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学教学能力8篇

时间:2023-08-02 09:26:33

化学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篇1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力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内驱力,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激情满满,更加关注,去积极而主动地展开探究。导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教学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一)运用奇妙的化学实验实验有着奇妙的现象,更能带给学生神秘感,给予学生直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神秘而奇妙的实验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做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白糖在瞬间变成了黑发糕。如此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设计引发冲突的情境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会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入手,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没有了教师机械的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展现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互动,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来制订自主学习的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来展开自主学习,以避免学生自我学习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等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重难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来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氧化碳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现象从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中通过主动思考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这只是局限于浅层次,还有许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来一起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深刻掌握。

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离开实验注定不能成为成功的化学教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做好教师演示实验,还要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相应的调整,抓住教学中的一切契机,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以让学生有更多进行自主探索性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来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在实验中出现预料之外的实验现象时,我们不能一带而过,而是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展开大胆探究,这样我们既可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化学教学能力篇2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能保持下来重现出来的能力。根据专家研究,一个人一生中能记住一百万亿信息单位。人的记忆能力80%先靠眼睛,11%靠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

培养记忆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运用视觉器官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

2.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记忆事物的印象

例如人们反复看广告,久而久之就在脑子里产生了对广告所述事物的印象。因此,为了记住某些事物,常常用默默重复、复述再现的方法来加深印象。

3.要提倡揭示规律、理解记忆

要注意在了解掌握整个事物全过程的基础上,来记忆某个部分。实践证明,经过思索加工的信号在头脑中刻印牢固,不易消散,它能和其他记忆细胞产生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必须在理解其意义的前提下去记忆。

4.要学会把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相互启发,要善于应用相互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进行记忆

5.力求避免干扰,注意劳逸结合

实践证明,安静的学习环境能促进记忆。从心理学观点分析,人的大脑不能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要有劳有逸,提高记忆效率。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人类用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将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的能力。

对于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悟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人的。”苏联有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能力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在其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提高,就注意以下问题:

1.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例如为了研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在进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的现象和生成物的性质与状态。然而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虽然也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但要求学生观察的注意力是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上。

2.要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

实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颜色、气味、沉淀),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

3.要引导学生把思维和观察结合起来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把握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无明显现象发生,若单凭现象是难以判断生成物的。所以必须进一步根据分析,作出初步判断,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才能作出结论。

4.要使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更为精确

例如讲解氧气的性质,只有通过碳、铁丝、蜡烛等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不同现象的对照观察认识比较,才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在进行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定实验时,常常通过空白实验的对比才能使观察更为清楚。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本身的完善与补充,大家普遍感到了终身教育的意义。大量实践表明,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生毕业后显示的工作能力有极大的影响。

通常讲的自学能力包括:找寻参考书、订自学计划、查阅参考文献、阅读书籍、写摘录笔记、钻研问题,向人请教等能力,这里着重介绍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书是学生吸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在开始训练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读书加以具体的指导,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某一部分,找出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也可以告诉学生阅读的重点,要求学生画出某些概念作定义并布置一些适宜的参考题,让学生对阅读效果自我检查,有时也可以叫学生概括某一节教材的内容,找出重点,做一些摘记。阅读时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问,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学贵于疑”的道理。对于书中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教师则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然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解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参考书,自学有关材料,写读书报告,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自我完善知识的学习能力。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是智力的核心,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例如根据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能力;应用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能力;应用有关化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内在的求知欲,这是发展智力的内在动力

一定的知识是学生思维的基础,知识面越广,思维的路子就越宽,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2.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创造思维的良好气氛和环境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提出“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在讲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如果一氧化碳中混有杂质二氧化碳应该如何除去”等问题。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仅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且要应用其性质的对比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碳的方法,达到培养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目的。

3.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

例如学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要通过列表对比学习,这样能够加深理解和记忆。

化学教学能力篇3

一、向课堂要效率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教材的专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确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3.妥善处理教学细节。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4.充分重视学法指导。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5.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6.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图形的阅读指导。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装置图的原理;④实验要求的条件;⑤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3.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

控制阅读的时间和速度,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速度可适当放慢。阅读中注重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想学。教学中,我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用优美的语言、强烈的感情向学生讲解我国在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和现代化学科学的巨大成就及我国丰富的化学资源。例如向学生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化学方面的发明就占了四分之三;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化工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在世界前几位,甚至是第一位。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娓娓动听的谈心,科学精辟的分析,能纠正学生的偏见,能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常将化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知识教学中,如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还可以化学实验为中心经常做实验,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课堂总结的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篇4

一、教师要进行规范化的演示操作

化学实验是一种异常严谨规范的科学活动,要想实现实验目标,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基本的前提,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最初都来源于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换句话说,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第一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在每个细节都做到规范科学,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学到规范的实验操作方式,从而为进一步的实验开展奠定基础.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中

按照传统的观点,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由学生负责观察思考的,然而,在实际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过于强调教师主导的演示实验往往容易使得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情绪之中,从而影响了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施演示实验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所做的演示实验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完成,像是盐溶液的酸碱性、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实验,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来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这样不但会有效激发实验操作者的积极性,即使是坐在座位上观看实验的学生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心态,这是因为在以往教师进行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只需要坐在下面看教师怎么做就可以了,而由学生上去进行实验演示,下面的学生除了会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还会对操作是否正确、实验能否成功、实验效果如何等问题产生更多的关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关注度,提高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

三、大胆对实验进行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最遭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实验活动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都习惯照搬教材、教参中的实验,导致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被固定化,难以实现突破和创新.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要一改往日被动保守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实验进行大胆的改进,这样不但可以激活实验课堂,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拿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来说,按照传统的实验操作方式,往往是采取先用氢氧化钠和铵盐制取氨气并收集,再按照教材中的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方式,这种传统的实验方式一方面反应速率很慢,另一方面,操作起来也十分麻烦,在课堂上,整个实验操作下来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为此,我们可以对实验进行一些改进,如,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浓氨水,轻轻摇晃烧瓶并加热,这样就可以直接收集氨气,进行喷泉实验的演示了.这样对实验稍加改进,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环节是实验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获取感性材料,进而形成理性的认知.可以说,观察能力是实验能力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名人故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细心观察可以带来的价值,从而强化他们对观察的重视;其次,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学生观察得法,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多管齐下,在观察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相应的实验综合能力也会大大提升.

四、努力推进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化学教学能力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优化策略;课外实验;探究能力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工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也被列入考试的范围之中,考试成绩计入理论知识考试总分。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已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 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太机械化

目前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起到了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只是实验操作的机械化重复。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无须太多的思维活动,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每一步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更不会分析实验出错时的问题所在,只是将实验结果按照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实验结束了也不知所以然,达不到实验的更深的意义,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

2. 对实验教学中缺乏探究成分

现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实验,但是实际的实验教学基本都是依据教材内容,按照教师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也使得学生对实验失去了兴趣。

3.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学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但仍然有不少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疏忽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实验课只是纸上谈兵,就是进了实验室也是对学生管头管脚,严加约束,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也是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

教师怎样才能用最轻松的方法使学生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对实验中的某些失误作出正确的分析,成为一个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双合格的优秀学生呢?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二、优化实验教学策略

1. 多做并做好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启发思考

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对教材中未要求的、能做的实验,教师也应尽量演示给学生。要改变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背实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步骤,仪器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2. 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提高作用,有些实验可以改进一下,做到既不会造成仪器的损耗,而且效果更好。例如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先在瓶外点燃红磷,再伸入瓶中。燃着的红磷伸入瓶内的一瞬间,瓶内空气膨胀,总有一部分空气会排出,那排出的氮气也当成氧气被测定了。同时点燃红磷时会有一定量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改进后我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放一小块白磷,用装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然后用一个放大镜对着光源引燃白磷(也可用热水浴加热),观察白磷燃烧的现象,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没有白烟逸散到空气中,而且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日常实验教学中,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3. 借助多媒体,增强感性认识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官刺激强度不足;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又要调控整个教学的学生注意力,因而难以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宜于在课堂上演示。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强实验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可控性,加强动态感、形象感、立体感,自然会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浓厚兴趣,营造实验教学活动良好的氛围。它将是21世纪化学实验教学的主流之一。

4. 开拓课外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配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讲到第二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我依据练习与实践布置了家庭小实验——取一个透明杯,杯底放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加一些纯碱,往杯中加入一些白醋,观察实验现象。第二天,学生到课堂上会七嘴八舌互相询问,经过交流讨论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之,优化实验教学的目的还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验中,学生需要经过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再发现新问题、改进实验方案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思维活动也更加开拓,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丰富了获得知识过程的体验,增进了思考的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在某些实验合作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从而为他们的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中学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初步研究[J].成才之路,2009(30).

化学教学能力篇6

关键词:教材;实验设计;知识结构;新知识

一、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实验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实验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这些过程中,实验设计处于实验探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材中有许多实验设计案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这些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灼烧后有关样品成分的实验探究时,教材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先将灼烧后石灰石样品放在有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并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启发学生,往清液中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目的是为了证明清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钙,进而间接证明灼烧后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氧化钙。为了检验学生对该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又问:还可以往清液中加什么试剂来证明有氢氧化钙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石蕊试液。接着又问:怎样证明灼烧后的石灰石样品中还有碳酸钙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移植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逐渐设计出具有自己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从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人手。建构知识结构一般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运用整合的方法,建构教材知识的整体结构,以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

1.通过渐进分化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就是按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及性质特点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如,在复习有关化学基本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分布在教材各章节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整合。

2.按综合贯通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就是抓住并列知识的横向联系,抓住知识的中心和要领,总揽全局,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有知识结构,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化。例如,学完第五章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有关分散的核心知识,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整合起来形成如下的知识结构。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结构化,形成组块的知识。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扩大知识容量。

化学教学能力篇7

【关键词】职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18-01

新课标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本文以化学实验教学来帮助职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出观察、动手、分析、探究、领悟等多种能力。

一 选择生活素材进行实验,促进学生留意化学现象

新课改下的职高化学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深层次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在收集的资料中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并包含了多种知识元素的生长点的现实作为“生活素材”,同时将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职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实验放到学生生活中去,要求学生去留意身边的物质,促进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多积累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节时,笔者以学生为本,设计自主观察与合作探究的交流教学模式。笔者提前将教学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去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记录提纲的要求,做好每次的观察和记录,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金属腐蚀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护。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与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学生增加了观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留意和观察周围的化学现象,从而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关心的情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能够更深层次地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

二 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强化科学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模糊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学生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实验方式。

1.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

对于演示实验,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看教师做实验,虽然能看到教师的规范操作、能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但学生的观察是被动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一些比较安全、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实验,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上台演示的时候,台上的同学会想尽办法要使实验成功,台下的同学会聚精会神地观看他的操作,会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有些同学为了下次在同学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他们课前会主动地去预习。与此同时,教师在台下除了对进行演示的同学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外,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实验,更能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

2.开展课堂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机械减量或缩微,而是在绿色化学理念下,对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要求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微型化学应用于职高化学中有良好的效果:一是微型化学实验能达到让职高学生从书面到动手操作的实践化路程;二是在实验过程中取材方面、操作安全、无危险,很适合职高学生应用;三是微型化学在操作实践过程中能有效反应相关化学元素的动态转化过程,能有效地提升职高学生对实践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进行氢氧爆鸣微型实验。取一支废输液管,从壶腹一端剪去小塑管并在酒精的灯火焰上烧熔密封,另一端留有15cm长的小塑管,如此做成一支塑料滴管,用手挤压塑料滴管的胶囊吸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取两根大头针,末端拴上导线,插入胶囊内,通过导线将装置与6~9V直流电源连接。点燃一支蜡烛,合上电键接通电源,可观察到塑料滴管内的水发生电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小塑料管排出。用手捏住小塑管口片刻(约5~10秒),再将小塑管口接近烛焰,松开手,会发出清脆的爆鸣声,小塑管内会产生火花,现象很明显。这样的实验优点在于实验装置取材方便,操作安全、无危险,成功率达百分之百,效果很好,适于学生实验操作,且浅显易懂。

三 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整合

对于一些可见度不是很强的试管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在演示实验后,播放模拟实验的Flash课件,以放大实验现象,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多媒体展示的优势在于视频资料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的实验现象,形象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干巴巴的文字所无法达到的,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在职高化学实验中,化学教师要以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化学教育事业才会有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炜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09(38)

化学教学能力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43―01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有关化学的实际问题,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一、用化学知识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在课本绪言中,有一张显示了刻在硅原子上被放大约180万倍的“中国”两字的照片。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胡美玲老师2000年在兰州一中举行的新教材研讨会上说:“本张照片是我们国家在这项晶体表面操作原子技术的第一张照片,而改进后的第二张照片‘中国’二字更清晰,但为了突出第一张的意义,还是选用了第一张。”这张照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又能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教材中编入了“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教授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的杰出贡献,用具体感人的图文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理论联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都与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密切相关。如新教材中对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破坏的产生原因;合成洗涤剂、食品添加剂的合成方法;塑料的老化和降解原理与防护;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利用发展前景;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了解回收电池的意义和价值等等。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化学内容的综合性、实效性,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简化实验方法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手段、现象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更简单易行,现象更明显,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对比得出相关结论。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用废弃的塑料瓶做实验,相对于旧教材中选用的那一套实验装置,效果更明显。

四、重视层层引导,使用图文教学

1.教师应注意层层引导,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难以理解的内容通俗化。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等理论性很强的概念时,用层层推进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反应现象、生活实际等具体例子便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2.重视彩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的作用,让学生见图生意,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使比较难懂的理论在图画中显得直观,而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把分子或原子画成小人形态,配上表情,再通过得失电子表现出表情的变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重视知识结构,合理恰当布局

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根据逻辑顺序和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编排上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分量适当,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教材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的基础上,首先着重介绍了钠和氯气的性质,然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分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表等奠定基础,使元素周期律的引出显得“水到渠成”。这样的编排,使知识逐渐深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