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0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1

1 国内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土改、农业合作化等阶段过渡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每一次农业经济改革,我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从农业经济支援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经济发展等,都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也逐渐的结束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民走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 

农业经济在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几点问题。首先,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后、经济规模较小,没有完善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机制。其次,由于农耕收益连年降低,很多农民都放弃了在农村务农,反而大批量的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所以在务工期间无法得到公平的人身安全保障与福利待遇。最后,由于农民大批量走出农村,所以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这就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无人耕种、利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恶化。 

2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三农问题的原因 

2.1 未能建立有效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制度 

当前,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保持数量大、分布区域广、地块较小的特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实现规模化管理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其次,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与制约。在文献查询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2/3都开始选择进城务工、放弃农业生产,这些离开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他们占据了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的6成以上。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数妇女、儿童、老人,这类人不仅无法适应繁重的农耕作业活动,同时对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也完全不懂。因此,农村地区大片耕地荒芜,农业收入不断降低。最后,青壮年由于看不到农业收入的提升,反而只能继续进城务工。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国内三农问题越发严重。 

2.2 农村发展没有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性保证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入短缺。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欠账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支农资金严重分散。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但是农业依旧有很多其他重担。受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速上涨、医疗、教育资费不断增高的影响,农民依旧要面临“花大钱治病、花大钱上学”的问题。 

3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设部级三农综合改革协调部门 

三农改革已经走入了深水区中,而各自成形、各顾各的的传统农改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三农改革的实践中,政府继续建设部级的机构设计、统筹规划、协调三农工作的开展。协调机构要能够不被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所左右,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着眼长远、深谋远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3.2 关注农业,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快速构建 

習总书记在农业调研工作的时候就说过,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在农业经济改革中,一定要控制好改革的发展方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在发展中,依旧要以农业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推动家庭、集体、合作、企业联合不同形式农业经营的发展与创新。要继续推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保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通过对农民不动产统一登记,做好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认证,从而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让农民对承包地具有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的权利。加大农村土地的流转力度,成立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让更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朝着专业的大户、村级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商业实体流通。 

3.3 坚持因地制宜农业发展原则 

由于我国地理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的处理中,首先,要回报农民: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工补农”的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因此,党和政府应该积极的取消农民的各种负担,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费用、降低或消除农村税费,提高农民的生活待遇,降低农民生活、生产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次,要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最后,要依靠农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政府缺乏了人民群众的监督,那么在权利欲望的影响下,就会开始膨胀、腐败,变成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和政府要依靠人民监督政府工作,时刻和人民站在同一立场、统一战线里。

       3.4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农业科技,要不断提升农业自主创新水平,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转化与运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与速度,实现农业的集约、清洁、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外,要主动探索全新机制与农业科技成果走进农村的方法;要建立以技术指导为枢纽、示范户为典型的连接农村农户的新型技术传播网络;要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全经费保障机制与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推广条件,改善人员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做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鼓励农民实施农业机械化管理;要为农户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价值,树立保护性耕作理念,并通过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实施、推广,改善耕地质量。要继续推进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的方针,着眼于农机农艺融合,突出粮油生产机械化、高效农业机械化两个关键,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机械,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秸秆还田等新技术,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尽快实现水稻和麦子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3.5 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三农问题的处理,要积极的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增加投入等方式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务农人员综合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创新培训制度,选拔优秀农民进行培养。其次要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就业机制,保障入城打工农民的权益。最后要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學、医疗等问题,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及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4 结语 

三农问题事关民生发展,并且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村地区人口的经济收入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泉丽.关于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04).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2

摘要:农民失业现象正在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现实。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是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民 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农民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就业岗位或不能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农民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在我国不存在农民失业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失业农民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失业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均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隐蔽性失业不断显性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隐蔽性失业公开化

建国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牺牲农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投资结构过多地向重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样,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到改革前夕,农业部门已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村严重的隐蔽失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隐蔽失业显性化

在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国家包分配的劳动就业政策,形成了企业人浮于事、大量冗员存在、劳动效率低下的状况。这种就业政策,将当时的公开失业转化为隐蔽失业,使企业的劳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用工制度也缺乏激励机制,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迫切期望减少“隐蔽失业”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例如股份制改造进程中分离富裕人员,以及企业减员增效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政府也在尽可能想办法解决企业负担,减少企业的社会职能,以促进经济持续而稳步的增长。在这种趋势下,过去的隐蔽失业逐步显性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现象。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劳动力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就业观念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比较突出。众所周知,在体制转轨阶段,由于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发达,再分配机制的地方利益分配关系安排不够合理,国家产业政策应有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般家电生产为代表的结构趋同,直至近年以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结构趋同均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化单体企业形态。这样,不但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初步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

(三)总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是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国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从消费需求方向来看:由于市场改革的加速,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导致人们对收入预期心理下降,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上升,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在农村,农业继续徘徊,农产品市场结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消费不旺。从投资需求来看:首先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加,投资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消费仍然出现继续滑坡,使得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

二、 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途径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因此,增加就业必然以发展经济为条件。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过时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调整农业空间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从源头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生产力多元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从东向西,从城市到农村呈逐步降低的序列,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该吧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即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地区的技术,管理经验与中西部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N].2004-04-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张为民,张洪吉.中国经济何处去[M].中国物质出版社.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3

关键词:农民 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农民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就业岗位或不能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农民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在我国不存在农民失业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失业农民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失业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均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隐蔽性失业不断显性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隐蔽性失业公开化

建国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牺牲农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投资结构过多地向重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样,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到改革前夕,农业部门已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村严重的隐蔽失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隐蔽失业显性化

在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国家包分配的劳动就业政策,形成了企业人浮于事、大量冗员存在、劳动效率低下的状况。这种就业政策,将当时的公开失业转化为隐蔽失业,使企业的劳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用工制度也缺乏激励机制,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迫切期望减少“隐蔽失业”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例如股份制改造进程中分离富裕人员,以及企业减员增效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政府也在尽可能想办法解决企业负担,减少企业的社会职能,以促进经济持续而稳步的增长。在这种趋势下,过去的隐蔽失业逐步显性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现象。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劳动力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就业观念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比较突出。众所周知,在体制转轨阶段,由于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发达,再分配机制的地方利益分配关系安排不够合理,国家产业政策应有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般家电生产为代表的结构趋同,直至近年以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结构趋同均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化单体企业形态。这样,不但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初步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

(三)总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是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国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从消费需求方向来看:由于市场改革的加速,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导致人们对收入预期心理下降,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上升,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在农村,农业继续徘徊,农产品市场结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消费不旺。从投资需求来看:首先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加,投资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消费仍然出现继续滑坡,使得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

二、 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途径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因此,增加就业必然以发展经济为条件。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过时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调整农业空间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从源头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生产力多元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从东向西,从城市到农村呈逐步降低的序列,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该吧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即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地区的技术,管理经验与中西部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N].2004-04-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张为民,张洪吉.中国经济何处去[M].中国物质出版社.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4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4):21-22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5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问题;探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促进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国民需求的关键推动力。乡镇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1.1环境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农业经济也取得显著提高:第一,硬件方面,农业水利设备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汛以及抗旱能力,同时,乡镇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间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第二,软件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乡镇得到快速传播,同时,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在国家和党的强调下,乡镇农业部门针对市场混乱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和整顿,为外资进入奠定环境基础。

1.2增长方式优化

第一,当前,农产品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品种向特色精品方向优化,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很多农业精品都取代了以往的普通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第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经营方向也由以往的单一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更上台阶。

1.3经济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向合理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生产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运输、服务以及餐软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乡镇人均收入的增加。

2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发展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乡镇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同时,农业人员的思想依然十分保守,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一些乡镇虽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但是农业人员只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开发,忽视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2.2农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都严重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占农业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2.3市场环境落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乡镇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整个市场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经济发展的形象和理念与实际不符,例如,我国重庆乡镇地区,虽然耕地比较多,但是其发展更加重视工业,很多乡镇居民也弃农从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2.4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乡镇地区由于体制的约束,缺少资金用于改善技术,融资量、外部资金以及乡镇农业经济投资很少,同时,政府扶持资金的预计和安排十分有限,对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十分不利。

2.5基础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用于农业的水利建设十分缓慢,甚至一些乡镇依然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本没有修建水利设施,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相关对策

3.1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针对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吸引投资,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素质,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并且实现以点带面,由这些专业技术领头人带领所有农户开展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生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3.3创新农业技术

首先,要创新乡镇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乡镇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乡镇农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速度,完善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人员招聘机制;其次,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研发中心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设优质的技术环境,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方式,改善投资环境。

3.4实现产业化运行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往的单独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乡镇农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化运行,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投资,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整改,在调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通过互进互补的形式,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5加强基础建设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比较缓慢,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快速发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建设,购置以及兴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其次,在扩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同时,还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以往的原材料供应转变为具备特色的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乡镇农业研究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3):1-2.

[2]王继翠.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4):49.

[3]吴根英.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5,(2):137-137.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6

关键词:农业经理;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后,国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生产模式上也出现生产小型化、生产智能化、生产专业化的新特征。在此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面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1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尤其表现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上。我国许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无法正常使用(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50%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缺乏,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

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社会、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造成生产、销售的滞后,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的无序,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最终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由最底层农户承担。

1.3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很大进步,农业生产中水源、土地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工业化也在飞速发展中,水土资源的稀缺问题显的尤为突出,开发过度的导致的生态资源的破环,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加剧。

1.4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的使用了农药、化肥使得农产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的农产品的质量。根据统计分析,我国的氮肥使用量约占全球的30%,磷肥的使用量约占全球的26%,各种农药的使用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国农产品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均严重超标。

2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在新时期背景下,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激发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1加强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平台的联动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将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构建成为多员化的服务体系,并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使农业生产以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搭建标准化的农业信息平台,以提升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农户提供全面的专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在政策方面应实施农机生产机械的购置补贴,扶持农业生产大户,推进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引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优势,拓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渠道,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持。

2.2大力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

突破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大力推进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并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充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构建出优质农副产品体系结构,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各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观光园,强化发展出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3).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各个地区一味加大力度进行城市规模扩大,在农村周边占用土地进行工厂或房产的建设,使得农业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无形中得到阻断。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概论

从一九九二年开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才得到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与改善,随后国家对农业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农业经济发展中心,全面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主要如下。

(一)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从近几年我国对农村农业种植的重视及给予的技术指导来看,农业种植面积及农业产量均有所增长。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6228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61万多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加2473万吨;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额为948.7亿美元,增长30.8%。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贸易方面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农业经济方式得到转变

传统意义上来说,我国由于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管理等方面比较落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与状况下,农业经济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随后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三)农业结构多元化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也开始由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进军,农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使得农业经济能够从容应对经济效益的创造,让农业经济更进一步走出农村,走向更远的经济市场。

(四)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针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农业科研实验基地,像农产品新品种的研发、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等,从科研及教育方面努力进行突破创新。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能生产技术含量低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早期来看,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自然农业经济基础就显得十分单薄,农业生产方式中依靠的主要是精壮人工劳力,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同时由于人工劳动其劳动效率十分低下。而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引起了很大的重视,但由于农业经济出薄弱,许多农村人都走进城市打工,虽然农业生产设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从事农业劳动的年青人很少,更不必说具有一定农业生产技术人员,这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从整体来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中,农村整体劳动素质不高是其中重要等方面,这使得农村对农业经济生存不抱有多大希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导致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而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到位,直接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利的作用。

(三)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从我国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上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中仍旧出现了许多制度与体系上的缺陷与漏洞,国家部分政策的制约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得到阻碍。同时从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对来说对工业的投入资金与精力会更多些,不仅如此,部分政府没有针对地区农业的种植与发展特性制定农业经济发展长远机制,最终导致出现严重问题。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

我国针对农村经济及农业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始,从整体上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具体地从农业生产设备更新、农业技术指导、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农业种植管理的支撑设施等方面出发,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各地区应针对不同地域种植作物的不同以及当地气候变化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上促进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应全面向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利用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及信息化传播,不断改善农业经济。

(三)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四)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篇8

关键词:乡镇农业 经济发展 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上个世纪的支柱性产业,一直引领着我国经济稳定前行,应该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初期的繁荣与稳定。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方式在悄然改变,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地方局部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乡镇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概述

(一)环境得到了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乡镇农业经济从生产环境上得到了极大地改善。首先,硬环境方面,乡镇农业基础水利设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难题,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乡镇农业抗汛、抗旱能力。其次,在软环境方面,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快速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农民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有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产结构发生变革

首先,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品种生产,转向特色化、多元化精品生产转变;其次,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及果业生产方面,均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观念依然落后

目前,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乡镇地区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扶持,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进程;除此之外,农业人员的思想过于保守,缺少创新意识,对新技术存在疑问与排斥,这些都导致了乡镇农业经济停滞不前。

(二)农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2015年我国农业信息采集数据显示,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地方乡镇农业局专业技术输入不足也导致了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落后。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高质量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镇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基层农业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党中央有效政策的支持。仅2015年国家农业扶持与奖励政策就出台了22项(包括以往延续及新出台),例如: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等,这些针对性强、扶持力度大的相应政策由于缺少监督与及时宣传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发展观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首先,从基层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其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此外,针对一些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下大力气组织专家实地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将成果转化落实到位,从认识上彻底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全面提升农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精准扶贫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农业局要本着扶贫帮困的原则,积极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扶持过程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层面,更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以点带面,实现精准扶贫。

(三)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第四篇推进现代化农业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加强基层单位的政策落实与岗位工作监督,不仅是创新乡镇农业的要求,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以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基层乡镇农业工作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鲲,王敏奕.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

[2]王继翠,李桂荣.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