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8篇

时间:2023-08-04 09:18:56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7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可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7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3

开幕式由赵明先生主持,苏立康、王小飞、王海燕、赵明等专家作了“少教多学”专题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7月30日下午,大会闭幕,闭幕式上首先为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优胜奖获得者颁奖,同时举行了“中国·无棣海洋贝瓷杯”征文比赛活动颁奖仪式和首批立项实验学校授牌仪式。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原定只用一个半小时的首届“教育艺术家”论坛,由于代表们热情高涨,不得不向后延续两小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校长、教研员、教师、名师工作室代表印余人纷纷亮出自己语文教学之剑,踊跃登台演讲,他们就“少教多学”开题研究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对话交流,同时把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呈献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同仁,激起了众多与会者共鸣。论坛的举办,成功地为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合作对话、交流分享搭建了专业平台,充分地展示了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4

空间一:重心前移,强化课题管理的基础性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种主要呈现方式,必须采取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遵循相应的研究规律。基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科研的骨干研究人员因为教学工作的繁重,在课题研究方法、思路等方面存在缺失。在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的关系,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些课题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往往在课题开题后才被发现。实践表明,等问题形成后再去研究如何解决,其效果远不如在问题形成之初或在问题形成之前,就去谋划如何从源头抓起。大市级教科所不能只做课题形成后的管理,不能只放“马后炮”,需要把课题管理工作的重心适当前移。尽量把指导与管理工作做在前面,确保学校课题的研究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重心前移的课题管理,一般有三种形式。

1.教科研骨干专题培训

基层学校进行的课题研究是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或者学科教学进行的前瞻性研究,需要学校管理层和科研骨干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其中,学校领导及科研骨干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将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效。因此,组织教育科研骨干开展一些专题培训,也就成为课题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市级教科所来说,课题的管理主要应通过科研骨干的专题研修,来提高广大科研骨干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对教科研骨干专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如何选择课题、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据整理和分析、教育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写作方法等。

2.科研骨干沙龙

沙龙活动可以为教科研骨干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科研骨干在某个地方或利用某种形式集中在一起,对课题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也是教育科研过程中“同伴互助”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样的同伴合作既可以解决自己课题研究中的疑惑,又可以分享别人在教育科研中的先进做法,进而达到“1+1>2”的效果。

3.专家讲座

教育科研是科学研究的一种,研究的内容常常是自己没有遇到的新情况。因此,强化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就显得非常必要。专家讲座以及与专家互动能使科研骨干在目标如何设计、方法如何选择、子课题如何考量等方面获得直接指导,从而使课题研究者进一步更新研究理念,掌握更科学的研究方法。

空间二:优化管理手段,实现课题管理网络化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课题管理方面的成绩是明显的,但课题管理的手段却相对落后。一方面,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各级课题数量的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市又增加了“个人课题”的研究,对课题管理手段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每个“五年规划”期间,南京市都有一大批规划课题完成研究任务,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一张张证书或仅仅被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大部分人只知道有这样的课题,不能详细了解和借鉴这些成果,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推广。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优化课题管理的手段。通过实践与探索发现,实行课题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这既是适应南京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课题成果推广和扩大课题影响的必然之举。

我们的具体设想是,各部门的课题都要动态生成课题管理过程,以信息化手段了解每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逐步实行课题管理的网络化,以网络化的管理,为全市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供更新、更全的资源。通过改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让所有市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网上管理。市级以上“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哪些已经结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哪些还没有结题,研究到何种程度,预计什么时候结题,都能从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上查询和下载。市级以上“十二五”规划课题哪些已经开题;何人参加课题指导;对课题的建议有哪些;研究动态等都要通过网络为基层的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资源。

空间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升课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课题管理的针对性,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突出核心(重点)课题的过程管理,抓大放小

课题管理、课题规划、课题研究是地方性教科所的重要工作,什么课题重要、什么类型的课题是必须重点关注的,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强调课题管理的针对性,关键是应该学会针对“重点”,抓住核心。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推出了“个人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推动,“个人课题”已蓬勃开展起来。“个人课题”研究是群众性、大众化的教育科研方式,几年累计下来“个人课题”在市级层面已经立项了一万余项,区县级的更多。在“个人课题”研究取得如此大成绩的时候,教师中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个人课题”的重复研究多、部分课题质量不高等等。对“个人课题”是全面管理,还是分级管理,如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新问题。通过实践发现,大市级教科所在群众性、大众化教科研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突出重点,加强对核心(重点)课题的过程性管理,核心(重点)课题在某些领域具有全局性,这类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基础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抓住此类课题的过程性管理,能提升课题管理工作整体的针对性,更能体现地方性教科所在冲击教育热点、解决教育难题中的核心作用。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教育科研方法;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38-02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范。中小学一线教师怎样做教科研,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学习、调研和组织指导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谈谈对教育科研方法、途径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浅见。

一、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应以“小问题、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分层、分类深入扎实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老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新理念,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整体规划、专业引领、科学评价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策略。有专家说:“一线教师搞科研,研究什么?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莒南县一些学校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各类小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

要立足教育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遵循“教研出课题,科研育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思路,倡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在全面推进中提高科研质量。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龙头(主导)课题,以此凝聚人心,使龙头课题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推进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

(一)科研成果的分类

在推广应用优秀课题成果时,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运用方法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生艺术教育和特长能力培养”,该成果在2003年结题后一直被应用;“探究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益”于2005年12月结题后,其成果被评为临沂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直沿用至今,作为指导识字教学的依据。

运用策略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体验三段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其成果现已普遍运用到这几科的教学中。

学校办学特色类的研究成果。如我校的校训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因此,有关读书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和“课外阅读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将会一直运用下去。

对成果的后续研究。如:“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结题后,组织申报了“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研究”,使学生的作文更具个性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及规律的实验研究”结题后进行了“小学科学课中的活动与教学研究”,在后者结题后,又接着进行”科学课中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等。

对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于2011年结题后,我们打算将其延伸到科学课中,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二)科研成果推广的方式

要强化“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推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

科研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课题研究式推广”,就是将成果推广的运作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成立课题组,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研究。在推广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广,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推广方式目前在我县中、小学校进行得比较普遍,是我县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县域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研究”为抓手,以几项已结题的优秀课题深化研究为载体,以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为基地,分层推进课题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切实贯彻落实莒南县教育局“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科研一体化思路,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初步形成了“成果进课堂”的良好势头。

“科研成果课程化推广”,就是将科研成果编成讲义和教材,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让科研成果成为特色课程,进行课程化推广。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成果的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操作方式。将科研成果课程化,把优秀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进修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学习。

“主体扩展式推广”,就是把学生作为推广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运用成果的基础上去丰富、充实成果。这种成果的推广解决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把成果作用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直接受益。

(三)科研成果推广的步骤

1.制定计划

分年级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2.召开课题推介会

我们首先针对要推广的课题举办课题推介会,让每位教师初步了解课题内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实施环节、特征与条件、相关的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该课题,明确成果推广的具体目标。

3.举办课题成果进课堂活动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活动展示课题成果,并且通过评课、议课活动完善提升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每位教师学习践行成果后的汇报课。

4.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课题推广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做好经验总结。

现以正在全县推广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研究成果: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1.读物推荐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明确主题——赏析片段,激发兴趣——推荐读物,拓展延伸

2.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流程:确定阅读篇目——自主阅读——合作交流——释疑点拨

3.读物鉴赏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揭示主题——课内指导,佳例示范——学法迁移,自主赏读——畅谈心得,拓展延伸

4.交流汇报课

大致流程:出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心得——全班交流,梳理提升——师生小结,拓展延伸

5.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流程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课题申报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完整严密的课题申报及课题申报表的填写是完成一项课题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简称为“报”课题。在这一部分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具体包括两个“是什么”和三个“为什么”。

一、说明本次课题研究选的是什么课题

(一)选题的方法

1.问题筛选。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有待探讨分析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从中选取研究价值明显、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2.问题升华。对长期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早已摸索出了不少经验。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并加以提炼升华,使之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其中必然还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这样以来一个个研究课题便出现了。

3.资料分析。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可供选取的研究课题。

4.实践分析。通过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5.灵感转化。教育工作者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时候脑海里可能会突然产生探索研究某一教育问题的灵感。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个灵感并及时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则可能产生一个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1.需要性原则。它是选题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确定课题,使科研能够真正为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服务,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服务。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科研课题的关键,它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科学性原则的要求除了指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外,还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价值。

3.创造性原则。即要考虑新课题的确立及其最终预想研究成果是否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能否对教育科学的进步有所贡献。

4.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一是针对所选的课题看研究者及所属研究团队有无研究能力及占有相关必备研究资料、实验经验、实验设备等条件;二是看课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有无实际普遍推广价值。

5.实用性原则。科研的任务是造福人类,教育科学研究要为地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注重效益主要是要预计课题自身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三)课题的选取与最后确定

选定研究课题的进程大体包括:首先,初步提出笼统的研究课题;其次,对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进行大略的调查了解,以确定该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再次,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和所用手段、所遇障碍;最后,根据主客观条件定下具体研究课题。

确定课题是进行教育科研最关键的一环。具体选择课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紧密结合国家教育的大形势;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的特长和优势;理论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以实践性课题为主;周期较长的课题与周期较短的课题相结合,以周期短的课题为主;整体大课题与单项小课题并行,以小课题为主。课题的确定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方法:课题要面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题要针对实际而富有实用性;课题要有新突破、创造性;课题要从当地主客观条件出发,具有可行性;课题要考虑研究者的工作特点和知识结构。

二、说明本次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二个“是什么”的问题,即破题。初步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比较空泛、笼统的,在真正开始研究时,需要对构成这一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从而使最初提出的问题具体化,抓住关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破题在课题申报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新课题的选择与确立是课题研究参与者的独立作业,课题研究的进行也需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脉络,弄清楚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帮助课题研究参与者更为清晰、有效地把握课题研究的整体框架与实施步骤。课题研究后续工作的开展如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等也应围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破题是让课题研究参与者更为深刻准确地把握本次课题研究活动及宗旨的关键。

三、阐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一个“为什么”。选题是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它决定着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规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点来探讨:①本次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这是被前人所忽略的当前研究的空白地带,是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②本次选题是前人研究或者阐述过的,但是又没有阐述论证得足够全面,需要继续加以丰满,甚至需要在前人所提出观点之上进行寻疑,并加以驳斥;③论述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现实紧迫性,所选取研究课题必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论述为什么能选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二个“为什么”。选题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能否成立还要看课题研究参与者对所选课题的理解把握是否深刻、透彻。论述为什么能选这个课题,即深入分析此项新课题确立和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研究可行性的分析是选题必须考虑的问题,任何课题研究的进行都要以当前所具有的课题研究条件作为考量,如人力、物力、前期有关研究成果等。课题研究可行性探讨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必须考虑将要遇到的困难,如理论、技术、资料、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

五、阐述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部分要解决的第三个“为什么”。阐述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课题,即分析新课题确立研究的操作性。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也是紧密联系的,课题研究开展初期需要合理完整的课题设计作为指导,包括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具体划分板块等。其中,课题研究思路主要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此科研课题准备怎样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及研究方法设计对课题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的选取设计直接决定课题研究是否能顺利开展,并于最终取得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设计是课题研究开展的支撑,良好的研究设计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指导与行动框架,可以为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六、“报”课题的具体要求

(一)“六个不能少”

1.选题缘由不能少

具体指课题申报选题部分应包含四大背景:时代背景,即选题的应然之态,课题研究的理想走向;现实背景,即选题的实然之态,课题研究的现实状况、现实困境;研究背景,即相关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现在所拥有的文献资料,当前研究现状;特殊背景,即课题研究参与者之所以一定要做这个课题的独特的研究背景及重要缘由。

2.文献综述不能少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新动态、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课题研究的前期资料。

3.研究依据不能少

科研课题研究的进行必然要寻求一定的研究依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是阐述有关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现实依据则主要负责阐述开展该课题研究现有相关课题研究状况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支撑。现实依据也同样包括课题研究开展的技术、方法、资料支撑等。

3.研究设计不能少

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对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具体包含九大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设计、框架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设计、经费设计。

4.研究成果不能少

课题申报表的填写要包含课题研究预期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研究成果的撰写表述可为科研选题的确立提供有力保障,一项课题研究如果无法让人看到它可能取得的研究成果,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5.研究团队建设不能少

课题研究团队的建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要建构三大团队:研究设计团队、研究操作团队、研究写作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的明确分工、协调一致及共同努力也是一项课题研究顺利适时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六个很重要”

1.选题题目很重要。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选题最终得以确立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是极为不易的,其中选题题目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一个好的选题题目可以为选题的确立提供更好的支持条件。

2.问题假设很重要。好的问题假设直接关乎科研选题及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呈现。

3.研究计划很重要。课题研究计划直接关系科研课题开展的全部过程与程序,是指导课题研究进程的重要步骤。

4.研究框架很重要。框架为支撑,一个好的选题能否被确立为科研课题,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果,课题研究开展极为重要,课题研究框架便是支撑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5.研究分工很重要。课题研究的开展必然需要众多研究人员的参与,研究团队的建设便是有力保障,各个研究团队的建设及其分工协作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分工合理才能使课题研究更有效率,取得更好的成果。

6.研究特色很重要。课题研究选题环节便要注意创新性原则,选题应有创新性,同时课题研究具体过程也应凸显其研究特色,具体表现于课题研究的每一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学斌等.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及管理探讨[J].科技·人才·市场,2003,(1).

[2]陈小健.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5).

[3]李新荣.质量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4]俞建飞,毛卫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项目申报质量控制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5]尹发跃,王宏杰,余戎等.如何写好项目申报书[J].中国研究生,2004,(6).

[6]文琪,赖秀越,鲜乔蓥.关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7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研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打造学校品牌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能只是重复教学的“教书匠”,教育科研便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青睐。“科研兴校”已成为时兴的口号,几乎在每个学校的发展规划中都可以找到科研兴校的词汇,每个中小学校所承担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不少普通教师也承担了课题研究项目。但是,由于课题研究的功利主义取向、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已有研究成果的标新立异、对课题研究方法不了解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并没有起到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品牌的作用,教育科研应有的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一些学校领导为了粉饰门面或者完成上级行政部门的科研任务违心地去申报课题;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而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之余挤时间东拼西凑撰写课题材料,教育科研成了毫无实用价值的“包袱”。那么,如何让教育科研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觉得可以从继承传统精华和变革现实困境两个方面入手。

一、继承传统――从教育科研的历史积淀中吸取养分

隔断教育科研历史的科研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历史的断流中进行教育科研就会因为缺乏历时性的承继而难以具有理论的丰富完满性和实践的长久生命力,就会像在大海中划行一叶扁舟一样随时都有被风浪打翻的可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需要继承传统的精华,从教育科研的历史积淀中吸取养分。

1.梳理历史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从当前很多教师撰写的课题论证报告来看,很少有教师能够对已有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有的教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部分往往用几句话匆匆带过,有的干脆就将此部分省略,有的论证报告根本没有参考文献。要建设具有学校(学科或个人)特色、学校(学科或个人)风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就必须加强对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研究,因为它是形成具有学校(学科或个人)特色、学校(学科或个人)风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历史基础。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必须对历史上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继承和发展,只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才能将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只有对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才能找寻到历史研究中已有的不足和空白点进行有意义的创新,而不是盲目地标新立异,走前人已走过的路。

2.继承历史上高尚的学术人格

近年来,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不可谓不多,但仔细品味这些论文和结题报告,不少都有“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花相似”的感觉。“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词汇常常见诸结题报告的一级标题或二级标题中,很多理论性的成果因为缺乏一手的数据和实例支撑而变得空洞和扑朔迷离,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却凤毛麟角。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面繁荣掩盖了科研背后的浮躁和虚空,继承历史上高尚的学术人格已经变得迫在眉睫。纵观我国教育史上的伟人,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无论是唐代的韩愈还是明代的王守仁;无论是近现代的蔡元培还是陶行知;无论是刚刚去世不久、退休后坚守教育研究20年成为国内系统研究“形象思维”权威的温寒江老人,还是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叶澜、裴娣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让人信服的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更在于他们高尚的学术人格。高尚的学术人格应包括强烈的学术兴趣和学术使命感、求真求实求准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学术追求、淡泊名利的吃苦耐劳精神等。因此,我们要继承教育家们的这种高尚的学术人格,不断反思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思维与研究对象的适应性,探究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另外,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应景、应急的工作又多,只有继承这种高尚的学术人格,中小学教师才能努力探索教育的真谛,才能在研究过程中自觉抵制各种功利思想的干扰,才能感受到教育科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不断净化教育科研的世界,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精神境界。

3.运用已有课题研究的科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科学的方法是中小学校有效进行教育科研的途径。既然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行列,那么,就要按照流传下来的已有的“科研”的方法去开展课题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编造研究方法。其实,所谓的科研方法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从大的方面来说,课题研究不过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流程;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小学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几种研究方法。研究并不是复杂的事情,很多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曾经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总结,只不过有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有科学研究的“隐形的翅膀“罢了。一般来说,教师只要用心,通过接受几次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培训讲座,能够简单运用这几种研究方法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并不愿意去给自己“找麻烦”,比如在解决问题阶段,也许有老师在不经意间把困扰已久的那个问题顺利解决了,但是,如果该老师不能很好地运用经验总结法的话,便不会对解决问题时有意无意地创造过的必要的条件或创设过的合适的环境去思考去深究。一种新方法的创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科学地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同时还需要科学运用教育实验的研究方法在较长的时间、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检验。就此而言,运用经过“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科研无疑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二、革新现实――从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中寻求前进道路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走出困境焕发生命活力的希望存在于对传统理论的尊重中,也存在于对现实境遇的妥善把握中。现实要求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必须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革新。

1.变革选题的不科学

任何一种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找到教育教学创新的切入点。郑金洲先生说过:“中小学教育科研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是结合在一起的,始终是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的,科研虽然不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充分条件,但无疑是必要条件。”曾天山也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作研究要以我们的事情为中心,以我们现实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一个与自己相关、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课题。”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问题必须直指学校的痼疾,直指教师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么如何找寻这些问题呢?笔者觉得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①从面临的教育教学中自身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中提炼问题;②秉持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从自身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中探求教育规律,寻找新的生长点;③从关注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靠点。

教育科研如果不能以教师日常教育紧密结合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教师就不会有研究的内驱力,而如果没有研究的内驱力,也就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研究行动。另外,教师的选题还应该选择小的切入点,如果选择的课题过于宽泛,那么教师就难于驾驭,课题研究势必难以落到实处,教师就感受不到课题研究所带来的益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研究的兴趣。因此,中小学校有必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杜绝没有问题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杜绝假大空的选题,杜绝超越自己研究能力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跨越学校教育科研与学校问题解决之间的鸿沟。

2.变革课题研究过程的不扎实

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往往被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如何变革课题研究过程不扎实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目标”所体现的是课题研究的方向,是课题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题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范畴和要点。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研究内容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问题研究网络,或者说是分解为一个个的子课题。只有建立问题研究网络,课题研究才能有抓手,才能将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一个个解决。

其次,要大力推行课题研讨课。课题研讨课就是赋予学校日常的听课、评课以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属性,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对蕴含着课题研究新成果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总结与提炼执教者的经验与特色,发现与研究执教者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与意见,真正肩负起改革课堂教学、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使命,达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讨课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以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为根基。听课与评课首先是建立在研究者对承担课题的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基础之上的,研究者只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到“胸中有丘壑”并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课题课的听课与研讨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才能提高研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对象。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源于实践和面向实践的,坚守教育科研的本真要求,就必须以自己或同伴真实的课堂教学为对象进行研讨。只有这样,研讨才是客观的、真实的、有意义的。

(3)以系统思维为引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课还是教学后的研讨,都要以系统思维为引领,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思考:课题研究成果运用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改进的意见有哪些?下一次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4)以文本表达为手段。现场的听课、评课是即兴的,是在动态过程中依靠感性快速生成和发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场域性”,并容易流于表面或笼统。而如果由研究者将听课、评课的过程用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则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精细、深刻,考虑问题更加周全,更能体验到科研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从而进入教育科研的佳境。

(5)以行为跟进为目的。课题研讨课直接指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改善,因此在进行课题研讨课之后,一定要有执教者行为的跟进。执教者一定要根据研讨出来的经验特色、发现的问题或不足,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研讨课是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随意化的一种改进和超越,是教师对事实本质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智慧的跃进,是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的拓展与升华。

3.变革课题研究成果的“单一性”和“闲置性”

当前中小学校往往跟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成果一样,是以结题报告和论文作为科研的最终成果,这些材料一经专家鉴定,结项证书拿到手,这种科研成果便被“束之高阁”而“闲置”起来。即便有些教师有心想借鉴一下其他学校的研究成果,却因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学术性强、借鉴性差、读起来枯燥无味而最终“尽兴而来,败兴而去”。如果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不管用,那么“兴校”又从何谈起呢?如何改变这种研究成果的“单一性”和“闲置性”呢,笔者认为,增强课题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和“草根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扎扎实实做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全过程中,那些经过他们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反复实践、几经讨论出来的极具“草根性”的丰富多样的新观点、新方法、新举措便会涌现出来,这些丰富的草根性成果不一定是学术论文,同样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方案,撰写的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具玩具等。这些丰富的“草根”成果,可能与某些专家的教育理论相比,在结构上不够严谨、在用语上不够规范、在思考上不够高深,但是,这些源于教师日常教学的成果在学校更为实用,更便于同一课题组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更便于教师之间情感的共鸣、创新火花的迸发。如果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仅仅有论文、结题报告,还附有富有说服力借鉴性的“草根性”成果,那么,学校科研兴校的初衷就会得到有力实现。

只有继承传统,在历史的积淀中吸取优秀研究成果、高尚学术人格、已有科学研究方法的养分,变革当前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选题不科学、研究过程不扎实、课题研究成果的“单一性”与“闲置性”,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幸福生活、生命质量提高联系在一起,与学校的发展命运、特色凸显、品牌创建结合在一起,教育科研才能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品牌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学校和教师的生命价值才能在教育科研中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 朱宏英.关于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2009(6).

[2] 秦德林,张伟.课堂诊断:校本教育科研的重要范式.江苏教育研究,2009(5).

[3] 刘长兴.关于学校教育科研走向的思考.天津教育,2009(8).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篇8

教科研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是对未来的探索,教科研与教研不完全是一回事,教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最后回归到问题的解决这个层面。而教研则是从教材教法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教育教学中的新方法、新理念得到迅速推广。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评课的规范要求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间内以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

教科研活动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学习,学习伴随着科研全过程。只要我们立足实践,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相关资料,就能获得真发展。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教法,在学习中进步,在探索中前进。要更好地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投身于教科研

1.物理教师教育科研应该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的实验室,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上课、听课与评课等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话题!

2.教育科研应该研究教材。有些教师连教材的重点、难点都无法把握,怎能不关注手中的教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备课时应以什么为重点,教学全过程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都值得研究。

3.教育科研该研究作业。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特别是作业中的错误,为什么学生普遍出错,经过认真仔细的教学反思,就提供了真实的教育科研资料。

4.教育科研应该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开展各种研究的归宿。初中物理课研究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话题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扑捉信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教育科研,是我们的做法背后,充满着对教育实践的凝重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到底教育科研从那方面入手为好?无论搞什么教学研究,都归结为研究学生,我认为无论研究什么教师都应先熟悉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使自己研究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三、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一是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二是应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 转贴于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及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实际上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布置方面的经验等。仅就物理实验方面可提出许多问题,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而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学生实际出现问题的资料,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等,目的是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四、制订研究方案,应注意问题

1.理清研究思路,尽量结合学校总体教研活动安排合理规范地设计好课题研究方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揭示课题研究价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