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8篇

时间:2022-11-28 03:30:01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市, 1979年建校,原隶属于国家航天工业部,1999年开始实行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体制,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2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作为全国三所高校代表之一,学校在教育部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校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招生计划

招生专业

学制

层次

科类

招生计划

录取批次

空中乘务

3年

专科

艺文

8人

高职高专提前批

空中乘务

3年

专科

艺理

2人

高职高专提前批

空中乘务

3年

专科

文科

15人

高职高专提前批(只限面试合格考生报考)

空中乘务

3年

专科

理科

5人

空中乘务

3年

专科

文科

15人

高职高专普通批(身高要求男:173cm-184cm;

女:162cm-173cm)

空中乘务

3年

专科

理科

10人

注:上述招生计划人数最终以广西教育厅批文为准。

报名条件:

1.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

2.男女兼招,身高要求男生173cm-184cm,女生162cm-173cm,年龄原则上不超过20周岁(1996年9月1日后出生),五官端正,身体健康,举止端庄,吐字清晰。

报名考试

(一)考试报名

考生报名时需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近期免冠同一底版1寸正面彩色照片2张,艺考生请带好自己的艺考准考证。

仅限现场报名,随报随考,报名考试费:150元/人。

(二)考试安排

招生考试时间:2016年3月26日(周六)8:30—17:30

报名考试地点: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南校区飞天楼517室

(三)面试内容

(1)形体展示:形体、五官、气质、步态等。

(2)语言表达:中文、英语口语(中英文自我介绍及简短对话)。

(3)才艺展示:声乐、器乐、舞蹈、健美操、武术等任选一项。

(四)成绩通知

请考生于面试结束后10日内登录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招生网:departs.guat.edu.cn/zsw/“招生信息”栏目查看面试合格名单,我校不再单独发放面试合格证。

(五)体检

为减轻考生负担,面试前我校不统一组织体检,面试通过的考生,如果高考后被我校录取,入学后,学校统一组织体检,费用自理。

录取原则:

1.面试合格的考生,如果出档,我校将根据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面试成绩相同则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面试成绩与文化成绩都相同则按照外语、语文、数学单科成绩顺序从高到低录取。

2.未参加面试的考生也可参照该专业的报名条件报考,如果出档,我校将根据考生文化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文化课成绩相同则按照外语、语文、数学单科成绩顺序从高到低录取。

学费标准:

空中乘务(专科)三年学费总计19500元,每生每年平均6500元。

专业介绍:

我校空中乘务(专科)、商务英语(以国际乘务人才培养为目标,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强,拥有航空模拟舱、职业形象设计实训室、民航旅客运输实训室、美容化妆与形象设计室、电子票务实训基地、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设施,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南航、深航、东航、海航和川航等知名航空公司。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航空服务业发展需要,掌握航空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民航空中服务、民航地勤服务、航空延伸服务,以及豪华游轮、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技能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民航专业英语、舞蹈与形体训练、仪态气质训练、航空服务礼仪、美容化妆与形象设计、民航服务心理、客舱服务与技能、机上急救处置、客舱应急处理、客舱安全管理、电子票务、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公共关系学、秘书实务、企业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擒拿与格斗、空乘面试技巧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国际及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高速铁路公司、豪华游轮公司担任民航乘务员、民航安全员或从事安检、VIP服务、值机、票务、海乘、陆乘等工作,也可在宾馆、旅*业、航天系统下属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等工作。

学校地址:广西桂林市金鸡路2号

邮政编码:541004

招生网址:departs.guat.edu.cn/zsw/

招生邮箱:zsb@guat.edu.cn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 空乘专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对策

1.我校空乘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设置。2008年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空中乘务与空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艺术类专业进行招生,学科管理则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我校08级和09级颁发管理学学士位,2010年教育部政策调整以后改为颁发文学学士位。

(2)师资队伍。我专业现有专职教师五名,负责大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另外还有多名外聘教师,分别承担部分英语、体能及实训课程的教学。

(3)学生规模。根据我校招生计划,每年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类(文、理)空乘专业学生60名。我校08级毕业生58名,09、10、11在校学生均为58名。2012年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到70名,但目前还在审批中。

(4)实训资源。由于我校并不是航空类专业院校,校内没有模拟机舱,目前尚采用外包式模式,与多家企业合作。另外,游泳、体能、形体课程暂借用我校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和服装学院的资源。

2.我校空乘专业的SWOT分析

在我校空乘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诸多限制,如教师资源和实训资源,但仍有很多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加速民航业的发展,同时在我校专业建设中,我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不断完善教学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使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1)我校发展空乘专业的资源优势。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于1986年开始招收服装专业学生,是全国最早开办服装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河南高校中开办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我校服装学院也是我校创建较早、发展较成熟的学院之一,服装学院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艺术设计(形象设计方向)拥有功能齐全的多功能表演厅、时装表演排练厅等设施,可为我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这是我校开设空乘方向本科专业的重要依托。

其次,我校主校区(中原工学院龙湖校区)距离新郑国际机场不到20公里,为我专业学生到机场参观实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

(2)我校空乘专业发展的劣势。首先,在硬件资源方面,我专业目前没有自己的模拟机舱和形体训练室。目前,我专业正在申请专用形体训练室,这一要求有望在短期内得以满足。但是,建立模拟机舱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配备专门的培训人员,实现这一目标还不太实际。现阶段我校空乘专业的专业培训还采取外包的方式。虽然外包的方式能够满足培训的需求,费用较高,但还存在我专业发展目标配合和协调的问题。

其次,在软件资源方面,我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都只有管理学背景,没有空乘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承担专业课程,如:空中援助与救生、紧急撤离等。这些课程目前基本也是采用外包的方式,同样存在与我专业培养模式统一协调的问题。

(3)我专业发展的机遇。根据2011年出台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9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4.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达90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和10%。规划明确,加快通用航空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其作业量和飞机数量翻番。从2011年4月7日召开的中国民航规划暨机场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目前中国运输机场已达175个,到2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30个以上,将覆盖中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单元。如此井喷式的发展势必增加民航业的人才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既是民航业发展的新时期,也是空乘专业发展的新时期。

(4)我校空乘专业发展的挑战。民航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调空乘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多航空公司不断改变招聘模式,由单一的校招到社招、校招相结合,再到电视选拔。在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选拔条件的越来越苛刻。

其次,2008年之前,我国招收本科空乘专业只有3所二本院校,分别是: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空乘方向)、沈阳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空乘服务方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空乘方向),以及2所三本院校,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航空服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空乘与管理方向)。2009年,招收空乘专业的本科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已经有10余所院校招收本科空乘专业,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空中乘务)专业、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郑州大学旅游管理(空乘方向)、北京国际经贸学院民航管理学院民航服务管理(空乘、地勤、安检方向)、北方工商管理学院航空旅游学院的英语(航空乘务),等等。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树立专业特色,提升我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3.提升我校空乘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 教学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能尽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实践教学是我院空乘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我院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气质与修养训练(茶道、插花)、舞蹈、健美体能达标测试、形象设计大赛、计算机综合训练、游泳训练、空乘模拟训练、客航模拟训练、服务技能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在空乘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一)加强实践教学场地建设

实践教学场地建设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集中力量建设好实践教学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基础。要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场地管理制度,做好实践教学场地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其他经费管理。要健全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的检查验收制度和实施操作办法。

从1999年空中乘务专业创立以来,我们陆续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场地。截止至2008年初,我们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舞蹈教室、仪态教室、化妆教室、餐饮教室在内的多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场地。2006年我们又上报学院批准购进了A320空中模拟服务舱,并于2006年11月安装调试成功,目前已有多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投入了A320空中模拟服务舱的使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我院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

(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坚持实习基地建设标准的前提下,以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不断加强学院内、外基地场所建设,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1.服务技能实习基地的建设

由于学生人数多(每届接近300人)、实习周期短(3周),实习活动给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大部分服务性行业不愿意接收此类学生实习,所以实习基地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困难。到2006年底,服务技能实习只有辽宁友谊宾馆一个实习基地。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最近两年我们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主动出击、广泛洽谈,主动与多个单位沟通协商,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08年4月,我们陆续签订了4个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成功地将实习基地扩大为5个,即:辽宁友谊宾馆、鸿翔宾馆、正兴宾馆、金辉宾馆和辽宁凤凰饭店。此举大大改善了服务技能实习工作的被动局面。

2.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空乘专业的毕业实习一直与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合作,运行状态良好。目前已经展开广泛联系的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及各地分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及各地分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及各地分公司、山东地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泰国普吉航空公司、大韩航空公司等。学生在航空公司做毕业实习,毕业后大部分将顺利在航空公司就业。

3.游泳训练基地的建设

由于学院新建的游泳馆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最近几年我院的游泳训练都采用租用游泳馆的方式进行。目前建立良好和合作关系的包括辽宁友谊宾馆游泳馆、国奥现代城游泳馆,在我院学生训练期间组织学生专场,较好地保证了训练效果。

二、建立健全实习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实习基地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实习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实际,我们先后制定了实习计划、实习基地协议、实习管理规定、校外实习学生守则、实习带队教师职责等多个实习管理文件。研究制订教学实习的规范和标准及考核办法,上报学院审核、备案。

(二)明确实践教学场地、实习基地在实验教学中的任务和作用

1.各级实践教学场地要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应以任何理由阻碍或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如造成不良后果,要追查有关人员的责任。

2.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各级实践教学场地,可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师资等条件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等活动,争取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到实践教学场地进行科研和指导工作。

2006年底及2007年5月,我院成功与沈阳铁路局客运段联合举办了两期高等级乘务员培训班,不仅扩大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在业内的知名度,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还多次聘请大韩航空的外籍讲师、已担任空乘工作的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以及多名外教到模拟舱为学生授课。

3.各级实践教学场地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践条件进行课外学习和训练。为此,实验室设立了专门的开放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到实验室值班,对学生的训练进行专业性指导。

4.要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维修和保养,为此我们制订了相关维修和保养制度。

三、加强实习管理,逐步完善实习基地的检查与评估体系

(一)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1.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实践教学队伍由专业教师和专职实践教学人员组成。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2.实践教学人员的培养培训。要注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利用实践教学场地教学、担任学生实习带队教师。大力提高专职实践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科研能力。逐步形成合理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

(二)实践教学的检查与评估

协同学院教务处实践管理科每学期对各实习基地进行定期检查,责成实习带队教师结合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及实习基地人事部门签订的对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价,上报学生实习成绩。综合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在实习环节的工作和表现,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实习带队教师、优秀实习班级和优秀实习生。在每期实习结束后要召开实结大会,及时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并请部分学生座谈实习体会,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教学效果。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民航与安全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正逐步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

[2]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4

[论文摘要]教育系统工程是以教育科学为基础理论,应用现代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与研究教育领域中各种事务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特点是把所研讨的事务视为一个系统,把构成事务的各个方面视为系统的要素,从而用系统思想来分析和研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找出使系统发展为良好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文章拟从教育系统的视角,探讨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问题与方略。

一、空乘专业发展建设的现状——机遇与问题

1.机遇。1978年,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排名是第37位。而今,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化。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全行业投资将达到1.5万亿以上,机场数量将从175座增至231座,旅客运输量4.5亿人,机队规模将达到4500架以上。中国民航在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下必将发生巨大变化。不少高校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纷纷开设空乘专业。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院校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前提下简单克隆,一窝蜂上马,从而导致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热潮背后也隐藏着问题。

2.问题。首先,办学条件相对匮乏,毕业生难达市场要求。多数院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拥有一线航空工作经验、同时又具较高理论素养的教师。此外,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训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服务设施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高额的教学成本令不少学校无力承担,必要的实训教学条件严重缺失。因此,在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其次,供过于求比例失衡,就业渠道有待疏通。据业内人士预测,每年空乘人员的需求量约3000~4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空乘专业各级各类院校达300多所。按每校每年平均招生50人计算,每年毕业生就在1.5万人左右,将近5︰1的供需比例奠定了航空公司买方市场的绝对优势和话语权。因此,诸多空乘专业学生的蓝天梦必然落空。再次,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生源数量急剧下滑。资料显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往年报名的人数都在千人左右。最高峰时,招生计划120人,报名者1300多人,但从2009年开始生源突然少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就连民航直属的5所正规空乘院校之一的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的招生也遭遇报名人数锐减的情况。一些专家解释说,除了一些老牌名校或是有航空公司背景的学校,毕业生想上机是不容易的,有的学生甚至花上10~20万找中介运作。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再加上一年不低于1万元的昂贵学费,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空乘专业本身的含金量并没有期待的那样高。

二、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教育系统工程

面对空中乘务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境况,亟待思考与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当成一个系统,把学生、教师、管理者、教材、设备、课程设置、合作办学企业、用人单位等视作此系统的诸要素,既挖掘每个要素的潜能,又重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把它们合理而又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总和的良好系统,即1+1>2,那么,我们就有望揭示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本质与结构,阐明其功能与发展的规律性,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略。

三、对空乘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应用系统思想的相关性和满意性研讨“以教学带管理”。目前,全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该专业学生“学风不正”“纪律散漫”的现象,部分教师甚至外教不愿接受该专业的教学任务。“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况正说明我们教育教学及管理尚存努力的空间。

系统思想的相关性说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有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如果一个要素改变了,就会使其他要素及系统本身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以上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分析主客观情况,使某个或某些要素先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将可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在所有专业的录取中,空乘专业的分数几乎是最低的。这也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基础和动力。在部分高职高专甚至本科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里,一些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跟不上,而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吃不饱。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规划地为差生补习英语,当学生的基础稍微扎实一些后,后续的英语精读、口语、语音、听力、英文广播等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进度的控制上也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跟得上,学生才能乐学。古语讲“欲速则不达”,为该专业学生补习英语看似很慢,较难速见成效,但是,我们认为,这才是长足进步的根基。空乘专业相对提高了外语水平,对其就业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可以提高就业目标,甚至可以尝试应聘外航;与此同时,再辅以往届学生成功的先例,展示给他们典型的、清晰的成长路径,他们就会主动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纪律与风气的问题就可相应解决。

此外,中国民航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出国进修、到民航企业实践锻炼、参观学习等途径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目前,国内很多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专业教师相对匮乏,在岗位上负责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完全熟悉和了解专业。学院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培训已有师资,教师才能充满热情地教,学生才能兴致勃勃地学。进步的核心力量是快乐,快乐教学的核心指导原则是系统思想的满意性原则。即主观上(学生)能做到,客观上(老师)能接受,在主客观都满意时,教师、学生才会有成就感,从而才有快乐感和动力感。我们的教学就应力求符合满意性原则,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沉闷教学为快乐教学。

2.应用系统思想的目的性研讨“以外援带建设”。每个系统的出现和存在一定有特定的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在空中乘务和民航商务活动环境下的外语交流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的空中乘务工作、机场地面服务、航空运输管理工作以及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明确了这个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清晰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校企全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1)可以考虑与具有校企联合办学资质、稳定就业渠道的航空培训公司合作办学。此类公司往往具有多年航空服务经验的专业教师、能提供设备先进的模拟客舱,并配备cbt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等。(2)订单式培养模式值得重视与推广。本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成果慢慢被社会认可与接收。相关经验告诉我们,空中乘务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实施、毕业生反馈都必须让企业参与其中,而且要使企业与学校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由于航空乘务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性的限制,航空乘务专业现成可使用的专业教材较少,可以充分借助行业背景,利用各学院的自身优势,鼓励专家与教师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教材,并在使用中进一步调整,逐渐形成紧扣培养目标、实用性强、因材施教的教材体系。

3.应用系统思想的环境适应性研讨“以英语带二外”。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中。系统与包围它的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空乘专业的学科建设只有在适应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进步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未来几年,中国民航局力争扩大国际航空运输,大力发展以枢纽化运作为支撑的国际旅客运输,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增加欧美航线航班密度,开辟连接南美、非洲的国际航线,提高国际中转旅客比重。这预示着外语能力较强的空乘人员一定在新时期下备受青睐和重视。因此,建议如下:(1)开展基本功过关比赛,强化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相关经验,认为强化训练并按照适度标准考核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语音过关”;第二学期安排“中英文机上广播词过关”;第三学期安排“客舱服务用语过关”“英文演讲”“口语大赛”等。结合相应的活动和比赛,刺激和鼓励英语的学习,全面提升能力与素质。(2)组织师资力量对pets、托业桥、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进行考前辅导,甚至内定目标,对成绩优异者奖励、宣传,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延续优良的传统。(3)在英语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带动二外的提高。大韩航空、德国汉莎航、日本全日空等航空公司几乎每年都在华招聘空乘。有二外的语言能力不仅对空乘人员的长远职业生涯规划大有裨益,还能更好地完成国内部分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服务工作。从长远角度讲,该专业学生英语和二外的水平提升对自身就业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4.应用系统思想的整体性研讨“以素能带就业”。有效刺激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就业,以就业带招生应该是每一个专业的发展路径。如何搞好本专业的就业?应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力争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

培养全面发展的空乘人才是一个系统,又分为专业技能、外语、体能、职业道德、外貌形象等各个要素组成。一个在德、智、体、美、技各个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优秀的素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功能,这种功能显然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综合,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是一种质变和升华。具体建议如下:(1)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相关服务领域实习、见习,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认识和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从而准确定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补充。(2)我国民航从空军脱胎而来,这个团队一直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融入组织文化,建议对该专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以及增加“户外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对营造团队氛围、培养合作精神、认识自我与团队的关系、对未来工作性质的理解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3)一个系统在结构上是否完善,也就是评价其各个要素或好或差的标准,不在于孤立地看此要素是否优良,而在于看此要素的存在是否能优化整体功能。(4)建立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从而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四、结语

本文在教育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拟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探讨新的视角与突破口,希望在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下有更准确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康继鼎.教育系统工程简明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eb/ol].,2011-05-09.

[3]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6).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5

[论文摘要]教育系统工程是以教育科学为基础理论,应用现代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与研究教育领域中各种事务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特点是把所研讨的事务视为一个系统,把构成事务的各个方面视为系统的要素,从而用系统思想来分析和研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找出使系统发展为良好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文章拟从教育系统的视角,探讨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问题与方略。

一、空乘专业发展建设的现状——机遇与问题

1.机遇。1978年,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排名是第37位。而今,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化。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全行业投资将达到1.5万亿以上,机场数量将从175座增至231座,旅客运输量4.5亿人,机队规模将达到4500架以上。中国民航在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下必将发生巨大变化。不少高校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纷纷开设空乘专业。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院校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前提下简单克隆,一窝蜂上马,从而导致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热潮背后也隐藏着问题。

2.问题。首先,办学条件相对匮乏,毕业生难达市场要求。多数院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拥有一线航空工作经验、同时又具较高理论素养的教师。此外,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训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服务设施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高额的教学成本令不少学校无力承担,必要的实训教学条件严重缺失。因此,在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其次,供过于求比例失衡,就业渠道有待疏通。据业内人士预测,每年空乘人员的需求量约3000~4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空乘专业各级各类院校达300多所。按每校每年平均招生50人计算,每年毕业生就在1.5万人左右,将近5?1的供需比例奠定了航空公司买方市场的绝对优势和话语权。因此,诸多空乘专业学生的蓝天梦必然落空。再次,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生源数量急剧下滑。资料显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往年报名的人数都在千人左右。最高峰时,招生计划120人,报名者1300多人,但从2009年开始生源突然少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就连民航直属的5所正规空乘院校之一的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的招生也遭遇报名人数锐减的情况。一些专家解释说,除了一些老牌名校或是有航空公司背景的学校,毕业生想上机是不容易的,有的学生甚至花上10~20万找中介运作。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再加上一年不低于1万元的昂贵学费,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空乘专业本身的含金量并没有期待的那样高。

二、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教育系统工程

面对空中乘务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境况,亟待思考与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当成一个系统,把学生、教师、管理者、教材、设备、课程设置、合作办学企业、用人单位等视作此系统的诸要素,既挖掘每个要素的潜能,又重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把它们合理而又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总和的良好系统,即1+1>2,那么,我们就有望揭示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本质与结构,阐明其功能与发展的规律性,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略。

三、对空乘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应用系统思想的相关性和满意性研讨“以教学带管理”。目前,全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该专业学生“学风不正”“纪律散漫”的现象,部分教师甚至外教不愿接受该专业的教学任务。“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况正说明我们教育教学及管理尚存努力的空间。

系统思想的相关性说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有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如果一个要素改变了,就会使其他要素及系统本身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以上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分析主客观情况,使某个或某些要素先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将可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在所有专业的录取中,空乘专业的分数几乎是最低的。这也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基础和动力。在部分高职高专甚至本科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里,一些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跟不上,而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吃不饱。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规划地为差生补习英语,当学生的基础稍微扎实一些后,后续的英语精读、口语、语音、听力、英文广播等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进度的控制上也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跟得上,学生才能乐学。古语讲“欲速则不达”,为该专业学生补习英语看似很慢,较难速见成效,但是,我们认为,这才是长足进步的根基。空乘专业相对提高了外语水平,对其就业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可以提高就业目标,甚至可以尝试应聘外航;与此同时,再辅以往届学生成功的先例,展示给他们典型的、清晰的成长路径,他们就会主动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纪律与风气的问题就可相应解决。

此外,中国民航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出国进修、到民航企业实践锻炼、参观学习等途径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目前,国内很多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专业教师相对匮乏,在岗位上负责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完全熟悉和了解专业。学院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培训已有师资,教师才能充满热情地教,学生才能兴致勃勃地学。进步的核心力量是快乐,快乐教学的核心指导原则是系统思想的满意性原则。即主观上(学生)能做到,客观上(老师)能接受,在主客观都满意时,教师、学生才会有成就感,从而才有快乐感和动力感。我们的教学就应力求符合满意性原则,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沉闷教学为快乐教学。

2.应用系统思想的目的性研讨“以外援带建设”。每个系统的出现和存在一定有特定的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在空中乘务和民航商务活动环境下的外语交流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的空中乘务工作、机场地面服务、航空运输管理工作以及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明确了这个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清晰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校企全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1)可以考虑与具有校企联合办学资质、稳定就业渠道的航空培训公司合作办学。此类公司往往具有多年航空服务经验的专业教师、能提供设备先进的模拟客舱,并配备cbt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等。(2)订单式培养模式值得重视与推广。本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成果慢慢被社会认可与接收。相关经验告诉我们,空中乘务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实施、毕业生反馈都必须让企业参与其中,而且要使企业与学校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由于航空乘务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性的限制,航空乘务专业现成可使用的专业教材较少,可以充分借助行业背景,利用各学院的自身优势,鼓励专家与教师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教材,并在使用中进一步调整,逐渐形成紧扣培养目标、实用性强、因材施教的教材体系。

3.应用系统思想的环境适应性研讨“以英语带二外”。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中。系统与包围它的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空乘专业的学科建设只有在适应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进步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未来几年,中国民航局力争扩大国际航空运输,大力发展以枢纽化运作为支撑的国际旅客运输,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增加欧美航线航班密度,开辟连接南美、非洲的国际航线,提高国际中转旅客比重。这预示着外语能力较强的空乘人员一定在新时期下备受青睐和重视。因此,建议如下:(1)开展基本功过关比赛,强化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相关经验,认为强化训练并按照适度标准考核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语音过关”;第二学期安排“中英文机上广播词过关”;第三学期安排“客舱服务用语过关”“英文演讲”“口语大赛”等。结合相应的活动和比赛,刺激和鼓励英语的学习,全面提升能力与素质。(2)组织师资力量对pets、托业桥、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进行考前辅导,甚至内定目标,对成绩优异者奖励、宣传,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延续优良的传统。(3)在英语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带动二外的提高。大韩航空、德国汉莎航、日本全日空等航空公司几乎每年都在华招聘空乘。有二外的语言能力不仅对空乘人员的长远职业生涯规划大有裨益,还能更好地完成国内部分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服务工作。从长远角度讲,该专业学生英语和二外的水平提升对自身就业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4.应用系统思想的整体性研讨“以素能带就业”。有效刺激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就业,以就业带招生应该是每一个专业的发展路径。如何搞好本专业的就业?应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力争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

培养全面发展的空乘人才是一个系统,又分为专业技能、外语、体能、职业道德、外貌形象等各个要素组成。一个在德、智、体、美、技各个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优秀的素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功能,这种功能显然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综合,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是一种质变和升华。具体建议如下:(1)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相关服务领域实习、见习,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认识和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从而准确定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补充。(2)我国民航从空军脱胎而来,这个团队一直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融入组织文化,建议对该专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以及增加“户外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对营造团队氛围、培养合作精神、认识自我与团队的关系、对未来工作性质的理解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3)一个系统在结构上是否完善,也就是评价其各个要素或好或差的标准,不在于孤立地看此要素是否优良,而在于看此要素的存在是否能优化整体功能。(4)建立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从而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四、结语

本文在教育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拟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探讨新的视角与突破口,希望在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下有更准确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康继鼎.教育系统工程简明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eb/ol].,2011-05-09.

[3]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6).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6

[论文摘要]教育系统工程是以教育科学为基础理论,应用现代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与研究教育领域中各种事务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特点是把所研讨的事务视为一个系统,把构成事务的各个方面视为系统的要素,从而用系统思想来分析和研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找出使系统发展为良好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文章拟从教育系统的视角,探讨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问题与方略。

一、空乘专业发展建设的现状——机遇与问题

1.机遇。1978年,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排名是第37位。而今,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化。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全行业投资将达到1.5万亿以上,机场数量将从175座增至231座,旅客运输量4.5亿人,机队规模将达到4500架以上。中国民航在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下必将发生巨大变化。不少高校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纷纷开设空乘专业。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院校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前提下简单克隆,一窝蜂上马,从而导致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热潮背后也隐藏着问题。

2.问题。首先,办学条件相对匮乏,毕业生难达市场要求。多数院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拥有一线航空工作经验、同时又具较高理论素养的教师。此外,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训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服务设施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高额的教学成本令不少学校无力承担,必要的实训教学条件严重缺失。因此,在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其次,供过于求比例失衡,就业渠道有待疏通。据业内人士预测,每年空乘人员的需求量约3000~4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空乘专业各级各类院校达300多所。按每校每年平均招生50人计算,每年毕业生就在1.5万人左右,将近5︰1的供需比例奠定了航空公司买方市场的绝对优势和话语权。因此,诸多空乘专业学生的蓝天梦必然落空。再次,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生源数量急剧下滑。资料显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往年报名的人数都在千人左右。最高峰时,招生计划120人,报名者1300多人,但从2009年开始生源突然少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就连民航直属的5所正规空乘院校之一的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的招生也遭遇报名人数锐减的情况。一些专家解释说,除了一些老牌名校或是有航空公司背景的学校,毕业生想上机是不容易的,有的学生甚至花上10~20万找中介运作。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再加上一年不低于1万元的昂贵学费,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空乘专业本身的含金量并没有期待的那样高。

二、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教育系统工程

面对空中乘务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境况,亟待思考与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当成一个系统,把学生、教师、管理者、教材、设备、课程设置、合作办学企业、用人单位等视作此系统的诸要素,既挖掘每个要素的潜能,又重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把它们合理而又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总和的良好系统,即1+1>2,那么,我们就有望揭示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本质与结构,阐明其功能与发展的规律性,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略。

三、对空乘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应用系统思想的相关性和满意性研讨“以教学带管理”。目前,全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该专业学生“学风不正”“纪律散漫”的现象,部分教师甚至外教不愿接受该专业的教学任务。“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况正说明我们教育教学及管理尚存努力的空间。

系统思想的相关性说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有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如果一个要素改变了,就会使其他要素及系统本身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以上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分析主客观情况,使某个或某些要素先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将可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在所有专业的录取中,空乘专业的分数几乎是最低的。这也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基础和动力。在部分高职高专甚至本科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里,一些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跟不上,而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吃不饱。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规划地为差生补习英语,当学生的基础稍微扎实一些后,后续的英语精读、口语、语音、听力、英文广播等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进度的控制上也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跟得上,学生才能乐学。古语讲“欲速则不达”,为该专业学生补习英语看似很慢,较难速见成效,但是,我们认为,这才是长足进步的根基。空乘专业相对提高了外语水平,对其就业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可以提高就业目标,甚至可以尝试应聘外航;与此同时,再辅以往届学生成功的先例,展示给他们典型的、清晰的成长路径,他们就会主动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纪律与风气的问题就可相应解决。

此外,中国民航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出国进修、到民航企业实践锻炼、参观学习等途径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目前,国内很多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专业教师相对匮乏,在岗位上负责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完全熟悉和了解专业。学院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培训已有师资,教师才能充满热情地教,学生才能兴致勃勃地学。进步的核心力量是快乐,快乐教学的核心指导原则是系统思想的满意性原则。即主观上(学生)能做到,客观上(老师)能接受,在主客观都满意时,教师、学生才会有成就感,从而才有快乐感和动力感。我们的教学就应力求符合满意性原则,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沉闷教学为快乐教学。

2.应用系统思想的目的性研讨“以外援带建设”。每个系统的出现和存在一定有特定的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在空中乘务和民航商务活动环境下的外语交流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的空中乘务工作、机场地面服务、航空运输管理工作以及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明确了这个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清晰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校企全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1)可以考虑与具有校企联合办学资质、稳定就业渠道的航空培训公司合作办学。此类公司往往具有多年航空服务经验的专业教师、能提供设备先进的模拟客舱,并配备CBT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等。(2)订单式培养模式值得重视与推广。本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成果慢慢被社会认可与接收。相关经验告诉我们,空中乘务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实施、毕业生反馈都必须让企业参与其中,而且要使企业与学校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由于航空乘务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性的限制,航空乘务专业现成可使用的专业教材较少,可以充分借助行业背景,利用各学院的自身优势,鼓励专家与教师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教材,并在使用中进一步调整,逐渐形成紧扣培养目标、实用性强、因材施教的教材体系。

3.应用系统思想的环境适应性研讨“以英语带二外”。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中。系统与包围它的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空乘专业的学科建设只有在适应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进步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未来几年,中国民航局力争扩大国际航空运输,大力发展以枢纽化运作为支撑的国际旅客运输,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增加欧美航线航班密度,开辟连接南美、非洲的国际航线,提高国际中转旅客比重。这预示着外语能力较强的空乘人员一定在新时期下备受青睐和重视。因此,建议如下:(1)开展基本功过关比赛,强化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相关经验,认为强化训练并按照适度标准考核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语音过关”;第二学期安排“中英文机上广播词过关”;第三学期安排“客舱服务用语过关”“英文演讲”“口语大赛”等。结合相应的活动和比赛,刺激和鼓励英语的学习,全面提升能力与素质。(2)组织师资力量对PETS、托业桥、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进行考前辅导,甚至内定目标,对成绩优异者奖励、宣传,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延续优良的传统。(3)在英语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带动二外的提高。大韩航空、德国汉莎航、日本全日空等航空公司几乎每年都在华招聘空乘。有二外的语言能力不仅对空乘人员的长远职业生涯规划大有裨益,还能更好地完成国内部分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服务工作。从长远角度讲,该专业学生英语和二外的水平提升对自身就业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4.应用系统思想的整体性研讨“以素能带就业”。有效刺激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就业,以就业带招生应该是每一个专业的发展路径。如何搞好本专业的就业?应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力争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

培养全面发展的空乘人才是一个系统,又分为专业技能、外语、体能、职业道德、外貌形象等各个要素组成。一个在德、智、体、美、技各个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优秀的素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功能,这种功能显然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综合,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是一种质变和升华。具体建议如下:(1)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相关服务领域实习、见习,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认识和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从而准确定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补充。(2)我国民航从空军脱胎而来,这个团队一直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融入组织文化,建议对该专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以及增加“户外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对营造团队氛围、培养合作精神、认识自我与团队的关系、对未来工作性质的理解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3)一个系统在结构上是否完善,也就是评价其各个要素或好或差的标准,不在于孤立地看此要素是否优良,而在于看此要素的存在是否能优化整体功能。(4)建立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从而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四、结语

本文在教育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拟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探讨新的视角与突破口,希望在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下有更准确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康继鼎.教育系统工程简明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EB/OL].,2011-05-09.

[3]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6).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救援速度;现场处置能力

1.列车故障救援速度对于正常运营的影响的分析

目前常见列车救援的类型:

从救援的行车组织上来看,一般可分为推进救援与牵引救援,同时从救援方向上又可分为正向与反向,衍生出的救援方式大致存在正向/反向推进救援,正向/反向牵引救援四种。而正向推进救援因为救援车推进至目的地后比较方便退回正线直接投入运行而成为电客车故障救援的首选。

2.救援中影响速度的因素

2.1设备因素影响

停放制动自缓解设计限制救援流程最优化

2.1.1苏州一号线列车在设计上停放制动采用了自缓解设计

制定的救援流程是基于停放制动施加来作为列车防溜的主要措施来制定的,保留常用制动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措施。这决定了故障列车的救援准备工作必须自始自终保持停放制动在施加状态。而停放制动自缓设计起码在两种救援方式下让司机多往返一个来回,造成2分钟左右的延误。

2.1.2车辆在NRM模式下限速25,信号故障下赶往现场速度慢

苏州一号线列车在设计上出于安全导向考虑,在列车处于NRM(切除ATC)模式下时,将列车速度限制在25KM以下。当发生信号故障导致列车降级至NRM时,此车如担当救援列车,将导致列车救援连挂时间的大幅度延长。

2.2司机现场处置能力

司机对故障的判断能力对于整个处置流程的耗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经验的司机在第一时间就会对故障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相关的处理步骤做出预判,当处理无法解决故障时能够及时申请救援,减少整个过程的总用时,把影响降低到最低。目前苏州一号线的电客车司机都是学校刚毕业行车经验不满半年的新司机,故障应急处置能力比较差。自试运行以来共发生了3次救援,其中2.13、2.15两次救援可以通过司机的应急处理来避免,在日常故障处置中反映出司机自主处理能力还较弱,故障判断不清、现象报送不清等情况普遍存在。

3.对于提高列车救援速度的一些看法

3.1车辆设计方面

3.1.1在列车选型时提出标准化设计规范减少不合理设计

从一号线列车的设计情况来看,很多设计不利于救援程序的最优化需求,各部门应在现阶段总结车辆使用中发现的各种设计问题,提出相应的车辆设计要求,在新线的车辆选型时就要把这些要求纳入合同谈判中去,并在设计联络阶段把这些设计要求细化,从根本上解决车辆部分系统设备不适用快速救援需要的情况。

3.1.2介入车辆设计监造,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作为乘务部门,在设计阶段提出的要求也需要在建造阶段派出专业人员去现场实地察看,观察乘务相关部分的总体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开关、按钮、阀门的布置位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操作习惯,关心一下相关救援等关键程序配套的设计思路和设备使用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确保列车在每一个细节最大程度的符合我们的使用需求。

3.1.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一些现有的问题积极进行改造

且随着线路延长、客流增加等其他因素,原本的设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进行升级或改进,比较常见的如紧急制动旁路的改造,处于设计理念导向安全的考虑,车辆厂一般不会设计这样的旁路,但运营单位处于效率与安全的综合考虑,为了避免非必要的故障救援的发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需求,在这种矛盾下,一般的运营单位都会委托厂方或依靠自身技术能力在后期进行相关的改造。

3.2运行组织方面

3.2.1总调所与乘务方面加强交流加强研讨

加快救援的速度光靠乘务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各部门特别是总调所行调方面加强沟通。行调是整个行车系统的大脑,他在故障救援发生时的组织方案,调整思路,运行模式的确定等情况,对于乘务开展相关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根据行调的思路来决定乘务的流程,根据流程来细化分解司机的步骤,只有完成双方的衔接整合,故障救援的整个流程开展才能做到配合无间、运作流畅。

3.2.2细化预案,特别是特殊故障、困难地段的救援流程

救援在分公司的整体预案里已经有所体现,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总体的方案,他的指导意义比较大,真正要把救援的效率提高,根据预案进行相应的细化至关重要。目前,乘务按照常规将救援整体预案细化为2个大类、8种救援实施方案、16个救援角色操作细则。将正线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情况都考虑周全,每一种救援分为救援车和被救援车辆个角色,将他们要进行的每一个步骤和相关的时间、技术要求以文字形式加以确定。将这些文本作为司机日常出勤上岗必须携带的物品,当发生救援时,这些预案能指导司机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避免因紧张而误操作和漏操作。

3.3司机应急处置方面

3.3.1提高培训质量,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

救援的培训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特别是对于乘务司机而言,一次两次的培训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合理的提高培训量,已足够的数量来保证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通用的方法。就实践经验来看,解决培训用车和培训场地是救援培训有别于其他故障训练的最大困难。从保证效果的需求来看,救援培训最好是在正线进行,因为正线具备完全真实的场景,也能真实的操作每一个步骤,不过,正线平时用于运行,晚间又需要维护施工,很难有时间提供专门的故障救援演练。我们的解决方案为利用运行的结束阶段,组织图定的最早两班回库车不回库,折至已结束运行的线路进行救援练习,这样把对运行的影响减到最小、以此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不间断的保持司机救援操作的熟练程度。从实际效果来看,司机通过二月份一个月的救援练习,已经明显的不再对救援操作怀有恐惧心理,救援的用时也已经能保证在正常范围之内,从2月份连续发生的2起正线救援事件来看,司机至少在救援过程中发挥稳定,可圈可点。这也证明了以量保质的思路在救援培训中是确有实效的。

乘务员毕业设计总结篇8

你知道吗?122毫米火炮炮手班由6人组成,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系统操纵手为2人,12.7毫米机为2人,7.62毫米机为1人,总计需要11人。而所有这些武器安装在坦克上,却仅由3名坦克乘员操纵。因此,现代坦克是一个由许多武器、仪器和装置组成的复杂的技术综合体,要操纵这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坦克乘员应该具备足够高的训练水平。

再者,战斗机在执行作战行动前,约有20人为它做准备,而3名坦克乘员要自己为战车装载弹药、准备武器、技术维护、添加燃料等。因此,坦克乘员要了解所有武器的构造和射击规则,扎实掌握武器准备、战斗使用、排除故障等实际技能。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俄罗斯专门调查组立刻搜集和统计了坦克丧失战斗力的数据。他们调研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问题,像坦克中弹数量、车身哪个面中弹、命中距离、中弹后燃烧的坦克数量等。调查结果表明,30%被命中的坦克处于一挡或二挡行驶状态。由于缺乏驾驶经验,驾驶员换挡技术不熟练,在战斗中担心发动机熄火和车辆失去行进能力,于是他们经常挂低挡行进,无法发挥坦克的全部技术性能,很容易成为敌军坦克的打击目标。此次调研结束后,俄罗斯立即决定将驾驶员训练过程中的发动机工作小时数增加50%。

其实,装甲兵专业很复杂,与其它兵种的类似专业并不相同。你不要认为坦克的驾驶员就是驾驶交通工具的司机。真正意义上的坦克驾驶员应该能够在起伏的地面上驾驶40吨重的战车,以纵队的方式克服障碍和保持战斗队形。作为驾驶员,他要保证车辆的技术准备程度和良好状况,能够排除一些技术故障。

不仅如此,坦克驾驶员还要参与火力打击,像侦察目标、为炮长指示目标、校正火力等。他还要为射击创造良好条件,在起伏地形上驾驶坦克时选择合适的行进状态,最大程度减少车身振动,保证射击精确度。

驾驶员要利用自己的熟练技能保证战车的寿命。实战中,坦克行进就相当于“越野跑”,从个掩体进入另一个掩体,不时地变化方向和车速。这就要具有十分专业的驾驶技术。

坦克兵:要求也很高

能够相互替代是对坦克乘员的项重要要求。除了熟悉本专业,每名坦克乘员还应该掌握一些协作专业技能,像驾驶员要会使用坦克武器射击,炮长要会驾驶坦克,车长则要随时准备替代驾驶员或炮长。

坦克乘员技能训练的复杂性还与乘员组整体及每名乘员的行动独立性相关。战斗中,摩托化步兵以战斗组的方式遂行任务,炮兵则以炮兵班的方式行动,他们旁边都有指挥员。假如摩托化步兵的机枪卡住了,班长或排长将立即到他跟前帮助排除故障,还会给予精神鼓励。即使在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内,指挥员也可以从一个班转到另一个班。坦克中的驾驶员与乘员组其他成员完全隔离开。关上舱门,就只剩下驾驶员一个人。坦克车长和炮长虽然位于同一战斗室,但他们也相互隔绝。坦克乘员只能依靠自己。形象地说,所有人都在堑壕中战斗,而坦克乘员则在掩体中单独战斗。因此,每名坦克乘员的个人技能和心理素质都应该比别的兵种强。他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技能,保证他能在没有任何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单独行动。

坦克兵:培训道路

过去,虽然俄罗斯从不吝惜投资研制和生产新型坦克,但在坦克乘员培训方面却节约过度。

俄罗斯在坦克专业学校(教导师)内培养坦克驾驶员、炮长和车长,培训期只有5个月。教导排的学员人数又多,大约在20-30人,不利于单个乘员训练。当时的生源也不太好,多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掌握当时最复杂的T-80、T-64B和T-72B坦克的专业人员,肯定不容易。

俄罗斯训练大纲实施期限十分紧张。一个炮长在开训1个月之后就要完成原地射击练习,2个月后短促停顿间射击,4个月后行进问模拟射击(通常以机枪代替火炮射击),第5个月使用制式炮弹行进间射击。在教导分队期间,坦克车长和炮长总共完成一或两次制式炮弹射击(发射3发炮弹)。驾驶员的驾驶练习距离总计250千米。最终,毕业学员在教导分队的毕业考试无论通过与否,都能被任命为坦克炮长、驾驶员或车长。

从教导分队毕业之后,坦克乘员在战斗分队中服役一年半。指挥员接收了一批“夹生”的坦克乘员,不得不加强他们的单兵训练,使其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还要完成分队合练任务。俄罗斯平均每年配发6-12发炮弹用于每名炮长的训练,在战术实弹演习过程中,每组坦克乘员每年发射10~15发炮弹。驾驶员每年实际驾驶训练里程约300千米。

最好的情况下,经过高强度的战斗训练,新毕业学员要在战斗分队服役一年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乘员(服役期一年半)。也就是说,坦克乘员作为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服役仅半年时间。

1988年,俄罗斯关于坦克乘员培训问题的一份调研报告中下结论称,坦克乘员的训练水平与坦克复杂程度不相符。报告指出,教导分队训练的毕业生最多只学会了30%-40%的战车操作技能,只能进行常规操作,他们并未详细掌握坦克的各个系统和装置。报告中给予坦克乘员如下评价:“为了减少昂贵的燃料和弹药消耗量,坦克乘员在两年服役期内使用教练战车训练的次数非常少,以至于无法保证培养和巩固扎实的战斗技能。坦克乘员平均掌握战车战斗性能的比率不超过60%。”

俄罗斯坦克乘员与其它发达国家军队坦克乘员的训练水平相比处于劣势。北约国家军队人员的训练强度更大些。其坦克乘员一年内共发射100-150发炮弹。其中,炮长单兵训练(完成射击训练科目)每年发射40-60发炮弹,其余的炮弹用于连、营或旅级战术演习。美军的炮长每年以乘员组方式完成4次白天实弹射击练习和4次夜间实弹射击练习,每次发射7-8发制式炮弹。北约国家培养的坦克驾驶员每年驾车行驶600-800千米,美国为1287.5千米。

俄罗斯训练机制:暴露的问题

如果说俄罗斯军队和北约军队的坦克乘员每年训练消耗的燃料和弹药可以进行数量的比较,那么由于公民服兵役的组织制度不同,这些国家的坦克乘员训练机制则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北约国家军队推行的是合同兵役制,公民平均服役期限为3-5年。这段时间内坦克乘员可以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每名炮长在训练中平均发射150-250发炮弹,战车驾驶员的实际驾驶里程至少为1800千米。

俄罗斯军队类似的指标非常低,原因是士兵服役期仅为两年,人员每隔半年要更新四分之一,有经验的人离开了部队,代替他们的是刚从教导队毕业的新兵。因此在整个服役期内,炮长只发射40-50发制式炮弹,驾驶员行车里程约为600千米。他们带着这样的指标转入预备役。而他们的北约同行还需要2-3年继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不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跟俄罗斯的国情有关。当时,其坦克总数超过5万辆,国家消耗巨大支出为如此多的坦克培养坦克乘员。他们确定了一个最佳点,使坦克乘员培训保持在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他们的打算是,在军事冲突初级阶段消灭潜在敌人的专业坦克乘员,迫使敌方派预备队员驾驶坦克。敌方预备坦克乘员同俄罗斯的坦克乘员训练水平相当,这种情况下,利用坦克数量上的优势,俄罗斯应该能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总的来说,在资源有限和坦克数量庞大的条件下,俄军队的坦克乘员训练机制算是比较合理,培养了大批坦克专业人才,当时情况下没有别的选择。

坦克部队训练中心:坦克兵的摇篮

当前,俄罗斯大幅度削减坦克数量,经济条件允许俄罗斯将训练质量参数放在首位。但俄罗斯军事专家指出,俄坦克部队仍缺乏善于系统分析与合理解决复杂问题的领导者和指挥部。虽然,俄国防部下属的汽车装甲坦克兵总局主要负责监督装甲坦克车辆的使用和制定新产品的战术技术要求,陆军总司令部则负责包括坦克部队在内的所有陆军兵团和部队的战斗训练,但现在缺少一名总的负责人,需要他汇总和分析坦克部队建设和训练过程中累积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质性建议。

为此,俄国防部成立了坦克部队训练中心。训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俄军主要地面打击力量的训练机制,积累坦克分队的全部经验,组织研究性演习和坦克军官集训,总结和普及乘员训练的最先进经验。教官队伍应该能组织和开展高水平的营、旅级战术演习。

训练中心要具备未列入坦克部队编制的至少2个营的配套教练战车,以加强装备配备。目前,每个训练年度大概有30%的现有坦克营能够接受中心的训练。来自任何军区的坦克营人员都可以到训练中心参加训练,领取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进行射击和驾驶战斗车辆的练习,开展连战术演习。

这些并非新思想,而是长期以来的经验。在卫国战争年代,要成立两个坦克训练中心。坦克乘员们到达坦克生产厂,领取并试开坦克、试验武器,在工厂的靶场上进行火炮和机枪射击。然后,乘员同战车一起以分队形式乘火车到达某个训练中心,在有战斗经验的军官的指挥下,开展战斗合练,最后集训以旅或营级实弹射击战术演习结束。只有在此之后兵团(分队)才能被派上前线参战。

坦克训练中心还能提高战斗训练结果评价的真实性。与分队(兵团)所属的司令或指挥员指挥演习时得到的评价结果相比较,训练中心领导主持开展的演结评价将更加客观。

经过四年军事院校学习之后,新毕业的中尉军官开始指挥自己的分队。然而,这时候的军校毕业生还比较缺乏实践指挥经验。在坦克部队实习

个月的过程中,新毕业生并不能掌握所有必需的技能,这就导致他们成长为年轻军官的过程缓慢。为此,俄罗斯军事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 挑选优秀坦克部队士兵在服一年兵役之后,进入军校学习。新军官有当过士兵的经历,了解士兵的心理和需要。

第二种方案 切实延长军校学员在部队的实习时间。第一次实习,学员在坦克部队训练中心学习时担任班长(三个半月),第二次实习,学员要担任至少三个月的排长。

第三种方案 在军校学习一到两年后,将学员送去部队参加兵役实践,担任一年的坦克车长。然后,学员继续回军校学习。

总之,只有在实践指挥过程中才能积累指挥经验,在校学习期间应该为学员创造必要条件,使其获得经验。

重视实战教学:训练的关键

有俄军事专家指出,俄军一些坦克部队军官在军校学习过程中从未参加过与摩步分队和炮兵分队的合练,他们的全部战术作业都是在教练坦克上进行的。俄军校教员没有教未来军官如何与炮兵或航空兵协同行动。在军校学习期间,学员没有积累炮火指挥、直升机引导等实践经验,最好的情况仅学习了这些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炮兵射击科目。炮兵射击科目本来可以在靶场上演示,最差仅观看教学影片,而俄军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展板教学。

现代化军队要求今天的军校毕业生应该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便于他们进入部队时就已经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并能迅速开始扫负职责。

教学过程中,学员应掌握驾驶和射击技能,水平要高于现有标准的0.5-1倍。学员至少应参加过四次连实弹射击战术演习和两次营演习。此外,参加演习的分队(连、营)应该全部由学员组成,包括坦克驾驶员。战术作业和实弹射击中,坦克乘员也应该全部由学员组成(包括驾驶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