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8篇

时间:2023-08-24 09:27:43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1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理解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并能够灵活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统计学发展的趋势[1]。在这样的趋势下,《管理统计学》课程不仅要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及实践指导。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能力[2]。因此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清楚管理统计学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背景与其所解决问题的定位与对象,在此基础上强化基础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选择相应案例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与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统计学思想,以及统计方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工具,并能够综合运用统计理论与其他经济、管理理论进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a、统计软件SPSS上机操作的能力;

b、利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

c、面临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

d、解读软件处理结果并支撑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2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先导课程基础薄弱

管理统计学的先导课程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学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而管理统计学的开设学期为大三下学期,两门课程教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管理统计学课程时,对于概率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少有印象,造成对管理统计学中的一些知识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例如假设检验部分内容,统计学需求得显著性P值,而P值的计算方法则是属于概率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衔接不上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统计学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2.2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3]。教师通过讲述、课件展示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位置。虽然能够教师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但是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些统计分析方法,需要大量数据,并且计算较为复杂,因此讲解难度较大, 而且无法连贯下来。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结合案例讲解[4],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不会通过计算机手段,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5]。而很多院校的统计学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6],却没有掌握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工具和手段,常常只会手工运算, 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 就只能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使得不能利用一些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去求解问题。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分析软件,并能正确地应用。

3 教学改革研究

3.1基于案例驱动式的理论教学

在进行管理统计学知识点讲解时,以一个真实的统计分析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从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预分析、统计制图、统计制表、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到回归分析,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为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知识的升华。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时,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统计结论。这种案例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计分析研究的思路。

3.2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模块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对于非统计学专业,可采用功能强大且操作简单的SPSS进行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根据统计分析软件的结构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例如可分为数据设计及录入模块、数据整理模块、统计描述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统计建模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案例数据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于统计分析的过程的阶段化有更深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将调查所得的信息转化为SPSS可处理的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获得更深层次的数据认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特征,从而为统计决策提供依据。

3.3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自由组合3-4人为一组,完成一项统计分析研究。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以统计学课程和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的数据描述转换为数据文件,然后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最后总结设计过程,整理课程设计的书面材料,撰写并提交一份统计分析报告。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分析结果达到决策支持的能力。

4 教学改革的实施

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为:要具备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中,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统计学中的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统计学在信管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此制定了教学改革后的《管理统计学》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2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54-02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

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

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

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曾五一,肖红中、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2,(2).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3).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3).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3

一、建立健全的社保统计体系

现阶段,基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稳步前行,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逐渐提高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程度,而要想确保这一体系的建设能够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之需,就需要在全面改革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提高对社保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才能够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职能的基础上,为实现科学社保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而从当前现有社保统计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相应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实现对社保状况的准确且全面反映,相应社保统计信息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基于此,这就要求要基于当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现状与需求下,建立完善的社保统计体系,优化并完善相应的统计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该项工作能够得到完善的开展与稳定的运行,则就需要注重相应统计人员队伍的打造,要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进而才能够为确保社保统计工作得到完善开展与落实奠定基础。

二、强化统计意识理念并实现社保统计工作的科学开展

基于社保统计数据信息是各级政府全面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保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并制定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就要求社保统计工作部门要强化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在建立完善统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职责并强化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与保障力度,确保能够在全面且准确落实统计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进而在明确现阶段该工作所呈现出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该项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社保数据信息的科学统计,就需要针对存在增减幅度异常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对,要求相应的参保单位给出相应的书面说明与解释;同时,要以定期抽查验证的方式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检验,在实际工作中要围绕如何提升统计数据信息质量而不断深化自身的认识,以严谨的态度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实现对数据的评估。

三、实现社保统计服务的优化与创新

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针对社保事业实际发展状态与形势进行监测。对于社保统计工作部门与相应人员而言,要求要实现对社保信息的真实且全面掌握,因此,就需要随时走进相应的企事业等部门之中,对该项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进而通过对社保工作形势的监测,以相应数据信息的分析为基础来明确各项社保统计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关注社保政策等变化的基础上,实现对该项工作发展形势的科学预测与把握。第二,强化对决策咨询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对于社保统计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透过相应的统计数据信息来明确社保事业发展的规律,通过统计分析与调研等工作的开展来丰富统计工作内容,全面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以更好的服务于政府决策的生成与政策的制定。第三,实现社保统计手段的创新。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保统计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实现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要积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以全国联网的形式来更新信息数据的载体,实现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进而为实现社保服务形式的创新、满足异地就业与领取养老保险之需。目前,采用五险合一业务软件能够以规范的信息化操作流程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保数据统计工作的开展,通过相应数据信息库的搭建来充分服务于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并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完善的信息基础。此外,通过信息化查询系统的构建,还能够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促使其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保信息服务并自身社保信息内容等。

四、实现社保统计数据分析工作的科学开展并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体系

首先,要实现社保统计数据分析工作的科学开展。要求要基于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大众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实现对统计数据的科学分析,以对社保事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来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利用率。在实际践行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则需要从大量的社保信息数据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明确原因,同时根据所揭示的规律来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做出科学的预测,并为更好的服务于各级政府决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不得不面对并解决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所以这就需要以社保统计工作的科学且完善开展为基础,以更好的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同时该项工作的开展还需要确保统筹兼顾,以在提升社保统计信息数据质量的同时,为做好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实现信息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搭建。对于社保经办机构而言,需要以完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的搭建为基础,强化对重点社保数据信息的监管,以提升数据信息质量,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避免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以侵害社会群众的利益、扰乱社会保障事业建设与发展步伐。

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数据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在数据分析上获得了有效的支持。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来看,基础数据的分析是关键。但是受到高校财务数据多,财务管理流程复杂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无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效性上有所欠缺,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以新的手段支持,不但解决了高校财务管理中基础数据分析的困难,还提高了财务基础数据分析质量,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建立基础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能够对数据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之前,通常会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收集。基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高校财务管理中基础数据繁杂的现状,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只有建立基础数据库,才能满足后续分析需要。为此,高校财务管理应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财务管理应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中涉及到得数据较多,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是建立数据库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其次,高校财务管理应建立基础数据库。做好了基础数据收集之后,应根据基础数据的完善程度,建立相应的是基础数据库,重点做好基础数据的管理工作。 再次,高校财务管理应将基础数据纳入到数据库管理中。为了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数据库能够有效运转,应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基础数据都纳入到数据库管理中。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复杂数据的分析,找出数据的特征,并将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内在规律予以展示,为数据分析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这一认识,高校财务管理在大数据时代,不但要学会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还要在基础数据管理中,全面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以及大数据分析的现实要求,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是重要措施。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不但可以提高基础数据管理质量,同时还能解决基础数据的归类问题。所以,做好基础数据的统计分类,并按照财务管理信息类别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对基础数据进行分类之后,要对每一类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总结基础数据特点,把握基础数据处理原则,确保基础数据的统计在准确性上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基础数据的处理质量。从这一点来看,大数据数代对数据的处理速度更快,处理难度也越来越低,只有做好数据的分类统计,才能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分析基础数据的整体特点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考虑到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处理速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做好数据处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数据分析质量,还可以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找准数据流向特点,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的保障。

除此之外,对基础数据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考虑到数据复杂性等特点,传统数据分析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后,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优势和归类优势,可以对高校财务管理中涉及的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数据流的特点,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管理依据。

所以,大数据数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应对基础数据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做到总结基础数据规律,并根据基础数据的规律判断出基础数据信息流背后所包含的特点。因此,正确应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是解决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重要手段。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5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0 引言

我国从1965年开始修建地铁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1]。40多年虽然已完成数量巨大的工程地质勘察及轨道项目建设,但在项目中产生出的大量规划资料、基础地质勘察资料等的城市轨道基础地理信息,相当部分处在一种分散使用、分散保管、甚至大量遗弃的状态;此外,目前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的存储管理还是以文字、图纸、图表为主的传统管理,查阅不便,尤其在处理大量工程数据时更是难以下手。因此,必须有一套现代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之配套,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种恰当和实用的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简为GIS)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得到空前迅速的发展,成为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高新技术。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城市交通、社会服务等方面。GIS具有处理海量数据的存储、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数据挖掘的功能,同时也是实现空间图形显示与空间信息查询、分析的有效工具。利用GIS的数据输入、存贮、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等功能[2-3],将轨道交通基础数据的空间信息与其相关的属性信息结合,能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检索、统计、分析、修改、打印等,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提供快速、准确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数据中有大量的工程地质数据和地下管线数据,传统的数据管理很难把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亦无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可视化功能是以适当的数据结构建立特征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将数学描述以3D图像的形式予以表现,这样可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数据管理的可视化。

1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GIS的分析与设计

1.1 总体结构

系统利用ArcGIS的强大的地图操作功能,来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所涉及的地层、钻孔、监测、构筑物、管线等基础地理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由硬件、GIS软件和系统软件、数据库、接口等4部分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2 模块设计

系统要对大量的轨道交通沿线的各种空间及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实现地层数据、构筑物数据和管线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根据通用软件设计原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专题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和系统维护3个子系统总共由8个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

1.3 系统功能

系统要求把孤立、分散的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数据以地理空间为纽带建立起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发形成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使各种钻孔数据、轨道周边构筑物基础数据、地面地形数据、地下管线数据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分析;同时可以使地层信息实现三维显示;并初步形成一个可扩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地图的操作功能。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和移动等操作;对各种图形要素进行分层显示的功能;此外,还可以执行图形的任意范围打印输出功能。

2)属性数据录入编辑。对所有图形的属性建立专门的属性数据库表,通过数据维护子模块完成数据的录入、编辑、修改。主要的属性数据操作对象包括轨道交通概况、钻孔基本信息、轨道项目施工信息、地层分层信息、各类地下管线信息、地面建筑物信息、构筑物基础信息、监测数据等。

3)图形输入编辑。系统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空间属性数据两种。空间数据是指二维平面数据,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及站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建筑物、钻孔、管线、构筑物基础等点、线、面状数据。这些数据以层的方式进行组织,以矢量图的形式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系统可通过数据维护子模块对空间数据进行编辑,即进行点、线、面的添加、删除操作。

4)信息检索与查询功能。系统可以同时对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方便、灵活、准确的查询与定位。实现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双向联合查询和分析,既可由图形信息查询所需的属性信息,又可根据各种的属性信息条件查询图形信息。系统设计了点击、条件、逻辑等查询方式,具有空间位置、属性、范围等多种查询检索功能。

5)信息可视化功能。系统可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以文字、地图、图片等形式加以显示,并为用户提供分层显示和各要素的选择显示等功能。系统将以点、线为基本形态,以钻孔数据为基础,选用适当的内插方法,将零散的、局部的二维地质钻孔数据构成地层信息在三维空间中显示;并重现地下空间形态和组合关系,重建三维模型,用三维图形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地下复杂空间结构与关系的表达、分析和过程的三维可视化。通过三维轨道可视化显示,可以直观、生动地反映轨道及其沿线各区域的概况。

转贴于

6)空间分析功能。强大的系统分析功能是GIS的优点之一。在现有的空间数据基础上,利用缓冲分析、网络分析、叠合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支持复杂空间问题的决策研究,模拟预测变化趋势等。如:以轨道线为中心,建立任意长度的缓冲区,分析出在缓冲区范围内各种管线的分布情况,显示某范围内距离轨道最近的管线或者对其进行碰撞检查等;还可以对大量长期的轨道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以预测轨道沉降变化。

7)数字影像叠合。对地面影像数据进行配准后可以叠合在矢量图上,以此来增加地面可视化效果。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面要素分析。

8)用户权限设置。根据需要设置两类用户:管理员、客户。用户必须使用帐号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管理员具有全部权限,可以进行系统备份、数据录入、修改、查询、删除、打印输出等,还可以增加、删除客户;客户的基本权限有数据查询、统计和打印输出等,客户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2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GIS的实现

2.1 数据库处理

依据系统基本功能和数据编码等,建立基于SQLSever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数据模型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轨道工程信息表、钻孔基本信息表、剖面地层信息表、地层基本信息表、钻孔层位信息表、构筑物基础基本信息表、构筑物基础层位表、管线基本信息表、管线层位信息表等。以此来建立图形属性数据库,并建立图形属性值与索引字段关联。由图形属性值定位数据库索引字段,以此来调用其他相关字段内容。

2.2 GIS二次开发技术

系统采用ArcGIS作为二次开发平台,调用Ar-cGIS部分优秀的功能模块,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具体体现在:

1)图形数据属性编辑。根据相关行业规范定义图形属性及其结构,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提高软件的专业化水平。

2)库文件扩充。根据行业标准定义图例及各种专业符号,扩充ArcGIS的图例库、图形库,用于显示调用。

3)以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为基础进行轨道沿线构筑物基础数据和管线数据的专题分析。

2.3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数据一体化显示

1)采用遥感图片配准、建筑物贴图和三维造型技术,实现地面景观和建筑物的立体显示。

2)根据坐标的精确定位,确定构筑物基础数据、管线数据和轨道数据的位置关系,实现地下轨道基础数据的显示。同时,可以在ArcGIS功能模块支持下,进行系统查询功能开发,实现轨道范围内各种管线和构筑物基础数据的查询、分析。

3)依据多层DEM\TIN混合算法,以钻孔数据为基础,对轨道通过的地层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首先,确定轨道沿线区域的综合地层顺序;其次,逐层形成单个地层的构建,各个地层体是通过上下两个地质层面表示的;最后,在区域范围内,在两层面间填充颜色、纹理[4-5]。

3 应用

1) 图形显示功能。如图3为本系统主界面,显示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图。

2) 轨道、管线等基础数据查询。点击图形要素,显示图形属性信息;亦可以输入查询条件,搜索数据库信息。如图4所示。

3) 地面建筑物三维显示。将遥感图像配准后,叠加在三维环境中显示,如图5所示。

4) 地下基础数据三维显示界面,如图6所示。

4 结语

1)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开放、通用、易操作、易维护、易扩展等特点,是一个集实用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多功能信息管理系统;

2)城市轨道交通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融合各种不同来源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数据,进而达到数据的共享;

3)三维数据模型建立及其分析功能实现了轨道沿线各类基础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游览查询,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4)初步实现的地上建筑与地下要素关联显示和分析功能,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进一步深入开发应用;

5)在充分实现系统内在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不断深入地进行数据挖掘、开发集成所需的新功能,将可大大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基础信息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使城市轨道交通基础信息管理向科学化、数字化、可视化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贾学天.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铁中应用的初步设想[J].中国市政工程,2003(5):71.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6

关键词:统计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1-01

一、统计学的性质与特征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著名的《韦伯斯特大词典》指出,统计是一门收集、分析、解释和提供数据的科学。美国著名统计学家MarioF.Triola在其《初级统计学》里也写到:“统计指的是一组方法,用来设计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组织、概括、演示、分析、解释和得出结论”。综合来说,统计学就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中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以获取数据,数据处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数据解释是对数据理论分析结果的说明,最后就是从数据分析中得出与实际结合的客观结论。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其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征。统计学有较强的理论性,统计理论分析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数学的范畴,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要求学生拥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大多也要结合所研究问题的专业理论;统计学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因为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都是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调查所得,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的结论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高校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计划设置不合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概率论,因此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要求已经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产生跳级现象。这种情况不乏实例,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里就出现过统计学与概率论两门课程基本同时进行(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甚至先上概率论后上统计学,这种不合理的课程顺序设置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痛苦和无奈。

(二)只重数理推导忽视专业理论分析。很多统计学教师自身是学数学出身的,因此在给学生教授统计学时非常热衷于数理统计理论和公式的推导,而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及结论的得出寥寥数言即告完毕,学生感觉不像是在学习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反而感觉像是在学公共基础课——数学,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很吃力,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三)过分强调应用和应试,忽视理论基础。这种现象和上述的刚好相反,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师自身数理统计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教授统计学时往往会侧重应用和应试,比如只要求学生记住某个公式、怎样套公式等等,但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讲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学生虽然可能会考试及格但不一定真正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不利于其今后的长期成长。

(四)教材依赖性严重,不结合实际。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很多高校老师长期上某一门课程,但连续多年都使用同一本教材,不仅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老化,而且无法及时将社会上的新兴现象与专业课程理论相结合。任何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将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得完美无缺,因此依赖单一教材上课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高校统计学教学的对策

(一)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的主要先行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他相关先行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这些先行课程大部分要到大二上学期才结束,因此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考虑将统计学课程最早只能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者靠后。同时,在统计学理论课结束后可相应安排一门统计软件分析之类的实验课程,以强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为例,该系六个本科专业均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有《统计与统计分析》和《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两门课程,其中《统计与统计分析》一般排在前十周教学,而相应的实验课则排在后十周,这种连串的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和巩固,也有利于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会把自己学到的统计学转化成一门实用技术,终身受益。

(二)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计学的性质告诉我们,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数理基础决定了对理论的掌握熟练程度,而专业理论是实践分析的依据,二者均不可偏废。作为统计学的专任教师,应在这两方面强化自身的基础。因此,文科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可适当加强概率论等课程的深入研究,而纯粹数学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强化对所教授专业主要理论的系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统计学教育。

(三)抛弃教材依赖,积极尝试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材,而鉴于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弊端,一方面应建议教师尝试更换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教师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模拟,它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多数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财经类本科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1,(7).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7

关键词 旧件 Excel 应用 统计分析 改进

中图分类号: G470 文献标识码:A

Microsoft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是由Microsoft为Windows和Apple Macintosh操作系统的电脑而编写和运行的一款试算表软件。Excel 是微软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众多领域。在质量分析改进中起到相当重要的左右,针对市场旧件的统计分析中也有广泛用途,下面根据市场三包旧件的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讨论。

一、针对服务信息上报过程中的审核应用

1、针对已经发生的售后服务信息建立资料库,主要指针对产品信息、用户信息、该单据的服务信息、故障信息、费用产生信息等进行登记存档,同时有备份可以进行核查。

2、从服务的产生到服务终止后的正常使用,用户出现问题――上报故障信息――信息登记(包括周期审核)――信息传递到服务人员――准备工具和相关备件――出门到达服务地点――整个服务过程――服务前后的服务人员和用户的联系及交流。针对关键点设置审核项目。

3、自动审核过程提示设置应用到的Excel相关函数和公式:

信息提取类:Right ( string, n );Left( string, n );MID(text,start_num,num_chars);

重复出现类: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

问题信息提示类:IF(NOT(ISERROR(MATCH(text, table_array ,0)))=TRUE,“提示内容”,“”)

二、针对服务旧件中服务区域、故障模式、产品型号、使用周期分析应用

1、在统计的信息库中,针对性的服务旧件中服务区域、故障模式、产品型号、使用周期进行统计,在基础数据制定时针对服务区域进行划分、故障模式分类制定、产品型号登记记录并对产品的改进过程有相关提示、使用周期计算单列(针对生产时间、保养时间、维修记录和更换记录等进行统计分析);

2、信息提取,应用上面提到的Excel相关函数和公式进行提取需要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建立报表基础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等Excel项目操作。得到相应的报表进一步数据,添加“累计比例”项目。到此,报表基础数据制定完成。

3、应用“排列图法”筛选前80%的问题点,针对前80%服务区域、故障模式、产品型号、使用周期的问题再进一步应用“因果分析图法――鱼刺图”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重点进行改进推进。

三、针对市场三包内旧件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

1、根据上面提供的“故障模式”分析情况,可以把基础数据库中的产品根据产品型号、生产时间、故障模式等进一步分析,找到操作人员、机器、物料、规章制度、操作使用环境等方面的相关问题点,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分析。

2、针对日期的Excel函数应用,DATEVALUE(MID(text,start_num,num_chars))&“年”& MID(text,start_num,num_chars)&“月”& MID(text,start_num,num_chars)&“日”);应用该函数针对需要的基础数据库提炼出需要的信息数据,再使用Excel中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需要的报表基础数据。

3、可以对产品生产时间、故障发生时间、整件使用周期等进行“排列图法”筛选前80%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柱线图”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周期内的数据统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到Excel函数,COUNTIF(Table_array,“>= start_num ”)-COUNTIF(Table_array,“>= num_chars ”) ,可以对start_num和num_chars区间额数据数量进行汇总。

4、针对80%的问题点再进一步应用“因果分析图法――鱼刺图”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重点进行改进推进。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市场旧件基础数据的采集、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针对指定范围数据应用Excel进行分析介绍,体现了Excel软件在日常市场三包旧件的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在质量改进从信息采集、基础信息库的建立、针对信息的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售后服务信息管理人员、旧件管理人员和质量改进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借鉴,在日常的市场信息采集、信息库维护、指定信息分析统计等方面可以有的放矢,针对性掌握和应用。

(作者单位:侯二红,青岛东洋热交换器有限公司;张勇菊,青岛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毓芳,郝凤主编. 质量分析 质量改进与统计技术.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篇8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行为;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5)12-0155-02

作者简介:刘阳(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技术

为了提高计算机数据安全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系统的设计,以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确保计算机的安全、可靠运行,进而为用户带来安全且便捷的服务体验。

1系统总体需求与构架设计分析

1.1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系统总体上需要具备实时性、安全性且稳定性的需求特点,具体来讲:要确保客户端程序的稳定、可靠运行,同时要具备良好的隐蔽性;数据库的构建要满足相应管理工作开展需求,以明确数据业务的划分来提高管理与维护的效率;在控制端,相应的人机交互界面要具备操作简单且方便的特点;整个系统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拓展,能够为后期开发等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

1.2总体构架设计

在落实总体构架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分析与数据管理系统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即:数据采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管理与控制以及人机交互;其次,在性能上,要求这一系统需要具备安全性、有效性、方便性、使用性、灵活性以及标准化。系统总体构架设计为:以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为基础,以C/S为结构模式,基于这一开放性的系统体系构架,能够基于该模式的开放性特点来确保实现用户界面、软硬件平台以及网络协议开放性,进而确保相应的用户能够以自身实际需求来构建出适用于自身业务需求的程序模式,同时,通过对核心RDBMS功能的调用,确保相应的网络接口能够在确保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数据的保密处理,并且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易于修复。基于开放性数据库服务器模式下,能够为实现灵活的系统的开发提供保障。

2计算机操作行为分析模块的设计

2.1该模块设计的目标、技术选择以及运行原理

该模块的设计是落实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能够通过计算机操作行为分析模块来实现对客户端用户操作路径的有效分析与描述,进而通过分类数据的过去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为企业落实绩考核并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将钩子技术应用于Windows系统中,能够实现相应消息处理机制平台的构建,进而通过对消息的监视为实现有效处理奠定技术基础。改程序段的挂入能够优先获取消息控制权,主要采用的技术类型为局部钩子以及全局钩子,而按照功能划分,则包括了监视键盘消息的(低级)键盘钩子、监视鼠标的(低级)鼠标钩子、监视Shell事件消息的外壳钩子、监视系统事件记录的日志钩子以及监视目标窗口的窗口过程钩子。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运行的原理为:在程序中挂入全局钩子,然后以各不同功能的钩子来截获相应的消息,在此基础上,对回调函数的调用与消息处理,再次将消息进行传递或者是终止。

2.2系统构架与功能分析

在构建这一模块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当前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而形成操作行为分析数据文件,然后通过系统传输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接收后则以后台数据库中所包含的程序名称为基础,实现相应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同时将数据进行存储。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控制端则能够下载到相应的操作行为分析数据,这就为提高管理效率、解决数据冗沉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数据保密性与安全性也随之提升,且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系统功能分析: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采集能够在计算机工作与空闲的不同状态下,通过钩子技术的应用来获取相应的信息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时间与运行程序为原则进行界定的,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与统计分析来获取最终的统计结构,然后将相应的信息进行存储。行为分析的展现。要想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完善展现,则就需要以高质量的软件界面为基础,确保系统性能的同时,保证人机交互行为的准确、灵活且方面落实,同时通过友好界面的设置来迎合用户实际操作需求。在展现时则是通过单个或者多个客户端进行,并且通过排序功能以及辅助软件来提高使用效率。

3计算机数据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3.1落实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应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对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分析整理与存储,进而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应用与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为实现各项决策信息的科学制定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隐患问题频发,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下,木马病毒等的入侵致使计算机数据信息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对数据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确保私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避免数据信息遭受到恶意破坏与盗取等,就需要以完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2数据安全模型层次构成

从目前计算机数据安全管理的现状看,基于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黑客与病毒攻击行为下计算机数据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隐患,这就需要实现相应数据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以通过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来提高计算机数据安全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整个数据安全模型的层次划分为:应用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3.3设计目标与各安全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

基于相应安全模型的构建,该系统模块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构建来确保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在完善落实数据采集分析与存储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病毒防护以及防火墙设计,进而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通过数据加密、监控电子邮件以及实现移动存储设备监控来实现。具体设计方案为:在数据加密上,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遇到拦截与盗取,可采用数据加密处理技术来实现,主要的技术方法为加密算法下的对称密码算法以及公开秘钥算法;电子监控邮件的设计。主要采用的技术为TCP/IP、Winpcap抓包体系、HTML以及EMALL编码等,进而通过网卡监听以及抓包获取数据来实现对电子邮件的读取;在移动存储设备的监听上,是通过监控设备复制文件与操作来明确相应的路径,进而当出现问题时则能够获取有效的证据。

参考文献:

[1]陈俊峰.计算机操作行为分析与数据安全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周远大.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