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8篇

时间:2023-08-11 09:13:54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 云南 野生菌 产业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土壤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云南“野生菌王国”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31万吨,较上年增长42.9%,产值80.4亿元,增长34%。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7万吨,产值5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7%、29.3%,市场需求继续增长。目前,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稳居全国第一位,成为继烟草之后云南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也成为一些地方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野生菌产业,一方面野生菌可以部分替代日益短缺的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积极推进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对于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云菌”品牌的政策。

一、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简单加工一直是我国野生菌的主要加工形式。近年来,野生菌类食物以其安全、生态、富有营养和具有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功能而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伴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野生菌产品也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过程,当前主要的加工方法除了干品加工(晒干、烘干、冻干等),还有鲜品加工、速冻品加工、盐渍品加工、罐头制品加工、风味食品加工(蜜饯、糕点、糖果、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等)和保健品(保健酒)等。加工技术的提升不仅提高了野生菌的产品附加值,而且丰富了其产品类型,促进了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拓展了野生菌应用的空间。

我国野生菌已形成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产业,保守估计其实际年出口额应在1.5亿美元左右。野生菌(鲜松茸、干牛肝菌、块菌)出口主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和吉林,其中云南鲜松茸出口占全国80%以上,牛肝菌干片占全国58%,块菌占全国45.6%。在野生菌出口中,鲜松茸96%出口至日本,少量到韩国;牛肝菌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块菌主要出口至法国、日本、德国和西班牙。

2、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主要分布省份和重点产区。目前,在全世界已知的2166种野生菌中,云南有978种,占到全世界的45%,占整个中国的91%。2013年云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31万吨,较上年增长42.9%,产值80.4亿元,增长34%。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7万吨,产值5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7%、29.3%,市场需求继续增长。

长期以来,云南野生菌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如冷冻、盐渍、晒干或烘干,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随着人们对养生的关注,绿色生态食品市场需求的逐年增长,野生菌以其天然的生长环境以及高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此背景下,云南野生菌加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加工。为此,2013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办专门拿出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了一批加工企业,以推进云南野生菌产业升级发展。部分企业还通过改进工艺、引进技术、提高野生菌精深产品加工率等措施,研发了一些高附加值的野生菌产品投入市场。松茸茶、松露粉等产品的逐渐面市,改变了过去云南野生菌产品简单、低级的状况。

云南野生菌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欧盟、美国等是传统销售市场,东盟、俄罗斯、非洲、南美等属于新兴市场。其中,松茸主要出口到日本,牛肝菌、羊肚菌主要出口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块菌主要出口到法国。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使得野生菌出口受阻,但云南野生菌企业大力开拓国内、省内市场,“以内补内”,取得良好效果。

二、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菌农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滥采现象难于遏制

在历史上,生活在林区、山区的居民一直都有食用野生菌的习惯。近年来,由于外国人对于野生菌的喜爱使得野生菌价格居高不下,利润可观。这直接导致了菌农的乱采乱挖、过度采集现象。野生菌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无法人工培植的特性造成了菌农“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固有观念,滥采现象破坏了野生菌的可持续生产。以松茸为例,云南省本来是世界上松茸最大产区之一,但由于采收不科学,云南松茸主产区的松茸数量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楚雄每年因采集“童松茸”而造成的损失在3000万左右,其他野生食用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品加工升值不够

云南现有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贸易的企业400多家,其中从事野生菌出口贸易的有40家。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加工能力不足,野生食用菌商品主要以初级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增效不明显,并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2012年底,云南省71家食用菌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云菌科技集团”,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研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但由于集团成立时间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龙头”作用,还有待观察。

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行业自律能力较弱

云南野生食用菌市场至今仍沿用传统的采购和销售方式,企业规模小,区域分散,竞争手段单一。为了争取有限的区域市场,企业往往缺乏远见,采用低价策略争得一时利益,极度缺乏行业自律,造成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受此影响,牛肝菌、松茸等大宗出口产品的价格近年来大幅波动,难以逐步提高。

4、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市场开发不足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盟经济持续低迷,野生菌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野生菌加工出口企业效益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除此之外,云南野生菌曾经多次发生由于质量不达标而造成出口受阻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际市场风险。同时,在国内,由于野生菌相较于一般的人工菌类食品,价格普遍偏高,而消费者对于野生菌的高营养价值认识不足,使得野生菌在国内的销路并不好。

5、宣传力度不够,国内消费量增速缓慢

在全国范围来看,消费者对野生菌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对来说,野生菌加工销售企业所做的宣传推广工作也比较有限,没有形成野生食用菌的饮食文化潮流。由于消费者对于野生菌和一般菌类食品的区别不是很清楚,往往会选择价格上便宜很多的人工菌。另外,国内家庭常用的烹饪方法比较单一,这也降低了野生食用菌的重复食用次数。

三、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对策

1、健全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法律法规,根据野生菌繁殖规律适时采集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已形成法规,对野生食用菌有序采撷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国家对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在特色珍稀和主要野生食用菌天然集中区域,要建立珍惜野生菌繁育区和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完善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的法规和地方条例,将法规和条例的执行落实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并制定实施细则,有效惩治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野生菌的高额利润,导致了严重的乱采乱挖、过度采集现象。对此,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进行野生菌的繁殖规律等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更多菌农从思想上认识到野生菌可持续发展是利国利民利己的,从而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采收知识,进行科学采收,保证野生食用菌的数量和质量。

2、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野生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云南野生菌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野生菌精深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具体而言,要以昆明为中心,聚集产业技术研发力量,开展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产业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云南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经营方式,探索产品多样化的途径。

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增强行业自律能力

针对云南野生菌市场分散、管理低效的局面,我们要加强野生菌的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优化交易市场布局。通过建设野生菌专业交易市场,完善交易信息系统,创新交易方式,积极推行拍卖制、远程交易、电子商务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方式,形成集现场贸易、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仓储管理、电子交易为一体的现代化市场服务体系。比如要争取在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野生食用菌的交易品种,抵御市场风险和外汇风险。

4、打造“云菌”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近几年来云南野生菌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云南野生菌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都是日趋扩大的。云南省要从各个方面扩大对野生食用菌的宣传,使野生菌这一健康食品在全国流行开来,形成一种饮食文化。要积极应用新闻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云南野生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云菌”品牌形象。

5、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多方面促进野生菌消费

作为一种林下产品,野生菌可以与云南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在野生食用菌主产区着力打造“吃生态”、“吃健康”、“吃文化”的品牌,充分利用农家乐、登山拾菌等方式,把野生菌美食文化与云南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以餐桌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必将促进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建设、休闲旅游业建设、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食用菌产业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要点[EB/OL].云南食用菌产业信息网.

[2] 李哲敏、刘用场:我国菌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0).

[3] 国内领先食用菌高科技龙头企业云菌科技集团落户晋宁[EB/OL].中国供销合作网.

[4] 李金红:“十一五”期间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07(24).

[5] 刘颖: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6] 桂明英、徐俊:云南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未来的展望[J].中国食用菌,1999,18(1).

[7] 苏尔广: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状况及产业发展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

[8] 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云南食用菌产业信息网.

[9] 探究云南野生菌可持续发展之路[EB/OL].云南县域经济网.

[10] 刘培贵:保护和利用好野生菌资源[J].致富天地,2013(9).

[11] 乔鹏:大力提高野生菌附加值[J].致富天地,2013(9).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2

1我国食品贸易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食品贸易的进出口总量除1999年有小额下滑外呈每年递增的趋势,2002~2003年增长速度更快,这应该是由于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进出口量的变化趋势与进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存在类似特征。净出口除2002年外基本呈下降趋势,可见进口增加速度明显超过出口,特别是2003年净出口减少更为明显。食品贸易顺差的减少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入世后进口关税总水平整体下调,二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外高质量的食品需求增加。

2基于进出口数据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对我国食品贸易进行考察,本人选择了1998~2003年全球食品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都位于前15名的11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并将我国食品贸易与他们进行比较,构造12国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本文利用进出口数据对各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分析,这三个指标相互联系和印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世界食品贸易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2.1用市场占有率指标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一国特定产业的出口总额与世界同类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值,可以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各国食品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1998~2003年的国际食品市场上,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是最高,均保持在10%以上,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这是由于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也是食品出口大国,且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但是到2003年各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非典”的影响。德国、法国、荷兰的市场占有率都保持在5%以上,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也都保持在4%左右。中国、澳大利亚保持在3%左右,丹麦最低也在2%以上。从变动趋势来看,除2003年外,中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则呈现“U”型变化,在2000年或2001年达到一个低谷,之后上升,这可能是1999年在比利时发现的“污染鸡事件”,随之发现其中的二恶英含量超过标准140倍所产生的影响。法国、英国、丹麦则基本是缓慢下滑的趋势,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加拿大前4年保持缓慢上升趋势,但是2002年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非典”的影响。

2.2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巴拉萨(1976)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rages)指数(RCA指数)这个指标。他认为,一个国家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用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一般而言,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食品贸易的RCA指数,近6年来澳大利亚和丹麦的RCA指数最高,除2003年外都大于2.5,澳大利亚更是从1999年起连续4年超过或接近3,表现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在食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和丹麦是世界食品贸易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这种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等货物贸易最强国。荷兰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2,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法国的RCA指数也一直保持在1.5左右,比利时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1,都处于相对优势。德国、中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则RCA指数低于1,处于相对劣势。从6年来各国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2~2003年各国RCA指数都在下降。除此之外,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美国在前5个年份都处于上升趋势,法国、比利时、英国则是1998~2000年有上升趋势,2001~2003则是下降趋势。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基本保持小幅波动,只有中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表现出我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这与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可能只说明我国食品出口量相对于国际食品出口数量的上升,并不能说明我国食品行业在国内来说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竞争优势,可能食品的出口在我国总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所以虽然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却是下降的,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是相符的。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食品贸易RCA指数很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一直以来认为食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商品出口项目,然而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绝对状况只是决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与此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成本与生产效率高低的相对程度以及劳动力的素质状况。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这种成本优势也会逐渐减弱,比如今年沿海发达城市商务成本急剧提高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不难预测,如果我们在食品加工方面还是一味强调劳动密集,而不是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话,劳动生产率的落后最终会使我国的食品产业面临纺织服装所面临的相似困境。我们必须关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在量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2.3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贸易专门化指数(TS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1)的区间内,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若该指数为0,即为水平分工,说明该国食品贸易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叉明显,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如果TSC=-1,意味着该国运输服务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TSC=1,则该国运输服务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用进出口数据计算12国的TSC指数,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德国、意大利、英国的TSC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为食品贸易的净进口国,是食品贸易进口专业化国家,他们的食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差。其他9国6年来的TSC指数都为正,即为出口专业化,表明这9国6年来都是食品贸易的净出口国,因此他们的出口竞争力很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前5年的TSC指数都保持在0.6左右,2003年最低也在0.5以上。其次是丹麦、荷兰,他们的TSC指数也保持在0.3左右,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中中国的TSC指数前5年一直大于0.2,2003年也超过0.1,表现出来较强竞争力,处于第4位。从6年来各国的TSC值变化情况来看,德国、意大利、荷兰的TSC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有小幅下跌。英国、美国的TSC指数呈下降趋势。法国则呈“u”型变化。比利时的TSC指数呈“n”型变化。丹麦的TSC指数则变化不明显,澳大利亚则在2003年大幅下跌。加拿大的TSC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西班牙的TSC指数则在前2年有所下跌,后4年缓慢上升。中国的TSC指数前3年较大幅度下降,2001年到2002年有所回升,但是2003年大幅下跌,这也体现了“非典”对食品贸易的巨大影响。总体来说我国食品的贸易专门化指数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并不稳定。

2.4结论

通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最强,法国、加拿大等国竞争力较强。而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处于相对劣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进一步发展我国食品贸易的建议

(1)加强内资在食品产业的投资力度,放宽信贷政策,降低税收。食品工业是一个完全竞争性行业,有市场就会有投资。外资的投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国家投资仍然是我国食品工业的投资主体,民间资本虽有所启动,但是国家对吸引国内民间投资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因此,食品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性贷款很难申请,商业贷款抵押担保手续繁琐,额度小,申请时间长达一年左右。从税收政策看,如在食品加工业,计征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率为10%,销项税粗加工为13%,精加工为17%。因此,食品加工企业要比其它工业企业多负担3%~7%的增值税,一些地方食品加工品出口退税甚至存在“高征低退”的现象。在今后仍然把引进外资作为促进我国食品产业国际化重要手段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深化产业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引导的产业投资机制,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粮食 贸易 大国效应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正是由于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的日益扩大,从2002 年开始我国粮食进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势头,2010年粮食净进口量更是达到了5600万吨的历史高位,我国作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地位更加明显。粮食进口量的迅速增长加大了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粮食贸易更容易暴露在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风险和价格风险中。国际以四大粮商为首的跨国粮食集团更是通过压低粮食收购价格、抬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各种形式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不仅对我国粮食贸易收益及国际地位产生了冲击,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我国粮食贸易占世界比重

我国粮食贸易数量占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却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进口上看,我国占世界粮食进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比重一直在下降:就出口来看,我国占世界粮食出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占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的进口占比高于出口占比约3个百分点,但进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出口的比重则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粮食进口现状

从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分析,中国粮食进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类产品为主,其中大豆进口远高于其他品种,且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从1950年到2003年,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以前,进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最主要为小麦。以1997年为界,大豆此后取代了小麦之前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1996年,大豆由原来的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贸易量也逐年递增,进口比重也逐步增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8 年大豆进口达到了最高3744万吨,比200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了17.6%,而且未来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三)我国粮食出口现状

粮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出口品种。1983-2007年,这两种粮食出口总量占所有粮食出口量的71.5%。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生产、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玉米自1984年开始出现大规模出口,其后随着国内良种玉米的推广,中国玉米产量迅速增加,玉米出口量也随之上升,现在玉米已经取代大米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粮食品种。2003年玉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占全球出口量的20.75%。而大米进出口贸易属于国家一类管理商品,国家对其实施严格的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1997年也是我国粮食出口品种结构变化相对显著的一年。该年玉米出口突然大幅增加,出口量占全部粮食出口比重为78.5%。大米出口也呈缓慢增长势头,2000年大米市场出现滑坡,我国大米出口量仅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0.64%左右,到目前为止各年的大米出口量均较低。

二、我国粮食供需发展预测

粮食在未来的供求状况如何,本文根据参考资料对2022年的粮食的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

(一)粮食供给预测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在本文中,中国的粮食供给的预测是相对于国内粮食生产而言的,也就是粮食总产量的预测。土地资源是制约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22公顷/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可耕地面积仍然在下降。不过经合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可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会减缓,但是耕地质量也会下降,最终导致中国未来十年粮食产量增速放慢。根据报告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小麦产量将达到1.27亿吨,大米产量是1.37亿吨,粗粮产量为2.57亿吨。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1亿吨。

(二)粮食需求预测

经济学上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粮食的需求包括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以及种子用粮的需求。由于种子用粮占粮食需求的比重较低。对于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采用的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即到2022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 25亿。

(三)粮食供需均衡分析

粮食供需的均衡是考量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种粮食消费大国而言,粮食供需均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往历年中国粮食的供需缺口占当年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都比较低,这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比较良好的,但同时进口是弥补供需缺口的重要手段。再来,从供需预测的结果来看,到2022年粮食供需缺口是0.56亿吨,而届时的自给率为90%。预测的结果表明未来中国粮食依靠完全的自给是不可能的,粮食的进口是填补供需缺口,也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三、我国在粮食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争议

(一)何谓大国效应

大国效应,通俗意义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份额,其进口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价格的高低,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此种商品的大量进口将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但是根据价格理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一方面引起国内生产供给的增加,同时价格上升的挤出效应会减少国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因此,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使该种商品进口的减少并进一步使该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所以,可以说“大国效应”并非一定就对贸易进口国不利。但是作为我国粮食进口来说,粮食的大量进口引起了国际市场价格的攀升,但反过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攀升并没有对中国粮食的进口起到抑制作用并进一步促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下降,也就是说,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在大量进口粮食,这明显违背了经济学规律,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能否利用国际市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及如何才能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粮食贸易大国效应争议

Brown 首先提出了“大国效应”这一概念,他预测中国在2030年粮食将大量依赖进口,并将助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李晓钟等以小麦为例认为,粮食进口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不明显。杨燕、刘渝林认为粮食的“大国效应”是扭曲的。范建刚认为我国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冲击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实现。杨俊伍等认为,中国谷物会对国际粮食价格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对稳定粮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陈传兴、李静逸认为,大豆的进口贸易与玉米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而在大米和小麦的进口市场则没有。

四、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影响分析

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种粮食进出口量和粮食价格进行分析。

(一)粮食贸易的进出口量

1992年以来的进出口情况来看,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种粮食作物在进出口结构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我国是小麦的净进口国,只是在“入世”之后出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出口(2003年出口224万吨)。

(1)玉米方面,我国是玉米的净出口国,只有1995年有较大规模的玉米进口518万吨,1992年以来的累计出口量大约是同期累计进口量的15倍。大米方面,我国是大米的净出口国,1992年以来我国稻谷和大米的累计出口量大约是进口量的4倍。

(2)大豆市场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6年以前我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是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比重比较低;而到了19%年我国开始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且进口量迅速上涨并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

基于以上分析,本部分研究选择了小麦的进口量、玉米的出口量、大米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与对应的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豆的进口量和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系数最高,这说明一方面说明大豆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大豆市场上国际价格和我国大豆进口量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小麦的进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结合我国对小麦进口量比较小且进口管制还比较严格,所以这很可能是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小麦进口反应比较敏感所致。此外,玉米的出口量、米的进出口量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程度还不高。

(二)粮食贸易的价格

(1)小麦市场上价格的传递方向是从国际市场价格传递到国内市场价格。如果某些因素使得国际小麦市场价格升高(比如小麦的全球性减产),那么中国也增加小麦进口,从而又支撑了世界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也使得国际市场价格随着小麦的进口传递到国内;反之,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下滑的时期,我国的进口量也减少,从而对国际市场价格的进一步跌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向下的拉动作用。但是这并不足以支持小麦市场上中国具有大国效应,中国对国际小麦市场价格的支撑或者下拉的作用是否明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2)在大米市场上的价格传递方向是,国内价格的变动先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当国内价格升高,大米进口增多,出口减少,从而在增加国际市场上大米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供给,拉动了国际大米市场价格的提高;反之亦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大米市场上的大国效应。

(3)中国进口粮食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相关系数为负,即我国大豆进口量与国际市场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当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升高(或降低),我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就会减少(或增加),符合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的一般经济学规律。这说明我国在世界大豆市场上对价格的影响力并不明显,大国效应并没有明显出现。

(4)中国出口粮食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玉米出口和大米出口均是如此。中国的出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我国出口量越大国际市场价格就越低,或者说国际市场价格越低中国就会逆市场规律而动增加进出量。在玉米和大米市场上,国内价格变动领先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因此,当国内价格提高促使出口量减少的时候,国际市场上也会由于中国出口量的减少而供给量减少,从而可以抬高国际市场价格;反之亦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国效应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

五、我国粮食贸易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粮食不同种类出现的进出口大国效应,为了避免其消极影响,本文有如下建议:

(一)立足国内,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解决粮食结构性供给缺口问题,必须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与保护力度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生产,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已不可避免,但也应看到,国际市场调剂空间较为有限,并且近年来中国部分主要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已对其国际市场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而这也会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获得稳定的粮食进口来源。中国应尽快制定并实施粮食对外贸易中长期发展战略,掌握并控制好粮食进口的时机和节奏,既避免引起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出现较大波动,又避免国外低价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秩序和粮食生产发展形成较大冲击。

(二)加大农业投入,转变粮食增产方式

国家要从财政、信贷、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给农业部门提供帮助, 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此外,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耕作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教兴粮步伐,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路子, 努力提高粮食增产中的科技含量。

(三)公开粮食安全信息,健全粮食价格制度

众所周知,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影响一国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粮食价格指标多样而分散,如收购价格、生产价格、批发价格及零售价格等,这些价格指标波动的不一致会妨碍粮食政策调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调查口径与调查手段,从而使粮食安全和预警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另外,粮食安全信息有待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频率需更高、更及时,以便更好地对粮食价格与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

(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各级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应该考虑并要抓紧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一个突破口。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责无旁贷地负起筹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重任。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但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 供求 农产品贸易 经常账户收支

过去两年以来,国家农产品市场价格已上涨约60%,世界农产品总存用比达到了1970年粮食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已降至15%以下。最近《OECD成员国粮食自给率》报告对29个OECD成员国的粮食自给率进行了比较,韩国和日本最低,仅22.4%,日本的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在美国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和高油价冲击个人消费与企业盈利的不利背景下,粮价的再度疯涨加大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一、国际农产品市场分析

1、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及存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给不断趋紧,谷物、油作物的年生产增长率减缓(见表1)。生产增长率缓慢的原因可归结为一些长期因素:第一,过去十年来,每年均有部分农耕地被转为非农耕地;第二,为农业生产而获取更多水源的能力下降,灌溉系统的发展变得困难且成本很高;第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力加大。同时,人口不断增长直接导致了对粮食需求的增长,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1970年后,世界人口依然以每年7000万的速度、每年1.1%的速率在增长。这些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的长期性因素带来了供给的低增长和需求的高增长。另外,由于近20多年粮食价格总体较稳定且低廉,一些国家政府及私人部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激励因素降低粮食管理成本、削减粮食存量,加快了粮食存量的下降速度。

2、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影响农产品价格尤其是基本用粮价格的因素较多,长期因素主要是生产低增长和需求高增长,因此1999年以来国际农产品尤其是谷物和油作物的存量迅速下降。一些短期因素又加剧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紧张,主要包括:对生物燃料原料的全球性需求不断增长,而2006年、2007年主要谷物及油作物生产国的气候反常;新近的美元疲软、能源价格高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外汇储备增加以及一些农产品进出口国的保护政策,也通过对供给的限制及需求的增加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施加了更大压力。

二、美国农产品贸易及经常账户收支情况分析

1、美国农产品贸易状况。从历史来看,美国农产品出口相当不稳定,而进口则相对稳定。由于出口增长速度下滑和进口的高增长,1996―2007年美国农业贸易盈余由273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

(1)收入、经济增长及人口是粮食进口国对美国农产品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一,新兴市场人均收入增加及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更多地将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粮食,带来了全球农产品贸易在过去五年近50%的增长,并且新兴市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其二,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且发展中国家存在很高比例的年轻人群,其成长过程需要大量的粮食消费。最后,美元疲软也进一步加大了粮食进口国对于美国农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美国农产品出口。尤其是2002年以后美元汇率走低,使得2002―2006年美国农业出口增长将近137亿美元,增长率达26%。

(2)过去十年美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持高增长。研究表明,美国农产品出口与美元汇率关系较强,而美国农产品进口与美元汇率相关性较弱。2007年美国农产品进口增长率较前四年略有减缓,从59%降至10%以下,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NAFTA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及消费者的偏好越来越倾向于品种繁多的进口农产品。第二,宏观经济条件良好,过去十年美国宏观经济环境加速了居民消费。第三,尽管美元相对于欧元等其他货币疲软,但美国对进口品的价格缺乏价格弹性,同时汇率对美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冲击依赖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方购买行为的影响及汇率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购买行为。

2、美国经常账户收支分析。出口的波动增长及进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2006年末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88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3%;而1996年的经常账户赤字仅有1000亿美元。由图2可见,美国农业贸易盈余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走势基本相同。2002―2006年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盈余不断减少,但近两年来变化趋势有所改变,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近几年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偏好于安全系数较高、收益相对低的资产,降低了对美国资产的持有比率。对美元需求的减少,进一步导致了美元汇率走低、美国消费增长降低及经常账户赤字减缓,这也将有利于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净出口。第二,美元疲软的情况下,美国控制了农产品总产量,需求的仍然高涨导致农产品价格高企,由此带来美国农业贸易盈余的增长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减少。

3、美国经常账户收支与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关系分析。近两年供需不平衡、美元疲软等因素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企,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

(1)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农产品贸易收支情况。美国作为全球第一产粮大国、农产品最主要出口国,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带来其农产品出口收益的增加,从而减少过高的经常账户赤字,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缓解疲软经济。

(2)以美元结算的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创造对美元的有效需求,从而缓解美元的弱势状态。从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元贬值程度进一步加深,高油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累积了规模庞大的资金力量并逐渐对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影响。同时,在OPEC内部分化使得石油交易的“去美元化”开始萌发的背景下,美国通过生物能源将农产品与石油挂钩,通过将全球重要的生存及发展资源与美元的绑定来维持美元稳定。

三、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应对政策

一些国家开始采取保护政策手段以控制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本国农产品消费的影响。其政策主要包括农产品出口国的出口保护政策及农产品进口国的进口补贴政策两方面。出口保护政策有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征收农作物出口税收、出口数量限制以及出口禁令。中国先后取消了出口谷物及谷物产品的增值税回扣,对一些谷物产品出口征收出口税。进口补助政策主要有削减进口关税、消费者补贴,目的在于使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高成本进口的粮食。然而农产品出口国的出口保护政策却使得对其他国家的粮食供给减少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减少但需求增加,在全球农产品存用比达到1970年粮食危机后的最低点时进一步推高了2008年4月的国际农产品价格,恶化了农产品的供求格局。

四、中国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建议

1、中国粮食价格及供求变动现状。国内粮价经过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间的大幅上涨后,2006年价格平稳,而2007年整个粮食市场价格又迅速上涨。近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2008年上半年粮食价格有所回落。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在去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向供求总量偏紧、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存在产需缺口,尤其是以大豆为代表的油作物是中国目前进口依存度较高、国内库存偏少的品种。随着2008年以来的自然灾害及产量大省的气候条件恶劣,尽管我国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供给依然偏紧。另外,农资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有可能抵消粮价上涨以及惠农政策的好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在粮食需求方面,由于生物能源原料等新增需求,粮食需求依然稳中有升,供求趋紧的局面给国内粮食价格带来上涨压力。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诸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发展粮食生物能源导致对食糖、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原料的需求继续增加,国际粮价继续上涨的压力巨大,存在带动国内粮价上涨的风险。

2、国内现行粮食政策分析及政策建议。由于国内目前农产品供求状况、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内在政策上还有许多调整的空间。

(1)继续提高粮价才能刺激农民种粮意愿,过多地限制粮价将导致供给缩减;同时,政府不应过多地限制粮食出口,因为限制出口会带来对国内粮价的限制。由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的粮价上涨已经成为必然,而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还有一定差距。相对于国际粮价两三倍的高价,我国政府给予的种粮激励对于农民来说远远不够,这可能成为抑制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政府所担心的粮价上涨对城乡贫困人群生活的影响,可以用粮食补贴进行弥补,这需要财政的努力而不必扭曲粮价、限制贸易。

(2)在扩大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两项补贴资金的同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同时,应将粮食直补与产量挂钩以更直接地促进粮食生产。

(3)谨防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投机活动,重视建立保障农业安全的金融支持体系,防止外资进入国内农产品市场。随着国际粮价飙升,虽然国内政府不断出台控制粮价的政策,但是加大的价差带来了投机的空间,投资粮食的获利性越来越明显。由于目前滞留在国内的热钱规模巨大,一旦热钱进入粮食市场,对价格的推高作用将会变得不可控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热钱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兴趣浓厚。由此可见,如果缺乏监管,国内粮食市场对热钱的聚集能力将会不断提升,必将威胁国内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Erik Dohlman and Mark Gehlhar,U.S.trade growth:a new beginning or a repeat of the past?[J].amber waves/USDA,September 2007.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清真食品 现代分析 转型方法

一、清真食品

我国清真饮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高宗永徽年间,可以说与伊斯兰教的传入是同步的。 “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有回、维吾尔、东乡、萨拉等十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了2000万”[1]。而现在我们对于清真食品的界定是按照回族“四专”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统称为清真食品。”根据伊斯兰教对于食品的要求,清真食品的选料严格,除了猪肉外,按照《古兰经》的规定,自死的动物,以非诵之名而宰的动物,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都要禁食,另外动物的血以及部分器官也都不在食用范围之内的。清真食品是穆斯林群众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它承袭了阿拉伯、波斯食品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的烹饪技法相结合,以“饮食惟良,必慎必择,严格卫生,讲究营养和注重健康”的原则自成体统。

二、我国餐饮业现状及城市人口的用餐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农村人口的消费意识与消费能力也显著提高,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并且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势头的增长。“近五年来,我国餐饮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在18%左右,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2]。

餐饮业形成了“特色中华美食文化、休闲餐饮和独家消费、中西式大众快餐”这样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城市人口的用餐需求可简单的分为单一的追求食物充饥和对餐饮有着细致多元要求两种。我国目前餐饮消费的主流仍是大众餐饮,在这个领域里“快餐”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部分。当下,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式快餐也陆续被人们所喜爱。它们如此受到城市居民青睐的原因说起来,也多在 “快”字上。目前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的快捷便利卫生特征适应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于菜品的口感味道,供需双方也都不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了。在我国目前的快餐市场里,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还是市场主流,中式快餐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30%[1]。世界食品安全组织早就把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油炸食品定义为垃圾食品,然而我国每年花钱买“垃圾”的人还是争先恐后的在肯麦里进进出出,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所以这也将是一个可以发展新品的市场间隙,它将给我国的清真食品一个转变的入口。

三、清真食品现代化转型的措施

1.清真食品的国内快餐市场定位

为了更好的说明清真食品定位于快餐市场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清真食品与快餐对应拉列的表格(表1)。

由此可见,清真食品与快餐形式有着明显的共性并且可以有效的结合互补,将清真食品确定品牌后,定位与大众快餐市场,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清真食品可以在自身众多风味的基础上,选择适用于三餐的快餐种类,依次命名归类,推向市场,以“干净、健康”为宗旨进行宣传,以穆斯林群众钟爱的绿色为基调,完全契合城市人群对健康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出门穆斯林的就餐问题,而且还在无形中规避了“酒”对清真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困扰。肯德基中从不出售酒精饮料,顾客也从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就是因为在快餐这格领域里,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要求什么用餐的气氛情趣许多了,要的就致使方便快捷而已。这样的清真小吃形成连锁后,将很容易与肯德基麦当劳分庭抗礼,以健康的优势赢得更多的消费者。所以我们在打造这个品牌是必须做到:

(1)必须在筹备过程中准备出完整的各色小吃,给消费者众多的选择和吸引,不然,没有食物的基本保证,消费者是不会认可的。

(2)对于快餐连锁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植与宣传,把伊斯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就要对员工多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训,最好在餐厅中可以按照一定的百分比配置穆斯林员工与管理人员,对“清真”是有利的保证

(3)彻底改变小作坊的家庭生产模式,用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来对员工进行约束,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少而精的发展高端特色餐饮

在主打大众快餐市场的同时,清真食品中的精致菜肴可以选择性的发展伊斯兰风情的高端特色餐饮。这就要求对于“少与精”的严格把关。首先需要以“清真”二字为根本,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规范进行食材的选择,其次则要在自身菜品与文化上多做功课,发扬清真菜品的传统优势,不断的推陈出新,并且深入挖掘清真饮食的文化内涵,利用饮食习俗的奇异性、原始性、古朴性对市场形成吸引[1]。再次则需要在餐厅的建筑风格和服务人员的衣着上营造伊斯兰的氛围,将伊斯兰的建筑装饰风格表现到位,人文的体现穆斯林风情

3.积极促进国内穆斯林聚居区与国外穆斯林地区的合作

面对巨大的国际清真食品市场,我国清真食品行业是一定要参与其中的。虽然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在清真出口时并不占有优势,但是随着相关学者和部门的呼吁,相信这一问题一定会的到解决。目前我们可以先根据我国穆斯林分布的现实状况,针对西部穆斯林聚居的地区,区域性的与国外穆斯林地区进行合作,由穆斯林的相关民间组织牵动,地方政府与国家民委实行管理和监督职责,地方性的制定出严格的清真食品认证检验办法,与国际HACAL接轨,形成清真产品出口的一个管道,以食品行业带动穆斯林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反哺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穆斯林人才,他们对于今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结语与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饮食的现代化转型是不可回避的,而且事在必行。就清真食品而言,转型的意义重大,并且需要有关部门和各位穆斯林同胞达成共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出台清真食品统一的认证和管理办法,为清真食品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把清真食品的现代转型当成一项常抓不懈的事情,做好时间长任务重的思想准备,即便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要勇于革新和大胆尝试,让民族特色带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桂希江.浅谈有关清真食品的几个问题[J].中国穆斯林,2005.05.

[2]王成福.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江苏商论,2007.06.

[3]孙玉安.中国清真食品如何适应现代社会[J].回族研究,2003年02.

【1】 中国穆斯林网所公布的数据.

【2】 中国穆斯林网所公布数据.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6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沙特阿拉伯市场的基本状况及趋势

(一)沙特阿拉伯农产品进口市场状况

沙特阿拉伯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以来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农产品进口额不断上升,2007年增长到127.33亿美元,是1991年的3.2倍。2009年进口总额略有下降,为108亿美元。

沙特阿拉伯进口农产品主要是谷物、乳蛋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活动物、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其中,谷物是沙特阿拉伯进口最多的农产品,其进口增长速度自2001年以来也是最快的,2009年谷物进口额为33.8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进口额的31.3%。目前沙特阿拉伯小麦已经实现自给并略有出口,但它依旧是世界大米主要进口国,2007年进口大米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2009年大米的进口占农产品进口额的12.7%。沙特阿拉伯农产品主要的贸易伙伴国是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澳大利亚和中国等。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缺乏以及沙特阿拉伯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的原因,沙特阿拉伯粮食、食品、蔬菜等的进口不断上升,预计在未来五年沙特阿拉伯农产品进口额还会不断增长。

(二)中国对沙特阿拉伯农产品出口规模及趋势

中国对沙特阿拉伯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1996年的7767万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8769.8万美元,出口额增长了近三倍。2003年主要出口产品是肉及食用杂碎,食用蔬菜、根及块茎,蔬菜、水果等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出口额分别为:4846万美元,1121万美元,1051万美元,863万美元,614万美元。2009年出口额最大的是蔬菜、水果等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达到了5086万美元。其次是水果和坚果、蔬菜、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出口额分别为3982万美元,2980万美元,2430万美元,1279万美元。其中,蔬菜、水果等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自2003年以来出口增幅较大,增长了近5倍。水果是出口增幅第二的出口产品,2009年出口额达到3982万美元,约占沙特水果进口的5%。在2003年以前,中国出口沙特阿拉伯主要农产品数量都比较平稳,但糖及糖食的出口有较大的起伏。1998年,糖及糖食是出口最多的产品,但是到2009年已经退居第5位,仅出口1279万美元,占沙特糖类进口的2%。

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农产品会不断扩大在沙特阿拉伯的市场,出口额会不断上升,但出口结构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谷物、活动物等沙特阿拉伯主要需求的产品出口额将相对下降,而蔬菜及其制品以及水果等的出口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中国农产品在沙特阿拉伯市场的竞争力和贸易空间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了市场占有率和排名、出口相似度和贸易强度指标来对中国农产品在沙特阿拉伯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及贸易空间进行比较分析。

(一)市场占有率和排名

通过市场占有率和排名的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产品随着时间变化在沙特的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

在沙特阿拉伯农产品市场上,美国、巴西、印度和法国占有的市场份额较高,它们是沙特的主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巴西和印度稳居前三名,美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多数年份都超过了8%,巴西个别年份甚至接近10%。中国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排名靠后,市场占有率始终在1-1.5%之间徘徊。在2003年到2006年排名12,而2007年排名仅达到14位,2008年降为18位,2009年排名仅达到19位。因此,从市场占有率和排名来看,中国农产品在沙特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力还在相对下降。

(二)出口相似度

出口相似度是用以考察一国与其他国家在出口结构上的相似状况并以此来反映该国所面对的竞争程度的一个指标。出口相似度包括产品相似度和市场相似度两个方面的指标,本文计算了产品相似度。产品相似度指数的变动范围在0到100之间。指数越高,两个国家在同一市场上的出口结构越相似,竞争越为激烈。

据计算结果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同中国出口相似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如美国、印度、德国、乌克兰、荷兰、阿根廷、及其制品等出口沙特阿拉伯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竞争力,应该进一步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同时,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要积极拓展沙特阿拉伯农产品市场:一是积极研发适于该市场的产品,挖掘市场潜力,开发它们需求较大的清真速冻食品、清真豆制品、清真方便食品、婴幼儿食品等;二是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利用国际性展会和各种渠道宣传中国的农产品。尤其应该通过“中阿经贸论坛”等平台宣传中国农产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三是创新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如以我国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等吸引沙特阿拉伯“石油美元”投资我国农业。

(三)发挥宁夏穆斯林民族文化优势做好我国清真食品国际认证工作

作为穆斯林国家沙特阿拉伯对进口农产品具有特殊要求,那就是进口产品必须是清真的并且具有相关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清真食品认证是中国农产品进入沙特阿拉伯的“通行证”。一直以来,我国清真食品出口认证“政出多门”,各级伊斯兰教协会、各地民族宗教局和一些穆斯林国家在中国设立的相关认证机构都可签发有关证书,认证市场比较混乱,缺乏部级的在穆斯林国家市场权威性较高的认证机构,这对于扩大中国对穆斯林国家农产品出口及拓展国际认证业务非常不利。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中国部级的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并打造认证品牌,而发挥宁夏回族自治区穆斯林文化优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穆斯林省,2008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NHFICC)。宁夏还出台了国内第一部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目前宁夏清真食品认证实现了与马来西亚清真食品贸易认证标准互认,与新西兰清真食品认证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准备与泰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相关合作协议。认证中心的最终目标是与国际清真联盟(IHA)制定、执行和规范清真标准评监系统接轨。目前,认证中心认证业务逐步展开,与穆斯林国家相关合作逐步深入,如果国家层面能够加大支持力度,将宁夏认证中心上升为部级的认证机构,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沙特阿拉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培育和发展宁夏国际化农业公司,打造对中东农产品出口中心

宁夏基于民族文化优势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要将宁夏打造为中国清真产业发展的“总部”,即成为中国清真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中心、研发基地、出口认证基地和清真食品集散基地。而培育和发展宁夏国际化的农业公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虽然 “涝河桥”、“金福来”、“中银绒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外向型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宁夏国际化农业公司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企业规模的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等。为此宁夏政府需要积极为农业公司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一要鼓励尽快成立清真产业投资公司、清真产业国际工业园、清真产业研究中心等;二要积极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问题;三要加强“三园两区一基地”的建设,积极培育 “清真”品牌;四要积极为清真食品企业提供对穆斯林国家交流平台,如承办“中-阿经贸论坛”等;五要努力贯通对中东的运输通道,利用宁夏处于连接亚欧大陆雅布莱航线的优势,开通直航阿联酋的航线。

宁夏具有“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等美誉,其穆斯林民族优势、国际化农业公司的发展和现有清真食品产业基础及集聚潜力不可小觑,中国对中东地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布局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具体来看,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基于宁夏清真食品生产基础将其打造为对中东农产品出口中心,最终将清真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并提高在中东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耿晔强. 东盟农产品在我国市场的表现及竞争力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2009(5):55-60

[2]史智宇.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相似性比较. 亚太经济,2004(2):84-87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7

时间:20**年*月*日-20**年*月*日

地点:高沙农贸市

文章导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贸市场则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和里面的各类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个暑假我并没有一直待在家中,而是积极的走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我想在实践中更多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各种本领都得到更多的提高,这是我一直以来不断的想法,我想我会做好的,我会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最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国 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贸市场则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和里面的各类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食品安全宣传实践服务团队—“健康卫士”就对高沙农贸市场进行 了一次实地调查!

一、高沙农贸市场所在地高沙社区基本情况

高沙社区原名高沙大队,始建于1930年8月1日,占地面积2平方 公里,社区xx年5月14日被区政府批准为高沙社区居民委员会。它位于部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省重点工程“高教园区”西侧,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南面。高沙商业街交通便利,居民与学生流动量日趋增大,有学在下沙,生活在高沙之称。西侧紧连杭州市政府规划落实的1.73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区(经济适用房),居住人口约9万余人,东邻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基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面积10.29平方公里,教职员工、学生15万余人。黄金地段属杭州市 副城区之一,规划人口65万余人,市场前景广阔。而高沙农贸市场则位于高沙社区的南部!

二、高沙农贸市场的设施情况

高沙农贸市场始建于xx年,当时农贸市场的设施比较简陋,摊位也比较少,农贸市场外没有现在的各种食品店面。据我们从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处了解到,当时农贸市场的卫生设施也没现在的好,来买菜的多数是高沙本地人。

但 XX年时,按杭州市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要求,高沙社区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之后的高沙农贸市场宽敞明亮,大大改善了顾客的购物环境,原来简陋的棚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瓷砖柜台。全新的高沙农贸市场已于XX年11月26号正式开门营业。我们采访了一位正 在买菜的高沙居民,她表示新的农贸市场不仅更卫生而且更漂亮了,有一种逛超市的感觉。

现在的高沙农贸市场共建有147个摊位,其中蔬菜摊82个,肉类摊30个,家禽摊3个,海鲜摊11个,冷冻摊8个,豆制品摊6个,干货摊4个,水果摊3个。还有其他店面72个。

另外,我们还在市场门口看到有检测室和称量室,通过与值班室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市民们如果买到一些食品后怀疑有卫生问题可到检测室进行检测,这样就对该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起到监督作用。

三、高沙农贸市场和其农副产品的卫生情况

正如我们采访的那位居民说的那样,现在在高沙农贸市场里买菜好像在逛超市一样。在高沙农贸市场里,同期设施建造得很好,空气较清晰,闻不到那些难闻的异味。走道基本都是干燥的,看不到瓜果菜叶等垃圾。农贸市场配有专门的灭蝇设施,抑制了病毒细菌通过苍蝇传播。

我 们在市场入口处的电子“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公示表”上看到市场里的所有菜都已通过检测合格。我们在值班室里了解到各类菜的检测合格率为98%,而已经在 市场里销售的菜市通过检测的。我们也观察到农贸市场里的瓜果蔬菜确实较为新鲜,一般畜肉食品的颜色气味外观都属于正常,但部分海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海产品本身带有一定鱼腥味加之天气较为炎热,招来苍蝇和蚊虫,不过许多商贩都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能保证海产品的安全合格。总体可得高沙农贸市场的卫生状 况良好!

四、 我们的建议

1、农贸市场的垃圾箱应及时清倒,以免带来异味,引来苍蝇。

2、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应多去市场里检查检查,发现不卫生或过期的食品应及时消除。

3、农贸市场清洁工人应随时清除市场走道角落里的垃圾。

4、部分蔬菜摊位的残叶应及时清理。

5、部分海鲜摊位应及时更换水桶里的水。宰杀鱼后留下的鳞片等应及时清理干净。

6、部分家禽摊位应注意通风,定时检测家禽的情况。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8

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所迫,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是我们监管的薄弱环节,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灾区,必须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这是践行“五增五创”的工作主题,也是履行工商监管职能的职责使然。根据省局和市局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现就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总理“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加强”的批示精神和省、市局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大力开展“农村市场整顿年”活动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

工作目标:

千人以上的行政村普及12315维权站;食品经营主体全部落实质量准入制度;全面落实农村食品监督员制度;全面落实分片承包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

二、工作方法

坚持以推进商品质量准入为核心,以“六查六看”为手段,以落实《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为基础,继续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全面构建工商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体系。通过整治,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食品市场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得到好转,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护。

三、整治重点

各单位要从保障消费者安全,促进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集中执法力量,把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作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认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1、整治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的问题;

2、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特别是节日过后,一些食品改头换面大量向农村廉价倾销的问题;

3、利用配送渠道、“送货下乡”等名义向农村销售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问题;

4、利用农村做掩护印制假包装、假商标、假标识的问题。

四、工作措施

(一)实施食品经济户口管理,取缔无照经营。

各单位要对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村“一村一品”和“五小”食品店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尤其是对“一村一品”,要弄清其全部状况,村品构成的数量、品名及质量状况、注册状况、有照、无照生产加工状况要进行分类统计,进行汇总。对不具备经营条件的、相关证照不全的一律要予以坚决取缔,不留后患。通过整治,实现对农村食品经营主体实行远距离经济户口管理,零距离市场经营行为监管。辖区有照率要达到95%以上。

(二)坚持关口前移,推进食品质量准入。

要坚决推进食品质量准入制度,将一切食品无差别的全部纳入其中。各工商行政管理所要以推进食品质量准入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小”食品店为重点,突出对酒、醋、肉、奶四类食品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特别是要摸清底数,对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企业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对不合格食品及时进行市场清查和退市。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查处辖区食品安全违法违章案件和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坚持防打并举,切实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今年年底前,所有食品经营企业,包括农村“五小”食品店一律要落实食品质量准入制度。开展农村“放心市场”、“放心示范店”活动。“放心市场”、“放心示范店”的标志是:全面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7项自律制度。

(三)扎实开展“农村市场整顿年”活动。

开展“农村市场整顿年活动”要紧密结合本辖区的实际,突出整顿重点。要始终把酒、醋、肉、奶四大类食品作为整顿的重点,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尤其是要加强对制售假酒、毒酒大要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维护山西酒、醋、肉、奶市场的声誉。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责任管理,确保监管到位。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把维护食品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领导工作的第一要务,亲自部署,亲自指挥。要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及12345工作机制的要求,落实层级责任、实施责任管理。要通过层层签定责任书等形式,明确执法人员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特别是要将食品监管的责任落实到人,对食品监管有失察、失职、渎职的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

(二)突出重点,加大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一会两站”的普遍建立,使其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尤其是12315牌匾要进农村。对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员,对农村集贸市场要设立专管员,实施专控专管,形成覆盖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做到投诉不出村,维权到农户。坚持边整顿,边规范,边提高。在市场巡查、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完善并创新以农村市场监管为重点的新模式,规范农村食品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手段,提高效能。

各单位在整治中一定要以“六查六看”为基础,把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严格食品质量监测,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对相关食品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抽检,并公布抽检结果,向消费者消费警示。要认真落实食品质量“三检”制度(消费者送检、企业自检、工商抽检),依靠科技手段对食品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鉴定,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增强执法的工作效能。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企业分类信用监管体系,对各类食品企业实行分类监管、信用监管、风险度监管。对有失信记录的企业要加强重点监管。通过工商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构建食品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消费安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