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艺术与审美8篇

时间:2023-08-07 09:23:56

电影艺术与审美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1

[关键词]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美学特征

电影集中了戏剧、人文、美术、舞蹈、文学、音乐、语言、自然等多种艺术或可以艺术化的因素,是人类艺术的精华。在众多艺术元素里,只有语言和音乐是观众必须通过听觉进行感受的。语言是基础,音乐则在表现电影艺术、渲染电影气氛、节奏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电影音乐及其艺术特点

顾名思义,电影音乐就是融入电影中的音乐,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与其他音乐体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以电影内容为基础,包含可视信号。从电影的演变过程看,声音都是后期加入的元素,音乐也不例外。在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由于音像制作水平较低,加入的音乐等声音元素反而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因此更多的是在电影放映时,请钢琴师和小提琴师即兴伴奏。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音画合成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音乐在不影响电影内容和节奏的基础上,具有烘托电影情节、渲染电影气氛等方面的天然优势,由此电影音乐诞生了。

电影音乐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它是依附于电影的,除开主题歌与背景歌曲,电影音乐如果离开了电影本身,其属性就可能丧失全无而成为一般的音乐,甚至是噪声。可以说电影与电影音乐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者是本质,是艺术结晶,是艺术和商业化的最终产物,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反映前者的内容,其主体必须符合前者的艺术展现需要,保证两者的风格统一。电影拍摄的基础是剧本,是场景描述,而不是音乐类型。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关系,其内容、结构、长度、语言类型和表达方式,是否完整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功能

传统上,审美依靠的是视觉。但是在电影中,由于观众同时会接收画面、音响和语言等多种艺术元素,因此在审美上,必须将三者集中置于电影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声音与画面相互融合。这是电影音乐区别其他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如情绪感受、理性认识、思想升华等。因为人从电影画面上得到的是视觉上的美感,而只有音乐才能让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观众结合视觉和听觉信息,能对电影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画面与他们的情感互动,可以说音乐是艺术的粘合剂,也是催化剂。另外,电影音乐有时候的“纯洁性”,可以对电影叙事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进行补充;相反,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具体性和明确性也可以从画面得到补充,两者达到高度统一,审美特征有机结合。(2)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的存在,或反映主人公心情,烘托影片气氛,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应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又如,电影逐渐走向高潮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

三、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功能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为电影服务的,因此它具有较为特殊的艺术功能,如渲染背景、烘托气氛、调节观众情绪及给予观众更强烈的艺术冲击等。

1币衾质惴⒌缬爸魅斯的情感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还有一些电影本身就因为音乐的抒情功能而闻名于世,典型如《阿育王》《音乐之声》《魂断蓝桥》《飘》等,它们因为优美的电影音乐,使得其本身有了更丰富的情感色彩,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也更为鲜明。如《梅兰芳》电影中,梅兰芳第一次见到孟晓东的那种惊喜,但又必须掩饰的内心情感,孟晓东对梅兰芳的爱慕以及适度释放的情感,都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电影音乐《乡村骑士》序曲就会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头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少男的初恋感觉。还有如《泰坦尼克号》,每当男女主人公靠近时,《my heart will go on》背景音乐刻画了一种非常浪漫的气氛,这种音乐带给观众的印象,可远远超过男女主人公关于爱情的对话。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也有一段激情、但又悲伤的音乐,描述的是钢七连解散之后连队出去打靶的场景,大雨磅礴,音乐骤然响起,钢七连被解散的悲伤之感油然而生,此时战友之情,“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深入每个观众的心。总之,画面与音乐的准确结合,不仅使得音乐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关键的是它传递了主人公的某种情感,如音乐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经历,低沉的音乐刻画气氛沉默的场景等。

2币衾咒秩镜缬捌氛

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类型的音乐、剧本和演员的演技是好电影的基础,音乐则给好电影配上华丽的外装。优秀的电影或有深刻的内涵,或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或两者兼而有之。可以想象《金刚》如果没有气势磅礴的音乐,即便金刚最后矗立在高楼顶端也不会震撼观众的心灵;同样,《魔界》三部曲,其背景音乐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舒缓有致,对电影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其他优秀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角斗士》《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等莫不如此。好的音乐背景可以给观众强大的心理压力,或心理暗示,或心理期望,这使得观众更加容易陶醉于电影本身。如果说无声电影时代,电影靠肢体语言,观众靠理解和想象来达成艺术交流的话,有声电影时代声音则成为双边沟通的桥梁,电影通过声音直接抵达观众的心灵深处,这是观众的需要,也是电影本身的需要。

电影音乐渲染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民族或地方色彩等。如《美国往事》中的背景音乐就渲染了20世纪初纽约的街头气息,繁荣且繁杂;《教父》根据不同的场景,其背景音乐渲染了不同的气氛,有婚礼的喜庆、黑帮交火的局促紧张等。又如典型的描写印度的电影《纽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育王》《未知死亡》以音乐表明这是一个具有印度特色的电影,其主人公的服装、肤色、建筑等无不彰显着印度风格,而且这种风格不需要通过介绍或其他语言提示或暗示。音乐渲染气氛比较明显的是恐怖片、惊悚片,这些电影一旦脱离音乐,其恐怖和惊秫就无从谈起,如《变种蛇患》,船员好奇地打开装异种蛇的罐子,当蛇蹦出时,音乐骤然响起,又骤然无声,配合蛇的运动轨迹,对观众造成极为强烈的冲击,“恐怖”与“惊悚”感油然而生。

3币衾至贯和推动电影剧情

电影艺术的展现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交代清楚,但是音乐是不占空间的。另外电影都是通过后期制作,剪辑而成的,在连贯上必然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展现,音乐则可以承担这种功能。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这就是音乐的连贯作用。如《花样年华》,电影中不断出现带有拉丁风格的主题音乐将影片的节奏以及人物的心理把握非常到位。还有电视剧《越狱》,片头出现的富有节奏感和紧张感的音乐同样给予观众深刻的认知感;《24小时》中,也会不断重现时间的滴答声,让人感觉到时间的异常紧迫,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心。还有一些电影,通过唤起观众回忆的功能,将剧情前后连贯的也非常得体,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及日本故事片《砂器》。在《砂器》中,主人公从一个贫苦农民奋斗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当他每次演奏《命运》时,伴随跌宕起伏的钢琴伴奏的画面都是主人公艰难童年生活的再现,音乐这种唤起回忆的功能将主人公的命运和画面的情景有机结合,使得观众对电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重复的悲伤音调不断重现,它既概括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又传达了电影创作者的拍摄意图。

音乐不仅连贯剧情,还具有推动剧情的作用。本质上是剧情决定了音乐,但是剧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必须借助音乐对其进行一定的暗示,或提示,促进电影剧情的进一步发展。电影的剧情,除了剧情片,传记片一般较为平淡、压抑,如《美国往事》《美国美人》《生死朗读》《阿甘正传》《美丽人生》等,别的电影则讲究平缓――逐步过渡到高潮,或高潮――平缓――高潮的节奏,这种抑扬顿挫之感,观众只通过画面是不能很好的体会的,因为画面本身没有所谓的抑扬顿挫,而一旦加入声音,通过音画结合,观众的理解再容易不过了。如电影《金刚》,前40分钟都是平淡的市井生活,金刚出现之前,音乐优雅,舒缓,透露出很温馨的背景,随后探险家乘船只向岛屿进发过程中遇上狂风暴雨,背景音乐变得局促、紧张,观众被深深地吸引。电影的真正高潮则体现在金刚出现之后,气势磅礴的音乐背景给予观众极大的心理压力,电影结束之后,音乐回归平缓,观众缓过神,回味无穷。

四、结语

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多样的,除了本文所介绍的抒发主人公情感、渲染电影气氛、连贯和推动剧情作用,还有提高电影的艺术品味、唤起观众记忆等作用。电影音乐依附于电影本身,通过声画结合,观众对电影会有更深刻的、更立体的认知。它不同于其他音乐是因为它是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影片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营造更丰富、更生动、更真实的电影情节,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克,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2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3

西方音乐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其风格、内涵、喻意等因素构成的整体感知使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性认同,这种共性感知运用到电影中会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选以恰当的音乐置于情节发展的关键点,除了填补剧情的场景需要,还会借助音乐自身的共性感知来暗示情节的发展走向、反面讽刺人物、预示结局等,进而为情节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促使情节流畅自然的进行。这是其它音乐类型很难具备的一个功能,也是西方音乐在电影语境中产生的独特价值。在《教父Ⅲ》中,当麦克一家在歌剧院里观看儿子演出歌剧时,安迪为了想成为新的教父而正在蓄意一场谋杀,这时歌剧院里上演的剧目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这是一部以仇杀为结尾的作品,音乐为即将发生的枪击事件提前做了铺垫。在音乐所铺设的背景中,情节的推进有力,无论是情绪上的渲染,还是内容上的契合,都使电影的叙事极富感染力和艺术说服力。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橙》,是一部社会意义比较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性暴力、黑色幽默和反讽意味的影片中,配乐均来自着名的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大气,富有表现力,同时还成为影片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参与和推动情节的进行节奏。尤其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音乐多次出现在剧情的关键点上,引导情节发展。贝多芬的音乐在这里变成了抽象符号,影射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问题,象征着传统规范下的常年压抑。库布里克的电影向来善于探求高层次的哲学思维,给人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启迪。他一直倾情于使用西方音乐,有效地调动西方音乐积极深刻的因素,让其成为影视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凭借极高的音乐素养完成对音乐作品精准的把握,实现剧情中的绝妙运用。这些音乐作品以契合电影思想和追求的巨大力量存在于叙事中,成为颇为重要的因素响应和促进电影主旨高度和深度的建立。

二、西方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电影的内涵和品味

西方置身于西方文明的大舞台中,创作主体把对社会人生高度浓缩的体验和感悟物化于音符中,灿烂辉煌的艺术形式成为西方文化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物质化载体。西方音乐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芒,体现着西方文明的累累硕果。很多电影在西方音乐作品的辉映下呈现出动人的魅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的西方音乐作品能“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6](P134)整部影片的层次。”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远,气质更加高雅。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莫扎特着名的咏叹调《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天籁般的女声二重唱为影片包裹上无限美妙的光彩。美妙的旋律穿过监狱的铜墙铁壁自由柔美地回荡,“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在朦胧的夜色里,松树沙沙叹息的地方。别的话不必多讲,不必多讲……”莫扎特的这段音乐诙谐、轻松、动听,两位女高音的重唱富有无限的美感和韵味。此曲流传性很广,是莫扎特非常有代表性的咏叹调之一,在听觉效果上极具征服感,可谓雅俗共赏。置于片中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播放,更具审美的震撼感,成为电影的神来之笔,为电影增辉无限。从情节上看,安迪邀大家一起欣赏音乐,这自由的感觉那怕只有一刹那,他也愿意不惜一切地去争取,通过音乐推近的这段人物特写,生动地塑造出安迪有思想、有学识、有文化、高素养的气质形象,他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智慧、不同凡响。莫扎特这部以展现费加罗聪明机智来歌颂第三等级的佳作,用来映衬和塑造安迪这个人物的特点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段音乐既完成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完美支撑,又很大意义地提高了影片的格调和品味,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场景。再比如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首作品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着作。音乐在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恢弘的气势,富含深厚的哲理含义。尼采主张超人哲学,电影中呈现出的人,从猿到人,再到飞升宇宙之中的巨大进化转化,有着一种对尼采主题音乐的呼应。具有文化历史感的音乐使影片呈现出无限想象力,大大加深了电影的哲理性和深刻性,营造出影片扑朔迷离的科幻色彩。

三、西方音乐的自身魅力提升了电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西方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它具有丰满而立体的音乐表现力,深刻的音乐内涵,和谐美好的音乐形象,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的完美统一。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无比辉煌的影响力。西方音乐成为高层次精品文化的代表,既是各界文化精英喜爱的对象,也是大众人群景仰的目标。西方音乐极富影响力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美丽人生》中,几次使用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段音乐是歌剧第二幕中的一段着名女声二重唱,以6/8拍荡漾的节奏描绘出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醉人心弦的音乐,交织着主人公圭多对妻子的爱意,映衬着他们伟大的爱情。大提琴低沉如诉的引子,小提琴飘忽的高音,柔美的歌声,美妙迷人的旋律都使电影置身于美妙多彩的世界,每一次出现都将电影渲染的浪漫至极。尤其在电影后半段,圭多一家身处纳粹集中营时,灰色恐怖的色调让人倍感压抑,然而当《船歌》这首见证他们夫妻爱情的美好音乐在广播里传出的时候,巨大的环境反差彰显出音乐无比动人的巨大魅力,音乐的美感俘获了观众的心,晕染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经久不衰、耐人回味、优美典雅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置身于电影中,它自身的美感、表现力、影响力通常会为电影锦上添花,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使电影的叙述更生动,更富有活力和绚烂的色彩。

四、西方音乐在电影介质包裹下呈现出新的审美和传播

西方音乐在最早的现代视听艺术——电影诞生前,一直以独立的艺术形态存在,从音乐创作、音乐演出到音乐欣赏都有其非常完备的体系。电影的诞生打破了艺术世界的传统格局,将西方音乐在内的多门艺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多元化的综合发展。当西方音乐作为视听艺术的成员之一和其他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时,转变为新的角色和新的定位,它的审美和传播自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处于电影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审美

西方音乐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地区的局限,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并共同参与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深厚的文化感和巨大的表现力。在面对独立形态的西方音乐时,欣赏者更多关注于音乐自身的特点,包括音乐的旋律、和声、配器、情绪、内容等。这是一种欣赏主体有一定心理期待、主观性、有意识的“倾听”。但是当西方音乐出现在电影剧情中时,“人们在这里打破了以往各种聆听音乐的习惯,在新时空营造的环境中,在接[7](P191)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这种感受被动且不独立,和剧情联系在一起,与画面契合在一个审美层面被同时接受和感知。出现在电影艺术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它的内容、情绪、音乐感受都和电影中人物的生活、性格、命运息息相关。电影为影片中的音乐审美提供了大量非音乐性因素, 使音乐的审美变得有依据。不仅包括音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情感内容,而且还包括外在于音乐的某些因素。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经验中。电影提供的特定氛围和背景使音乐的表达具有一定倾向性,音乐的内涵一点点被影片的内容填充起来。所以西方音乐和电影的结合不仅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具有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置于不同的电影情境中,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音乐的抽象性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就像一种化学药剂一样,它在不同的环境、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不同的化[8](P63)学反应。”电影改变了西方音乐独立的审美,使其审美和电影的相关因素建立起一定的依赖关系。

(二)西方音乐在电影中的传播

在电影中西方音乐时常留下它多姿的身影。西方音乐深厚的文化气息浸染和包裹了电影这个现代时尚同时又最贴近大众的艺术,有些人因为电影喜欢上西方音乐,有些人因为西方音乐更热爱电影。在诞生之初,电影需要借助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的古典音乐为其敲开受众的大门,之后当其逐渐成熟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时候,它又为西方音乐的传播增加力量。对于西方音乐的传播,除了现场演奏演唱、乐谱传播、唱片传播等形式之外,其它综合艺术形式诸如电影,客观上也成为音乐传播颇有影响力的媒介和手段。众所周知,西方音乐虽然超越时空在历史上经久不衰,具有无法超越的美,但西方音乐带有的“贵族”属性,即对它的学习和理解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经验,使得它的传播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普及程度不高。尤其在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流行音乐很快成为大众的宠儿,审美对象更为平民化。而西方音乐相反越来越以“高深”“难懂”“严肃”的印象被束之高阁,与大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当西方音乐出现在电影中时,对观众戏内戏外的界限是一种模糊,这种感知是没有期待和预设的,大众与西方音乐的距离被跨越了,无意间进入西方音乐的传播世界。在特定场景、特定情绪的推动下,原本“远”的音乐一下“近”在耳际,原本高深莫测的音乐也因电影的相关释解,变得容易接受与理解。如前文提到的那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晦涩难懂,远不如《乡村骑士》间奏曲、贝多芬的《欢乐颂》为人熟知,流传性并不广。然而这首作品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妥贴、流畅、自然、神奇的应用,不仅恰当地衬托出了影片的意蕴和风格,把观众带入超越镜头画面的深层表达中,而且实现了自身广泛的传播。相当大一部分人因为这部电影认识和了解了这首音乐作品,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这首音乐。被设计于电影中的西方音乐依靠电影这个大众化的传播平台,进行了趋于生活化的艺术传播,在受众群中产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较之西方音乐独立形态的传播力度大大提高。“当音乐由电影作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9](P146)后,电影音乐的下意识审美转化为有意识审美。”这种传播没有停留在浅层,而是不断深入和扩大,由此电影为西方音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让它原本的神韵和内涵获得了一次新生,有了另一段生命。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4

关键词:电影艺术;审美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39-03

一、电影艺术的内涵及优势

(一)电影艺术的内涵

1.电影艺术的含义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说明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19世纪诞生的电影艺术是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只是被看作低级游乐场里的文化形式,并且没有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艺术已经逐步走向人类生活,成为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影艺术融合艺术性与商品性两种属性于一体。电影艺术形式因人的生命需求和审美满足而诞生,并在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存在和发展。同时,人们对电影艺术的欣赏需要通过商品交易得以完成,电影艺术在服务人们的过程中也就展现了它的商品性。

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不同的电影艺术流派。从类型角度看,有重视故事情节完整性、强调人物性格刻画的故事片;有通过各种美术制作和技术手段的美术片;也有对特定历史或政治事件进行报道的纪录片等等。于这些分类之外又包括很多其他片种,如故事片包含悲剧片、情感片、谍战片、恐怖片等;美术片包含艺术动画片、木偶片等等;纪录片包含文献历史片、新闻传播片、传记纪录片等等。从流派角度看来,包含着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等等。电影艺术因其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所以它也被称为综合艺术。

2.电影艺术的特点

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深受大众喜爱。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视听直觉性。电影艺术中既包含着声音,也包含着画面,这就集观赏者的视觉和听觉于一体,通过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让现实生活重新展现,传播真实信息,使影视接受者能够直观地从视听形象中得到切实的体验和经历;其次是高度综合性。电影艺术是对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材料的整合,并将它们合理地统一在自己的形态之中,令其在画面的运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电影艺术还分为多种类别,例如情感片、谍战片、恐怖片、惊悚片等,为各类故事题材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质料;第三是传播的大众性。电影艺术产生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迎合大众的口味,并以娱乐大众为宗旨。因而电影艺术就必须是面对世俗生活的艺术,并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大范围地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电影艺术的优势

1.电影在直观欣赏上的优势

首先,作为审美的欣赏对象,电影艺术运用声音、色彩、画面、蒙太奇等方式作为表现手法,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段将艺术还原为现实生活,使其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样的表现方式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因而也就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感染力。

其次,电影艺术集人们的听觉、视觉于一体――这是绘画、雕塑和舞蹈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与电视剧相比,电影艺术具有故事情节紧凑、影片时间短等优势,可以使大学生一次性地了解整个故事,而电视剧面临着需要观众等待更新、故事发展缓慢等缺陷。

同时,电影艺术具有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电影艺术能使他们在简单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教育,达到缓解压力、消磨时间等目的,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感。

2.电影艺术兼具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

电影欣赏作为一种大众日常的精神消费而存在,以其较强的娱乐性著称,能够让观众仿佛身处美好轻松的审美环境,并在其中缓解压力、释放紧张情绪。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易受到大众的青睐。大学生在电影欣赏受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此,大学生电影节的迅速推广以及其被广泛认可足以证明这一点。正是因为电影艺术受到大学生如此的热爱与欢迎,所以它就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其对大学生审美观产生的影响。

在电影艺术的审美娱乐方式中,娱乐是一种重要的调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讲究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和。如情节的奇巧和悬念,场面的豪华,明星的演技和魅力、歌舞的优美服装的新潮时髦等等,它们使观影过程中陷入一种“幻觉”,从幻象中获得一个丰富多采地审美体验;第二是追求知觉愉悦或心理认同。人们在欣赏电影艺术过程中,会得到精神上补偿,或是潜在压抑情绪的宣泄。当然,这种补偿和宣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宣泄补偿带有社会意蕴,这就意味着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因此电影艺术的基点往往要与观众的传统意识和民族情感相吻合,这样才能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

二、审美观的内涵

(一)审美观的含义

审美观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人生)进行的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的集中体现,是人们随着经验阅历的丰富而形成对美的感悟和评价。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审美观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

审美观形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受到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作为审美观的特征存在于审美的现实维度中。

(二)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审美主体,在年龄上意义上,已经处于具有基本成熟生理机能的青年期,认识上已走进更深层次,知识面更加宽阔,思维方式也得到有机的完善。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强烈的独立意识,并相对稳定的审美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得出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具体如下。

首先,大学生审美的功利性、娱乐性更加突出。情感是审美观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愉悦是审美感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调查问卷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信仰”之类的词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休闲风气和唯美时尚,最重要的是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因此,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卡通漫画、FLASH动画、追星等形式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的首选。

其次,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更加直观。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而审美对象应该具备生动直观的形象性。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最新出现的直观性强、浅显直白的音乐、图片、图像――这类形象简单、直观、新颖,因而更加受到大学生追捧和欢迎。如:新出炉的明星、流行音乐榜上的歌曲、爆炸性的娱乐新闻等等。

三、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一)电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趋于完美的特技效果。电影的造型艺术、空间表现、特技效果、意境处理以及画面的动态美和意境美,均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种感觉的融合。在信息量上,电影艺术的影像涵盖了各种各样范畴的信息流。在空间的层面上,它把音乐、文学、戏剧以及舞蹈有机地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赋予时间领域一种空间化的呈现效果;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把雕塑、绘画和建筑融入同一套程序中,又使得空间艺术具有了时间的展现力。

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宏大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以及感的对白――这些元素的加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体验其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进而获得情感的本能性感动,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电影艺术有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以情感人,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影片传达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往往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目标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他们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发展,使大学生向美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影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艺术美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向上的发展。

在这个读图时代里,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更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电影中演绎的经典艺术不仅让人沉醉,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电影艺术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影响――这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它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化,向善的本性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以美的标准和行为来规范自己,使自己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并且,电影可以在银幕上构建出一个充满鲜明的艺术形象、画面组合的意境美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求到审美的价值意义,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电影作品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审美意识空间得到合理地、有机地、逻辑地重建,进一步达到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艺术效果,对广大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四、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一)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媚俗则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电影艺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常常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的方式表现现实,例如:华丽的服饰、豪华的游艇等,用一种大学生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来展现现实,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景。它一方面给人某些心理安慰――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而更加陶醉于此;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大学生混淆现实和梦境,以梦幻般的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放任自己,且以不能自拔为乐趣。

由于电影艺术追求娱乐而一味媚俗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感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培养出的审美趣味是媚俗化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甚大。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所喜欢的校园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和街舞大赛位居前两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相对于二者来说更加高雅、艺术成分更高的交响音乐会、话剧以及艺术作品展等却很少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对美感的偏执以及肆意的放纵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建立,使他们无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建立,同时也破坏了大学校园里健康的学习氛围。

(二)审美观念的消费性

在当今时代,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消费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例如:它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消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的对象和创造利益的手段。电影自身所带有的商业性决定它以消费为主,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电影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包含着色情和暴力等片段,从而使精神生产商业化,艺术纯粹成为一种消费品。

通过大众传媒,电影对大学生审美观念渗透了消费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已经被华丽的服饰、漂亮的外表、奢侈品的使用所充斥,而变得极端表象了。同时,传媒通过“炒作”和无所不在的广告使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地适应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渐渐养成在审美中通过消费来彰显、炫耀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大众的习惯,同时,也使大学生把该类消费看作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从而导致享乐消费行为的盛行,助长了炫耀消费的恶习。

由此可见,虽然电影艺术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但由于它自身无法规避的商业性,导致了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审美趣味低俗化以及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消费性,但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创造美的人。

五、结论

本文在明确了电影艺术与审美的理论含义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心理功能方面,电影艺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大学生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使大学生得到赏心怡神的艺术美和精神上的满足。优秀的电影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到人生的道理,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电影艺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如会导致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能力的弱化以及增加审美的消费性和盲目性。但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彬.当代青年审美倾向调查及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马顺生.审美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贵州大学报:艺术版,2004(4).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宏球.影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沈卫星,李晓枫,云德.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5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

中国艺术电影同其他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常被观众贴上晦涩难懂、沉闷严肃的印象标签,在普通受众的印象中, 艺术电影并非容易接受与审美的类型电影。艺术电影给观众的既定印象与艺术电影的诞生直接相关, 艺术电影伴随着艺术家对现实与理想的愤怒、失落与彷徨, 甚至带有一丝黑色、阴郁的味道, 肩负着电影艺术理想与美学内涵的探索精神,艺术电影的审美趣味始终游走在大众审美的边缘, 甚至与主流审美趣味相距甚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 2015 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 440. 69 亿元创造了近五年的票房高峰, 其中国产电影票房 271. 36 亿元, 占总票房的 61. 58%。《捉妖记》 《速度与激情 7》 《港囧》 《复仇者联盟 2: 奥创纪元》 《侏罗纪世界》《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澳门风云 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碟中谍 5: 神秘国度》,前十名商业大片共同支撑起 2015 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从市场角度来看, 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地电影艺术创作,电影人纷纷投身于商业电影创作, 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电影人坚定不移地走商业电影的道路, 大众文化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最大驱动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电影艺术承载的精神消费价值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 以 艺术消费 之名进行娱乐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也是后工业时代大众消费的整体特征之一。

大众文化、商业电影的崛起促使艺术电影日渐式微, 尤其是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被推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 成为不被电影市场容纳的 类型片。可以说, 如今的中国艺术电影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 艺术寒冬,并不具备投资方期待的商业价值的艺术电影, 成为不被主流所包容的存在。如今的商业电影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因为票房收入始终不是艺术电影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终极目标是对更高艺术张力与表现力的触及。因此,即便是陈凯歌获奖无数的 《霸王别姬》, 拿到今天也无法成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其并不具备与商业电影环境相匹配的艺术内核, 文革、同性之爱、封建文化将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也套上了另类的艺术电影标签, 禁忌的话题是中国艺术电影倾向于表达的内容, 也剥夺了这类电影走入市场、广泛传播的权利。还有贾樟柯早期的导演作品, 如 《小武》《站台》 《小山回家》 《任逍遥》等, 写实的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 现实主义的内容呈现, 直击社会底层、探索社会内部矛盾的艺术自觉, 都让贾樟柯早期拍摄的艺术电影阻挡了大众的集体欣赏。正因如此, 很多人认为贾樟柯是以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去讨好国外电影节, 所谓的真实是自揭其短, 自取其辱, 并不值得广泛传播、大众欣赏。

因此, 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也与其长期以来的内容呈现、思想表达和美学理想有关, 中国艺术电影对历史的过分解读、对现实的过分悲观,令其被打上了 反动 和 黑暗 的标签。观众无法以像对待娱乐电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的严肃、沉闷、晦涩、黑暗,都阻挡了观众对其进行审美活动。

二、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责任

艺术电影始终以探索并拓展电影语言为己任,质疑规范、违反常识、颠覆传统的艺术电影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寻求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并且,艺术电影的不断试错和尝试, 最终成就了主流电影艺术, 它所做出的成功美学探索融入主流美学。可以说,艺术电影是主流商业电影的试金石, 如今商业电影美学都源于艺术电影的反复试验和不竭探索。

艺术电影也始终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方向的艺术责任。虽然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让大众美学成为普遍的审美范式, 大众文化的突袭对精英文化造成的破坏性有目共睹, 但是大众的审美趣味仍然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大众文化美学当中仍然需要兼容并包地吸纳多元化的美学元素。例如,现如今风靡全球且成为主流商业电影重点表现的奇观美学,在一开始并非直接应用在商业电影当中, 而是最早出现在艺术电影当中, 被观众当作真正意义上的 奇观 进行审视, 但也因此给予了大众对于奇观影像的消费体验,促使 视觉奇观日后大规模地成为商业电影的主要创作方向,成为 3D 和 IMAX 技术发展的动力。当艺术电影产生在中国, 这种审美导向的功能性和责任性亦然存在。 第五代导演 早期的电影创作始终坚持艺术电影,他们将艺术电影看作是实现其艺术理想的唯一通道。张艺谋早期拍摄的 《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等艺术片, 并没有将商业电影市场利润放在第一位, 而是将这些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放在首位。张艺谋早期的几部艺术电影酣畅淋漓地表现着张艺谋关于电影艺术的理想。曾经作为一名摄影师的张艺谋努力用镜头语言说话,在一个个极端风格化的镜头、画面当中, 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 这是一种主观的美学形态,其中蕴含了多重隐喻和象征。即便是在日后的商业电影转型之后, 张艺谋早期艺术电影创作形成的美学风格仍然没有完全舍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的放大和收敛过程中, 更为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主观美学意识。此外, 第五代 导演陈凯歌也同样在艺术电影创作上独树一帜,引领着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霸王别姬》在当年作为 禁片经历了一个被禁和解禁的过程, 影片涉及敏感的当代史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接受、并不被主流电影表现的同性恋内容, 凭借这两点, 《霸王别姬》 可谓是一部极其边缘化的电影, 是处于大众审美范围以外的艺术电影。但是, 《霸王别姬》 对于中国艺术电影、对中国主流电影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影响至今。陈凯歌对敏感的历史问题、不被理解的同性恋问题的影像呈现, 并没有踩踏主流话语的权威性, 而是在历史批判的边缘将叙事重点放在了人性上面。人性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生存选择, 是陈凯歌在 《霸王别姬》 中主要探讨的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表达。

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导向不仅针对电影艺术的内部,电影美学的继承和发扬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 对于观众的审美导向是艺术电影更重要的艺术责任。在争议声中成长的贾樟柯, 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美学, 从他早期的电影《小武》 《回家》 和 《任逍遥》 开始, 这种现实主义美学表达从未停止, 即便是其最新电影 《山河故人》依然延续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基调。贾樟柯的电影始终提醒着观众, 社会上仍然有一群人需要被关怀, 嬗变中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变迁中的时代都需要被人们关注, 他的艺术电影引导观众关注现实、关注当下。

三、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毫无疑问, 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走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无法真正走入电影院线的艺术电影, 游离在大众传播之外, 传播的受限导致艺术电影被大众观看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是, 无法走进院线的中国艺术电影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审美价值, 与之相反, 在 这 样 一 个 商 业 文 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泛滥的当代, 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更加迫切地需要艺术电影巩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需要艺术电影呈现商业电影所缺失的美学内容。

20 世纪末,第五代导演的诸多经典艺术电影定义了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规格, 敏感的历史问题、残酷的社会现实问题、叛逆的颠覆传统道德问题等, 成为第五代导演电影故事创作的主要背景, 批判现实、人文关怀、人性反思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主旨。在大部分人眼里, 第五代导演电影的艺术格局最大, 他们生长在政治、历史巨变中的中国,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因此,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电影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纯粹的人性之美。他们在塑造起一个个淳朴、真诚的人物形象以后, 将他们置于一种严苛的环境中, 企图通过这些人物建立起一种民族性格。无论是 《秋菊打官司》中咬定道理不放松、申诉到底的秋菊, 《霸王别姬》 中追求真爱、容不得半点虚假的程蝶衣, 还是 《那人那山那狗》 中邮政员父子之间的精神传承与情感联系, 时代背景下的执著、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逐渐形成。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6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

中国艺术电影同其他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常被观众贴上晦涩难懂、沉闷严肃的印象标签,在普通受众的印象中, 艺术电影并非容易接受与审美的类型电影。艺术电影给观众的既定印象与艺术电影的诞生直接相关, 艺术电影伴随着艺术家对现实与理想的愤怒、失落与彷徨, 甚至带有一丝黑色、阴郁的味道, 肩负着电影艺术理想与美学内涵的探索精神,艺术电影的审美趣味始终游走在大众审美的边缘, 甚至与主流审美趣味相距甚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 2015 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 440. 69 亿元创造了近五年的票房高峰, 其中国产电影票房 271. 36 亿元, 占总票房的 61. 58%。《捉妖记》 《速度与激情 7》 《港囧》 《复仇者联盟 2: 奥创纪元》 《侏罗纪世界》《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澳门风云 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碟中谍 5: 神秘国度》,前十名商业大片共同支撑起 2015 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从市场角度来看, 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地电影艺术创作,电影人纷纷投身于商业电影创作, 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电影人坚定不移地走商业电影的道路, 大众文化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最大驱动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电影艺术承载的精神消费价值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 以 艺术消费 之名进行娱乐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也是后工业时代大众消费的整体特征之一。

大众文化、商业电影的崛起促使艺术电影日渐式微, 尤其是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被推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 成为不被电影市场容纳的 类型片。可以说, 如今的中国艺术电影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 艺术寒冬,并不具备投资方期待的商业价值的艺术电影, 成为不被主流所包容的存在。如今的商业电影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因为票房收入始终不是艺术电影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终极目标是对更高艺术张力与表现力的触及。因此,即便是陈凯歌获奖无数的 《霸王别姬》, 拿到今天也无法成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其并不具备与商业电影环境相匹配的艺术内核, 文革、同性之爱、封建文化将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也套上了另类的艺术电影标签, 禁忌的话题是中国艺术电影倾向于表达的内容, 也剥夺了这类电影走入市场、广泛传播的权利。还有贾樟柯早期的导演作品, 如 《小武》《站台》 《小山回家》 《任逍遥》等, 写实的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 现实主义的内容呈现, 直击社会底层、探索社会内部矛盾的艺术自觉, 都让贾樟柯早期拍摄的艺术电影阻挡了大众的集体欣赏。正因如此, 很多人认为贾樟柯是以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去讨好国外电影节, 所谓的真实是自揭其短, 自取其辱, 并不值得广泛传播、大众欣赏。

因此, 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也与其长期以来的内容呈现、思想表达和美学理想有关, 中国艺术电影对历史的过分解读、对现实的过分悲观,令其被打上了 反动 和 黑暗 的标签。观众无法以像对待娱乐电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的严肃、沉闷、晦涩、黑暗,都阻挡了观众对其进行审美活动。

二、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责任

艺术电影始终以探索并拓展电影语言为己任,质疑规范、违反常识、颠覆传统的艺术电影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寻求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并且,艺术电影的不断试错和尝试, 最终成就了主流电影艺术, 它所做出的成功美学探索融入主流美学。可以说,艺术电影是主流商业电影的试金石, 如今商业电影美学都源于艺术电影的反复试验和不竭探索。

艺术电影也始终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方向的艺术责任。虽然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让大众美学成为普遍的审美范式, 大众文化的突袭对精英文化造成的破坏性有目共睹, 但是大众的审美趣味仍然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大众文化美学当中仍然需要兼容并包地吸纳多元化的美学元素。例如,现如今风靡全球且成为主流商业电影重点表现的奇观美学,在一开始并非直接应用在商业电影当中, 而是最早出现在艺术电影当中, 被观众当作真正意义上的 奇观 进行审视, 但也因此给予了大众对于奇观影像的消费体验,促使 视觉奇观日后大规模地成为商业电影的主要创作方向,成为 3D 和 IMAX 技术发展的动力。当艺术电影产生在中国, 这种审美导向的功能性和责任性亦然存在。 第五代导演 早期的电影创作始终坚持艺术电影,他们将艺术电影看作是实现其艺术理想的唯一通道。张艺谋早期拍摄的 《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等艺术片, 并没有将商业电影市场利润放在第一位, 而是将这些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放在首位。张艺谋早期的几部艺术电影酣畅淋漓地表现着张艺谋关于电影艺术的理想。曾经作为一名摄影师的张艺谋努力用镜头语言说话,在一个个极端风格化的镜头、画面当中, 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 这是一种主观的美学形态,其中蕴含了多重隐喻和象征。即便是在日后的商业电影转型之后, 张艺谋早期艺术电影创作形成的美学风格仍然没有完全舍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的放大和收敛过程中, 更为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主观美学意识。此外, 第五代 导演陈凯歌也同样在艺术电影创作上独树一帜,引领着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霸王别姬》在当年作为 禁片经历了一个被禁和解禁的过程, 影片涉及敏感的当代史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接受、并不被主流电影表现的同性恋内容, 凭借这两点, 《霸王别姬》 可谓是一部极其边缘化的电影, 是处于大众审美范围以外的艺术电影。但是, 《霸王别姬》 对于中国艺术电影、对中国主流电影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影响至今。陈凯歌对敏感的历史问题、不被理解的同性恋问题的影像呈现, 并没有踩踏主流话语的权威性, 而是在历史批判的边缘将叙事重点放在了人性上面。人性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生存选择, 是陈凯歌在 《霸王别姬》 中主要探讨的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表达。

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导向不仅针对电影艺术的内部,电影美学的继承和发扬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 对于观众的审美导向是艺术电影更重要的艺术责任。在争议声中成长的贾樟柯, 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美学, 从他早期的电影《小武》 《回家》 和 《任逍遥》 开始, 这种现实主义美学表达从未停止, 即便是其最新电影 《山河故人》依然延续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基调。贾樟柯的电影始终提醒着观众, 社会上仍然有一群人需要被关怀, 嬗变中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变迁中的时代都需要被人们关注, 他的艺术电影引导观众关注现实、关注当下。

三、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毫无疑问, 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走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无法真正走入电影院线的艺术电影, 游离在大众传播之外, 传播的受限导致艺术电影被大众观看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是, 无法走进院线的中国艺术电影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审美价值, 与之相反, 在 这 样 一 个 商 业 文 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泛滥的当代, 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更加迫切地需要艺术电影巩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需要艺术电影呈现商业电影所缺失的美学内容。

20 世纪末,第五代导演的诸多经典艺术电影定义了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规格, 敏感的历史问题、残酷的社会现实问题、叛逆的颠覆传统道德问题等, 成为第五代导演电影故事创作的主要背景, 批判现实、人文关怀、人性反思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主旨。在大部分人眼里, 第五代导演电影的艺术格局最大, 他们生长在政治、历史巨变中的中国,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因此,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电影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纯粹的人性之美。他们在塑造起一个个淳朴、真诚的人物形象以后, 将他们置于一种严苛的环境中, 企图通过这些人物建立起一种民族性格。无论是 《秋菊打官司》中咬定道理不放松、申诉到底的秋菊, 《霸王别姬》 中追求真爱、容不得半点虚假的程蝶衣, 还是 《那人那山那狗》 中邮政员父子之间的精神传承与情感联系, 时代背景下的执著、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逐渐形成。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7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运用。因此,美学分析比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作为整体的复杂构成。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表意生成系统。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系统性分析。在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

电影艺术与审美篇8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人性关怀;时代背景;美学价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春雨,展现出全新的思想艺术风貌,其主要人文精神特征是深切的人性关怀。深入剖析新时期中国电影人性关怀得以凸显的时代背景,在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呈现及其巨大的划时代的美学价值,对认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人文精神特征,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美学,推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期中国电影人性关怀得以凸显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以来,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相继创造出一大批风格各异的艺术电影。这些艺术电影,与“”期间及“”以前的政治性电影的显著区别,是把人置于电影艺术的中心。导演们或以温馨的审美情怀,或以冷峻的审丑态度书写出对人性的深切关怀。这些风靡一时的艺术电影,现在依然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唤起我们深情的艺术记忆和历史记忆。这些充满人性关怀的艺术电影主要有:崛起的第三代导演的作品,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凌子风的《边城》《骆驼祥子》,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如张铮、黄健中的《小花》,滕文骥的《生活的颤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巴山夜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李少红的《红粉》,等等。

这一大批充满人性关怀的艺术电影,如一片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一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电影奇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它们是伟大时代孕育出来的艺术风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旧时期的结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目的的新时代的开始。新时期的前20年,国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但压抑已久的人性诉求,早已在时代大潮的翻卷中澎湃起来。人性关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成为普遍热切的人生要求与艺术要求。

与此同时,文艺方针出现了重大变化。新提出的“二为”方向以及对“双百”方针的重申,解放了文艺思想与文艺家,极大地拓宽了文艺发展空间,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文艺环境,使文艺家的主体性得以张扬,创作激情空前高涨。此前令人谈虎色变始终禁忌的人性,终于可以像“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总之,是改革开放,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催生出了新时期中国电影深切的人性关怀。这启示我们,时展是电影发展的历史基础,时代造就电影,电影离不开时代。我们一定要勿忘旧时代的创伤,感恩新时代的哺育,用优秀的电影艺术回报伟大的时代。

二、新时期中国电影人性关怀的艺术呈现

新时期中国电影凸显的人性关怀,着重体现于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大约在20世纪最后20年创造的那一大批艺术电影。

人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美学问题,尤其是一个突出的哲学问题乃至宗教问题,当然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践问题。人性问题一直伴随人类历史困扰着人类,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本体性问题。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文艺作品表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作家艺术家对人性的艺术表现,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就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人性表现而言,从审美意识的角度看,在人性关怀的艺术呈现上,大致可以分为审美呈现与审丑呈现两种艺术状态。

对人性予以温馨的审美关怀,这着重体现于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中。这两代导演有较为传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一般来说,他们是“伤痕的一代”“思考的一代”“理想主义的一代”。这使他们的作品弥漫着诗意的怀旧情绪,以理想主义情调真诚讴歌善良的人性。他们的人生与艺术信念是生活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不管人生多么苦难,但人拥有苦难中的高贵;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善良的人性是普遍而永久的,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精神力量。因此,人即使受到了社会或他人的伤害,也不必一味怨天尤人,而要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真善美必然战胜假恶丑,人永远要微笑着面对人生。因此,他们的电影作品,便顺其自然地以诗意的抒情笔调,对真诚善良的人性予以审美的观照与呈现。

对人性予以温馨的审美关怀,以吴贻弓充满人情味的诗意电影为典型代表。尤其是他的《城南旧事》,可以说是第四代导演人性关怀的杰作。《城南旧事》是温馨而哀婉的人性颂歌,氤氲着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导演以一个纯真的小姑娘的感觉与知觉为叙述与抒情的焦点和线索,展现了三个人生经历各自坎坷不平但都真诚善良的人物。作品以充满诗意的电影语汇,表现悲凉而美丽的人生况味。影片重复出现的井台提水、学校放学、宋妈送夫等画面以及英子与妞儿玩小油鸡、荡秋千,她们纯真的笑声等场面,还有秀贞翻箱子睹物思人,为英子染红指甲,小偷两次眨眼睛等细节,都流露出浓郁的凄美惆怅的人生况味,表现了真诚善良的人情美,以人情美礼赞人性美。整个影片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散文诗般的风格。影片哀婉的人情美、人性美沁人心脾,令人柔肠寸断,像一首凄美的小夜曲,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同第四代导演对人性那种温馨的审美关怀不同,第五代导演的人性关怀,大体上不妨说是冷峻的审丑观照。第五代导演由于人生经历及价值观艺术观与第四代大不相同,所以他们不打算以诗意的理想主义的态度对待人性,而把艺术目光投向人性当中丑的一面或野性的一面,并且力图去透视与揭示丑陋或粗野人性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简言之,第五代们抛弃了第四代们温情脉脉的面纱,裸地面对裸的人性,面对严酷的生存与人生的悲剧性,并极力张扬生命的意志,宣泄人性的欲望和激情。他们力求回归人们本真的生存状态,还原人性的本来面目,释放生命的潜在力量,弘扬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意志。于是我们看到,在人性关怀上他们以狂放不羁取代了温情脉脉,以美丑交融的人性取代了戴着诗意面纱的理想人性。

对人性作上述旨趣的审丑关怀,当以张艺谋的模式化艺术电影为代表,而以他的《红高粱》为典型。与《城南旧事》的诗意故事不同,《红高粱》是一个野性的原野故事。与《城南旧事》一系列诗意的画面不同,《红高粱》的整体风格,特别是一系列艺术细节富有审丑意味,如抢劫、谋杀、、活剥人皮、血腥的战争、野合、耍酒琛…这些粗俗、粗野、残酷的细节或画面,是人性“丑”或“真”裸的再现,不是经过诗意包装的“美”和“善”的表现。《红高粱》奔流着一股强劲的生命冲动,体现出一种狂放、洒脱的风格。

当然,第五代导演绝不是要否定人情美、人性美,只是不想用诗意的面纱美化人性,他们想用冷峻凛冽的审丑笔触,从严酷的生存状态中表现现实性的复杂的人性,进而激发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性,去实现个性的解放与生命的自由。

以上新时期中国电影对人性关怀的两种美学态度,从不同角度触及了人性的真实,也以不同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要求。这两种风格的艺术电影,以及近些年崛起的所谓商业电影,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姹紫嫣红的艺术景观。

三、新时期中国电影人性关怀的美学价值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人性关怀,具有划时代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具有根本性的美学启示。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批艺术电影凸显的人性主题与人文精神特征,具有哲学美学启示录的意义。

首先,在宏观的艺术学和美学意义上,这些充满人性关怀的艺术电影,体现了艺术与审美的本质规律,是对艺术本体、电影本体的根本性回归。文学即人学,文学史艺术史是一部人的心灵史。文艺作品的本质,是作家艺术家以特定的生活阅历,特定的情感态度,特定的审美理想,从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中,塑造形象性与情感融,个性与共性统一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性格内含主要是丰富的人性内容,而“高大全”式的所谓人物是没有审美价值的。人物性格是人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折射。没有人性广度与深度的人物性格是缺乏艺术感染力与审美认识价值的。文艺作品透视与剖析人的灵魂,实质是对人性之谜的解读与破译。与人性美丑无关的灵魂是抽象的,它也许只存在于哲学家和宗教家的冥思玄想中,但难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彰显。从极其重要的审美心理学上看,文艺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必须深刻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否则人物形象就难以鲜活,而在人的深层心理中,恰好隐蔽着人性的奥秘。因此,人性是人类先天的共同语言,因而也是人类艺术不谋而合的共同语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艺术美的魅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情感美人性美以及蕴含其中的哲理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在意蕴上指向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哲学之思,宗教之思,是对人性的终极求索。人的生命与灵魂是文艺作品关注与表现的焦点,错综复杂的人性内容是文艺作品的主体。

因此,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人性关怀,是在真正的艺术沃土中绽放的审美奇葩。其艺术价值与美学意义是根本而永恒的,必将成为中国电影走向辉煌的宝贵美学财富。

其次,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角度看,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人性关怀,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美学意义。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与政治原因,电影这一深受欢迎的外国艺术样式,从初期经过中国化直到“”前,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流年不利。新中国诞生前国难当头,战乱频频,电影着重述说的是政治性的时代话语,电影艺术家来不及聚精会神地在人性关怀上,在纯粹人学和纯粹艺术的意义上进行美的创造。新中国“十七年”及“”期间,人性关怀非但不能在电影中予以表现,而且是头等的艺术罪恶。当时尽管有艺术良知和艺术才华的人创造了几部较有人情味的艺术电影,但此类影片是被视为毒草的非主流电影。这种拒绝人性关怀的电影状态,同发达的欧美及日本电影相比,至少落后了半个世纪。只有到了新时期,中国电影才以前述充满人性关怀的艺术电影的崛起为历史坐标,开始步入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书写为审美理想的全新艺术时期。由此可见新时期中国电影凸显的人性关怀,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其美学意义是何其重大,多么珍贵。

另外,充满人性关怀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因为真正回归了电影艺术本体,发展出全新的民族电影美学,所以,它必将成为国产电影今后在国内外长足发展的雄厚根基。事实上,此类电影中的佼佼者,已经走出了国门,影响着世界。这也雄辩地证明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人性关怀的巨大美学价值。在这些人性化艺术电影的地平线上,正喷薄着未来中国电影的新曙光。

[参考文献]

[1] 任仲伦.新时期电影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 李尔葳.张艺谋说[M].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推荐期刊
  • 电影
    刊号:11-4668/J
    级别:部级期刊
  • 电影画刊
    刊号:61-1049/J
    级别:省级期刊
  • 电影创作
    刊号:11-1468
    级别:部级期刊
  • 当代电影
    刊号:11-1447/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