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8篇

时间:2023-07-31 09:20:46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科研诚信教育;内涵;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09-03

科研诚信教育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掌握科研诚信教育是抓好科研诚信建设的中心环节。我国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科研诚信建设应从诚信教育抓起。揭示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选择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深刻认识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搞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前提。

一、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

科研即科学研究的简称。科学和研究是两个事物,科学,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则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研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从现象到本质及规律的探索过程。而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则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不能弄虚作假。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真实可信,没有假冒、没有篡改、没有伪造、没有剽窃。“科研诚信主要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高尚道德,是在科学研究中践履诚实守信规范的品行。科研诚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有关科研诚信理论和规范,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的过程。

教育者是科研诚信教育的主动方面,不仅指人,也指教育机构。教师、专家、导师、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也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诚信规范,是国家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权威的规范科研行为的准则和法规,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约束诚信的具体科研规章。教育手段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技术、技巧、语言文字等都可作为科研诚信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运用。一是教育概念的方法。通过科研诚信、诚信意识、诚信规范、诚信素质、诚信习惯、诚信行为等概念的教学和认知,在概念上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二是教育命题的方法。科研诚信的命题,是对科研诚信现象的抽象,是以判断的形式表达的科研诚信经验事实,通过提出科研诚信的命题,为学习和讨论定调,深入展开。三是教育系统的方法。科研诚信也是一个系统,涉及许昌因素,通过系统分析、辩证分析,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内化为对象的理性具体。受教育者科研诚信品质,包括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习惯。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内心体验、践行习惯、慎独自律的过程。

二、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

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技术路线,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外在方法,是科研诚信教育从规划到考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环节。

一是规划环节。学校要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规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健全人格。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规划建设,设置课程,选编教材,规划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用规划来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规划应包括科研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节、教育环境、考核形式、师资队伍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科研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是讲授环节。科研诚信教育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有专人组织教学,聘请教师讲课,开设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讲演,建立教学制度,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讲课、讲演、讲座,口头进行诚信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家科研诚信典范事例,启发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批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学生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

三是讨论环节。讨论是学生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诚信理解问题、诚信热点问题、诚信疑难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课堂全体讨论、分组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很重要,组织者要提出讨论的主题,指出讨论的重点,提示讨论的思路,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防止讨论放任自流,要实现科研诚信讨论的有序化。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解决疑难问题。

四是实验环节。实验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情景环节。实验就是在思维中设想一种现实的科研诚信问题的情景,假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会引起科研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和诚信行为。实验环节,实际上是科研诚信的预期教育、预防教育、预测教育。通过这种途径,让对象在意识中首先打了预防针,有了防卫能力,可以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避免犯错误。

五是实习环节。实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案例实际研判和分析,进行案例警示教育,还可创新多种实习活动模式,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实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实践教育。通过实习途径,让对象在实际案情的自我研判、分析和教育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发展潜能,提高科研诚信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六是交流环节。交流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由传播环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座谈、个别谈话,不拘一格,畅所欲言。交流式进行诚信教育,可以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科研诚信教育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七是练习环节。练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养成环节。设计诚信作业和答卷,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检查,给予评价和指导。练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养成教育,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过思考、琢磨,逐步形成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观念,发展诚信品行。

八是读书指导环节。读书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学环节。布置阅读诚信教科书和有关科研诚信法规文件,让学生自学,并提出读书指导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诚信知识,增强诚信意识,恪守诚信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公正透明;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九是互动环节。互动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角色互换环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互换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教育心理要求。学生从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受教育者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教育,从而改进接受方式;教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教育者如何进行教育才被自己接受,从而改进教育方式。互换环节是科研诚信的体验教育。双方互相体验诚信观念、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使科研诚信教育教学相长。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争做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

十是考核环节。考核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检测环节。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试题、课外论文、调查报告。考核环节是科研诚信的效应教育。这一环节有着双重作用,既是科研诚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又是科研诚信行为的拷问。

通过上述途径,培养学生“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的价值取向,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学术追求”,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

科研诚信教育涉及道德、制度和法律。因为“科研诚信问题包含个人道德、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科研诚信教育要在这三个层面着力,才能取得良效。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科研诚信教育在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研诚信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阶,也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科研诚信教育,能促使高校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弘扬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能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科研诚信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需要,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道德保障。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科研诚信问题愈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劳动、爱国奉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加上个人自律不严等因素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教育,对于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避免滥用学术权力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遏制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科研诚信理论和科研诚信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规范,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科研诚信基础教育上质量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BD/OL].[2009-8-26].

.

[2]赵晓珂,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2,(4):52.

[3]马佰莲,等.近十年国内科研诚信研究述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53.

[4]刘同辉.论诚信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31(10):46.

作者简介:肖雪珍(1972-),女,湖南安化人,法学硕士,讲师,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40-03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onestCredit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XIAO Haixiang1,LI Li2

(1.College of Account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79,China;2.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 Now,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honesty and credit of university teachers,which become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honestcredit system, and propose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he education mechanism,th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hesupervision mechanism are the key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honestcredit system.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system of honestcredit ;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和管理界就如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诚信水平、重建诚信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试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群体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 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

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与诚信相关的综合机制,它将与诚信有关的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诚信的发展,制约失信行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是以教师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机制、诚信激励约束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诚实守信,从而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高校教师诚信教育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教师都能诚实守信。因此,在强化正式制度约束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即加强教师的诚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教书育人诚信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诚信教育等,通过加强典型教育、示范教育、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师诚信氛围。

2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接受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要考虑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可以通过制定完善有关教师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使教师诚信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

3高校教师诚信评价体系

教师诚信评价体系是建立教师诚信体系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实行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师诚信信息系统建设、诚信调查、诚信纪录、诚信考核评估等内容。

4高校教师诚信监督体系

教师诚信监管是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规范教师的行为,维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监管体系,实行舆论监督、同行监督、自我监督和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二、 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未建立起系统的教师诚信体系。高校中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部分教师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不健全,诚信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教师诚信记录、诚信信息不完整,导致了一系列教师诚信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研究诚信精神匮乏

近年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个人利益的驱使及学术评价和批评体制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失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学术剽窃。有的教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完全或部分地占为己有,有的甚至占有别人尚未发表的成果。有人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或局部搬用法——显性剽窃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抢先发表法”等等。

二是学术造假。不少教师在研究中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将同样内容通过不同组装、不同标题多次发表,还有人为评职称把学生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或花钱雇人写文章。 

三是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 这主要表现在高校教材、教参、辞书等的编写出版方面。很多教师认为,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文字叙述作作处理即可。 

四是学术评价弊端丛生。一方面,学术批评缺失,一些专家评委出于同行或师生关系,将学术批评变成同行间不讲原则的吹捧;另一方面,一些名师专家,利用自己的评委资格,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进行学术倾轧。此外,在学术评奖中,评委们往往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

2教书育人诚信不足

教学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在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存在诚信失落行为。首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一些教师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没有教案或教案未能根据知识的更新进行修订,在多媒体授课中,课件制作粗糙,有些甚至是教案或教材的翻版,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环节中,不少老师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教学内容随意变更,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因材施教,还有一些教师忙于校外事务,把教学工作当“第二职业”,随便换课或请人代课,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在课后管理方面,作业批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求教邮件和电话不认真回复和接听;在考试环节,部分教师将试题与分数视为商品,与学生进行交易,全然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

3管理育人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招生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为争夺生源夸大学校办学能力,宣传虚假信息,随意承诺颁发文凭;另一方面,个别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为一己私利弄虚作假,进行权钱交易。二是考试管理不到位, 有的老师监考不负责任,助长了学生作弊之风。三是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评奖评优、免试保研、违纪处分及贫困学生资助等工作中,过程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评选结果缺乏公正。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4服务育人缺乏诚信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具体服务的后勤人员由于体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服务方面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已承诺的服务打折扣,提附加条件,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三、 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应以诚信教育为起点,以诚信制度建设为终点,从自律和他律、道德和制度两个层次着手,建设高校教师诚信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本身及教师所属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附属部门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人诚信的建设。

1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诚信教育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首先,要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落实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 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其次,要强调学术道德教育,营造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淡泊名利的学术风气。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引导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学术独立和为人师表等。再次,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考虑组织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示范作用。可在学校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学生心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活动,树立一批体现教师诚信精神、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行有标杆,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从而在学校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也需相应的制度规范,从而实行教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正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发挥作用的。

约束机制可通过一系列的失信惩治制度来进行诚信规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等,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要求,高校须以上述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更为具体、系统完善的失信惩罚制度。明确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失信的制度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惩罚。同时,对学术造假和严重教学失信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可采用建立教师个人业务信用档案,将失信行为公开曝光,一定期间内禁止其进行学术活动,取消相关荣誉、职称职务,追回物质奖励,给予罚款等途径来惩罚失信者。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教师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激励机制一般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优奖励制度,激发教师自觉守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意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连续性,奖励面要适宜,奖励要有力度。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精神激励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激励人。如果学校能为教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教师乐于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没有生活等实际问题的后顾之忧,那么这种环境就能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当中自觉守信。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如前所述,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采用物质激励时要注重奖励力度,对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要敢于重奖。

3 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诚信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执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意把教师诚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来对教师诚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信息库。诚信记录是进行诚信评价的依托和基础,高校可考虑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业务档案(数据库),该档案的内容由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记录,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管理和查询。学校可根据诚信记录对教师个人作出全面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优惩劣。

诚信评价可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单位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结合期中、年终考评和学期学生评教来开展,从政治、思想、育人、师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设置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增强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将诚信评价指标设置成为“虚”指标、“软”指标。

重视诚信评价过程,将该过程作为一项诚信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奖优罚劣,促进广大教师诚信观念的增强、诚信行为的到位。

4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应明确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监督什么,即应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法、监督内容,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督促高校教师形成诚信之风。

社会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校内外媒体,公布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情况,设立教师诚信新闻监督热线,对高教教师诚信给予重点关注,并适时组织相关讨论,进行舆论监督。

同行及监督机构监督。对于学术诚信问题,可采用同行专家学者评议监督的方式。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对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情况掌握更为全面熟悉,通过学术交流评议,他们

往往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学术监督方面,可以考虑依托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评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还可考虑扩大学校监察机构职责范围,使其能通过与学术管理机构的合作,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履行学术监察之责。

教学督导员和学生监督。针对教师教学环节的诚信监督,高校可聘请教学工作中卓

有成效、品德高尚的教师为教学督导员,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课前课后检查,考察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课后交流等情况。此外,还可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工作,将教师诚信表现增加到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去,让学生从教师服务对象的角度对教师诚信进行监督。

其它监察方式。可建立举报奖励制,凡举报属实的,酌情给予奖励;可建立公示制度,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学位授予等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申报材料、评审标准、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防止非诚信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学会. 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 .学术月刊,2003,(12).

[2]李四芬,李上文.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3]若地.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4,(1).

[4]马兰. 用诚信推进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研究,2004,(5).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40-03

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theHonestCreditSystemofUniversityTeachers

XIAOHaixiang1,LILi2

(1.CollegeofAccounting,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2.PublicityDepartmentofthePartyCommittee,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Now,therearemanyproblemsaboutthehonestyandcreditofuniversityteachers,whichbecomesoneofthefactorsthataffect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hispaper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andproposessom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Theeducationmechanism,theincentiveandconstraintmechanism,theevaluationmechanismandthesupervisionmechanismarethekeysfor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

Keywords:universityteachers;systemofhonestcredit;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和管理界就如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诚信水平、重建诚信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试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群体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

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与诚信相关的综合机制,它将与诚信有关的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诚信的发展,制约失信行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是以教师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机制、诚信激励约束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诚实守信,从而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高校教师诚信教育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教师都能诚实守信。因此,在强化正式制度约束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即加强教师的诚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教书育人诚信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诚信教育等,通过加强典型教育、示范教育、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师诚信氛围。

2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接受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要考虑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可以通过制定完善有关教师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使教师诚信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

3高校教师诚信评价体系

教师诚信评价体系是建立教师诚信体系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实行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师诚信信息系统建设、诚信调查、诚信纪录、诚信考核评估等内容。

4高校教师诚信监督体系

教师诚信监管是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规范教师的行为,维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监管体系,实行舆论监督、同行监督、自我监督和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二、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未建立起系统的教师诚信体系。高校中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部分教师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不健全,诚信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教师诚信记录、诚信信息不完整,导致了一系列教师诚信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研究诚信精神匮乏

近年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个人利益的驱使及学术评价和批评体制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失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学术剽窃。有的教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完全或部分地占为己有,有的甚至占有别人尚未发表的成果。有人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或局部搬用法——显性剽窃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抢先发表法”等等。

二是学术造假。不少教师在研究中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将同样内容通过不同组装、不同标题多次发表,还有人为评职称把学生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或花钱雇人写文章。

三是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这主要表现在高校教材、教参、辞书等的编写出版方面。很多教师认为,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文字叙述作作处理即可。

四是学术评价弊端丛生。一方面,学术批评缺失,一些专家评委出于同行或师生关系,将学术批评变成同行间不讲原则的吹捧;另一方面,一些名师专家,利用自己的评委资格,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进行学术倾轧。此外,在学术评奖中,评委们往往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

2教书育人诚信不足

教学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在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存在诚信失落行为。首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一些教师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没有教案或教案未能根据知识的更新进行修订,在多媒体授课中,课件制作粗糙,有些甚至是教案或教材的翻版,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环节中,不少老师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教学内容随意变更,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因材施教,还有一些教师忙于校外事务,把教学工作当“第二职业”,随便换课或请人代课,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在课后管理方面,作业批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求教邮件和电话不认真回复和接听;在考试环节,部分教师将试题与分数视为商品,与学生进行交易,全然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3管理育人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招生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为争夺生源夸大学校办学能力,宣传虚假信息,随意承诺颁发文凭;另一方面,个别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为一己私利弄虚作假,进行权钱交易。二是考试管理不到位,有的老师监考不负责任,助长了学生作弊之风。三是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评奖评优、免试保研、违纪处分及贫困学生资助等工作中,过程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评选结果缺乏公正。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4服务育人缺乏诚信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具体服务的后勤人员由于体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服务方面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已承诺的服务打折扣,提附加条件,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三、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应以诚信教育为起点,以诚信制度建设为终点,从自律和他律、道德和制度两个层次着手,建设高校教师诚信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本身及教师所属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附属部门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人诚信的建设。

1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诚信教育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首先,要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其次,要强调学术道德教育,营造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淡泊名利的学术风气。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引导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学术独立和为人师表等。再次,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考虑组织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示范作用。可在学校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学生心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活动,树立一批体现教师诚信精神、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行有标杆,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从而在学校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也需相应的制度规范,从而实行教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正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发挥作用的。

约束机制可通过一系列的失信惩治制度来进行诚信规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等,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要求,高校须以上述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更为具体、系统完善的失信惩罚制度。明确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失信的制度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惩罚。同时,对学术造假和严重教学失信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可采用建立教师个人业务信用档案,将失信行为公开曝光,一定期间内禁止其进行学术活动,取消相关荣誉、职称职务,追回物质奖励,给予罚款等途径来惩罚失信者。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教师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激励机制一般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优奖励制度,激发教师自觉守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意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连续性,奖励面要适宜,奖励要有力度。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精神激励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激励人。如果学校能为教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教师乐于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没有生活等实际问题的后顾之忧,那么这种环境就能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当中自觉守信。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如前所述,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采用物质激励时要注重奖励力度,对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要敢于重奖。

3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诚信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执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意把教师诚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来对教师诚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信息库。诚信记录是进行诚信评价的依托和基础,高校可考虑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业务档案(数据库),该档案的内容由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记录,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管理和查询。学校可根据诚信记录对教师个人作出全面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优惩劣。

诚信评价可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单位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结合期中、年终考评和学期学生评教来开展,从政治、思想、育人、师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设置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增强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将诚信评价指标设置成为“虚”指标、“软”指标。

重视诚信评价过程,将该过程作为一项诚信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奖优罚劣,促进广大教师诚信观念的增强、诚信行为的到位。

4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应明确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监督什么,即应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法、监督内容,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督促高校教师形成诚信之风。

社会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校内外媒体,公布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情况,设立教师诚信新闻监督热线,对高教教师诚信给予重点关注,并适时组织相关讨论,进行舆论监督。

同行及监督机构监督。对于学术诚信问题,可采用同行专家学者评议监督的方式。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对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情况掌握更为全面熟悉,通过学术交流评议,他们

往往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学术监督方面,可以考虑依托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评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还可考虑扩大学校监察机构职责范围,使其能通过与学术管理机构的合作,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履行学术监察之责。

教学督导员和学生监督。针对教师教学环节的诚信监督,高校可聘请教学工作中卓

有成效、品德高尚的教师为教学督导员,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课前课后检查,考察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课后交流等情况。此外,还可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工作,将教师诚信表现增加到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去,让学生从教师服务对象的角度对教师诚信进行监督。

其它监察方式。可建立举报奖励制,凡举报属实的,酌情给予奖励;可建立公示制度,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学位授予等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申报材料、评审标准、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防止非诚信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学会.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12).

[2]李四芬,李上文.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3]若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4,(1).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4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163318)

摘 要:文章从学术诚信的内涵与学术不端的表现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阐述了国外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经验,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术诚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36-02

收稿日期:2014-11-07

作者简介:林庆华(1976—),女,山东平度人,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键盘乐器研究。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各个行业的诚信危机,诚信问题已成为各行业及各领域的突出问题,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学术诚信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及成果推出的重要阵地,更是急需提高学术诚信度,教育部首次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也是针对高校的。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术诚信现状,从现象看本质,探究其根源,研究其对策,以期使高校的学术诚信成为一种新常态,形成良性循环,这对建立我国及世界的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生态大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学术诚信内涵及表现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人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学人研究学问时要求“真”——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媚俗,不空谈,不编造数据,不捏造事实,对其他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要讲求信用+信誉——研究者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不能搞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就要表明出处,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讲求信用及信誉。诚实守信是学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最重要的学术行为准则。

(二)学术不端的表现

学术诚信缺失所表现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有对于学术不端的具体描述: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高校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高校作为学术科研的重要单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术及职称评价等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与人的惰性的矛盾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飞速进步,使整个社会都面临一次洗礼,空前的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方便与快捷。使学术界也经历了一次信息化的革命,使原来埋头于各种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档案室及田野调查等无数次采集学术信息与资料的学者们,轻易地点几下鼠标就能替代一切奔波、一切实验及查文献的工作。这种时代的进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但带给人更大的惰性与侥幸心理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上确实为学术不诚信的投机提供了便利。

(二)评价标准与学术质量的矛盾

现在更多的高校在评聘职称时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出现重数量轻质量或以数量代质量的现象。有的院校的评职条件中明确要求申报职称教师的论文及著作的数量及字数等。有的院校或部门将成果的被引用频次及转载频次,或是被评价者被引用的字数等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将会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以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为目标,并找相关行业的教师、学生多引用、多转载自己的“成果”,不断追求论文及著作的数量,而忽视了学术的质量。这样短平快出来的论文经不起推敲,算不得精品,久而久之,造成学者不能潜心学问,不思进取,粗制滥造,有的甚至为了多发论文而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三)学术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矛盾

目前我国对学术进行监督与管理有两种方式:行政方式与非行政方式。行政方式是由政府确定的学术评定委员会对各研究项目、活动及成果进行考核与评审,这种方式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使学术价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极易产生官僚作风,而造成学术诚信的缺失。非行政方式是科技期刊的监督与审查,科技期刊没有制度与体制的保障,只能处在有心无力的状态下,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学术失信者给予相应的警告与惩处,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学术失信行为。

三、国外学术诚信建设的经验

对于学术诚信,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外的做法与各项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诚信机制

在国外,学术信誉是每一位学者的生命,,违背学术诚信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美国首先从在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下监督每个人的言行。其次,从各种证件的取得上就规定得非常严格。每个人的诚信出现污点在整个系统中都是有记载可以查证的,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美国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再次,美国联邦政府各主管部门以及各基金会在审批科研经费和项目基金时,除考察学术能力外,重点把关的是申请人的学术信誉。

(二)构建完整的学术诚信防治体系

目前许多国家已针对学术诚信问题出台了各自的规章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机构。

1.政策规定。例如韩国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国家研发事业中确保研究伦理及真实性的准则》;德国马普学会发表了《关于处理涉嫌学术不诚信行为的规定》;美国颁布了一项纲领性政策《关于科研不诚信行为的联邦政策》,对发现的不正当研究行为各相关机构及职责均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和规定等。

2.监督机构。世界各国均以在大学中防治学术缺失行为作为工作的重点,可见国外对于高校学术诚信的重视程度。例如丹麦成立了官方的丹麦学术不端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非常重要的学术不端事件,拥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其模式已成为其他北欧国家的学习范本。

四、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

经过对我国高校学术失信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学术诚信建设体系的借鉴,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案,并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建设完善。

(一)搭建网上公开学术成果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的快捷与方便虽能导致人不劳而获的惰性,但也可以利用它制约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和完善学人的信用制度和完整的学术诚信档案。从论文到专著到项目,让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使这样一个在线数据库成为管理及审批机构的依据,成为各位学者的展示平台及自我约束平台,实现我国学术诚信体系管理系统和监督的标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有了这样的平台,每个人的行为都在社会的监督下,每个学人也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二)明确各学科学术规范

要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就要不同学科分别建立学术规范,避免“一刀切”。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一个明确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规范的制定应与《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的要求一致,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使制定的学科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解决中国学术评价的重点,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的规律,把行政权力与学术评价隔离,并把建立起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科研评价改革”无疑是国内高校科研领域最火的词汇之一。从中央到地方相继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在地方层面,截至2014年10月,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三个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广东)均提出主要实现以科研质量为导向,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高校科研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四)加大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

学术失信之所以会发生,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失信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当前,要务必加强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让失信者从声誉到利益都付出相应的代价;整个学术界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对那些已被证实的影响严重的学术失信行为要进行公开处理,通过正式和透明的制度化程序予以解决

(五)加强学术诚信思想教育

1.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某些研究者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认为官不举民不究即万事大吉,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通过研究者法律意识的增强,起到了用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来制止学术失信现象发生的效果。

2.内在约束教育。学术诚信缺失其内在的原因,即研究者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学术道德造成的。“立言先立德,立文先立人。”为此,研究者要树立对待学术的正确态度,从被动到主动地遵守学术诚信,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

重建学术诚信的威严不仅仅是学界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更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言行为世人之规范,成为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唯有建设学术诚信,坚守学术道德,才能以学术诚信夯实中国梦的基础。让学术诚信成为一股强大的道德正能量,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使我们的社会早日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EB/OL].[2013-07-08],http://gov.cn/gzdt/2009-03/21/content_1264527.htm.

[2]Aboutus[EB/OL].[2013-07-08].http://ukrio.org/about-us/.

[3]黄文华,吴一迁,张俊彦等.国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诚信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报编辑论丛,2013,

[4]杨艳.美国高校学术诚信制度建设研究及启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研诚信;保障机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教学”不再是现代大学的唯一职能,而是趋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整合。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重大科研成果往往与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通过强化科研职能,积极寻求有效模式促进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但是,高校科研职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高校学术界中出现了抄袭、剽窃、篡改、一稿多投等现象,高校教师的行为、高校课题申请的腐败现象等,无一不损害着国家科学界的声誉,阻碍了国家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应提倡诚实守信,科研诚信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的实现关系到科学事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探讨高校科研工作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主要动因,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科研诚信

对于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学界提出的科研诚信概念是相对科研不端行为而言的。他们将科研诚信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过程中应用诚实、可验证的方法,提交的科研成果报告应遵守相关的规章、条例、准则和公认的职业规范或标准。美国学者认为,科研诚信讨论的重点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诚实性和客观性问题,它能够衡量科研人员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最核心的东西。中国吉林大学的刘辉博士在其《科研诚信问题研究》中提出,科研诚信是指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包括组织者)在科研活动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科学价值准则、道德准则以及科研活动的制度规范。刘辉博士认为,科研诚信的内涵应具有多层次性:科研诚信的主体;科研诚信的范围;科研诚信的内容结构。其中,科研诚信的主体确定了,科研诚信的范围也就相应明确了。

二、高校科研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动因

1.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活动,它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一种诚实的、负责任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来开展科学的研究工作。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仍有不少教师有违这一要求。

(1)在科研工作进展过程中,一些严重违背科研诚信原则的不端行为,如剽窃、篡改、捏造等屡屡发生。

(2)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学术泡沫严重。科研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理性活动。但部分教师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因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往往从以往他人的研究当中选取一些陈旧话题,重复研究。这些所谓的研究,非但没有方法上的创新,更无知识上的新发现,有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3)论文买卖现象严重。在高校当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论文买卖市场。据报道,我国2009年论文买卖的销售额近10亿元。

(4)项目申报存在学术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事业的日益重视,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逐年提高,部分高校和教师也把国家在科研工作上的投入作为本单位和个人创收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不良思想的驱动下,部分高校以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开始了项目申报的“攻关之旅”,由此而滋生了诸如权钱交易、吃科研经费回扣等学术腐败行为。这些与科研诚信相背离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高校作为社会道德的“灯塔”的作用,也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2.发生动因

(1)个人科研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是指科研工作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有意违背了科研工作所应遵循的求真、求实、求新的原则,从而采取欺骗、剽窃、篡改、捏造等非正当手段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些不当行为的产生是与高校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水平的下滑以及科学研究精神的缺失分不开的。在我国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人民教师,二是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要比仅仅承担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有更多的职业道德责任。这些责任是:对真理有锲而不舍地追求;对科研过程的所有发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隐瞒、不夸大、不擅自篡改数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给予充分地尊重,不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据为己有或不恰当使用;能够恰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不能因为一些眼前或潜在的个人私利而对他人或自己的成果价值进行不恰当地评价;应在法律和伦理的范围内,对研究对象(包括人和动物)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并充分保障被试的各项权利和福利。但从目前高校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来看,高校教师并不是都能遵守这些科研道德规范的。

(2)高校内部科研诚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科研诚信的遵守不仅取决于科研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操守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和社会对科研诚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和社会对高校科研诚信的监督和保障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机构建设;二是制度约束;三是技术监控。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在上述三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机构建设方面,教育部于2009年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主要承担制订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相当建树。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技部则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9年,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在技术监控方面,有中国知网(CNKI)研制并被我国高校学报系统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上述措施的实施,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一些高校根据这些便利条件,开始着手建立自身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但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内部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一是高校内部设立起来的学风建设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众多学风建设机构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的处理工作上,工作方式较为被动。二是并非所有高校都相应地制定了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一旦发生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高校并不能从制度上寻找合法的惩罚依据,最终也将会不了了之。三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使用面不广,在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等领域并未完全引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3)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科研取向。好的科研评价机制会激励科研工作人员在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指引下大胆开展开拓性的科研活动。而“不好”的科研评价机制只会使科研人员只顾眼前利益,挖空心思迎合制度制定者的短期目标。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获奖级别日益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为了能在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有利位置,纷纷采取各种科研激励措施。为了配合科研激励措施的实施,各高校往往会制定出相应的科研评价体系。从目前各高校所公布的科研评价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以教职工所获课题级别的高低、所获经费的多少、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刊物的级别以及成果获奖的级别等做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并且众多高校都明文规定了教职工每年所应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否则就不能享受相关的津贴待遇。有些高校还进一步将科研工作量量化为分数,这种做法被戏称为“争工分”。在此种科研评价机制的指引下,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都放弃了那些耗时较长并且有可能不能取得直接效果的科研项目,还有些科研工作者则可能为了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或学术荣誉,而采取种种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如通过“走后门”拿项目和剽窃他人成果等等。

三、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

西方国家是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在西方,它们的大学大都非常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把科研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西方各国的学术道德教育已有长期的历史而且普遍存在,不仅在大学中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还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教育和熏陶。中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科研管理内部建立相应的学术诚信条例,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对高校教师进行“道德诚信”、“学术规范”系列讲座,每月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惩治”等短片教育,以及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月”等学术诚信培训活动,此外还可利用校园网、图书馆进行实际的学术道德教育宣传等等。除了对高校教师进行严格的学术道德培训和诚信教育外,还引导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经常性的教育,甚至也对硕导、博导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可要求他们在一些文件上签字,如若指导的学生出现科研不诚信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加强高校科研诚信保障制度和机构建设

在西方国家,学术道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得到了高校各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甚至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行有效地科研监督管理,各高校还建立了权威性较强的管理机构,甚至还临时成立调查小组紧急调查和处理科研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高校都制定有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也有详细的学术规范条例。但是出于行政管理为主的科研机构,其科研监督和惩治机制未能很好地体现,有些高校甚至只有科研奖励制度,而没有相应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置、惩治制度和措施。因此,我国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使得高校内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能够依法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则要求成立相关的学风建设领导办公室,专门负责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及处理工作。

3.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起着引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高校当中发生的许多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都与高校的科研评价的导向性有关。因此,作为高校来说,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那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追求“短平快”的工作思路,多了解科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将科研工作的成效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去考察和衡量,如针对一些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应给予科研工作者以充分的时间,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同时,高校也不应因科研工作人员未能发表研究论文而减少相关的待遇。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教育;科研诚信;研究生教育

一、科研诚信教育内涵及意义

科研诚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相关的科研诚信理论,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得受教育者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的过程。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本质是对研究生进行的一种道德品质教育,是对研究生成长的一种人性关怀。

科研诚信教育对国家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十第一次明确指出在个人层面要积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方面对科研诚信进行了强调,可以看出科研诚信的意义与价值。2014年6月6日,了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

1、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为研究生获得科学知识铺垫的过程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要融于研究生专业教育、思想教育,要与学科教育的每个环节相适应,自觉地将科研诚信道德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而形成科研诚信人格的过程。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开展,有利于为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维护研究生的科研名誉并有利于建设我国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

2、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学术品格等科研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科学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研究生专业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内容,促进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

3、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微观方面来说是提高学生动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从宏观上来说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工作。科研诚信作为创新的行为规范,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要素,各高校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因此,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诚信建设,是提高学校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二、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问题,但我国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首先,科研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存在薄弱环节。在我国,关于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有关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家关于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还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体系,既没有专门制定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守则,也没有形成对学术不当行为进行惩罚的机制。

其次,教育活动的力量发挥不到位。我国大部分高校由于对学生的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学生科研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都十分欠缺。大部分都是为了应付行政要求“走过场”,没有长期性。

最后,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不能够进行很好的发挥。在我国,大多数有高校并没有对教师在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过程中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觉得教师都可以抄袭,那么自己是否恪守学术道德也无关紧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学术诚信教育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三、完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折射出我国研究生科研诚信意识以及高校学术诚信教育机制的缺失。在这种现实下,可以看出完善我国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是尤为迫切和必要的。

1、健全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

高校要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高校应该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学术规范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听取了学生的意见,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并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在美国,每个大学都有针对学生科研诚信的条例。条例对作弊、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从定义到处罚规则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条例都刊印在学生的入学手册中,在报到时发给学生。而且美国大部分学校还建立了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在入学时,都要在荣誉承诺书上签名,做出学术诚信的保证。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新生报到时,会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承诺书,告知学生如果署名,就会被看成已经理解并能够信守承诺;如果不签这个承诺书,则不能够入学。

2、落实研究生科研诚信的教育制度

(1)完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课程体系

科研诚信教育应该作为一门专门开设的必须课,应该有专门的单位组织教学,聘请专业教师讲课,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建立规章制度,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在美国学校,科研诚信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由法律专业的教授进行讲座,科研诚信是重中之重的内容。在课上,教师会重点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学术诚信的知识,什么是学术不诚信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怎样避免,怎样规范借鉴,教师还注重搜集一些学术道德方面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内心存在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加以解答指导,使教育不流于形式。加利福尼亚大学还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的课程,课程大部分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主要有师生对话、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来,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2)重视教师在科研诚信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高校教师是研究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对指引研究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知识导师”,还要做学生科研的“道德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对教师提出要求:“作为科研社会的一名成员,我们每个人在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时,要坚决维护学术诚信”。教师要设计关于科研诚信的作业和考卷,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教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要言传身教,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带头作用,做道德楷模。

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学生以事业为主、甘于奉献,要勇于创新,能够和其他人团结协作,不惧艰难,为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人才。(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喜春,付艳.我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周金花.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J].中南大学,2008.5

[3]赵晓柯,冯宝鹏.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2.4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加强 高校 科研诚信

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促进发展战略以及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对于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引导科技工作者科学化、规范化的开展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1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形式

1.1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这是较为普遍的科研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使用别人的实验数据、研究结果、学术观点或者直接抄袭他人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同时不标记引用出处并直接以本人名义出版著作、、撰写项目申请书等不道德的行为。

1.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以编造、篡改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和研究对象等方式,取得技术方法上的“突破”或科研成果上的“创新”。如2003 至2005 年期间,原上海交大陈进教授将所谓的科研成果“汉芯”,通过造假和编造实验数据等多种多段,骗取专家鉴定,并宣称国内首创,并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从而骗取数亿元的国家科研经费。

1.3伪造信息

通常为在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没有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绩的青年教师,通过伪造虚假的个人受教育经历、研究工作经历、社会任职、学术成果等信息,以此来“完善”本人的申请材料,提高项目获批成功率。

1.4未参与创作或研究,并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或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署名

主要表现为某些学科领域著名专家,未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仅利用其学术名气或“隐性”权力而在科研成果或论文上挂名,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在申请科研课题中需要项目组成员签字、项目申报推荐意见或者科研项目结题需要的专家鉴定意见时伪造他人特别是伪造专家签字等行为。

1.5一稿多投

有的教师将同一论文稿件投到不同刊物或者仅仅将题目、局部内容稍作修改而实际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的稿件投到不同刊物。还有的教师将一份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稍作修改重新申报其他单位项目,骗取科研经费的科研不端行为。

2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原因

2.1科研考核体系不合理

目前不论是社会对于高校的评价、博士点申报还是高校学科排名等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对高校一段时间内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衡量。为此各高校也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科研行为。较好的、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可以引导科研人员踏实的开展具有原创性的、探索性的科学研究,而较差的、片面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短期科研成果,不再按照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开展研究。这种科研评价体系了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发展规律,使得高校教师以完成科研考核任务为目标,疲于奔命的到处争取科研项目、绞尽脑汁的撰写论文,最终导致发生了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

2.2科研法制规范不健全

科研诚信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身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惩罚制度。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失信行为通常是依靠行政体系的内部处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 没有全国性的法律.现阶段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主要依靠相关的部门规章制度。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科院的《中科院部门规章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本部门的科研失信行为做出的规定,具有一定的部门局限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统一、明确的监督办法、惩处机制,导致处罚力度较弱。

其次现行规章多是原则性条款、指导性意见或是宣誓性条款,较为模糊和笼统,缺乏针对性、操作性①。目前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科技进步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规中有部分规定涉及到科研诚信的内容,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判定标准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做出界定。例如,对于何种行为属于科研失信行为,其判定标准和惩罚措施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使得科研人员对于行为是否属于科研失信行为以及对于科研失信行为可能受到的惩罚不清楚,也就没有对于惩罚的畏惧感,导致现行法律发挥不出实际效力。

2.3教师自身道德缺失

各高校都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相对较重视,但对教师的诚信教育却很少提及,更多的只是鼓励教师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自己争气、为学校争光②。部分高校教师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在不当利益的驱动下唯利是图。这些都助长了高校教师铤而走险的抄袭他人、虚构数据等科研失信行为。

3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对策

3.1建立科研诚信档案

2009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为申请科研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并作为批准该项目的依据。虽然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但是不难看出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于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十分重要。

科研诚信档案的建立应贯穿于科研档案始终,是对于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科研诚信记录。高等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并建立科研诚信网络信息平台。将科研项目的批文、合同书(任务书或委托书)、中期检查报告、重要实验数据记录、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科研结果,科研论文、专著、专利等人员名单,鉴定结果及鉴定专家意见等其他重要资料等重要信息都应保存在科研诚信平台上。对上述信息尽可能的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公众的监督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诚信行为而且有利于树立科学研究的公信力,有利于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

3.2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化

相对于违背科研诚信获得的项目、经费以及各种奖励,科研失信的违法成本过低,法律惩治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科研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针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措施和处罚力度都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行政处罚。做出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对于惩治科研失信行为、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当前国家不断对于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得科研失信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增大,建议可以借鉴“酒驾入刑”的经验将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恶意套取科研经费、故意编造数据导致妨碍科学进步等社会危害性较大、影响较广的科研失信行为纳入刑法。通过法律的严惩对于科研失信行为进行震慑、警示和教育。

当然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规制科研失信行为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后盾,以科研管理、诚信教育,媒体监督为手段多种方式从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惩教结合,才能推动科研诚信氛围的建立。

3.3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应开展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不仅让高校教师知道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科研素质避免非主观的科研失信行为,教育、引导高校教师的科研行为;而且还要了解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法律制裁和行政处罚,约束科研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因此要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教育工作,从根源上避免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

3.4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首先,在科研资源配置过程中,应通过网络将科研信息尽可能多的公布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科研失信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并且强化同行专家的作用,完善专家评审库并加大海外专家评审的参与度。

其次,在科研评价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针对高校不同的教师实施不同的评审标准,实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篇8

教师、专家、导师、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也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诚信规范,是国家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权威的规范科研行为的准则和法规,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约束诚信的具体科研规章。教育手段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技术、技巧、语言文字等都可作为科研诚信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运用。一是教育概念的方法。通过科研诚信、诚信意识、诚信规范、诚信素质、诚信习惯、诚信行为等概念的教学和认知,在概念上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二是教育命题的方法。科研诚信的命题,是对科研诚信现象的抽象,是以判断的形式表达的科研诚信经验事实,通过提出科研诚信的命题,为学习和讨论定调,深入展开。三是教育系统的方法。科研诚信也是一个系统,涉及许昌因素,通过系统分析、辩证分析,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内化为对象的理性具体。受教育者科研诚信品质,包括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习惯。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内心体验、践行习惯、慎独自律的过程。

二、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

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技术路线,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外在方法,是科研诚信教育从规划到考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环节。

一是规划环节。学校要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规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健全人格。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规划建设,设置课程,选编教材,规划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用规划来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规划应包括科研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节、教育环境、考核形式、师资队伍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科研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是讲授环节。科研诚信教育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有专人组织教学,聘请教师讲课,开设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讲演,建立教学制度,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讲课、讲演、讲座,口头进行诚信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家科研诚信典范事例,启发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批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学生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

三是讨论环节。讨论是学生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诚信理解问题、诚信热点问题、诚信疑难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课堂全体讨论、分组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很重要,组织者要提出讨论的主题,指出讨论的重点,提示讨论的思路,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防止讨论放任自流,要实现科研诚信讨论的有序化。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解决疑难问题。

四是实验环节。实验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情景环节。实验就是在思维中设想一种现实的科研诚信问题的情景,假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会引起科研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和诚信行为。实验环节,实际上是科研诚信的预期教育、预防教育、预测教育。通过这种途径,让对象在意识中首先打了预防针,有了防卫能力,可以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避免犯错误。

五是实习环节。实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案例实际研判和分析,进行案例警示教育,还可创新多种实习活动模式,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实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实践教育。通过实习途径,让对象在实际案情的自我研判、分析和教育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发展潜能,提高科研诚信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六是交流环节。交流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由传播环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座谈、个别谈话,不拘一格,畅所欲言。交流式进行诚信教育,可以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科研诚信教育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七是练习环节。练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养成环节。设计诚信作业和答卷,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检查,给予评价和指导。练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养成教育,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过思考、琢磨,逐步形成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观念,发展诚信品行。

八是读书指导环节。读书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学环节。布置阅读诚信教科书和有关科研诚信法规文件,让学生自学,并提出读书指导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诚信知识,增强诚信意识,恪守诚信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公正透明;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九是互动环节。互动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角色互换环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互换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教育心理要求。学生从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受教育者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教育,从而改进接受方式;教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教育者如何进行教育才被自己接受,从而改进教育方式。互换环节是科研诚信的体验教育。双方互相体验诚信观念、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使科研诚信教育教学相长。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争做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

十是考核环节。考核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检测环节。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试题、课外论文、调查报告。考核环节是科研诚信的效应教育。这一环节有着双重作用,既是科研诚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又是科研诚信行为的拷问。通过上述途径,培养学生“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的价值取向,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学术追求”,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

科研诚信教育涉及道德、制度和法律。因为“科研诚信问题包含个人道德、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科研诚信教育要在这三个层面着力,才能取得良效。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科研诚信教育在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研诚信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阶,也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科研诚信教育,能促使高校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弘扬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能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科研诚信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需要,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道德保障。

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科研诚信问题愈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劳动、爱国奉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加上个人自律不严等因素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教育,对于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避免滥用学术权力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遏制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