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8篇

时间:2023-05-16 10:17:03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1

关键词:科研人员 科研院所 绩效管理 方法

在探索科研院所人事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考核方法不适应科研人员的个性及其工作的特点,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执行绩效管理》一书对改进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很有帮助,尤其是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启发很大。

《执行绩效管理》是一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策划组织,林泽炎、王维编著的关于如何进行绩效管理的好书。这部书对绩效管理的概念、流程和方法进行介绍,并结合相关的案例,提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操作方法,是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的工具书。这本书不仅对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流程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而且对绩效管理的意义以及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对改进科研院所绩效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绩效管理是内涵丰富的过程管理

本书对绩效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为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而实施的管理过程。它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在于其过程管理,而不是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是将集体和个人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连接,并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手段来实现的过程。”[1]

关于绩效管理的流程,本书作者认为:“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流程,主要由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的实施、绩效的考核、绩效结果的反馈沟通和绩效结果的应用五个阶段组成。”

(1)绩效计划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 本书将绩效计划定义为:“管理者与员工共同讨论,就实现绩效目标的时间、责任、方法和过程进行沟通,以确定员工采取什么样的流程、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和达到什么样的绩效目标。”强调绩效计划是关于绩效目标和标准的合约,并且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2)绩效实施是展现绩效管理有效性的重要过程 书中指出,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绩效表现进行追踪。……绩效追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持续的绩效沟通,二是绩效信息的收集。”“持续的绩效沟通是指管理者和员工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分享各类绩效相关信息的过程。”持续的、正确的绩效沟通,是提高绩效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3)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关键阶段 本书作者认为,“绩效考核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原则、明确化、公开化、单头实施和差别原则。除强调“直接上级”单头实施的作用外,还提出“绩效考核的实施者一般可以由五种人组成,即直接上级、同级同事、被考核者自身、直属下级、外界考核专家或顾问。”同时,作者还提出“绩效考核制度的分类分层设计”的考核方法,即“根据管理层级和岗位特征的不同设计绩效考核制度”,认为“考核对象的不同决定考核顺序的不同”、“不同职务类别考核周期不同。”对于绩效考核的有效评价标准,作者提出应“具有几个特点:符合实际、敏感、可靠、可接受并且实用。”

(4)绩效结果的反馈沟通是绩效管理不容忽视的环节 作者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绩效评估,而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开展绩效反馈沟通恰恰是一个增强组织人文关怀和凝聚力、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在开展绩效反馈沟通这一环节中,绩效反馈面谈是最为关键的。在绩效反馈面谈中,管理者和员工双方会共同商讨存在的问题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并且认为,“面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下阶段的改进重点和改进计划。”

(5)绩效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的目的 书中提到:“绩效结果主要应用于绩效奖惩和绩效提升两方面。”并且指出:“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和发展。”认为绩效结果主要作用有:“薪酬的分配”、“奖金的分配”、“职务的晋升调配”、“培训教育”、“衡量招聘、培训工作的效果”、“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等。

2 深入理解绩效管理是用好这一工具的前提

要想正确、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就必须对绩效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本书不仅明确阐述绩效管理的观念,还将其与其他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目标管理,而是特别强调持续的沟通、反馈,甚至强调辅导的过程,以帮助企业和员工提高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并且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指出“绩效管理是经理和员工的对话过程,目的是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相一致,使员工和企业实现同步发展。这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面’。而绩效考核是对员工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考核,是前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它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点’。”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的追捧,同时,在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也有较好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绩效管理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管理功效,是因为它能够在促进员工绩效提升的同时,提高了组织的绩效水平,从而实现双赢。本书认为,“绩效管理的意义,概要而言有如下几点。(1)促进企业使命的达成、远景的实现;(2)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提供一个规范而简洁的沟通平台;(4)疏通员工职业发展渠道;(5)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但是,绩效管理也不是一用就灵的灵丹妙药,要想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功效,正如本书指出的,要遵循五大原则。一是常规性原则。“绩效管理的实践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还是企业各级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职责,对下属做出正确的评估是管理者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绩效管理的工作必须成为常规性的管理工作。”二是客观性原则。“绩效管理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应当以‘测’为主,以‘评’为辅,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强调以数据与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臆造和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以使整个管理过程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开放性原则。“管理双方应该明确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使绩效管理公开化和透明化。”四是沟通性原则。“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双方要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五是发展性原则。“绩效管理应当着眼于公司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强调员工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员工学习发展计划,并进行指导与检查,确保员工‘实际能力’与‘所需能力’相符合,从而通过个体绩效的改善提高部门的整体绩效。”

3 绩效管理能够提升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绩效水平

通过对《执行绩效管理》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学习,联系科研工作特点和研究所人事工作的实际,感到绩效管理非常适合科研人员管理工作,对提高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绩效水平很有帮助。

(1)绩效管理是适应科研人员及其工作特点的有效管理方法

1)科研人员特点及其绩效管理

由于科研人员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质外,还在内在个性方面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需求层次高,成就欲望强;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勤奋学习,求知欲强;参与度高,个性突出。因此,科研人员的管理工作,要探索尊重他们个性特点的适宜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方法在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和绩效结果的反馈沟通三个环节中,十分尊重被考核人,通过双向交流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精神,能够较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特征,不仅促进了科研人员的绩效产出,还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使绩效管理的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2)科研工作特点及其绩效管理

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绩效表现的后滞性、更紧密的团队协作工作方式等。[2]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应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绩效实施的持续沟通与绩效信息的及时收集、实行绩效考核的360度全方位评价等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科研过程难以监控和劳动过程不易测量的问题。同时,强调被考核人的直接上级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绩效管理中不断的沟通,有力的保证了科研团队的正常运作,进而促进科研人员及其团队绩效的提升。

(2)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改进科研院所的人事工作

1)考核方法的不足及其改进

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方法沿用职工年度考核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以工作业绩评价为主要目的,缺乏影响绩效的原因分析引导和绩效改进的措施探讨;以研究室领导为主的考核者,不利于发挥课题主持人的直接上级评价作用,不利于科研人员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整合,影响整体绩效的提升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过于统一的考核方法和指标,不利于个体绩效的差别性评价;科研人员参与度低,缺少科研人员的自我评价机制,降低了科研人员对绩效计划、考核结果的认同度,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因而,要想提高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的功效,必须按照绩效管理正确的流程,坚持绩效管理的原则,改进科研院所的考核工作,实现整体绩效的提升。

2)绩效管理的缺陷及其完善

近几年,科研院所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绩效管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在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用绩效考核代替绩效管理,只着眼于工作结果的测评,忽视了科研人员绩效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跟踪和控制,放弃了绩效监督和持续改善的管理;只注重考核结果,忽视绩效管理过程和对于绩效结果产生原因的分析,缺乏对绩效结果的深层次解剖;绩效考核的周期设置不尽合理,对不同的考核指标均采取一年考核一次,不重视平时的考核和与科技项目相对应的考核,既不利于科研人员随时调整绩效状况,也不利于大成果、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未将科研人员的绩效成绩、不足和改进方向认真反馈给本人,既降低了绩效管理的功效,也使科研人员对绩效考核产生神秘感,容易引起不满和对立情绪;没有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培训发展、生涯设计、薪酬分配等激励措施紧密挂钩,影响了绩效管理的作用发挥。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使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统一领导干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思想;不断探索适宜的绩效管理方法,稳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努力提高科研人员的绩效水平,促进科研院所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实现组织目标。

科研院所实行绩效管理是一个发展方向,必将对提升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绩效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实践中还应根据科研院所各自的特点,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绩效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其功效,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2

关键词:科研人员 科研院所 绩效管理 方法

在探索科研院所人事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考核方法不适应科研人员的个性及其工作的特点,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执行绩效管理》一书对改进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很有帮助,尤其是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启发很大。

《执行绩效管理》是一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策划组织,林泽炎、王维编著的关于如何进行绩效管理的好书。这部书对绩效管理的概念、流程和方法进行介绍,并结合相关的案例,提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操作方法,是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的工具书。这本书不仅对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流程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而且对绩效管理的意义以及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对改进科研院所绩效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绩效管理是内涵丰富的过程管理

本书对绩效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为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而实施的管理过程。它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在于其过程管理,而不是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是将集体和个人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连接,并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手段来实现的过程。”[1]

关于绩效管理的流程,本书作者认为:“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流程,主要由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的实施、绩效的考核、绩效结果的反馈沟通和绩效结果的应用五个阶段组成。”

(1)绩效计划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 本书将绩效计划定义为:“管理者与员工共同讨论,就实现绩效目标的时间、责任、方法和过程进行沟通,以确定员工采取什么样的流程、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和达到什么样的绩效目标。”强调绩效计划是关于绩效目标和标准的合约,并且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2)绩效实施是展现绩效管理有效性的重要过程 书中指出,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绩效表现进行追踪。……绩效追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持续的绩效沟通,二是绩效信息的收集。”“持续的绩效沟通是指管理者和员工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分享各类绩效相关信息的过程。”持续的、正确的绩效沟通,是提高绩效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3)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关键阶段 本书作者认为,“绩效考核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原则、明确化、公开化、单头实施和差别原则。除强调“直接上级”单头实施的作用外,还提出“绩效考核的实施者一般可以由五种人组成,即直接上级、同级同事、被考核者自身、直属下级、外界考核专家或顾问。”同时,作者还提出“绩效考核制度的分类分层设计”的考核方法,即“根据管理层级和岗位特征的不同设计绩效考核制度”,认为“考核对象的不同决定考核顺序的不同”、“不同职务类别考核周期不同。”对于绩效考核的有效评价标准,作者提出应“具有几个特点:符合实际、敏感、可靠、可接受并且实用。”

(4)绩效结果的反馈沟通是绩效管理不容忽视的环节 作者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绩效评估,而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开展绩效反馈沟通恰恰是一个增强组织人文关怀和凝聚力、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在开展绩效反馈沟通这一环节中,绩效反馈面谈是最为关键的。在绩效反馈面谈中,管理者和员工双方会共同商讨存在的问题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并且认为,“面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下阶段的改进重点和改进计划。”

(5)绩效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的目的 书中提到:“绩效结果主要应用于绩效奖惩和绩效提升两方面。”并且指出:“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和发展。”认为绩效结果主要作用有:“薪酬的分配”、“奖金的分配”、“职务的晋升调配”、“培训教育”、“衡量招聘、培训工作的效果”、“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等。

2 深入理解绩效管理是用好这一工具的前提

要想正确、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就必须对绩效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本书不仅明确阐述绩效管理的观念,还将其与其他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目标管理,而是特别强调持续的沟通、反馈,甚至强调辅导的过程,以帮助企业和员工提高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并且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指出“绩效管理是经理和员工的对话过程,目的是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相一致,使员工和企业实现同步发展。这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面’。而绩效考核是对员工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考核,是前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它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点’。”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的追捧,同时,在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也有较好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绩效管理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管理功效,是因为它能够在促进员工绩效提升的同时,提高了组织的绩效水平,从而实现双赢。本书认为,“绩效管理的意义,概要而言有如下几点。(1)促进企业使命的达成、远景的实现;(2)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提供一个规范而简洁的沟通平台;(4)疏通员工职业发展渠道;(5)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但是,绩效管理也不是一用就灵的灵丹妙药,要想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功效,正如本书指出的,要遵循五大原则。一是常规性原则。“绩效管理的实践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还是企业各级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职责,对下属做出正确的评估是管理者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绩效管理的工作必须成为常规性的管理工作。”二是客观性原则。“绩效管理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应当以‘测’为主,以‘评’为辅,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强调以数据与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臆造和个人感彩的影响,以使整个管理过程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开放性原则。“管理双方应该明确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使绩效管理公开化和透明化。”四是沟通性原则。“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双方要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五是发展性原则。“绩效管理应当着眼于公司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强调员工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员工学习发展计划,并进行指导与检查,确保员工‘实际能力’与‘所需能力’相符合,从而通过个体绩效的改善提高部门的整体绩效。”

3 绩效管理能够提升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绩效水平

通过对《执行绩效管理》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学习,联系科研工作特点和研究所人事工作的实际,感到绩效管理非常适合科研人员管理工作,对提高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绩效水平很有帮助。

(1)绩效管理是适应科研人员及其工作特点的有效管理方法

1)科研人员特点及其绩效管理

由于科研人员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质外,还在内在个性方面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需求层次高,成就欲望强;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勤奋学习,求知欲强;参与度高,个性突出。因此,科研人员的管理工作,要探索尊重他们个性特点的适宜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方法在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和绩效结果的反馈沟通三个环节中,十分尊重被考核人,通过双向交流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精神,能够较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特征,不仅促进了科研人员的绩效产出,还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使绩效管理的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2)科研工作特点及其绩效管理

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绩效表现的后滞性、更紧密的团队协作工作方式等。[2]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应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绩效实施的持续沟通与绩效信息的及时收集、实行绩效考核的360度全方位评价等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科研过程难以监控和劳动过程不易测量的问题。同时,强调被考核人的直接上级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绩效管理中不断的沟通,有力的保证了科研团队的正常运作,进而促进科研人员及其团队绩效的提升。

(2)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改进科研院所的人事工作

1)考核方法的不足及其改进

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方法沿用职工年度考核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以工作业绩评价为主要目的,缺乏影响绩效的原因分析引导和绩效改进的措施探讨;以研究室领导为主的考核者,不利于发挥课题主持人的直接上级评价作用,不利于科研人员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整合,影响整体绩效的提升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过于统一的考核方法和指标,不利于个体绩效的差别性评价;科研人员参与度低,缺少科研人员的自我评价机制,降低了科研人员对绩效计划、考核结果的认同度,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因而,要想提高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的功效,必须按照绩效管理正确的流程,坚持绩效管理的原则,改进科研院所的考核工作,实现整体绩效的提升。

2)绩效管理的缺陷及其完善

近几年,科研院所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绩效管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在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用绩效考核代替绩效管理,只着眼于工作结果的测评,忽视了科研人员绩效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跟踪和控制,放弃了绩效监督和持续改善的管理;只注重考核结果,忽视绩效管理过程和对于绩效结果产生原因的分析,缺乏对绩效结果的深层次解剖;绩效考核的周期设置不尽合理,对不同的考核指标均采取一年考核一次,不重视平时的考核和与科技项目相对应的考核,既不利于科研人员随时调整绩效状况,也不利于大成果、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未将科研人员的绩效成绩、不足和改进方向认真反馈给本人,既降低了绩效管理的功效,也使科研人员对绩效考核产生神秘感,容易引起不满和对立情绪;没有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培训发展、生涯设计、薪酬分配等激励措施紧密挂钩,影响了绩效管理的作用发挥。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使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统一领导干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思想;不断探索适宜的绩效管理方法,稳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努力提高科研人员的绩效水平,促进科研院所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实现组织目标。

科研院所实行绩效管理是一个发展方向,必将对提升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绩效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实践中还应根据科研院所各自的特点,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绩效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其功效,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3

关键词: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企业经营

一、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对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令管理层头疼的问题。总的来说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周评、月评,或一个月必须有怎样的产出、得到怎样的技术成果等。这样的考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的考评出产品研发人员如实的绩效,反而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单纯注重利益的追逐和科研项目的产出,缺乏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3.产品研发人员有着其特殊性,很多企业在不是很了解其特征的情况下制定出绩效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形同虚设。

4.缺乏足够的沟通。科研人员一般来说不同于别的员工,有相当多的工作具有机密性,产品研发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相当有限。

5.不能很好的对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服从性、责任心、协作精神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考评。

6.对产品研发人员能力指标的考核,如业务知识、计划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没有一个有效的尺度和指标。

二、产品研发人员个性特征及工作特点

1.产品研发人员的个性特征。(1)有较强的自主性;(2)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3)流动意愿强;(4)追求公平、公正;(5)有强烈的尊重和参与需求;(6)追求自我发展。

2.产品研发人员的工作特点。(1)工作业绩不容易被衡量;(2)工作时间无法估算;(3)工作压力大;(4)智力含量高但在企业中管理职位低;(5)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三、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1.对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科研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以下是常用的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1)结果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的原则;(2)外评与内评相结合,以外评为主的原则;(3)价值评估与产出评估相结合,以价值评估为主的原则;(4)评价系统要尽量客观的原则;(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6)全方位考核的原则;(7)内容规范化原则

2.对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考核的类型很多,按考核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的常规考核,即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既定的项目进行的考核;不定期的特别考核,指因工作需要,打破时间界限而新增加的考核。按照所选择的效标不同,分为行为导向型、结果导向型、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

3.对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程序。第一步、人力资源部汇总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的意见,经总经理审核同意后,制定完整的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办法,并根据考核要求按时发放绩效考评表,并详细公布和培训考核流程。第二步、按照考核体系的要求,产品研发人员按时以本人的业绩及工作行为为依据,逐项评分,自评结束后,将表格或报告上交自己的直接主管。第三步、研发部主管组织同事、及其他部门评价者,以员工的实绩与行为事实为依据,对员工逐项评分并写评语,做到及时和客观,最后将考核结果上报人力资源部门。第四步、人力资源部门对考核过程或量化指标进行审核,并进行综合考核,得出汇总的考核结果。第五步、由研发部主管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产品研发人员,最好采取与员工面谈的方式,并提出改进意见,如产品研发人员本人不同意主管考核意见,可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诉,并由人力资源部调查核实后做出最终考核。

4.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图: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图。(1)工作计划完成程度。考核产品研发人员工作任务的逐项完成程度,及所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实际要求、工作日记是否记录完整。(2)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程度。考核产品研发人员能否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科研知识与技能。减少科研工作中的错误。不断创新提出新的工作思路。(3)计划与组织能力。能否合理的利用资源,按轻重缓急有计划的安排工作;能否时刻确保计划与整体目标相互配合;能否按项目进度要求进行科研项目实施。(4)基本素质。表率性、亲和力、预见性。(5)团队精神:乐意与他人建立合作,对不同建议抱开放态度;诚恳与科研同事建立、维持互助的工作关系;乐意与他人交流信息及提供帮助,提高他人的工作效率;主动解决纠纷;参与策划与实践科研团队目标。(6)附加分:是否额外完成科研工作,工作是否有重大突破并受到奖励和表扬。

5.产品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主体。为了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企业应该选定具有一定要求的的考评人员。一般来说,进行绩效考核的人员应该具有以下条件:对产品研发人员的职务性质、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相当了解;了解被考评科研人员的工作表现,特别是本考核期内的表现;能够近距离的对科研人员进行观察;具有客观、公正的素质。对产品研发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人员总的来说有五类:直接上司、同事、产品研发人员本人、科研小组、科研成果的使用者。

6.考核周期。鉴于产品研发人员的特殊性,考核时间最好选用半年考核与年度考核。当然,在完成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后最好进行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周期太密,过繁不仅浪费时间金钱,而且不能如实的反映出产品研发人员的真实绩效情况。

7.绩效考核信息的反馈。对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是单纯的为绩效考核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是要达到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后,应该把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从而帮助员工改进行为,改善绩效,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使考核活动得到积极有效的结果。8.绩效考核信息的应用。考核的真正目的在于考核信息的应用。绩效考核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产品研发人员考核的成功与否。对产品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信息的应用主要如下:用于工资的调整、奖金的发放,用于培训教育,作为对科研人员选拔、调整的依据,改进科研人员绩效;有助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提高科研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四、结语

自主创新的企业,只有真正的拥有了一流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舞台。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企业,让他们觉得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在动力与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唐德栋 单位: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马作宽.组织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李剑.员工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4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 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5

【摘要】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针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

1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高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公平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报酬。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大多由各学院(部门)来进行,高校只是掌握了教学科研人员考核的结果,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具体的量化指标掌握得不够全面,这样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职称晋升等相关人事决策中就缺乏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对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大的阻碍。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积极、成果斐然的人员给予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校内产生良性竞争的气氛,诱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端正学风,同时,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造成只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关注不够。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考评的概念和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员工对学校所作出的考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考评是无效的,难以对绩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就难以成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的依据,或者因此实施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2.2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在相对较紧的考核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工作量统计难度;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审工作的片面性。基础学科与专业课之间、文理科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导致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用同一指标体系去进行衡量,可能会“厚此薄彼”。

2.3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评者对考核标准认识上的有时不统一,会造成考核数据的误差,被考评者由于某些不正确思想,提供不真实材料,被考评者所在单位缺乏平时考核材料,对被考评者提供的评审材料又不认真核实,致使某些基础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在考核过程中,许多高校多采取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工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2.4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绩效考核并不是最终结局,还需要针对考核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沟通反馈渠道并不畅通,考核之后,教师只知道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对教师的反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有问题的教师得不到及时改进,业绩好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3.1以360度绩效考核法为导向:

360度考核法也叫立体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它是指被考核者的考核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行、下级、自身。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被考核者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60度考核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上级(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相关人员)、同行、学生对其进行考评,获得不同人员的全方位反映。

3.2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应该全面、具体,并且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教学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应该对不同岗位区别考评,在考评之前做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教学科研人员的过程行为为主要考评对象,从被考评者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设置能力素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相应地设置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能力素质设置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三个二级指标,过程考核可以从师德,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结果考核可以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奖等三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最后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类。

3.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6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7

一、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特点

1. 科研活动的特点。首先,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有些科研工作项目周期长,且无任何规律可循,对绩效考核周期的设定是一大挑战;其次,科研活动的进行往往都以团队的模式开展,很多的时候是多个团队跨团队合作,在研发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区分责任;最重要的一点,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研发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量化。研发的成果在进行产业化之前,很难精确的判断其价值,而且产业化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有时候就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即便有了产业化的成果,也很难区分清楚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哪些影响是来自于最初的科研过程,那些是来自于产业化的过程,哪些是来自于产品市场推广的过程。

2. 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 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 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 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 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 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 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

2. 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包含了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与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的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的循环过程。

绩效目标制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是绩效管理有效的前提,如果员工的绩效目标偏离了团队的战略目标,那么绩效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员工的绩效目标必须与团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研发团队的管理者将团队的战略目标逐级分解,在和研发人员沟通达成共识之后,一起制定研发人员的个人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制定要遵循SMA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eable)、可达成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ased)。

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绩效达成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团队的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况,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备选的解决措施等,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如资源争取、跨部门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认真收集员工的绩效信息与资料,记录绩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与员工沟通的重要内容,作为绩效评价时的依据。

绩效考核评价是对员工绩效好坏的评判过程,该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考核者的确定。承担考核者角色的可能是被考核人的上级、同事、下属、客户和员工本人,对一般项目团队内的科研人员来说,考核者主要是上级和员工自己;二是确定考核方法与工具,根据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选择适应的考核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对考核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量降低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偏差,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有效性的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决定了员工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薪酬调整、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挂钩;同时,绩效分析的结果也可以应用于团队的经营质量分析,只有体现出了绩效管理的价值,绩效管理才会得到员工的重视。

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是一轮绩效管理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反馈是为了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的绩效表现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就绩效考核结果与管理者达成一致;而绩效改善则是管理者要和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寻找绩效改进的可能性和方法,并制定绩效改进的目标和计划,从而进入新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3. 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绩效衡量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人员,科研活动周期长,短期内很难有明确成果的体现。科研成果的输出也大多以团队成果形式输出,很难衡量个人成果。所以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不仅要关注最终成果,也要关注阶段性输出,不仅要关注团队业绩,也要关注个人贡献。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个人的绩效指标是团队战略目标逐级分解的结果,所以员工的考核指标也不能与团队的长远发展相脱节,不仅要有短期的业绩指标,也要有着眼长远的技术储备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指标。

因此,科研团队的绩效指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指标。

第一层是团队层指标。团队指标主要体现团队的战略发展要求,可以从团队的研发创新能力、研发的组织与控制、年度计划项目完成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团队领导的绩效,也可作为核算团队年终奖金总额时的参考数据。

第二层是项目层指标。项目组指标体现项目组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主要从项目进度、完成质量、预算控制和预期收益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项目经理的绩效,也可用于项目组项目奖金核算。由于项目周期较长,而员工的绩效考核多按月为周期,因此在项目未完结之前,可以对项目奖金进行预测,在可控的范围内计提部分奖金在月度进行发放,待项目结束之后,再进行项目奖金的核算。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篇8

关键词:高校;工作绩效考核;顶层设计;优秀申报;不合格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23-04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全国现有普通高校2400多所,教职工220.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9.3万人,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绩效考核一头系着高校的科学发展,一头系着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目前高校进行的绩效考核工作,还存在考核方式落后、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考核指标针对性不强、重工作结果轻工作过程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工作绩效的提高,影响到高校的科学发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绩效工资改革最核心的一个步骤,也是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现行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实行教职工工作绩效考核,就是要将学校总的发展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子目标,并把能够实现这些子目标的具体工作作为绩效考核项目,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组织和个人对具体考核项目工作做出努力来实现学校的发展总目标。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绩效考核工作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实现绩效工资改革的应有愿望。

1.绩效考核方式落后,激励作用不理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施的绩效考核仍是年终时进行的年度工作一次性考核的传统方式,一般是从德、能、勤、绩、廉(中层及以上干部有本项)五个方面进行的以定性指标为主的考核,仅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考核内容中出现工作量、科研经费、等少数几个量化考核指标。将全校教职工分为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有的分为中层干部和科级及以下管理人员二类)、教科辅助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等考核群体,以学院(系)、部门为考核单位,按照一定的优秀比例考核出优秀人员。在考核时,出现专任教师中教授与助教、管理人员中领导与科员同台比绩效的现象,不能激发大多数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理想。

2.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①同一比例定优,出现同优但“含金量”不同的现象。同一比例定优是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即全校以同一个优秀等级比例给每个学院、部门分配优秀者名额。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的,实际上不同学院、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差别较大,特别是教学科研水平相差较大的院系,却被同一比例硬性确定了优秀名额,出现不同院系的优秀者“含金量”却相差较大,影响到部分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②考核方法重工作结果轻工作过程,难以形成有利于工作绩效提高的内在正能量。现行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大多数是采取由被考核者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并述职,让主管领导、同事、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打分的方法。这种考核方法只考核了工作绩效的结果,而对能够体现工作绩效质量的主要工作过程没有得到考核,难以正确区分工作绩效的优劣。如果长年实行这种粗放的考核方式,会使教学科研人员偏重工作量的争取和对能较快获得工作成果的工作的投入,而降低或绕过能够实现提高工作质量的工作过程的投入,同时还会导致一些“精明人”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工作业务上,而是想方设法巴结领导、讨好同事、拉拢下属,专心营造考核“增分圈”,让那些集体荣誉感强、事业心强、责任心强、勤奋踏实、注重实干、不善表现的“老实人”得不到好的考核成绩,导致考核结果失去客观、公正、公平,绩效考核不能给单位带来无处不见无时不在的有利工作绩效提高的正能量。③多头考核未能构成有机整体,难达全面准确考核的目的。目前,高校除了年终由学校层面组织的年度工作考核外,有的高校还有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项工作考核,如教务处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考核,科技处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学工处对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院(系)党组织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等。这些考核没有与学校的整体工作绩效考核有机统一起来,各有各的考核目的、考核项目与标准,没有形成全校工作绩效考核的有机整体,很难全面准确地考核教职工的工作业绩。

3.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①考核对象分类粗放,没有实行分层级考核,各高校所实施的工作绩效考核,基本上是把全校教职工分为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三大块,考核标准按教师、教辅、中层干部、科级及以下人员和工勤人员等类制定,没有把对学校发展影响重大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级管理岗位人员作为学校层面单独负责的考核群体,使得助教和教授在一起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和科员在一起考核,没有区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对促进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绩效的提高都是不利的。②考核指标针对性、可比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普遍的是把德、能、勤、绩作为四个一级指标,然后再逐项分解出若干二级指标,指标体系中,对每一项指标规定并不十分精确,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指标缺乏针对性、可比性,无法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职务教师的工作特征;有的为了所谓的量化或可操作性,对绩效考评指标则采取硬性量化;有的为了所谓突出绩效导向,则把教师科研人员的课题、论文、著作、得奖等给予不恰当的权重,突出了短期效应。在具体考评打分时,考核者往往只能凭印象打分,经常出现“绩不同者得同分、同绩者得不同分”的现象,使考核失去应有的公正性和真实性。③考核客体主要对“人”,未能有效转变为主要对“事”。一些高校认识到绩效考核的关健是注重目标管理考核,但其做法是年初制定各类工作目标责任书,通过召开一定的会议,由校领导与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在年终时按责任书上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但不同院系、不同部门的责任书的内容比较粗放,多为条款式,没有体现差异性,对不同院系、单位的工作性质、特点考虑不够,没有反映出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应该履行的特殊职责。在年终进行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人”的评价的考核上,而不是绩效考核所真正要求的对“事”的考核上,无法做到深入而抓住重点、全面而兼顾特殊。④指标设置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绝大多数高校只注重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没有建立对教师工作过程的考核和监控体系,缺乏全面考核的依据,管理者不能及时发现教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绩效的发挥。

4.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不到位。①缺少沟通,难以形成和谐、同心同力、效增的局面。大多数高校仅仅把绩效考评结果当成奖惩的一种依据,绩效考核结束后,没有进行绩效考核沟通,导致一些自认应得优秀而未得到者产生种种猜疑,影响到与领导、同事关系的融洽,经常出现与提高工作绩效的逆向行为,很难促成学校绩效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挫伤工作积级性,难以形成和谐、同心同力、效增的工作局面。②激励措施单一,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其关键在于激励教职工向既定的工作目标努力,在出现不利于实现工作目标的问题时能及时得以纠正。但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还只重视考核工作结果,一般高校会发文对优秀者进行表彰和一次性的经济奖励,但对考核结果后继使用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资福利、职务晋升、奖惩制度等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未能凸显绩效考核的导向、改进与激励效能。

二、高校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主观原因。①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未更新。目前,高校的管理主要仍是传统的以“被动人”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尚未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求的以“主体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高校的绩效考核尚未完全从面向过去、关注结果、重视奖惩,转变到面向未来、关注过程、重视发展。②过分夸大绩效考核工作的负面效应,影响考核工作的深入。由于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等尚不完善,出现了学校的公益性损伤、滋生学术上的急功近利与道德风险、增加管理中的矛盾、教学质量存在下降风险等负面影响,学校高层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学院领导产生畏难思想,常以相对“磨合”了的传统年度工作考核方法应付工作绩效考核,考核工作得不到深入,考核效果不明显。

2.客观原因。①岗位性质差异大,可比指标不易设立。高校教职工的岗位可分为教学科研类、管理类、教辅类和工勤类等大类,并且每个大类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类,各类人员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差异悬殊,难以找到不同岗位间“工作等当量”的可比考核指标。②工作性质多样化,考核指标量化难。高校工作纷繁复杂,涉及了培养优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社会服务和教育管理,它是由全体教职工协同来完成的,有的工作以个体为主完成,如授课,有的工作必须以团队为主,如科研,使得高校的工作成果不能简单地用计件或计时来衡量,考核指标量化难。

三、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高校必须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方法,结合本校自身实际情况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做好绩效考核顶层设计工作,就是高校领导层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层面确定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确定负责考核的职能部门,科学划分考核群体,变单一的年终结果考核为工作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变单一人事部门考核为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协同进行的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保持考核主客体的协调性。高校教学教育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必须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高校绩效考核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凸现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做到“人”和“事”的和谐统一。要通过宣传、沟通,使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认识到绩效考核是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是帮助教职工寻找提高工作绩效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在绩效工资设计时,要明确各类人员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展示自身价值和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实现中国梦中实现个人梦想。

2.合理细分考核群体,进一步增强可比性与针对性。应成立学校绩效考核委员会,统筹全校绩效考核工作。委员会下设有关工作绩效考核小组,对全校教职工实行分类考核、分级考核和重点工作分项考核,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①根据岗位性质,进行分类考核。高校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教学科研辅助、工勤等各种岗位人员,要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须按工作性质和工作重点科学划分考核群体,以增强考核群体内的可比性和群体间的差异性。各考核群体分别由设立附属于业务职能部门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各考核小组在学校考核委员会的统筹下开展绩效考核工作。②根据岗位分级,进行分层考核。在已初步实行的岗位分级基础上,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划分出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重要岗位由学校成立的考核小组负责考核,一般岗位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在学院(系)成立考核小组进行考核,使得考核指标设计针对性更强、考核的重点更突出。如,高水平大学可把教学科研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中层正职领导岗位作为重要岗位,一般大学可把教学科研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中层正职领导岗位作为重要岗位分别进行考核。③根据教师工作特点,进行分项考核。针对教师工作特点,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设立考核指标,分别由教务、科研、社会服务管理部门和教师所在学院共同负责考核,将工作过程考核与工作结果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

3.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就是要将绩效考核的内容具体化,进行分项评价,使考核工作具有科学性、客观性、针对性、可操作性。①区别对待,明确考核重点。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的考核。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不同工作内容、性质和特点,找出共性、体现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指标作为考核重点,如:对教师的考核指标着重从素质指标、教学指标和成果指标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对管理人员重点考核政治素质、工作态度、管理服务水平、岗位任务完成情况等;对工勤岗位重点考核政治素质、岗位技术含量、操作技能、服务水平等。②定量考核指标与定性考核指标的有机结合。高校工作高度复杂,对工作中的全部行为活动完全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显然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实行定量考核指标和定性考核指标的有机结合。在具体设置中,要针对岗位特点,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能量化的要尽量采用量化指标,对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也要尽量细化区分,使考核指标的确定性和操作性都较强,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③正确处理好影响工作绩效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核,能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和反映院系、部门及教职工个人的工作业绩,说服力强、信服度高。对工作起推动、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工作数量和质量二个方面,但有时工作质量对工作绩效的提增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学科、各类人员的差异性,其研究的途径、方法,研究周期的长短、出成果的形式等各不相同,对其工作绩效考核不能“唯量是从”,偏面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目前,在全国高校正在进行的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要加大对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的教学质量的考核力度,对体现教学质量的论文、论著不仅要看出版刊物的级别,还要看被借鉴或采用的情况;科研项目,不仅要看课题级别的高低、项目经费的多少,还要看项目对推动社会进步、解决急需民生、环境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作用。

4.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工作过程考核。高校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工作成效具有滞后性和累加性,只有多方位收集教职工的绩效数据,加大工作过程的考核,才能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才能促使工作绩效获得持续、长期的效果。①成立专门机构,归集绩效考核数据。学校可成立绩效考核数据收集专门机构,其职责有二:一是协调各专项绩效考核组,制定全校统一的考核指标采集表;二是依据各专项绩效考核组的考核结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职工工作绩效基本信息和业务数据库系统,归集、建立每位教职工的个人业绩档案,记录工作业绩。②专项考核,多部门合作。教学人员教学过程考核由教务处和所在学院负责进行,对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科研人员科研过程考核由科研处和所在学院负责进行,对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工作投入情况等进行过程考核。党政管理人员工作过程考核由人事处负责组成考核小组,把握体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工作指标,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工作现场看状态、工作材料量投入、服务对象定效果”等环节,把每位党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情况实事求是地记录在案,使得年终考核有依据,考核结果更显客观公正性。各专项考核组,依据全校设立的统一的分类考核指标项目,以每学期作为考核周期,负责将所属考核人员的考核结果(可公示后),以纸质和电子版的方式报校绩效考核专门机构。

5.创新考核方法,促进绩效提升最大化。①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网上填表、审核和评分,可量化的指标由计算机按设计程序自动计分,定性指标采取匿名打分,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增加考核的公平性。②因岗因人制宜,灵活选用考核方式。全校性的关键、重要岗位,都是承担科技创新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依靠自身的科学知识与智力发挥,其成果往往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等形式,其工作具有研究时间长、绩效滞后、质量弹性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使用刚性、短期指标来衡量,宜采用柔性、宽松的考评机制。对这些人员应通过竞聘、教学科研评价和激励对学术声望的追求等不同方式,促成岗位人员“不定期自我考评绩效”的自觉,营造“尊重、自由、从容、和谐”的工作环境,努力降低他们入岗自生的工作压力感,以利他们出标志性成果、出大成果。③建立优秀名额奖励制,采用升、降优秀比例的办法,将院系、部门的考核等级与所属教职工的考核结果相联系。对绩效考核优秀的院系、部门,提升一定的比例追加优秀名额,调动更多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结果差的院系、部门,降低优秀等级的比例,减少得优的名额。④试行绩效优秀申报制度和绩效不合格认定制度,对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需要重点推行的工作,建立单项考核指标,如教学方法改革、科研协同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只要符合绩效优秀设定标准的,可以单项申报绩效考核优秀等级;对发生教学、管理事故、学术造假的,达到设定绩效不合格标准的,认定其绩效不合格。

6.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有效的评估反馈与交流机制。只有当绩效考核工作有助于教职工提高工作业绩,绩效考核过程被教职工乐于当成寻找自身工作不足的机会时,绩效考核工作才能得到良好实施和不断完善,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客观公正性。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尽量避免或减少主观因素和感彩,要有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真实地衡量和反映教职工的工作状况,使评价的结果客观公正,有较强的说服力。绩效考核结束后,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对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退回考核单位重新考核,真正体现对事和对人负责。②公开透明性。对考核结果要进行公示,接收监督,增加考核的透明度。考核结果出来后,考核负责人要与考核对象进行反馈面谈,使教职工了解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使绩效评价工作真正得到预期效果。③建立申诉制度。建立申诉制度,让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教职工有申诉的机会,考核者要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给予负责的复核结果答复。

7.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包括聘任机制、工资福利机制、晋升机制等,合理地与教职工的工作实绩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考核才能真正激发教职工的工作活力与创造能力,高校才能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翔.绩效考核在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中的重要性研究[J].前沿,2012,(20).

[2]沈良安.关于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优化思考[J].经济师,2011,(7).

[3]洪江如,张明旭,张文祥.努力探索高校绩效考核新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欧阳纯,刘向前.试论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5]周小葵.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