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休闲与旅游管理8篇

时间:2023-07-27 09:28:42

休闲与旅游管理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3]鲁阳,冯成骁,杨喆剑.“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2.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2

【关键词】钻石模型;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

0 前言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专业群的设置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上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苏教高〔2012〕16号文件精神[2],文章以专业群建设为出发点,以旅游休闲为视角,整合相互关联的旅游休闲活动的不同专业,形成大休闲概念,有利于发挥不同休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能提高休闲专业的整体竞争力。文章选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现有休闲专业为研究案例,之所以以南旅为研究案例主要是因为:1)南旅以大旅游为专业设置的根本,因此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比较齐全;2)南旅旅游相关专业存在课程重置,内容重复性较多;基于以上原因,以南旅现有休闲相关专业为基础,从大休闲的概念出发建构旅游休闲专业群,一方面可以发挥南旅院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休闲专业资源利用率;通过旅游休闲专业群的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休闲服务“一专多能”性人才。

1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外部驱动力

1.1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构建的外部驱动

1.1.1 旅游业转型升级:“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这也是国家旅游局提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产业功能”的应有之义[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下一步主题将是休闲旅游,这也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式发展走向柔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作为产业升级优化的重点方向之一,涉及方方面面,涵盖范围广泛,要想要形成产业交融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要求高校以集群概念构建专业,如此才能满足产业交融的人才需求。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旅院以休闲旅游、集群视角探索和研究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1.2 人才需求转变:“传统旅游服务人才需求”向“休闲体验人才需求转变”

旅游业作为江苏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产生的诸多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庸置疑,旅游休闲产业的迅速崛起要求大量的休闲专业人员去组织、安排、指导、策划和经营休闲娱乐活动,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休闲企业中高职生所占的比重最大[4]。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之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突出,由此旅院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将充分发挥专业旅游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居民休闲品质的改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2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部驱动

1.2.1 资源重组迫切:从“分散弱小”到“整合联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旅游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样,涵盖导游、景区、高尔夫、园林、旅行社等多个专业,专业为主的条块式管理,造成各专业以自身利益出发,重复购买设备、教师资源、实训基地等难以共享,最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竞争力较弱。而专业群的理念及“大休闲、大旅游”概念与本校教育资源组合模式迫切转变需求不谋而合。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设置将有效的避免同一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又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从而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集聚效应,最终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增强了各类休闲类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1.2.2 现有休闲专业联系密切、相互渗透、个性化突出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是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与旅游休闲服务、管理密切相关,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旅游休闲活动,景区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高尔夫是未来中高层休闲者的一种重要休闲活动;因此三者相互交融;市场营销渗透于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等各种休闲活动与休闲服务;四个专业与旅游休闲服务密切相关奠定了专业群构建的基础,具备了专业群整合的条件,学生以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学习,可以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服务者、休闲活动策划工作者、休闲活动管理者。四个专业虽然纳入休闲体系,但是也相对独立,每个专业模块都有其自身特色和专长,旅游管理模块侧重服务、管理等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景区服务与管理侧重于景区服务人才的培养,高尔夫休闲侧重高尔夫运动休闲服务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侧重于旅游休闲策划、旅游休闲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个性化为休闲专业群的建设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学生学有所长。

2 旅游休闲群结构设想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本专业群意在打造以旅游管理为核心,以景区、高尔夫为特色两翼,市场营销渗透全程的“一个休闲核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的优良群结构。南旅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12个年头,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且社会评价较好,以其作为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模块,通过群内共享与合作有效带动相关休闲模块的发展,推动专业群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景区、高尔夫专业建立相对较迟,但景区作为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其休闲活动类型多样,高尔夫作为精英阶层的主要休闲活动方式,其休闲活动特色鲜明,因此未来景区、高尔夫两个模块将成为本专业群的特色,成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推动力。旅游营销模块是专业群的优化剂,旅游管理、景区、高尔夫模块在营销专业模块的渗透下,将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旅游休闲服务人才,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良好的群结构是形成专业群持续动力所在,也是专业群的竞争力所在。

2.1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一

调查分析发现,现有非专职旅游类高职院校旅游系规模普遍较小,专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部分,对休闲类专业开设较少,而我院是专业旅游院校,旅游专业类型多样,不仅具有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传统专业,同时还具有高尔夫、园林、景区等非旅游高职院校难以开设的休闲类专业,因此建设旅游休闲类专业群具有弥补旅游市场转型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缺陷,同时也将是我院及江苏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群,本专业群内部休闲专业模块在我院可增可减,如未来可继续添设园艺休闲、茶艺休闲等,充分体现了专业群的灵活适用性。

2.2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二

高职院校现有休闲群主要是构建以高尔夫运动为主的体育休闲群,很少从旅游的角度构建集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休闲群,现今企业对市场实行全员营销理念,因此希望员工既能够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员工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活动策划、宣传能力。本专业群将市场营销纳入休闲群,使其成为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优化剂,即希望培养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能积极有效的引导游客消费、游客体验、创新服务的复合型、多技能人才。旅游市场营销的纳入,将使高尔夫休闲模块、景区休闲模块更加特色化,旅游管理休闲核心竞争力更强,从而使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充分发挥了专业群的优势。

3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设想

3.1 钻石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拿大学者TmiPadmore和Harvey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区域范围的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5],提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要素。专业群的提出正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一致的需求,构建与休闲产业发展相一致的休闲专业群体系,可以满足休闲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产业集聚能够带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相关专业的集群也能够带来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哪些是影响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建设关键要素,因此本文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提出以三大驱动力即内部市场驱动力、外部市场驱动力、优良群结构驱动力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驱动力,由三大驱动力驱动钻石不断旋转,以6大内容的建设实现钻石的闪耀光芒,提高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

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灵活设置为指导原则,以市场、资源、结构为主要三大驱动力,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的的全程渗透下,重点建设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六大钻石内容,最终培养具有钻石竞争力的“一专多能型”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框架中,三大驱动力分别为市场的转型、资源整合的需求、良好的群结构。其中市场的转型包括旅游产业的转型、人才需求的转型;资源的整合需求包括休闲教育资源组合模式的转变需求、休闲专业的紧密联系;良好的群结构即“一个休闲中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三大驱动力是驱动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利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模式实现六大钻石内容的融合与建设,从而实现专业群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强劲的动力是促使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必须,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将围绕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建设。这六方面的建设将全程渗透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六大内容的建设将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群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2006,(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R].

[3]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9(2).

[4]杜一鸣,河北省休闲旅游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3

关键词:休闲旅游;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68-04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中,休闲度假消费占全部旅游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社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和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休闲旅游将会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休闲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并引起了政府及旅游组织对休闲旅游教育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 122 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 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 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 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 313 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 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 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 484 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 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 旅游管理、 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 休闲观光解说、 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 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 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 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 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4]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中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19(3):51.

China leisure tou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WU Jian-hua,WU Qiong,XIE Rui-jun

(Tour school,Guangdong commerce college,Guangzhou 510320,China)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4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休闲农业;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6月30日

休闲农业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居民更加喜欢原真的乡村生活和自然的田园风光,休闲农业旅游产生并得到大力的发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以农家乐和渔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初级形态。虽然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休闲娱乐旅游方式,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仅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党的十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下,衢州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在休闲农业旅游领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当前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更加注重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最严格保护、科学布局、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后,衢州休闲农业旅游逐渐萌芽,经过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明显提速,并且逐渐形成了产业经济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把构建美丽浙江建设源头生态屏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着力打造“生态衢州、人居福地”。衢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加快休闲农业旅游的转型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党的十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本文所探讨的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支撑,这也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视域下,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时代要义。目前,衢州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

(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边,借助中心城市居民巨大的消费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农业休闲体验,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现代农耕文化或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的一种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时间大都是一天时间。

(二)以著名景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依附于著名景区,也主要依靠景区客源,在游览景区后,游客顺便到乡村进行食宿和休憩。依托旅游景区(点)把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村镇,通过引进旅游开发企业,结合村镇资源,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并吸引农户参加,最终形成公司和农户的分工协作,共同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四)“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政府牵头,吸引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参加,包括由农民组合的休闲旅游协会,代表参与农民的利益,共同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再加上旅行社的专业和客源,以及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从而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化、跨越式发展。此外,还有“农户+农户”模式、独立的复合型景区开发模式、农庄模式等。

总体来说,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注重结合当地农村的一些特色,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并以农村为核心,扩展至周围乡镇,形成休闲农业集聚群,逐渐构建出了现代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共同体。

二、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旅游消费的需求变化,目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足,如生态环保理念不够、整体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市场营销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急需加速转型发展并提升品质。

(一)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衢州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比较晚,大多以农户和私人企业主自主投资为主,尔后逐步发展壮大,先建后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活动比较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各旅游景点(景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旅游走廊、游客行程耗时多等问题。特别是景点(景区)接待点的布局、旅游项目的开发、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政府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旅游走廊、区位功能等方面的科学设计,缺乏对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发展所承载能力的布局,给今后有序的旅游接待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门类不全,缺乏精品。目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多、档次亟待提质升级、叫得响的品牌少,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大短板,多以农家乐为主打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同质竞争,“处处核桃栗子,遍地蘑菇炖鸡”。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提供的服务娱乐项目仅有食宿、停车、、卡拉OK等,休闲活动方式单调,特色不明显。普遍忽视了游客追求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的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消费方式的潜在需求。大多数乡村对当地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独特文化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反映当地的乡土风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不强,在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上尚需再下工夫。

(三)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质量偏低。当前,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服务质量和水平低,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遇到节假日接待游客已是严重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交通、客房、餐厅、厕所等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条件相对较差,载客能力矛盾较为突出;再者管理服务人才非常少,不能为游客提供较为专业的优质服务,都使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三、加快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机遇与威胁同在,机遇大于威胁,这是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结合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实践,当前急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形成布点、成线、立面相配合,推进集约化、协同化发展。这是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衢州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在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基础上的现实选择。

(一)把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三农”建设加速。从2004年以来,中央每年一号文件均关注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生态建设提升。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核心高度来推进,衢州也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三是市场需求较大。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二)科学布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各区(市)县要紧密抓好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结合”,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纳入大旅游、大产业来统筹规划和安排,根据地域优势、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规划。一是衢州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必须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二是在保持衢州农村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侧重“都市休闲、生态野趣、民俗风情、美食养生”等特色产品挖掘,吸纳农民兴办体验型、休闲型旅游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重游率;三是把“休闲农业旅游”和“田园美食”巧妙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各地的特色餐饮和名小吃,做足“吃”的文章,真正形成衢州品牌,闯出名气,增强吸引力。

(三)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政策扶持机制。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要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引进外资和鼓励村民出资入股联营的发展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是针对农户房屋翻建、加建、改造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制定扶持政策,有效满足衢州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二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融资方式,通过土地融资、信用共同体、农户联户担保等形式申请金融贷款,强化资金支持;三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机制,联合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公司,整合要素资源,实行集团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四)规范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管理,通过举办休闲农业旅游培训班,聘请旅游、规划、建筑、文化等方面知名专家授课,培训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大力宣传贯彻《旅游法》,开展衢州休闲农业旅游优质服务活动,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农庄进行服务质量评级工作;三是旅游安全常抓不懈,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秩序。

(五)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联动互动、协调协作,努力提高组织协调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并适时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协会、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各乡村要积极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充分发挥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的功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培养建设作风硬、实干创新意识强、群众威望高的村级“两委”班子,选优配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带头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光跃.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旅游概论[M].四川科技出版社,2014.

[2]王忠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6

【关键词】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1.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

乐山,古称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高山众多、河流充沛,人文古迹遍布,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山体、水体、特殊地貌和少数民族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近几年,随着休闲体育旅游的兴起,乐山各大景区也相继开发一些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峨眉山景区、嘉州绿心公园、五通桥小西湖景区。峨眉山景区在低山区形成了吃、住、游、娱、乐综合休闲服务区,在中山区的清音阁形成了亲水度假休闲区,在高山区形成了滑雪等娱乐休闲区等,“峨眉山冰雪节”的隆重召开、“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的盛大登台等都是峨眉山景区的特色和亮点。嘉州绿心公园自建设开放起,“骑游绿心路”不仅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更成为了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2014年4月举办了首次“2014年四川?乐山环绿心自行车公开赛”,赛事以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将文体、旅游巧妙融合,亮点颇多,新颖独特。五通桥城区素有“小西湖”之美誉,自古盐业兴盛,水上交通发达。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年年都要举办龙舟会。现在推出龙舟竞渡夺标、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等项目后,五通桥龙舟会的娱乐性、经贸性则日益突出。从1997年开始,五通桥龙舟会定为每四年举办一次。

尽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总的来说,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发展缓慢,缺乏宏观规划与指导,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已开发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较为零散、单一,规模尚不大,其他大部分区域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还处在未开发状态,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2.1没有形成统一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规划

迄今为止,乐山市只有旅游规划方案和体育产业规划及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没有制定统一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和规划方案,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只是散见于各旅游景点中。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浪费和破坏,损坏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

2.2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未成系统

尽管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峨眉山景区一枝独秀,其余景区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较少,景区之间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合作,没有形成合力,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处于零散状态。

2.3 缺乏名牌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乐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体育文化传统十分悠久。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并称我国三大武术流派,但是由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影响力有限。乐山尚未形成名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2.4休闲体育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乐山尽管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但是交通相比周边城市发展滞后。由于尚未实现铁路、飞机直达,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山旅游的发展。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数量有限,市中区仅有一家中心体育场,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需求。

2.5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开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不应脱离地方特色、本地文化,乐山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应成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缺少文化性、娱乐性与参与性,应深入挖掘乐山本土体育文化,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才能满足游客对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的需求。

2.6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缺乏针对性

目前,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忽视了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需求,导致项目开发缺乏针对性。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应考虑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消费需求。在旅游行程中,安排游客乐于接受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针对少年儿童,可开展放风筝、转陀螺等活动;针对女性游客,可开展健身操、户外瑜伽等体育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可开展养生太极拳、门球等活动;针对外国游客,可开展峨眉武术培训、彝族跳板、打磨秋等具有民族风情的休闲体育活动等。同时,产品定价应考虑游客消费能力。

2.7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工作较少

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中,更多是对于传统旅游观光产品的宣传,针对体育爱好者的旅游产品宣传不够。在广告宣传的时候,旅游公司往往注重的是在传统媒体上对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宣传,针对性不高,这就使得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无从下手,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认识不清,无法吸引他们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关注。

2.8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完善

体育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漂流、攀岩、探险等户外活动需要专业教练指导,以及具有资质的救护人员。由于休闲体育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业,相关管理制度尚不规范,专业休闲体育旅游人才也十分缺乏。在经营管理、服务方面亟需出台法规,规范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3.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应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不断满足旅游者对于休闲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注重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新颖性、趣味性、参与性。

3.1统筹规划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开发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协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规划,全局兼顾,提高总体规划中对休闲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政府决策层面形成共识,提出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的构想,将其纳入《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内容,把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列入乐山旅游发展规划,各景区旅游规划都围绕《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而进行,为这一最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政策导向和支持。

3.2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乐山拥有丰富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为了加快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及产业优势,在对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前,要做好资源的全面评估,进行可行性评价。根据乐山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对区域内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布局和档次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以避免对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和重复的建设。在对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游客喜欢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同时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融入到乐山历史文化、山水资源和民俗风情中,以增加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吸引力,满足游客多样性旅游需求。在产品设计和定位上既要开发高端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品位,也要兼顾大众旅游泛化的特点,满足大多数游客休闲、娱乐、康体的旅游需求,实现休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市场培育

休闲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属于旅游产业调整升级而创造出的旅游新业态,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是发展此产业的重要前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旅游营销工作。①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民众健身意识,使人们树立科学健身的价值观念,积极参加休闲体育旅游活动。②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线上营销,力争扩大乐山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影响力,提升产品知名度。③与电视台合作,在景区录制趣味体育节目,培育休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休闲体育旅游消费。④体育与旅游部门通力合作,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假日休闲体育旅游武术表演等形式,提升峨眉武术知名度,打造峨眉武术品牌产品。

3.4加强场馆建设,优化配套设施

随着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到乐山旅行并参与休闲健身的游客将会越来越多,对体育场馆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乐山现有的体育接待设施已现老旧,加之场馆少、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及游客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已成为制约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建、新建体育设施,依托旅游环线及干道建设,修建健身步道、体育广场、体育公园,体育公园根据不同功能可划分为以下区域,即安静休息区、文化休闲区、水景游览区、体育活动区和儿童游嬉区,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的基础配置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投入多元化,确保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获得足够的市场推动力。

3.5重视休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与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

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急需大批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知识的人才,目前,专业休闲体育旅游人才匮乏。因此,乐山市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相关院校应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既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又精通旅游的人才。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为我市休闲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以便为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

3.6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拓宽乐山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

加强与乐山市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旅游宣传的合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任何市场经济活动都难以孤立地实现。乐山发展休闲体育旅游,应把加强区域合作摆在重要位置,整合精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编排跨区域产品,发展无障碍旅游,加快形成区域性一体化的旅游协作体系。积极加强乐山市内各景区之间的合作,乐山与周边省区、经济发达省区的旅游合作,不断拓宽国内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

3.7完善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安全保障体系

休闲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有些体育项目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带有刺激性与危险性,但正是这种刺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加入到挑战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因此需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例如滑雪、漂流、森林探险等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在开展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加强休闲体育项目场地、设施的安全防护,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救护人员,确保游客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科学制定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建立健全休闲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科学设计乐山市休闲旅游产品,塑造乐山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加强休闲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养休闲体育旅游的专项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云学容.对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6,5(2):49-50.

[2]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 5):23-35.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7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说明

1.休闲与休闲旅游。休闲指人们通过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来达到恢复体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休闲的一种方式。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界定为: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休闲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和个人事物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暂时性的旅行和居留的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1)休闲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样,休闲包含了旅游的大部分内涵,并且比旅游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2)旅游强调离开惯常的环境之外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特指旅游者,而休闲没有地域环境的限制,其参与主体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非旅游者———居民。因此,休闲旅游在概念上应该为休闲和旅游的交集,并且优于大众旅游中一般的观光休闲,因此,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在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活动如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以休闲的方式满足放松或愉悦,达到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休闲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强调“闲、慢、质”,即休闲旅游突出:悠闲、慢游,追求旅游的品质保证和满意度。

2.传统旅游地。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极其界定较多,但总体趋向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较长经营历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具有悠久的旅游发展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历史上,桂林就是历代文人士人的旅游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第一批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于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

3.休闲旅游体系。显然,休闲旅游并不等同于休闲,也不等同于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崛起以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可以说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更是旅游深度发展的一种标志。休闲旅游体系就是研究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更好发展,完善休闲旅游供求,形成休闲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和整体体系。其研究能为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传统旅游地休闲旅游体系构建意义

1.休闲旅游是国际、国内旅游深度发展的趋势。休闲,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概念与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说明了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关专家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将继一些发达国家之后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旅游康体、娱乐、传媒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将主导新一轮的经济大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性产业,[1]显然,满足休闲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旅游来看,旅游活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并且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了消费的基本内容。但从现实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开发的层次浅,旅游活动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从需要出发的放松和精神享受,反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受其累,如我国的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旅游。因此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尤其传统旅游地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势。2.促进传统旅游地产业升级,开拓和提高旅游地市场空间与消费能力。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年,典型代表的7个传统旅游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虽然绝对量呈正增长态势,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降低。[2]究其原因,传统旅游地产品主要为资源依托型,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旅游深度和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缓慢。作为传统旅游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相对较久、知名度较高,但从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旅游地在面临新兴旅游地崛起后,凸现出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弱势。因此很多传统旅游的先后开始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步法。近年来,“休闲”概念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崛起,使休闲旅游的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休闲旅游能造就游客对目的地的持久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休闲的特征,旅游者停留时间长,能促进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休闲旅游综合性更强,对相关产业具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休闲旅游及其体系建立不仅能针对性改善传统旅游地产品及市场现状,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消费能力,增强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1.桂林及旅游发展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接待入境旅游和发展国内旅游方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最早崛起者。自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游客以来,桂林旅游发展被认为经历了初创期(1973-1977)、发展期(1978-1987)、停滞期(1988-1996)、二次发展期(1997-2000)。[3]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桂林旅游的日趋发展和成熟,桂林旅游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制约和约束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现在,桂林旅游包括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区域格局,是一个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传统旅游地区域。

2.桂林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的条件与必要性(1)宏观上GDP经济增长与带薪假期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参与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条件,21世纪休闲旅游的来临和需求转向,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性支出所占有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休闲时间的增加也是休闲经济得以兴起的前提,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步调整假日,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15天,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些客观条件的转变和宏观环境及制度为桂林旅游转型和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环境和土壤。(2)中观上成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休闲旅游体系构建。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桂林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但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转型、升级时刻,休闲旅游的市场趋势逐渐显现。从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旅游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旅游发展。桂林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2000年以后,桂林实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地市合并和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客源市场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城郊乡村旅游,大桂林旅游圈的阳朔旅游等,促使桂林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以来,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4]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应积极顺应旅游市场转变,发展并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在这样一个具备成熟稳定旅游产业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构建休闲旅游体系具有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已经成熟。(3)微观上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促进了休闲旅游体系的建立。休闲被认为“是关注和关怀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它是现代社会物质高速发展后的一种精神需要,即休闲是一种获得物质享受和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消费。[5]休闲旅游,属于休闲活动中以旅游进行休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闲性,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始关注旅游质量和休闲实现的基础上,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的旅游现象,将逐渐被休闲旅游所取代,注重旅游活动中的“闲、慢和质”。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已经开始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随之日益庞大,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成为我国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8

关键词:休闲旅游;休闲时代;问题;发展对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逐步缩短,这必将带来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的休闲时间的增长,世界必将逐步进入普遍休闲的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目的之一的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休闲旅游是21世纪中国旅游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休闲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休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普遍行为,国人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与金钱去享受各类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已经成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权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休闲时代基本的社会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尽管人们的休闲方式因个人的生活习惯、偏好和价值观而异,呈现多种形式。但毫无疑问,基于休闲目的在异地寻找精神的愉悦和内心满足的休闲旅游应是人们重要的、比较普遍的、积极的休闲方式。

中国国家国家旅游局公告称,经国家统计局确认,2006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到1.79亿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数据表明,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消费函数中的常规因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出游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赶鸭子一般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者能以自己喜爱的相对自由的方式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增添生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等转变。如以消闲和娱乐为主要目的城市居民,成群去大城市边缘的旅游小镇和乡村度周末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我国旅游需求正经历着从浅层的观光旅游,到放松身心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式的休闲性旅游转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国外,休闲旅游已成为时尚。在欧洲和北美,旅游活动是重休闲轻游览,人们出门旅游不重视看景,重视度假休闲,旅游目的是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有资料显示,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旅游度假休闲。可见,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消费模式三大促进因素共同构成了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背景。催动了旅游市场需求的演变,休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一个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时代正在来临。

二、 中国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的休闲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后,被压抑的旅游势头瞬间爆发,一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片面追求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对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和全面提高重视不够,迅速地走上了功利之路,有组织、大规模、商业化的旅游活动则日渐淡化甚至扭曲了旅游原本具有的休闲性质和功能,淡化了旅游的休闲观念,而成为旅游业主赚钱的一种手段。目前的休闲旅游多是从产业的角度,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业的投入和产出等,而不特别注重旅游者的内在感受和休闲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旅游业当然要取得经济效益,否则休闲旅游业便无法发展壮大。但在21世纪休闲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旅游业要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需更好地满足旅游者休闲、消谴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这种社会需要[1]。休闲旅游更强调旅游活动的质量,休闲旅游直接关注的是对旅游者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直接关注的是旅游者的内在感受和休闲效果以及旅游者身心全方位的休闲满足,直接关注的是旅游者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需要。

因此,21世纪的休闲旅游应是服务于旅游者的休闲――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服务于产值的增长和业主利润的增加,休闲旅游的核心问题是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理念,向旅游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意,这才是取得休闲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休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尚待丰富

2007年“五一”黄金周资料显示,传统文化景点的吸引力变得十分强大,从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到山西五台山,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到拉萨的布达拉宫,这些代表我国文明瑰宝的传统文化景点,游人如云,显示出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休闲社会”中依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出游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深圳特区及其世界之窗、欢乐谷等著名的甚至一度辉煌的人工景点,接待的游人数量均出现同比负增长局面。这对于文化含量相对较低的人造景观,提出了再次创新的压力。

有调查显示,中国为数不少的休闲旅游景点缺乏文化,现在许多人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较单调,很多人到了休闲旅游景点甚至不知该如何去打发时间。著名旅游经济学家魏小安说,文化是休闲的指向,休闲旅游者追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也是休闲的灵魂[2]。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这些都表明把旅游业当作文化事业来办,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休闲时代对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大力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3.休闲旅游理论研究尚待提高

与国外休闲研究水平相比,目前我国的休闲研究和教育还比较滞后。从研究方面来看,休闲引起我国学术界重视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而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分工细致、涵盖广泛的完善的学科体系。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到研究队伍,我们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方面来看,美国早在1918年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内容。在发达国家"休闲教育"几乎是所有人(从小到老)的一门必修课。国外的休闲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类是专门性的理论教育,即在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进行休闲经济学、休闲管理学、休闲统计学、休闲行为学、休闲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休闲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另一类,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普及性的实践培训,针对社会所有群体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如何提高休闲主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使休闲成为所有人一生的必修课。在这两方面,我们都还刚刚起步,尤其是后者,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几乎处于空白。不仅学校缺乏休闲教育,家庭和社区等也没有休闲教育,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

4.休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人们追求在一次旅行中参观尽可能多的景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显然,过去的游客是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休闲时代的旅游者主要是为了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增添生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寻求的是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这就给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突出休闲旅游的特点,没有突出个性化、人性化与主题化,休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休闲旅游点上,往往看不到适合农民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休闲旅游消费服务,在休闲旅游业的产品链条上,更缺少适合农民的休闲旅游产品。有专家指出,没有9亿农民参与休闲旅游消费,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强国,就只能圆“半个梦”。 又如有部分休闲旅游景点经营者没有深入领悟休闲旅游的特点,依然只是希望靠景区涨价,“一天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方式经营休闲旅游产品。

三、休闲时代中国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注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 政府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级旅游行政部门首先必须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必须针对休闲旅游发展的需要和特性,制定政策,扶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建立休闲旅游产业统计体系;制定休闲旅游行业标准;将休闲旅游管理纳入职能范围,设立专门部门加以管理;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应纳入休闲要素。政府应拨付一定的财政拨款用于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来满足全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政府更应重视休闲教育。

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必须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提高服务水平。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要正确理解和细心揣摩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旅游者满意为目标,使休闲旅游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服务。

2.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我国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新的文化是旅游工作者面对的重要任务。要把了解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规划、旅游设施与旅游点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提供,以及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才能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才能将休闲旅游真正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休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3.加强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要建立专门的休闲研究机构,尽快完善我国休闲研究体系,提高研究水平,真正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居民休闲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研究提出促进旅游休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动国内旅游休闲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政策性建议,促进旅游休闲市场较快发展;要帮助和引导企业,开发休闲市场,促进旅游消费。

另一方面要大力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施以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养成学生正确的休闲观念及休闲活动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运用休闲时间,享受休闲活动的价值。更需要在在高校设立休闲教育课程,学习适合个人的休闲技能,改变狭隘的休闲观念和消极的休闲方式,一方面是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是迅速培养一批对休闲管理与服务业及政府的休闲政策颇有实用价值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旅游全行业掌握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使中国旅游业永远立于休闲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潮头。此外还需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书籍等指引帮助广大国民树立正确的休闲旅游观念。

4.开发适应休闲旅游多层次需求的个性化、人性化休闲旅游产品

旅游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考虑到游客的休闲需求,积极研究出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的突出个性化、人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要给旅游者带来亲切感、自豪感,使其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要增加旅游者的互动参与性。

另外为了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用到旅游活动中来,旅游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考虑到休闲旅游的多层次需求,研发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周末度假游、家庭度假游、保健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都市旅游、自行车户外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长途度假旅游、森林徒步自助旅游等等,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无论是钟爱田园风光的休闲游,还是追求文化品位的休闲游,还是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游,还是纯粹寻求娱乐、消遣、健身的休闲游等等,都能得到满足。只有这样休闲旅游才会有日益广阔的市场。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四川高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