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8篇

时间:2023-08-03 09:19:58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生活即教育,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教育的内容,教育本身离不开生活,要从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充分利用知识去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注重能力应用,强化课外活动和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状况和自主思考方式。这其中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高中初中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高中语文课堂上过于沉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也会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减低。

(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高。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初中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下,会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和教师的沟通比较少,学习成绩业绩也就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适当组织竞赛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可以提升教学的活跃性和学生的兴趣程度,更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组织竞赛活动,缓解沉闷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提升对初中语文的兴趣程度。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本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随后采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各组之间采用竞赛的方式,在讲解过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综合的给出相关的评价从学生小组中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小组[1]。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教学气氛,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添加户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学习成绩和能力运用有着良好的提升[1]。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带着学生去进行一些户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户外感受一些身边的真实的事物,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当看见一些树木时,可以讲解下树木的名字、别称和树木的种类。通过这种教导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树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相关措施的了解。不单单只是通过书本和图片进行了解,通过对真实事物的触碰和接触对一些事物生动形象的进行了解,更好的提升初中生在阅读写作上的水平,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和能力运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改的推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们对这篇文章进行预习,采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思路,如果问题比较难,可以让学生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式进行点评,对相关遗漏的环节进行补充[3]。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课堂教学中严肃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主谈论、思考。将陶行知生活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而推动教学水平和效果整体发展。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2

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这就使得学校必须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各科任教师必须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了思想品德课,各科任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始终。《语文课标》前言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课标》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语文课标》教学建议的部分提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尊定基础。”也就是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是一门工具,它和具体的人、社会历史中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离不开“人”,它富有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离开“人”,语文教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而正是这些富有灵性的、“人性”的东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能让学生深刻认识真、善、美,课外古诗词的背诵让学生在仰慕圣贤之道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名著导读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融洽、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断给学生传递着正能量,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则使学生的素质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内化。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短缺,而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1.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名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得有一桶水”,因此要想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教师必须得是一个“能量团”。当教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积极、乐观的;当教师以消极、悲观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只能是消极、悲观的。2.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还有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来获得。同时,通过阅读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参加学术研讨会或专业组织的活动等途径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更新。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钻研,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生普遍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这门课,从而获得极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师生关系还会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关乎到学生的未来。从本质上讲,师生往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笔者观察了班里与教师交住较好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社交能力,在和教师不断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在进行着社会交往,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着如何交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解除心理障碍之外,还应传授他们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更好地与人沟通。

(三)利用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对话理论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37-01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中心。这意味着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对话、合作和沟通。对话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对话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教学可以通过对话,对话是一种态度、观点和精神,是哲学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是学习和教学这种形式的合作伙伴。

在对话理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权利。对话理论不只是专注于对话或沟通,而强调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接受这样的观点,并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实践证明,对话理论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正确使用对话理论,产生积极影响的对话教学,加快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方法,教学对话可以摆脱语言障碍,有效地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方便、更快捷并富有成果。

一 对话理论简介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是第一位开展对话理论的研究者。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其他人交流是它的前提。巴赫金的理论虽然没有涉及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巴赫金探索“对话”,“对话”这个词开始被重视,并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大卫・波姆持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意义。在大卫・博姆的对话理论中,对话是一个纯粹意义之间的流量,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界限。他强调对话者之间的沟通和创新。最终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了“对话理论”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哲学的对话”的概念。他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对话理论的核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是对话理论的首要条件,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最显著的特点。20世纪以来,布伯的对话理论对教育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对话理论研究开始得很晚。对话理论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部门的响应。对话理论的本质是平等、民主、沟通、合作和互动。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需要有一个真正全面的对话理论。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后,教育部门推出了对话理论的研究。但在中国纯粹的理论分析很少,强调教学实践而不太注重对对话理论的研究。

二 对话理论和语文教学

在这里,谈论的对话不是一个特定的交际形式,而是一种连接人们的社会关系。将对话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诸多努力。首先,教师必须知道,对话理论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批判能力。其次,对话理论的主题类型可分为引导型和争议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刺激双方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此外,教师选择的主题应该与初中学生的生活接近。一方面,这些话题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个人兴趣。最后,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话理论设计的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确保对话理论的环境良好。进行教学的地方、教学设施、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都必须是良好的。第二个步骤是引入主题。主题是对话理论的中介,有趣和创新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三个步骤是组织学生享受教学的过程中。在此步骤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课堂有序。在课堂上,组织者应使学生积极,但也应控制教学活动。第四个步骤是做一个总结的对话理论。教师需要反映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合适。

总之,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话理论可以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促进相互了解,并帮助完成语文教学改革。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话理论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本文只谈到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囿于笔者的学识和经验,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马瑜.妇女教育与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之兴起[J].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朗读 欣赏 对话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将近占了课文总数的一半。教材中的散文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教学是达成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一个最佳途径。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要围绕散文的基本特点展开,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有关散文方面的知识,学会阅读、欣赏散文,引领学生迈进散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及理趣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一、教学散文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散文是美的载体,生动的描写、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无不让人对散文情深意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散文就要以读为本,尤其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入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感悟,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出文章的意韵理趣。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笔者教学散文时,根据文章或语段内容有时安排齐读,以营造一定的气势;有时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以感知课文内容;有时指名作展示朗读,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及对文章形式之美的感知。再次,朗读要抓住文本中精彩的、重要的、关键的语句,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由读好句子到读好语段,直至读好整篇课文。

三、教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读起来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

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中的散文,语言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理趣,推敲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欣赏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融情于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由事推理,富有哲理性,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语言的优美及表达方式的巧妙。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诗味。散文的诗意往往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朱自清从其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那背影就是一个“动情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关于对背影描写的语句,咀嚼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散文要树立“对话”的理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阐述。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把阅读、思考、分析、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实现多向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具体方法是通过朗读、思考和对话的方式,品析文中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创新方法,既要注重诵读,又要重视鉴赏;既要注重自主探究,更要注重对话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彰显学生对散文解读的个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5

杜威,是每位教师都不会陌生的一个名字。他所提出的教学理论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杜威整体的理念都看重学生的实践,这与当下的教育改革方向基本一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也将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总结自身教学与研究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反思自身教学,以杜威的四项重大理论作为依据,纠正现有教学中的错漏,努力为学生带来丰富灵活的实践教学。本文将浅谈杜威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在杜威的教育视角中,教师应当为教育教学做些什么,实践究竟如何有效运用于教学当中。

【关键词】

杜威教学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运用

在杜威的教学理论中,主要体现了4个比较科学系统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生接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所培养的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一定程度上来看,也都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做准备。“教育即生长”,该观点中希望学生能够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获得成长。其中关于激励学生的本能成长的内容,与当下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殊途同归。“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里涉及到经验的基础作用,将经验不断地改造或重组,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延伸出来了“儿童中心论”的理念,与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所以杜威的教学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

一、回归生活经验,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教学即是对母语的培养与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初中语文的教学需要回归生活经验,教师将为学生构建更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可以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对某个人、某句话的情感,你与他人的交流,都是运用语文的生活过程。再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效利用这些过程,能够是语文能力更快地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羚羊木雕》时,这篇文章讲的是“我”未经父母同意便将贵重的礼物赠送给了好友,没想到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甚至要“我”将礼物要回。“我”内心看重友情,却不得不要回礼物,最终虽然被朋友原谅,内心却依然十分痛苦。这样的内容相信很多的初中学生都会有所感触,友情与亲情的“较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些被父母误解、被朋友误解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互相交流与沟通,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如此,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气氛也会和谐有趣。

二、践行“从做中学”,落实阅读与写作

“从做中学”也是杜威非常著名且重要的一项教育理论,他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化,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实践型课堂,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思考,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当中,学生的思考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从这两方面重点入手,落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的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语文课堂也将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师的指导,得到更多经验的积累,获得迅速地提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分析主要人物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并找出依据;找出描写人物的所有手法;体会文章的深意等等。通过讨论得出小组的总结,组间还可以进行比拼与交流,让学生在引导与合作下落实阅读。阅读完成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该课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比较多,很适合让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杜威的想法一致,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需求下安排教学活动,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才更符合自身发展,得到的提升才更有针对性,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高。杜威的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希望通过压制强迫学生开展学习。任何不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都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残害。这进一步表明了当下学生需要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是得到尊重的教学,是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教学。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动态地调整教W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课前为学生安排前置作业,以学生完成的效果以及学生课上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依据。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很多学生表示鲁迅先生的某些句子不通顺,自己也读不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些“不通顺”的句子,加以讲解也能让学生明白句子含义。

【结 语】

杜威作为影响极大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见解与观点,到今日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更新还在摸索与探究当中。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的改变更加受到家长与学生的关注。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能够使家长与学生信任学校教育,语文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拿出有效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持续钻研学科特点、了解当下学生需要,“以学定教”,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吸取杜威教学理论中值得运用的精华,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展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6

1、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了解。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有所了解。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获得新意义,并不断的修整以往的概念,完善原来的知识体系。

2、初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讲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记忆相关的学习资料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生成新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新的理解技巧;

(2)语文教师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掌握基本的语文学科学习技巧。

(3)通过师生间“引导-主动-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模式,最终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3、初中语文注重培养与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由文章中的核心思想予以导引。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美的能力和巧妙布局的构思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

1、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等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课后、对学生辅导过程中等各环节进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与探究性学习等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把握住新课改的脉络,与时代同发展,争取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师。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以及当前考试命题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及语文素养做好指引。再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终身学习是工作之必须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须。教师通过终身学习,在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培养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根本是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定期的参加学科研讨会、定期的参加省级(或者部级)的教育培训等。

2、教师教学专业化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情境教学 基本原则 创设方法 实践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资料表明:在人的全部感觉器官中,仅眼睛和耳朵两种感官接受外界信息量的比例在94%,而触觉等其他感官接受信息量的总和只有6%的比例。这就是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活动的理论性基础。乔纳森曾经作出如下描述:“所谓情境教学,说到底就是利用一个比较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把一个将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体验和感悟,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性知识。”笔者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文教学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征,如果把“三美特征”通过某种情境有效地表现出来,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针对性特征。即情境创设要关注和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远离实际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要始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生活性特征。有人说过:过去语文书是学生的全部学习生活,而现在生活则是学生的学习教科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中挖掘和创设有效情境资源,促使学生切实感知生活知识的价值。三是形象性特征。其实质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切实解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从中超越比较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从而在获得更多知识和掌握更多事物的同时,有效推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性发展。四是情感性特征。我们要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和好奇心,以有效激活积极性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而教材中许多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都凝聚着作者鲜明的情感,深深地打上了主观烙印,为开展情境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从《藤野先生》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情谊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品味赏析,让人从饱含深情的语言和充满魅力的细节描写中,能够切身感受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沁人肺腑、催人泪下。又如,面对教材中的各类“母亲”形象,无不令人为之动容。我们要择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深受教育、洗礼和熏陶,从而逐步实现精神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笔者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必须克服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水准化的弱点,要在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要讲求一定的针对性和客观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体验和理解。否则就可能产生曲高和寡之虞。二是要讲求一定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随意和盲目,要让学生能够融入情境之中。现实中为一味追求时髦化而刻意创设情境的现象不是没有,相反还不在少数。这种“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情境创设极易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三是要讲究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情境创设的内容选取要合适贴切,要努力做到步步紧扣、环环相生,以求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讲究一定的挑战性和时代性。做任何事情,有挑战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兴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否则,只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8

教育生态学下的课堂即为生态化课堂。生态化课堂是为微观生态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基于生态学的理论与基础,将其运用至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当做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因此生态化教学课堂必然要注重这三项基本对象的关系,从而探索生态课堂内的平衡,进而达到课堂上的整体平衡,帮助学生综合发展。对于学生来说生态化课堂关注的关键点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生态化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态化课堂注重与学生需求向适应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与学生最匹配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权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个性与特长,感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2)生态化课堂注重学生的综合化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构建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学生。生态化课堂中不单关注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掌握,更加关注教会学生如何成才,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建立起完整的人格与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然而生态化课堂并不是否定传统课堂中的所有行为,也并非全部以来学生开展教学的课堂。生态化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预设。该预设行为不仅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规律与特点,从而通过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真正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

二、教育生态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建立生态取向的课堂氛围

教室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以教育生态学的阿利氏定律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的班级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小班教学为适宜,班级人数应该在30人以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与教师开展良好的沟通。如果硬件条件不允许分班教学,那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将学生以英语学习能力与水平划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就课程内容来开展竞争与合作,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索新的知识。在小组划分中要注意,小组中学生成绩高低的学生要适当搭配,达到小组之间能力的平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小组之间开展竞争,还能够使得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合基于教育生态学下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探析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潘荣梅作学习。

2.构建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英语技能,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个国家的传统与习惯。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要注意构建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以便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环境下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来教学。即便在刚刚使用英语授课时,很多学生听不明白,难以长期坚持。但是为了实现生态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使用英语,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况下适当穿插母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加习惯英语,降低母语产生的负迁移。例如,在译林牛津英语七年级Lesson2:Ahappyfamily教学中涉及到Parents这一词语。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Parents这一词汇还稍显深奥,因此在教师提问“HowareyouParents?”的时候,学生会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对这句话进行调整,可以变为“Howareyoufatherandmother?”。相信在教师转换说法后,学生们都能够理解教师提问的含义。因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尽可能使用英文并非不可能,只要教师掌握灵活的方式,以学生的已学知识为基础,长时间的坚持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3.提高词汇教学的实用性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避免出现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含义的现象,并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发挥英语的实用性。例如在进行初中译林版牛津英语7AUnit4:Food!教学中,关于食物的描述,例如noodle,beef,chicken等。在该单元学习结束后,还是仍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描述自己生活中食用的食物。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大多数接触到的都是非中式的食物,当教师问学生早餐吃了什么的时候,学生实际上吃了豆浆油条,但是不会表述,只能回答milkandegg。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情况适当扩展单元内容,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食物单词,例如tofu,friedbreadstick,soybeanmilk等。这些单词的含义与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像贴合,学生自然能够根据实物来牢记单词。

三、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