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3-08-14 09:25:18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1

一、扩大对外开放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美国航空运输业放松管制和欧盟航空运输市场一体化的日趋成熟,航空运输自由化也开始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展。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自由化的最高形式是“天空开放”,即通航地点、指定承运人、运力班次方面不限制,以远权、换机型不限制,运价管理自由化等。

我国航空运输市场是世界民航运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以平均15.5%的市场增长率快速发展,这种增速相当于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平均增长率的3.2倍。当美欧达成协议后,为了扩大市场,美国将目光转向了增长迅速、市场庞大的中国。经过谈判中美在2007年签订了新的航权协定,承诺中美客货航班和承运人开始逐年增加。从2011年开始,中方对美方在货运航线上的承运人指定不受限制。

“天空开放”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将会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实现天空开放,构建世界运输航空大市场这已经成为未来民航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天空开放”涉及民航业众多利益主体,特别是涉及国家和国防安全因素,谈判复杂,进程缓慢,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应对“天空开放”。我国民航业要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加入战略联盟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势力,形成竞争优势。

2007年11月15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正式加入Skyteam Alliance(天合联盟),成为国内首家加入世界航空联盟组织的航空公司。无独有偶,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12月12日加入世界三大航空联盟之一的Star Alliance(星空联盟)。而作为中国航空业三巨头之一的东方航空公司,也于9月2日联姻新加坡航空,新航收购东航24%的股权并参与东航管理。首先,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和外部联盟网络的资源与能力已成为企业利用联盟型竞争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次,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是利用外部资源与能力的基石和前提。联盟内部挑战与合作并存,联盟会创造更大的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分配是由成员的竞争力所决定的。再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联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二、促进低成本航空的发展

民航大众化战略是民航强国的核心战略,按照民航强国的战略框架,要加快推进实施航空大众化战略,就是要使社会大众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舒适便捷的航空运输服务。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扩大民航在出行中的占有率,低成本航空公司就要发挥大作用,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低成本航空起步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我国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于2005年7月开始运营定期航班。截至2013年10月,春秋航空拥有38架空客A320型飞机,经营76条国内航线、5条港澳台航线和7条国际航线。春秋航空的统计显示,低成本航空占我国国内航线的比例仅为6.7%,远低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低成本航空发达的东南亚国家。然而,一些外来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却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例如新加坡酷航、亚航、捷星亚洲、宿务太平洋航空等公司在中国逐步扩张自己的版图迅速成长起来。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市场对低成本航空的需求,随着民航局鼓励低成本航空的建立,各方资本涌入这一领域。吉祥航空计划在广州筹建一家全新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东航和海航也陆续宣布介入低成本航空市场。从我国经济社会和民航运输发展形势看,现阶段,中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的条件,发展低成本航空符合行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是顺应民航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

低成本航空显著地促进了航空运输的大众化。通过低价格吸引新的航空客流,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了航空旅行的发展机遇。国家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政策的贯彻实施。低成本航空公司要降低成本,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坚持市场导向是低成本航空在国外发展40年来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成本航空关键也在于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在促进低成本航空发展时应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优势,遵循统一原则。低成本航空公司应在市场准入、资源分配、税收政策等方面同传统的航空公司享有相同的权利。航空公司要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低成本航空公司要想赢利只能从控制自身成本出发。如:提高飞机利用率和航班率,增加客座率;采用单一机型和设置单级舱位;改进机票销售渠道以及通过套期保值锁定航油成本。通过机队的优化,采购流程人力资源调整,优化管理压缩管理结构,提高员工的生产率,优化员工和飞机的轮班计划,通过假期培训和兼职等消除淡季影响,产品调整制定新的产品战略在提供同等服务的同时节约成本比较供应商合并采购业务。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借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发展经验在服务上要注重创新 ,采取差异化战略,例如可以为乘客赠送拥有公司象征的纪念品。培养和谐的企业文化 ,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将公司的资源转化为公司的能力。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三、促进民航持续创新,打造智能化机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同时,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新的模式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新的技术还在不断涌现,如被称为是互联网时代以后再一次的信息革命技术的云计算,能将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计算机与其他设备,实现不同地点之间存储和计算等资源的共享。

全面提升民航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推进航空运输企业信息化,优先提升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建设以旅客为中心的开放式运输信息系统,加快核心信息平台的换代升级。应用物联网技术。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强化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健全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立民航信息产品的准入和监控机制。

加强基础设施层面建设。实现零停机的理念和高效的感知技术使得智能机场的基础设施得以加强和巩固。建立在基础设施层面上,必须关注运营效率,提升旅客体验,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机场的智能环境和旅客的智能设备,让机场的运营效率提高,同时提升旅客的体验。在商业智能层面。这些将会使机场及相关者在正确的时间利用正确的信息做出更好的决策。而这些正确的信息是基于前两层顺利运行才能提供的。61%的航空公司已经提供办理登机的 APP,65%的航空公司提供航班搜索。现在,这些航空公司的重点将在未来三年内转变到添加新的服务项目,如行李遗失报告(60%的航空公司将提供)、重新预订(63%)和客户反馈(57%)。

四、加快民航业的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研究报告表明,近50多年的气候变化,有90%的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CO2排放总量控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减少CO2排放量已是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

航空公司要利用先进节油技术,优化管理模式,降低各环节能源消耗。机场和空管要切实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减少地面和空中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机场建设和运营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噪音等环境污染。配合推进生物航油研究和应用。虽然航空公司和机场是航空能源运输业的主体,但仅仅依靠这些运营单位自身很难实现全行业的节能减排。所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政府、制造商、航空公司、机场及相关机构的共同协调努力。积极参与“国际航空与气候变化”谈判和磋商,加强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等问题的研究,争取发展空间。加强与国内相关部门的协调,务实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争取资金、技术等国际援助不断提高我国民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问题,需要中国航企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需要加强对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航空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通过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接触国际航空业的前沿领域,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环境事务参与度,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针对国际上建立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等关系我国航企发展的重要问题,积极开展影响评估和应对策略研究。要加强人才培养,拓宽员工视野,提高技能、更新观念,尽快缩小差距。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运用 机械制造

中图分类号:TH-39;TD63 文献标识码:A

1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2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航空航天技术,并将最新电子技术积极的运用于完善航空机械产品的性能方面,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对于先进战斗机的需求,推动了航空领域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但是,由于工业技术基础的限制,这一阶段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程度还不深,也无法进行广泛的推广;20世纪70到8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更先进技术的出现,航空技术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等充分运用到了航空工业领域,为机电一体化与航空工业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为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世界航空工业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的航空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基本成为航空工业的支柱性技术,90年代后期,航空工业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宇宙时代,航空工业领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为精纯,大规模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3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航空制造业的智能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已经成为目前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最主要的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特别是在飞行系统的建设,自动导航、自动驾驶等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的航空智能化已经取代传统的飞行操控方式,成为航空领域主要的飞行控制技术。

3.2航空管理技术的网络化

航空管理技术的网络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背景下,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航空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将整个航空技术领域和各种设备连成一体,实现了生产和操作、空中和地面的一体化发展。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航空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3航空设施设备的微型化

得益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航空设施设备还呈现出了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而航空航天工业中所需要的各种特殊材料的生产、重要零部件的制造、关键技术的革新都都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无疑为实现航空设施设备的微型化提供了条件。

3.4航空工业生产的绿色化

节能环保、绿色生产也是航空工业领域探索的重要方向、航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航天事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航空工业是一个大动力、高耗能、高投入的产业。在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背景下,探索绿色航空工业技术成为航空领域的重点攻坚任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帮助下,绿色航空产品概念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使航空工业在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因此,促进航空产业的绿色发展,也是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晓娜,朱柏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

[2] 刘磊,涂万阳.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航空运输 客运市场 大众化 消费特征

得益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航空运输服务正逐渐由“奢侈品”向“大众化”转身。趋势变革之下,为探讨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及相关特征,本文立足我国航空客运业发展状况,结合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航空运输市场研究所十余年来从事《民航旅客市场调查》所积累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大众化趋势下的总体表征

(一)航空客运总量劲猛攀升

作为一种消费方式,消费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是其步入大众化阶段最基本的数量性指标。作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体系,2009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首次突破2亿人次大关,2011年达到了2.96亿人次,人均乘机次数为0.21次。民航旅客运输量的劲猛攀升,标志着我国航空客运市场大众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目前,我国的航空客运市场已步入了大众化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如图1所示)。据估计,2015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有望达到4.5亿人次;2020年,中国旅客运输量将达到7亿人次,人均乘机次数将上升为0.47次,航空运输将步入大众化发展的成熟期。到2030年,旅客运输量达到15亿人次,人均乘机次数跃升为1次,届时,民航将成为大众熟悉并普遍选择的出行方式。

(二)航空客运通达性迅速提高

通达性是大众化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大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大众化趋势相适应,近些年来,我国的机场数量不断增加,机队规模不断扩大,航空运输网络不断完善,通达性日益提高,航空运输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定期航班航线增加623条,至2010年底达到了1880条,年均增长8.4%。截至2011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80个(不含台、港、澳地区),定期通航城市达175个。

航空运输主体的增多以及市场有序竞争的增强,也为航空客运的大众化“正反馈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从事航空客运的航空公司32家,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1700多架,比2年前增加近300架。随着地方和民营航空公司的增多、运力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廉价航空等差异化竞争形式的纵深发展,航空出行的门槛将日益降低,大众化的市场需求潜能亦将加速释放。

二、大众化趋势下的主要消费特征

随着航空客运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旅客在旅行目的、收入水平、乘飞机频率、购票资金来源、购票渠道与支付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是中国航空客运市场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的新表征,也是其典型的佐证。比较分析来看,大众化趋势下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出行目的休闲化

休闲类旅客比例的不断增加既是反映航空运输业消费主体结构变化的重要变量,也是反映航空运输业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的典型指标。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民航旅客中,公商务旅客比例高达67.4%,探亲访友、旅游等休闲类旅客比例仅占32.6%左右。2006年,休闲类旅客的比例开始出现反超,至2010年,对应比例变成了43.4%和56.6%,如图2所示。休闲类旅客比例的占优,有力地说明乘坐飞机已不再是公商务旅客出差的“专利”,航空运输消费目的正在不断地“普适化”。

(二)收入水平离散化

旅客群体年收入水平的离散化分布及低收入群体的增加,是航空客运市场大众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低收入旅客群体的比例持续在增加。以2010年数据为例,年收入5万元以下及无收入旅客比例已达41.7%,占最高比例;年收入5—10万元旅客占次高比例,达27.6%;尤其是旅游旺季,休闲旅客大量增加,无收入旅客比例由淡季的9.7%上升到了17.5%。

低收入群体比例的增加有力地反映了我国航空运输消费主体正在由金字塔尖的高端商务旅客向中低端休闲旅客方向移动,航空客运市场正历经由“贵族式”向“平民化”的嬗变。

(三)购票资金自费化

在国内航空旅行只属于少数高端群体的消费时代,购买机票的资金也绝大多数来源于公费报销。毫无疑问,民航自费购票旅客比例的不断增加是民航大众化发展的一支“晴雨表”。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民航自费购票旅客比例在不断上升,公费购票旅客比例则在不断下降。2004年,公费购票旅客比例占51.4%,自费购票旅客比例占45.1%,其他占3.5%;2006年,公、自费两大主体的比例分别变为42%和49.5%,自费旅客比例超过了公费旅客,至2010年,公、自费旅客比例结构进一步调整为40.5%、54.9%。

进一步的交叉分析表明,2010年,自费旅客群体中,公商务出差的仅占18.6%,度假旅游和探亲访友等休闲旅客则高达81.4%。

(四)旅行频率适众化

旅客乘坐飞机的旅行频率与旅行目的直接相关。一般而言,公商务旅客年出行次数较多,而休闲旅客年出行次数相对较少。当首次坐飞机出行的旅客群体越来越多时,民航的大众化程度也就广。

2004—2010年休闲旅客旅行频率的比例变化表明,近些年来,年乘机5次以下的群体几年以来都高居50%以上,且以休闲旅客为主,其中包括了很大一部分首次乘坐飞机的新生力量。旅行频率的“适众化”也指向性地说明,航空运输方式在我国已渐普及,乘飞机出行正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旅行方式。

(五)购票渠道和支付方式大众化

与航空消费主体结构变化相一致,近几年来,民航旅客购买机票的渠道和票款支付方式同样呈现出了大众化态势。

从购买机票渠道看,2006年,作为当时很多单位和公商务旅客非常认可的机票购买渠道,电话购票比例占64%,占绝对领先优势,售票处和网上购票的比例分别只占14.5%和17%。2010年,网上购票(占39%)和售票处购票(占33%)分别取而代之,电话购票(占28%)比例排在了第三位。这与中、低端购票群体最经常使用“网购”行为密切相关。尤值一提的是,首次或低频率坐飞机的旅客群体往往会选择像买火车票一样的方式到售票处直接购买机票,这直接提升了售票处购票的比例。

旅客支付机票款项的方式同样呈现了大众化的特点。仅以2008年和2010年的数据比较就不难发现,尽管2010年现金支付(44.8%)还占最大比例,但与2008年(占54.4%)相比已下降了约10%,而刷卡、网上支付的比例分别由2008年的19.8%、7.3%明显上升至28.6%和13.4%。

三、大众化趋势下的浅显思考

(一)顺应趋势,确立大众化的营销战略

航空运输大众化趋势的显现是多种宏观和微观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国家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促内需、惠民生”战略指导方针的纵深、区域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航空运输的指向性需求将会猛增,地方政府的热情参与也将加快航空运输在区域间梯度转移的速度,以大众为消费主体的航空需求潜能将会不断迸发,成为民航市场新的增长点。

因此,航空运输“大众化”不仅意味着一个民航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也昭示着航空运输消费主体将逐步走出贵族化的“围墙”转型面向“普罗大众”。这亟需航空公司、机场等企业主体顺应趋势,切实思考,转变过去对航空运输过分高端化的认识偏差,确立大众化的营销战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发掘新的消费热点,把握新的营销机遇,也将有利于企业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开辟新的航空消费领域。

(二)聚焦大众,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高端旅客支撑起了中国民航业的昨天,哺育了今天,但未必足以支撑起中国民航业的明天。大众化趋势之下,一个规模大得多、构成极为复杂的大众消费群体正在崛起,他们的购买力将重新定义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毫无疑问,对于提供公众交通服务的航空公司及相关企业而言,今后最大的机遇将来自新崛起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大众群体。创新服务模式,关注高端客户管理,聚焦大众旅客需求,制定并采取差异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亦是航空公司及相关企业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①庄文武,李章萍.航空运输大众化的发展机制研究[J]. 综合运输,2010(4):62—64

②中国民用航空局.201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R].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大数据;航天遥感;战略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航天遥感和航天遥感系统

近些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 IT 领域最流行的词汇,并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出现,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从2012年3月开始,美国开始投入对大数据的研究,与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发展规划被列入科学信息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相关部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获取、存储、处理等方面展开对遥感信息技术的研究。本文以航天遥感的现状为基础,分析航天遥感系统的技术现状,得出航天遥感系统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结论,以便于迅速采集遥感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满足人们对航天遥感的需求。

遥感是为了获取远距离物体的相关资讯,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勘测,适用于面积广阔的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较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勘测过程中不需要通过物理接触,而是通过电磁波的反射以及辐射,通过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实现对物体的远距离探测,获取包含物体的遥感数据信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不等同于信息,数据承载有效的信息,在目前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事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信号,都属于遥感信息源。地物的空间信息的获取方式需要通过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来获取。

二、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适应时展需求所衍生出来的概念,顾名思义,大数据所指的数据数量十分庞大,通过传统的收集渠道不能帮助企业采集、管理有效的信息,也无法立足于时代背景,向企业提供与经营相关的策略。直到2009年,“大数据”才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以难以预计的速度进行扩散。研究大数据的目的并不是采集数据,而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处理、应用,增强数据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使用数据的功能,从而挖掘有应用价值的资讯,大数据技术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大数据时代在信息通信、海量存储等方面有利于解决航天遥感系统迅速采集信息、处理数据,本文的重点放在数据存储方面,并分析新时代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促进航天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航天遥感技术迎来的机遇

1.航天遥感技术的重要意义

航天遥感可以对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勘测,也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控。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航天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航天测绘已成为获取空间信息资源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遥感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和服务,与卫星定位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密切相关,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小卫星技术对于推动遥感、导航定位和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2.大数据时代航天遥感技术的机遇

(1)云存储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可以使用云储存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包括对数据副本进行实时更新,占有极少的硬件资源,广泛应用于亚马逊等电子商务行业中。存储虚拟化技术是云存储系统的关键所在,包括主机、基于网络、基于存储阵列三种,为了将设备的物理属性屏蔽,完成对异构存储设备的统一映射。基于主机需要使用虚拟化软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增大主机端的负载,无法拓展主机的空间。基于存储阵列需要安装虚拟控制程序,将逻辑存储单元与多个物理磁盘设备相对应,这种操作具有可以满足用户对存储性能的要求,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方说拓展性能较差,无法延伸设备的拓展性。存储虚拟技术采用基于网络的形式可以集中上述两种存储虚拟技术的优点,在满足用户对存储性能需求的同时,保持设备一定的拓展性,因此很多企业都使用基于网络的主流形式。

(2)数据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数据并非以文字的形出现,归属为非结构型的数据和文档,数据呈现半结构化的发展趋势。在云存储系统中,NOSQL数据库需要以数据增长需求为考虑因素,分析数据的实用性和可用性,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勘测各方面的需要。再进一步细化,数据库使用弱一性的特例,保证用户最后的运行个结构是类似的。一般情况下,NOSQL数据库分为四种,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储存。

四、航天遥感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

数据挖掘指的是,从海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信息的过程,是目前大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可以从遥感大数据中勘测出地表的变化规律,了解社会以及自然的变化过程。随着对地观测遥感的大数据不断出现,遥感信息语义的复杂性、数据维度语义的丰富性、传感器语义的多样性等特征使航天遥感技术对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一地物的不同粒度、时相、层次、方位观测数据即该地物在不同观测空间的投影,在实际观测过程中,遥感大数据需要考虑多分辨率、多源影像那个特有的特征表达模型,以及模型如何进行相互间的转化,从纹理、光谱、结构等低层结构出发,抽取多元特色的本征表示,建立可以跨越差异的目标特性,达成遥感数据一体化的目的。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指的是挖掘遥感大数据信息,实现遥感观察数据向知识转化的前提,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统一、语义的遥感大数据表示,为后续的数据挖掘作铺垫。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包括数据的检索、表达、理解等方面。

2.大数据时代航天遥感安全问题

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航空遥感发展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缺乏协调和规划,相关的资讯和信息无法进行资源共享,无法对行业内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利用,再上航天遥感技术的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遥感迈入产业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技术与资金的不断投入,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系统开发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五、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航天遥感技术,可以由航天、地面观测台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观测系统,提供定量、定时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完整性和机密性是航天遥感技术的重要特点,航天遥感技术涉及国家政机密,因此如何保障完整性和机密性是航天遥感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时代的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所以发展航天遥感技术的时候需要根据上述特点进行发展。面对当前的形势,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雷达卫星遥感日益受到青睐,遥感技术的监测精密度将不断提升,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

2.新时代要求航天遥感技术人才培养发展展望

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航天遥感技术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可以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应该增加与此相关的专业设立,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培养航天遥感人才需要结合大数据的知识背景进行学习,让从事航天遥感的人才跟上时展的需要,重点掌握与遥感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对航天遥感技术的人才进行培养,定向向人才灌输有关大数据遥感的知识,让学生规划在航天遥感领域的发展,为学生毕业从事航天遥感方向的工作奠定想学术基础。

3.新时代下航天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新时代背景下,数据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加上我国政策对航天遥感技术的大力支持,包括数据库、云计算在内的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应用将推动航天遥感技术的变革。航天遥感技术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各行各业进行资源的调整和整合,新时代背景下的航天遥感技术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呈现多平台共存、综合应用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展现市场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使航天遥感技术行业呈现全新的面貌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汤国安等编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国杰.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战略与决策研究,2012,6(1):647-657.

[3]乔朝飞.大数据及其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启示[J/DK].测绘通报,2013(1):107-109.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动漫产业 珠海航空 航模衍生品 航展

珠海定位为珠三角西部核心城市,对中国航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珠海航空产业园近期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之内,能够建设成为国家最具规模、最具实力、水平一流的通用飞机产业基地,能够和沈阳、西安、天津、上海并驾齐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动漫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己然被人们广泛认同。使得我国动漫产业在近几年有了迅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兴起的阶段。介于动漫产品开发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航模产品动漫平台研究视角集中于动漫产品开发策略,通过对珠海航空产业航模动漫产品开发的研究,破珠海动漫产品开发的瓶颈,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珠海航模动漫产品是珠海航展和珠海航空产业园的重要配套组成部分,也是珠海航展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航模动漫产品的设计、研发、展览、展示、研讨、交流、生产为珠海的航天城事业添砖加瓦。适用人广,带来航模动漫产品基础产业群的发展:航天人才的基础培养,航天爱好者的聚集效益,商业价值的提高。所以搭建“网络的珠海航模产品动漫平台”是立足于地方经济、立足于地方产业、也符合珠三角提出的腾龙换乌产业引导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动漫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已建立了一批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财政部专门设立了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生产、动漫素材库建设、动漫人才培养、建立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推动形成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同时,政府为创立我国原创动漫品牌和培育动漫制作人才,精心营造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动漫业近年来的发展步伐之快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现在动画的应用领域正日益拓宽,已呈现出泛动画现象。动漫技术除了应用在二维艺术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网络动画、四度立体全息影视动画等动画艺术形式外,还逐渐扩大应用到了其他不同行业及领域之中,而动漫与航模产品的结合成为年轻人新的时尚风向标,随着电玩产品的全世界的普及,人们不能再满足于广播、电视的单一娱乐方式,电脑、电玩正成为市场中的主角,电玩以其方便灵活的本质赢得了游戏迷的青睐,这更得益于游戏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带动,航模、动漫以各自的技术与行业特色都成为拥有固定人群的新兴产业。

对珠海航模动漫产品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的说明如下:1、区位优势,珠海定位为珠三角西部核心城市,珠海2年一届的航展和航空产业园的建立为航模动漫产品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市场优势,珠三角是全世界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动漫产品重要研发与设计的基地,所以在人、力、物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3、地方产业优势,珠海市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度高、在科技项目上给予扶持、在文化产业项目也是高度支持。航模产品动漫平台研究正是基于珠海市政府扶持项目提出与打造。4、市场发展趋势,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中国目前强劲的发展势头,都让大家对中国动漫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今日的中国动漫市场是个充满了希望的巨大市场,航模产品动漫研究平台正是市场的体现。

航模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衍生产品是动漫产业的“摇钱树”。动画片的发展绝对要看衍生产品。一个动漫产业,从策划到完成需要两年时间。如一部动漫片至少52集,一集13分钟,一分钟成本两三万,计算下来,前期投人在一两千万元以上。因此,动漫的盈利模式一般是大范围地低价格甚至是免费传播,以吸引客户,然后通过衍生品的销售,回收成本。在日本,动漫片可以免费播放,但是周边衍生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则可能是动漫片销售利润的10-20倍。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大面积大雾;切变线雷暴;机场警报;保障服务

0 引言

随着航班量不断增加,飞行范围逐渐扩大,空域飞行流量迅速增加[1],2012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8亿人次,比2011年增长9.5%,全国运输机场完成起降架次660.32万架次,比2011年增长10.4%,因天气原因而导致航班不正常约占总体的21.9%,相比增长1.9%,详见表1。面对有限的空域资源、飞行流量的不断增加和天气原因激增等不利因素,只有加强民航气象预报能力和改进复杂天气过程保障预警服务模式,贴近航空气象服务用户的业务需求,提升人性化服务,才能保障飞行安全,达到节能减排的成效。为此,摘选两次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和航班正常运行的灾害性天气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天气过程,分析其预报思路与保障服务。

1 桃仙机场持续性混合型大雾天气过程的预报思路

1.1 天气实况

2011年冬季,辽宁省内19个指标站同时出现大雾天气(如图1),其分布位置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蔓延。2011年11月26日21:21时-28日05:50时,沈阳桃仙机场出现大雾,持续32小时,期间最低能见度达50m,低于机场Ⅰ类精密进近能见度(800m)标准的时长占大雾天气总时长的93%,机场暂时关闭。此次大雾天气造成13架次航班返航、备降,42架次航班被取消。

1.2 环流形势

大面积、长时间的大雾天气与对流层高空、地面的环流形势关系紧密。25日,沈阳桃仙机场处于蒙古高原与日本海面高压之间的低压带中,气压梯度弱,地面风速小。26日,受到水汽输送和当日的弱降水天气过程的叠加影响,配合低层的辐合流场,桃仙机场出现大雾。27日500hPa冷平流中心位于贝加尔湖北部,沈阳桃仙机场位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控制(如图2)。850hPa以下,辽宁地区存在一支西南低空急流。850-700hPa之间弱的正散度区,促进了上升运动区与下沉运动区的界面中的逆温层的维持,有利于桃仙机场出现持续大雾天气。28日06时沈阳地区上空的偏西气流转为西北气流,随着冷空气的侵入,逆温层遭到破坏,桃仙机场大雾迅速消散。

1.3 建立大雾预报思路

1.3.1 预先6-12小时,建立大雾天气预判思路

结合高(低)空环流、地面气象要素、远处上游指标站的数据和卫星资料,预判本场是否受到上游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大雾天气,以及大雾天气类型与后续发展趋势。若趋势表现为增强则提前区域预警、制作低层重要天气预告图、启动相关预警措施。

1.3.2 预先3-6小时,建立大雾天气预警思路

根据最新的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常规观测资料和近处上游指标站的数据,结合桃仙机场倒U型地形特征,分析影响本场的大雾天气的形成原因,辨别大雾类型。判断本次大雾天气为本场辐射雾与上游平流雾相互混合而成,针对辐射雾和平流雾的生成因素与消散条件,做出准确的机场航站预报、机场警报、区域预警、短信机场重要天气警报。

1.3.3 预先1-3小时,实施大雾天气机场保障措施

针对大雾天气特点,研究本场近地面温度场变化、湿度场变化、风场变化、低空逆温层结状态、低空湍流、卫星水汽图像上黑色暗区变化与上游平流雾的综合影响,判断大雾的转折时段。向驻场各级服务部门大雾天气电话机场警报、加发着陆趋势报,并且密切关注东北区域内其他航站的实况变化,为管制部门、航空公司签派员提供更加全面的空间气象服务。

1.4 气象要素分析总结

雾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2]。通过对925hPa的相对湿度与流场分析(如图3),桃仙机场位于高湿区内,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桃仙机场受到来自渤海海面上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暖湿气流输送,暖湿空气以适当的流速来到相对冷的下垫面,相对湿度增大,水汽凝结,形成大雾,具备平流雾的生消特征。

通过925hPa高度层上的垂直速度场分析(如图4),在桃仙机场西北部存在一个强垂直运动区,其下沉气流的中心最大速率达27m/s。强下沉气流导致近地面空气增温,使得水汽呈非饱和状态,近地面相对湿度下降。下沉气流的辐散作用,可破坏低空逆温层,增大地面风速,促进低层热量与水汽交换,大气湍流运动增强,有利于大雾天气的消散。

2 桃仙机场冷涡雷暴天气过程保障服务

2.1 天气实况与环流形势

夏季沈阳桃仙机场受冷涡影响,2013年6月3日01:25时―06:15时出现雷雨天气,日降水量达28mm,达到大雨量级。沈阳市气象局当日共2份雷电黄色预警,1份雷电橙色预警。图5,沈阳桃仙机场及进近区域均处于雷电密度区域范围内,大量且密集的雷电对航路飞行与航站起降均造成严重影响。

6月1日,东亚地区上空鄂海一带为稳定的暖高压所盘踞,自贝湖方向冷空气进入东北地区,低槽东移受阻加深,切断形成冷涡。2日夜间,高空有小槽不断经过本场上空,雷暴出现在槽前,3日凌晨1时对流云团移至机场附近,云团覆盖进近区域、机场,雷雨天气持续4小时50分钟。

2.2 强对流天气过程航空气象保障服务措施

2.2.1 提前3小时,进入区域预警阶段

跟踪卫星云图中对流云团发展趋势与移动路径,计算出强对流云团未来影响区域。及时向民航气象中心区域预警、机场警报和SIGMET,检查或制作中、低层重要天气预告图,短信机场天气警报,向各级相关单位服务部门负责人通报灾害性天气演变内容和变化趋势。在必要的情况下,加强与大连、长春和哈尔滨航站的天气会商。有利于区域内部的气象情报联动性。

2.2.2 提前2-3小时,进入航路预警阶段

密切关注多普勒雷达各类数据产品和东北区域内强对流云团变化(图6)。由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图7)表明对流云团自西向东移动,覆盖区域逐步扩大,强度逐渐增强。2日,23:08时出现在桃仙机场西部116km处一号空中走廊口,移向桃仙机场。当对流云团进入50km范围内,着重分析以下对流云团:内部结构密实,边缘清晰,黄色和红色区域块状或点状分散在蓝色和绿色区域中的对流云降水回波。在高显上,呈柱状,中间为明亮的红色,垂直高度在6-7km以上的对流云团[3]。这些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极易产生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尤其是在雷暴活动区中飞行,除了云中飞行操控困难外,还会遇到强烈的颠簸、积冰、电击,阵雨和恶劣能见度,有时还会遇到冰雹、下击暴流、低空风切变。停放在地面的飞机也会遭到大风和冰雹的袭击,严重影响航路上飞机安全运行。为此,预报部门应提前向管制部门、航空公司签派员和机场现场电话机场警报,组织值班人员进行加密会商,及时加发着陆趋势报。

2.2.3 提前1小时,进入航站预警阶段

当对流云团距本场20km时,结合卫星云图、雷达产品、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和天气图,分析对流云团的后续演变趋势,根据天气变化,加发着陆趋势报。同时,向塔台通报系统发展趋势,为管制员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有助于管制员对不同雷雨天气把握。当收到管制或其他气象部门电话通报机组突遇颠簸、积冰、低空风切变等情况,详细核实信息,填写《语音方式航空器空中报告记录表》,上报民航气象中心。加密组织会商,分析原因,迅速向相关服务部门做出答复,为飞行保障工作提高准确、可靠的气象应急服务。灾害性天气过程结束后,填写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单,总结天气过程特点,为日后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奠定基础。

3 小结与探讨

3.1 对于灾害性天气预报思路与保障服务的小结

3.1.1 持续性混合型大雾预报思路小结

暖湿空气以适当的流速来到相对冷的下垫面,相对湿度增大,水汽凝结,形成大雾,具备平流雾的生消特征;干冷空气的侵入,湍流增强,逆温层遭破坏,大雾消散;倒U型地势配合低空西南急流与冬季西北风,对机场的辐散雾和平流雾的生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混合型大雾相对持续时间较长,对机场影响较为严重,总结此类天气特征有利于提高预报业务能力。

3.1.2 冷涡雷暴保障服务小结

当冷涡出现在35o~60oN,115o~145oE范围内,高空有小槽不断地经过本场上空时,会造成连续两天以上出现雷暴,雷暴出现在槽前,且持续时间达4个小时以上。长时间、大面积的对流云团对机场、进近区域、航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航班返航、备降、绕飞,飞机无法正常起飞、着陆。为此,总结保障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3.2 关于灾害性天气保障体系的探讨

3.2.1 针对于各相关服务部门的工作需求不同,类似于大雾、雷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3.2.2 相对于地方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评估系统的建设,民航气象部门的灾害性评估处置因不同部门的重视程度不一、评估方法不同这些因素,有时未能做到步调统一与协调配合,无形中影响了服务保障工作的效率。

3.2.3 发展决策气象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性天气,整理出与之配套的专项预报思路和保障服务措施。决策气象服务在机场灾害性天气应急服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4]。同时,加强预报、预警模型的综合应用与联动开发,建立东北区域机场灾害性天气决策系统,为灾害性天气影响下的飞行流量控制、飞行绕飞、返航、备降决策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航空预报和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苏艳华,李自鑫.航空气象用户需求和满意度的现状分析[J].中国民航航空,2012,35-37.

[2]顾钧禧,章基嘉,巢纪平,等.大气科学词典[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6-17.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7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the reliability of avionic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avionic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reliability design, and then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avionic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s reliabilit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ensure aviatio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reliability design.

【关键词】航空;设备;可靠性;技术

【Keywords】aviation; equipment; reliabilit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V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41-02

1 引言

随着我国整体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在航天事业上的巨大发展,在航天产业中具备极大影响的电子通信设备其可靠性越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众多的电子通信生产企业在其生产理念上,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以切实检验手段来进行产品质量保障的体系,可靠性、质量已经成为设备使用者的最重要的关注点。在此背景下,论文围绕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分三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2 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意义

2.1 是通信电子设备使用寿命的直接影响因素

首先基于航空事业其本身的特点,往往使用的周期很长,这也就要求航空电子设备具备很长的使用周期。而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便是电子通信设备使用寿命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从整体上观察,电子通信设备的设计、安装以及使用和后期的维修过程,可靠性都参与其中,因此也可以说目前在通信电子设备设计上可靠性已经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所在。

2.2 是信息时代人们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基本需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抬头,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通信设备也越发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而随着通信电子设备数量的增多,在航空事业方面对通信电子设备的选择要求也就相应提升,除了要求通信电子设备满足基本的通信功能之外,在使用感受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航空通信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是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客观要求。

3 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制造技术及制造条件的影响

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便是生产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制造技术以及制造的条件。就目前的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发展趋势进行观察,便捷化、智能化以及多功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要实现这一趋势就必须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环节,保障一个良好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存在着一部分生产厂家,在生产中并不具备完备的生产的条件,进而难以保障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质量,在可靠性方面就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3.2 恶劣天气的影响

因为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使用往往位于外界,而地球的环境十分多变,在太空更是会受到诸多的宇宙因素影响。雷电天气、雨雪天气等都会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产生一定干扰和破坏,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而这些因素便会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3 外界电磁的影响

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在使用原理上,电磁波是其最为主要的一环,但是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使用时常常会受到一些外界电磁的影响。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而这些电磁场中的电磁波所产生的辐射,便会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造成了影响。

4 保障航空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措施

4.1 不断优化、简化电子线路

不断进行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子线路的优化和简化,便可以极大化的减少外界磁场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影响。而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设计时,必须在满足基本的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功能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制造流程的优化,从而达到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子线路的简化和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元器件的使用通道设计上,可以设计为几个元器件共同使用一个通道,进而实现线路通道的减少[1];②在元器件的使用数量上,可在保障基本功能之上,通过技术创新,尽可能减少对元器件的使用数量;③在设备组成上,尽可能使用软件对硬件进行代替;④对于设备中的一些模拟电路可使用数字电路进行代替。但在整体的线路简化、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不能为了最大化的简化路线,而导致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集成电路板被过载烧坏的现象,更不能将一些成熟性不足的技术和设计方案使用到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子线路的优化和简化中。

4.2 深化低耗功率设计

目前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提升设计方面,低耗功率设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低耗功率设计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深化空间,因此在提升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方面,可以进一步对低耗功率设计进行深化。从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性能上进行观察,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正逐渐朝着高密度化以及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中元器件数量的增多以及集成电路在能耗方面的提升,进而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发热的现象越发凸显,而这一问题就可能会导致,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使用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在目前已有的低耗功率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低耗功率设计,保护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路安全,也提升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2]。

4.3 依托维修性设计提升设备可靠性

除了设计制造环节提升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之外,面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机械化工作环境和恶劣天气导致的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损坏,还需要通过维修性设计,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后期使用上提升其可靠性。具体而言,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制作人员必须保障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在故障出现后的检查和拆卸十分方便;此外对于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一些元器件必须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不能大量使用一些不再生产和使用的元器件。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整体抬头,以及通信电子设备的不断多元化和多样化,人们逐渐对通信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信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本身,也直接对通信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也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要求。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方面,制造技术及制造条件、机械化工作环境、恶劣天气、外界电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基于这些影响因素以及结合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特殊性,不断优化、简化电子线路、深化低耗功率设计、依托于维修性设计提升设备可靠性是切实有效保障航空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具体措施,值得相关企业充分合理地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航空航天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高端装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 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据统计, 1999-2009年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额逐年增加,2008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开始进入顺差状态,且顺差规模有扩大趋势;同时,年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5%,持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这表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良好的贸易态势(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如何,国内学者还未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和贸易竞争指数(TC)3个指标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各行业的贸易竞争力。

二 、 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细分领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以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数据处理的方便性和统一性,笔者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 REV.3) 对高端制造业各行业归类(见表1)。对我国高端装备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笔者选取了1999-2009年间中国高端装备的进出口数据和位于世界前4位的国家高端装备进出口有关数据进行样本分析。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贸易竞争力

(一)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共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与航空有关的工业,但只有大约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与航空直接有关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加拿大蒙特尔等。1999-2009年,我国航天航空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美国为航空航天装备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到达35.6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德国,中国航空航天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小,不到1%(见表2)。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3),1999-2009年,我国的RCA指数和TC指数都是最低的。从RCA指数分析,中国RCA值远远低于0.8,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近几年处于稳定状态,竞争力未得到提升。美国、法国、加拿大RCA值均大于1.25,且逐年增大;其中美国和法国均大于2.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加拿大和法国次之。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值小于0,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法国、加拿大和德国均大于0,美国TC指数最高,且数值接近于1,法国其次,近几年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加拿大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后处于下降趋势,2009年有所回升。德国TC指数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中国的航空航天设备贸易竞争力弱,整体发展滞后。

(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目前,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主要集群在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1999-2009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德国为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到达18.21%,其次是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为2.72%(见表4)。

表4 1999-2009年主要国家轨道交通装备的IMS年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http://unstats.省略./unsd/comtrade/网站所查数据计算所得。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5),从RCA指数分析,中国RCA指数与四大出口国相比最低,且数值小于0.8,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2004年开始有稳步上升趋势,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美国、法国、德国RCA值均大于1.2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且美国和法国近几年处于稳定状态。法国在2003年上升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加拿大RCA指数从1999年的最大值开始减小,贸易竞争力逐年减弱。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指数在2004和2005年出现正值,其余年份为负,且数值比较稳定,波动不大,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和德国TC指数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逐年增强,法国TC指数均值最大,且比较稳定。加拿大从1999年指数开始下降,随后TC指数处于负值,比较稳定。总体来说,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贸易竞争力弱,市场份额虽有增长,但贸易竞争力未得到明显提升,美国和德国贸易竞争力在增强,加拿大贸易竞争力在减弱。

(三)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世界船舶产业主要集中于韩国、日本、中国、欧盟等国家。其中,中、日、韩三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分别为8.13%、 18.74%、24.08%,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50%。欧盟船舶出口大国主要是意大利和德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分别为5.15%、4.96%,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10% (见表6)。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7),1999-2009年间,我国的RCA指数大于0.8,TC指数数值接近于1,说明我国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从RCA指数比较来看,我国在2005年之后RCA指数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大,表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开始增强。日本RCA指数均大于2.5,且数值稳定,波动不大。韩国RCA指数均大于5,远远领先于其他四国,且逐年递增。德国RCA指数小于0.8,波动加大,趋势不明显。从TC指数比较来看,日本和韩国TC指数数值均接近于1,且数值比较稳定。中国TC指数次于日本和韩国,且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意大利和德国TC指数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中国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且贸易竞争力在增强,但次于韩国和日本。

四、结论

(一)从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水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门化指数(TC)及其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端装备贸易竞争优势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而且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我国在高端装备的贸易竞争力优势将会持续保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薄弱,自有品牌少,资金短缺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结合四大子行业分析比较,目前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的贸易竞争力存在较大幅度的增长。相对而言,航空航天的贸易竞争力在近10年间都未得到有效的提高,说明我国需要加强该行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三)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高端装备主要出口亚洲的韩国、日本、北美洲的美国以及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而对非洲的国家出口量很小。

参考文献 :

[1]苏定东,徐康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0(1) .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3]毛日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