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8篇

时间:2023-08-14 09:25:33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40-02

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县域支农支企支民的主力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2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1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营业格局逐步扩展。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断创新信贷产品。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贷审流程优势明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设定涉农支小贷款考核办法,作为确定奖惩的依据。对于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给予税收等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优惠,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二是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对村镇银行支持。如在计提坏账准备,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措施,增加村镇银行资本积累;对面向农户的贷款政府给予村镇银行财政贴息支持,从而使农户自身不能承担过高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能进一步缓解。三是放宽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同时不列入存贷款比例进行监管控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四是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完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加大技术和业务支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丁忠民.村镇银行发展与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2] 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

[3] 辛本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11(5)

[4] 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5] 李蓉,许可.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2)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 制度性问题 分析探讨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28-01

一、关于村镇银行的商业性定位

村镇银行是在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其商业性定位是承担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开拓者”,其服务主体是商业银行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开发的农村、农业、农民。现实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管理人才短缺,运营方式单一,结算渠道不完善,市场定位不合理,存贷比偏高,吸存难度大,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与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同村镇银行设立初衷的“新机制”和“差异化”有较大距离。

村镇银行的功能定位。村镇银行与目前的县域银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是同质竞争关系还是差异化的互补关系,还是竞争与差异化互补两者兼备?从目前情况看,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并没有差异化功能定位,有的倒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税负差别,村镇银行目前所得税率为25%,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5%,而农信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3%。为此功能定位与政策扶持的关系必须理顺,银行规制必须明确,这样才有利公平竞争。

二、关于村镇银行的股份结构

2006年,银监会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规定有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2007年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主发起行,持股比例不低于总股本的20%,其他单一非银行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2012年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为15%。

在实际工作中,发起行希望占控股地位,能主导经营。所以,发起行在村镇银行中的持股占比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90%。发起行凭着自身的控股地位,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经营思路和金融产品“克隆”过来,这样,村镇银行就变成发起行的“分支”机构。因此,村镇银行的设立,应严格控制主发起行的持股比例。

既然村镇银行设立意图之一是向民间资本开放的金融机构,股份80%以上应由社会资本出资认缴,优先引入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优势企业和种养业大户。民营股东会按照市场化思路去经营银行,他们更了解市场,更能催发创新。而发起行应在村镇银行的规制设立、合规经营操作、风险防范,公司治理方面发挥更大更好作用。

三、关于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创新

如何实施村镇银行“质”的提升,有两条不同路程可供选择:一是传统做法,在目前专业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的条件下,要想把全国1000多家村镇银行从整体上提升素质是个难题。二是实施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主办行管理村镇银行模式,借助股权基金管理运作模式,走出“小资本小银行”的误区,在全国以省(市)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通过聚集一批高端专业人才,建立市场化委托制,对村镇银行进行全方位、高端化管理和服务。实施高端战略投资者同“本土化”民间资本组合,实现规模化连锁式为特色的村镇银行,实现银行管理模式创新。这样的村镇银行有别于农商行,农合行和农信社,从资本规模、人员素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多个层面实行改革创新,真正做到高人一筹,为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迈出坚实的一步。

四、关于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村镇银行未来发展要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城市化是未来20~30年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城市化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能使1000万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目前,城镇居民的消费是农民消费的3倍)。城市化能提供强大的投资需求,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孰能提供6.6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城市化能有效促进消费,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孰能增加5000亿元社会消费。这就是说在未来20~30年较长时间中,城镇比原来的农村无论是投资和消费是成倍甚至更大的增加,这给村镇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服务中国城镇化是村镇银行的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据此,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应提升为县域银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县域金融服务趋向多样化,改革“一县一行”的制度设计,形式“一县两行”一家农商行,一家村镇银行的竞争格局,以此配合城镇化发展,是具有创新意义之举。

参考文献:

[1] 杨照泽.村镇银行风险其策略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2] 林菲菲.我国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3] 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问题与对策,2010(1)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3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2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1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营业格局逐步扩展。

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断创新信贷产品。

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贷审流程优势明显。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

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

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

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

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 对策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

(一)有助于填补农村金融空白,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历来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并以及贷款权限的上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失,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设置大量营业网点,但其只吸收存款而极少投放贷款,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作为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村镇银行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打破垄断,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产品单一,受众面小的不利局面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唯一可以用得到的银行。村镇银行成立以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村镇银行的成立,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广大农民在选择金融服务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村镇银行的设立还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内部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改善服务质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各类民间资本健康、合理、有序发展。调动一切因素服务三农,为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由于个人和民营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入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资金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一起,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民间非法借贷的发展。使我国的农村金融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目标,服务范围难能“一心为农”

村镇银行的成立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村镇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必然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而受到整体金融环境的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村镇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也呈现“不村镇”趋势,部分村镇银行的工作中心也开始向县城倾斜,服务对象也更倾向于中小企业。

(二)吸储困难,营运资金紧张

首先,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社会认同度低,缺乏品牌价值,农村居民普遍感到陌生,更愿意将钱存在知名度更高的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少,很多村镇银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网点,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最后由于费用有限、系统落后,产品单一的因素影响,村镇银行很难吸引储户的眼球。

(三)监管力量薄弱,监管难度大

村镇银行“低门槛”特征给“严监管”要求带来了很大障碍,一方面,我国县一级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随着村镇银行数量和网点的增加,这种严峻的局面会越发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监管法规滞后,监管手段单一,而各村镇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要根据每一个村镇银行的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则更是难上加难。

(四)人才、技术、系统相对落后

由于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农村,又是新鲜事物,因此在吸引专业人才方面有着较大劣势。这导致对一些专业要求高、收益大,但同时风险也大的业务难以开展。受技术落后的影响,银行卡和贴现方面的业务也无法办理。此外,大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和账户管理系统,无法办理异地资金往来等业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一)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带着支持农村经济的帽子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应在财税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优惠,应和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样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支持农村经济有突出贡献的村镇银行则应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是优先给与财政性存款等,以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切实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监管部门要将村镇银行的支农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村镇银行业务向农业领域倾斜,大力改善支农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吸储力度

首先,村镇银行应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特点,提高社会认知度,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而且村镇银行还应积极参与到积极参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等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中来以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第二,村镇银行应积极开发更多融资渠道,如发行债券、票据等。第三,制定长远规划,逐步扩大规模,增加网点数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三)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金融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村镇银行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银行的这种高风险特性,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薪酬,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审查股东成分,建立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加强村镇银行贷款投向监督,对偏离“三农”的市场定位及时纠正。

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和市场定位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李树生.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应宜逊.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考察.浙江金融,2009(2).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5

在近6年的发展历程中,村镇银行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无重大违规案例多年。然而, 2012年12月下旬发生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湖北某行长涉嫌诈骗1.2亿元潜逃一案,让村镇银行第一次以违规案例被曝光的形式为公众所聚焦,也让监管者、投资者以及经营者三方在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等问题上拥有了更多的警惕。然而,在明确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主发起行如何对村镇银行实施有效管控至今仍处于摸索阶段,这也为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村镇银行管理模式面临问题

结合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看,监管部门在村镇银行管理模式上所提出的几类方案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管理总部、控股公司还是子银行,三种模式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希望借力于村镇银行批量化集中设立,进而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然而,从当前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实际的管理运行情况来看,监管部门在不同程度上意图施行的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管理模式不利于激发多数银行的设立意愿

现有的几类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其逻辑起点均是希望通过批量化的村镇银行设立方式来增强村镇银行的投资收益,进而激发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意愿。在此意图之下,现行管理模式的着力点在于村镇银行的增量,并将主要的希望寄托在大型商业银行之上。例如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原则上需要主发起行设立10家(含1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子银行模式更是对注册资本的起点要求达到20亿元人民币,这些标准显然不是大多数中小型商业银行能够轻易达到的。

但是,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自身净利润规模庞大,即便是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从单纯的财务回报上来看,依然是微乎其微的,激励效果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大型银行在设立村镇银行之后所面对的风险却不仅仅是经营失败而带来的财务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的难以估量的声誉损失。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现行管理模式虽然初衷在于激励发起行设立意愿,却最终效果欠佳的症结所在了。

二是当前管理模式不能解决主发起行在管理上的两难局面

从法律关系上来看,村镇银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与主发起行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母行对非全资子公司的管理并不能直接实现对其战略、决策及财务等重要事项的日常监管。也就是说主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的管控,依照公司治理的原则,只能通过委派董事来实现。但是,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最低持股比例不能低于20%。这项安排,主要是希望通过主发起行的经验来控制村镇银行可能发生的风险,实质上具有兜底的用意。在村镇银行实际运作过程中,主发起行如果粗放照搬母行模式,则易导致村镇银行管理“支行化”;如果不对村镇银行进行必要的支持和管控则与监管意图相违背,一旦发生风险更可能出现声誉损失。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主发起行往往会陷入既要充分尊重村镇银行的法人独立性,又要注重对村镇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的两难局面。而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现有的几类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并没有给予很好的答案。

三是当前管理模式难以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管理模式,是沿着规模化、批量化、短期内提高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和覆盖范围的思路行进的,希望借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设立数量,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活跃农村金融。但单纯通过村镇银行外延式的增量扩张难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其一,村镇银行的商业化属性制约了其支农功能的发挥。根据《村镇银行暂行管理办法》,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并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村镇银行实质上是以完全的商业化为其根本属性,核心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根本,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在严格的产权约束之下,参股各方,尤其是私营业主和自然人股东不可避免地会对收益和盈利情况更为关注,而扶持社区、支持“三农”等目标则属其次,长期来看,农村金融机构“脱农”趋势难以避免。据此,村镇银行近年来“增量”式推进思路并不能解决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二,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成效有待时间的检验。从主要指标上来看,村镇银行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良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一直保持贷款不良率为0的纪录。但村镇银行从2007年产生至今,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目前经济下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现状之下,村镇银行未来能否保持现有的良好态势还有待检验。同时,较之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且不具备政府的隐性担保背景,自身发展历程短暂,信誉积累普遍偏低,目前还很难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这也是决定村镇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

监管部门需改变村镇银行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村镇银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首要举措是监管部门改变村镇银行的发展思路,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摈弃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管控的形式之争,改由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提升,切实提升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控水平,防范农村金融机构历史上曾出现的各类风险。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着力于差别化制度设计,推动村镇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监管层角度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应当将着力点放在设立更多的机构之上,而是应当通过差别化的制度设计,来支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外延式扩张,而不能增强村镇银行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必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走上过去的发展老路,甚至重现危机。

差别化的制度设计应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专项扶持措施,引导村镇银行差异化发展。监管层应强化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税收优惠以及专项奖励等措施,鼓励村镇银行在业务品种和目标客群方面切实向“三农”倾斜。同时,对于“三农”业务发展良好,风险管控措施得力的村镇银行在网点设立、新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

其次,尝试探索存款保险制度。为有效地缓解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减轻村镇银行的吸储困难,监管层应加快建立针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让本身不具有吸储优势且规模偏小的村镇银行拥有存款保险制度这张“安全网”,可以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度。

最后,配套村镇银行发展的绿色通道。目前,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在开办诸多业务时所享有的“待遇”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一致的。如村镇银行在发行借记卡过程中,往往受制于村镇银行自身经验不足和后台人员数量有限的制约,导致业务开办缓慢。建议配套适宜村镇银行发展的绿色通道,强化支持指导,简化部分程序,因地制宜地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增强主发起行的参与积极性

结合目前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制度的特殊性,村镇银行的发展必然要受制于主发起行的参与积极性。如果主发起行的参与意愿不足,客观上将影响到村镇银行的发展。这一点实质上不仅存在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更体现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主发起行在设立村镇银行之后,要在村镇银行IT建设、人员培训、风险控制、资源支持、沟通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这其中包括帮助村镇银行开发先进适用的IT系统,帮助村镇银行做好流动性管理工作,帮助村镇银行培训人员等事项。然而,主发起行均是具有明显商业属性的银行机构,具有盈利的刚性约束。如果在强调尊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要求主发起行承担诸多支持义务和风险兜底责任,同时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难以预计的声誉风险,其效果恐怕是难以达到预期的。

为此,应构建多元化的正向激励机制,而不是仅仅依靠规模化、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规模效应。对于扶持有力、管控得当、发展良好的主发起行应该增加多元化的激励措施,诸如专项贷款规模上的倾斜、跨区域发展政策上的激励等,以此来增强主发起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参与积极性。

三是构建和完善并表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主发起行的管控能力

村镇银行的管控模式应遵从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目前可行的路径是率先通过构建和完善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并表管理制度体系为契机,并以此为抓手,有效提升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控能力。

根据银监会2008年下发的《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对并表范围的规定,有三类情况应纳入集团并表管理,一是集团持有50%以上股权的被投资机构;二是集团实际控制的被投资机构;三是集团拥有重大影响的被投资机构。从目前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应纳入主发起行并表管理范围。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6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村镇银行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瓶颈,尤其是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组建难度大,发展缓慢,亟须从源头上加以调整和解决。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1月,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加快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末,全国已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发放贷款5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达6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发展呈现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已组建村镇银行5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来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得到了银监部门的批准。但在组建过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二、发展村镇银行的瓶颈

(一)政策失灵: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只能实行发起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一规定,需要试点县市政府从最基层的县域开始向上逐级寻找主发起人。当前我国银行业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分支行对机构的设置缺乏审批权限。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处于试点阶段,既没有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更没有自上而下的特别指定。这样,形成部分试点县市“申请报告无处送,高层领导无法见,村镇银行无法办”的难堪局面。

(二)主体失落:路径单一>:请记住我站域名/<,一主难求。虽然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具备主发起人资格,但在欠发达地区,除农村信用社改制外,几乎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泸溪县为组建村镇银行,成立了专班,明确专人,积极寻找主发起人,从起,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协调,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但都因经济总量小、地处偏远而被拒绝。一旦找不到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致使这一惠农政策成为空中楼阁,试点县市十分失落。

(三)市场失准:低门槛,高杠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确实很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加之主发起人难找,形成了“低门槛,高杠杆”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难。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弃乡进城。按照村镇银行试点初衷,本应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据对全国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调查分析,除先期试点的六个省份外,一般机构都设在相对较发达的县市一级,乡镇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出“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县城多、乡镇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价值失离:嫌贫爱富,弃农逐工。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工业行业。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改“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建议完善村镇银行试点政策,调整规划,以地区为单元,坚持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将试点任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扩张计划进行捆绑,自上而下指定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村镇银行发起任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达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时,要求其在相应的欠发达地区发起成立一家村镇银行,以打破试点乡镇、试点县市层层向上争取无门的难堪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好社会效益。

(二)调整方式:改“发起成立”为“组建成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村镇银行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支持的是弱势区域、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应当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在部分难以找到主发起人的欠发达地区,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定县市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改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为地方财政出资组建成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而不在于谁发起。因此,不能因为找不到主发起人而影响村镇银行试点进程,进而影响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架构和惠民政策的落实。

(三)优化布局:改“抓大”为“扶弱”。根据《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布局,坚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优先原则,充分体现“扶弱”的优惠政策,力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至少设立一家村镇银行。尤其是目前处于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要设立村镇银行,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 贷款意愿 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近几年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机构出现,它的出现,使农村经济更加活跃,同时使农村金融主体原有的垄断地位发生改变。在正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缺乏金融财政供给、银行间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开设村镇银行,有效地加强了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和可获得性。但是在村镇银行近几年发展中,诸多缺陷也暴露出来――贷款模式的陈旧,网点少、覆盖面积小,社会认知度不够、认可程度低、公信度不高,缺乏吸引力等,这些缺陷的存在阻滞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本文选取村镇银行以及农户贷款需求两大研究热点,在问卷调查沭阳、如皋264户样本农户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itc模型,进行农户对村镇银行是否存在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提出利于村镇银行贷款业务拓展的建议。

二、理论分析

农户意愿借贷与否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①有无需求;②需求能否获得满足,包括贷款可获得性、贷款利率等。这两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户最终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无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存在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

为了分析影响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的因素,本文从农户以及村镇银行自身特征两方面进行考察。农户方面主要考察农户的户主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对村镇银行认知三个方向。农户的户主基本情况由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组成;家庭基本情况由现有耕地面积、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年农业收入组成;农户对村镇银行认知由农户对村镇银行便利程度认知、贷款条件认知、贷款利率认知、贷款服务认知组成。

(一)户主特征

(1)户主年龄。一般来说,当户主年龄达到一定阶段比如退休阶段,农户存在较少的资金需求以及一定的经济积累,子女是他们首先寻求资金帮助的对象,只有在子女无法或只能部分帮助资金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对外借贷。本文根据分析初步假定意愿向村镇银行借贷农户数与各年龄段人数比例呈现抛物线形状,并且开口向下。

(2)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获得学历高低可一定程度上表示其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同时增强农户对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本文根据分析初步假定伴随户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意愿向村镇银行借贷农户的比例逐步增多。

(二)家庭特征

(1)现有耕地面积。一般来说,农户现有耕地面积与农户资金需求的可能性和规模同向变动,农户现有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向越大。

(2)家庭人口结构。总体来看,家庭人口结构越大,贷款需求可能性越大,意愿向村镇银行借贷的可能性越强。

(3)家庭年农业收入。一般来说,家庭农业收入对农户向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极可能为正向影响。

(三)农户对村镇银行认知

(1)便利程度。一般来说,农户选择最优贷款银行受到银行便利程度影响,农户到村镇银行网点办理贷款业务越便利,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越强。

(2)贷款条件。各类金融机构信贷条件各有差异,人们一般会选择易满足信贷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一般来说,村镇银行信贷条件越困难,农户意愿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越小。

(3)贷款利率。一般来说,村镇银行信贷利率越低,农户意愿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越大。

(4)贷款服务。一般来说,农户对村镇银行服务满意度越高,向其贷款意向越高。

三、实证分析

(一)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logistic模型设定

(1)变量选取:因变量。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意愿可分为有明确的贷款意愿,明确没有贷款意愿两种。因此,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意愿选择是个二元离散变量。农户表示对村镇银行有明确的贷款意愿时,因变量取“1”;农户明确表示对村镇银行没有贷款意愿时,因变量取“0”;自变量。根据对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意愿的理论分析,结合相关研究和调研数据,本文研究选取农户户主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和评价三类变量。这三类变量具体选取情况如表1所示。

(2)logistic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影响农户是否有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的因素,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在二元离散随机模型中,本文选择了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特征

本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对江苏省2家村镇银行(如皋包商、沭阳东吴)所在2县(南通白蒲、沭阳扎下)的县城和所辖农区的农户所进行的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户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户的贷款意愿三个部分。

(三)贷款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研究各自变量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程度,利用Eviews7.0统计软件对调查农户的横截面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5中列出的logistic模型检验是让所有的变量进入模型中的检验,检验结果反映了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从LR统计值和统计量的收尾概率值(Prob)来看,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较为显著;从AIC、SC和HQC值来看,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其中x3、x5、x7、x8等变量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显著,而x1、x2、x4、x6、x9等变量对农户向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1)农户的户主特征。在农户的户主特征中,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情况影响均不显著。户主年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村镇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不显著,与因素分析中指出的其可能存在正向影响有一定偏差,主要原因可能为:虽然户主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会更加有创业及积极发展除农业之外产业的想法,因此更愿意借贷,以此来发展自己。

(2)农户的家庭特征。在农户的家庭特征中,现有耕地面积、家庭年农业收入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情况影响显著。家庭现有耕地面积和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情况有正向关系。在农村,农作物种植仍然是农户获得收入来源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如果农户现有耕地面积比较大,说明农户开发其耕地面积所需资金较高,因此借贷会增加。家庭年农业收入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情况有正向关系,农户家庭年农业收入越多,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的可能性越大。家庭人口数对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情况影响不显著。

(3)农户对村镇银行认知。在农户对村镇银行认知中,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情况影响显著。农户对贷款利率的认知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情况有负向关系,农户认为贷款利率越高,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小。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服务、贷款便利程度的认知对农户向村镇银行借贷意愿情况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江苏省如皋包商村镇银行及沭阳东吴村镇银行服务引入的两个县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各变量影响农户向村镇银行贷款意愿方向进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现有耕地面积(x3)、家庭年农业收入(x5)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条件的认知(x7)、对贷款利率的认知(x8)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也有显著影响。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对村镇银行在农村开展贷款业务起到一定的指引导向作用。

首先,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意愿受一些家庭特征的影响,村镇银行在对潜在客户进行发掘时不仅要做到对农户的一些家庭特征进行了解,更要做到在这些能够影响农户贷款意愿的家庭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够有效把握,从中寻找对村镇银行有利的改变。这对村镇银行高效率的客户管理模式的建立和优质新客户的发展存在指导作用。

其次,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对贷款意愿有显著影响,启发村镇银行进行贷款业务开展时努力提升贷款品质。村镇银行存在的客户流失其中一部分客户的流失,并非因为村镇银行贷款对其无吸引力,而是这部分农户认为自身家庭条件比如收入过低以至于无法满足贷款条件。虽然农村金融市场依然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主导,但是村镇银行作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殊主体,应该在贷款业务发展、贷款条件形成、贷款利率的确定等方面不断努力,争取充分开发因贷款认知偏差流失的客户。

最后,政府应积极完善支持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配套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进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壮大其资金实力,鼓励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村镇银行目前并未被纳入全国支付结算体系和存款保险体系,提高了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增加了经营成本,央行应早日解决此问题,并为其开通征信系统,允许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进行同业拆借,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行业竞争性。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建议――从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入手[J].农村经济,2009,(1).

[2]崔萍.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2008,(7).

[3]罗剑朝,赵雯.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估计[J].西部金融,2012,(3).

[4]张松灿.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

[5]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 产业化 担保人

一、村镇银行的含义及特点

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制约因素,金融服务是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农户或乡镇企业由于没有适当的抵押物,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需要资金是主要向邻里或一些民间资本贷款。另外,一些现存的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益,把农村的资金通过自身的渠道输送到城市进行投资,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建设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好新农村,需要设立适合于现阶段情况的金融组织,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村镇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在我国,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成立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既要坚持商业存在的原则,坚持盈利为目的,也要坚持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因此,无论村镇银行模式如何改变,都不能脱离“服务三农的、都要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的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与“三农”无关的项目上。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从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来看,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大,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主要建立在发展潜力比较大,但现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外界联系较少,农民对投资理财理念了解不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户或乡镇企业的收入水平有限,用于储蓄的资金较少,再加上各大商业银行在这些地区也有网点,且认知度较高,更多人愿意把钱存入这些金融机构。这样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对村镇银行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村镇银行本身资本有限,正常运转面临较大风险。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不高,一般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资本实力薄弱,对于农村的贷款显得力不从心。而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农户收入水平低,缺少适当的抵押品,信用意识不高,导致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再加上,村镇银行由于自身网络建设不全,导致一些金融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村镇银行面临困境,制约其发展。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可能在某一地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地区的农户或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国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有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等,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要在现存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显得比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主要有:

第一,正确定位市场,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村镇银行应根据其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与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农户和乡镇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

第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村镇银行应立足于服务“三农”这个目标来开展业务,建立起取信于民的企业文化,让农户信任村镇银行,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建立起为愿意为贫困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合地方特色的信贷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训练,培养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到银行的发展事业中,消除经营过程中的面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各种媒体来宣传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和特点,介绍政府关于村镇银行的有政策,让老百姓对村镇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村镇银行应给农户或小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形成自己的品牌,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以消除老百姓心中的疑虑,为其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虽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很多的研究,但大多探讨的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而实际上村镇银行的发展正在逐步偏离“服务三农”的初衷,就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老百姓对于这样一个新型的金融机构认识不够,不愿把款存入存村镇银行,或者是抱着将来要从村镇银行贷款的态度,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如果将来由于不满足条件而没有从村镇银行取得贷款,那么农户宁愿把钱存入其它声誉较好或规模较大的银行,使得村镇银行的生存就面临困难,又不得不投资一些“非三农”的项目,使得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产生怀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最终村镇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并无什么不同,起着“抽水机”的功能,即从农村抽取储蓄存款用于投资其它建设项目,这样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并无帮助。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探索

如何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社会认知度,得到农户的认可,并非只做媒体宣传和提供态度良好的服务就能办到的。只有村镇村行能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贡献,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突出自己的特点,其地位和认知度才会上升,远比宣传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呢?

首先,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润最大化的大规模生产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条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以解决这个矛盾。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规模化经营,即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增加收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使得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工作,农村的土地如何处理呢?一是丢荒,二是租给愿意规模化经营的个体或组织,这样不仅土地没有荒芜,每年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因此,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但是现阶段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很多愿意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或组织,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包土地。而对于这些农户或组织,并不像企业那样,有详细的项目计划,所以很难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只能凭自身有限的资金租种较少的土地,基本上达不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如果村镇银行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给这些愿意或计划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或组织提供贷款,那么会真正实现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也可以增加自身的盈利。这是一个待开发的需要去培育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顺利发展,那么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将无其它金融机构可以相比。

其次,来分析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式。

第一,村镇银行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帮助,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其一年的气候等进行综合的了解,对农户规模化经营取得的收益进行大致的评估。

第二,地方政府出面作为贷款者的担保人,以减少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因为地方政府在当地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而且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在经营过程中给以指导,以保证规模化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村镇银行根据规模化经营的预期收入,第一年谨慎贷给一定数量的资金,解决规模化经营中面临的资金困难,并要求贷款者在申请贷款时,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担保,所贷资金要用于合同规定的用途,每次使用资金时,银行才将其相应资金汇入其账户。银行委托地方政府对贷款者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第一年规模化经营取得成果后,第二年的贷款可以根据第一年的经验适当增加或减少金额。

第四,对于贷款的收回,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在农产品销售完后一定时间内,按合同约定先还一部分本金和利息,也可以选择全部还款。规模生产的农户或组织也可以和采购商签订合同,收取部分定金用于提前还贷,以增加村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每年贷款都应重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核。

第五,明确借贷双方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监督、指导、担保的作用,规模化经营顺利展开后,农户或组织可以向乡镇企业转型,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样可以逐步减少贷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负担。转型为有实力的企业后,又可以担保其他个人或组织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培育出一个新的市场。

只要这个模式能发展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这个市场由村镇银行培育出来,在以后的发展中,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认可度比一般金融机构更高,农户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转型后的企业作为担保人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这样就愿意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只要得到农户的认可,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不会面临现阶段的困难局面。

最后,这个模式要成功运作,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只有这样农村的土地才有实现长期稳定的规模化经营的基础。第二,在试点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点,指导农户或组织的规模化经营,且愿意作为他们的贷款担保人。

综上所述,在我国,村镇银行要实现服务“三农”的初衷,不应仅仅停留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生存的市场空间,而是应该去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培育和发展的新的市场,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舒.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金融纵横. 2010(10).

[2]朱海城.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3]柴瑞娟.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构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4).

[4]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4).

[5]王光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6).

[6]邹力宏,姚滢 .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