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8-06 09:00:55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1

一、“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效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其核心主张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激活阶段、“展示论证新知”---展示阶段、“尝试应用练习”---应用阶段和“融合贯通掌握”---整合阶段,其核心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轮回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上文提到的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问题中心”转化的任务解决中,同时,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掌握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通过中心问题和序列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动力,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问题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要求首先创设一个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任务,再将中心问题和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然后,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一个个解决这些序列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台阶,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终引向中心问题的解决。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始终要以“问题情境”为主线,课堂教学项目要围绕着“问题情境”来设计,它能起到有目的有步骤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上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促进学生的思考性逐渐增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反思质疑的能力。

1.挖掘内容,精心提炼问题串

“以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考验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就是设计怎样的中心问题和问题序列,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层推进直达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并将剖析结果转化为问题,提炼为一个中心问题和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问题的问题串。中心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序列问题要有利于循序渐进推进课堂教学直达中心问题化解。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送礼文化差异性分析”的问题串设计为例,首先设计一个中心问题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gift-giving?;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序列问题,即:How is it important to give the gift? Which can be given? Which can’t be given? Should gifts be wrapped up? How do gifts be wrapped up? Are there any unique customs and what are they? Are there any unique taboos and what are they?

2.研究学生,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知识背景

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以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原动力,让问题在学生的需求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切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而不断缩短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问从中国文化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总结,进而引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文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周边国家、以及英语国家社会背景知识的储备来设计问题。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节日”的问题设计为例,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如:节日名称、时间、起源、庆祝形式等;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讨论他们了解的海外节日。

3.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带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背景,学生容易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取有关的学习素材,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且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称谓”的问题设计为例,有一位名叫“林晓峰”的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你可以如何称呼他?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展开拓展性的讨论,如:如果他是你的老师,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学哥,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老板,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你的老板又帅又年轻,你能称呼他“帅哥”吗?如果你们第一次见面,你如何称呼他?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非常想知道其它文化背景下,如何称呼一个人。

4.拓展知识,鼓励学生探究相关联问题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教学

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逐渐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也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7年5月以来,全国近百所大学获批为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三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单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的MTCSOL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国家汉办在旧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认证的有关标准和中国汉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要求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每个次标准做出了详细解释。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其要求汉语教师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1]针对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设置。除了让学生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种人们能够积极乐观地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以便激发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使恰当有效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得以解释: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在交际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自信,不仅能在交际中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量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含有二十四项问题,能够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要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2]度量表的选项分为五个程度,每一程度对应相应的分数。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答题,最后统计分数以判断其跨文化敏感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学会在该专业每届硕士生上课的第一天和课程结束的前一天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目前,学校已接收两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两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期初的调查结果与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学期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分值最高,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分值较低,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期伊始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在过往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同时在交际中能专注于互动,但在交际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际愉悦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并没有享受其中。针对这一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增加了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时间。学期末的调查显示,交际信心一项的数值上升最多,交际愉悦感其次。这说明,在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这能使学生尽可能靠近国际汉语教师的标准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层的含义。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有能力成功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需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批评地识读对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即通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实现。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呈现多模态化,因此我们交际和认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态、多元的,仅仅掌握传统的识读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国际环境下的交际。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3],认为随着传播媒介带来的交际方式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获得意义。[4]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建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效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是指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设计”,包括意义的主动设计和社会未来的积极设计,具体地说是可利用资源的设计、设计过程及重新设计。[5]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时操练。[6]北京理工大学依据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明确指导是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讲授;情景操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视频、PPT等资源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批判性框定是指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文化语境中体会的不同文化含义,深层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输出,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改造时操练是指学生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北京理工大学按照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见表1.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1至8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授为主,授课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9-14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从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在课外,安排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体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过程。15至16周仍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行选取汉语教学知识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并演示。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探究

跨文化教育是两种或多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教育,在专门设置的本民族文化环境中使受教育者了解非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的教育。

一、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受教育问题

教师是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引导者。跨文化教育一直是外语学科的隐型课程。目前全球外语教育界都公认,外语教育必然涉及外国文化教育,语言教育不可能离开文化教育进行。实际上,单纯地外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活动。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除了保留原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外,还强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训练语言技能转为对文化的学习,这是对大学英语原有教学理念的颠覆,也很好地印证了跨文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时代性。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执行者、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其自身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跨文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校英语教师自身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他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有技巧地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技能。作为大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引导者之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跨文化教育整体实施的先决条件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变革带来的挑战,反思自身在观念、方法、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地位的变化,主动适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新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单一教材的执行者、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和“教书匠”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导航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学者和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转变。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跨文化交际至今,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讨论和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只有极少量的论文提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

有调查表明:外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不高,教师普遍感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尽管外语教师在语言知识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被调查的教师85%为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但距离教育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更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实践的需要。

由于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足,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致使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严重缺失,自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不尽人意。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应当尽快得到推进,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为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有关部门及院校应更加重视教师的跨文化发展

调整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要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前提是必须有一大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通才。目前我国无论是各语言类院校,还是每个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数着力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却极少涉及跨文化、多元文化或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学科,局限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多成为今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力军,当他们在处于多元文化情景中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去解决文化差异、矛盾与冲突。因此,这些院校应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聘请一些跨文化交际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是说,在专业英语课程中适当设置跨文化交际学科,以适应未来大学英语老师的要求。

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增加跨文化培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师观念、能力的显著提高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只有把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专业成长。有关部门和相关院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师培训,增加高校英语教师出国学习、进修的机会,为教师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加跨文化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些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以及与外界文化的碰撞,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自我、认识他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从而构建一支观念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新角色定位的英语师资梯队,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研究者应多关注教师跨文化教育问题

研究者应多关注高校教师跨文化现状。目前我国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大多都是学生,而关注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现状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事实上,教师是整个教育环节的启动者,教师得到良好的跨文化教育,获得过硬的跨文化能力,是学生跨文化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国研究者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发展情况,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及时的评估,针对其发展问题提出有效切实的提升途径,并跟进关注其后续改变或发展。

研究者应积极开发合适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模式。有效、合适的教师跨文化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加快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发展。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应依据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设计。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既包含广义的跨文化培训,又包括针对性跨文化培训,在形式上是多种培训模式的组合。在培训的内容上也要考虑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培训模式。研究发现了一种适合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模式,其包括四个阶段:与外国人的互动活动,海外短期体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果向教学转化,以及专家评估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为培训者提供培训过程监控的依据和培训后评价教师的依据,使培训趋于整体性。教师的培训也要体现对教师这个社会群体的针对性,在培训设计中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培训模式应该更加强调培训前期的实践性和培训后期的对教学转化的能力。此外,因为培训的时间有限,培训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把培训的中心主要放在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技能、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上来。培训的设计要严谨周密,突出重点,并随着培训取得的效果不断跟进,使之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也应该提高跨文化意识,积极配合和参与研究者设计的专业培训。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4

在今天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个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增加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活动,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在全球和国内环境有目共睹。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解读

随着跨文化交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普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在语言学研究和其他相关领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学生或社会各界有各种跨文化需求的人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如跨国公司人员、导游、涉外工作者等等,而对于教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任务的承担者,却鲜有人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匮乏。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自从霍尔在1959年提到跨文化之间的人类学,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演变成一个复杂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跨文化交际研究戏剧性的增长。这表现在:从理论研究方面看,随着社会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被纳入高校外语教学水平评估和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的内容之中,所以开展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二十五名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所高校的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专业和非专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它们分别代表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答案设计采用莱克特五级量表,其形式是从“非常同意/我经常这样”到“非常不同意/我从不这样”。

四、研究结果分析

测试数据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有关跨文化的研究沟通能力,其方法或评价从研究者更多的关注,这主要是邓炎昌,Gudykunst,鲁本,怀斯曼,Spitzberg。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在后一项上相对薄弱。近年来学生大大强调,这影响了在中国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方向。因此,高校英语教师亟待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及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提高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于增加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其中又以社会规范、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方面的知识为重。

2.大学英语教师的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的保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受试者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性别、学历、职称、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无论是在各个测试层面还是整个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从表面上看,上述结果似乎与我们的假设背道而驰,但是如果将其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即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着内容结构上的缺陷,因其只注重语言结构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关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述现象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由于教学体系中没有跨文化部分内容,同时在教学大纲中又不要求教师传授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一个人学习的时间越长(学历),授课时间越长(职称),以及用英语授课的时间越久(授课对象),其能力的增长不外乎就是掌握了更多的词汇,更精通的语法知识,以及更精于课堂知识的传授。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方式为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因此,老师应该负责开发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一切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但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学历、职称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并未对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肯定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它依然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持现有教育特色的同时,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内容的传授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教材设计、教学大纲以及各类英语等级考试方面添加这部分内容。

(2)跨文化交际经历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各个层面上产生了显著影响,经常与外国人交往的受试者的得分远高于对照组。鉴于受试者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与外国人交往的频率就成?樘岣咂淇缥幕?交际能力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

(3)建立校际交流,派高校教师到目的语国家接触外国文化,直接体验(Immersion)目的语的民族文化,参与该文化,以达到用目的语的文化来评价跨文化交流心理感受的程度。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和沿海发达地区已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4)让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直接到目的语国家进修学习是不现实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主动地接触目的语文化,如利用原声影院、卫星电视节目来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再者,鼓励高校教师阅读大量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是一个社会的全景图,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教师们也可以增加有关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5)问卷结果分析还显示,年龄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低年龄层(≤29)受试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英语教学改革,导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在内容、方法等各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不同。这说明已经实施的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效。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距离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强和深入英语教学改革,将跨文化知识内容贯穿到教材设计、教学大纲以及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中。在现阶段,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队伍,应为各个层次的教师举办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结论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薄弱环节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既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涉外交往中,更好地适应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这是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重点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教学路径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正视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存在问题

英语教学“教”的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但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些英语教师觉得,英语教学课本内容简单易懂,所含信息量少,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语言虚假和情景不实等问题产生,反映出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表象及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的失误频率较高

不少学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失误,这些失误通常表现为:语言知识错误、语用技能不足、交流情景不符、交际策略不妥等。如,称呼、问候、感激、道歉、肢体语言等,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不相符合;失误率从高到低排列的项目大致是:社交规约、社会价值观、时间观、会话原则、非言语交际行为、言语行为、英语国家知识。如,在英语演讲大赛上,我们的参赛选手与外籍教师情景交流,当外籍教师对参赛选手用“How are you?”打招呼时,不少选手都会回答:“I’m fine,thanks,and you?”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回答是不符合当时情景的。

(二)有的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缺乏

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的成分严重短缺。多数学校教学评估方式的主要依据为考试,不少英语教师以应试为指挥棒,各种教学活动都围绕应试展开,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英语老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跨文化交际理论,缺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研究。与少数重点大学的英语老师相比,多数英语教师出国深造进修或者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不多,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更少,对英语文化的深度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对英语国家的宗教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导致了跨文化教育专业技能的缺乏。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参差不齐

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听、说”的能力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强,即便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不够持久,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多数学校英语课堂以大班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口语实践机会少,学生用英语交流时语言知识错误和语用技能失误频繁。尽管一些学生经过指导和勤奋操练,口语表达可以相当流利,但是由于缺少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策略不得体,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广大英语教师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引导,确保取得实效。

(四)部分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似乎倾向于甚至热衷于关注西方的流行和时尚文化,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中国文化、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但并未得到中国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常常出现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交流质量,也大大削减、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时代人才。

二、明晰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路径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广大学生的参与配合,英语教师的亲力亲为,等等。但是,英语教师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教学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付诸实施,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互动,确保教学效果。

(一)找准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职能定位

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英语教学的最高目标不能定位于应试,而要定位于“熟练并准确应用到实践中”。所以,英语教学活动一定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利用教师自身过硬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导入英语文化知识、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知识,从容面对外来文化,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因为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

(二)激发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热情

各级教育机构必须重视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热情。一方面,要采取理论探讨、学术交流、办班培训和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及评先创优、奖勤罚庸等多种形式,调动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积极性。另一方面,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创建包含异域文化因素的课堂环境,营造一个西方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开设有关高文化语境与低文化语境差异的课程,组织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使广大学生不断丰富外国文化的背景知识,生动、具体、深刻、全面地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

(三)改进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校需要组织开展一些国际交流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然真实并能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情景,让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自己所犯的语用失误,总结特定场合所用语言的特点,真正把所学的语言用“好”、用“活”,提高流利性和得体性。学校还需要尝试开设“英美国家文化”、“英文影视赏析”、“英语演讲与口才”、“交际策略”等课程,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认识和感知中英国家的文化差异,体会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

(四)提升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师资素质

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强化英语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认识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时空观和词汇内涵、母语干扰及交际思维、交际礼貌、交际方式等诸多方面中存在的差异,并将文化信息融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传播英语文化,帮助学生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意义。同时,还要加强语用能力修炼,注重交际策略研究,建设素质高、专业强的师资队伍,带动和教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完善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学活动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本领的重要平台。教师则是跨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授课事关跨文化教育成败。当前,要针对英语跨文化教课设置缺乏具体、明确和规范、统一标准的状况,把握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文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改进教学步骤

英语跨文化教育要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步骤。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学习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真实学习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媒体技术及传统手段查找与学习目标有关联的各类信息;

4.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分享各自观点看法,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测试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评价结果表明意义构建不成功,就可对以上步骤适当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二)选好教学内容

英语跨文化教育初期选用的教材应重点介绍社会习俗、日常生活方式、问候、称呼、道歉等交际习俗和礼仪,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英汉词语意义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一些便于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简单语言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初期以外的教材可以涉及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和哲学等内容,教学内容主要讲授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等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以英语为第二母语的各种文化,增强对价值观念、时空概念、解决问题方式等深层文化内容的理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21世纪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影像资料和信息资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讨论、协作和相互支持,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赋予学生文化和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四)增加课外实践

增加课外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少,要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教师除了课堂上进行场景模拟、口头报告、演讲、辩论、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外,还要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适合学生水平、有助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任务型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聘请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专家或外籍教师开展讲座、讨论等,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强化对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1965.

[2]Hymes D 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3]罗颖德.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贾嫦娥.用文化浸润语言.科教文汇,2010.

[6]施艳.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意识.学英语报,2010.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矫福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为百年华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9]田翠娥.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09/2011.

[1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商职商英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718.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9-02

一、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教师比较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商务交流中各国所体现的文化类型有所不同,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以及行为模式等。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国际市场对能使用英语熟练、有效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外,更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商务情境模拟对商英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商务情境模拟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能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场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亲身实践,使学生得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活跃学习气氛,改善学习方法

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巩固学到的各类跨文化交际知识,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情境模拟的互动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并运用各类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取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商务情境模拟势必会借助各类多媒体手段,而这些辅助手段的运用和课堂讲解相得益彰,使抽象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此,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各类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为实际操作,学以致用。

三、举例分析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怎样运用商务情境模拟

笔者目前从事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使用的教材是《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此教材根据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际操作,因此运用情境模拟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处理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活动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笔者以教材中Module 1.2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tails一课为例,简要分析如何运用商务情境模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此模块主要介绍在商务环境中商务人员之间如何打招呼、自我介绍(介绍职务以及工作职责)。本模块涉及名片的设计以及工作职责介绍,而这两块内容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若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听力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听对话,并完成书本上的题目即可。但若仅是这样,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显然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应掌握名片设计的格式和内容、收送名片时应注意的礼仪,如何介绍工作职责等。因此,笔者认为可按如下设计进行情境模拟:

(一)前期输入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本身的任务,通过听力、阅读两种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打招呼、自我介绍的相关知识,为后期内化做好一定的铺垫。这一部分可以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

(二)情境模拟

为了帮助学生知识内化,教师可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训练让学生表现自我。此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场景,如当地商会组织的商品交易会。将学生分成3人/组,设计几种不同职务,如生产部经理、人事部经理、销售员等,或者学生可以采用另外自己感兴趣的职务,为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并考虑自己的工作职责应包含哪些内容。为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同时为以后的对比教学提供一定的素材,教师应告知学生情境模拟现场录相。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情境模拟的准备工作在课后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情境语言的正确度、学生演绎的专业度、其它音视频辅助手段的运用。

1.教师可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设计情节、修改语法、句型、跨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错误。如以Tom Smith为例,打招呼时学生可能会称Mr.Tom,针对这类问题,教师需指出英美人名的构成以及正确的称谓方法;再如递送名片要注意的礼仪,是否用双手或者右手正面朝向接名片的人递送;接对方名片时又是否用了双手或者右手,并仔细地浏览名片后认真保存等。这些方面在情境模拟中很容易被发现并强调。

2.帮助学生理解、整理教师所提供的其它音视频辅助材料,如教师可提供《走遍商界》视频,让学生模仿;或者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在线翻译网站,进行适当的汉译等;

3.教师协助学生准备拍摄器材、服装、道具等,这样可营造一个更商业化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更直接的效果。当一切准备就绪,在脱稿的情况下,学生利用自己所选择的身份相互沟通交流,同时教师负责录相、后期制作等。

(三)评价总结

模拟结束后,教师需及时总结本次模拟,可鼓励全体同学观看视频、参与评议,对所有学生的表现加以较客观的评价,总结本次模拟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如学生在应用“OK”、“Welcome”等手势时是否正确。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某些跨文化能力方面得以强化和巩固,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尽可能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接近真实的商务环境,激发学生完成从“被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的飞跃,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务环境中完成交际任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静.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法研究[J].现代企业教学,2008,(12)下期.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刘美玲.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倍,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60-66.

[6]兰昌勤,曾洁.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外语界,2004,(4):24-30.

[7]何自然,商务英语概论[M],长活: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胡建成,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3,(4).

[9]孙喜亭,张正东,王守付.商务英语交际能力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1]SteveKulich强调,21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终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这凸显了当代教育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欠缺,跨文化交际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知识输入多而输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师必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在国际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翻转课堂的内涵

2.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核心思想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的建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储备,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3)强调“协作学习”:开展会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批判地探讨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上,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协助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正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针对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一种微型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同时,“MOOCs”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吸纳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强调“互动、交流、反馈”和“在线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3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

RobertTalbert[4]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在课前,学习者采取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信息输入,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总结、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消化知识,发现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MikeByram[5]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1)了解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把握交际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2)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3)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摆脱“文化定势”,开放大脑,解放思维,用包容的方式去和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翻转课堂”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协助能力,来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3.2实施条件

3.2.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制作完成的微课或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国文化知识的平面展示,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不断更新的素材和技术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立体展现。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课程分为不同主题,每个主题需要提炼成约10分钟的小视频,其内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识,更要能引发思考、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微课或慕课的优势。3.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微课来学习和思考,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安排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的复习和巩固,这种“逆向”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认知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更强,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3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选择和接受,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做好的知识准备后在课堂上会更自信,表现也会更活跃,这正能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导向。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宽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在课堂上,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更有“勇气”来提出问题和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骤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许力生教授主编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为教学内容,笔者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3.1课前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interculturaladaptation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视频的内容充实度、互动程度以及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点和术语(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来突出视觉效果,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后,学生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巩固知识要点并拓展思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被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事实”,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并不懂如何应用和实践,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来,从文学作品、新闻案例或影视作品中选取一些“文化适应障碍”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切身经验,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实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进行过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3.3.2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知识点的巩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将重点难点(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炼,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对知识点存在的理解问题。(2)案例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的讨论,每组约3-4人。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过程有理有据,目的性更明确,这就避免了出现无意义的争执,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环节相比,大大提高了讨论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转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及时解答问题。学生经过课堂协作学习之后,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心得,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打破“固定思维”和“答案唯一论”,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和发扬创新精神。(3)教师反馈。学生课堂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来指导,纠正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评判性思维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撰写反思日记。(4)评价。翻转课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协助学习中的表现、成果展示、案例报告、反思日记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应对各种纷杂的文化现象。

4教学启示及反思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合作

随着我国国际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迅速增加,跨国境的社会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外国投资为我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模式,而这些理念、价值观与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等外在环境,所以管理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文化现象。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撞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影响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的冲撞表现为异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外来文化、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本土化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另一方面,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个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论是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合资企业,或是跨国收购与合并,都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差异、观察问题的角度、文化价值与标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等等,这些差异均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误解或冲突。因此,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经济合作的成功不仅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足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交际和能力层面,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现代交际学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力,是指交际主体要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巧:性格特点包括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人有效交际的愿望等;交际技巧包括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幽默感以及得体地吐露真情等。

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简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涉及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新思路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Kealey和Protheroe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试图改变人们的基本个性和特点,而是增加其社交技巧、处事技巧等,因此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是增加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改变行为方式,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视学习者的需要而定,学习此类课程的目的包括: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短期出国公干、长期驻外国工作以及外交与文化贸易等。学习者的目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我国教育部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和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的需要。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听、说、读、写课程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情感能力培养等。

(二)教师的角色与课程设计

新型的外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其身份可以是引导改变的媒介、顾问、管理员、跨文化交际者、文化导游、学习者和评估专家。在诸多角色中,引导改变的媒介是重要角色,因为教师要决定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讲授型或是经验型,泛文化还是专门文化,面授与分组讨论或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模式。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ghes-Wiener认为,课程设计前,教师应该进行学习者的能力评估,包括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交际技巧等。具体来讲,设计步骤为:评估学习者需求;明确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学目标与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学习者协商学习合同;进行培训;评估课程效果和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Gudykunst等对跨文化培训的各种方法做了研究和总结,把各种不同的方法归纳成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非文化特色试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四个门类。

我国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比如在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等。交际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教学重语言成分学习而轻语言实际应用的局限性,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作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重复者,而是实践的创造者。教师不仅对提供的案例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联系已学理论,大胆进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性。任务型教学法即根据具体的商务场景,设计如下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对话、讨论、报告和口头练习;进行各种情景下的会话训练,包括商贸谈判训练等等。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应该指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其他文化背景下主体行为的归因分析,要求学习者从异文化角度看待问题,训练所涉及的关键案例应该是假设能引起文化差异误会的案例,例如:描述有可能产生误会的情景中的关键案例;关于目标文化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问题;为同一个关键案例提供多个解释,学习者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并检验其合理性,准许补充解释;进行同形归因,学习者用目标文化标准去分析事件,并作出合理解释。

Albert认为,构建文化敏感训练需要有效的文化信息、研究方法的专门技术、广泛的数据收集、专业文化知识、观察、写作技巧和对细微语言差异的敏感度。然而文化敏感性训练虽以移情为目的,即用其他文化看待其文化现象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同化,这里的文化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意识,交际主体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才真正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持续深入,人类社会需要经常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合作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互惠双赢正是伴随着资本与技术国际流动的必然趋势。我国国际投资与融资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冲突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经济全球化,无论对我国政府外事培训研究还是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从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者本身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