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医学基础诊法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7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2

关键词: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特征

中医脉诊具有微观性、辩证性、多维性、个体差异性、时间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中医脉象的主要内涵在于,在一个多维空间内,同时具备势、形、数、位等基本脉搏要素,具体来看,中医脉诊涉及脉搏的时间因素、波动范围、脉形、走势、节律、频率、力度和脉位等多方面的概念。所以,对中医脉诊进行研究分析,应结合其多维空间特征,对脉象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因为患者病情通常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患者在邪正盛衰、病性、病因、病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脉象较为复杂。在进行中医脉诊时,应从其脉象的产生机制和表现等出发进行综合分析[1]。

二、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困境

所有脉象的产生均具有势、形、数、位等几个方面的属性,以及流利度、硬度、强弱、长短、粗细、节律、至数和深浅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各类特性之间相互组合,即成为各式各样、形形的脉象形态。各种脉象的特性和属性均可作为中医脉诊的依据。现阶段,临床上尚未出现一种能够同时反映两种属性的传感器。因为不同属性和特征所使用的设备性能与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其描记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医脉诊所绘制出的各种脉象图测量指标参数和波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尚未形成统一的脉象图诊断标准,这就对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相关中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很多中医学临床医师都以西医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检查方法和原理出发进行研究,并从外周血管压力、血管周围组织结构、血液黏稠度、血液成分、血管弹性等角度出发进行论事,这一研究手段的基础在于生物学信息所导致的人体病理改变,因而并不属于常规的中医学研究范围。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天人相应的辨证思维,在中医脉诊方面,十分重视空间状态的特征和变化,这与中医学体系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而其他血液流变学和心血管系统方法无法完全替代[3]。

三、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第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符合实际的中医脉诊临床研究体系。中医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一方面要符合科学性、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优化整理等方法,实现中医脉诊的规范化发展,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切实形成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脉诊体系。仅仅依靠患者的脉搏图仪检查结果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中医脉诊现代化。就现阶段的临床实际情况来看,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不仅与中西医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关,还涉及电子工程学、流体力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多学科相互协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体系[4]。

第二,增强中医脉诊研究的规范性。中医脉诊研究的规范性是逐渐减少中医临床脉诊主观性影响的主要方法,能够与其他客观化、计量化的脉诊数字技术相互协同,从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中医脉诊规范化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相关中医学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且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较高的脉诊方法,这还需要相关政府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协同努力[5]。

第三,优化整理中医脉学相关理论知识。中医脉学理论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常规形式理论和方法,其常见形式为“如果A那么B”,然而,这一理论形式中,仅有一少部分属于完全的普遍规律,而大部分均属于以概率形式存在的规律,也就是“如果A那么B的几率为百分之几”,另有一部分形式属于偶然的概括,也就是“如果A那么可能是B也可能不是B”。由于规律可以用于为与事实相反的条件提供依据,则上述的相关理论无法成立。若全部医学研究人员都将常规的中医脉学理论当做普遍形式的陈述,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中医脉学普遍形式的全部论述,都应以实际为基础,加以最终的检验,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医学研究人员应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在临床实践中重铸和锤炼中医脉诊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四、结语

按照现阶段的中医学研究结果,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化的中医脉诊传感器或是物理量,且对于患者脉象检查的两种属性资料的采集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由此可知,中医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在进行中医脉诊研究时,应从多物理量、多角度出发,通过中医脉诊传感器采集患者的脉象信息。中医学研究人员应从中医学辩证思维模式出发,对中医脉诊的机制和方法进行针对性分析,最终形成灵敏实用、多方面反映脉象信息、特色规范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医本质的脉图诊断方法,以充分彰显中医学脉诊的精髓。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在继续增加中医学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转变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由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学科的现代化中医脉诊体系,从而真正有效地为临床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闪增郁.中医脉诊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77-78.

[2]葛丽娜.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之我见[J].现代中医药,2012,32(2):9-10.

[3]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41-42.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3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模拟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eaching Reform of Clinical Simulation Training in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NG Wen-na,LI Guan-hui,GAN Hui-ju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2):141-144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a quite practical course,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inspec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Aim at th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Diagnostics of TCM,we carried ou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and constructed a team of TCM’s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reform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embodied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TCM diagnostic thought as the core.Through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we have gained satisfactory effect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of TCM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Therefore,summariz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CM clinical simulation training i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this course.It plays a key role that the course of TCM diagnostics links the basic theory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First-author’s address:Research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36

中t诊断学的主体内容为四诊与辨证,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石,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1]。中医诊断模拟训练教学是实现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四诊知识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分析判断病位病性,总结证型的辨证过程[2]。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学时偏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采取分小组教学,每个小组15人,由一个专业老师带教,逐一对学生的四诊操作进行指导,规范了四诊的基本操作,并开展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临床模拟训练,分层次开展虚拟诊室的训练,从而完成了教学内容与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判断疾病、诊察病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3]。中医诊断学采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获得病位与病性,并归纳总结出证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且中医诊断学中四诊部分知识点多而且零碎,内容描述抽象,不利学生掌握。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辨证部分是需要综合分析四诊信息,然后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辨证结果,中医诊断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后期在临床上常常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准确、规范的收集病情资料,从而缺乏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思辨能力[4-6]。针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改革了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拟训练教学,在模拟诊室、模拟病房进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并开展临床实践操作[7-8]。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目的是突出中医诊断技能与临床辩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明确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9-11]。为适应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需求,开展了40学时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中医诊断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实践教学内容、运用新技术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从而提高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效率。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从而使中医诊断教学内容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得以落实。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与学的特点是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关键环节,应在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下,从而充分利用舌诊软件、脉象仪等教学设备,开展一系列中医四诊与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借助虚拟门诊,强化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训练[12-14]。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虚拟诊室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以中医诊断基本技能与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重点,采用规范示教、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分层次开展临床模拟诊疗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所以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符合中医药传承模式与经验医学诊疗疾病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了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虚拟门诊辨证实训,是中医实践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配置了舌诊图片、脉诊仪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学生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配置了各种临床典型案例的教学系统,灵活多样的开展案例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辨证能力[15-16]。虚拟门诊辨证实训,配置证素辨证系统,按照门诊的实际情况,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角色,进行自我训练,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6-9]。中医学院中医证研究基地拥有1个福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健康辨识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个福建省高校中医证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舌苔脱落细胞实验室、四诊资料标准化采集实验室、证素辨证与数据挖掘技术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研究中心、证候客观化研究中心),为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 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内容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在广泛开展学生调研的基础上,对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如舌诊图片、辨证案例等,经过教研室反复多次的论证,确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临床模拟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主要分为诊法模拟训练、辨证模拟训练、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17]。诊法模拟训练,以望诊、问诊、舌诊、脉诊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辨证模拟训练,以各脏腑典型病案分析训练为主;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以模拟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资料收集、辨证分析、住院病案书写与熟练使用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为主。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与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教育理念相同,教育效果是一致的,即通过相对真实的、可重复的、规范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18-21]。

2.3 改革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手段 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面,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自我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的,探索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新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侧重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处于被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2]。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课程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降低文字演板,增加形象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加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机会。望诊中舌诊,在传统教学手段上配合舌诊多媒体课件,采用典型舌象图片与影像资料,诠释舌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舌诊的相关内容;舌诊的练习方法,在观察舌诊图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相互观察,从而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充分理解舌诊的临床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具有典型舌象的同学,写好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然后集体讨论,并由老师点评。这种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机会,增强了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并从运用所学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23]。

开展模拟训练,模拟医院的医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热爱患者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基本临床诊疗技能,真正掌握中医四诊技巧、辨C分析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又避免了学生直接上临床无所适从的现象。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熟练度与规范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如舌诊模拟训练,采用舌诊图片、典型图谱等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辨识舌象的准确性;脉诊模拟训练,采用分组同学之间互相诊脉,运用诊脉八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至数、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将复杂的脉象分解成简单的要素,使得脉诊更具有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和操作步骤,并对常见脉象有感性认识,以体察不同脉象特征,通过反复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诊察脉象的能力。

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施效果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锻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训练,激发了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开拓学生的临床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强化了技能培养与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增强了四诊操作技能与辨证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1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一门联系临床各科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四诊资料收集,运用中医理论与思维辨析病情数据的方法与技能,其过程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因此,临床的反复训练,是学习与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的必经之路[24]。医案是临床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以典型医案作为实践对象,是中医诊断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临证特点是中医辨证思维的训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医案的规范化、辨证的标准化等,实践研究主要是启发式案例教学、虚拟诊室[25]。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并了解现代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程凯,车志英,樊蔚虹.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90-91.

[2]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3]闵莉,林雪娟,杜含光,等.中医诊断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5,56(4):271-273.

[4]杜含光,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瓶颈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71-974.

[5]李甜,刘雪梅,陆小左.对《中医诊断学》现有教学方法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136-137.

[6]张锁,郭静,郝海霞,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159-161.

[7]高秀娟,马会霞,齐峰,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4):360-361.

[8]胡志希,周小青,袁肇凯,等.中医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4):27-28.

[9]杜彩凤,赵勇, 李晶,等.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5-106.

[10]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强化问诊训练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16-17,31.

[11]王佳佳,刘文兰,杨铮,等.探索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69-71.

[12]潘丰满.《中医诊断学》问诊“四步”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21):90-91,102.

[13]郝一鸣,李福凤,燕海霞,等.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和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84-1485.

[14]洪芳,曹燕亚,张伟妃,等.中医四诊技能训练平台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法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5,34(2):40-42.

[15]祝美珍,刘燕平,马艳君,等.基于临床适应性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2):148-149.

[16]高秀娟,吴范武,齐峰,等.提高中医诊断技能培养中医诊断思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128-129.

[17]李晶,杜彩凤.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1):31-33.

[18]屠金莉,曹立娅.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创新对外临床实训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49-151.

[19]李洪娟,王天芳,马文珠,等.中医诊断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2):35-37,44.

[20]祖强,金桂兰,陈荣明,等.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8-90,106.

[21]O雪莲,刘渊.《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22]黄桂成,金桂兰.部级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2061-2063.

[23]甘慧娟,许克祥,杨朝阳,等.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2):62-63.

[24]邹志东,李冬华,范晔,等.《中医诊断学》辨证实践课的循序渐进教学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3,19(10):139-141.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4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教改 辩证训练软件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3-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观察病情、判断病情及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不仅作为中医学专业所有课程中的主干课程,而且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其对于临床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外,增加现代化辩证训练软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辩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等的训练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意义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临床上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临床技能的训练上,医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病人,而不是书本中所出现的文字和图片,常常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病人紧张、不能将理论准确运用到实践中等种种原因对病人造成伤害,使病人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临床教学造成影响。近年来,因医学生而出现的医患纠纷时常发生,很多病人认为医学生对其造成了伤害,在心理上对见习及实习的医学生均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禁止了在临床上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道具”的做法,使医学生们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使其在初次进入到临床时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培训,使医学生能在四诊诊断能力上得到提高。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色、神、形、舌象、五官、皮肤等,以发现异常的表现。“闻诊”中医生可运用听觉诊断病人的呼吸、语言、呕吐、咳嗽等声音,也可运用嗅觉对病人排出物的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进行诊察。通过“问诊”询问病人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病人的既往史、自觉症状等,从而可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史、诊疗等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轻触病人的脉搏和轻按病人的手足、腹部等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及相关异象,了解到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方法可收集病人的症状、病史和体征。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和四诊诊断能力两部分,而“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只能提高医学生四诊诊断的能力,对中医诊断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针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还是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举例分析为主。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例分析,更不能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比较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们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都是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授讲,且案例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这样便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性,很难达到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所以,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需要能提高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除了在实验课上可供学生使用外,还可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的缺乏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到临床上的情况,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方法探讨

目前已推向市场及正在研究的能够为医学提供辩证结果分析的软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种是对临床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软件均是针对临床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没有一种软件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因此,此类软件不能适用于基础教学,主要原因有:①此软件中没有大量与书本相关的病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供分析。学生可通过自行输入的方式对病案进行输入解决,但由于在中医术语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性及软件开发设计者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此类软件所给出的辩证结果不止一种,且在用语上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开发针对基础教学的软件需提供较多的典型案例且要满足辩证结果与教材的表述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认知。②目前市面上的辩证软件均是直接就给出辩证结果,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分析过程。此类软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因此可以直接给出诊断结果。由于思维分析过程这个对训练学生的辩证能力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因此此类软件不能用于基础教学。用于基础教学的软件还应加强针对性,能提供具体病案辩证分析和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

开发具有人机对话的辩证训练软件应用到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教改中切实可行的辩证训练的方法之一,达到为社会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群,修宗昌,武哲丽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创新[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26-1527.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5

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医诊断学应用PBL教学法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学效果良好,但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内容,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法的应用亦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PBL 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我们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就此论述如下。

1 中医诊断学应用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辨证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难度,单靠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以“填鸭式”灌输的方法很难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中医辨证思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缺乏横向思维,并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对中医的信心和兴趣。PBL教学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中医诊断学PBL教学中,教师并不以讲台上演讲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学习,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因此在学习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生以他的个性和特征学习,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中医诊断学及其它中医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真实的病例中,使各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加强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①解决问题的技能;②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③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④获取和评价、传播信息的能力;⑤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中医诊断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很有必要。

2 中医诊断学应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和选择性

PBL的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及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在医学课程的PBL学习中,学生们是从开放性的、真实的临床问题入手开始学习的,学生们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而获得和理解知识,而且,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依赖于他们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之间的一致性、依赖于解决问题的成效。因此,实行PBL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教学内容也应该适合PBL教学的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分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诊法是辨证的基础,且内容较为零散,条理性不强,难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因此不太适合PBL教学;而脏腑辨证是辨证部分的核心内容,条理性强,与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及其它辨证方法联系密切,易提出开放性的、真实的临床问题,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地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且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已掌握四诊、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非常适合PBL教学,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因此,中医诊断学应用PBL教学法具有高度的可行性,最合适的内容是脏腑辨证。

3 中医诊断学应用PBL教学法的效果

我校参与中医诊断学PBL教学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对PBL教学法反映良好,认为PBL教学法形式新颖,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这种讨论式的学习,使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拓宽思路,增强了记忆,巩固了知识,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能力得到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中医诊断学PBL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中医辨证思维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新的一代中医生,能真正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跟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终身学习。

4 中医诊断学应用PBL教学法的局限性

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然而它也有其局限性:(1)学习广度及系统性稍嫌不足。PBL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每个学习小组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掌握较好,但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有限的、不全面的,这就可能造成学习广度的不足,影响知识的完整性,而且PBL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系统性不如传统的LBL医学教育模式。(2)不适合部分学生。PBL 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这种学习方法,不愿参与讨论,因此对部分学生而言,传统的LBL医学教育模式效果更好。(3)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国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中医课程,还要系统地学习西医课程和外语等大量的公共课,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而中医诊断学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6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80-02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2121.

[3]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0.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7

【关键词】  中医

中医学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和特色。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证”一直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由于受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首先开展的是证本质的研究。但是,随着证本质研究的深入,暴 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中医证候概念的不确定、证候术语的不规范及证候诊断标准的不统一等等,使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结果发生了偏差,影响了中医的学术交流和中西医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叉渗透,使得中医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了“证候规范化研究是证本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是中医学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迈进的先决条件”的观点。正如“中医证候规范”课题的负责人之一施奠邦[1]曾指出的: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最终在科研、医疗及教学工作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围绕“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开展了基本证型规范、复合证型规范和病证结合证型规范等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经过规范后的一系列证候诊断标准在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长期以来证型繁杂、标准不一的混乱状况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1)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2)研究只停留在证候的静态水平上;(3)四诊资料未能实现客观化;(4)证候概念及其专业术语没有得到规范统一;(5)研究缺乏统一规划、系统设计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1 病证结合及以方测证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中医认为“证”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扰,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由于相对于中医学病名而言,西医学病名往往诊断明确,机制比较清晰,所以应选择西医诊断明确,而中医治疗有优势,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方”与“证”密切相关,方由证立,证随方名,方能测证,证能验方。很多有效的经方、名方是结合了中医理论精华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配伍而成,与其特定的证候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临床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证候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应建立在方剂疗效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以方测证还可以对“证”进行动态的研究。所以,有课题组提出“以候为证,以象为素,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依据”[2];也有学者提出“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构建出具有坚 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应该是病证结合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但是,近10多年来,由于对“方证相对”的理解存在歧见,故有学者提出“以方测证”作为一种证候研究的方法并不可行。有的认为:每个汤方都有相对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为“汤证”,汤证(方剂辨证)不同于八纲、病因和脏腑辨证,是指以汤辨证,相符即可应用,其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4]。有的引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的话说:“合是证便用是方”,即某证只能用某方,某方只能治某证,处方用药必须与病证对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5]。这种观点后来被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们继承下来,被概括为“有是证用是方”。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方证相对”及“以方测证”不能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应改称为“方证相关”。还有学者认为“方证相对”应理解为“对症治疗”、“方病相对”等等。朱邦贤教授在分析上述观点后则提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6]。应当明确的是,“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或汤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在该方内涵的“理”(该组方所针对的基本病机)和“法”(根据基本病机所确立的治疗大法或具体治则)之上的。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方”与“证”密切相关,如朱教授所述两者是通过理与法相关联,但由于关联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多方对应于一证,也可以是一方与多证对应,其对应的程度取决于临床疗效,所以,根据临床疗效可以求得最佳对应的方证,以最佳对应的“方”来测最佳对应的“证”,这是目前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2 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以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为主要途径。所以,由此而建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必然会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影响,出现标准之间互不相同的现象。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设计、衡量和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evaluation, DME)。它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所以,为提高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应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则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证据,并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系统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证据相结合,对患者个体做出合理的临床医疗决策,是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典范。赖世隆教授[7]评价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进行临床研究最为科学的方法学。”所以,应该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建立方法和研究质量、诊断标准的诊断效能和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系统评价[8]。但运用EBM与DME方法时需要克服样本量大,时间周期长等困难,解决出版偏倚(发表偏倚)、伦理和资金等问题。

中医学基础诊法篇8

【关键词】 循证医学;基础医学;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9-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意即遵循证据的医学[1]。其经典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 [3]。

循证医学的证据包括:病人资料,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随即对照实验和系统综述。就是这些证据成为了临床决策的指南。[4]循证医学中指出了当前所能获得最好的研究依据,就包涵了基础医学的研究,因此在循证医学革新时代到来的同时,坚守基础医学的研究则是格外的重要。

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专业的巨大变革,从中开启了重新审视临床指南的归属[6];也许还有人仍坚持教科书,但是观念就从此开始转变,教科书介绍的一般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则,虽然也有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但是读了以后无法真正很好地应用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重视基础医学的研究和文献的检索,则会开启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真正的对循证医学进行“真理”式的膜拜。

身处既往开来的一代医学生,医学院校对其教学模式、培养方法的攫取,贴近循证医学,此倾心也油然而生。从源头做起,从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研究做起,也是更加清晰认识循证医学在临床上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未来性,循证医学正在改变整个医疗环境;而循证医学也在实现更加科学的“医病更要医人”的理念[8]。

循证医学最早始于妇产科学领域,同时妇产学科是第一个受益于循证医学的学科。[8]1987年世界循证医学之父Archie Cochrane使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先兆早产孕妇,促进胎儿肺成熟的系统评价表明,早产儿死亡率下降30%~50%,挽救了大批早产儿生命,这充分说明循证医学在指导妇产科临床决策的巨大作用,保证疗效,降低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消耗,提高效率[8]。

循证医学有三大要素 :①收集整理最新最好的科学研究依据:通常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和以病人为中心的随机化双盲临床试验,找到科学的准确合理的疾病诊断方法,进而实施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以及更方便、更价廉的疾病防治办法。②扎实的临床经验:深入学结临床医积累的临床经验,迅速对就诊病人的健康状况做出综合评价,进而提出可能的诊断以及拟采用的治疗方案。③体恤就诊患者的情况:即针对每个病人对就医的选择,及对疾病的耽心程度到对治疗手段期望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8]

只有将上述三大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临床医师和病人才能在诊和治疗上面获得共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对于医学教育的起始(本科)教育中,基础医学教育的势头将以循证医学的角度开展新的教学法,将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结合于启发式等教育方法,以循证思维来扎实基础医学知识,为后来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加科学的临床思维[3]。来以下以妇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异位妊娠为例。

患者王某某,女性,25岁,因阴道流血3天,下腹痛1天,于2010年8月30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出现阴道流血,色暗红,量少,自认为月经来潮,昨日出现下腹疼痛,以右侧为甚,阵发性加剧。当地医院以月经不调给予止血、止痛等治疗(药名不详),因治疗无效,疼痛加剧而今日来院就诊。

看到这个病例时,会让我们想起与之有关的有多少种疾病,然其基于的大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研究,依据循证医学,进行诊疗:

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明确诊断,是对该病治疗的关键[2]。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其症状:(1)有无停经史;(2)有无阴道流血;(3)有无腹部包块;(4)有无晕厥与休克;体征:(1)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情况,有无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2)腹部检查:有无病变部位的压痛、反跳痛,有无腹部包块,有无腹肌紧张等急腹症的体征;(3)盆腔检查:及妇科专科检查:了解宫颈有无举痛、有无摇摆痛,了解子宫有无压痛及双侧附件有无压痛、反跳痛、有无包块;最后若怀疑有腹腔内出血者,可行阴道后穹窿穿刺术,若能抽出不凝血,则可确定有腹腔内出血,有剖腹探查的手术指针。当然,临床症状及体征只是帮助我们对该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大体认识;要明确诊断,还需要依靠科学的客观依据―及辅助检查。对于异位妊娠患者而言,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就是:(1)B超:阴道超声的准确性较腹部B超高,其特点是:宫腔内空虚,宫旁出现低回声区,其内探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与HCG测定相配合,对确诊意义很大;(2)HCG测定是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阴性一般可以排除异位妊娠,阳性则需根据B朝鉴别是宫内妊娠还是宫外妊娠,动态监测对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有意义;(3)腹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性,尤其适于输卵管未破裂流产早期患者,也可用于原因不明的急腹症鉴别同时进行治疗。综上所述,根据患者有无停经史、腹痛性质、阴道流血情况、是否发热、有无休克、盆腔检查,HCG是否升高,B超结果,后穹窿穿刺结果等综合评估,异位妊娠的确诊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亦不难[5]。

其次,查阅当前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根据最新最好最方便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依据,确诊异位妊娠后,治疗就成为了关键。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治疗讲究有效、安全、方便及廉价,最重要的是评估每个患者的综合情况,综合考虑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再次,评价证据。得到证据后首先根据基础、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单个病因、诊断、防治等方面的证据进行评价、鉴别。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结果观测、统计分析等方面判断证据是否真实可靠;从临床效用指标如痊愈率 、有效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或绝对危险降低率等方面判断结果的重要性;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该证据是否可行,有何利弊,患者能否接受。即便是 sR也要对其每一步骤加以评价,因其质量受作者水平的影响。但高质量的sR已对单个研究的质量进行了严格评价,故使用更加方便。

最后,使用证据,实施方案。证据的使用,综合临床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选择最为满意的方式实施综合治疗。如:异位妊娠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分为期待疗法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分为保守性手术及根治性手术[5]。

1 保守治疗:

(1)期待疗法:对于腹痛轻微、阴道流血少;无或有少量腹腔内出血、无输卵管

妊娠破裂的证据;确诊条件可靠;血HCG低于1000U/L,且继续下降;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小于3cm或未探及,若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考虑期待治疗。

(2)药物治疗:对于生命体征平稳;腹痛不明显,无输卵管破裂和腹腔内活动性

出血的表现;停经时间短,流血时间长,估计腹腔内出血少小于150ml;B超检测包块小于3.5cm且无明显胎心搏动;HCG小于4000U/L;有生育要求,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无药物治疗的禁忌症,若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破裂型(腹腔内有出血征象,生命体征不稳);无生育要求或要

求结扎者;药物保守治疗失败;诊断不明确者;药物治疗的禁忌症者都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切除患侧输卵管(根治性手术治疗);保留患侧输卵管(即保守性手术)[12]。

(1)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治疗失败,又不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盆腔粘连严重;腹腔镜手术失败后,尤其适用于出血并发休克的急重症患者;

(2)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时,可行保守性手术治疗;

另外,若异位妊娠破裂后出现大量腹腔及盆腔内出血时,应尽快备血、建立静脉通路、输血、给氧等抗休克治疗,并立刻进行剖腹探查术。

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对于一个异位妊娠的患者,我们必须根据患者就医的愿望如年轻女性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是否需要采用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等,在评估了适应症的情况下,选择对该患者最有效、最安全、最廉价的治疗。

传统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10]。循证医学则强调证据,注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就在这差别之处显现了循证医学理念必须深入诊疗全程,只有这样循证理念才会真正植入我们医生的职业精神中;而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妇产等医学科学中,也给广大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妇产科医生进入临床实践工作中,面对诸如异位妊娠的妇产科疾病诊疗问题,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还应归纳总结,将问题变为简明扼要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应查证资料(循证医学称:寻找证据),不断学习积累更新更好的治疗信息,将循证思维真正的建立并将其转化为诊疗方法。

总之,循证医学是现代妇产科等临床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医学院校的园丁,我们应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创造证据,为循证医学提供“原料和营养”;为推进医疗改革创新贡献应有的责任;然而国情决定了,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可以查证 、用证,将新的方法、方式综合应用诊疗。使现代各学科早日走入循证医学的轨道,实现有据可循、有方法可行、有法律可依;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更加规范的医疗环境,国内的医疗体制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科学的制定,循证医学必将止于尽善尽美,我国的卫生事业也将会因为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等研究,使未来的循证医学例证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扎实基础从源头做起!

参考文献:

[1] 王 雷,任成山,赵晓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循证医学结合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开发[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846―2847.

[2] 张 静 ,许良智.输卵管性不孕诊断的循证医学证据[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8):467―468.

[3] 陈华容.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医学”[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24―26.

[4] 漆洪波.教会医学生在产科临床实习中应用循征医学[J].医学教育探索 ,2004,3(4):31―32,54.

[5] HUANG J,ZHU FF,D1NG YL,et a1.Clinical analysis of an― tibical wsage in 810 eases of ccsal-3gl section[J].China Journal 0f Modem Medicine,2004,14(6):98―102.

[6] 周 波.建立医学生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51--53.

[7] 蔺 莉.用循证医学指导医学生的临床实习[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1):34―35.

[8] MRC/ RCOG Working Part y on Cervical Cerclage. Fin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 cil/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 Mult icent re Randomi sed Trial of cervi cal cerclage [ J] . Br J Obst et Gynecol, 1993, 100: 516-523.

[9] 曾智,余敏,杨鸣 .循证 医学 一临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临床荟萃,2003.18(4):240.

[10]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2] Daskalakis G, Papantoniou N, MesogitisS , et 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insufficiency and bulging fetal membranes [ J ] . Obstet Gyn ecol 2006, 107: 221- 226.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儿科
    刊号:62-117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