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8篇

时间:2023-08-09 09:19:22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1

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缓解陆域资源紧缺、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的一切矿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能源、矿物、食物和淡水的战略资源基地。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88%的生物生产力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量远远大于陆地可提供的食物量。渔业的产出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0%和25%,成为石油产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面临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情况下,海洋油气开采业成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途径。一些老牌石油生产国,如英国、美国已把石油开采的重点转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的产量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在一些国家,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目前,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生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寻求到惟一的资源接替区,提供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由主要依靠陆域发展向陆海联动发展转变,进而突破陆域资源紧缺的局限和制约,有效弥补和缓解我国陆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不足的压力,确保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洋经济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海洋经济发展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向海洋要资源、要速度、要效益已成为共识。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大范围的海洋资源开发变成现实。无论是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的减灾防灾、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海洋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来支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临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实现环保、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而且还能通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全球海陆一体化开发趋势的需要。目前,世界范围的资本、信息、技术大流动,经济重心在逐步转移,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的进步,已经使产业结构、科技格局、贸易态势和文化氛围发生划时代的演变。世界经济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全球陆海一体化开发的大趋势下,置身于太平洋经济圈的中国,必须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经略海洋,抢占发展先机,形成开拓海洋产业、发展海外贸易、促进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推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海洋的优势,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方位开放,聚集外引效能。增加经济外向度。促进海洋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依托海洋经济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对陆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超过它自身的特点,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通过联合开发拓展辐射能量,形成相互增益的发展态势。带动内陆腹地经济发展,不失为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拉动内地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是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据统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陆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价值。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面临着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困扰,迫使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我国虽是海洋大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居第9位,但我国人均管辖海域面积仅为0.0025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22位。这对人均资源匮乏的中国,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尤为迫切。要想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就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有助于缓解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提高保护海洋的科学技术,建立保护海洋的规章制度,形成保护海洋的国际组织体制以及预报和防范海洋灾害的技术、方法等措施。确保海洋的开发利用得到规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日趋加剧。海洋划界争端、海洋渔业资源争端、海底油气资源争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的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一些国家为争夺海岛、管辖海域、海洋资源的海上军事对抗或冲突时有发生。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超出以往控制海上交通线、战略要地和通过海洋制约陆地的范畴,发展到以海洋空间和资源为中心的对海洋本身的争夺,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争夺。要想在这场争夺中成为获胜者。首要的是发展经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大,就永远改变不了被欺凌和被动挨打的局面。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可以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抢占发展先机,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崛起,进而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为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宣传教育战略,着力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求取新突破。广泛地进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强化中华民族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国防意识,是实施21世纪海洋强国战略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顺势而动,不失时机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宣传教育方式

上,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拓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为发展海洋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宣传教育层次上,不仅要对各地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重点宣传,而且还要对科研部门、社会团体乃至全社会进行普及性宣传教育,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关心和支持。在宣传教育内容上。要在全民中广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作用和意义;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发展海洋经济的科学知识及操作规程:宣传推介国内外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经验。在宣传教育保障上,要制定和完善海洋教育规划,明确全民海洋教育目标和实施办法。坚持从儿童教育抓起,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海洋教育课程。组织编写各类海洋读物和海洋知识丛书,扩大出版发行,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海洋知识的需求。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转变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发展空间”的观念,让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海洋环境观、海洋法制观、海洋政治观和海洋国防观深深地烙在全国人民的脑海中,进而激发人们热爱海洋、开发和保护海洋的热情,不断增强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而努力。

(二)实施海陆联动战略,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求取新突破。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经济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必须将海陆经济融为一体、联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坚持海陆开放联动,在构筑合作平台上下功夫。要依据海洋产业外向依存度高的特点,构建全方位的海陆开放联动体系,搭建联结国际对外开放新平台。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到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中去谋划,放到实施海陆开放联动战略的布局中加速推进,使海洋优势与开放优势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推动与国际合作从单一的“陆域合作”向“海陆合作”迈进。要扩大国际交流领域,积极引用外资开发海洋项目,鼓励涉海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外商投资大项目,以及国外高端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海陆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提升海陆开放联动的层次和水平。其次。坚持海陆产业联动,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要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积极开辟海陆产业联动新途径。把现有优势产业与临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海洋产业与内陆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既要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引聚,还要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实现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要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海洋新兴产业的核心地位。准确定位主导产业,重点选择那些链条长、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带动效应大的现代海洋产业,实现产业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含量化和高附加值化。要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海陆联动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等联动效应,带动产业升级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子。其三,坚持海陆交通联动,在强化运输功能上下功夫。要构筑海陆联动的现代交通体系,优化沿海地区港、航、路结构布局,统筹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积极开拓海运市场,扩大远洋运输市场份额,促进海洋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促进运输市场、运输管理和运输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建立起与其它运输方式相衔接、布局结构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运输体系和水路联运体系,加快海陆交通联动。其四,坚持海陆资源联动,在科学开发利用上下功夫。要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传统的陆域开发为主向海陆并重、联动开发转变,从分散粗放利用向集约高效利用转变。把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综合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海陆资源的综合开发,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用海洋资源补给陆域资源不足。通过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增强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民意直通实现海陆资源最大化最优化的整合,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进而营造陆海之间资源互补的联动强势,提高资源综合开发水平。

(三)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着力在构筑人才高地上求取新突破。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其开发水平完全取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想把海洋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必须要拥有与海洋特殊环境相适应的全新技术,走科技兴海的道路。一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要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的基础、优势和特点出发,进一步理顺海洋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把主要精力用到鼓励和扶持产学研合作上来,不仅要鼓励企业以各种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与合作。而且还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为提升海洋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要根据我国目前海洋科技水平及产业化条件,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市场,积极培育情报、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机构。构建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要从科学上的可行性,工业、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规范技术交易。根据市场需求,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保证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三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要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热衷海洋事业的高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技术、会经营管理、通晓外贸知识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要重视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更多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并采取赴沿海先进地区或国外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等办法,加强在职培训,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要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用人方式,多渠道、

多层次、多形式引进国内外海洋高科技与管理人才。采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成就奖等手段,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热忱欢迎留居海外的海洋科技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的海洋建设服务。吸引国外科技人才、科研单位及企业以科技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投资股本兴办实业。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人才的作用,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对高级人才给予倾斜。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实行重奖,使其获得高额报酬。要注重提高科技领军人才的政治地位,让更多的高级人才参政议政,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人才在引进的基础上,能用得上、留得住。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2

河北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是新加坡的3.58倍,天津的3.17倍,上海的2.83倍。沿海地区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是历史赋予河北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标志着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河北发展将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进入陆海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会点上,把开放的目光再次投向海洋,我们7000万燕赵儿女人人都应当确立一个新的理念:河北不再是仅仅在18.8万平方公里的陆域上发展经济,而是在更广阔的海陆域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

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 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达到38,439亿元,与“十五”末期的1.77万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含港澳台)。“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5%,高于同期国内GDP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到201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7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3%。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5%。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环顾沿海近邻:仅有153.3公里海岸线的天津市,在天津滨海新区全力用劲,正以国家第三战略增长极的强大磁场聚金揽才抢上项目,发展势头异常迅猛,2010年,仅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就达2380亿元,今年将达到2760亿元;山东在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高调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辽宁明确了加快建设“海上辽宁”的目标,正在抓紧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江苏加快沿海地区建设,着力点是打造“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浙江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目标直指“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国家战略给沿海地区发展上紧发条,竞争日趋激烈。

相比之下,河北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渔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水产养殖业经营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捕捞业远洋渔业规模小、组织化低,码头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远洋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薄弱;水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加工、深加工不够;海洋经济总量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海洋油气开发、海洋风电、船舶制造、海水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海洋药业尚属空白。面对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起直追、正确应对,就有可能资源被“抽离”、发展边缘化,也难以实现“打造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目标,难以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以海兴省”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局胸怀,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放眼世界,从1970年日本将海洋科技列为与原子能、宇宙技术并列的三大尖端技术,到美国政府形成“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的共识,海洋生产力的竞争,已经成为本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审视国内,从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到2006年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从党的十七大明确作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具体谋划,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经济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链条,同时也是每个沿海省份海陆统筹、积极跻身全球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发展海洋经济,绝不是就海洋发展海洋,海是海、陆是陆,各自为战,而是要海陆统筹、一体推进,从而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取得最佳效益。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与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思维对接和行动自觉。必须克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转变海陆分离的传统观念,打破单一、独立功能性开发模式,脑子里既有陆地这根弦,也有海洋这根弦;既有发展这根弦,也有保护这根弦;在对海洋的全新认识和统筹协调中创新发展思路。必须以辩证思维谋划全盘,创新发展思路,做好海洋与陆地“结合”的大文章。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的产业,不但在沿海地区培育产业集群,还向内陆地区延伸,产业集群簇团成阵,形成区域强大竞争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发展布局,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必须与首都经济圈建设、冀中南地区发展紧密对接,各相关县(市、区)产业规划与沿海整体规划对接,在项目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统筹考虑,着力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提高对联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以海带陆、以路促海、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以海兴省”意识。从河北实际出发,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临港重化工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海洋的优势,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方位开放,聚集外引效能,增加经济外向度,促进海洋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海洋经济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对陆地经济拉动力大的特点,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通过联合开发拓展辐射能量,形成相互增益的发展态势,带动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并为缓解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作出河北应有的贡献。

打开人类近现代史,凡积极主动亲近海洋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例外地得到新的发现、新的财富、新的发展、新的文明。同样,在“十二五”期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努力谱写好在海陆统筹框架下,海上发展与陆地工业化、城市化互相结合,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涉海产业互为延伸,陆地城市化与海陆工业化互为联动、协调发展的新篇章,我们不仅能够把沿海地区建设成实力雄厚的临港产业带、风光秀美的滨海旅游带、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休闲宜居的海滨城市带,同时也一定能够由此激活全省发展全局,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海洋是天然的资源宝库,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可利用价值很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海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广东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邻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分布,陆架宽广。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岛1431个,海湾510多个,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1]。

2.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十一五”时期以来,广东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海陆联动开发,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加快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广东海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基础较好,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2011年广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连续十七年居全国首位;已经形成了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区,还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在传统海洋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通过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而且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水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上建立了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制定颁布了《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2011年,广东省获批《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广阔。

2.2 挑战

2.2.1 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期,但是三次产业比例不够优化,传统海洋产业链较为低端,以渔业和运输业为主,各个地区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柱产业支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使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广东在“十五”期末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0:37,而同期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7:31:52,产业结构明显不够合理。而且东西翼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单一,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严重不足。海洋产业中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也没有形成相互关联和主导产业带动的局面,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2.2.2 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经济区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优势比较突出,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粤东经济区发展重化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港口资源、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成为广东经济的发展的核心,具有相当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粤西经济区发展状况却相对落后很多,粤西经济区包括茂名、阳江和湛江三市,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对这个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粤西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更是处于低端的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2.3 海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填海造陆、过度捕捞等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港口工程建设和各种海岸活动对海岸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和水体污染。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导致大部分渔民上岸谋生,环境生态污染致使许多海鲜已经成为毒物,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和目标,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资源的支持,需要海洋环境的保证,切实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迫在眉睫。

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3.1 加快科技发展,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发展生态渔业,推动科技兴海重大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投产工作。注重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集约化养殖、海洋生物技术和水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推广。海洋交通运输业应搞好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引进开发进出港船舶调度引航系统和施工船舶监控系统等高科技系统。广东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冷藏集装箱船、大型原油和成品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和多功能渔轮,提高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政府在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要注重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三是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促进滨海旅游多元化发展,科学利用自然风景区,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滨海旅游中精神和文化消费的比重,形成现代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海洋信息数据库,建立海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海洋信息共享平台。

3.2 促进海洋经济落后地区发展

海洋产业地域组合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差异的产生,致使某些地区在区域范围内处于落后的地位。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基地,促进物流、航运服务、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石化、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港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个节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沿海海洋产业带[3]。发展主导产业,比如临港工业、船舶制造、海上运输、渔业旅游业等等,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优先保证其发展。

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临发展海洋产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强的困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为强化海洋资源开发过程的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海洋产业政策,尽早颁布实施四个方面的政策法规:整体开发与利用海洋的政策,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章,引导性、优惠性政策,鼓励投资流向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产业的政策。需要依托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向纵深方向发展,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制定海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海洋产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重点污染海域的整治和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和完善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4.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4.1 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来说就要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及时纠正错误,使之符合客观海洋经济的发展,规范各级涉海部门的职责划分,明确有关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要建立集中集约用海以及海域使用权招、拍、挂等新机制[4]。坚持科学用海,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用海需求,探索建立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制度。研究解决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法规政策关系,探索建立海域使用论证管理中心、海籍管理和海洋测绘中心、海洋权属管理和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海域执法力度,建立海上监察队伍,加强海监和渔政等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省内行政管理海域的巡航监管和对海洋涉外活动的监管。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海洋运输、海堤防灾、渔业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加强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港口码头建设,以及航道、防波堤、锚道、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等配套运输体系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对重要地区的海堤,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标准达标加固,提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加大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步伐,并配套建设一批海岛型渔港和二、三级渔港。加快油、气、电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完善沿海和岛屿综合交通、供水、供电等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对海洋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和管理,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构建蓝色生态屏障,保障海洋经济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运行。

4.3 推进财政扶持政策,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

加强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险等金融工具,诱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海洋开发建设中。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的担保基金应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按商业原则来运营,为提高效率,应该委托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来操作和经营,政府出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5]。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扶持海洋开发重点项目,实行差异化贴息减息政策,全力推进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建立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政府诱导型投资系统,降低风险,提高参与度。在符合国家规定基础上,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民间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因素,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保护与开发领域,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织经营多形式的发展模式。

4.4 建设科技经济发展配套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高新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需要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规模大、素质优、层次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加强海洋人才教育,实施高级人才工程,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整合海洋科技队伍,组建产学研机构体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模式,引导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专业技能型和科研型人才,形成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技师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以一流科学家、工程师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科研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环境建设,消除政策性、体制性和机制,形成科技规模效益,使得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5 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协议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之间的合作,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海洋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区域经济的联合协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区域间通过协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和市场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6]。要推进沿海城市间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的功能衔接,促进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产业的协作配套,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市场配置港口资源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大区域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可通过与其他省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加强人口、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法规合作,完善跨地区的区域市场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各类海洋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7]。

5.结束语

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坚持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能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立政府诱导投资体系,建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2]白福臣,贾宝林.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30:19-22.

[3]吴以桥.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1):56-60.

[4]郑伟仪.海洋行政管理是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力保障[J].产业经济,2011:66-68.

[5]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0(5):58-63.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 海洋经济战略 “十二五”规划纲要 特区立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毋庸赘言,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海洋经济战略目标,最主要的纲领性文件和依托就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本文的立论基础,我们需要在引言中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该《纲要》本身的法律性质如何界定?学界对此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规划”是宪法性法律文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规划”根本不是法律文件,没有法律约束力豍。然而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89条第一款第(五)项之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职权,另《宪法》第62条第一款第(九)项赋予了全国人大行使“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的职权,因此,本文作者支持部分学者提出的“从严格的编制、审批、修改、监督等程序表明,《纲要》是一个由国务院编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通过的具有高度权威性、严肃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结论豎,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该规划具有法律效力豏,至于其效力层级、适用范围、制定程序的规范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问题等,则涉及到宪法及性法律问题,已不是本文作者着力讨论的重点之所在,故在行文中对此问题将不再述及。《纲要》全文涉及面非常广泛,从海洋产业结构到海洋综合管理,从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到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珠海经济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应当如何充分利用特区立法的独特优势,为珠海经济特区在我国海洋经济战略布局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言献策。

二、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国际法基础

海洋具有天然的国际性,讨论一国的海洋经济战略,就必须先探究与之息息相关的国际法基础,何况遵守国际公约义务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一般行为准则,也是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海洋法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际法分支,内容纷繁浩杂,是各国行使其海洋权益的主要依据, 其渊源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际条约、协定以及国家根据公约制定的相应的国内法。比如1982年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豑,于1969年11月10日至11月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海上污染国际法律会议上通过,1975年6月19日生效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豒等等,都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随着我国政府对这些公约的批准加入,已经成为我国当今海洋经济战略的法律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外,迄今为止我国已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与海洋经济战略有关的双边协定,其中既包括海洋资源类的协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渔业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渔业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海洋事务与渔业部关于渔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也包括具有领土划分意义的勘界协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这些双边协定一般都会涉及规定两国渔民可以相互在彼国一定的海域内从事合法捕捞,以及从事科学探险、民用船只航行、风光拍摄、体育比赛等其他合法的民事活动而不受追究和处罚等内容豓,从而构成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国际法层面基础法律文件。

三、珠海经济特区与海洋经济战略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获得国务院认可之后,广东又一个上升到部级战略的区域性规划。作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之一,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蓝色引擎”就此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指出:“广东过去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现在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将来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珠海经济特区豔的发展与海洋经济战略密更是不可分,作为广东省经济支柱区域“珠三角”城市群中的璀璨明珠,珠海市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气息傲然屹立,全市海域面积6135平方公里 ,约是陆地面积的4 倍,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以下本文仅就珠海经济特区与海洋经济战略相关的法律基础做一简单梳理。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新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5 — 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陆地资源受到制约的现象愈演愈烈。海洋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政治、经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行为,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海洋开发战略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学习国外海洋发展的先进经验已成为今后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借鉴外国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国外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海洋综合管理计划,这些计划在加快海洋综合开发进程的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海洋竞争也将势在必行。在诸多管理计划中,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尤为重要,纵览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澳大利亚、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学习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海岸线漫长,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是世界上率先采用海洋经济政策引导海洋发展的国家。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分管体系制定管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利益分配,有效兼顾海洋各个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和利益分配,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呼吁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海洋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主要涉及防止生态功能衰退与环境质量降级两方面。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对重点环境监测点和海域环境实施定期跟踪监测,在维持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渔业管理部门对海洋渔业资源实施可持续捕捞政策,对捕捞工具严格制定科学管理,有效防治过度捕捞带给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弊端。利用接近渔业实践机会对渔业资源开发者积极宣传政府环保政策,通过媒体及相关社会环保组织充分宣扬环保理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和水平。

2.美国

与其他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相比,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展本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对科研的投入,美国发展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并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海洋经济发展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始终屹立于世界海洋科技发展之巅。政府所倡导的“科技兴海”战略部署已广泛开展,利用政企合作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据统计,美国政府现有海洋开发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近700个,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占全美国的六成,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例如,夏威夷所在的海洋科技园以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美国正是通过高科技战略,广泛利用海洋科技园区带动蓝色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借鉴平台。

3.英国

英国被大西洋、北海与英吉利海峡环绕,海岸线曲折总长约1.145万千米,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英国作为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代表国家,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发展船舶业与航海业,在当时世界船舶业与航海业发展中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英国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心转移,主要集中在北海地区的海洋油气开发,并迅速形成了本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而使英国在油荒的疲软经济时代成为一枝独秀。另外,英国政府利用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发展,对于旧式油气设备报废成本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这就使大规模企业将成熟技术转移给小规模企业,使众多企业资源重新整合,从而令更多企业参与投资到此领域。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努力提升油气开发与环保的协调性。在现有油气能源开发基础上,英国政府还不断积极探索与开发新能源,在保护海洋环境顺利实施的情况下,使新能源战略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稳步双赢的新局面。

4.韩国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与我国山东省隔海相望。韩国三面环海,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韩国依靠其在1996年制定的海洋发展战略,将政府所属海洋部门最大化地进行整合,并更名为国土海洋部。国土海洋部内含海洋渔业部门,海洋技术开发部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部门、海洋政策制定等部门,合并目的是使各个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避免因责权不清造成的混乱。韩国历来重视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韩国目前试图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将各大港口连接起来,从而把各个海洋生物产业附加值提高。到2030年,韩国将把釜山港建设成为世界第三大海运中心,以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品为契机,将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大力发展和高效运作,从而提升本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另外,韩国政府针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于海洋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海洋污物处理系统,并行之有效地规划废弃物的排放和制定排放场所,制定环境标准以及建立科学的海洋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使本国海洋经济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5.加拿大

加拿大海岸线长达千米,为世界上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其周围分布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海洋可利用资源丰富。加拿大开发海洋资源历史悠久,在开发与利用海洋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法规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渔业管理制度。目前,加拿大渔业管理制度采用国际上较为复杂的TAC精细化渔业制度管理,利用TAC合理有效地将政策在海洋传统产业与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双向协调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渔民过渡捕捞海洋生物问题,联邦政府采取IVQ制度与奥林匹克制度结合的方式,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物物种种群退化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对促进加拿大海洋渔业资源生产潜力,优化海洋物种群落结构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加拿大政府为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还制定了渔业补贴制度,意在削弱因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阻力。从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因补贴导致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故而制度进行中所受外力较小,本国渔业捕捞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进而使整体渔业资源发展水平得到增进。

三、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上述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政策、科技、人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居于世界前例。由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1.加强我国海洋保护意识

中国领海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但由于部分领海和日本、东南亚各国存在纷争,导致我国进行海洋开发和海底勘探无法正常完成。我国在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领海争议实质就是海洋资源归属权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新形势制定总体规划战略,按照“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坚持捍卫领海,切实提高国民权益,增强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2.制定完善的海洋政策法规

和发达国家海洋政策和法规相比,我国针对海洋经济开发和应用的法律条文相对不够完善,还处于建设阶段。我国目前在海洋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强海洋立法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固本之举。我国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法律体系,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及标准、程序以及补偿赔偿金的使用管理等进行明确界定,不断健全和强化海洋规划、立法和管理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维系海洋资源开发权益实施。

3.积极倡导用科技发展海洋

科技力量对于海洋的发展显而易见,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倡导开发海洋,发展速度节节攀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海洋开发所表现出的问题仍令人担忧。过度追求眼前利益,海洋发展不是一时之需,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长远大局才是真正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的明智之举。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海洋科技发展对于海洋经济贡献率不足29%,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专利发明申请数量较少。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中,油气资源以及海洋石油工业、海滨采矿业等产业中技术装备陈旧、科技投入不足成为限制海洋经济发展的弊端。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发展我国蓝色经济不仅对海洋经济开发注入新活力,更是对我国海洋产业拓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重要举措。

4.重视海洋综合管理

由于我国近些年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事件时有发生。重视海洋资源利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海洋本身生态发展,如何保护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条件,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如何在经济因素、法律政策、社会影响等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国外先进海洋管理经验来看,分清各个部门职能任务,统一化管理,避免各职能机构责权的交叉重叠和相互矛盾。积极构建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强化环保管理支撑体系,完善海洋区域监测控制、海洋监察体系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方向。

5.积极引进海洋类人才战略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管理工作呈现出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在管理中有能够快速适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海洋人才的现状并不乐观,海洋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海洋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成为我国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优秀的具备一定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效益的海洋人才,将有利于我国海洋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加强海洋观教育,强化公民的海洋意识,利用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提高对海洋人才培养的激励作用,促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26-28.

〔2〕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11,(06):10-17.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18-29.

〔4〕储永萍,蒙少东.国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6

一、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性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1.应用结果管理模式。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结果管理的模式,各个海洋产业要按照政府的要求达到一定的结果,如果只注重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不注重结果的监督,一些产业就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就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使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信任和相互尊敬,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受到污染的环境再进行治理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很难保证。为此,政府倡导在管理中要注重结果,各个部门必须对于具体的结果进行有力监督,按照管理的业绩来评价,比如,对于企业的排污以及废料处理等问题,不仅要告诉企业如何处理废料、如何减轻污染,而主要监督它们是否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否达到了政府规定的环保水平,表现出了哪些业绩等。

2.海洋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澳大利亚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政府认为,了解和探求海洋资源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生存,支持并鼓励对海域的多样化利用,加强养殖和生产加工系统的研究开发、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海底矿物资源的开发、海上油气田的开发等。另外,要加强对海洋药物的研制技术,搜集海洋和沿岸域的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情报,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加强海洋旅游。多样化利用要具有协调性,要建立开展多样化利用所必需的管理结构、政策和数据,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决策要合理科学,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海洋特性进行不同的利用,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和短期效益。澳大利亚海域是公众财富,管理必须为所有潜在用户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根据这一点,政府不仅必须进行环境规划,而且还要考虑产业如何在与其他用户一致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3.进行综合化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和其他经济形态相比,海洋经济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就要求必须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化管理,政府要对一些方面重点监督和管理,这些方面包括:制定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战略,协调各个部门的海洋政策;加强部门的责任性和运营能力的管理;各部门建立横向科学研究计划,加强海洋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保障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加强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协作,促进行政管理与各个团体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对新出现问题的有效把握和及时响应。改善通信设施,建立海洋自然数据库的档案以及管理措施等。

二、发展可持续性海洋经济重点要注意的问题

1.海洋产业的控制和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产业的发展达到政府和社会的目标。然而,当前的管理制度和计划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比如:众多部门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确定各级政府责任时出现困难;审批或决策过程的延长;对一些特殊事件,责任部门不能打破常规予以处理;各部门缺乏协调和分散管理等等。为此,要逐步发展具有更大透明度、更大凝聚力并以最终结果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有关责任部门应遵循这个方向,改变海洋环境管理方式,在任何方式中,质量保证系统都应形成一个整体。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应定期审查影响海洋产业的政策和决策过程,并与产业和其他利益集团共同协商。

2.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凭借主观意志,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无论是海运、造船、石油开发、观光旅游等都要考虑海洋的特点和属性,对于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评价,以及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来说,这类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政府倡议,加强澳大利亚沿海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这既需要广泛的、协调一致的国家行动来支持,也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各个部门要认识到充分的基础数据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有关项目的研究与人员培养。在澳大利亚,开发海洋产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海洋资源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渔业、海洋药物、海水养殖和海底采矿业;海洋系统设计与建造业,包括船舶设计、建造和维修,近海工程和海岸工程;海上作业与航运业,包括海上运输系统、漂浮和固定海洋结构物的安装、潜水作业、疏浚和倾废等;海洋有关设备和服务业,包括制造业、机械、通信、导航系统、专用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海洋研究、海洋勘探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政府认为,要满足上述各种产业的需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级研究人员,要依托大学进行培养,对于技术熟练工人要依托职业院校或者相关企业进行培养,还应该依托社会机构进行培训,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

三、澳大利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1.对海洋资源要综合协调地开发和管理。当前,由于缺乏综合化的有效管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科学论证与综合管理,开发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要改善其利用效率,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持续再生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提高循环利用的水平,在特定海区,限制或禁止开发资源,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持久的利用。

2.处理好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关系。海洋经济开发和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各个相关部门、各个产业的情况差异较大,每个单位达到目标的方式和过程也不同,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借鉴澳大利亚的海洋管理经验,重视海洋开发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求各个部门的工作实绩必须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只要在过程中不违反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就可以放得开,敢于不受常规的约束,放开胆子走自己的路。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文化产业是当前最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学理论在海洋经济领域实际应用的产物,除了包括那些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海洋文化产品或服务外,根据日本学者日下公人的观点,还包括那些在其产品中注入海洋文化元素、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为一般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的涉海产品。2012年11月30日,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自治区海洋局组织专家在南宁评审并通过了《广西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策划》,同意广西将海洋文化产业作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更加有利于推动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如此,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而言,仍然发展缓慢。因此,为加快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就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圈背景,提出适合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从而促进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广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海洋资源和人文历史海洋资源,其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特色文化元素明显。近年来,随着广西省政府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广西的海洋文化产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攀升

2012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693亿元,比上年现价增长15.9%,占2012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5.3%。约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生产总值的16.0%。而2014年4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了《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超过2012年15.9%的增速。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1%、41.9%、41.0%。数据表明,广西省海洋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使得广西省的海洋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也得到不断攀升。

(二)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随着环北海湾经济圈的构成,广西省借助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沿海地区兴建了一批海洋文化产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如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产业、节庆、演艺产业、旅游纪念品产业为代表的重点海洋文化产业,还兴建了包括以影视文化产业、特色手工艺产业、健康饮食文化产业为代表的重点培育海洋文化产业。这些海洋文化产业项目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这些海洋文化产业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已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了广西海洋文化产业中的亮点。

(三)海洋文化产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随着广西省政府近年来开始重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主,包括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文学艺术业等内容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门类。完整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这些海洋文化产业目前发展还不成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比较小。

二、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省拥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内涵丰富,且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广西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其海洋文化产业并没有预期发展得那么快,还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一)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广西省拥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重要的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如广西桂林市就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因此,当地人们一直钟情于发展“山水文化”。但是,由于广西省海洋意识淡薄,造成其对于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并没有山地文化资源那么强。而广西省海洋意识之所以如此淡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海洋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社会大众媒体未能积极加强关于海洋信息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广西省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来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据调查得知,广西省现有23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仅有2010年成立的钦州学院开设海洋学院,这才结束了广西省没有从事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

(二)创新能力不足,海洋文化资源低效利用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也开始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是海洋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它有助于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进行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但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海洋文化产业只是将一些海洋类手工艺品进行简单的陈列,并没有真正地将海洋文化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进行很好地链接,形成海洋文化产业群。

(三)品牌认知不强,海洋文化品牌仍未打响

品牌建设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需要依靠品牌的建设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广西省除了桂林山水文化品牌比较著名之外,其他能耳熟能详的海洋文化类的品牌很少。虽然,广西省拥有以京族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和以南珠文化为代表的南疆特色海洋文化,但真正能够作为整体特色品牌来代表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海洋文化品牌仍未真正打响。究其根源,在于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海洋文化内涵还不能进行深度挖掘,品牌认知不强。他们没有认识到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重要性,从而未能打造出独具北部湾特色的海洋文化产品的品牌。

(四)区域协调不够,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广西省沿海城市,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虽处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地理位置上,也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但其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区域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海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认知不强之外,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省政府没有对整个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产品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使得各区域之间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和市场竞争无序,从而导致整个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沿海各区域之间,市场相互封闭、缺乏协同合作,从而使得区域协调性不够,造成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难以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依托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圈已慢慢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之后的“第四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一个临海经济圈,它是指中国南部环绕北部湾的地区,它的总范围是简称 “两国四方”。两国即中国和越南,而四方是指北部湾东部的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西部的越南北部沿海地区,即海防、下龙、河内等主要城市,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

(一)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强化海洋文化人才的专业性

在环北部湾经济圈背景下,为提高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需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强化其海洋文化人才的专业性。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人才资源永远都是第一资源。随着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不断深入,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为广西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引进大批优秀的人才来进行开发。尤其海洋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广西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和培养海洋文化专业人才。应该加强海洋文化的宣传,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从而重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增强海洋文化产品的新颖性

在环北部湾经济圈背景下,为拓展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需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增强其海洋文化产品的新颖性。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后,广西成为了对东盟开发的前沿和窗口,北部湾经济区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环北湾经济圈内,各种海洋文化产品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广西省沿海地区的一些海洋文化企业要想在圈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要使海洋文化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增强海洋文化产品的新颖性。光靠那种展示海洋文化资源和简单加工的海洋文化纪念品的方式,无法深度挖掘海洋资源的文化内涵,也无法拓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因此,我们需提高海洋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实施品牌定位战略,扩大海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以环北部湾经济圈为依托,为拓宽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需实施品牌定位战略,扩大其海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必然促进经济圈内对海洋文化需求的旺盛。而要想满足市场的需求,广西省必须要突出重点,打造一批有广西省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首先,重点打造特有的南珠文化、京族文化、海豚文化等特色品牌,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品牌项目特色,即独具北海湾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其次,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即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三个主要的北海湾海洋文化城市,树立各自的城市文化品牌,如钦州市重点打造好海豚文化和三娘湾等山水文化品牌。

(四)实施集群发展战略,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以环北部湾经济圈为依托,扩大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确定集群发展战略,提高其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产业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圈”已慢慢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省应充分把握好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高其在经济圈内的竞争力。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内的文化产业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在文化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首先,利用沿海地区位于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这一地理优势,对该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合理规划各区域的海洋文化产业。其次,借助其政策支持的优势,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广西省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建设地方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最后,广西省政府应推动生产要素在各区域的海洋文化产业中流动、重组和融合,从而扩大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2]广西在全国率先对海洋文化及产业发展作出策划[DB/OL].http://.cn/staticpages/20121203/newg

x50bbd88b-6523032.shtml,2012-12-03.

[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12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http:///NewsView.aspx?id=5411,2013-7-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http:///xwdt/hyxw/201405/t201

40506_1315895.htm,2014-05-16.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