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8篇

时间:2023-08-17 15:55:25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1

SWOT分析模型的最大长处是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并迅速对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SWOT分析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计算资源,只需要一些必需的数据,就可以迅速而部分有效地完成SWOT分析。AHP分析法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和准确性,将SWOT分析方法和AHP法结合起来可系统评估决策过程中各元素的优先权,从而增强SWOT分析法在战略决策中的能力。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4.4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升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水平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2

一、农地整理对农户固定资本投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农业生产性投入是农户为了获得生产经营利润或满足家庭消费将劳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于农地之上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土地要素投入(包括自家承包地和转入土地);劳力要素投入(包括自家劳力和雇佣劳力);资本要素投入(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其中固定资本投入主要包括农业机械、生产性用房、传统农具等[11]。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投入占了农户固定资本投入的主要部分,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行为。借鉴有关文献关于农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的计量模型,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情况,建如下计量经济学模型。(l)模型的假设条件。①农户以单个劳动力为基础,其行为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②农户生产目标是追求农业利润最大化;③不考虑技术条件的变化,不考虑风险因素;④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对农地面积没有影响,只对农地质量产生影响。(2)模型的说明。由于农户生产目标是追求农业利润最大化,所以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模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劳力、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投入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其没有影响。然而,土地是不动产,土地要素的价格要受到耕作地块质量的影响。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农地平整度、道路通达度、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即农地综合质量提升了,随即农地价格发生变化。因此,农地整理项目区农地价格的变化,就是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结果。农地价格的变化对农户固定资本投入的影响,实际上就反映了农地整理对农户固定资本投入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在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农户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投入量受农产品市场价格、劳动力要素市场价格、流动资本要素市场价格、固定资本要素市场价格、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资源禀赋和农地整理的影响。

二、农地整理对农户使用农业机械行为的实证分析

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数据资料来源于课题组2010年12月在湖北省一些农地整理项目区域进行的问卷调查。湖北省是全国农地整理开展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农地整理项目较多、成效较好的省份。武汉市和鄂州市是全省第一批实施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地区,研究选择鄂州市鄂城区的杜山镇和长港镇、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作为样本调查区域。这几个调查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毗邻,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相似,地貌上都属平原,是湖北省东南部的粮食主产区,种植结构相似,以水稻种植为主,大部分区域已经实施了农地整理项目。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即在实施农地整理项目区域内随机选取3~4个乡镇,在选取的乡镇中按当地农地整理项目分布区域选择相应的行政村与农户进行访谈式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其中武汉市63份,鄂州市122份。

2.农地整理对农户使用农业机械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1)变量选择。选取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作为农户生产固定资本投入的表征,故选择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投入规模作为因变量。由于调查区域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方式主要是租赁农机,所以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投入规模用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机械租赁费用来表示。在参考上述理论分析结果和相关研究成果[12-16],以及调查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了分析影响农户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投入规模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向,选取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经济状况、市场情况、农地整理变量等五大类变量。农户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户主年龄和户主学习年限。户主是农户家庭的代表,是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的主要决策人。户主的年龄和学习年限能反映农户家庭的劳动力素质和农户接受先进生产技术的能力。资源禀赋变量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务农劳力比例和承包的耕地经营规模。农户家庭务农劳力比例反映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家庭承包耕地规模主要表征农户的土地要素投入量。经济状况变量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的农业总收入和非农收入比例,用此来表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和兼业化程度。市场状况变量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各投入要素的价格。根据调查区域耕地作物种植情况,选用稻谷的市场价格表征农产品市场价格。被雇务农劳动力价格用来表征劳力投入要素的价格。由于调查区域农地流转比例不高,耕地价格无法得到,故农地整理变量主要用农户对农地整理的认同程度、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意愿和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满意程度来表示。

(2)模型选择。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差异较大,呈典型的正偏态分布。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概率P值(0.00)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零假设[15],即农户单位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数据的总体分布不属于正态分布,未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因此,需要对变量观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化。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概率分布检验,得到P-P正态分布概率图。如果处理过的观测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则图中数据各点应近似为一条直线。农户单位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概率分布如图1。图1-a中的数据点与第一象限的对角线基本重合,图1-b的数据点随机分散在0横线附近,说明转换后的数据有较好的正态分布性[15,16]。另外对自变量观测数据点个体差异较大的变量(X5、X7、X8)也进行自然对数转化。

(3)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利用上述回归模型,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区域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筛选出对农户农业机械租赁金额影响较大的因素,结果见表2。首先,对方程进行拟合度检验。调整判断系数adjusted-R2是解释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变异在因变量变异中所占的比率。表2中adjusted-R2系数为0.650,因此模型拟合优度满足计量需要,可以很好的解释因变量的情况。其次,进行F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78,P值为0.001,小于0.05,显示因变量与模型筛选出的各自变量整体关系显著,可以用选择的模型来表示因变量与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4)结果分析。农户对农地整理的认同程度对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租赁金额有正向影响,其伴随概率P为0.013,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的认同程度越高,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规模就越大。农户对农地整理的认同程度主要反映农户对土地整理这一惠农政策所持的态度,会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行为。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意愿对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有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其伴随概率为0.324。在农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公众参与可以使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更易于被当地农户所接受,能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也可以更好地监督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维护公众利益。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也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伴随概率P为0.076,达到了10%的显著水平。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满意程度高低反映了农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的好坏。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满意程度越高,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规模越强。此外,对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还有户主年龄、农户家庭耕地经营规模和家庭农业总收入。户主年龄、农户家庭耕地经营规模和家庭农业总收入对农户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租赁金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的年龄反映了农户家庭劳动力的素质,较年长的农户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较差,倾向于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侧重于使用劳力。家庭耕地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从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考虑到全部租赁农业机械的成本较大,会选择购买一部分的农业机械来减少农业机械租赁成本,因而农户家庭耕地规模越大,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机械租赁金额反而较小。家庭农业总收入反映了农户家庭农业资本富余情况,农业总收入越大,农户农业机械的购买力越强。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会促使家庭资本较富余的农户选择购买农业机械并向其他农户提供农机租赁服务[17]。

三、结论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3

一、总论3

(一)项目建设内容3

(二)项目建设方案3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3

(四)项目效益分析3

二、项目背景3

(一)北赵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3

(二)市场预测4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一)必要性分析4

(二)可行性分析5

四、项目实施方案6

(一)组织方案6

(二)实施方案6

五、效益分析6

六、结论7

一、总论

(一)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红星镇北赵村冷库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北赵村红星屯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50平方米冷库,占地1500平方米。

(二)项目建设方案

设备方案:本项目所需设备及技术方面主要在市场引进。

生产技术方案:通过建冷库延长赤松茸(大球盖菇)储存时间,反季节销售,增加收入。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资金规模和筹资方式:扶贫资金50万元

(四)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带动≥21户,贫困户年均户增收1000元以上,持续带动5年。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就业岗位,扩大村民致富途径;壮大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项目建成后,可拉动生产、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项目背景

(一)北赵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北赵村位于阿城区东23公里处;红星镇以东9公里处,属于潜山区,东邻宾县宾州镇,;南面比邻金龙山镇吉兴村,北与蜚克图镇隔一道岭,幅员面积50.1平方公里,下辖12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共有1106户,人口4516人。耕地面积15786.98亩,林地面积51962亩。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4元。

近年来,在阿城区委区政府、红星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计划,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一项战略性决策。

我村当年亩产3100斤,分为3等,平均预计出售5元,亩收入15500元,减去成本收入14000元,亩纯收入1500元。30亩年纯收入合计45000元。新鲜赤松茸市场需求很大,但时令性也很强。因此需要建设冷库储存,才能持续保证对市场的供应。

目前,红星镇没有一家冷库,产出的赤松茸需要及时运往外地,在装车、运输、卸车的过程中会对赤松茸质量造成一定损伤,给农户造成资金损失,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建造冷库势在必行,可实现延长赤松茸储存时间,反季节销售,达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市场预测

赤松茸储藏和绿色蔬菜产业一旦进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和高科技组装、高效运行的轨道,标志着蔬菜品种将向跨季节、超时令、精细化拓展,积极带动我村农业科学种植、科学经营、效益显著提升,也展示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追求效益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今后五年内,力争达到新建冷库≥150平方米;新增产业数量≥1个;建设特色产业基地≥1个;受益贫困户数≥21户;贫困户满意度≥100%的绩效目标,为我村农业结构调整,村民稳定持续增收闯出一条新路。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收入、带动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新鲜赤松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质量和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全年均衡供应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赤松茸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有力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稳定增收,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脱贫的美好愿望。

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北赵村冷库建设项目正是实施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可有力带动赤松茸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好办法。

3. 实现农产品反季节销售的有力保障,农产品反季节销售主要以冷藏保鲜为主,将赤松茸通过预冷、加工、贮存和冷藏运输,有效地保持其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保质保鲜,延长保存期的目的,达到调剂淡、旺季市场的需求并减少生活与销售过程中的经济损耗的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 投资软硬环境优良

北赵村区位优势好,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丰富,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完善,生产的赤松茸产量高,品质好,加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好政策,投资环境宽松。

2. 现有市场基础好,货源充足

北赵村生产的赤松茸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预计2020年,赤松茸产量产值可较今年翻一番。北赵村村民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赤松茸在省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

四、项目实施方案

(一)组织方案

1. 冷库建成后,由北赵村对全村范围内的赤松茸种植户进行统一动员,加强市场调研,重点与贫困户签定销售合同,扩大贫困户赤松茸种植面积,保证贫困户的赤松茸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

2.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市场进行科学调节,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农户可以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灵活交易。

3. 以“方便”、“灵活”为原则,逐步壮大规模实力。

(二)实施方案

1. 项目构成:项目主要由土建(库体)、保温、制冷、水电安装及附属设备构成。

2. 技术设备、所采用技术和工艺方案选择:冷库的关键技术在于制冷和保温,制冷的工艺技术拟采用环保的氟利昂制冷技术,采用24砖墙,聚氨酯喷涂为主框驾结构。设备采用可靠性高,技术比较成熟,使用维修方便,售后服务好,值得信赖的厂家产品。

3. 所需资金:前期包括房屋的建设和制冷设备的采购和安装等,初步估算总造价为50万元。

五、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我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让贫困户脱贫具有促进作用。

我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项目建成后,预计受益对象为北赵村村民1106户4516人,贫困21户53人;红星镇5250户15217人。

项目的实施后,可以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销售,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安置我村贫困户人员劳动,增加贫困户收入,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业增资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增收。项目实施既可有效满足市场对新鲜赤松茸的需要,又能够辐射带动我村发展种植业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此外,项目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六、结论

1. 本项目符合国家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调整。

2. 可以解决赤松茸储存问题,实现农产品反季节销售,实现产品就近交易,节约成本,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4

[摘 要]设施蔬菜的发展是我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重点,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宁夏冬季蔬菜种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农残超标等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使不少消费者对设施蔬菜产生了恐惧心理。本文通过问卷形式对银川消费者在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通过问卷统计结果分析消费者对银川市设施蔬菜的认知、质量安全问题的态度及相应的购买行为。

[关键词]设施蔬菜;质量安全;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70-02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作为整个食物链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不仅是食品污染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易受到污染的薄弱环节。设施蔬菜作为农产品的一个部分,其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很多生产者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不得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这些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造成了食用农产品中污染物残留超标,导致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产者的最终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导致设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基于该背景,本文通过对宁夏银川市蔬菜消费者的调查,试图获知银川市消费者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认知状况、态度、安全认证蔬菜的购买行为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研究数据获取方法

调查问卷初稿在参阅大量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消费者对设施蔬菜的购买行为及需求状况、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的质量安全认知、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品牌认知程度以及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四个主要方面。本研究样本按照不同业态的设施蔬菜购买场所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根据从事设施蔬菜经营的资深业内人士估计,普通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比为4∶6。个体经营的菜店及新兴的蔬菜直销店按普通超市对待。在实际调研中,按该比例确定不同形态购买场所抽样样本的大小。因此,计划发放的调查问卷200份分布在普通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数量分别为80份和120份。

样本容量及抽样方法确定后,采用正式问卷对银川市三区(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的设施蔬菜购买者直接进行调查,收集原始数据。按研究需要选定具体设施蔬菜购买场所,于不同的时间段在购买场所入口处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刚完成设施蔬菜购买的城市居民。按计划,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的比例为70%。从回收有效问卷的数量角度分析,在普通超市回收有效问卷62份,占所有回收问卷的比例为44.28%;在农贸市场回收有效问卷78份,占所有回收问卷的比例为55.72%。基本维持了原分配比例。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川市三区(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的被调查者中女性消费者为大多数,占67.98%;家庭人口为3~4人者居多,占67.5%;由于此次调查对象中中青年消费者基本上各占一半,所以未婚与已婚消费者基本持平,分别占47.9%、52.1%;同时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0名银川消费者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到了74.3%,而且职业为公务员、工人等身份者占到了72.1%,从侧面反映出银川市的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从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所占比例为78.6%,这说明银川市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改善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任务还很艰巨。从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样本呈正态分布,选收的样本都较有代表性。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消费者对设施蔬菜标准化认识状况分析

(1)根据调查数据可得出,只有15%的消费者知道设施蔬菜的标准区分,23.6%的明确不知道设施蔬菜的标准,而61.4%的消费者不是很清楚。这组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银川消费者大部分并不了解设施蔬菜的标准。在调查的消费者中有32.1%在超市购买蔬菜,54.3%的消费者在菜市场或个体蔬菜店购买。由于超市中对于设施蔬菜的标准通常会通过标签等方式告知消费者,而菜市场或个体蔬菜店对于设施蔬菜标准的区分还很混乱,导致了大部分在这里购买蔬菜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设施蔬菜的标准化。消费者主动去获取的相关方面的知识是很少的,多从卖方获得信息,而政府和企业方面也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或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没有落到实处。

(2)对于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区分标准,有17.1%的人知道,21.4%的消费者明确不知道,78.6%不清楚。

(3)不论是知道设施标准的消费者,还是在我们的告知下了解设施蔬菜标准的消费者,有3.6%非常相信市场“三种蔬菜的分级标准能确实执行”,35%的消费者有点相信,48.6%的消费者基本不信,12.9%的消费者完全不信。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市场上蔬菜的销售还是缺乏信心的,对政府监管与检验不信任。

2.2 消费者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态度

(1)对于“购买农残超标的设施蔬菜”,53.6%非常担心,38.2%有点担心,7.1%不会因为担心而影响购买蔬菜。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消费者非常在乎蔬菜质量安全,并且对现在农残超标有一定的认同。

(2)“只要安全蔬菜的质量能保证”,38.6%的消费者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13.6%不能接受较高的价格,47.8%的消费者不能确定。被测群体收入在1000元下的消费者占38.6%,在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占61.4%,也就是说在仅能保证基本生活的消费者没有办法接受较高的蔬菜价格即使质量可以保证。这也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劣质农产品还能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大批低收入者的存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没能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趁乱通过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3)“对经过检测合格的安全蔬菜价格可以增加的比例”,68.6%可以接受增加10%以下的价格,22.9%可以接受价格增加10%~20%,少数人可以接受20%以上的价格增加幅度。对于价格的增长绝大多数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还是10%以下,这也和宁夏居民整体收入不高有关系。

(4)择购买蔬菜时,判断蔬菜是否安全的指标从重到轻依次为:新鲜程度、安全认证标示(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等)、生产日期、产品的产地、价格、产品品牌、农药残留度、卖方信誉。其中新鲜程度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指标。消费者在购买蔬菜过程中,最直观且最易于识别的指标也是新鲜程度,在菜市场等销售场所,蔬菜缺乏认证、生产日期、产地等标志,消费也只好从新鲜程度上来选择购买蔬菜。这方面也说明了市场缺乏规范性与制度的约束,导致鱼龙混杂,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5)在对“设施蔬菜在进入市场前是否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的问题中,有81.2%的消费者认为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17.1%的消费者认为不需要质量检测,12.9%的消费者不清楚是不是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清醒且明确的认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在这81.2%的消费者中又有49%认为需要每批都需要进行检测,51%认为进行市场进行抽检就可以,不需要每批都检测。

2.3 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对本次设计银川地区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相关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银川市设施蔬菜的销售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消费者多数并不清楚设施蔬菜的标准划分,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第二,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的质量安全尤为堪忧,说明蔬菜市场检测标准不健全,检测力度不够,管理还不够严格。

3 建 议

3.1 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完善设施蔬菜质量检测站的建设,强化设施蔬菜集中产区环境监测、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监测的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质量安全认证。要着力创建生产者、经营者信用体系,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行质量安全的可追溯,通过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推进产品年检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测,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2 规范蔬菜市场,及标准认证

政府在大力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的同时,还应着力规范蔬菜标准化认证,并规范市场,明确区分不同标准的设施蔬菜。

3.3 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

强化生产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净化设施蔬菜产地环境,使生产过程远离污染,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尤其化肥与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

3.4 宣传设施蔬菜标准划分与质量安全标准

政府通过一些宣传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设施蔬菜不同认证标准,以及质量安全识别,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不同标准蔬菜。

3.5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设施蔬菜

国际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果变化趋势表明,绿色、有机农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快速上升,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纯净和健康的主题。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出口,一是迎合国际市场消费趋势,二是发挥我国现有资源优势,三是解决了现有设施蔬菜质量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田宁,黄越,李丽娟.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行为研究——宁夏银川市部分消费群体调查与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1(3):80-83.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协调建设

农民消费不足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现实,这一方面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即需求方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农村商品流动能力弱及相关设施不到位即供给不充分。2014年3月17日,我国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划指出,要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在农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今自由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将三者进行协调建设,使其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还能实现更多社会价值。

一、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及农村超市的定义及作用

(一)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集贸市场是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以集市贸易为交易形式的各类市场统称。

集贸市场是村镇地区商品交换的最主要场所,对村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1)促进地区商品流通,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集贸市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地区内商品流通,也促使农民根据市场供需状况预测各产品未来销售前景,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机制下优化。(2)提高地区农民素质及生产经营能力。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使得农民更具生产积极性,同时不断完善经营理念,提升自身整体素质。(3)促进商品化的实现,带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二)村镇批发市场

目前,村镇批发市场以农产品批发为主,主要经营粮油、蔬菜、瓜果、畜产品、水产品、调味品等,是一个现货集中批量交易的场所。

村镇批发市场较集贸市场向外辐射能力更强、更具专业化和规模化、市场体制更完善,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形成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村镇批发市场多为产地市场,对进一步推动地区生产专业化、向上联接城市向下联接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超市

超市的商品品种丰富、质量可靠、价格合理。随着超市购物在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超市也有了较快发展。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镇中心基本有大型超市,经济相对较落后的村镇辐射地区也有较大的进步,原来的小商店、农家店逐渐被改造为相对正规的小超市。农村超市的发展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可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对村镇地区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多层次的,三者协调发展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使作用最大化。

二、集贸市场、村镇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的突出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发展中逐渐显现的各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一)少规划,市场用地不合理

当前我国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多为自发形成,缺少政府指导和规划。在一些地区,农户自搭帐篷依马路经营,一方面增加道路拥挤、阻碍交通,破坏村镇形象,另一方面未形成产品分类区,交易效率低。依马路经营存在安全隐患,场所具有不稳定性。此外,自发形成的市场未充分考虑商品流向、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场辐射范围等要素,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布点具有盲目性。

(二)少投入,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一直重视农村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财政普遍较为紧张的村镇政府而言,投入到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建设上的资金有限,靠市场自由发展的后果是:许多市场无公厕、无排水、无停车点、无消防设施等,有些甚至连摊位设计也十分简陋,下雨天只能撑伞经营。基础设施落后带来卫生问题、安全问题,阻碍发展。

(三)少管理,产品 质量低下,交易行为不规范

产品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集贸、批发市场的副食品以及超市经营的部分商品。“三无”产品、过期产品等类似情况的发生给农民生活带来威胁。一些商家存在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管理不到位导致这些情况没有及时改善。此外,农村超市还存在产品种类过少的情况。

综上,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的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发展,两者无明显区分。农村超市存在的产品质量低下、种类不足问题也影响了其补充作用的发挥。

三、集贸市场、村镇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的现状及目标分析

在分析完突出问题后,以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分析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现状,并列出目标状态的功能效用。

综上,现状与目标存在差距。协调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存在的问题,更能产生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各自功效,形成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

四、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协调建设的方法

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弊端已显现,市场失灵处可以考虑政府调控,比如:规划选址、规模预测、配套设施。

(一)规划选址

选址要遵循统筹兼顾原则。既要考虑自然环境又要考虑社会环境,既要考虑村镇居民又要考虑村镇辐射范围内的农民。

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及大中型超市一般建立在村镇,小型超市则遍布村镇及其辐射地区。村镇批发市场多为产地批发市场,占地规模相对较大,存在外地人过来购买或销往外地的需要,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选址需避开人流量较大的村镇中心,偏向村镇且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可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批发市场和消费者作为联结点,和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在网络中选择最适合的点。集贸市场与超市则相反,两者主要服务于地区内农民,农民日常购物方便最重要,因此,选址应着重考虑交通条件、客流量、集客源、周边安全情况等。此外,选址时还需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规划。对距离村镇较远、相对贫穷的地方可以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农民经营小超市。

(二)规模预测

先从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说起,大多数村镇为小型批发市场,且多为批零兼营。经营的多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水产品或规模化产品,因此,批发市场的规模应主要依据这些产品的产量,再考虑仓库、停车点等。农村超市规模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数、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而对于集贸市场,我国行业标准《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里对集贸市场的规模、设计等进行了总结和规定:根据相关数据计算人均市场用地指标、平集日入集人次、平集日高峰系数,再得出集贸市场用地面积。需特别提出的是,在建设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时,要注意两者的功能区分。

(三)设计与配套设施

村镇中心的大中型超市一般在建筑内部。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最好设在建筑内,采用柜台或店铺形式,设固定摊位。三者设计均需划分功能区,集贸市场应注重综合,批发市场则应注重专业化,超市还应考虑当地人偏好。基本配套设施如水、电、通讯、停车场、消防、垃圾站、公厕、仓储、卫生防疫站、服务管理中心等也需配备齐全。批发市场与超市还需考虑物流问题,是否建立包装及物流配送点应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对于建设的其他建议

在上文分析三者存在的问题、现状及目标、建设方法后,拟提出一些建议。

1. 政府加大投入

目前,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在大多数村镇地区发展不良与政府有一定关系。建设市场涉及市场规划、市场用地、建设资金等,投入较大,且经济回收期较长,社会资金往往不愿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提供相关扶持,比如:对经营者进行补贴、贷款贴息等,或者直接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市场建立的审核要更严格,规划详实、论证充足的才能批准建设,同时,对市场准入者的审核也要更严格,尤其是批发市场,需提高准入门槛。

2. 促使经营者文明经营,提高经营水平

自觉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是经营业主应遵从的基本理念。市场内可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市场运营准则,加强经营道德教育,约束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还可以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文明经营者(包括诚信经营、环保经营)给予奖励,相反,对不文明经营者予以惩罚。

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对经营水平要求较高的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够规范,抵御风险能力也低。因此,要提高经营者经营水平,可以鼓励其参加相关培训,对业绩佳者予以奖励。

3.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管理工作

市场良好健康的运营光靠自身是不够的,还需政策与法律支持、当地政府支持。大多数地区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一些法规没有出台,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制定和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管理的法规对于三者的良性发展十分必要。此外,还需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在行动上督促业主主动承担相关市场设施维护、升级改造、卫生、治安、消防等责任,切实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明确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打击不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辉,乔忠.村镇集贸市场区域布局及其优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07).

[2]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0(02).

[3]陈宝峰,任金政,杜浦.村镇集贸市场选址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2).

[4]余金凤.关于发展农村超市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7(10).

[5]李伟.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城市农贸市场;共性问题;建设对策

一、前言

城市农贸市场作为重要的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是城市居民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主要场所。我国城市农贸市场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食品质量、购物环境、服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农贸市场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的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对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商务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农贸市场建设验收规范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农贸市场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情况

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城区农贸市场为例,通过对地方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农贸市场管理者、农贸市场经营户、城市居民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研、深入访谈。对41家农贸市场发放41份管理者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1份,有效收回率100%;通过对农贸市场经营户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53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07份,有效收回率93.9%;通过对农贸市场消费者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9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收回率95.1%。

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共有41家农贸市场正在运营,其中清河区10家,清浦区11家,淮阴区4家,淮安区11家,开发区5家。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性质的有9家,占22.0%;集体性质的有9家,占22.0%,私有性质的有23家,占56.0%。从摊位结构看,7654个固定摊位中:肉品摊位570个,493家经营户;蔬菜摊位2806个,1858家经营户;水产品摊位530个,385家经营户。

三、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关于农贸市场选址的合理性,国内学者尹元元(2009)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数量少、布局规划不合理;李卫兵(2008)分析了桂林农贸市场规划滞后、布局及结构不尽合理;马超益(2010)分析了南宁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根据淮安农贸市场问卷统计显示:只有43.4%的农贸市场经营户对农贸市场选址合理性表示满意,只有51.5%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交通便利性表示满意,现有的农贸市场布局已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其原因在于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原有的与旧城区相配套的农贸市场格局已被打破。一方面,新建社区缺失农贸市场这样的配套生活设施,导致老百姓购买生鲜农产品极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于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周边的原有居民拆迁,消费者较以前大为减少,农贸市场空摊率高,致使部分农贸市场无法正常运营,改行或搬迁,形成了老百姓买菜难、农贸市场卖菜难的局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城市农贸市场缺乏整体规划,出现部分农贸市场相距百米的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2.设施不完善,难以达标。马云甫(2005)分析了传统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不尽人意,存在安全隐患;金玉姬(2013)分析了磐石市农贸市场基础设施简陋、发展严重滞后;刘智超(2013)分析了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存在诸如露天式、摊位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根据淮安农贸市场问卷统计显示:只有31.3%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给排水设施满意,只有30.3%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卫生环境满意,只有42.9%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通风满意,有73.3%的经营户和有83.6%的消费者认为现有的淮安农贸市场需要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的两大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经营户对淮安市农贸市场现有硬件设施不满意。有34家农贸市场停车场面积低于1000平方米,有些农贸市场甚至没有停车场,出现农贸市场外停车乱占道的现象,加剧了农贸市场周边道路的阻塞。

3.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与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易造成安全隐患。李丹(2013)分析了内蒙古农贸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负面效应严重;王艾青(2014)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常德市农贸市场监管组织不统一。农贸市场的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政府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对农贸市场的开办缺少准入机制,对农贸市场的具体运营缺乏有效监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即时掌握农贸市场运行状况。政府职能部门应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对农贸市场进行统一归口管理,迅速解决农贸市场遗留问题,健全管理农贸市场的运行机制,做到对农贸市场管理有序。对自发形成的马路、露天农贸市场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对农贸市场周边的路摊应该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保护农贸市场经营户的利益,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过对淮安农贸市场消费者问卷调查,有83.3%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源头安全性非常关注;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满意的影响因素,顾建华(2014)通过因子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服务因子、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因子、农贸市场商品质量因子显著关注。通过调研显示: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极不规范,部分农贸市场的内部布局不合理,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对入市商品索证、入市经销商索证、不合格产品处理等进货管理,各农贸市场的要求不一,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部分农贸市场台账也不齐全,可追溯性差,易造成农产品安全隐患。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农贸市场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提高农贸市场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贸市场管理者、经营户的行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经营户的计算机信息化操作技能。

四、农贸市场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突显农贸市场公益性质,切实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政策性投入。农贸市场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贸市场是鲜活农产品重要的零售终端,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有60.8%的消费者每天都进入城市农贸市场消费,农贸市场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好城市农贸市场不但可提高地方城市的品位,而且可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城市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城市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现实情况看,农贸市场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投入大、回报慢、效益低,单靠市场机制内在作用对农贸市场建设配置资金的纯市场化模式难以突破当前城市农贸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建设资金颈瓶的制约。建议地方政府将农贸市场列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投资范畴,每年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基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农贸市场与城市开发、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国有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彰显其民生公益性地位和主渠道作用,国有农贸市场在竞争中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地方政府的政策意图,贯彻落实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为其他性质的农贸市场树立标杆,能够影响和促进整个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全面提升。

2.注重稳步推进,阶段实施、重点突破、以点促面。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改造的思路,把握任务节奏,稳步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对于现有农贸市场进行综合实力排序,排名前列的优先加以改造,对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的国有农贸市场给予政策支持,改造升级、规划新建并进,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商务部标准化农贸市场规范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生鲜大卖场、连锁超市为补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放心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基本满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基本满足城区居民需求的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经营机制。

3.扶持流通主体,加快发展速度。农产品的可追溯,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必将带来生鲜农产品单位成本的上升,根据淮安农贸市场调查显示:74.2%的农贸市场消费者不能接受农产品的价格提高;通过对“农改超”接受意愿的调查,消费者考虑到“农改超”会使农产品价格提高,有56.6%的消费者不愿意接受“农改超”模式;通过对于对农产品检测费用的调研,有74.2%的消费者只能接受价格提升在原有的10%以下,价格的大幅提高易引发消费者对政府的不满。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肉、禽、蛋、鱼、菜基地化、专业化、定单化生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资金、技术、良种、服务等方式,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高效畅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和发展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与零售终端相配套的统一配送系统;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损耗和费用,降低生鲜农产品的运营成本,使城市广大消费者受益、满意。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唐优泉.浅谈桂林市农贸市场改造与管理[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金玉姬.吉林省磐石市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

[3]马云甫,杨军.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原则与模式[J].农村经济,2005(2).

[4]李丹,杨亚楠.内蒙古区域农贸市场物流发展状况研究[J].经济论坛,2013(10).

[5]刘智超.农贸市场与农产品超市经营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0(11).

[6]尹元元.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王艾青.城市农贸市场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4(11).

[8]顾建华.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4(12).

[9]尹元元.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问题 策略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

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所致。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这样,生产就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问题,也就必然导致农业增产不能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县乡,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储藏条件差、能力低。过去,我国农产品十分短缺,仓储设施的建设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的剩余,这就要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吞吐,调节市场的供应,以缓解农产品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投资以及缺乏引导和管理,我国的农产品储藏设施的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方式单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缓慢。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农民受益有限。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低,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这种状况造成交易市场运作的效率很低。

(四)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我国农民虽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他们还不能走出去,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目前,农民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民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使一些在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入销售地以后价格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就农产品的营销手段而言,目前是比较落后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势在必行。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鼓励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恒温冷藏保鲜库、低温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冷藏贮运设备,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全过程的保鲜冷藏。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分捡、包装等农产品增值加工设施,以及交易厅棚、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主销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预警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和充分利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平台、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窗口,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

3.积极推动产地与市场对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发展订单农业,尤其要推进大宗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场(市场)地(农产品基地)挂钩”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扩大农产品消费、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容量,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次要在巩固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质量安全功能、客商采购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网上虚拟市场功能。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2.积极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农产品营销网络。利用大型流通企业营销网络优势。整合资金,支持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和商务网络平台,世界各国和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信息、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农产品主产区的气象信息、主要经销商信息、重要农产品产量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预测走向等,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功能和沟通产销衔接功能,让农民下种时心中有数,产成品适销对路,能够顺利出售,能够卖个好的价格,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的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科技导报,2004.

[2]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流通环境;有序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23-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Areas in Henan

Ding Chaoxu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aking some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ural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tention and consumption enthusiasm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rdered Probit probability mod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of improving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is that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rural areas is not perfect. The article suggests to promote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growth by greatly developing new rur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mproving the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mproving the rural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ural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and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ordered probit model

家“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流通”指导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健全流通体系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问题。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健全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河南省是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 039万人,占53.15%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规模却只占全省总消费量的1/5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加深了河南省农村和城市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1]。为此,我们深入调研河南省农村流通环境和农民消费的现状,通过计量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有意义的结论,为促进农村消费和经济增长献策。1 农村流通环境影响居民消费的问卷调查过程

基于对“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研究小组历时约两个月时间调查了包括洛阳市孟津县的朝阳乡、白鹤镇,信阳市的平桥区,商丘市的梁园区等在内的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调查采用结构化访谈和问卷结合进行。同时,我们对当地道路交通和流通体系等与农民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观察和分析,大致了解到了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我们调查了400户农户,回收了380份问卷,形成了有效问卷320份。

2 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调查结果

2.1 流通体系的完善情况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

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家庭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有大约91%的居民其住所附近的流通体系都处于基本完善或完善的程度,而对于平均水平及以上的其他9%的居民,其消费结构和其他居民有所不同,这导致虽然其住所附近的流通体系不完善但是其消费水平依然很高,这说明消费水平高的居民其居住地流通体系的建设水平也高。调查还得到:对于平均消费水平以下的居民,大约有82%的居民其住所附近的流通体系都处于基本完善或者极其不完善状态。居民有消费意愿但是没有可供消费的场所。可见,排除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影响外,居民消费状况与附近的流通体系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关系,村庄的便利店的建设和集镇的大型商场的建设以及一些其他流通体系越完善,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

2.2 流通基础设施(水、电、交通等)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由图2中可以发现,对于平均消费水平以上的居民,有80%的居民其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较好或相对较好的程度。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道路、水、电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是由于在购物路程上花费的时间超过整个过程的一半,居民因此尽量减少消费或者避免消费。由此可见,对于河南省农村来说,要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那么与消费有着很大关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紧跟其发展的步伐,建设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设施。

3 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流通体系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而言,乡镇的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及夫妻店等流通组织作为农村消费品的流通渠道,所提供的商品不仅可以节约农村居民对消费品购买的搜索成本,而且代行了农村居民对商品的储存和保管的职能,这无形中对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刺激农村居民消费起着非常大的作用[2]。从流通环境来看,流通组织的地点远近、规模大小和购物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农村消费来说,流通体系的完善可以节约消费的各项成本。流通体系的存在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搜索经济等创造出节约交易成本的机会[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提高现代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而使商业活动的效率提高,有利于降低商品流通的交易费用,进而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4 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用流通交易方式、流通服务业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业态状况这几个方面的指标对流通体系进行衡量。在此用农民购买商品的主要途径作为流通交易方式的具体内容,用城乡产品价格/质量差别、假冒伪劣商品等反映流通服务状况,用农村的水电交通设施的建设情况来反映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用城镇和农村是否有一些便利店、大型商场和邮政快递配送系统来体现农村流通业态状况。农村消费指标变量用农村居民家庭年支出来衡量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示。本文数据采用团队实地调查数据,并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到。

4.2 模型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是以农村消费水平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在选取数据和分析的过程中离散因变量模型是理想的方法。由于因变量农村居民年消费支出是一个有序的等级,所以本研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建模。模型中,采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Y(去除支出严重偏高或者偏低的异常数据),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Z)作为控制变量,其他流通环境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受流通体系的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本文把流通环境解释变量分成四组,各项内容为:

第一组为X1,是流通交易方式。按照农民日常购物的主要途径,将其分成四类,分别是超市、附近便利店、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这四类显示了在农村流通体系中,农民习惯于以何种方式进行消费。第二组为X2―X6,是流通服务业建设。城市和乡村的商品价格、质量的差别,流通体系中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流通体系的建设能否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反映了当地流通服务业的建设情况。第三组为X7―X8,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选取水电和交通来反映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所在乡村交通是否方便反映了农民是否愿意更多地出门消费的意愿,所在乡村水电设施是否齐全反映农民是否愿意更多地购买家电类产品。第四组为X9―X10,是流通业态变量,农民在家是否网购过、所在农村是否有淘宝代购点,所在乡村设有城乡邮政物流分等配送服务机构,体现了流通业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农民对于消费品的方便选择程度。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被解释变量Y是分类变量(均值是2.500 0),即农村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在15 000元左右。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的均值为1.789 4,说明大部分居民选择附近的便利店或者村里的超市作为平时消费的主要场所。根据郝爱民(2010)[1]的研究,居民主要消费途径是传统集市贸易。

4.3.2 模型估计结果及其分析。分析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及热情的影响,进行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对居民消费模型进行分项解释:

第一,根据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抛开流通体系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年收入仍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收入对农户家庭消费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第二,闹副曛胁荒芽闯觯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与所在地的流通业的发展呈现正相关,且所在乡村或镇政府所在地是否有大型商场对消费的影响在流通业的种类中最大,现代流通业的建立可以明显促进农村消费。

第三,从表中可以看出,用水用电不便,交通不便对农户的消费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并抑制居民消费。水电交通设施越不完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越低。

5 结论与对策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农村流通业态,流通组织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因素对农村消费都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第一,农村流通交易方式对农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表1中,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的系数为0.065,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有着显著的影响。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已经不能刺激农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种类齐全、任意挑选的超市更能有效刺激农民消费,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建立符合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农民生活消费向多样化发展,如此才能促进农民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农村流通服务业建设对农民消费意愿与热情有重要影响。村里的同类商品价格与城里的价格相比较的系数为负数,说明价格对农民消费有负面的影响。“购买商品地点种类齐全”“商品质量好”等都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农民消费,就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拉动内需的商品价格,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流通服务业的完善来加大对流通体系的建设,以此来满足用户消费需求。

第三,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区的供水、用电、道路和电视信号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无法使用家电产品,有了水、电等基础设施,但收费太高,降低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为此,通过政府来努力打造符合农村居民现代消费的公共基础条件,加大在道路交通、农村电网、农村电视、广播、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与管理力度,是促进农村居民产生更多消费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郝爱民.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5):22-2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