医疗卫生筹资责任,适当提高地区个人与家庭健康责任有利于政府卫生筹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卫生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医疗卫生机构是衡量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主要指标;提高卫生人力资本,加大基层、专业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会大大缩小区域健康差异水平。政府应该做好卫生人才培养和配置,鼓励引导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向基层、向农村卫生机构流动,注意卫生人员区域分配的公平性;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有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异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3

【关键词】卫生士官;健康教育;培训

健康教育是部队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官兵卫生素质、减少各类疾病发生、确保部队战斗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卫生士官作为我军基层卫勤骨干力量,主要在团卫生队和师(旅)医院从事卫生员和卫生班长工作,肩负着对军队成员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的活动。卫生士官升级培训中,《军队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施,旨在院校教育的层次上,通过医学院校的正规教学活动,使学兵系统掌握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不仅促使学兵自愿地采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提高卫生士官在一定层次上对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对部队健康的指导能力。

1 院校教育在军队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1992年3月11日联合的《军队健康教育方案》(试行)明确,全军健康教育分为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题教育、康复教育和院校教育5个层次,要求结合部队实际,整体安排,分步实施,系统教育。

军队院校的健康教育既不同于平时的卫生宣传,也有别于基层部队的健康教育,它比卫生宣传更系统,比基层部队健康教育更全面、更规范。院校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员对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这是院校健康教育和部队健康教育的显著区别。因此,院校在实施健康教育时,要紧紧围绕这个培养目标,使学员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要使学兵按指挥员的角色要求参加健康教育,培养卫生管理能力。《军队卫生防疫工作规则》指出,院校层次,尤其是医学院校开展实施的健康教育,应当突出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培养学员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能力和对部队的健康指导、健康服务能力。

2 卫生士官在军队健康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

卫生士官是士官队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们是从优秀卫生员中经选拔培训,或者从卫生士官院校及非军事部门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招收而来的。兵役制度改革以后,卫生员的职责改由卫生专业兵和卫生士官来承担,卫生士官占卫生员总数的近一半,一些高技术部队达到60%以上,已成为部队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直接面向部队基层,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是基层卫生队伍的基本力量。

卫生士官入训前从事卫生员和卫生班长工作,都有一定年限的基层卫生工作经历,也具有一定的疾病、卫生、预防和保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对所在部队卫生条件、设施状况等比较熟悉,对部队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工作有一定感性认识。

因此,以任职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卫生士官升级培训中《军队健康教育》的教学,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学兵学习能力培养,以不断获取新知识来适应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 卫生士官《军队健康教育》院校教育的实施

3.1 教学模式 开放院校健康教育模式,除课堂重点讲授健康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以及健康教育方法外,还与学兵日常理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与部队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座谈、讲座、文字、形象及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在研究、摸索部队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把训练伤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把预防疾病的新理论、新知识普及到广大官兵中去,培养学兵沉着果断、勇敢顽强、抵抗力强的优良心理素质和品质。并着力培养会备课、会讲课、会宣传、会组织的教练员,通过培养教练员队伍来提高官兵的文明卫生素质。

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基层卫勤工作联系,增强服务部队卫勤建设的能力。加强与基层部队医院通力协作,把校内课堂向一线基层部队延伸。

3.2 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除按照《部队健康教育提纲》规定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重点选择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结合学兵所在部队开展调研,了解急需知识及部队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补充完善教育内容。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卫生士官研究、分析和解决健康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对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对部队健康的指导上升到理性高度。如针对驻扎在寒冷地区、高原地区部队,要以寒冷气候、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为教育基础,重点理解掌握寒冷地区及高原地区健康教育的要点和常见疾病的防治。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4

关键词:医事法;卫生法;概念比较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4.229

1相关理论概述

1.1医事法概念。医事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制定法律规范,以确保公民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1]。医事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医事法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医事法律;广义的医事法主要是指对社会上的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服务部门关于医疗具体事项的法律规定,确保公民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医事法涉及医疗行为、医患关系、医疗事故、医疗责任等。

1.2卫生法概念。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卫生法,只有关于卫生法的医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卫生条例规定。卫生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卫生法规定主要涉及公民、法人、医师任职资格、卫生管理体制以及社会其他卫生活动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与处罚,是我国卫生监督部门的主要法律依据。例如食品安全法、空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2医事法与卫生法概念比较

2.1词义比较。通过对医事学与卫生法的概念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出,医事学与我国的民事法、刑事法等专业的法律学科同属一类。医事学是指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律事务的具体规定,是对医疗行为、医疗责任实施的法律规定,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从而推动医疗安全,避免医疗事故,不属于保障人类健康生存环境范畴。而卫生法的概念主要是对公民、法人、医师任职资格、卫生管理体制以及社会其他卫生活动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与处罚,是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的法律规定,卫生法是医事法的重要体现。对于“卫生”一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对“卫生”的理解是防卫生命安全。现如今,“卫生”一词的解释是“预防疾病,改善生存环境和生理需求,确保身体健康”。从卫生的词义上我们可以总结成为通过对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防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确保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公民健康权益不受损害。从词义层面上来讲,显然“卫生”的范畴大于医学的范畴,医学事物成为组成卫生事物的一部分。但是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确保公民的身体健康,但是卫生法是对医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卫生条例规定,属于医事法的一部分。针对医事法与卫生法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医事法与卫生法内容比较。卫生法的概念,决定了卫生法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对疾病的预防、健康环境的维护、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法的一些规定已经不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根据医事法的概念,可以得出,卫生法是组成医事法的重要部分,医事法包括卫生法,医事法的内容范围更加广泛。目前社会各界学者对于医事法和卫生法的概念仍然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很多学者认为卫生法比医事法的内容涵盖广泛,医疗事务只是局限于医疗活动和医患关系之间的法律,对于卫生法而言,卫生不仅涵盖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其内容还包括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防治、卫生安全规定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相关的一切活动[2]。但是无论是医事法还是卫生法来讲,其主要目的和任务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3医事法与卫生法发展探析

3.1健康利益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身体健康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是生活的更高标准,身体健康是每个公民都应享有的权利[3]。首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科学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对患有疾病的病者运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健康诊治,诊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医疗行为活动,也就是医疗事务。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也是精神健康。所谓精神健康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生活质量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活质量主要是指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卫生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中很多不成熟的因素,这就要求卫生法对社会中存在的影响公民身体健康的因素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卫生法的规定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中适应健康利益发展要求。卫生法涵盖的法律规范比医事法广泛,凡是关于影响公民身体健康的社会因素都属于卫生法范围。

3.2法律实务发展分析。从法律实务方面来说,我国的食品、药品问题导致广大人民群众造成健康危害,通过医事法解决显然不可能,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这些都是社会问题,无论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多么高超,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卫生法做出强制要求,规范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健康安全隐患,规定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三废排放标准,督促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从法律实务发展的趋势分析,卫生法在保障人民健康权益中作用重大。

4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主体和患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医事法和卫生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医事法与卫生法的概念,对两者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探析。只有加强卫生法的法律监督,正确理解医事法的法律规定,才能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莫洪宪,刘维新.医事刑法研究论纲[J].现代法学,2011,06:107-115.

[2]张彩霞.全球卫生法:全球卫生治理的新趋势[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10:60-66.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5

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的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需要,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办学方向和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

1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现状

1.1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还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规定: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均要按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并要求到2000年各省会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县镇以上学校要达到80~90%,县镇以下学校要达到70~80%;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其健康教育师资均应接受培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么,学校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师资就更加奇缺。据调查,现在我国农村不少乡级中学还缺乏合格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卫生保健教师。学校卫生工作根本无法实施,严重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即使有的中小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也面临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担任。但这些师资不是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就是缺乏体育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任务。因而,迫切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既能上体育课又能上健康教育课的大量专业师资。这为我们开办的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市场”。尽管如此,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仍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大力发展。

1.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自创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该专业起步晚,发展参差不齐,有关理论、思想、方法、资料、文件等几乎没有建立,至今全国尚无材、大纲,教材奇缺,教材内容、范围不能确定,严重影响教学,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加之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照搬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较为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内容繁杂、重复,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此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不能互相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两类课程内容没有融为一体。还未能使该专业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能促进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意识和终身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能帮助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有利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1.3体育卫生教学观念陈旧

一方面,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为中心,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上,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严格培养和训练,更谈不上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繁杂,缺乏筛选和更新。必修课与专修课重复过多。术科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化”,练得多,讲得少,甚至把专项选修课变成运动训练课。考核评分方法缺乏科学性,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教学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问题没有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教学手段单调,讲课“满堂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卫生教学的发展需要。

2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1992年国家教委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这一目标较为概括,宜根据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课程发展趋势、中小学校实际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笔者拟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表达如下: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使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既能用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能用卫生保健知识来维护健康,发展体能;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的能力,具有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的能力,具有熟练操作体质测试和健康测试的能力,具有从事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能力。在培养规格方面,应根据21世纪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的需求和我国的国情,要求该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班级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加强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它包括两大方面的课程: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体育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以此目标为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中,加强实践课时,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在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培养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工作;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的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教学内容,编好教材。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便该专业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医学、卫生、保健知识,并能诊治学校常见病、传染病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好医学、卫生教材,注意《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护理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精神卫生学》等课程内容的广度,掌握好深浅度,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论证,制定了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其中,核心课程为: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体育心理学共10门;基础课程为: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创伤学基础、武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科研方法、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健身健美操、临床医学概论等14门;选修课有:体育概论、体育绘图、护理学概论、精神卫生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游戏、体育康复、推拿按摩、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艺术体操、乒乓球、游泳等14门。教育实践8~12周,其中体育教育实践5~8周,健康教育实践3~4周。#p#分页标题#e#

3.2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试制度

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改变过去的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注重将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改变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保底但不封顶,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地促进其最优发展,切忌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武断,以及绝对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强求一律的“一刀切”,使体育教学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应以理论、行为和实践结合起来考核,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4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办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教育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现有教师队伍“专才”多,“通才”少。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专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如何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思想建设,提倡敬业爱业精神,加强师德教育,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理论学习与教改结合,以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和科研。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骨干教师。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群点的组织和建设,通过立项的科研课题和研究室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展露才华的广阔天地,使他们得以在较高层面上的学术环境中增长才干,催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从而建立一支数量足、层次高、素质好、后劲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再次,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尽快提高队伍素质。中青年教师要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6

卫生文化的基本形态

卫生文化建设分为卫生环境文化、卫生精神文化和卫生制度文化三个形态。环境文化是设施的体现,是物质的、显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保健机构的建筑、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洁净的校园、文雅的绿化,卫生的自然景物、健康的人文景观。卫生健康环境给人以良好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能愉悦性情、催生灵感、激励创新。精神文化是卫生健康意识与价值的体现,是理念的、隐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意识、健康追求、卫生清洁活动、健康价值取向、医疗保健机构形象、医务人员医风。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反映医疗保健机构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价值理念。精神文化是卫生文化的核心,在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效应。制度文化是卫生健康行为的体现,是导向的、可操作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紧急预案、规章和条例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为基本准则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岗位职责、操作规则、应急预案等;二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就医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如就医须知等。制度文化是连接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可使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转化。卫生健康制度具有卫生文化运行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卫生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烘托着校园文化,并在校园文化与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作用

卫生健康理念导向作用高校卫生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的卫生健康文化,中华民族的健康意识在园卫生健康文化的价值取向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卫生文化建设纠正卫生健康文化中的盲目观念,抑制非理性的卫生健康文化倾向,因而具有健康理念的导向作用。卫生知识传递与教育促进作用卫生文化建设的知识内涵在非医学院校是非专业知识,但又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应掌握卫生健康知识、树立终身健康意识。因此,卫生健康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与教务部门协作,或不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习惯,发挥着教育促进作用。卫生环境感应与心理修养作用卫生文化建设强调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中构建良好卫生健康文化环境,这些环境对学生心理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心身于卫生健康文化的环境中,感受文明、陶冶情操、调节情趣、修养心绪、激发心理动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卫生健康对教学的保障作用卫生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对学校教师定期进行健康监测,维护教师的身体健康,保证保障作用。在传染病监控、常见病防治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个性化保健方法,降低学校教师的整体发病率,保证教师队伍的健康状态。卫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中,已不再是单一的医学文化,而是以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服务为一体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并在人才健康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建设

由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由医学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由个体服务扩大到群体服务,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不断扩大工作领域,提高保健工作水平。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校能健康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毕业后能为国家多工作几十年,那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莫大贡献。因此,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成立学校卫生保健委员会,系成立体育卫生领导小组。食堂应有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监督员,形成学校卫生保健网,以保证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贯彻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责任制。卫生委员会,应协调各部门开展卫生保健教育,参与创建文明校园,消灭卫生死角,开展阅读卫生、书写卫生和课桌椅卫生教育,并抓好教室采光工作等等。做好新生入学体格复查,应普查肝功能,胸部X光透视,这无疑将有利学校群体健康与真正落实传染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系卫生员,应经常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创伤急救知识,做好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做好季节病常见病心防治以及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经费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每年应有专项经费添置新的检测设备。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卫生保健事业必须与之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稳定和发展保健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调动保健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刻苦钻研业务。营造卫生健康文化氛围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创办校园卫生座,举办健康主体讨论会,设立校园卫生健康节,建立网络健康论坛网页,成立卫生社团组织。施以个性化的经常性的身体监测和健康指导,监督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环境。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卫生环境。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健康信息网络平台。发挥其便捷、灵活、互动的功能,学习医学科普知识,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展示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供教师学生浏览,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开设健康咨询室,指导心理障碍调适方法,传授身体保健技能;设立卫生品、非处方药品专柜,为学生提供方便。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7

【关键词】卫生教育 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6-01

目前不少国家对卫生教育的关注点已从早期的强调个人卫生和卫生设施的改善,转变到关注卫生教育的开展与实施。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个人卫生和卫生教育的开展上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 。我国政府亦非常重视学生的卫生教育和健康问题,多次立法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强调在法制、宏观政策和教育举措上推动学校卫生教育的深入开展[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学校卫生教育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实际效果与要求也存在着显著差距。现就目前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现状汇总分析如下。

一、学校卫生教育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学校卫生教育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卫生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立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结构陈旧,缺乏针对性等主要问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卫生教育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常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解观念滞后。当前的卫生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历了知识传播、行为培养和强调环境支持的三个发展过程,并取得了显著地效益。但国内的教育模式依旧停留在单一的“体育卫生模式”上,实际效果较差,学生依从性不佳。加之教育内容不统一,课时比例小。进而影响了学校卫生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2.我国从事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据统计目前各类院校师资中极少有从事卫生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关卫生教育、健康指导等工作皆有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等兼任。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讲授的卫生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多不能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之相反,在发达国家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往往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并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其学习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生理与解剖、医学、牙科、健康系统管理、多学科研究、教育计算等学科。获得健康教育执业证书往往要经历7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严格系统的培训体系为确保高素质卫生教育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基础[2]。

3.卫生教育及指导的形式单调,手段滞后,缺乏现代健康教育特色,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导致在校生对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认识、态度和实践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缺乏对卫生教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进而无法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对策分析

青少年在校学习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其一生的健康乃至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3]。学校卫生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卫生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卫生教育已被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全国各省市都已开展学校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然而,各地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建议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1.要正确理解健康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卫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从管理体制、经费支持和专业队伍上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在体制上保障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健康是未来发展和教育成功的基石。只有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重视卫生教育,确立卫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调动多方力量辅助学校开展好卫生教育。

2.加强卫生教育人员的培养。卫生教育教师要让那些既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又懂得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的专职人员担任。参照我国具体国情,短期可行的方式途径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制定科学的卫生教育师资课程,提高师范生在卫生、医疗、保健康复等专业理论水平[4]。亦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学院或在高等医药学院成立相应院系,培养专业的卫生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3.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教育课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健康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卫生教育的内容既要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又要具有前瞻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教育措施。青少年在不同时期需求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此类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可引入讨论班的形式,除了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去分析、讨论问题。进而加深对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认识与理解,并自觉的遵从执行,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叶坪.大学生健康教育[M].武汉:华中可以出版社,2005:6~7

[2]王海燕,罗达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4):10~12

[3]邹书珍,张传武,杨平.贵州省修文县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23(8):641~642

健康与卫生论文篇8

一、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有一名单位领导分管健康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单位工作考核评比内容。

2.健康教育工作有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检查及评估。

(二)工作网络建设。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少于1名,镇级配备兼职人员1名以上。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科(防保科或医务科)为负责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3.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业务科室设有健康教育宣传员,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

(三)经费与设备。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业务经费不少于当年业务收入的0.05%,并能满足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和日常业务的需要。

2.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区级达到60平方米,镇级达到30平方米。

3.配置与健康教育业务相适应的基本设备,如电视机、录放机(或VCD、DVD)、摄像机、摄影机、速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

二、健康教育主要形式和要求

(一)机构内健康教育。

1.市、区级医疗机构要开设“健康课堂”,市级医疗机构每年开设课次数不少于24次,区级医疗机构不少于12次,业务范围要涉及到单位各业务科室,年初做好计划,定时通过报刊等传媒方式及时告知市民和患者讲课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并做好每节课的记录和评估。

2.医院的候诊区、病区和门诊科室、卫生机构在对外服务区域要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宣传内容与科室业务、工作重点紧密结合,每3个月定期更换内容,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可以利用影、视、听设备进行健康教育。

3.在候诊区和对外服务区域设置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台和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索取点。

4.对在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随诊健康教育,介绍有关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开具健康教育处方。

5.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根据不同时间、患者关心的不同问题制作不同的宣传资料进行入院教育、住院期教育和出院教育。

6.制定相关制度,利用各种形式、场所和现代传播手段搭建健康教育桥梁,如孕妇学校、老人学堂、婚前保健学习班、互联网、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与市民进行双向交流,普及卫生知识和健康相关知识。

7.所有工作场所禁止吸烟并设置明显的禁烟标志,工作人员要成为控烟表率,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自觉禁烟并劝导他人禁烟。

8.加强本单位职工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高其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水平,丰富自身健康知识,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形成,增强员工的健康素质。

(二)机构外健康教育。

1.主动开展健康教育讲师团工作,进工厂、入学校、下社区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讲师团每名成员每年授课达4次以上。

2.与社区管理部门联系,积极支持和参与所在社区的健康教育活动,发挥技术指导和骨干带头作用。

3.围绕国际和国家规定的卫生主题宣传日,通过义诊咨询、卫生科普展览、有奖问答和文娱活动等形式,在社区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和健康相关知识。

4.鼓励工作人员为广播、电视和报刊撰写卫生科普文章,配合新闻单位制作卫生科普节目。

(三)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培训应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至少参加由本单位举办的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培训讲座一次,至少8学时,系统学习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自身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健康宣传能力与技巧,促进健康教育工作。

2.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提高员工健康行为形成率,使医务工作者成为健康行为实施的表率。

(四)与媒体合作的健康教育。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与媒体合作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大讲堂”、“健康四季谈”等健康教育专题栏目,以方便市民群众充分利用卫生资源,结合自身的需求,有选择地参与,不断提高其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各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整体发展。

(五)健康教育工作资料收集,包括:

1.各医疗卫生机构概况;

2.健康教育网络名单;

3.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4.相关政策文件;

5.相关规划、计划、总结;

6.健康教育会议记录;

7.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8.健康教育培训记录;

9.健康教育宣传专栏、橱窗、阅报栏、音像宣传等记录;

10.健康教育经费开支记录;

11.发表医学科普文章和健康教育论文汇总;

12.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资料。

三、检查、督导和评估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健康
    刊号:12-145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