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产技术调研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8

生产技术调研

生产技术调研篇1

关键词:中职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引领与带动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笔者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组织工作室成员(来自全省中职农林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就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该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

根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统一部署,将工作室成员分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调研小组。调研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到10月为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果蔬花卉生产企业、江苏省该专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2014年11月到12月为第二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果蔬花卉生产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涉农单位等。

两次调研走访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多家果蔬花卉生产企业,查阅并汇总了大量行政主管部门统计报表及相关权威农业网站等所载信息;向相关果蔬花卉生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88份,并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与座谈;通过电话、网络、座谈等方式与有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就业历程的毕业生进行交流。

1.江苏省园艺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社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类型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目前,江苏省园艺产业以生产花卉苗木为主,其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三,因此,对花卉、蔬菜生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园艺产品流通产业市场繁荣,仅大规模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就有89个,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园艺产品营销推广人才;园艺产品“产、加、销、研”综合产业主要是指各类专业合作社,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566家,主要以花木业合作社为主,果蔬业合作社次之,对能够深入农业生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果蔬花卉技术人才需要量大。此外,江苏省园林绿化公司规模庞大,仅具有一级资质的园林绿化公司就有122家。江苏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发展也较快,达5100个左右。因此,以服务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服务功能的人才,如植物造景师、园林养护管理人才等。

2.江苏省果蔬花卉生产企业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共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果蔬花卉种苗生产、果蔬花卉产品生产、园林绿化等企业共计4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50%、集体企业占20%、国有企业占15%、三资企业占15%;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占30%、50~300万元占25%、300~1000万元占25%、1000万元以上占20%。

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业务员,其需求比例分别为45%和40%;调研企业中,对果蔬花卉繁育生产技术员有需求的为76%,其次是产品营销员为65%,养护管理员为55%。由此说明:人们对果蔬花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果蔬花卉产业发展很快,从而需要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企业都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如图1,有45.45%的企业最看重实践操作;有13.37%的企业非常看重理论知识,认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将来就业后会限制个人的发展空间及发展速度;有13.65%的用人单位分别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放在首位,如产品营销、文秘等工作岗位;有6.63%的企业最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认为具备创新精神的员工能为企业带来一股新的力量。另外,有7.25%的单位对毕业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环境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图1

调查显示,有75%的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花卉园艺工和营销员,其次为绿化工、蔬菜园艺工和插花员,而对果树园艺工、菌类园艺工等需要较少(图2)。

图2

由此说明:企业对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日渐提高。

3.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稳定性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以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共发放毕业生现状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6份,被调查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该专业毕业生。

(1)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调研显示(图3),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有31%的学生在园林绿化部门工作,有18%的学生在果蔬花卉产品营销部门工作,有21%的学生在苗木繁育生产部门工作,有4%的学生在果蔬花卉行业管理部门工作,有26%的学生在其他岗位工作。毕业生大多选择在果蔬花卉行业企业工作,一方面是由于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定位较准确,吸引了众多果蔬花卉行业企业单位到学校招聘;另一方面,随着江苏省对果蔬花卉产业的越来越重视,果蔬花卉企业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图3

(2)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分析。通过对连云港振兴花卉公司、农友种苗公司、镇江瑞繁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及学生毕业单位调查,基本确立了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新技术推广、产品贮藏与检测、产品营销四大岗位群,其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表1)。

表1 不同工作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就业范围 工作岗位 人才能力

园艺场、果蔬花卉生产基地、种苗公司、苗圃、高新企业 企业管理、生产养护、设施园艺、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苗木生产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技能、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果蔬花卉产品营销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商店、直销店等) 企业岗位管理、产品贮运、市场策划、营销主管、直销员等 具有果蔬花卉产品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技能

农业、园林、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和物业管理 管理岗位、农技推广员、技术员、园林绿化岗位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养护及农技推广技能,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个体或集体果蔬花卉产品生产与营销企业(花店、农庄等) 技术员、业务主管、销售主管、促销员、服务员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及经营管理技能,具有开拓创新及团队协作能力

(3)就业稳定性与满意度分析。调查显示,有68%的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园艺行业工作,其中有4%的学生毕业后一直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工作,有30%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内转岗工作,有34%学生毕业后在果蔬花卉生产行业转岗工作,有32%学生毕业后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图4)。毕业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的为21%,满意的为38%,基本满意的为29%,不满意的为12%。

图4

二、专业建设思路探索

基于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可以说明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准确定位,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1)专业目标的定位。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目标的定位,关系到该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特别是随着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地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及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具有中职专业特色的适应现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应用和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2)专业方向的定位。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建设方向,既要充分考虑挖掘和发挥当地的名特优园艺资源优势,同时,又要考虑其保障生活、发展经济、平衡生态、旅游休闲、出口创汇、教育示范、致富农民等功能,特别是当前观光及休闲园艺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针对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本专业的办学现状,对传统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造,不断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设施园艺、观光农业经营等专业方向,以全面提升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形成专业群优势。

(3)服务面向的定位。一是创新培训模式。学校应有效利用当地果蔬花卉生产教学资源,致力于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农民培训新模式,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程参与地方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以此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做好服务与推广工作。学校应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科技成果,通过自身的试验、示范,不断推广果蔬花卉新品种、新技术。

2.多元融合,走出一条提升专业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要根据当地果蔬花卉产业发展状况,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提高应用性、技能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在教学内容方面,积极推行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强调“学中做”,并注重国际性农业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实训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2)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科研水平。一方面,依据该专业课程改革及实施需要,对接果蔬花卉产业要求,配足、配齐、配优专业实训设备,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需要。

另一方面,以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为重点,积极开展省市级产学研推广项目研究,提升果蔬花卉产品研发的科技含量,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实训基地成为政府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中心;使产、学、研成果成为彰显专业特色,凸显示范、导向功能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济效益的助推剂。

(3)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梯队。要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一,发挥好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当地科研院所、农委等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

(4)锤炼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在中职教育中,“一专多能”人才的“专”和“能”都是指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就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而言,“专”对应的是该专业的果树、蔬菜及花卉生产等核心技能;“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或临近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到底层一线工作,仅懂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还要会动嘴。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提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增加其与企业的接触,以缩短就业磨合期,让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

(5)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之外,应当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3”及“3+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等。要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等职业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3.资源共享,走出一条服务“三农”发展的有效之路

(1)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农民培训的所需项目,结合该专业的办学实际,建设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真正把实习基地办成培训的大课堂、实践的大车间、展示的示范园、种苗的供应基地。

(2)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全面提升该专业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开展以果蔬花卉类高级工、技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培训,在面对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灵活、高效,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的新格局。

(3)创新新技术推广形式。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新技术,服务地方农业发展;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为果蔬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方式,培育农村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推动果蔬花卉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小结

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是服务于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专业,是培养行业及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确定专业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根据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及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合理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业东等.高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5).

[2]付丹,鲁娜.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4(32).

[3]程林.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4(3).

生产技术调研篇2

一、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听取县可再生能源办情况汇报,至韩村实地考察,听取基层管理技术干部、持证技工、村民代表和沼气用户的反映和汇报,与县、乡、村各级干部座谈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此次考察。该项考察在我市尚属首次,为分析秸秆生产沼气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探索秸秆生产沼气蕴藏的巨大潜力,解决沼气发酵原料短缺的瓶颈问题,促进沼气在农村的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调查资料和数据。

二、上韩村基本情况

上韩村位于翼城县里砦镇,距离县城18公里。全村344户、1172人、人均收入5171元。全村耕地面积 2780亩 ,其中果园面积1900亩、粮食种植面积680亩,是翼城有名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

上韩村共有养殖户62户,其中生猪养殖户51户,生出存栏1120头,年均出栏生猪3000 头;养羊户11 户,存栏500余头。

三、上韩村沼气发展情况

上韩村沼气建设始于2005年10月,当年新建沼气46座,2006年建池40座、2007年51座、2008年44座,合计全村共有沼气池181座。由于建池质量较好、管理措施到位,目前上韩村的沼气使用情况非常稳定,全村181个沼气户中,除5户因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无人管理导致沼气停用外,其余176户均可正常使用,使用率超过97%。

在181个沼气户中,从事养殖业的有48户,他们的发酵原料以猪粪、羊粪为主,还有43户虽然自己不养猪,但可以从别人的养殖场获取猪粪用于沼气生产,另外87户,因为缺乏猪粪而采用了秸秆发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采用秸秆发酵生产沼气户数占到总户数的48%,使用率超过90%。

四、上韩村沼气生产模式

猪—沼—果模式:即猪粪生产沼气,沼肥还田果园。

粮—沼—果模式:即粮食秸秆生产沼气,沼肥用于苹果生产。

这两种模式都对农业废弃物进行了充分循环和利用,取得了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

五、秸秆生产沼气的方法和步骤

1、新建池启动时添加秸秆的方法

(1)原料准备

准备新鲜、干燥的玉米杆2m3、猪粪3m3、白色塑料布、沼液若干。

(2)秸秆粉碎

把玉米杆粉碎,长度1~3cm为宜,而且秸秆越碎越好。

(3)混合堆沤

把猪粪和秸秆进行混合堆沤,一层猪粪、一层秸秆,每层以10~20cm为宜。注意,粪堆底层必须铺垫塑料布,以减少发酵原料中水分和热量的流失。

(4)沼液浸泡

秸秆堆好后,在正常产气3个月以上的沼气池中抽取沼液若干,均匀泼到秸秆堆上,标准以把秸秆泼湿,但不外流为好,最后用白色透明塑料布覆盖发酵。

(5)入池产气

秸秆堆沤期间,要勤于观察,当发现秸秆上面产生白色菌丝时即可投料进池,具体做法与其它沼气池进料方法相同。

2、正常运转中的沼气池添加秸秆的方法

正常运转的沼气池,也可添加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但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操作方法要有所区别:

(1)5~9月,气温较高,秸秆分解发酵速度快,这时如果需要添加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可直接添,无须进行池外堆沤。另外,这几个月杂草茂盛、数量较多,可直接把杂草粉碎入池,也是很好的发酵原料。

(2)10~4月,因气温较低,秸秆分解发酵速度慢,如果直接在沼气池中添加秸秆,容易造成结壳现象,不利于沼气生产,所以这几个月添加秸秆时,最好进行堆沤处理,堆沤方法同上。

3、入冬前沼气池添加秸秆的方法

要保证冬季沼气池能正常产气,就一定要重视冬前补料。

具体做法为:10月份准备秸秆2m3,粉碎堆沤,堆沤方法同上,这时加料,无须再添加猪粪,堆沤完成后,在10月20号进池。进料前一定要先出料1.5m3,然后进秸秆堆沤料2m3,如此可维持冬季3个月沼气池正常产气。

秸秆生产沼气在我们村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作物秸秆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在生产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油葵盘子、玉米芯以及野草等都是很好的发酵原料,所以,沼气户在沼气生产中不必局限于秸秆作为原料,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灵活应用。

六、秸秆生产沼气的成本分析

秸秆运费约每立方米10元,秸秆粉碎每立方米人工费10元、电费约1元,秸秆堆沤投料人工费200元,堆沤用塑料布4Kg约60元,此外需30A型4千瓦揉搓机一台,1200元。上述各项费用多为农户自筹。

生产技术调研篇3

关键词:软交换;NGN;网络融合;电网生产调度;电力通信网

引言

1978年,国家批准电力部门组建电力专用通信网服务于电网的生产调度。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电力通信逐步发展成为以音频、载波、模拟微波、调度总机等设备组成的多用户、多功能的综合通信专网。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微波、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机等,这也是目前电网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两者相互融合、渗透,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新技术改变着传统电信的概念和体系,通信体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代通信正经历着从电路交换(面向连接)到IP包交换(无连接)的演变过程。

电力通信作为行业性的专用通信网,是随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用来缓解公网发展缓慢而造成的通信能力不足并填补公网难以满足一些电力部门特殊通信需求的矛盾,以保证电力专业化生产正常高效地进行。电力通信的业务可划分为关键运行业务和事务管理业务两大类。关键运行业务是指远动信号、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 继电保护信号和调度电话等;事务管理业务包括行政电话、会议电话和会议电视、管理信息数据等。不同的电力通信业务,要求也不同。关键运行业务信息量不大。但对通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事务管理性业务则是业务种类多、变化快、通信流量大。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将可以解决电力通信网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实现电力通信网中各网络间互通,可以很好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这就是使得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更好地提供服务。统一不同介质的网络,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并且具有操作维护功能(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告警等)。

1 软交换技术和新一代网络(NGN)

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实现PBX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便应运而生。

根据国际软交换论坛的定义,Softswitch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1.1 软交换体系结构

异构网络并存是目前网络的现状,多种异构网络融合则是大势所趋。随着IP网的迅速发展,软交换将以IP网为骨干,在各种网络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灵活地提供业务。软交换控制器(Softswitch)是软交换体系中的控制核心,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网络能够提供的业务,并向业务支撑环境提供底层网络能力的访问接口。应用服务器则是软交换体系中业务支撑环境的主体,也是业务提供、开发和管理的核心。

软交换网络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媒体/接入层。其分层体系结构见图1:

1.1.1 媒体/接入层提供各种网络和设备接入到核心骨干网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信令网关、媒体网关、接入网关等多种接入设备。

1.1.2 传输层负责提供各种信令和媒体流传输的通道,网络的核心传输网将是IP分组网络。

1.1.3 控制层主要提供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协议处理等能力,并为业务平面提供访问底层各种网络资源的开放接口。该平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软交换设备。

1.1.4 业务/应用层利用底层的各种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业务。主要包括功能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策略服务器等。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实体是应用服务器,它是软交换网络体系中业务的执行环境。

可以看出,软交换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的网络实体,各实体间采用开放的协议或API接口,从而打破了传统通信网封闭的格局,实现了多种异构网络间的融合。下一代网络的体系通过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来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得上层业务与底层的异构网络无关,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供,从而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可以说,软交换完全体现了业务驱动的思想和理念,很好地实现了多网络的融合,提供了开放灵活的业务提供体系。

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提供多种业务的连接控制、路由、网络资源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他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

1.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主要有以下功能:媒体网关接入功能、信令网关功能、呼叫控制功能、业务提供功能、互通功能、关口功能、运行维护功能、计费功能等。

1.2.1 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该功能可以认为是一种适配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如PSTN/ISDN的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数据媒体网关等,完成H.248协议功能。同时还可以直接与H.323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1.2.2 呼叫控制功能

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所提供的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业务提供功能。

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支持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1.2.3 互联互通功能

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流行的IP电话体系结构,一种是ITU-T制定的H.323协议,另一种是IETF制定的SIP协议标准,两者是并列的、不可兼容的体系结构,均可以完成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软交换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当然也可以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

1.2.4 其它功能

支持开放的业务/应用接口功能;认证与授权功能;计费功能;资源控制功能和QoS管理功能;协议和接口功能。

软交换具有操作维护功能(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告警等)。对业务繁杂的电力系统来说,引入软交换可以对各种业务进行统一的统计。若出现故障还可以及时地发出告警信号。另外,软交换还可以采集详细的清单,实现对用电量和电话费等的计费。

2 电力通信网的软交换技术方案

考虑到现有设备和传统数据通信业务的状况,尽可能保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先进成熟技术构造新一代多层结构信息网,就要求新一代电力通信网络所提供的业务平台不但要满足现存的数据格式透明度差、协议多种且不兼容、业务处理多样的功能,还要为将来的网络规模扩展及新型业务的接入提供可能。

2.1 网络基本架构

电力系统可以考虑构造一个基于IP网络技术的Intranet网络。以广东电网公司为例,整个电网可以按地区供电局划分局域网,只是在形式上的各有差异。可以按照区域组网,也可以按照能源类型组网,还可以按照效能匹配原则组网等。底层各节点均有相应的完全遵循新型网络传输方式的独立于任何网络硬件和网络配置的逻辑地址号,便于统一控制与管理。

当重要应用需要较高安全可靠性时,通信系统可提供独特而安全的冗余机制。使用通信服务器冗余,可以通过IP链路从一个通信服务器切换到其镜像的通信服务器。在这种配置中,两台通信服务器共存于同一系统中,其中一台服务器是主用的,是主通信服务器;而另一台服务器随时处于待机监视模式。如果主用服务器发生故障,备用服务器将自动接管。该备用通信服务器随时保持更新,而且随时可用作主服务器。

出于安全目的,以上两台通信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的物理位置,甚至位于不同的子网络中。在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在主用和备用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并维持一个轮询对话。轮询对话一旦中断,就会通知备用服务器:主用服务器已经消失,然后备用服务器将接替主用服务器。

被动式通信服务器(PCS)是通信专网的特色功能,这是针对服务器与网关之间信令备份方式的补充和加强。一旦通信服务器不可用时,PCS为媒体网关提供呼叫处理服务。PCS解决方案提供了集中处理呼叫的功能(节约运行成本),而其所谓被动功能是针对两种情况时有能力接管呼叫处理:在中心节点(具有备份服务器)和远端节点的IP链路中断时PCS接管远端节点的呼叫处理;或是两个镜像服务器失去能力时,PCS分别接管所属域的系统呼叫处理。

2.2 电力通信网的网络互通

电力通信网中的电话网是一种交换网络,而且拥有电力系统独有的载波电话网络;同时电力通信网中也存在计算机网络,它们是以IP协议为基础的分组网络。软交换可以提供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可以很好的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这就是使得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更好地提供服务。

电力通信网作为一个企业专网,在承担内部通信的同时,还需要与下一代网络(NGN)的互联。由于企业专网在交换方式和信令协议均已支持最新的标准,因此,专网实际上可以作为NGN网络的一部分无缝接入NGN。

2.3 电力网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传统的语音通信网是基于程控交换机的网络,那么下一代网络(NGN)则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软交换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经济角度考虑,与电路交换机相比,软交换成本低。软交换由于采用了开放式平台,易于接收革新应用,且软交换利用的是普遍计算机器件,其性价比每年提高80%,远高于电路交换(每年提高20%),可见软交换在经济方面有很大优势。

从用户角度考虑,在传统的交换网络中,一个设备厂商往往供应软件、硬件和应用等所有的东西,用户被锁定在供应商那里,没有选择的空间,实现和维护的费用也很高。基于软交换的新型网络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因为厂商的产品都是基于开放标准的,所以用户可以向多个厂商购买各种层次的产品,可以在每一类产品中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来构建自己的网络。

软交换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软交换将以前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进行了分类,将功能以功能软件的形式分配到分组网络的骨干网中。这种分门别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并对服务供应商和第三方特性开发商是开放的。由于所有的功能都以标准的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网络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随着VOIP技术的成熟和实施, 企业可以实现将语音和数据融合在一个单一的网络中,这种融合网络带来的三个显著好处是:可以优化带宽,提高带宽利用率 (在广域网中尤为明显);可以优化网络安装和管理;简化了今后的融合(CTI等)应用。

3 结束语

电力通信网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且各自相对独立,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设备,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这不但在经济方面避免了设备的浪费,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各种介质的网络达到了一定的融合互通,在不同介质的网络中传递信息时也省掉了复杂的转换环节。在管理上也更方便,只需对一个设备进行维护就可实现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目前,电力通信网中传输的信息主要是语音和数据,但随着网络的演进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视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软交换技术不但能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可以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补充业务,而且软交换提供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非常便于提供新业务。这对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络来说,引入软交换技术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基于软交换的融合网络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周期为内部及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树立电力系统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徐鹏,杨放春.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童晓渝.软交换技术与实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余浩,张欢,宋锐.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生产技术调研篇4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生产技术调研篇5

1.1调研目的

了解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区域设施农业行业发展,特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需求规模、层次、就业岗位及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为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2调研对象

(1)铜仁市农业行业、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校外兼职教师等;(2)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设施农业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3)思南县农牧科技局、相关乡镇领导、蔬菜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07-12届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5)120农技服务中咨询问题的农民朋友。

1.3调研项目

(1)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调研;(2)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调研;(3)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调研。

1.4调研时间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

1.5调研方法

1.5.1召开座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精心组织安排铜仁市农业行业、9家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课程开发的校外兼职教师等23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定位、核心课程确定、职业能力开发、顶岗实习和定单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合理化建议。1.5.2典型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对区域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园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调查,专业教师分别走访了种苗快繁企业上海大地园艺有限公司和铜仁市金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卉企业广州番禺区绿之恋园艺有限公司、铜仁市金福园艺有限公司和贵阳市中天花园管理中心。广泛展开了企业工作岗位种类、岗位标准、岗位人才缺口、顶岗实习岗位及其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调查,并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1.5.3铜仁市设施农业产业调研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各课程组分头调研了铜仁市各区县的蔬菜、果树、花卉等产业发展、产业岗位类型及岗位对毕业生素质、技能、知识的要求。1.5.4毕业生问卷调查7月7日,我们对在农业行业或企业工作的部分07-12届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类型、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胜任力及综合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共发出145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8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归纳。1.5.5120农技服务解决问题分类分析我们对120农技服务过程中,农民朋友咨询的所有问题按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加工技术、贮藏技术、营销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进行分类、分析。1.5.6调研组织各种形式的调研由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牵头,专业教研室组织实施,拟定调研计划。人才需求调研组成员由专兼职教师构成。

2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2.1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数据分析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设施栽培面积约占世界的70%,设施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蔬菜现代农业产业的规模壮大,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农业产业化一个新的增长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园林苗木的生产。2012年,铜仁市蔬菜总播种面积158.7万亩,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果园面积达到了45.89万亩,较2011年相比增长11.3%。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带动和支撑,蔬菜水果生产主要还是以大户或散户种植为主,各地农户重栽轻管;农村劳动力老化,知识技术匮乏,菜园、果园管理较差,效益越差越不管,形成恶性循环。这更需要各相关专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目前,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7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地市级龙头企业38家;企业员工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上的学历不足5%。通过与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典型企业走访等调研方法,了解到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急需一批懂知识、会操作,能吃苦的专门人才。据相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仅铜仁市急需约4000名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

2.2专业人才需求结构数据分析

2.2.1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根据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07-12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比例如下(见表1)2.2.2未来三年用人单位最缺的人才学历比例目前,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设施栽培的推广,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铜仁市周边设施农业相关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之下,规模仍然尚小,难以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所以在人才学历需求上,更侧重于中职、高职高专和本科毕业生。2.2.3参与调研单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填选人次比例所有参与调研单位均填选了通用性和技能型,同时部分单位填选其它选项。表明用人单位需求较多的人才类型为通用性和技能型。2.2.4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录用设施农业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调查可知,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注重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干部和参与社团活动用人单位同样重视(图3),而对于学生是否是党员并不关注。通过图4可知,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居首位,这表明铜仁市周边农村缺少具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另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疑难问题数量有所增加,表明农民朋友有开发新产品致富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今后广大农村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呈增长趋势。而农产品营销技术类的问题却未曾涉及,这与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相吻合。

2.3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分析

2.3.1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通过对07-12届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整理与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中结果,在各类知识中,社会能力知识(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等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最大,方法能力(办公软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调研方法、专业技能方法的能力)、生产技术知识、社会实践性知识、安全知识对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3.2用人单位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综合上述问卷结果和与用人单位专家座谈,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综合能力有:①知识和技能要扎实全面,动手操作能力强;②了解设施农业行业的发展,要了解设施农业行业产、贮、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③能独立从事设施农业植物生产管理,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的生产与管理工作;④能发现设施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⑤具有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能力;⑥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文明礼貌,诚实守信;⑧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3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收获及体会

设施农业产业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农业产业之一。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现代设施农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具有知识面宽,技能点多,就业灵活,就业渠道宽泛的特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目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从就业岗位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接近于设施农业产业的终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设施农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贮藏和营销等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设施农业各生产环节的就业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就业的最多,两项合计达60.3%;其次是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为16.3%;在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就业的学生达到6.1%。目前,设施农业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但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新产品开发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

4对专业建设及其改革发展的建议

4.1紧贴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经调研,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因此,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就要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模就要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调研结果,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主要在农产品生产企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企业、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等四类企业。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推广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来确定。

4.3紧贴毕业生素养培育,加大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是反映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不够突出。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应把学生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涯设计能力、诚信敬业、立志创业等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4紧贴毕业生能力培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技术调研篇6

根据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的身份、职业等情况将参与调研的人员分为3个调研组,分别为教师调研组、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约用两年时间进行深入调研。一是教师调研组。由我系焊接专业骨干教师和负责就业的领导、工作人员组成。主要利用外出指导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洽谈等便利和机会,与用人企业接触,开展企业走访、往届毕业生座谈、会议交流等形式的调研工作。二是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在2009~2010年两年内,我系约有500名焊接专业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环节。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地域分布、企业分布等特点,及时成立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由学生会干部任组长,开展本地区、本企业的调研工作。该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调研信息。三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2009年和2010年暑期分别组织了调研、实践、服务为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工业园区和稀土高新区的企业生产状况、用人需求,并参与生产实践,了解焊接生产状况、设备使用等。该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调研信息。此次调研走访企业30家,《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调查表》各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各283份。

二、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1.包头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概况包头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包头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包头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每年资产总额超过3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十一五”期间,包头市将紧紧依托包钢集团、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和北方奔驰公司等驻区特大企业在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等方面强大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整合现有装备制造业资源,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重型装备和专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形成年产重型载重汽车4.5万辆,各类改装车辆10万台,各类工程机械及液压支架、掘进机等矿山设备3000台(套),铁路车辆5000辆,超高压钢管、厚壁锅炉管、抽油杆、螺旋焊管等石化管道设备60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使包头成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2.焊接技术的地位和需求状况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正在进行着结构性的转变,以高效、节能、优质及其工艺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为特征的现代焊接技术逐步取代耗能大、效率低和工作环境差的传统手工焊接工艺。但焊接生产的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及焊接从业人员的不合理结构,阻碍先进焊接生产技术的普遍应用。调研结果显示:在焊接结构生产第一线负责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员在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另外,焊接技术工人队伍中,焊接技师及高级技师数量较少,这都说明在焊接生产的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焊接技术是包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如机车车辆、风电设备、重型装备等生产过程中关键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必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包头及周边地区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可知,企业急需熟练掌握现代焊接技术操作技能、具备工艺设计与现场实施、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力、熟悉焊接高新技术,并能将其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近三年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达2000余人。

3.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目前,企业招聘人员主要有两个途径,即通过劳动市场招聘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劳动市场招聘的主要目的为招到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熟练焊工,解决或缓解生产任务繁重的燃眉之急,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是为了拥有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实践操作技能、又有可塑性强的年轻技术工人,以充实焊工队伍,作为技术人才储备。近三年,各学历人才在新录用人员中的比例:本科生20%,高职生50%,中专、技校、职高生30%。国有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环节,注重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安排,而民营企业则更加注重生产效率,一步招到所需岗位的合适人才,较少考虑员工培训或培养。从高职学生的分配岗位而言,虽然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上基本相同,即高职学生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工人岗位,其次是生产一线管理岗位,少数人在中层或高层管理岗位。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适合生产加工工序较复杂,并对加工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他们的基本素质较好,基本功相对扎实,自学能力较强,操作技能的提升较快,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上手较快,适应能力强,能够胜任多个岗位需求。但部分高职学生不安心工作,对岗位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看重员工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地去为企业服务,是否能够忠于职守、服从调动、遵守制度等方面。问卷调查也显示: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分别排在前3位。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图2所示。生产企业要求焊接高职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焊接操作技能、实施焊接工艺能力、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等,而对外语、计算机使用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只作为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或加强学生的焊接操作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4.焊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项对我院近年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焊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焊接操作70%,焊接工艺设计与实施15%;次要岗位为焊接质量检验6%,焊接生产管理6%,其他3%。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就业岗位的分布特点,描述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再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重组,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

三、结论

生产技术调研篇7

关键词 生物制药技术 职业能力 企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武汉市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1.2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1.3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研结果分析

2.1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200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湖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创业6年,光谷生物城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三,2014年上半年,武汉、宜昌等十市实现生物产业产值69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全省生物产业产值。全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2.2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湖北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2.3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生物制药行业需要掌握传统微生物发酵 、制剂,生产管理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是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制药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

生物制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带研发性质的技术类岗位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决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内容。

2.4.1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最需具备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具有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认为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2.4.2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但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待加强,尤其PCR操作、SDS-PAGE、Western blotting、ELISA等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亟待加强。

企业用人观点归纳: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经营方向不同,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而学生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从事生产、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从事销售工作对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专业背景、社会实践相对不重要。

3建议

(1)“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优先;

(2)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3)改善实训条件,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类实训项目。

生产技术调研篇8

一、我国各类企业的创新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

2007年,国家科技部与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型企业2674家、中型企业29622家,34946家小企业)2004~2006年的创新活动开展调查,根据这次调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8月;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2008年14期),我国工业企业创新的基本特点是:

1.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创新模式开始转型。调查表明,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从数量看,小企业占绝对多数。其中大型企业占2.6%、中型企业占19.2%、小型企业占78.2%。由此可见,小企业是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生力军。从普遍性来看,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比较普遍。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小企业分别占被调查的同类企业的83.5%,55%和25.2%。

随着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和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进入转型期。技术来源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200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之比从1.43倍提高到9.88倍,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之比从7.4%增至26.3%。

2.市场需求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动力,提高效率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因素推动了企业工艺创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产品创新的效果,首先是开拓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其次是提高产品性能或质量,再次是增加品种和功能。工艺创新的效果依次是提高生产率、改善工作条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灵活性、降低人力成本、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产品创新主要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创新的层次偏低。例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收入占企业主营收入的12.7%,其中国际和国内新产品分别占17.4%和60%,本企业新产品22.6%。根据科技部对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另一项调查(科技部发展计划司《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分析报告》,《科技统计报告》2008年13期),在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大中型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中,推出具有国际市场新产品的企业占31.8%,具有国内市场新产品的企业占52.9%,具有本企业新产品的企业占11.7%。

3.企业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为主,技术改造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形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创新支出一半以上用于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约1/3用于内部研发,其余依次为从外部获得技术、委托外部研发等。

“十五”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达3650亿元,接近于当年的全国R&D支出(3710.2亿元),占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总额的84%。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通过设备更新等技术改造来改进工艺和提升产品档次,逐步积累创新能力。

4.企业创新投入主要依靠内部资金,研发支出以内部研发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小型企业创新经费中政府资金约占3.7%,中型企业为3.4%,大型企业为3.2%。

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内部R&D支出占其R&D的70%以上,其次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再次是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等合作,委托外部研发的R&D支出仅占6.5%。由于技术吸收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合作的比例低于大型企业。

5.影响企业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才。根据调查结果,按影响程度排序,在影响企业创新的诸多因素中,人才排在第一位,包括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位于第二层次的是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有效的战略或计划;第三层次是信息渠道、员工的认同度和内部激励措施;第四层次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和优惠政策。

6.对企业创新有较大影响力的政策是人才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鼓励企业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技术开发费用计入免征增值税的成本和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支持;设备加速折旧和外经贸政策等。

(二)创新型和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对山东、安徽、辽宁、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55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进行走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企业的创新投入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其次是政府资金;再次是公开上市和贷款。在政府投入中,中央政府资金比地方政府更重要。

2.企业创新的技术来源主要靠自己研究开发。按重要程度排序,企业创新的技术来源首先是自主研发,其次是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其余依次是引进设备、国外技术许可、国内技术许可和其他。

3.企业创新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研究开发领军人物。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依次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研究开发领军人才、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工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开始花高薪从海外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4.企业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政府政策起鼓励作用。企业反映,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进行创新。优惠政策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起到鼓励作用,但极少为了获取优惠政策去创新。在各项创新政策中,企业最需要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和促进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按重要程度排序:(1)政府资助研究开发和成果产业化;(2)研究开发支出加计扣除所得税;(3)知识产权保护;(4)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其余依次是公平竞争、研究人员工资进成本、政府采购和人员培训等。

5.人才激励机制中股权激励最重要,其次是盈利提成,再次是提拔和一次性奖励。也有企业认为收入水平和事业发展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主要因素。但目前企业采取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是增加固定收入和奖金(或提成)。

6.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和标准是增加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研发设计、品牌、标准、专利、生产规模和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的中高端产品竞争能力有积极作用。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研发设计、品牌、标准、专利、生产规模和供应链管理。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

20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对火炬计划支持过的3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市场需求是推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质量。96.9%的企业创新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80%的企业创新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品种”;仅有46.9%的企业提到政策对支持创新的作用。

2.企业的创新技术来源以独立开发为主。89%的企业以独立开发获得技术;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获得技术的企业占52%;而购买国内外专利、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大学技术转移与模仿制造的企业各占5%左右。

3.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和人才短缺。目前,由于社会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创新较多依赖政府资助和银行信贷。在被调查企业中,分别有43.5%、42%和30%的企业使用过地方政府资助、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获得过中央政府资助的企业占28%。企业反映,由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银行贷款门槛高,希望建立专项快速融资体系。

缺乏适用人才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口的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教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特别是缺乏适应新兴行业的专业,即使在一些热门行业,也常出现“有人无才”的局面。二是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能“立刻”、“有效”上岗的人才不足。研发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在各项优惠政策中,最受企业欢迎的是减税让利政策。60%以上的企业认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中,“减免企业所得税”、“高技术企业认证”、“中央/地方资助研发”、“创新基金”和“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等项政策很重要,其中85.1%的企业认为减免企业所得税很重要。但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差异较大。“高技术企业认证”政策落实率较高,而政府采购、股权激励等政策的落实率较低。

5.企业的专利数量增加,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申请过专利的企业占78.0%,拥有授权专利的占68.0%,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占43.6%、45.0%。

6.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有待加强,一方面是提供的服务种类少;另一方面是服务水平不高。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接受过创新服务的企业仅占18.3%,服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与法律咨询三个方面。

(四)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对创新政策的评价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对140个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中的107家科技管理部门、23家科研机构、10家中介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表明:

1.科技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选择与产业需要脱节、项目评价流于形式、缺少阶段性评估、资助资金过低等。

2.影响公共平台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投入分散、资助金额低、人才不足,只有设施建设资金,缺少运行费用。其中,中介和科研机构则认为平台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

3.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难以达成,技术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企业方过于关注短期效益,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研究方则过度关注研究任务所能带来的货币收入和职称升级。现有合同制的合作方式缺少长期利益分享机制。

4.企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和企业家、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5.人才不足主要是结构不合理,科技人员能力不足。科技人员的总量并不少,但结构不合理,知识单一,人浮于事。创新最需要的人才是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人才政策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人才激励机制;官本位体制引导科技人员追求做官,而不是用心研究;人才考核机制不合理,不能有效使用现有人才。

6.教育为创新服务的重点及优先顺序是,培育创新思维、培养科技人才、学科设置适应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7.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主要措施是,加大科技投入与企业需求的联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人的激励、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