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8篇

时间:2023-08-04 09:18:48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1

(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传统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而缺乏实践深度。而证券投资学既是理论性很强的学位课,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如著名的K线理论、扇形理论、缺口理论、波浪理论等,对实际的证券投资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这些证券投资理论的教学,只有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一方面,由于入世后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比较快,这两年的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如国有股减持、建立开放式基金、B股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等,而现在高校的证券投资教材体现不出这些新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国外教材,如威廉•夏普的《投资学》、滋维•博迪《投资学》等,国内学者也编著了一些优秀教材,如吴晓求的《证券投资学》、曹凤岐的《证券投资学》等,这些教材作为MBA或本科金融专业的教材很好,但作为本科其他专业的教材就不太合适。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国外优秀教材对投资基本分析的论述较少,对技术分析只字不提,对现资管理理论和方法则作为主要内容详加阐述;而反观我们的现状,主要讲授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运作、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和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四大部分,而作为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证券组合管理(主要介绍证券组合含义及其基本类型、证券投资风险基本内容、证券组合管理的基本步骤、现代组合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柯威茨的资产组合理论)、风险资产的定价与证券组合管理的应用(主要介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主要介绍单因素评价模型和多因素模型)等,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理论和应用部分并未在教学内容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缺乏教学实践环节

证券投资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应该设置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课,让学生能从投资者角度进入证券市场,感受证券市场的涨跌变化,培养学生的市场敏感性,磨炼心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改进教学方式的具体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在进行投资分析理论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编写电子教案的模式。对于技术分析中的K线理论、缺口理论、形态分析、成交量分析、移动平均线分析等技术指标分析,若仅凭书本讲述,则学生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创作工具,则可以将以上理论,结合市场形态中的实际材料,用立体的图表编写出重点突出、形象生动的“电子讲稿”。例如,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Arthorware和盘后数据分析软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制出实例图形,用MicrosoftPowerpoint编制出理论结合图形的幻灯教案,就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们传递全息教学信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证券投资本身实践性强,其知识、理论更新都比较快,如果全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则容易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国外教材体系和证券市场实际情况,为学生教学添加新内容,提高其学习兴趣。如以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为金融基础的西方证券投资理论是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证券投资理论中,集中体现了三大理论:资产组合与定价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结构与期权定价理论。这三大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已被证实为金融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国外的教材中投资学就是专门研究该领域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投资学理论的教学,较早地将其引入课堂。为了不增加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应侧重于强调资产组合理论的思想内涵。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比如,在讲到债券时,讲2001年第一期国债为什么票面利率低于银行同期利率,却出现脱销现象,并鼓励学生到国债购买点去观察投资者如何购买国债;在讲到证券交易程序时,鼓励学生去证券公司观察如何开设股东账户和资金账户,如何委托和成交。同时,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如国储事件和中航油事件等。围绕“启发式教学”展开,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

(三)充分利用实践环节,走进真正股市

证券市场涨跌起伏,千变万化,最佳教学模式莫过于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观察沪、深两市的大盘走势与个股走势分析,进行即时行情观察。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还应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浏览股市。在看盘时,结合企业背景资料、大盘走势、券商信息、指标分析,预测第二天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上课时,再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变化进行印证。

四、建议

结合启发式教育模式和前面所提到的具体改进措施,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目前一些专门用于实验室的证券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如世华财讯、智盛软件等,购买后安装在实验室甚至在校园网上,利用它同样可以模拟交易。这种系统更适合于教学,既可个别学生单独进行,也可整班操作,还便于教师管理。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模拟操作,预测市场的行情变化,检验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存在的差异,不断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操作技能;通过模拟操作,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既增强了个人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模拟操作毕竟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所特有的资金、心理等压力,其结果只供参考。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2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实现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实际投资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一、实践教学是提高《证券投资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特点 1、理论综合性强 证券投资学的理论综合性体现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该课程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和《财务管理》等为前修课程并体现了对上述课程的综合应用。在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中,需要运用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财务管理等知识,来对证券投资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在证券投资的组合管理和技术分析中,不仅需要运用金融风险管理学、资产组合理论、风险资产定价模型来构建最优风险资产组合,而且需要综合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该课程涉及范围广泛,理论综合运用程度较高。 2、应用性程度高 证券投资学不仅以广泛的学科知识为其理论基础,更侧重于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经济现实。该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 3、理论对现实解释程度较低 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具有静态和单一的特点,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具有动态和全面的特征。资本市场的瞬息变化、引致因素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的认知范围,这使得证券投资学的理论教学与现实往往具有较大的反差,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往往因证券市场的过于复杂而无法准确把握,这在客观上要求做到基础理论与证券市场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1、形象性强,易于增加感性认识 实践教学,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实时行情、专业模拟交易软件以及局域网教学信息平台等,运用于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这体现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对证券交易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证券投资的感性认识,而且将引导学生以投资者心态进入证券市场,从投资者的角度感受证券市场的涨跌变化,学习投资理念,培养投资决策能力,挖掘市场影响因素,进行价格走势分析,掌握投资的技巧和规律。除此以外,实践教学的运用,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泛泛而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带着实践的问题在理论中寻找答案,促使学生自主、全面和扎实的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可以较好实现双向互动式学习。 二、常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课程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解决传统板书和口述中存在的教学困难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图形、公式、技术指标、数据资料,如K线理论、缺口理论、形态理论、波浪理论等,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这些理论与市场中价、量、时、空的相互作用通过图表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特点,为证券投资学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因而已成为证券投资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尽管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式实践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总体说来仍属一种静态的实践教学模式,相对证券市场的变化多样以及证券投资学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要求来说,这种教学形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引入证券市场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剖析来加深对复杂理论理解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证券投资学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和鲜活的案例。在对基础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可以将一些难以理解、繁琐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表现出来,而精心引导学生对案例深入分析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运用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展开,但是对于证券投资学来说,其不仅是一门理论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尤其是针对技术分析的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就并不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证券模拟投资教学 证券模拟投资教学,指的是利用已开发的应用软件,通过与证券市场同步的实时模拟操作,学习证券品种的选择和交易时机的把握,并在投资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模拟教学主要由软件使用、行情阅读和证券模拟交易等环节构成。其具体操作一般包括:利用证券行情接收系统,实时接收证券交易所行情,演示大盘和个股行情走势;利用证券实时分析系统,演示主要技术指标,结合典型图形讲解技术指标的运用;利用模拟股票交易系统,建立操作规则,利用虚拟资金和虚拟撮合,实现交易、结算全过程的操作。证券模拟投资的教学最大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掌握股票投资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投资意识和投资理念,同时增加学生对证券市场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自学能力。这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实现证券投资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它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职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作用。尽管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广受欢迎,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如这种方法侧重于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固然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证券软件操作技能和一些技术分析技能,但基于一知半解的证券知识来进行证券交易不仅使得操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无法引导学生回归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洞悉投资本质,因而最终会削弱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投资素质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p#分页标题#e# 三、提高《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应增加实盘分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尽管证券模拟投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重操作、轻分析,如果能够增加分析环节,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建议应增加实盘分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盘分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在看盘时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变化、相关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背景资料、券商信息以及技术指标的变化,研判大盘走势和个股走势,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印证。这种教学方式既注重提高学生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又可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配合以证券模拟投资教学,将能够有效的提高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质量,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盘分析的应用,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也要求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引进优秀教师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专职教师的素质,现有教师应加强学习,关注金融创新的动态,同时要加强实践,与证券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参与证券投资实践。加强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对现资学的全面深入了解,建议深入学习《投资学》、《金融学》、以及《公司理财》等经典教科书,透彻理解现代证券投资理论。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课程讲授中适当地把新内容加进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当前证券市场发展的动向,也吸引学生在课后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加强实践,除了自身积极参与证券投资之外,学校也应支持教师定期到证券行业相关部门进修培训,了解证券业的最新进展,以便将新鲜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二)进一步提高模拟交易的实践教学效果 需要积极完善证券模拟投资教学的实现形式,如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置有差别的模拟教学层次、探索行之有效的模拟教学模式。证券投资的模拟教学一般分为模拟交易实训、金融沙盘类互动演练和金融学术实验3个层次,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2种模式。模拟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利用不同的模拟教学级别和模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合理安排证券模拟投资教学的教学时间。要变先授课,后集中模拟交易为以模拟交易为先导,模拟交易与课堂讲授交替进行。这样做延长了投资模拟的时间跨度,可以横跨一个完整学期,从而投资业绩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学生操盘能力,如果模拟时间过短,投资业绩和教学效果就值得商榷。还需要在证券模拟投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精心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相关投资资料,带领学生进行股市走势及投资策略讨论,及时总结投资过程中的各类经验教训,同时积极倡导“理论是依据,市场是导向”、保持平和心态以利于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投资理念。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3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这种实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但迈出第一步毕竟不易。从微观层面来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增加资产流动性、拓展融资渠道、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在真实出售的情况下释放资本,同时为金融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从宏观层面来看,资产证券化通过信用风险的重新分配和转移,有助于改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并且将风险从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转移到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一方。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银行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实施资产证券化,不仅在我国金融市场引进了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对相关法律制度、监管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体系的改革,从而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转型国家,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确有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讨论,当前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议论甚至误解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有人认为,银行只要实施了资产证券化,就一定能将资产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外,从而通过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来提高资本充足率。这就是一种误解(虽然存在这种误解是可以理解的)。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基本没有涉及证券化业务,当时大多数银行监管当局也未能重视证券化业务的风险并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因此,不少银行机构利用这一监管真空,在未能有效转移风险的情况下,仅仅采用证券化交易来规避监管资本要求。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监管机构才逐渐认识到,资产证券化不一定必然实现风险的转移,而是既可能完全转移风险,也可能将风险部分或全部保留在银行。如果在银行保留风险的情况下免除资本要求,将会造成资本充足率的高估。1992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资产转移与资产证券化》,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问题,讨论了监管当局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和应当遵循的监管原则,要求监管者对证券化业务的风险转移程度作出判断,必要时应要求银行计提资本。虽然该文件没有提出具体的监管资本计算方法,但在其指导下,美国、英国等资产证券化业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始了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的探索与实践,陆续制定了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规定,并在后来为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所借鉴。另外,从法律上讲,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严谨性、有效性需要相应的法律予以保障,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也需要法律来进行界定。但是,资产证券化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存在不同的法律障碍。例如,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在美国,其标志是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住宅及城市发展法,该法规定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有权购买及收集住房抵押贷款,并且有权出售由这些按揭贷款组合的股份给公众投资者。并且,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可以不断通过判例解决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美国虽然没有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但通过其《证券法》(1933年)、《证券交易法》(1934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蓝天法》等几部主要法律支撑起比较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框架。在这种法律框架下,资产支持证券在美国迅速发展,余额现已接近8万亿美元,占到整个债券市场余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促进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实践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研究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如何进行资产证券化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从大多数国家资产证券化监管实践的共性来看,银行监管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最关注的是,资产证券化的各个参与主体承担了哪些风险,是否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以及是否根据所承担的风险计提了相应的监管资本。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将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发起银行如果确实通过资产的真实出售有效转移了风险,就无需再为这部分资产计提监管资本;但如果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风险,则必须计提相应的监管资本,某些情况下还需要扣减监管资本。同时,这些国家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规还针对银行在证券化业务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如是作为发起机构,还是信用增级提供机构、投资机构或服务机构),提出了一定的操作性和风险管理要求,要求其有效管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并对因担当多种角色而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规对证券化业务规定了监管资本的计算原则和方法,但总体来说,这些资本监管规则普遍比较简单、零散,缺乏风险敏感性和系统性,松严程度也有较大差别。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在制定((新资本协议))之初,就将资产证券化的资本监管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终于形成了《新资本协议》的“资产证券化框架”,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了统一的资本计提标准、监督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这是资产证券化监管实践发展的里程碑。《新资本协议》的“资产证券化框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具体的资本计算方法,而且在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监督检查)和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又就证券化业务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问题专门作出了规定,使“资产证券化框架”在整个《新资本协议》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并由其自身的三个支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二是对资产证券化采用了较宽泛的开放式的定义,除了适用于传统型证券化外,还在银行监管实践中,第一次系统地对合成型证券化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监管资本要求。三是紧紧围绕证券化交易的“经济实质”,要求监管者超越证券化的法律形式和会计处理方式,分析判断银行是否通过证券化交易有效转移了风险。四是摒弃了在起草初期以及其他监管当局在《新资本协议》前采用的根据银行担当的不同角色计提资本要求的做法,通过引入“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概念,针对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实质提出资本要求。五是对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设置了监管资本上限,但对采用标准法的银行却没有规定上限。

在我国,《新资本协议》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规,为制定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政策和标准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银监会在制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管办法》)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上这些较为成熟的监管实践经验,同时也结合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特点,力求以颁布和实施《监管办法》为契机,建立一个符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框架。

《监管办法》是在由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确定的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基本法律框架之下,由银行监管机构制定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规定。《监管办法》针对银监会所监管金融机构在证券化交易中担当的不同角色,在市场准入、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监管资本等方面制定了监管标准,提出了监管要求,目的是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在证券化业务过程中有效管理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在市场准入方面,总的思路是既要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活动,又要从源头控制和防范风险;既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这个总的思路出发,《监管办法》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市场准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按照科学设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的原则,在资产证券化交易各参与主体中,重点对最核心的两类机构——发起机构和受托机构规定了准入条件和程序。第二,准入管理按照机构资格审 批和证券化方案审批两个层次来进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受托机构,首先需要获得担任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的资格,其次还需向银监会报送证券化业务方案。发起机构审批的重点则是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三,采用由发起机构和受托机构联合报送申请材料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也有利于银监会在准人管理中对资产证券化方案进行整体把握。

在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方面,《监管办法》首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各个参与主体提出了统一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其根据本机构的经营目标、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特征,确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方式和规模,建立、实施内部的新业务审批政策和程序;制定、实施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将其纳入总体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定开展证券化业务的总体战略和政策等。其次,《监管办法》还分别对发起机构、受托机构、信用增级机构、贷款服务机构、资金保管机构、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机构制定了具体的业务规则,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要求。《监管办法》重点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隔离和风险揭示问题,要求参与证券化交易的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避免因担任多种角色而产生利益冲突;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在证券化交易中所承担的义务、责任及其限度,以便投资者在充分知晓、正确评估风险的情况下,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从办学主体看,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与社会性更强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有着紧密关系.从办学类型看,独立学院不完全等同于专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也有所不同,可以说是融合了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些共同特征.从培养目标看,独立学院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科研型人才,也不是培养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考虑到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独特性,教育部于2015年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到,作为应用型大学的试点高校应综合考虑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从传统教学型大学向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变将是未来改革的大趋势,培养具有较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经验有限,大都复制母体高校的教学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一些文科类专业,这违背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初衷.鉴于此,进行独立学院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迫在眉睫.本文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也希望为今后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证券投资学》课程培养目标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资本规模增长迅速,对证券投资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具备系统投资知识和丰富从业经验,熟悉各种投资工具的高级投资人才受到市场追捧.其中,高级金融分析师、投资顾问、理财分析师、证券经纪人、投资项目分析师等成为高薪招聘的热门职位.资本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证券投资人才必须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通过《证券投资学》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1.1熟练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

《证券投资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即熟练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基本知识,技术分析中K线、支撑压力、形态理论等基本知识,还包括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些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是投资者敲开投资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

1.2具备证券投资分析操作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强调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具备独立的投资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投资操作能力.比如,选股选时的能力,资产组合配置的能力,实际操盘的能力等.

1.3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

在资本市场中,风险规避和控制非常重要,缺乏风险意识的一切投资都是盲目的,所以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也是《证券投资学》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一方面,在投资之前,学生能够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品种的风险大小判断是否可以投资,如果投资风险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则坚决不能涉足;另一方面,在投资过程中,能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设置止损点,及时止损.

2《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在国家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众多高校都逐渐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金融类专业核心课之一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环节.但就安徽省的独立学院而言,受限于发展时间较短、资金设备紧缺等因素,《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书本教学为主,拥有仿真模拟实验的院校屈指可数.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采取从易到难,分阶段开展的方式.

2.1第一阶段: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证券市场的经典案例,进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书本理论理解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现阶段,证券投资课程教学多采用北大、人大、东北财大等研究型大学出版的教材,偏重介绍基础理论,同时充斥大量的公式、模型.如果完全照本宣科,理论性太强,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缺少实践应用价值,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在《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是现阶段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案例教学应以专题形式加入,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在股票、债券、基金和金融衍生产品这四种金融资产中偏重股票,重点讲解应用型知识,简要介绍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抽象深奥理论.

2.2第二阶段:仿真实验

实践教学设计传统的《证券投资学》课程以课堂教学、书本教学方式为主,倾向于灌输抽象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应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于《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加入仿真实践教学环节,即建立证券投资仿真实验室,增加实验课.通过证券模拟仿真软件连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数据,学生在看盘和模拟交易中加深对各种投资工具和手段的了解,联系实际投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分析方法和投资风格.

2.3第三阶段:校外实习

实践教学设计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但证券投资的实践性较强,对将来学生工作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三阶段就是和相关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证券投资校外实习基地,如本地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证券投资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增加学生将来的就业机会.

3构建《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的主要难点和解决方案

3.1第一阶段:案例集的编纂和更新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品种、新法规应运而生,这就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形势将新的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整合到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现阶段《证券投资学》的主流教材绝大多数是研究型大学主编,适用于独立学院这类应用型高校的较少,系统的案例集则更是凤毛麟角,加上出版年代久远,难以反映当今资本市场的新动态.《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的难点就在于案例库建设和案例集的编纂.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收集、优选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出现案例,进行加工形成案例库,并及时更新.然后根据教材理论知识的顺序从案例库遴选出一系列案例汇编成案例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部分穿插在理论知识中讲解,部分作为学生课后补充阅读材料.案例集的加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最及时的资本市场信息,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证券市场的诸多因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3.2第二阶段:仿真实验所需的软硬件条件

通过证券模拟交易软件进行高仿真模拟实验,增加实验课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投资比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二阶段的主要难点在于仿真实验室相关的各种软硬件条件:第一,完善仿真实验所需的硬件要求.需要配置专门的机房和计算机,购置证券模拟投资应用软件.第二,必须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总体原则应是理论先行,同时结合实践来检验和证实,不应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完全分离.第三,《证券投资学》实验课成绩考核问题.可以将成绩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实际投资收益率、风险控制水平、投资报告书(主要包括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各占30%、30%、40%.第四,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仿真实验对实验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支持教师定期到对口单位进修培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积累实践经验,以便将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

3.3第三阶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场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三阶段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将学校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又能让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将实务操作的知识带入校园.第一,独立学院应该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证券投资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交流、学习、实习等.第二,为达到预期实习效果,应协同实习部门拟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到的目的,不能让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基地由所在单位专业人员指导,任课教师作为领队协助,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可以从证券行业聘请专业人员到校园里来进行证券投资专题讲座,介绍来自证券市场的最新动态和实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郝会会.面向市场需求的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01).

〔2〕朱飞.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6).

〔3〕刘伟.证券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用与改革思考—以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5(06).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5

关键词: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41-05

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由于其具有增强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诸多优势,受到不少企业的欢迎和追捧,券商也跃跃欲试参与其中[1]。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不论是业务创新的趋向还是资本市场的要求,都需要以全新的理念来研究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进而开发有效的业务和规则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证券公司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索与尝试,是其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健全和繁荣的重要体现。然而,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实务属于新生事物,缺乏全面、具体的指导,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与规范[1]。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一般问题

(一)制度建设问题

制度是人们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它们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规则和它们的实施机制所构成。正式规则具有外在的形式(如法律、规则和契约等),由国家机器(如政府职能部门、法庭等)保障实施,也可以称为外在制度;非正式规则没有外在形式,内在于人民的观念、习俗、文化中,通过人们的自我约束或信息的社会控制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称为内在制度[2]。

制度建设是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保证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序进行的基础[3]。关于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环节、各参与机构的活动进行规范,也涉及到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处理、税务处理、监督管理、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对于任何开展该业务的证券公司来说,这种制度建设尤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从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践来看,各个国家往往重视外在制度建设,而容易忽视内在制度建设。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认识到,企业资产证券化投资的风险相当一部分来自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机构的内在制度建设力度不够所致。内在制度建设是更深层次的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内在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要受到人民的观念、习俗、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内在制度建设的缺失,极易造成投资者利益保护和风险管理问题的严峻。

此外,与外在制度相比,内在制度是证券公司在企业资产证券化制度建设中更能发挥能动作用的方面。诸如法律、法规、办法这样的外在制度,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通常要有国家行政机关参与其中。一般情况下,证券公司是外在制度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而不会成为外在制度的制定者和颁布者。因而,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它在外在制度建设中重在执行和实施,而在内在制度建设中重在积累和培育。

(二)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

这里所说的投资者,既包括机构投资者,也包括个人投资者。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是持有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出钱购买了资产支持证券,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就理应享有该享有的权利。投资者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否成功进行的一大关键因素[4]。保护投资者利益,不仅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顺利开展的需要,也是维护资本市场有序运行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在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交易过程中,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商(证券公司)是投资者主要依赖的一方。因此,证券公司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否存在资产的信用风险向投资者转移,是欧洲模式资产证券化与美国模式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区别,这也体现了两种模式资产证券化在投资者利益保护程度上的差异。这一区别也影响和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创新和发展的前途。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缺失导致了美国模式资产证券化的停滞。由于监管机构没有将投资者利益保护置于其工作的首位,不公平和欺诈在资本市场中盛行,以至将整个金融体系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美国开始从立法的角度探索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途径。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该保护法案就包含了控制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向投资者转移的条款。相比之下,欧洲模式资产证券化不存在信用风险向投资者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使得欧洲模式资产证券化创造了经久不衰的传奇[2]。

近年来,我国的证券监管部门也认识到了投资者利益保护在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的重要性。2013年3月中国证监会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中的若干条款规定了投资者应享有的权利,从而为投资者利益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从《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十三、十六、十八、二十三、三十二条均可窥见一斑。

(三)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与实务运作的核心问题。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与定价方面。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活动,由于其过程复杂,涉及的中介机构众多,信用链较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法律和政策风险、现金流异动风险、信息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最主要的风险。企业资产证券化具有与其他固定收益证券类似的风险,但也有其自身的风险结构,即交易结构风险和信用风险[5]。

近年来,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管理问题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某些案例甚至引起了世人的震惊,2001年爆发的“安然事件”就是其中一例。后来,人们在总结“安然事件”的经验教训时,清醒地认识到“安然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安然公司的破产正是因为它利用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制度漏洞。媒体对“安然事件”公开披露的信息表明,这一事件不仅为各国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反面教材,而且也促使金融界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5,6]。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问题

(一)理论研究薄弱

2005年,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正式开始,在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同时,中金公司、中信公司等证券公司也开始研究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4]。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出现,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进行提出了一些思路,同时也暴露了企业资产证券化所应解决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金融界已经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开展有益的理论探索。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我们可以以2005年底我国开始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为分界线,将国内学术界在企业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研究划分为不同阶段。2002年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从极少到逐渐增多;2003―2005年,这一数量达到试点前的高峰;2006―2007年,这一数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2008―2011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学术界逐渐开始反思,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有所转冷。2012年后,随着我国新一轮企业资产证券化热潮的到来,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再次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但是,国内学术界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面前依然任重而道远。不难看出,研究成果的数量因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一定的起伏。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本身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课题。我国学术界近10年来在企业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研究,始于实务介绍,重于实务问题研究,并致力于推动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制度建设与试点。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还主要来源于实践的分析和总结[3]。具体说来,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建立在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进而分析开展这项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这在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比之下,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内在机理、定价模型、法律关系及模式选择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却比较欠缺。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来看,一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很难满足企业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也很难较好地指导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总之,由于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理论研究的薄弱直接阻碍了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健康发展。

(二)实践经验不足

2005―2006年间,我国曾经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做过一些探索,有过一些实践。2005年8月,“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系统挂牌上市,开创了国内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先河。截至2006年底,作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先后有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东莞高速等九单位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问世[4]。然而,2007年4月后,由于被过度滥用的资产证券化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刚刚起步的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饱受质疑,几度搁浅。2009年5月,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制定了《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以鼓励和规范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7]。不过,根据监管层相关规定,券商申请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门槛相对较高,仅有少数券商符合开展此项业务的条件。此外,监管层还规定,受益凭证投资者应当为机构投资者,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尚无缘资产支持证券产品。

一方面,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起步较晚,中途步履维艰,进展缓慢。由于规定条件的限制,参与试点工作的证券公司少之又少,这使得企业资产证券化规模偏低,且投资主体较为单一,证券公司很难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很难找到成功的经验供其借鉴。另一方面,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在被搁浅数年之后重新启动,又有数家券商获得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资格[8]。有资格开展此项业务的证券公司对实践经验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主要表现在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业务运作、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实践经验的匮乏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容方面的突出障碍。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它所依托的资本市场,也必然受到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的制约。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存在诸多不利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应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然而,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看,个人投资者占很大比重,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第二,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竞争机制失效、约束机制弱化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9]。机构投资者也未能充分发挥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等黑幕屡见不鲜。第三,资本市场监管不到位。资本市场监管是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和风险防范密切相关的重要方面。然而,我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监管一直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总之,资本市场的状况是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它的缺陷使得证券公司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力大打折扣。

(四)中介服务不规范

由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这项业务的开展必然受到中介服务规范程度的制约。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诸多环节都可能涉及到中介服务,例如,在设立SPV环节,审计和法律服务定要参与其中;在资产转让环节,针对基础资产的评估必不可少;在信用评级阶段,针对SPV的评级不可或缺。正是由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与中介服务的关系如此密切,中介服务的规范程度也自然成了影响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大小的一项重要因素。

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的中介服务涉及到审计、评估、法律、评级等诸多方面。然而,我国中介服务的规范程度还无法很好地满足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环境有待改善;第二,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质量良莠不齐;第三,中介服务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中介服务风险的根源之所在。由于风险传递效应的存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将面临这些问题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一般策略

(一)分析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证券公司为了探讨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第一步就要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SWOT分析法,分析开展这项业务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主要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经验、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区位优势、经营资格、资金实力、内部控制制度、行业竞争地位、研发能力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主要从地方企业的融资需求、市场前景、人脉资源、行业竞争压力等角度加以考虑。通过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应作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10]。

(二)明确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定位

在进行业务定位选择时,证券公司应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找出符合自身特点及企业资产证券化要求条件的业务领域,结合业务定位选择原则,对拟选定的项目进行核查分析[10]。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定位可分为目标定位和项目定位两个层次。目标定位在先,是为了确定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项目定位在后,是为了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进入的领域和行业中选择适合证券公司开发的业务。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定位选择属于证券公司的业务战略,要服从证券公司总体战略目标,遵循匹配、适用、可行的原则。

(三)设计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路径与方案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路径与方案设计,是在业务定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详细规划,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实施的依据[11]。它是计划管理人会同原始权益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专项管理计划说明书》、《专项管理计划标准条款》、《专项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需要对专项管理计划的成立、资产托管、基础资产情况、资产管理、费用、资产收益分配、风险提示与防范措施、终止与清算、当事人权利义务、登记与转让、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作出详细说明[12]。

(四)制订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建立风险隔离机制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13]。此外,证券公司应当依据种类将风险进行细分,并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尽管投资者在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结构中的风险不能被消除,但正如其他融资一样,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风险。对于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复杂的统计和分析技术来有效地识别和控制;而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风险,通常的做法是提供给投资者一揽子方案,包括陈诉书、保证书、赔偿协议、尽职调查、法律意见书、独立审计无保留意见书、信用增级;利率风险可以运用期权、期货及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分解和转移[10]。

(五)实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方案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方案的实施,是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具体运作,其主要依据是《专项管理计划说明书》、《专项管理计划标准条款》、《专项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等一系列法律文件[10]。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方案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与之相伴。这些配套措施通常包括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研发和销售团队、设计运营模式等等。

(六)实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方案

按照企业资产证券化影响的对象划分,企业资产证券化效率可以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内在效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提高资本充足比率,满足金融监管要求;三是防范风险,改进资产负债管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外在效率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动员储蓄,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加快金融深化进程;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对金融中介机构(银行业)的冲击;四是对货币需求的影响[14]。

四、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策略

(一)加强理论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理论研究应服务于并满足国内企业资产证券化制度建设及业务试点的需求。学术界应侧重于企业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重点解决以下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立法问题。金融界和法律界应着重研究如何在法律条文中明确以下问题:一是证券公司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二是统一的证券发行、上市、交易规则;三是现行法律中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相冲突的例外条款。

第二,企业资产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证券化的企业资产主要集中在收费高速公路、城市地铁、电网、电信网络等资产,企业资产的范围还比较狭窄[4]。探讨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如何进入证券化的范围势在必行。此外,随着形势的变化,企业资产的选择标准还需作出相应调整。所以,金融界应着重研究如何扩宽基础资产池,以及调整企业资产的选择标准等问题。

第三,证券化资产与企业的分离问题。由于资产支持证券不是以整个企业的信用为基础发行的,如何在法律和制度上保证证券化资产从企业整个资产中划分出来,是保证企业资产证券化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金融界和法律界应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4]。

第四,资产定价问题。目前,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主要采用静态现金流折现法、静态利差法、期权调整利差法和利率二叉树等模型。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定价要受到利率、偿还期限、提前偿付、资本市场运行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定价模型都有一定的假设条件,适用性也是有限的。金融界还要深入研究定价模型的适用条件,以及如何综合运用定价模型,使企业资产证券化定价达到最佳效果[15]。

第五,模式选择问题。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采用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与国际上通用的运作模式比较接近,而且在试点阶段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这种运作模式也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金融界还要参照国外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模式,研究如何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环境做出选择与设计。

(二)积累实践经验

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大体可以从两条路径逐步积累:一是建立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案例库,并基于现实总结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规律。二是探索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模拟演练。

2005 年初至2013 年9 月,我国共发行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68支,合计357 亿元。实践经验的积累首先要从这68个案例入手,将这些案例分门别类,在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业务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逐步形成案例库,以供拟开展这项业务的证券公司学习借鉴。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模拟演练是一种尝试,也是摆在拟开展这项业务的证券公司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模拟演练具有低成本、低风险、操作简便等特点,是以虚拟的形式积累经验的途径。在模拟演练中,证券公司可以预知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实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完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有利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资本市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第一,健全资本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于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第二,以证券公司为依托,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保障资本市场安全、可靠运行,强化资本市场建设的安全保障;第三,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逐步改变资本市场监管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第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倡导理性投资理念的形成,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扩宽道路。

(四)规范中介服务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防范中介服务风险,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稳步推进的重要一环。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关系最密切的是评估、评级服务。评估、评价服务的规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第一,评估、评级服务机构要有资格认证,建立很强的自律机制,包括建立一整套职业道德规范。第二,加快推进有关评估、评级服务的立法进程,使评估、评级服务机构从根本上约束自身的行为。

五、结论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制度建设问题、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风险管理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还面临着加强理论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建设资本市场、规范中介服务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的共性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规律;我们又要关注个性问题,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总之,证券公司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务操作人员,在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进程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韵.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祝小芳.欧洲全担保债券不败的传奇――欧美模式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3-12,

30-31,153-154.

[3] 田晔,麦元勋.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江苏商论,2008,(5):160-162.

[4] 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0-52,219-220,222-226.

[5] 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3,20-22,224,241-242.

[6] 高峦,刘忠燕.资产证券化研究[M].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32,249.

[7] 伦宗健.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2.

[8] 沪指高开0.09% 金融有色小幅走强[EB/OL].[2012-07-16].http:///qplus/content/2012-07/16/content_6266071.htm.

[9] 郭旭东.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资本市场――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9):52-56.

[10] 田渭东.华弘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定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11] 谢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2] 吴显亭.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实践和发展[J].中国金融,2012,(21):43-45.

[13] 张爱红.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问题与挑战[J].金融纵横,2008,(3):43-47.

[14] 孙奉军.资产证券化效率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8-76.

[15] 艾铭霞.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1.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Enterprise Asset Securitization

Xu Deng-yue

(Center of MBA Education,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gment,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4,China;Center of Electricity

Marketing,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Planning,Pingdingshan Yaomeng No.2 Power Co.,Ltd,Pingdingshan Henan 467033,China)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6

一、《证券投资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一般来说,《证券投资学》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在完成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以及财政、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进行《证券投资学》的学习,进而培养证券投资价值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这样一个课程设计顺序是符合逻辑要求的。而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加上先导课程学习不足,可能会造成逻辑链条的缺失,导致学生理解知识难度加大。

(一)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适用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关键意义。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授课的依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而言,一本符合其专业知识结构,能看得懂、喜欢看、看得进去的《证券投资学》教材,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当前,以《证券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分析》等为名称的教材琳琅满目,从教育部重点教材到一般高校自编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在亚马逊网站上“大学教材教辅及参考书”中搜索,《证券投资学》有127种,在当当网的“财经类教材”中有204种。但是,这些教材几乎都是国外投资理论的翻版,大多数重理论、轻实践,重公式推导、轻案例探讨,相互传抄现象严重,而对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学生们使用这些教材学习后,仍然停留于对经典理论的理解层面,无法与我国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二,课程设置不科学。《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有效地把新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同时又需要多门先修课程做支撑,如证券投资价值分析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较高,需要综合运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之提供支持。但不同专业对这些先修课程的开设与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专业选修或任选课,有的甚至不安排开课。学生普遍缺乏数理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薄弱,相关软件应用能力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有,投资课设置存在“多而全”的问题,内容重复严重,如《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与《投资学》部分内容重复,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多必然会导致每门课程课时量的减少。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一直沿用的“粉笔+黑板”的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大局限,如在处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涉及的大量图表时就很难操作,而目前大量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虽然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画面包含的大量信息也加大了学生短时间内理解的困难。金融实验室是重要的手段,但目前普遍重视不够,专业教师缺失,课时受限,没有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实验操作、模拟交易多流于形式,学生听课效率低。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证券投资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观摩。第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闭卷考试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习惯,学生只要能够背出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即能够通过考试,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而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恰恰是《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所在。因此,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二)面临的挑战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1]最近几十年来,金融学在微观层面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微观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解决个人、企业、经济组织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动态问题,和几乎所有金融实践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量成果直接应用到市场第一线。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直接融资带动“微观金融”渗透到了证券投资的方 方面面,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体现出这种趋势。第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挑战同样紧迫。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涉及金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方方面面,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各种含权的公司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的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还没有充分体现这种趋势和内容要求,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等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或仅仅作前沿理论介绍,这就造成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困难。因此,《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和内容迫切需要更新,应适当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加大衍生产品内容所占比重,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

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达到学生对综合性知识能贯通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进行深入改革,至少应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进行改进:

(一)优化课程设置,选用恰当的教材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恰当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第一,课程设置需要考虑每个专业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适当删减一些不太重要的选修课,增加基础课(如统计学、金融学)的课时量,适当增加对公司金融、金融组织学、资产定价、家庭理财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有条件的还需加强金融计量学方面的课程,如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金融工程学、行为金融学等,作为任选课程开设。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对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第二,恰当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三个方面:教材是否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是否体现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是否与学生的兴趣、专业知识背景、学习规律相一致。内容必须与学生培养目标一致,内容设计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课外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选用国外成熟的教科书,辅之以生动案例尤其是国内的案例分析教材,充实案例分析和实践模拟课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合,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7

一、《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面临的矛盾

(1)投资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证券投资与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因素分析、技术分析和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基本因素分析包括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价值分析、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等。技术分析包括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主要理论和移动平均线(MA)、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等主要技术指标。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上述内容在理论讲授中是具有理性和比较清晰的,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明确理论的假设条件,获得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分析者一方面能够获得全部信息,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2)技术分析结论与市场实际的矛盾。证券投资有很多种分析理论,在分析市场行情时,常常会遇到针对同一时间段,不同的分析理论得出的分析结论彼此矛盾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多角度的分析结论也会使人无所适从。(3)课时有限与达到较高的分析水平需要时间积累的矛盾。作为财经类高职专科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课堂讲授时间一般是一个学期,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者要想达到较高的分析水平至少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牛市和熊市的循环,才能够将分析理论结合市场实际进行验证和体会。(4)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需求的矛盾。面对同样的市场行情,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的选择往往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通常也是各种风险偏好类型者皆有,而在课堂讲授时又必须以某一种类型为主,进而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建议

(1)实训场景尽可能仿真化。高职院校《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验实训场所,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放弃教室形式的建设方式,在外部建设方面体现仿真化特点,尽量满足仿真实训实践要求。高职院校《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训场所应该针对证券业务的递进性,以各投资工具为出发点,结合不同领域对理财人才的需要,将具体功能拓展为:品种认知、品种开户、品种交易模拟、投资咨询四个方面,内设开户区、咨询区、演讲区和模拟操作区,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采用模拟软件接收市场信息,从不同的角色仿真业务场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训中心开展各种活动。(2)将模拟炒股作为教学的必要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证券投资与分析》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够较好掌握相关的技能,所以,开展模拟炒股比赛应当作为该课程教学的一项必要的内容。该项比赛作为学生本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拟比赛,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3)有条件地开展实盘炒股。模拟炒股投资存在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在投资中使用的是虚拟的货币,投资成功与失败都是心理上的感觉,如果不加以适当的约束和引导,模拟炒股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为了强化模拟炒股的效果,提高证券投资的实际水平,可以有条件的开展实盘炒股。通过实盘炒股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对培养证券行业高技能型的人才起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4)实践教学要善于发现兴奋点。高职专科院校《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普通的常识性教学,应该深入到高级使用层面,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教学。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就能取得实践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5)注重讲授师资素质的提升。师资素质的高低对实践教学影响很大,如果教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可以深深撼动学生的“崇拜”心理,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师资素质的提升虽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是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素质提升工作。在证券市场处于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之际,相关教师更加应努力实践,亲力而为,积极关注证券市场走势,形成自身的独立思考体系。(6)丰富考核方式动态考查能力。对于该课程的理论考核,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投资分析》科目的重点为纲,鼓励学生以证代考,对于那些通过了该科目从业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于其参加理论考试。另外,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期末总评中应占有一席之地,要动态地考查学生在实训环节中的综合表现。这个综合表现包括学生平时的实训参与态度,实训任务记录情况,任务模块完成情况,账户交易的操作频次,参与模拟证券交易大赛的积极性和战绩,以及最终学生账户的收益率。这应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用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篇8

关键词:证券投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虚拟交易

天津天狮学院是天狮集团民办的本科高校,天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以金融理财为特色,培养具有优秀人格品质并掌握金融理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具备投资操作、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和筹划的基本技能,能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从事客户理财咨询与服务、风险管控、金融产品销售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天狮学院成立时间比较短,办学规模、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现状都与大多数高校有较大差距,因此为适应金融市场对证券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需要向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取经借鉴,对培养证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加以探索。

1 明确证券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要求有理论创新能力,技能型人才要求有一手绝活。应用型人才是要求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兼备联系实际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证券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税法、保险学、统计学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财务会计、金融会计、财务报告分析、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税收策划、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金融市场、投资证券学、外汇投资原理与实务、期货投资原理与实务、社会保险学、人身与财产保险、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金融产品营销、个人理财规划、公司金融、金融法规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一般基本技能和资产评估、国际结算、投资银行学、金融信托与结算、客户关系管理、计量经济学、办公自动化等广泛的专业拓展知识技能,以及掌握人身与财产保险、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个人理财规划,受过系统的手工会计实训、金融学认识实践、人身与财产保险规划设计实训、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实训、证券投资技巧实训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实践、金融会计实训、公司金融实训、期货投资实训、个人理财规划实训外汇投资实训等大量实践实习实训技能。证券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有信用;应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这些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将学到的金融证券知识和技能用在证券投资业务的开发、管理、服务、操作当中。证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证券公司、证券咨询公司、民间投资机构输送投资分析人员、操作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

2 把握金融证券投资专业建设的关键

天狮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承认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业资格和执业培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建设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高办学质量、鲜明办学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和专科,服务面向定位是与天狮集团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立足天津、辐射周边、面向全国。金融学证券投资专业建设有很多艰巨工作要开展,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课程体系的建设关键是要理论够用、应用为目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启发式、教学互动、多样化。天狮学院凭借天津市的地域优势,在学科建设方面,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揽聘退休高级专家,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由天津市著名高校的金融学知名学者专家担纲领衔。学院努力培养青年教学业务骨干,教师都具有金融学硕士以上学历,在教师科研和教研方面学校都有比较大的激励力度。为培养青年教师,学院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并在学费等方面给予资助。教学环节关键要有适合的教材,我们选择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证券投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十分重要,我们重视构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开放式办学。天狮学院借助天狮集团产业优势,与天津多家金融公司开展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 开拓证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行业需要大量的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证券经纪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投资顾问等证券应用型专业人才。证券用人单位对证券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要具备沟通、执行、营销、能力强、工作踏实、有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为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沟通合作能力,学院要求教师多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能养成善于表达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热爱金融证券行业工作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讲证券投资行业成功人士案例,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称为股神,但有梦想都是值得肯定。为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股票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虚拟投资交易等。为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问卷活动,让学生经受锻炼,过善于与人交流的关。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学生经历从问卷设计、实施、分析,到撰写报告等,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为培养学生适应证券投资行业工作,首先教师要掌握使用模拟软件交易平台,之后引领学生入门,熟悉证券投资交易各种应用技术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决策、管理等各种心理素质和操盘能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克服理论脱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开拓证券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目的。

4 结论

总之,国内金融市场需要大量证券应用型人才,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致力于为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探索培养人才途径,为天狮集团和天津金融市场,输送证券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新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证券投资学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10:341-343.

[2]周仕通.构建应用型的证券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当代经理人2006.11:148-149.

[3]吴尚燃.高校证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才智2014.10:191

[4]黄日朋,翟明清,桑利恒,王学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研究[J]. 111111滁州学院学报2014.4:121-125.

[5]黄志军,曾祥师,张可斐.对证券投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14):71-75.

[6]张保红.论证券的概念和范围[J].韶关学院学报2012.3:93-94

[7]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63-6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