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8篇

时间:2023-08-14 09:25:17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1

1.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业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结构失衡弱化游客体验水平。当前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存在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和各旅游产品间的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缺乏围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从而导致产业内部部门间和产品结构间的失衡发展态势。区域范围内的城郊休闲农业产品的旅游产品比例失调问题使得城郊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由此产生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供需失衡问题破坏了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弱化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可以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体验服务的能力。其二,农业与旅游娱乐业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弱化游客消费水平。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沿着农家乐模式的方向发展,通过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的方式来完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虽然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可以有效转化部分农业产业资源为旅游产业资源,借助旅游产业渠道来实现农村社会与经济资源的价值。但既有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资源在向旅游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效率不高,价值增值空间不大。娱乐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可满足游客较高需求层次,具有较强刺激消费能力,可给旅游机构带来较大价值增值空间的活动。但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深度开发休闲农业式娱乐旅游活动的能力,无法提供与城郊休闲农业相关的高品质娱乐旅游服务,从而制约了城郊休闲农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效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能力。

2.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品问题

其一,旅游产品组合开发能力匮乏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深度开发能力。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发展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供给为主,在结合各乡各村特色来开发专项型旅游产品方面缺少新突破,未能深入挖掘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潜力。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乡民,人员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当地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视野偏于狭隘,城郊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格局狭窄。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构的低端化主要表现为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高价值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以及缺少推广高价值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渠道系统;缺乏休闲农业旅游购物产品的创新型设计能力;缺乏将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互补性的旅游景区和景点链接为一体,向城郊休闲农业游客提供一揽子旅游服务的能力。其二,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价值增值能力。海南地区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田园风光旖旎诱人,且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审视之,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与产品创新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结合区域人文特色来创新旅游产品设计,通常提供简单的农事劳作活动或乡村民俗表演,未能将海南独特的文化韵味渗透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中。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偏重于烘托旅游服务活动的热烈气氛,而忽视将文化韵味注入旅游产品内并渗透到游客心中。区域同质化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供给不仅难以吸引具有较高品味的游客和提升游客回头率,而且降低了竞争对手采取模仿策略的门槛,严重损害景区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提升。

3.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运营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运营机制粗放。各旅游机构缺乏对海南宏观旅游市场的深刻认知与透彻分析,使得多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采取粗放式经营模式。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在缺乏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盲目投资,摒弃地域特色盲目照抄照搬成功开发之模式,由此导致项目建设背离长期利益最优化目标。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运营建设缺乏旅游功能分区式管理的能力,旅游景区内部功能区建设能力不足,给游客的顺畅旅游活动造成诸多不便。还有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足,相应的农家旅馆、厨房等设施、设备简陋,缺乏消毒、盥洗等基本旅游功能服务,旅游服务从业者亦无证上岗,给游客的旅行安全造成诸多潜在威胁。部分景点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浓厚,缺乏长期利益谋划考量,从而导致欺客宰客问题频发。其二,投融资能力不足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能力。资金匮乏是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首要障碍。而当前乡村居民的资本积累率较低,单纯依靠乡民的自筹资金难以支撑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分析,部分中小型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属于缺乏诚信和抵押资产担保的,易于发生资金抽逃风险和拖欠债务的高风险型企业,应当在放贷过程中对其施以合理的风险管制措施。故而为规避部分资信水平不足的企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取限制放贷措施来维护自身金融系统的安全。但由此导致部分亟需发展资金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的资金匮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虽然通过引入担保机构的方式有助于化解部分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企业的资本风险。但是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育不健全难以给予基层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以有力的信贷担保支持。

二、城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1.优化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引导效能

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引导性产业政策的方式来规范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其一,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定位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制定符合海南省区域经济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并且确保该项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可切实反映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过程。考虑到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失衡性问题,地方政府应按照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设计可以推动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体而言,海南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力量现状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若干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作为政府产业扶持的重点企业,通过配套安排相关的投资项目审批和融资信贷审批政策的方式,培养一批有助于提升区域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支持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财税优惠政策的方式来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具体可以采取增加对景区乡镇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弃工务农型和退耕还林型旅游景区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全款足额发放上级政府给予景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款项,依法减免景区企业和个体商户的应缴税款等措施。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为招商引资项目配套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来充实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金,用较少份额的财政资金来撬动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创新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经营者可以开发具有海岛特色的旅游产品。海南岛四面环海,海洋文化和海洋产品是支撑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色,围绕海洋农产品来设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是值得探索的旅游产品开发新路径。为此,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应当避免通过园林化的方式来推进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倾向,转而通过努力保持景区原生态的海滨风光和田园韵味,使得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游客沉浸在天然野趣中,独享海滨自然风物的恬静和多姿体验,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水乡泽国的乡野美景。具体而言,海南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可瞄准观光采摘型、观赏购物型、民俗旅游型、综合休闲农场型和农业主题公园型等类型有序展开并依次布局。其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应当围绕海洋饮食文化来开发旅游新产品。食文化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品尝景区当地风味餐饮是休闲旅游不可或缺的关键项目。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可充分发挥海南热带作物的绿色、多样等特点,在热带作物园区建立海南风情度假休闲区,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吸引城乡游客在园内采摘热带你水果,让游客在休闲中体味热带自然之韵味。再者,将海洋餐饮文化引入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中,在对海鲜产品进行颇具海南地方特色的烹饪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并引进其它菜系的烹饪技术,形成对特定人群的餐饮文化吸引力。

3.革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模式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2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拥有的业余时间持续增多,加大了对娱乐休闲、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至此,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不仅开拓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且还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因为休闲农业兼具环保、娱乐、经济、社会、教育、餐饮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休闲农业已然成为辽宁省农业发展的新趋向。通过分析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辽宁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产业面积,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认识

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对休闲农业缺乏投资建设。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未能真正发挥休闲农业的特有属性,不仅失去原有效益,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二)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偏重的数据值,从业者急于增加收入,缺乏对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的认真分析,导致发展盲目。既没有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三)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居民,但当前大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缺乏对临近地区的充分了解,盲目跟风。

(四)产业规模狭小及产品项目单一

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了解。现有项目多是从满足游客物质需求角度出发,缺乏精神需求层次的满足,不适应现代旅游市场。应该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使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五)管理缺乏科学性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紧缺。在管理上没有协调性和组织性,行业领导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水平不足,导致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市场环境相悖,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六)科技含量低且效益低下

当前处于信息化社会,在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了解最近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技术,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由于农产品品种少,极易出现季节性发展瓶颈的风险,导致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因此,农业产业需向多元化发展。

(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就扶持政策而言,目前国家建立了对农民生活具有扶持作用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却缺乏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各地大都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

二、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作用

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弱势状态,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把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一是对辽宁省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在水库周边地区修建相应的养老设施、相关培训中心以及会议中心等作出评价,同时对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全面整改。二是在水源地、山区河道等地区严禁建设休闲农业项目,不论何种形式,以防对当地的水质产生影响。三是对于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的安全、环保等方面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科学评定和审核,待合格后方可实施。

(二)强化相关休闲农业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辽宁省政府和各市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同时,应该积极促进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基础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主体,减轻财政困难,发展特色项目。税收减免。国家在进行征税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处在重要阶段,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居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贷款政策的完善。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至此,贷款政策的完善对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后期建设资金的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观赏区道路、停车场、移动卫生间、观赏长廊、指示标志等。如本溪市东营坊乡完善了基础设建设,为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地理优势

辽宁省地处东北三省,富含满、汉、辽等多种文化特色的属性,拥有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另外,农村设施、农业生产、农村空间、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理特色,为其提供先决条件。

(四)注意环境以保证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再塑造的过程。但是,回归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切忌过多的建造人文景观。

(五)培养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经营内容,涵盖了休闲、农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该产业需具备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在高等院校创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六)加强宣传力度并扩大知名度

政府还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寻求休闲农业更多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所处区位、休闲内容、道路交通、娱乐设施、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内容进行介绍。二是应注重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对市场进一步开发。三是要与相应媒体联合组织宣传活动,增加知名度。四是通过建立辽宁省休闲农业网络平台,来与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交流,并产品信息,更多的迎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休闲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一、农业休闲景观元素分析

1.农业生态景观分析。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休闲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休闲景观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景观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现,也是对内生产环境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农业文化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各个历史阶段农业文化的展示,通过农业场景展示、农作品种展示、农作工具展示、文字图象信息展示、农业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展示等深化农业生态景观的景观节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使其成为一本农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这对继承和发扬农业文化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农业休闲景观的主题性。2.人工景观分析。人工景观设计是在农业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使其形态、色彩、空间等元素能更好的融合到整体环境中,使其形象风格符合地域特色。根据功能的主线分区分点设定景观基础设施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导引信息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从而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综上所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景观也是由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的。

二、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特点

1.观赏性。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色有序的农田,使游客获得绿色农作物的多种美感的享受,忘却城市的浮华和烦躁;收获时节金色的农田,繁忙的收割场景,给人内心深处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地方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朴实的农闲文化生活;农业科技展示也是独特的观赏场景,即了解的科技又增长了农业常识。北方寒地农村,可以观赏冬季农作收获之后平静的雪景。在这样淳朴的环境中,使游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季节地享受自然生态农业资源所带来的特色农村风情。2.趣味性。农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是农业休闲景观中重要的特点,通过农村长期特有的农业文化开展的多项娱乐项目,例如:农村运动会、秧歌表演、农家度假、户外野餐、农耕劳动、采摘体验等。北方寒地的冬季是农闲期,可以滑雪、拉爬犁、捞鱼、打猎等特有的冬季娱乐项目。通过多项农业特有的趣味活动,使游客感受到农业文化带来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3.参与性。参与性是农业休闲景观有的属性,游客不仅为了观赏娱乐,更希望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如通过学习参与农作生产,了解操控农业生产工具,体验采摘的成就感,这些参与性的农作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4.市场性。在农业休闲景观中只有管理好市场的运营才会使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利益,忽律长期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的市场,将绿色餐饮、农村娱乐、农作体验、农家住宿、土特产商品等融入到这个市场体系中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效应。

三、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地域主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繁多;民族文化众多;地域民俗文化差异比较大;南北方季节变化明显。这对农业休闲景观地域主题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游客了解地域农业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农业休闲景观园其定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市场不景气,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市场的关键,所以,切实地挖掘农业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2.提升建设的品质。国内农业休闲景观规划方面过于追求国外的表面形式,把景区的发展过多寄托于高额投资、高回报、高经营、高宣传等表面的运营。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不是园区发展长久的运营模式。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把握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园地域文化区活动策划的实效性等,要把握建设园区的特色文化,精心策划,长期投入,稳定发展,这样通过园区的各方面品质的把握,才会被大众长久的接受,真正成为游客认可的环境。3.迎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改善经营项目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会激活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以点带面,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特殊时期等开展具有主题性娱乐体验活动,例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如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作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如五一活动周、中秋篝火节、端午采摘、国庆大丰收、大年农家乐、冬季运动会,农家冰雪节等。)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农业休闲体验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尊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或分期建设,试探性的开发,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被一次性毁灭,保护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态链。在经营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当地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注重对当地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因为,上述内容是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基础工作,只有将上述资料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建设的品味,并且建设、完善生态有机体。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开展主题活动,打造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方世敏等.我国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 资源分析 河南

一、休闲农业的涵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的主体在于对该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农业环境进行整体改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收入。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进行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区为一种高度综合的场所,在该地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具有非常好的农业发展前景。

二、休闲农业资源分析

(一)经济资源分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常见的休闲产业,对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经济资源是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河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经济资源充足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休闲农业的整体效益。

自2011年以来,河南全省上下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年末从业人员6090万人。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28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1.56亿元,增长24.6%。全省108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5亿元,有18个县(市)超10亿元。

(二)农业资源分析

农业资源作为休闲农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农业资源的多样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效益,建立多样化休闲农业形势,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12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98%,到2017年,河南省计划将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4.5%,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9.97%提高到2012年的22.98%。截至去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了5756.5万亩,森林蓄积量14227万立方米。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21.6万亩,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088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60.00千公顷。

(三)交通旅游资源

当前河南省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9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年末铁路通车里程420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96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19.0%,旅客运输量增长15.5%,旅客周转量增长10.4%。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增长14.6%。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增长22.1%。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84处;星级酒店503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01家。

(四)工业资源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新亮点。通过高科技工业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多元化,确保新型农业符合当前的工业发展潮流,增强高科技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与价值。

河南省目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1.70亿元,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25.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高技术产业增长53.3%,整体高科技技术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和改进。

三、休闲农业对策

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我省建设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生态效益等,对整体的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从本质上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效益。

(一)完善农家体验型

要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结合当前的河南农家体验型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河南农业特色。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河南地区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河南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农业资源优势,对农家体验进行完善,将农家体验落实到休闲农业的方方面面。要侧重游客的亲身体验参与,对整体农家体验形式进行完善,将整体农家体验形式多样化。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丰富整体的农家菜、农家房、农家景观等,将农家体验形式由单纯的农家拓展到景区、农场等,从而丰富农业体验和农业休闲形式。

(二)坚持农业有序发展

在进行河南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管理,实现农业有序发展。相关人员要坚持《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贯彻河南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相关人员要结合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基础状况管理。

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层次化管理,对农业区域、经济区域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休闲农业整体管理和建设的有序化。在坚持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建设特点更加鲜明、服务水平更加高级,从本质上实现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合理分配资源

在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发展休闲农业,政府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增强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本地区农业资源、交通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进行合理分配,保证休闲农业结构。

政府要加大休闲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本质上提高该地区的资本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在本省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高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休闲农业的科技建设,提高本地区的休闲农业建设特点。

(四)加强体系管理

为引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该省建设人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体系管理。要根据当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整体管理方针,对休闲农业企业管理中的规划建设、产业培训、安全生产等进行整体规定,建立统一的管理方针。

要完善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部管理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当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政府加紧制定资源、环境、服务、市场等方面规范管理条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增强体系的整体管理效益。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到经营管理各方面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将其效益进行拓展,确保休闲农业带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对本省农村经济建设规划和落实。

四、总结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一种趋势,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完善农家体验型、坚持农业有序发展、合理分配资源、加强体系管理,从多方面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强化建设。要坚持休闲农业特色化建设,将休闲农业向多元化发展,对河南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确保本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庆文,邱先强.广西玉林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前景[J]. 中国热带农业,2012(8):6—7

[2]单福彬. 高端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29—30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定国安邦,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意义更加凸显。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国务院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快速融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功能农业,深入研究开发休闲农业市场价值。创建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制度,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人们只认识到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却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结果导致农业产业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畴内,阻碍了农业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过程中一种重要载体,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得到开发和利用,尤其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从农业理论到实践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够拓展丰富农业的内涵,开发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衍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充实农业产业的范畴,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的快速融合,而且作为城乡联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媒介,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休闲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研究需要依托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理论包括:产业一体化理论、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休闲农业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休闲农业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交叉、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些理论也有了相应的演变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能够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能够弥补现有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区域数据缺失,因此,对区域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2015 年和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这预示着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无疑是为未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更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国内到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克服传统农业只能作为生产原料的弊端,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得更加丰厚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增强城乡之间知识信息和物质观念的沟通交流,提高市民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实现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大力支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兰州市休闲农业较其他地区发展不仅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开发商和运营商几乎不做市场调研,盲目发展,模式雷同,政策法规缺失,缺少规划设计,缺乏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等,致使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以及结合当地休闲农业资源属性特征,对区域内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兰州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建设性地意见和指导,因此,对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休闲农业综述

休闲农业最早始于欧洲,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快节奏高污染生活产生厌倦逃避心理,开始向往追求回归自然田园,享受乡村生活的舒适安逸,休闲农业因此蓬勃发展。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式诞生,随后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向美洲、亚洲等国家地区扩散,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20 世纪 70 年代后,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掀起旅游狂潮,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休闲农业发展动力及经济效益研究等。

①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国外休闲农业虽然经历了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相关文献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却没有统一的界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田园旅游等等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搜集和查阅整理国外相关文献资料时全部理解为休闲农业。国外对休闲农业概念及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注重休闲农业的乡村地理位置。世界旅游组织认为(1997):休闲农业是指游客在农村及其周边游玩、学习、体验感受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动;Aire,Oded &Ady (1999)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农村地区的旅游;Mike 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农村地区所经历的全部旅游活动。他认为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村性”,展现了休闲农业满足了游客对乡村生活、自然文化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

注重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内容。英国的 Bramwell &Lane (1994)可谓是国外学者中对休闲农业内涵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休闲农业不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除了节假日旅游之外,还包括自然生态旅游、探险、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活动等各种娱乐活动”。Deborah(2005)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劳动、养殖、培育和生产经营的活动,目的是休闲、教育、体验感受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从他们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内涵来看,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休闲农业活动中具体的过程内容,而不是地理位置上差异。

②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研究。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在对需求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Greffe,他将消费者的需求划分为 4 个区域,右边的两个区域是消费者主要兴趣所在,以主题度假为目标;而在供给的研究中,Bendl 对奥地利农村居民调查发现,休闲农业很受当地居民支持,他们很愿意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和发展基础设施,协助政府和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文化; Alexander认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指的是社会和文化价值,外在动力指的是经济利益。

③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以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居多,如 Oppermannm、Nilsson等人对各国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Nobel在研究法国休闲农业时发现休闲农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Sharpley则认为与传统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居民收入提高,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

(二)国内休闲农业综述

相对于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来说,虽然国内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有关休闲农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研究。

①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如胡爱娟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杭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行探讨分析;刘艳艳、王晓峰等利用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 软件、AutoCAD 软件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潘丽、张天柱等以宁武县休闲农业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些具体思路和措施;张舒利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许贤堂、刘大均等以全国 483 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对象,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均衡程度及分布密度进行研究,得出休闲农示范点空间分布在演化过程中,主要以城市和交通地理条件展开,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游客市场影响因素较大。

②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主要是从经营的方式、内容两方面来讲。如张攀春以贵州实际环境条件出发选择发展休闲农业路径,提出适合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三种经营模式;吴学成、李江风将创意农业作为传统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指出创意农业能够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跨边界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并用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理念指导路径提升;牛均仪利用 SWOT 分析方法对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赵国如按照区位条件和功能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并且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当遵守“实践第一,农业主体”的原则;钟平、侯立白对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 6 种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游客参与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今后该如何发展的建议;肖军,叶良钧等对安徽省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原则和产业化建议。方修仁、王祥锋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新农村建设发展不依靠工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农业、环境、农民之间的发展关系,强调不能过度依靠工业发展农村。

③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形势日益丰富,规模集聚和产业一体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张广海、乌兰包托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内涵定义的基础上,从经济、市场、产业、设施基础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分析我国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和产业化类型模式,并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途径;徐虹,梁佳通过对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体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三大旅游组织主体,推进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段海波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二三产业以及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发生的产业融合创新进行分析探究,说明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农业产业融合的思路和基本内涵;喻江平则基于产业链相关理论对休闲农业产业链构建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并且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④休闲农业顾客体验消费与满意度研究。休闲农业游客数量的不断提升,使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认同度并不高,这成为阻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休闲农业顾客消费行为、满意度、体验价值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对南京休闲农业的本质属性、消费者出游动机等方面的调研,对南京休闲农业游客的出游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休闲农业应该进一步完善提高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同时,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南京市休闲农业调查数据,利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杨丽华利用李克特满意度量表从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五个方面对长沙市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进行调研,总结出限制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因素;黄志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体验营销的角度建立消费者体验价值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其目的在于对各类休闲农业进行综合评级,以期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崔海云、施建军则以京皖苏地区休闲农业企业为样本,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服务创新、顾客体验与休闲农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颇丰,已形成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国内外研究相似之处:注重对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外侧重动力机制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内侧重产业化与产业融合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殊途同归;差异之处: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外侧重定量研究,而国内侧重定性研究;研究理论上的差异:国外注重应用研究,国内注重理论研究。因此就目前国内研究内容而言,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个案为主,理论多,应用少,没有形成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对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性不强。基于此,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应该侧重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首先,在研究的内容上,结合区域内农业资源实际概况,研究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发展路径或模式、产业化道路等内容,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量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区域内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指导相关产业发展。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归纳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探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内容、方法,然后对国内外成功发展实践进行经验学习总结,在其基础上,搜集兰州市休闲农业相关资料和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

2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法

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进行调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兰州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有助于科学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

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兰州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 Matlab 软件得出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结合实地调研评分结果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出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对兰州各县区休闲农业空间差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四、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共分 4 部分,共计 6 章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从而引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内容;第二章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相关基础理论、国内外发展实践情况三个方面出发,总结研究对兰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要研究阶段,是文章的第三章,首先,从兰州市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农业资源、旅游业五个方面分析休闲农业发展优势,进而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空间结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基于消费者视角从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五个方面研究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及各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两部分结合研究,找出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

第四部分是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策,是文章的第六章。文章提出科学考察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坚持以“农”为本,彰显三农特质、挖掘农业文化,提升品质内涵、加强核心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合理制定法律规范、提升队伍素质,改善服务质量,以期进一步促进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五、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1 研究视角创新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线索,基于消费者视角以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为切入点,探索制约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的角度与切入点有别于前人研究,因此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研究方法创新

以往休闲农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本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品特色、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纳入一个整体评价体系中,运用定量分析对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和内部发展水平分别进行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说为兰州市休闲农业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二)不足之处

1 数据资料的相对欠缺

在问卷的设计方面,问卷结构不合理、遗漏某些问题或者问题的提问方式有欠缺等可能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在问卷调研方面,调查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消费者的配合程度也会直接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和回收的有效率,因此会直接影响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2 研究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种类多种多样,选取个别休闲农业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普遍性和代表性有限,加之利用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各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可能存在误差,不能完全反映出问题的实质所在。虽然已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也需要今后更多相关研究验证。

第二章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休闲农业理论概述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例如:宴理(2014)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黄清乐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产品、农业活动、农业资源、农村文化,使人们身心愉悦健康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经济、生态多种功能。吴萌 (2012)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依托农业活动、农产品、民俗文化等因素,经过开发设计形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的高收益农业;田颖(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以农村景观和农村文化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虽然我国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其所述含义大体相近,都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形成的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并且具有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据此,本文认为休闲农业是以民俗文化、地方习俗为内涵,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载体,融合服务业从而所形成的能够集生产、观光、娱乐、教育、科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二)休闲农业的基本特征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农业迅速稳定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农业已达不到这种要求,现代农业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从休闲农业内涵看,休闲农业属于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从而产业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休闲娱乐性。休闲农业是通过专门规划设计利用农村农业丰富的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兴产业,其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就是休闲娱乐性。

(2)文化性。民族风俗和生活文化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精华所在,现在的游客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因为只有真正的文化才能带给人心理上的震撼,所以对休闲农业而言,文化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3)经营双重性。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备了二者的全部特征。其产品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纪念品,基础设施可做农业生产用,也可作旅游设施用,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既要重视其农业经济的特性,也要重视其旅游经济的特性。

(4)体验参与性。休闲农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游客的互动参与性较强,在此过程中,游客可以参与到休闲农业各个活动环节之中,亲力亲为,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放松,因此,在许多休闲农业景区可以看到“做一天农民”的宣传口号。

(5)经济互补性。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二者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损失。例如:当农业遭受暴雨冰雹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时,经营者便可通过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弥补农民损失,同时在旅游淡季,农业又可反过来弥补旅游收入的减少。

二、休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

(一)产业一体化理论

产业一体化理论分为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理论。横向一体化指同行业或部门的聚集,旨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纵向一体化通常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业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以增加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行为。对农业而言,产业一体化通常称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媒介,农户为主体,科技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种养、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休闲农业以产业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紧密联系,实施上游与下游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理论是美国哈佛管理学院 B.Joseph Pine II 与 James H.Gilmore 在体验经济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时代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一文指出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可以促使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体验展示是以商品为载体,服务为手段,使生产与消费合一,让消费者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从而产生美好的回忆。体验作为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其与产品、商品、服务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因此所形成产品的差别性对价格形成的促进作用较大,产品的附加值最高。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体验经济载体,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反而言之,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实施体现。如此,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指明了方向,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Abraham H.Maslow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前两个为比较低级的需求,主要指的是人从外部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后三个为较高的需求,依次递进,主要指的是人从内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刘荣章

等提出了游客对休闲农

业需求的金字塔模型,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为:(环境、机能、美学、变化、知识、精神)需求。环境上的需求指发挥农村、农业资源的潜质;机能上的需求指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美学需求指表现区域乡土民俗、文化艺术;求变化需求指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空间;知识需求指提供的活动内容要具有解说性、可学性;精神需求指回归自然生态环境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愉悦之感。事实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实践和上升。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休闲农业应用中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化理论等相关理论。

1 发展极理论

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 Francois Perroux 提出“发展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某些主导行业、部门、企业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使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产生规模效益,并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展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生产、贸易、金融、服务、信息、决策机构中心等的聚集,还可以是多种功能的产业聚集。

2 区域核心—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认为核心—发展理论即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核心区域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最先集中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域则是缺少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只能通过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核心—结构是由于市场经济结构和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会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和空间一体化。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产生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滴效应”,通过“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利益会逐渐分配均衡,如此便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区域间差异自动消失。

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其实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都是在区域内利用优势产业、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或者核心产业区,然后利用扩散和涓滴效应促进商品和劳动的流通、产品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通过产业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将比传统农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离不开这些国家政府、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合理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

1 意大利—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1865 年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意大利休闲农业正式发展的标志。该协会最初的目的是让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期间到农村去,通过吃、住、劳动等体验感受农村生活,这一活动的出现便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青睐,最终让意大利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让“农业休闲”深入人心,因此学术界称意大利休闲农业为“绿色假期”。意大利休闲农业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便达到鼎盛阶段,现如今意大利休闲农业融合了当地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元素,不断地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意大利休闲农业主要以 “绿色农业旅游”企业经营为主,并且寓教于农,让农村变成了“生态教育农业园”,不仅让居民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在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2 法国—专业农场

法国休闲农业最初的萌芽始于 1855 年法国国家参议院带领一群上层社会人士到巴黎的农村去游玩,他们在那里漫步田间、学习种菜、品尝农家饭、伐木种树等,开创了法国农业旅游的先河。而法国休闲农业真正发展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其主要经营形式是 “农庄旅游”,自发展以来,以农产品、狩猎、骑马等多种活动为主的各种专业农场相继诞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法国现有大型农场 17.2 万个,中小型农场 84.5 万个,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民间组织,例如: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相互组织联合,同法国各个农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产品销售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法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

美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上层社会的乡村度假,1880年美国第一个“休闲牧场”的诞生掀起了美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随后,美国为了推广休闲农业品牌和解决二战过后生产过剩的问题,各个州开始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将这种原本上流社会人士的度假方式逐渐推广成普通大众的休闲方式。美国农业部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农地转移计划,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休闲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美国后期市民农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市民农园将农园和城市居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农园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市民则为农园提供便捷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二者风险共担,盈利共享。这种创新与变革下的休闲农业方式迅速的推动美国休闲农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区域内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 日本—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日本休闲农业的代表,最初发展于 19 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战后一直处于经济高涨期,城市居民消费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城郊农场主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兴建各种观光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时间都市农业得到空前的追捧。然而在受到城市用地扩张的威胁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推动了都市农业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都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协调融资,如:优惠政策、贷款扶持等,保证了休闲农业发展经营所需资金的融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场主建园投资压力。之后,随着日本加入 WTO,更加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各个产区得到快速发展提高,目前,日本都市农业 5000 多个,游客接待量约达 800 万人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1 台湾休闲农业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最初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第一家农业观光园开始到 80 年代台湾政府致力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业态发展农业,于是休闲农业的兴起便受到民众的欢迎。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扶持、行业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 1980 年台北市推出的“台北市农业观光推广计划”为标志,相继出台的《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不论是从人力、资本、技术上都开始向休闲农业倾斜,为休闲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最大的保障。之外,创意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整合营销进一步加快台湾休闲农业质量的提升,使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声誉蜚声国内外。

2 北京市休闲农业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早,但在 2009 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北京市将“沟域经济”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途径,以“提档升级,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模式促发展,“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各种有关休闲农业评定标准的政策法规,实行市场监管,规范行业标准。加之从2006 年开始就盛行在各地举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凤凰村游”、 “草莓季”、“桃花节”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县区特色农业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宣传,而且向外传播和渗透了北京市悠久的农业文化,从此便让北京市休闲农业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统计,截止 2014 年,北京市城郊共 1300 多个农业园,全年接待游客 38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30.35 亿元,发展速度惊人。

3 南京市休闲农业

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战略调整, 2001 年南京市因地制宜,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针,将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经过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济不断增收,现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在当地举办的 20 多个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就是与北京“城郊游”、成都“农家乐”并称三大成功模式的“农业嘉年华”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截止 2014 年,南京市已成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 221 个,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45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1200 元。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总结

通过上述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不难看出,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政府的管理调控

纵观休闲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调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对资金的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充裕的资金为保障才能够健康运营,政府相对宽松的借贷政策和优惠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因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发展的规范化;最后,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政府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产业顺利发展。

2 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较大,因此休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而行业协会组织作为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能够分享信息、应对风险、整合资源、制定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给予休闲农业发展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3 经营主体多元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农户、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投资休闲农业,使经营主体不断扩增,并且融通各类投资、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和利用,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活动内容特色化

休闲农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特色是其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景观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等越突出,才能越吸引游客,越有发展潜力,越有竞争力,才能打造出响亮的品牌。因此,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将创意、理念融入到资源和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活动内容活起来,使消费者动起来,使产品亮起来,最终形成创意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格局。

第三章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 35°34′20″~37°07′07″,东经 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黄河上游,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兰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 1500-1550 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是典型的河谷城市。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 5 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 3 个县,26 个乡,35 个镇,总面积达 1.31 万平方公里,2013 年末,全市总人口约 364.16 万人,户籍总人口 321.43 万人,非农人口 201.41 万人,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多个名族。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发展优势

兰州是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区,现已开发利用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 35个矿种,资源开发价值高,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兰州依托黄河丰富水力资源,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等 25 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有“瓜果城”之称,境内盛产软儿梨、白粉桃、白兰瓜等瓜果,玫瑰、百合、黑瓜子等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兰州旅游资源丰富,市域内有中山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滨河长廊、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黄河母亲雕像、丝绸古道、明肃王墓群等著名景点,市域外东有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西有永靖炳灵寺,南有夏河拉卜椤寺,北有敦煌莫高窟等风景名胜区,因此兰州作为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经济发展优势

兰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现已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兰州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已建立门类齐全的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是我国工业原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兰州市 2005~2014 年经济发展情况如表 3-1 所示: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由表 3-2 可知,自 2005年以来,兰州市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从交通条件看,道路总长度不断增加,2014 年 1513.5 公里达到十年内最高值,同时人均道路面积稳步增加,从 2005 年的 8.35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6.56 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 7.9%,增长较快;其次从公园及绿地面积看,2005 年公园个数 25 个,2014 年个数仍是 25 个,虽然数量没有增长,但是期间对旧公园进行拆除和改造,同时新建规模较大的公园,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而且人均绿地面积增加较大,从 2005年 8.1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0.9 平方米,年均增率达 3.3%;最后从旅游设施看,旅游饭店数量也稳步增加,从 2005 年 30 个提升到 2014 年 49 个,年均增长 2 个,同时从星级酒店个数看,2008 年 39 个,2014 年 36 个,减少 3 个,虽然从数量上看星级酒店数量减少,2008 年五星级 1 个、四星级 8 个、三星级 19 个、二星级酒店 8 个,到 2014年,五星级 3 个,四星级 12 个,三星级 18 个,二星级 3 个,但是星级酒店质量却提升了,高星级酒店不断增多。

(四)农业发展优势

2014 年,兰州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53.64 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 44.30 亿元、7.68 亿元、0.36 亿元、0.1 亿元、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8%、5.64%、0.65%、5.96%、7.01%,从行业结构来看,农业增加值占 82.6%,居绝对主导地位。由表 3-3 可以看出兰州市各县区 2014 年农林牧渔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较 2013 年平均增长率约 6.4%,其中农业增加值居于首位,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兰州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等水平得到率先发展和显著提高,从而使兰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同时,兰州作为西部地区核心战略区域,目前已经形成以蔬菜、百合、畜牧、玫瑰、高原夏菜、瓜果、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型产业。在政府各项政策的鼓励实施下,通过引进改良新品种,划定规模,提升品质,加之对各种新产品的综合开发,现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位条件优势和加工产业的带动,已成为兰州市独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且在不断加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仍在努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和花卉产业等潜力产业,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农业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旅游业发展优势

自 2011 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兰州市旅游业不仅实现连续 5 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恰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旅游产业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引擎,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埠重镇,借助战略发展机遇,有效推动了全市旅游业快速转型和发展。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如表 3-4 所示:

从表 3-4 可知,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收入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从 2011 年102.9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34.56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34.27%,超过甘肃省年均增长率 30.81%,并且在 2015 年旅游业收入总额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3.18%,增长速度惊人;国内外游客接待总数也实现快速提升,从 2011 年的 1407.4 万人次提升到 2015 年的4121.26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 30.81%;从国内外旅游收入看,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总额比重为 98%,入境旅游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是从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来看,2015 年入境旅游人数较 2014 年提升幅度较大,入境游客人数突破 3.5 万人次,比 2014 年提高 31.37%,发展势头良好。加之兰州市旅游业搭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便车现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金饭碗,发展前景广阔。

兰州市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城市的战略地位,其优越的发展条件为产业融合下的新型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 1984 年兰州市安宁区举办的首届桃花节为标志。80 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民在闲暇时间开始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踏青赏花、爬山登高、节日聚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念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人们大力追捧,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兰州市旅游局统计,截止 2015 年底,兰州市建成旅游示范乡镇 4 个,旅游专业村 8 个,标准化农家乐 600户,其中旅游专业村年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 1000 万元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达 1.2 万元以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据悉,兰州市旅游产业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争取在 2020 年,创建完成标准化农家乐 2000 户,旅游示范乡镇 20 个,旅游示范村 50 个,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50 家,提供就业岗位 40000 个,力争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总额 10 亿元以上。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

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根据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地理分布特性,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合理设计规划下,以点到线,以线到面,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最终形成了“一带四线六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其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类型多样,区域间差异显著,现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体,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发展类型,最初休闲农业是以“农家乐”的形式表现,经过不断的发展又融入更多的经济元素,最终形成多元发展方式,进而以不同业态形式展现出来。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长期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本文将兰州市休闲农业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都市休闲型

都市休闲型指该类休闲农业地处城区,其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备,服务周到,能够提供全年服务,受季节影响因素较小,但消费成本较高,主要以休闲放松为主题。如安宁区的仁寿山休闲大院、安宁区都市春天生态园、安宁区功能设施休闲农业“兰州市安宁区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区”、安宁区的银滩休闲公园等。

2 城市郊区型

城市郊区型指的是在城市郊区,具有较好的农业资源,利用区位条件优势,面向城乡居民服务的休闲农业,该种休闲农业具有休闲娱乐观光等多种功能。如以农家乐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兰山公园、东川镇青石台大枣园农家乐。

3 景区周边型

景区周边型指以景区风景名胜为依托,围绕景区建设的集观光、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如榆中县的兴隆山、官滩沟,城关区的徐家山等风景名胜区,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以农家乐、生态园等为主的经济生活区,以及榆中县在建的以休闲为主的“山地休闲公园”、“兴隆风情小镇”、“森林步道公园”休闲产业,在不断地完善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意义;态势;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6

1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有助于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据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进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使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转变为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其存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促进农村的产业类型及规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标准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灵活性,使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业率,由于休闲农业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力及劳动服务质量,这就说明休闲农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对劳动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从事餐饮及商务管理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3 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

休闲农业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使农村生活更加贴近城市,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够深入到农村对农业文化进行体验及了解,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4 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

休闲农业可以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这既可以使农村的基础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2 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闲农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兴起,从1980到之后的10a时间内,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改革开放地区推行了可供观赏的采摘农业;在1991年之后的10a时间内,休闲农业逐步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其主要在部分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广的沿海区域,使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得到了落实;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是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的阶段,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趋于现代化应用水平,各项与农业有关的观光旅游项目得以较好发展,并且对其发展规模及价值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评判方案,使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化及长远化。

通过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休闲农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延伸至目前,已经具备基本的流程规范;休闲农业的规模由最初的小试牛刀,到目前的广泛发展,已经逐步向着扩大经营方向进行运作;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单调、单向特点向着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进化,并从只能采摘观赏到目前的休闲度假胜地,集交流、体验、观赏为一体的全面经营;经营管理意识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于生产及经营为主转移为休闲与体验,使休闲农业更具观赏性及休闲性,并将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始终贯穿于休闲农业运行始终;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能使农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前进趋势为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拓展,从城市向郊区拓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我农业建设面积较广,农业基础好,自然环境比较美观,植物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储备量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农业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农作经验较为丰富;不同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人民的心声。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休闲农业就是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处于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常运书.浅议城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论苑,2015(23).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 农业休闲园;实例;中小型园区;游赏项目;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7-02

在实践中接触到大量被归纳为小中型园区、占地面积在13.33 hm2以下的农业休闲园区。为了保证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能容纳更多游客,提供足够休闲娱乐活动,游赏项目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结合规划案例对此作一些探索讨论。

1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规划难点

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必须针对小中型休闲园区的共性特点和问题考虑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项目规划策略对应关系见表1。

2 规划实例

2.1 园区基本情况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现状共性为都是面积不大的山地农业休闲园区,占地面积(龙泉山庄计核心区面积,不计飞地果园面积)在6.67~13.33 hm2间;距离福州主城区行车时间均为1 h左右,道路交通较为方便;园区地形地貌均为沟谷相间的南方丘陵山地;周边山地自然环境景观美感度尚可,但不出众。园区之间又各有区别。

2.1.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自有温泉井一口。大樟溪支流横贯园区,将园区分为2个部分,溪流以南为平地,以北为山地。已建成投入的设施与项目较多,已建成温泉泳池、独栋温泉度假木屋、小型2层度假宾馆及其他温泉池及配套设施、停车场、农家乐餐厅。已投资近1 000万元,经济效益稳定,客户群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知名度,后续投资意向强烈[1-2]。

2.1.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园地地形主要为一片顺山势而下的沟谷山地及谷边田地,一条无名小溪顺山谷纵贯整个园区,自然山地景观较好。园区入口至度假屋之间人工景观营造较为精致;园地种植中草药、果树,还有一些半野生状态茶叶;已建成设施有陈列活动室2栋及2层度假小屋1座。已投资数百万元,略有客户及经济效益,有后续投资计划,但方向不够清晰,资金压力较大。

2.1.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地形为紧靠水库的平缓山谷梯田,水库库面水域面积约3.33 hm2。田地原种植水稻和蔬菜,水库有多年投放的草鱼、鲢鱼等淡水鱼类,大小不一。休闲设施建设几近空白。进行部分前期投入,资源利用方向不明确,资金压力大[3-4]。

2.2 对应资源因素的游赏项目规划

在对园区基础条件分析之后,针对各个园区自身实际情况,发现重点、特色资源,量身定做为其规划游赏项目与设施,既开展普遍性的共性项目,又发展其优势游赏项目。

2.2.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有大量过境公共交通,园区结构紧凑,有一定空余土地。交通规划策略:修建园区停车场,争取设立过境公共交通站点,开通园区公交专线等。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周边休闲气氛浓郁,夏季客源充足,但园区夏季吸引力稍差。自身温泉特色带来大量冬季客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温泉休闲服务结合住宿服务,目前中低档为主,住宿配套设施需要达到一定体量、数量,未来发展以中高档温泉休闲山庄形式为主。③农业资源因素:核心区种植面积小,飞地果园距离偏远。农业资源开发策略:核心区作为园区景观地和生态保护地保留,少量产品作为赠品和农家乐餐厅材料使用。不单独开发农业休闲项目。④自然资源因素:自然景观一般,但拥有温泉资源,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策略:围绕温泉资源开展层级开发,从普通温泉洗浴,到温泉保健再进一步发展为总体的温泉休闲度假;扩展周边休闲项目,如休闲屋配套的温泉加温小温室,进行反季节花卉、蔬菜种植栽培等,既可成为独特景观,又提供旅游商品。⑤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开发思路:围绕温泉资源开发,配套餐饮、住宿、运动健身、保健和旅游商品销售项目与服务,深度开发会议、聚会旅游等,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2.2.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到达村庄,园区内多为山地,缺乏空余土地,园区形状狭长,交通线路长。交通规划策略: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园区内部通过步行或电瓶车转运游客。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但受总体资源条件限制。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现有休闲住宿设施,完善各类服务。后期立足开发野外露营服务。限制总建设体量。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品种较多,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中草药种植有一定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策略:开展认养种植为主的休闲农业,适度少量开展采摘、垂钓、摸泥鳅等休闲活动,结合北峰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绿色无公害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纵贯园区的溪流和周边自然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之一。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徒步运动休闲为开发重点,结合开展山林氧吧漫步、自然植物认知、野外露营、自助烧烤野餐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以徒步溯溪为源头的野外自助旅游休闲为主线,中草药认养种植等农业休闲为副线,结合开展运动保健、健康养生项目的深度开发。

2.2.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①交通因素:园区与村庄较为接近,但公路和园区间被溪流和水库阻隔且标高差异大,水域面积大,形状狭长。交通规划策略:溪边驳岸修建少量停车位,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公路和园区间修建浮桥通行,设立游船站点连接各水面休闲项目。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总体资源条件有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水库资源,少量开发邻水和水面住宿小屋。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水稻、蔬菜为主,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农业资源开发策略:蔬菜以认养种植为主;水稻田结合开展稻鱼、稻鸭等生态种植模式开展观景、科学认知等活动,适度开展玩泥、摸泥鳅等和休闲活动;库区开展垂钓等休闲活动,结合开展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水库及周边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重点开发区。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利用水库开展各类休闲为开发重点,如垂钓、划船、皮划艇等,融入文化元素深度开发如龙舟体验等项目,延伸开发森林漫步、自然植物认知、自助烧烤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利用农、水资源,营造乡村和自然风味,以水域休闲开发为重点,带动餐饮、运动休闲、家庭户外活动、农产品销售等项目,充分满足一日游游客需求。

3 结语

从3个实例可以看出,小中型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应立足园区资源条件,发现和挖掘特色资源或重点资源,并据此展开游赏项目规划,串联为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避免过度开发建设,节约资金,体现特色,提高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李继侠.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策略[J].现代园艺,2015(11):82-83.

[2] 林国华,陈志锋,钟珍梅,等.基于能值分析的休闲农业园区效益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3):699-7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