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的学习方法8篇

时间:2023-08-27 15:17:04

地理的学习方法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1

1.调整学习心态

很多还未入学的高一新生,可能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想学好地理学科并非易事,由此而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可能也学不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里存在的暗示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心理暗示极有可能使你在碰到地理学习困难时不愿积极面对。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名学子,学不好地理也是常事,这种想法一开始就不利于今后的地理学习。所以,在学习地理前调整好心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之事。要学会告诉自己:学好地理并非难事,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学好地理不在话下。

2.用好地理教材

(1)注重理解,切忌“死记硬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学文科就是要会背会记,记忆力越好,成绩就越好。但文科学生都知道,文理科都一样,理解知识点最为重要。倘若不理解,就算当时记下来,也不能获得长久的记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保证将繁杂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在解题中,要学会摒弃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就地理学科而言,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重在了解地理现象的原因、规律、联系以及产生的影响。而课后一定要将当天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回顾,并找典型习题进行巩固运用和提高,这样才能将知识点烙印于脑中。此外,课本的知识点需要经常反复回顾和理解,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积极咨询老师和同学。

(2)掌握“框架式”学习方法。高三时期,面对三本必修地理书,梳理起来可能有点不知所措。但每本书的编写都有一定的主线和思路。依纲据本,沿着主线进行梳理和学习,有利于尽快掌握书本的脉络和知识点。这一方法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画框架,默读或复习完一课、一单元甚至一本书,把握主干知识点。合上书本,将记忆中的知识点在纸上画成大的框架,再进行细化,框架的构成可以按照书本的目录进行,不仅可掌握知识点,还能将知识间的脉络联系了解得一清二楚,串联知识点有利于解决综合性地理试题。

3.巧读图勤画图

地理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图像。图像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是灵魂,是地理知识重要的表达方式。平时一定要勤看各类图,如地球自转图、洋流分布图、中国、世界地图,了解重要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和湖泊等。看图习惯长期保持,会发现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另外,学会画图也是识记图形的重要技巧,这里所画的图并非详细的图,而是简化图。在空闲时可以随手画简图,以洋流分布图为例,可以用各类几何图块来表示地球的几大板块,画上主要的经纬线,然后再按照记忆对洋流的所在地、名称和方向用箭头进行表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的信息,如热量带的划分等,将图像进行整合,有利于开发综合思维,形成空间概念。这样,不仅利用了空余时间识记各种图形,还增添了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4.重讨论活思维

地理学习遇到问题或者是解题遇见困难时,可与周边同学进行讨论,让思维进行碰撞,也许在讨论的时候问题也迎刃而解。我高中时期最喜欢与同学讨论地理题目。对于自己会做的题目,可以讲解给别人听,不要觉得麻烦或者浪费时间。这样有利于强化自己的思维,并能表示你在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解这道题。当然,除了这样的互动,还可以相互提问地理知识点,给对方出题等。在娱乐中学习,何乐而不为?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2

地理知识并非枯燥乏味,是非常丰富有趣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畏难心理,对地理课不很感兴趣。所以,地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乐学、会学,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很有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

一、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回获取地理信息信息,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另外,学会画地理简图。地理简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突出重点。

二、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例如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省想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省像一头大象的头部,内蒙古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这样记忆就能准确地把握这些省区的轮廓,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三、把握联系,形成地理思维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我们应该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地理思维能力,这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例如,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四、把握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理顺了知识的前后、从属和因果关系,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也便于记忆,只要记住一个便可引出一串,可以大大减轻记忆上的负担,使厚书读薄,以至于有用的知识全在心中,使知识随时随地可以重现,可以离开书本读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知识网络化之后,易于发展“联想”,可以更好地整合知识,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人地关系:

五、抓住异同,比较记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例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可以比较两个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交通传统民居、运动项目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理解记忆。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前者因高寒发展为河谷农业,后者因干旱发展为灌溉农业。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3

一、培养兴趣,提高认识,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的素质。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方法得当,注重技巧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学习的灵魂,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学习的支柱,理解教材,联系知识,融会贯通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4

1 教会学生读书

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去读无论地理教材还是地理资料,都是通过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图文结合是地理知识最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必备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要充分运用地图,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多接触地图,养成学生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功:认识地图、熟悉地图、绘制地理略图。

1)认识地图。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先看图例、比例尺、方向,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地图上所表示空间范围的大小,地图上表示的那些地理现象。例如,翻开世界地形图能正确指出地图上的地名,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等等。

2)熟悉地图。要求学生熟记常用地图词汇,即各种符号名称及类别。对常用的地图,则要求熟记一定数量的地理事物的名称,通晓他们的位置。

3)绘制地理略图。地理略图可以提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显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做地理笔记时如果辅以地理略图,学习效果更佳。指导学生绘制地理略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裁剪”;掌握图形特征、相关位置。

2 教会学生思考

思维方法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地理学习中各种思维方式的效能特性各不相同。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全面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1)提供观察实体,为思维发展创造条件。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认识过程。通过对地理环境各种事物、现象的面貌的实地观察,可形成丰富的地理观念。进而为形成地理概念奠定感性基础。地图和模型、各种图表的观察是思维方法训练的入门与前提。观察地图、模型、图表要明确按一定顺序观察。观察柱状曲线图,应先看横纵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然后看柱状高低的变化,或是曲线的起伏变化状况。观察地形,要整体与局部结合,抓重点或特点观察、除了要细看局部地区地形外,还须看一定范围内的全貌,并加以比较综合分析。

2)点拨思维方法,为思维提供动力。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需要识别对象的特征,这就要比较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异同,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独有特征、成因、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类型的比较法。例如在中国地理关于中国季风气候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同类联系比较法,让学生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成因、风向、性质、影响的范围、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3 培养思维习惯,完善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多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设疑―提问―思考―解决的思维线索。根据地理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是用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等高线,教师先画出一个凸起的地形,如山峰,然后画出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等高线的高度值由外向里越大,地势越高。学生理解了等高线后,教师不要直接画出等深线或凹地形的等高线,应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同座位互相讨论。结果很多学生都将盆地等高线画出来了,还总结出等高线高度值由里向外数字越大,则是盆地地形。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5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6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7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开发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新课的导入是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例如,教学中,可用“新闻导入法”,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要经常了解时事,关心国家时事和国际大事,各种新闻媒体是学生了解这些大事的重要渠道,所以报刊、电视新闻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于教学中。

2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而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交融,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东南亚的气候、旅游时,与热点旅游线“新马泰”相结合,①冬季到新马泰地区应带什么衣服;②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有这么多的热带自然景观,从而引出了“这样的气候特征是由本区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再看柱状图,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创设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能与生活相联系,很有实用价值,这样既使学生自主地动手、动脑、合作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3巧插趣味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最好。如讲《气候》一节时,可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诸葛亮并非能呼风唤雨,而是他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他能借东风取得战事的胜利。这时学生懂得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也使他们知道学习地理不但对生活有用,而且还可用于军事、农业、工业、交通等方方面面。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

地理的学习方法篇8

1 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兴趣

引言,顾名思义即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用了“有位孕妇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可先出生的女孩却要叫后出生的女孩姐姐,这可能吗?”来引入新课,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2 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启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授“大陆漂移假说”时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的欲望。“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3 运用趣味性教学,感召兴趣

中学地理是一门富于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上得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

又如,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等。都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类似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4 巧用成语教学,助长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顿时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是“星罗棋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样描述使学生产生兴趣,印象深刻。

5 利用漫画教学,启迪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