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8篇

时间:2023-08-14 09:25:20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

教育,一直都是时代的焦点,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对于一些学科教育来说,除了不断提升知识技能教育以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也让一些特殊的辅助教育体现出重要的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改变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即强化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以达到感染教育的效果,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分析探索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目教育,即如生物教育,教育的难度和知识的深度往往会让学生受到更多挫折和影响,进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正确心理的引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曹锋 单位:湖北枝江一中生物组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

一、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惯性,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原貌,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孤儿由于失去父母之后,社会大众的关爱与同情使孤儿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在人际交往中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通常,这种表现会随着孤儿年龄的增加越发明显,青春期孤儿尤甚。其表现为,在初、高中学校接受教育时,有时候明知道老师的悉心教导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但由于内心的怀疑和不安感,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言行对他人产生了负面效应时,便会感到一种扭曲的心理和满足感。

2.消极心理

消极心理,是指孤儿对待事物的一种消极反应,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独、心理压抑等等。这种病态心理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会对孤儿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失去父母,一个正常家庭的青少年突然变成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孤儿,这种生活剧变导致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极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他人接触。随着初、高中课业负担的增加,学业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持续累积,在矛盾爆发时,通常会造成对他人或孤儿自身不可逆转的悲剧。

3.脆弱心理

如今,在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的表现上,日益呈现脆弱化的态势。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孤儿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茫然感和无助感,情感上非常需要他人的关爱和依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初、高中孤儿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阶段中,如果没有办法摆脱这种依赖心理,面对多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这样心理不成熟、不健全的孤儿就很难自立自存。

4.孤僻心理

初、高中孤儿由于年龄的增长,内心的负面情感无法表达,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心理。孤僻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不愿与有正常家庭的同龄人交往,而倾向于跟自身有类似家庭背景的孤儿交往,认为其与自己同病相怜,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人的感觉,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也很差。

二、对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的疏导措施

1.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处理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最具可施行性的途径和方法。心理疏导基于孤儿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节奏而展开,针对不同孤儿的不同心理问题,将其分门别类,既可进行团体指导,又可以针对个体咨询,具有较强的可施行性。初、高中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加强对孤儿心理指导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自觉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教育教学及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初、高中孤儿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其心理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各种矛盾。心理疏导的目的就在于改变矛盾的冲突状态,促进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

2.引导孤儿换位思考

首先,由于初、高中孤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其对现实社会中所产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来引导孤儿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加孤儿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加深对自身问题的正视。比如,如果一直从家庭状况考虑问题,伴随孤儿的总会是不幸、自卑等消极心理,继而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而如果能从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养父母的角度考虑,比如得到社会关爱,与养父母建立起正常和谐的家庭生活,得到了较好的社会福利,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资源等,孤儿通常会获得幸福、满足、快乐等积极心理,这有利于他们构建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指导孤儿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对于孤儿来说,他们失去了正常的社会交往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初、高中孤儿都患有交往恐惧症,不愿意跟陌生人甚至是跟自己熟识的人交流。这一方面是缘于孤儿自身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孤儿的社会交往指导应该因人而异,在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中,实际上也是对孤儿人际交往上负面心理的疏导。

比如,我们可以帮助孤儿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克服恐惧心理,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孤儿的教育,让孤儿了解各方面的交往规范,当孤儿对于“关爱”“友爱”“情爱”等情感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把握,就很容易融入社会,进行正常人的生活。

初高中时期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在此期间,大部分青少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脆弱、心理障碍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孤儿作为社会大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防患于未然,及时纠正青春期孤儿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使初、高中孤儿可以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穆竟,王艺容,龙文静.孤儿的社会支持、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报,2011(02).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合作交流;体育运动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初中学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期,学生的各种压力很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身心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什么都看不惯,处处觉得不顺心,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郁郁寡欢、喜怒无常,个别学生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因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三)体育锻炼能调节心理压力。体育锻炼已被公认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有一些特殊的作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育锻炼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其有重要的意义,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个别对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以个人或集体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等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掌握技术的水平,合理的让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相互搭配。相互交换合作伙伴,扩大交往的范围通过体育课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该教授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5

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内容措施一、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并且高中学生大多心智不够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极易出现问题。当前,高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尤其突出。职业高中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几乎都不是其首选学校,而是由于成绩不够等因素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当他们进入职业高中后,发觉教育内容大量包含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同自己的规划差距很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觉焦虑,从而形成严重的受挫感。因此,职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

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作为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因此学习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辅导,要在知识学习的方法辅导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学习的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因此,情绪辅导十分重要。情绪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有效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社会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学生多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同学交往的方法,积极面对交往中的困惑,增强交往的能力。

(三)职业辅导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种类繁多,加拿大编制的《职业分类辞典》把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小类,499个细类,共包含7500个不同职业。选择正确的职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稳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现在就要面临自己所倾向职业的选择,因此,职业辅导在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辅导的内容包括职业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职业内容与自身特点的匹配,社会情况的了解。职业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提高对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

三、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求助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系部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再配合心理咨询室、校团委和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在心理辅导课上,老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确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具备实用价值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课,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卫生知识,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以活动引出结论,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心理辅导课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心理咨询室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有其私密性,学生大多不愿将其公开,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具备保密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心理咨询室有着舒适的环境,再配合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心理调整,达到心理平衡。

(三)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学生活动内容新颖,能够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步入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可以达到社交组织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双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达成一致,增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更多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所以,职业高中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科文汇,2007.

[2]王小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

[4]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教育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50-01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由于压力的排解不当,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中生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保证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以后的人生路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来自于父母朋友的巨大压力像一座巍峨的泰山一般重重的压在他们的肩头。过重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同学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同学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是畏手畏脚、谨小慎微;有的同学盲目自大,不把任何事情、任何人放在眼里,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有的同学碰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闭上眼睛,任由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问;有的同学焦虑抑郁,脾气暴躁,不愿与人沟通等等。作为一名老师,每当看到这种现象,总会心痛。花一般的年纪,理应像花一般绽放。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问题

当前,我国的许多教育者尚未完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要求提高成绩,提高分数,提高名次,提高升学率,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关心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们的苦闷、难题无处去诉说,只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2.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

有的学校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阻碍。在实际行动方面受到阻碍,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例如: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当前的高中学校,基本上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教授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生物教师、化学教师等等。心理健康教师的普及率较低,许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只能干着急。此外,由于生活的压力,有些老师自身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不负责任等等,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是巨大的。对于身体、智力都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环境的好坏更加重要。高中生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毫不夸张的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干净、优雅、文明的校园能悄无声息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校园里,绿草如茵,生机盎然,便容易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心理良好的发展。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垃圾遍地,黄土飞扬,那么则容易滋生暴力,危害学生,危害校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

2.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匿名调查

自学生高一入学之际,学校就应不定时的组织学生的匿名心理调查,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实行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信息不外漏,学校应在进行调查之前,对有关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向学生解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调查之后,学校应立刻召开集体会议,对所涉及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也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最后,针对这次调查会议写出具有一定建议的工作报告。

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者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也应该包含教师。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和负责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不断学习,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老师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自居,而应放低姿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以倾听的姿态出现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种种难题。当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时,他们便会喜欢听你上课,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让老师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不是一直处于站在旁边干着急的状态。

4.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教育功能

许多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我把孩子交给你了,如何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其实不然,一个品格健全的孩子的成长,所依靠的远远不会只是学校的单方面教育,还需要学生家庭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父母亲朋的影响。因此,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单单只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只有当学校与家庭保持一种良好的交流沟通,共同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由于外界压力的增大,心理负担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院校仍没有对此有足够的意识,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这非常不利于高中生思想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匿名的调查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发挥教师与家庭的作用,帮助高中生排解生活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王俊鹏.论心理辅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河南大学,2013.

[2]赵艳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改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231-234.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7

>> 浅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英语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高校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2,18.

[13]李蔚华.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企业导报,2010(11):208-209.

[14]杨晓钰主编,Gina Sebastian主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15]姚小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照《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真正建立“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从根本上改进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省里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时间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各中小学做到配备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在省培计划实施中尽可能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倾斜,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列入中小学校总体师资培训重点计划,并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