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6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河南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12-03

河南既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河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河南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初见成效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999―2002年,河南省的GDP增速在10%①以下,2003年之后在13%以上,最高达到14.6%,2008年上半年13%以上的增速表明经济依然是高位运行。截至2008年,河南的夏粮连续6年增产、连续5年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受到了总理和国务院的肯定。工业生产也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 352.79亿元,增长22.7%。此外,河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也都有大幅增加。

2.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节能降耗成效进一步显现

今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2.0%、38.9%和23.2%。工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国家重点监控的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22.3%,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较快增长,2008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为3 853.28亿元,增长42.2%。新开工项目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都显示出河南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就。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1%,比2007年的7.1%多下降2个百分点,比前5个月少下降0.3个百分点。电力、黑色、非金属、化工、有色、煤炭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6%,79户国家重点耗能监测企业下降17.9%。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率为67.7%,较上年全年提高1.2个百分点。

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国内外贸易持续活跃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778.65元,增长1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161.74元,增长25.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4%。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城乡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614.77亿元,增长23.3%,已连续8个月在20%以上,增速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对外贸易加快增长,进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3.26亿美元,增长38.7%,增速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1.23亿美元,增长30.2%;进口32.03亿美元,增长54.8%。实际利用外资继续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2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77亿美元,增长51%。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以新的发展观视角看,河南在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环境的硬约束

河南是资源的存量大省,又是人均占有量小省,且资源构成结构不合理。在河南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的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内部的重要矛盾,资源环境也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在近几年经济运行过程中,煤电油运瓶颈进一步趋紧。煤炭供应紧张、煤价高企,电煤储备严重不足;发电企业严重亏损,电力机组临停和出力不足现象严重,加之电网输变能力的结构性不足,全省迎峰度夏电力供应紧张;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影响,油品供应偏紧。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升,导致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逐月上升,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财务成本支出增加,使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河南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标准。农村环保设施简陋,河流、水质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另外,河南省是自然灾害频发区,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洪涝、农业、林业、地质等自然灾害,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失。

2.产业结构发展的滞后

河南经济发展结构仍需大力调整,年均发展指数较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国内支出中固定资本形成所占比重的发展势头则相对缓慢,投资相对不足。传统农业省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现有资产存量小。此外,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尽管发展较快,但其工业的龙头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尚需进一步挖潜。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规模偏小,设备不够先进,工艺落后,难以产生规模集团效益。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农业的快速发展受到阻碍。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有起色,但在全国历史文化胜地上做文章不够,远没有达到中原旅游业应发挥的效益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欠佳,软环境不能令人满意,旅游意识还不够强。这些都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不改变这种趋势将最终影响河南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出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约束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不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呼吁,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为什么20年都进展不大呢?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在作怪以外,还与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资源市场价格扭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有关。现在,我们提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包括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资源市场产权制度改革。一是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完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克服国营企业产权主体实际上处于虚置的状态,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使其自觉把自然资源的成本纳入经济成本核算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二是完善生产要素产权制度, 保证资本、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较好地抑制政府通过土地换资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促进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市场推动转变;三是尽可能做到环境资源产权清晰,改变目前低价或零价格使用,迫使企业主动寻求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更合理利用的技术。

其次,要把企业的节能降耗由“硬约束”变为“硬指标”。《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居中西部地区前列;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样,节能降耗就有了“硬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二)提升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首先,河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路子。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程控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是河南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省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应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绿色高新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效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开发出高效率、高质量、节能、环保的新型技术和产品,提升河南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建立合理化、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总的来看应该是: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整体产业结构,且二三产业产值应保持协调。第二产业应由以往注重数量上的扩张转向内部质量提高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

(三)完善政策机制,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其次,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自主创新,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使企业成为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主体。改变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在目前的过渡时期,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环节。

最后,政府要改善发展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倾斜,比如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 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注意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同时,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桂香.河南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的对策与措施[J].河南国土资源,2007,(1):8-10.

[2]贺琼.河南可持续发展趋势及与中部其他五省的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6,(5):137-139.

[3]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4:80-90.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经济模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是得益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使用。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依赖的资源过度消耗却引发了全球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阻碍了人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的今天,国际社会开始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人类需要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因而,人类社会经济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如何使其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对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低碳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见于英国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政策白皮书中。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低程度的环境污染,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气候集团在其所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也界定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一种明显优于其他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研究。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低碳经济的市场价值等方面都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压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施与发展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欧盟、日美等发达国家在近十年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和计划并进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英国走在了前头,其他发达国家紧跟随后。英国早在2003年的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开始实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又正式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在英国的积极主导下,欧盟于2008年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提出了五个立法建议,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为每个成员国制定排放交易机制未涉及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上限的措施,以此实现欧盟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目标。在美国,近些年来也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的相关法案制定与实施,如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努力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境友好的长期能源安全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日本,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在2008年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改革政策草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其中心内容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等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要想在将来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其关键就是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是发展低碳经济,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瓶颈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人均GDP 52058.80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为7690.20美元),是全国第四大经济强省。与其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相对应,浙江对能源的需求非常之大。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566.89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费量为3.30吨标准煤,远大于同年度全国人均消费量(全国人均消费量为2.15吨标准煤)。然而浙江又是典型的一次能源“穷”省,“无油、缺煤、少电”是其能源特征。浙江本省区域内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少数煤炭资源,且品位低下,经过50余年的开采,浙江本省地域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多年来,浙江省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的60%以上;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与电力在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中的比例很低,不到10%。浙江省的煤炭自给率已从1996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0.5%,即使包括核电和一部分水电,浙江的能源自给率也不足1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8.3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4328.5万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为7.96%(当量值)。

可见,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外部依赖性非常突出。随着全球及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加剧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瓶颈制约。

(二)浙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早的省份,浙江经济立足本省“民营经济”的特点,致力于优先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条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浙江成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按产业结构划分,其比例分别为5.1%、51.9%、43%,第二产业份额超过了一半。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依次为18.5%、47.9%、33.6%。

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浙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严峻的考验。由其经济模式内部先天性不足以及制度性瓶颈二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浙江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呈现非常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其经济增长成本十分高昂,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不堪重负。在浙江制造业中,纺织业、皮革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值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总能耗逐年攀升。受此影响,近三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减缓。2007年以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从2008开始,浙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由此可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

(三)浙江经济将受“低碳壁垒”的潜在威胁

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2009年,浙江省出口总额达到1877.3488亿美元,位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浙江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商品主要出口到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市场。此三大出口市场占了浙江2009年出口总额的51.1%。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件、塑料制品等。2009年此四大类商品的出口额高达999.7127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总额的53%。这四大类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随着欧美日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将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此环境下,浙江对外贸易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例如,按美国《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政府经授权可以对来自碳减排不合格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即“低碳壁垒”。如果浙江未能尽快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浙江出口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必将遭遇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届时浙江的对外贸易无疑将会受到是严重打击,进而将会严重影响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而经济转型为低碳经济就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浙江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性布置是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尝试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战略性部署。

在国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必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把经济发展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创建低碳大省,给全国其他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累实践经验。

(二)浙江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

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来构建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条。这产业链条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的提供、低碳产品的制造、以及碳捕捉和固化等环节。其中,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在该产业链条中是上游环节,是低碳产业利润主要领域。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站在低碳产业链中上游领域的竞争者。就中期发展而言,浙江省应该凭借其经济和科研优势,成为国内在该领域的领跑者。也就是说,虽然浙江受其经济现状的限制,其低碳技术的研发还无法与国外发达地区相竞争。但在国内,浙江仍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即目前浙江虽然还不具备完全自主研发低碳技术,但是浙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替代成为我国低碳技术供给者。

参考文献:

[1] 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79-8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11-1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6] 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产业经济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可以提升区域生产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在局部区域内形成较为专业的市场分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一)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率

在经济学理论中,产业集群可以为其内部企业带来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可以共同使用交通、资金、公共设施等有利资源,同时集群内部形成小型产业链,可以让企业在短距离内实现完整的采购和产出销售,产业集群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单个企业也会获得更多利益。

(二)产业集群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众多的同类型或是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的产业集群,会形成一种资源洼地效应,大量的企业聚集在这里,对于资金和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会刺激产生更多的供给。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其中一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出和需求增长,就会带动和它相关的多家企业同时成长,为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塑造了良好的环境。新兴的中小型企业很容易在产业集群的区域扎根,方便发展,不会出现频繁的区位转移,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产业集群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会诱使更多的资源向本产业倾斜,相对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产业集群在企业家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要有更多的优势。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资源向目标产业倾斜,具备更多的发展优势,竞争力自然要强于其他产业。相同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会不自觉地凝聚在大企业周围,这对企业自身内部经济规模的短板是一种弥补,这些企业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在市场条件的制约下,督促企业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更有利于新兴优质企业崛起,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内的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以及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一个企业在某区域内长久安逸的发展,不存在同行的竞争以及合作,那么就很难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建立起一套产业内的沟通网络,在相互竞争机制的约束下,单个企业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在技术上进行改善和创新。而一旦产生新技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同行业者所掌握,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大部分企业又回到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新一轮的创新就会开始。同时,产业集群的存在,使得本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比较充足,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空间,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相对降低。

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一个产业集群内部,不同的企业个体之间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形成特有的产业联盟,这种相互合作的方式促进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多种产业链条向外延伸,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自身的升级。围绕着本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相关服务业,在拉动区域内就业的同时,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更加趋于专业化。

四、产业集群能够提升区域内城镇化水平

乡镇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生推动乡镇的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的存在,能够为乡镇城市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乡镇以产业集群作为依托,通过“产城集合”的方式推动自己的城镇化进程。乡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普遍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产业集群的存在,能够为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特别是如果能够吸引一些大型企业的入驻的话,将会对各个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强的带动作用。

五、总结

产业集群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模式,通过外在经济规模的扩大,为集群内部企业吸引更多的资源倾斜,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本产业的技术进步,提升本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乡镇区域来说,产业集群的存在,还能够推动乡镇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柳丽 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民政局

参考文献:

[1]贾会棉,刘松颖.以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保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明日风尚,2016(22).

[2]刘平凯.民爆产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视野,2016(14):153-153.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经道路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确保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此形式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要顾及的就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实行低碳经济模式,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逐渐减少,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质量将不断得到改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则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排放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孕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转变消费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有助于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低碳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绿色产品和低能耗产品,主动改变过度消费的现象,建立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更多地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推动生活设施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选择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实现消费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1、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此,首先,应注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战略性地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其次,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将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使用效率。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第一,应加快培育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5%,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引导消费者行为,推行低碳消费模式

科学的消费习惯可以减少碳排放。通过正确的消费引导,可实现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碳化经济向碳水经济转变,由低文明消费向高文明消费转变。要做好消费引导,首先,应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加快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自觉采取低碳消费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其次,应引导家庭和个人消费。引导家庭和个人努力改变可能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倡导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培养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意识,拒绝一次性消费、便利消费以及高能耗消费,养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最后,应控制公共消费,引导政府部门低碳消费。引导政府部门低碳消费,不仅有利于廉洁政府的建设,而且可以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

[2]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策略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之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在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在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基础上,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农业发展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农业的特征,之后提出了几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1生态农业园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开发性,亦有其局限性

想要保障生态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就要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则较为落后,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对我国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和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提升经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模式

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农业资源开发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生态农业正是将这种模式进行发扬,加强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利用,结合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农作物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因此,想要实现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对农业产业生产使用的设备以及工具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能够更好的使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生态农业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1.3生态农业经济系统的有机性

生态农业发展强调了多种资源以及生产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效的协调实现各方面因素的高效配合,实现农业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农业资源与生产技术的有效结合,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得到保障。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到贯彻落实,还能够推动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是相对于我国传统农业产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是在借鉴国外成功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的一套包含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理论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其开发使用的效率,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生态农业有效的杜绝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肆意浪费的现象,使得农业资源实现了可再生化,加强了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也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保障了农业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普及能够提升农业生产劳动的有效性,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生态农业还极大的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1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这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生态农业还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阶段,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渐渐凸现出来,面对农业产业发展停滞的情况,生态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针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低下的问题,生态农业实现了先进技术的的引进和使用,通过国外发展经验的有效参考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针对农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生态农业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的落实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生态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针对现阶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生态农业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态农业的适应性更强,可以满足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农业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发展。这样就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生态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生态农业强调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致力于构建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体系。生态农业的在生产技术的运用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合,以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构建了一套生态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3.3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以及规划

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采用合理的措施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①在发展思路方面,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示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善,切实的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②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在整体发展上要采取稳定推进的方式,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③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趋势,可以根据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绿色产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和行为的转变。之前,过度地追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国内经济的发展热衷于对生产总值以及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从而导致了过多地关注GDP,甚至将其作为增长的唯一目的,以致不惜以盲目的建设和投资、掠夺性地破坏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其教训是严重的。尤其是上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的确充分享受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给他们的福祉,高速膨胀的社会物质财富和大幅度提升的人均收入,促使现代化程度飞速提高。然而其负面作用也同样巨大,甚至给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也不折不扣地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危害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和自然资源的开采掠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其恶果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于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在无法回避的结果面前,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惩罚面前,人们不得不学会了对科学技术威力的合理控制,也就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取向。“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崭新的术语出现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它涵盖了基础农业生产中的绿色生态农业以及工业生产中的绿色环保企业,还有工业废水的合理处理再生以及水体的生态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其动机只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可能,使工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和无害,延缓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例如“绿色计划”这一提法就由加拿大环境部长于1989年率先提出,发达国家第一次在政府官方文件中使用“绿色计划”这个崭新的词语,应该说是全人类的福音。在经济规划方面第一次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相联系,不能不说是显示了人类的一些觉醒和进步。

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于1992年签署了与此有关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了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规划,并且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2012年6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公开对外,这是我国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这一划时代的举措,标志着这一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客观分析了我们所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今后的重要举措。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也在该《报告》作了阐明。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国情出发,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内涵,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重大挑战,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创立,我国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极大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一举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承先启后的“十”,确立了更加宏伟的远景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真正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在经济结构方面必将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为了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本文认为,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和改革。

1、正如十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和改革。其中关键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既是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核心目标,也是“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式转变成败的一个关键。

2、在城市化合理布局的方面,要全面推进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和改革。此外还有随着我国30年经济发展而必须进行的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超级大城市已经不再适合盲目扩张,应该转而大力发展中小城镇,这对于彻底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历史旧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3、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能源的消费总量要不要和经济增长速度挂钩,要不要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前提下制约追求速度的不合理倾向;二是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制度安排能否有突破性进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7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房地产业不仅仅要合理利用每一份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合理的发展道路。 房地产不是单单盖房子与卖房子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其是否会影响环境、资源、金融等相关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它的暴利性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人民大众、专家、媒体都对其批评与赞扬争论不休。我们不能否认房地产经济在十年来带给国人经济的提高。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满足了当代人对房屋的需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更要适应生态的发展。过度的地产行业发展势必将导致地产行业经济的衰退,从而制约多方面行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性与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大量的商品房空置

从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来看,一个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房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商品房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开发商资质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有问题、销售不畅,或缺乏自身特点导致的空置等等。空置商品房不但占用大量宝贵的资源,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无序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房地产业发展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业要想持续长久发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有效的保护环境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房价过高导致贫富悬殊的加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房价的超高上涨,使中低收入人群很难拥有一套房子,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社会失去和谐。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阶层间严重对立就不可避免。房价不和谐导致了社会底层涌动大量的不满及愤怒情绪,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致使社会稳定的成本过大,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四)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及行业不平衡

我国房地产金融虽已完成基本制度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良好发展态势的金融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房地产的投资过大,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将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低进低出运营的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且有失公平。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五)在房屋的开发建设上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某些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不愿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较低、质量较差。因此,房地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在建设上必须走上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公平、高效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减少或避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或腐败与暗箱操作现象,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并力求不断的完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与透明的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使房地产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并在开发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在房地产建设中的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住房的科技含量。将新科学知识运用于住房建设实践,不断的开发新材料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和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地产业是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进行规划,树立“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利用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类生存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应自然优美,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消耗、高效率为根本,确保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及有效提高。

(三)逐步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与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当前,房地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房地产金融基础支持,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对于房地产金融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期限错配问题及资产流动性等问题,房地产金融业就必须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逐步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有效的分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的步伐,提高了整个房地产金融的实际效率。

(四)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前景

尽管经济学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但是一直持续到“可持续经济学”出现,才广泛应用在环境、资源和生态经济学当中。随着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等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恶化,当代我国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景研究中,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可持续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概述

(一)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而言,可持续经济学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的一个基础理论,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自然与人的关系公证,同时旨在解决未来不确定因素。具体来说,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三种关系,既同代人之间的关系、代际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代际间的关系和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种现代人人发展而又不损害后展的能力,是一种关系的公正。与此同时,上述二者的关系公正充分反映了人类中心学说中有关公正的观点。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关系公正。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一种自然与自身的保护理论体系。

因此,根据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可持续经济学的定义应当为构建在道德上的,不浪费使用稀缺资源、自然环境而发展经济的一种学说。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清晰的、有特点的学科。但是关于可持续经济学中是否“浪费”对于各种关系的公正是否有影响还有待考证和阐述。

(二) 可持续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和主题

可持续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构建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基础,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和主题也应当是有关自然与人的。简而言之,可持续经济学研究主题应该是公平和效率的结合,是区别于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是结合了二者的研究目标和主体的。因此,关于可持续经济学研究目标和主题可以概述为如下两个方面:

1.认为可持续经济学是一种认知上的兴趣理解。

2.认为可持续经济学是一种行为上的兴趣管理。

兴趣理解方面的目标保持了可持续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学的特征,而兴趣管理方面的目标则强调了可持续经济学中人与自然管理的方面。因此,可持续经济学是一门“相关科学”,其研究目标和研究主题是综合了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而形成的。

(三)可持续经济学的特征

根据笔者上文所述的内容来看,可持续经济学的特征是区别于普通经济学领域学科,又是经济学领域中各学科综合形成的。因此,可持续经济学与经济学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是具有区别的。

首先,关于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也是其首当其冲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也强调了可持续经济学的视角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系统。因此,可持续经济学在具备科学性的同时也就具有了广阔的开放性。

其次,可持续经济学中“持续”是重点,也就是说它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其必须要对未来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

再次,可持续经济学是将道德和效率两种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代表的是一种正确、合理、科学使用自然资源,并不构成浪费的方法。

最后,认知和管理的双重性是可持续经济学的最后一个特征。管理和认知二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可持续经济学是一门跨科学的学科,也是一门提供知识指导的学科。

二、 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意义

近年来,经济的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已经广泛引起了经济学业界的关注。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的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是中性的,亦或者是有益的。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相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解决了当下发展中的一些环境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一些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必定会造成环境的恶化,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环境保护的成本也将不断加大。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大,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相当厉害。因此,在经济增长之后,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经济学领域以及广大人民对于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费不可超出生态承载力的认知,也阐明了自然生态圈中资源和能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可持续经济学中有关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耗、温室效应等的阐述也让很多国家将经济发展的原则构建在“可持续”原则上。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基础,实现我国来自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的一种平衡。

三、可持续经济学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一)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前景中的挑战和机遇

可持续经济学从出现到发展经历的历程是相当坎坷的,但是其的发展前景也是良好的,是有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良好、科学发展的。但是,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前景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首先,任意性的客户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挑战。在经济学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人们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出现任意性将不会采取理性手段,进而使得可持续经济学的前景不明朗起来。

其次,关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资源经济学三者与可持续经济学的关系划分必须要清楚。

最后,可持续经济学是的总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因此,个人参与到可持续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去将为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可持续经济学的前景更好。

(二)可持续经济学的展望

总的来说,可持续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领域以及非经济学领域各种学科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带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经济发展,并未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平衡提供保护。未来几十年内,可持续经济学将会出现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张世秋.使发展更可持续[J].中国投资,2009(02).

[3]代明,覃剑,丁宁.恒态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