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8篇

时间:2023-08-30 09:16:54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1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邱均平教授指出: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图书馆文化5个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

1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

1.1 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1.2 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①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②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③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④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⑤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⑥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1.3 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⑤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⑥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2

大学期间,本人系统学习了公共管理、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课程。通过学习,我系统掌握了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谙透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此外,我也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以及操作能力,能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基本的应用软件。这些开阔了我的视野和思维,使我具备更为多元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提高。

本人是性格良好,我为人真诚坦率,自信大方,乐于主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工作和学习态度严谨,踏实负责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富有创新意识;身体素质健康,长期坚持锻炼,培养了坚忍不拔的品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大学的锻炼使我成长,成熟,让我吸收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为人处事的能力。走上社会之际,我将努力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尽快使自己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做一名优秀的从业者。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美好的大生活就要接近尾声。在大学四年紧张而有条的学习生活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受到老师好评。马上就要离校了,对于这四年我的进步自我评价如下。

大学期间,本人系统学习了公共管理、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课程。通过学习,我系统掌握了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谙透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此外,我也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以及操作能力,能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基本的应用软件。这些开阔了我的视野和思维,使我具备更为多元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提高。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新经济 知识管理 模式

一般认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具有企业要素知识化、企业经营方式网络化、企业产品品牌化、企业管理柔性化、企业传播市场化、企业结构和行为国际化等典型特征。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和利用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知识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一)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研究先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未来的典型企业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知识主要体现在基层,体现在专家的头脑里”。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基于新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两方面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而言,把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动态管理过程称为知识管理,它是企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研究、共享的动态管理,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加以创新,突出强调了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再现与延伸。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1.以人为本。这一特征的核心是以高素质的人才为前提,注重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管理的对象,由于人是知识生产、创造、应用的主体,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因此,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注重的是人与人内心世界的沟通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由此可见,知识管理是一种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智力潜能的柔性管理方式。

2.和谐管理。和谐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管理的和谐化对于组织自身、组织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重大的意义。内部层面的知识管理,可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合理设置组织内部结构,合理划分各个管理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组织成员提供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从而有利于处理好组织与成员、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外部层面的知识管理,以理性竞争、合作双赢的理念正确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保证组织自身和合作伙伴的正当利益,从而为组织的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总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框架是新的组织结构,其核心是由严格的等级制度向和谐的知识化组织结构转变。

3.面向市场。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商品流动性较大,变化性也较强,要营造知识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有效激励机制,知识管理就必须突破以涉及组织内部环境为主要管理范围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无限多变的外部环境,致力于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把组织内部已经形成的现有知识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知识信息高度、有机的结合,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的能力,围绕市场来组织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由于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知识作为一种财富也就具有了自我封闭性,因此知识的所有者大都不会主动地将知识提供给他人,必须将知识“市场化”或者“实用化”。

知识管理模式综述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

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以企业制度作为规范和保障,以信息系统为依托进行知识管理,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及各自相互之间的转换,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这种模式(图1所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思想和以知识为管理对象的先进的符合知识经济特征的管理方法。

转贴于

(二)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

20世纪90代,美国企业发展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知识管理”模式——“组织间知识的系统锁定”模式。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尤其要强调的是,这些要素中除了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替代品之外,还要包括生产补充品的企业。实施组织间知识系统锁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联合补充品厂商一道锁定客户,并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最终达到控制行业标准的最高境界。

(三)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

陈雪松等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的分析,在原有的知识成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使知识成长模式更加完善;通过对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定的知识管理策略,为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该模式认为,当知识量在促进环路和抑制环路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成长极限时,努力推进促进环路将是徒劳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成长抑制环路。只有通过削弱抑制环路的作用,才可能打破现有知识成长的极限,向更高的成长极限跃进。

(四)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

刘东认为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正确识别知识对象的特征并选择恰当的管理模式,而对知识进行清晰分类是知识管理实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应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知识按照易访问的知识、广泛适用的知识、综合的知识和一次性的知识分类,对每一类知识提出不同管理策略、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平衡使用不同的管理工具进行管理。

(五)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该模型如图2所示。知识链上的各个环节实际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任务,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对于整个知识链而言,最重要的当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充分而有效的知识共享,员工借助知识共享增加自身知识,改变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而知识共享也必须以知识的获取、编码、转化、整合为基础;有效的知识交流为知识共享提供了通畅的途径。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将遍及整个经济领域,各企业将通过知识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本文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本质与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对知识管理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选择知识管理模式起到借鉴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2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4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MOKA项目;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 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 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5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信息;教育管理;控制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控制主要是人对人的控制过程,换言之,教育管理的控制是以活动主体(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为基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但是他们并非只是接收或者发出信息这种物质形态,而是为了传达一种意识,这里便有一个双方如何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所承载的意识的问题。理解必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于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控制过程的运作机制,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教育管理控制的基础――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障碍分析

1.信息传递模型。人们传递信息,作用之一是让信息接收者了解原来所不知道的事情。描述这种信息传递过程的是一般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源 发送机 信道接收机 接收者 。

如果重点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所有媒介都看作信道,则得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息发出者的大脑 发信息器官(嘴手等)信道接收者的器官接收者的大脑。[1]

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出者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或控制信息接收者的行为。这时,信息发出者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单纯把信息传递出去,而是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断地调整自己所发出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使信息接收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其信息传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然而,根据我们前面对信息的理解,对于人来说,信息是与人的意识体验紧密相联的,对于信息发出者,他发出信息往往是因为其大脑中存在着某种意识;而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他接收到信息之后同样要产生一种意识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是对意识的传输。这里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意识传输理论。

2.意识传输模型。在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的变化运动之外什么也感知不到。所以,传输意识也就无法以裸的意识运动的方式实现,而必须借助某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即传输意识必须利用物质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信息。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以物质载体即信息的形式发出,被管理者把这些信息接收下来,把它在自己大脑中转化为的意识,据此,被管理者才能发出反馈信息(此时被管理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如图2所示:

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从上图可看出,意识的传输者和意识的接收者,所产生的意识可能并不相同,即管理者想传输的意识与被管理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体验到的意识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为,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还需要一个把信息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即一个从信息中析出意识的过程。显然,意识的析出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信息接收者必须有与对方相对应的语言知识。假如信息的发出者用英语,信息的接收者却只懂汉语,接收者就无法从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析出任何意识。其次,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就难以推出所要求的结论性意识。最后,如果没有与对方相应的专业(行业或工作)基础知识,也难以析出相应的意识内容。例如,对出纳员讲化工产品的配料如何改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信息接收者要从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中析出(客观)意识必须具备三种与对方相应的原意识:语言知识(知道如何解码和编码信息)、逻辑思维知识(知道如何推理)、对应的行业知识(为逻辑推理提高依据)。语言知识使接收者能够懂得对方所表达的语义,逻辑知识使接收者能够从前提意识推出结论意识,专业知识使接收者能够在本行业的特定活动内来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它与逻辑知识是不可分离的。[2]

二、信息传递障碍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两者意识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双方有共同的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

1.语言知识。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人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是以语言(包括文字)为媒介来相互传达意识。语言交际是人和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化机制,语言或者说言语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语言交际必然要受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一个民族现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民族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历史,因此其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当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个体之间形成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这种对共同语言知识基础的要求就变得更为强烈了,原因十分明显:假设,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方使用汉语,一方使用外国语(这种情况在当前国际合作办学中会时有发生),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地方方言(这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地区办学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又或者一方使用普通话,而一方坚持使用地方方言(这在我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也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双方之间不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每个基本文字符号指代什么、每个基本发音和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那么他们之间是无法进行沟通的,正常的管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所谓需要有共同的语言知识,就是表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能够理解对方所使用的语音和文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用信息学的话来说就拥有对对方发出的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的知识。这里的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文字(知道对方所使用的每个基本文字语言指代什么)、词汇(知道每个基本发音、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这是否表明使用同种语言的个体之间就自然地具有了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呢?也不尽然,因为语言既受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又受个体表达的创造意愿的约束。个人的表达方式既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的语言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语言经验的积累。所以,每个个体即使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相互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是对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的一种要求。

2.逻辑知识。语言的任何陈述、描述或者报道都是在完成一种行为,因此除了有关陈述的真假问题之外,言语还有是否恰当等问题,这便是一个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这里,我们首先用一个事例来说明逻辑知识基础的作用:一天,秘书送一份材料给领导参考,领导看后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a)并问秘书:“你说是不是?”秘书想:统计数据是我到有关部门作过核对的,都有真凭实据,根本不存在“桌面上出世的”的估计数,何来水分?但又觉得,在领导面前说话还是婉转点好,于是作了如下回答:“我想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b)秘书的用心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领导听了回话后,不自觉地置之一笑。领导为什么笑呢?这实质上涉及一个逻辑问题。因为(a)、(b)两种句式,在逻辑上称为“或然(可能)肯定判断”和“或然(可能)否定判断”,一般简写成:

(a)S可能是P(或然肯定判断)

(b)S可能非P(或然否定判断)

根据逻辑学原理,(a)(b)之间属于蕴涵关系。这就是说,当你说S可能是P时,S可能非P已经蕴涵其中,即S可能非P是S可能是P的应有之义;反之亦然。在上举实例中,当领导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时,也就同时寓示着“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秘书以(b)作回答,除了重复领导所寓示的意义外,别无其他任何意义。也就是说,秘书反馈的有效信息量是零,这对管理者的控制活动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教育管理控制活动中要实现有效控制,关键是活动主体之间的语言理解问题。理解特别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必然需要逻辑分析和逻辑活动穿插其间,必然要深刻领会彼此的语言逻辑特征特点、规律规则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差异与共同,即是说,在理解过程中,或多或少要涉及言语的逻辑问题。这是由任何语言都有其语音、句法、逻辑等规则所决定的。理解过程中不可能不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从而逻辑知识也是不可少的。这种理解不仅是要求接收者理解原文或原话而且要求对包含的思想进行整理。这种思想的整理过程表面上是语言表达过程,深层次上就是接收者思想的逻辑处理过程,即首先感知原文的诸多零碎的思想(词义、句法、结构等,如果是外语还要考虑文化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获得的零碎思想进行逻辑处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理解的过程也就必然要求活动主体双方有着相应的逻辑知识。而且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这种逻辑与特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这种逻辑知识不仅是形式逻辑的知识更是辩证逻辑知识,是教育逻辑学的知识。[3]

3.专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依附性的活动决定了管理者还需要有本体活动的相关知识,才能与从事本体活动的主体(被管理者)进行恰当的交流。所谓“外行”对“内行”的管理由于双方之间交流的困难终会对管理活动和本体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与本体活动相关的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专业知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也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别是学校校长。关于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研究者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三、解决途径的局限性

上面我们给出的意识析出具体图示依然是简化了意识析出的过程,更真实的意识析出不仅仅是三种知识基础在起作用而是信息接收者的整个主体认知图式在起作用。主体认知图式的组成部分包括:主体的观念、意志、个性、情感、动机、需要等,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主体认知图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两者的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经过双方相互之间信息的多次反复传递,两者的意识是有可能趋于相同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西蒙的满意原则,只需要两者的意识大体相同,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不必强求完全相同;但是无论怎样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提高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7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 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 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时间管理基本知识篇8

【摘要】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在实施知识管理中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内容、特征和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找出恰当策略。【关键词】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链1【Title】TheResearchonHow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intheModernEnterprise【Abstract】Withthecomingupofknowledgeeconomy,knowledgemanagementhasbecomethenewmodelofenterprisemanagement.However,knowledgemanagement,asanewtheoryofthemanagementscience,cannotbecomesoperfectinjustafewyears.Somebasictheoriesarestillindiscussion,andtheconnotationisstillnotfullydisplayed.Thismakesmanyenterprisesdifficulttograspthequintessenceand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effectively.So,itisnecessarytomakeclearthedefinition,content,characterandbasicfunc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thuspointoutthekeywayforenterprises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Explicitmanagement;Tacitmanagement;Knowledgechain【文献综述】一、研究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现实意义及目的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作为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一场革命,特别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各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面临着一次“跨越式”提高的机遇。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已悄然兴起,成为当前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引发了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倡导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已经是硕果累累。如芬兰的大型跨国公司诺基亚集团已由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导致其电信业务迅速增长,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美国因为已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所以在近几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其国内经济一直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了解知识管理的产生及其概况,尽快实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在明确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企业实施层面,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从具体操作层面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构筑核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1]-[5]二、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及其实施策略的代表观点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其背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在管理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管理战略和概念。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始。随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研究受到许多国际知名管理学教授、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带动了知识管理研究的迅速发展。如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约翰.西利.布朗的《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1991年1/2月号)、克里斯.阿吉里斯的《教聪明人学会学习》(1991年5/6月号)、野中郁次朗的《知识创新企业》(1991年11/12月号)、戴维.A.加文的《建立学习型企业》(1993年7/8月号)、詹姆斯.布莱恩.奎恩等的《优中取胜:专业智能的管理》(1996年3/4月号)、多梦西.罗纳德的《充分发挥公司的智力》(1997年7/8月号)、阿特.克莱纳和乔治.罗斯的《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1997年9/10月号)等,都代表着国际知识管理的最高水平。[6]在1999年以来,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并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了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热潮。诞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其基本出发点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鉴于现实生活中众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遭遇的困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心从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的探讨转向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提出了大量有利于企业借鉴的宝贵建议。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现将几种有代表性的策略例举如下:[7]pp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德曾姆士等人(J.D.Davjames,1998)则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四步曲:首先提出诊断问题,了解知识是如何影响业务的,程度怎么样;其次必须重视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再次调整企业对外姿态和经营方略;最后评估和监测知识。他们强调这四个步骤并非有先后次序,而应是相互协调并行运行的。汉森等学者(M.T.Hansen,1999)则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两种模式。指出在制订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时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应考虑企业是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员工是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达文波特教授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企业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很容易被获取的地方——“知识库”。知识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企业知识库里的“知识资产”太“拥挤”的问题。达文波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这样当需要知识时,从外部导入知识;而当知识被创造出来或获取时,又可以及时地将其导出给组织的其他部门。徐勇等人(1999)将知识共享的推动模式归纳为三种: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还有学者对企业首席信息主管(CIO)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三种最基本的CIO模型(霍国庆,1999),分别是:l.战略/战术模型。在这个经典模型中,一个公司中总有两个或几个信息方面的主管,其中一个负责战略事务,另一个或几个负责战术事务。2.内部/外部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有关职责被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一个信息技术经理可能管理内部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和日常操作,另一个则追踪技术进展、商业机会或研发活动。3.消亡模型。这种模型还没有流行,在这种模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首席执行官(CEO)日益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无需CIO在信息系统和业务战略之间扮演重要角色,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由首席技术主管(CTO)解决。综观以上种种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路上存在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可将众多的实施策略归结为两种:1.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一条整体思路。建议企业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分成阶段进行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这种做法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分析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德曾姆士等人的“知识管理四步曲”和达文波特教授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在大体上就属于这一类,他们都强调要阶段性地实施知识管理。2.提出具体的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节省自己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时间,从而借用理论成果,“对号入座”,将知识管理具体操作于企业中。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中就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汉森等学者的两种模式: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徐勇等人知识共享的推动三模式论。(二)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中都无一例外地从人力资源角度和技术设施层面来开展对知识管理具体操作的探讨,强调在企业中设立知识主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三)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学者大多从企业的切入点谈知识管理的实施,而国内学者则比较重视企业对国内政策环境的依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管理实施的政策、法律环境。三、本文的研究角度、思路及该课题的趋势预测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指导实践,才有它的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现阶段知识管理的探讨也不应脱离其植根于企业界的实际。本文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指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宝贵建议,采用历史逻辑分析法和综合归纳分析法,开展对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最后,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从组织结构层面、环境氛围层面、关系网络层面和人力资源层面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规划了一条总体思路。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知识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到崭新高度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很快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企业将通过知识管理加速企业发展,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它将会使现有企业摆脱长期来存在的守旧方法及金融资本的束缚及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等,获得持续发展的、新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途。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把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其实施策略的分析上。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知识管理的实施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1.更多的企业将卷入这场知识管理的风潮中,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必须;2.知识的共享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3.员工们将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管理变成自己主动地参与知识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知识立法将为知识管理构建保障,知识产权法将成为司法职业方面发展最快的领域,并将更迅速地发展。[8]-[11]参考文献:[1]陈志强,许建忠,呼怀方.企业如何面对知识管理[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4):57-59.[2]林聚任,李蕴.p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革命——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观[J].p山东大学学报,2001,(4):77-81.[3]胡赣江,王晓红.p知识管理建构——逻辑、内涵和原则[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2,p(4):34-37.[4]徐李孙,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5]邹鑫,p张小兵.p刍议企业知识管理[J].p淮阴工学院学报,p2000,(2):83.[6]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7]左美云.p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p知识经济,p2001,p(8):31-37.[8]陈卫业,刘俊利.p论强化知识管理[J].p技术经济,p2000,p(156):55-56.[9]乌家培.p论管理科学的发展[J].p南开管理评论,p2000,(6):6-8.[10]朱祖平.p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pp科研管理,p2000,(1):19-25.[11]尹华,王国顺.p企业知识资本与知识管理[J].p矿冶工程,2000,(4):78-81.[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正文】一、时代呼唤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成为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根据资料显示[1],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Imperative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的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大约10种左右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或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知识管理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乏知识管理成功运用于企业界的案例,像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宏达公司等等,于是许多企业便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使知识管理的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动力,成功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之中。二、什么是确切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下了众多的定义,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多达数十种。现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例举如下[1]-[3]:国外有四种观点:1.卡尔?费拉保罗(CarlFrappuolo,1998)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奎达斯等(P.Quitas,1997)则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3.Karl?E?Sverby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为了帮助管理者借助知识管理创造价值。4.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从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知识管理强调把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2.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知识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上述定义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既存在着一致性的一面,也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以上定义作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于企业层次的,强调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注重于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期望知识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这一类定义倾向于将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这种观念大多集中于国外学者的探讨之中。就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管理一词本就诞生于企业管理界,其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的重心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关注于“做什么,怎样做”,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国内学者则较为重视“是什么”,思维的重点放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较为重视理论框架构建的严密性、抽象性,这在上述定义中也可见一斑。知识管理的另一类型定义抽象掉了企业层面,试图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层次来研究,将知识管理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管理哲学。因为他们认为知识管理一词虽产生于企业界,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的范围已大大突破了企业层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显然也应突破单纯的企业层面,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综观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三、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知识转化模式弄清了知识管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管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产[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管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5]pp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95)提出,在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6]。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知识扩散),它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实施阶段。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一般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基础之上的,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社会价值,真实力量和扩张潜力,是“知识资本”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而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有两点:一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在SECI模型中以“外部明示”和“汇总组合”两种模式为代表;二是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使知识能更快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不仅可确保新知识的及时扩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彼此交换了思想,则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这一任务的具体代表模式就是“潜移默化”和“内部升华”。四、知识管理的特征分析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7]-[8](一)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知识资本包括结构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商誉等知识资产,是属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的实现。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具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未经编码,属于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创造源泉——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上。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是指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他们在本身专长领域都是专家,工作上的主动性较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程序操作工。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不能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和规则等刚性的约束来实现,而应着重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开,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整个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所进行的新组合。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必须在知识管理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隐藏知识的行为。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三)知识管理要以市场为核心知识管理要针对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知识的所有者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必须面向应用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知识的创立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因此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和实用化,使知识的潜在使用者能够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创造中。(四)知识管理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必须按比例进行,某一要素的过多投入将会造成收益递减。在此前提下,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合理分配稀缺的资源。而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的知识管理则遵循相反的“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由于知识在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会因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投资于知识资源的收益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的,没有所谓的临界点。因而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对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五)知识管理以法律为依托管理思想史发展轨迹上的各种管理思潮,都是以有形的实体,如资源,人等具体对象为管理目标。然而知识管理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不易界定,难于管理,易于流失。因此,全面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企业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知识的产权界限,在对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就应当诉诸于法律,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防止知识流失。五、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探讨根据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于是国内有学者从管理的这一新职能角度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职能,认为知识管理具有学习、中介、控制、创新4种基本职能。而费拉保罗则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流程角度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他提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与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自身的四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功能,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来具体认识知识管理的这四大基本职能呢?[9]-[10](一)外化功能——对知识获取的管理功能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收集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只提供某种方式用以捕获知识并在线存储它们的技术位于最底层,例如镜像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其下层则包含了更为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文件管理系统,它们对贮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能识别出各信息源之间的相似之处。基于此,可用聚类的方法找出企业知识库中各知识结构间隐含的关系或联系。而工作流技术则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功能。最终,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人们所捕获收集到的知识。(二)内化功能——对知识处理的管理功能内化功能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内化建立在外化的基础上,是对外化结果的深加工。在内化过程中,人们从外部储存库中挖掘知识,并通过筛选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帮助研究者就某一问题或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沟通,澄清那些与以往通过外化得来的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并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重新分类、储存。管理的内化功能能够使知识的寻求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知识生产的周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三)中介功能——对知识传递的管理功能中介过程强调明确、固定的知识传送,针对的是无声的知识,它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的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体的经历和兴趣,中介能把需要研究某一课题的人和在这一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联系起来,同时通过群件产品、企业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等技术来实现自动化。这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步骤及前提条件。储存于数据库中的静态知识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将它与特定的人、特定的过程进行动态匹配,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最终获得并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四)认知功能——对知识运用的管理功能认知是经由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现有技术很少能实现认知过程的自动化,通常都是采用专家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综合实现决策的支持和辅助。可见,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收集到的知识,认知过程是工作流系统被赋予一种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工作流引擎便能依据近似的情形自动地做出决策。这一知识应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终效果。六、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认识知识管理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管理的本义。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层次,不断提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王如富等人(1999)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徐勇等人(1999)也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显然,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思路上存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使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呢?[11]-[14]策略一:建立知识管理部门,设立知识主管知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需要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机构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了知识的专职管理部门,才能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氛围。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内部的成员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知识工人成为企业的中坚。与一般的操作工人不同,知识工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能利用各种有用知识来发展新产品和服务。知识工人与操作工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和知识的载体——知识工人对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对知识的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设立知识主管成为必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谈及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时都无一例外地指出设立知识主管的重要性。知识主管CKO(ChiefKnowledgeOfficer)是随着企业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过渡由信息主管演变而来的企业内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但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又不能简单的把他看作是信息主管的完全替代和延伸,因为这容易导致把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上。CKO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注重知识与信息的时刻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及其支持工具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策略二: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在工业经济时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层组织结构的刚性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蔓延到各行各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起来:一是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即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由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虚拟企业。二是消费者之间可以在网上建立消费者同盟,参与企业管理监督、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反映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所有这些都将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首先,根据信息沟通幅度原则,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减少部分中间层,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的两端建设:一端加强企业的R&D工作,加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另一端按市场交易原则,加强知识向资本的转换,尽量减少知识在企业中的传递成本和时间,加快知识的周转和流通,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间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将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途径、内容和效率,成为组织扁平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各种网络联系在一起。建立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IntranetandExtranet),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知识库。利用网络对企业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让知识在企业中广为传播和利用,让员工将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这不仅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而且降低了实施知识管理所需的成本。策略三: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从事知识管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应以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待管理创造力的工作。无论是员工个人的创新还是群体的创新,都必然会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有关,都需要有一种利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特定工作氛围,这是创造力滋生的肥沃土壤。国外有一项值得我们深思的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高低密切相关;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其成员往往生气勃勃,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我们所要创造的工作氛围,正可以用“生气勃勃、充满激情”来概括。在这种氛围下的员工,应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精神风貌,其特点是:人人都希望本组织、单位、企业兴旺发达;人人都乐意贡献自己的才华,尽最大努力去创新;人人都想做得比别人更好、比过去更好;人人都感到在这里找到了最能体现自己智力才能的位置。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是从整体上开发员工头脑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的长效措施。因此,就必须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知识运行机制主要指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高效有序运转的机制,主要包括: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等。知识本身的外部性导致知识可以低成本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而知识创新具有高成本性、高风险性以及收益和分配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另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构成另一对矛盾。因而知识拥有者为了回避风险、回收投资,自然就会对拥有的知识有意“垄断”,而这与知识只有通过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形成冲突。因此,就要求知识主管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及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即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兴趣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管理的目的。此外,建立一个利于知识交流的宽松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企业发展沙龙机制等都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制度。要将创新作为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必须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除了有创新成功奖励机制外,还应该建立起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就应该对各个岗位和职位予以定级,根据不同的级别规划可以失败的辞书、项目数、时间和经费规模。在上述范围内允许失败,超出范围的失败是不受支持的或者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样,由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创新意识就会增强,显然,创新成果也会随之增多。除了限定宽容的范围之外,创新失败宽容机制还要求失败者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成相应材料,供其他人参考。这样,就将主观上不愿意看到的失败客观上规范起来,纳入有效管理的范畴,同时找寻失败原因,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策略四: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形式访问外部知识库,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工业经济时代提出的收益递减律认为,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所获得的边际效益就越低。因此,企业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于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资源上,如货币、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收益递减率已无法解释为什么比尔?盖茨仅凭视窗软件便成为全球首富,而且每天至少有几千万美元进入他的帐户。这种新现象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收益递增率即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将越多。它的运作方式就像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一种有机体的繁衍,只要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必须跳出传统经济理论的圈子,转换思维角度。传统经济理论不仅认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是递减的,而且认为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也是一种零和博弈,双赢的状态是不会出现的。而现代分子经济学认为,双赢状态是完全可能的。微软公司、联邦捷运公司就是成功的典范。微软公司由于重视也极善于处理好产品最终用户、零售商、专业制造商、竞争对手和政府部门这五大环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网把它巩固下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因此,企业之间就有必要以各种形式来加强联系,建立一个递增收益网络。企业收购或兼并是一种潜在的投资,能缩小知识差距。如在适当的条件下,兼并一个在特殊市场建立销售网络的传统企业,可以极大地改善收购者的市场机会。战略联盟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而广泛合作的方式,每个合作企业都可以从对方获取物资资源、市场、知识和资金,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产品链可以用来弥补企业产品系列的不足,目的是减少成本和风险,缩短上市时间,控制知识流动,降低竞争程度。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中存在的知识链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合作,它是指: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其目的是相互学习和获取知识,基于战略利益(如规模经济利益)是它有别于其它合作方式的地方。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在于对知识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使知识成为企业永不枯竭的资源。[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策略五:重视人才管理,构建激励机制众所周知,在传统工业经济下形成的激励制度是建立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之上的,知识没有被看作是一种资源,各种类型的知识只不过是由于“雇佣”而生产出的副产品。尤其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是以“官”为本位进行划分的,企业内各类专家型人才得不到应用的激励。组织成员的各类创新活动,无论对企业的价值再大,多以“奉献”二字一笔勾销,从而使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认识到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应该承认员工个人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用性,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具体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来激励员工。精神激励,能满足知识员工的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发展欲,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十分重要。应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并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如美国IBM公司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同时也可以采用知识晋升和知识署名制度,来激励为公司取得较大知识成果的员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知识培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经营即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已不仅是一种时尚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能够使员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成果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员工培训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效应,有的企业担心一旦员工跳槽,就是为他人作嫁衣,所有的培训将变成沉淀成本。其实不然,企业领导人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在人才开发上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是一种立足于未来经营的投资。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增加员工的培训投入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工作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感和成就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减少员工跳槽的现象。同时,培训还可以帮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进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七、结束语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体系,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尽管它现在还不成熟,但它无疑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已被推上了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尽快掌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参考文献】[1]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p学术界,p2000.5,(84):16-17.[2]汤发良,宋旭琴.知识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J].企业经济,2000,(8):83-84.[3]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4]杨冠琼.企业成功的金钥匙[J].p经济管理,1999,(11):57.[5]陈柳钦.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2,(9):50-51.[6]饶p勇.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J].p经济管理,2003,(316):45.[7]张p芸.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的新课题[J].p财经科学,2000,增刊:347.[8]白p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初探[J].p情报科学,p2000.6,(6):516-517.[9]郭东强,张向前,林美容.浅析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5):48-49.[10]段尧清.论知识管理的职能与特征[J].p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29-130.[11]田正育.知识管理的类型与开发[J].p企业改革与管理,p2000,(6):8-9.[12]徐李孙,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13]甘永成.实施知识管理的系统框架及策略[J].p科技管理研究,2003,(1):32-34.[14]刘琴,徐拥军.p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J].p企业经济,p2002,(5):75-76.[1][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