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8篇

时间:2023-08-30 09:17:02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收获;困惑

历史学科在推行教学案教学后,被广泛定义为最难学的一门学科,这并不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对教学案教学有着一些困惑和未能认识到的问题,所以未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导致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错误观点。下面就针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校管理

问题:教学案印制不规范,浪费严重,怎么办?

解决策略: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编写的教学案,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把关审核,教研组长审核后再交年级主任处,凡是不合格的教学案返回教研组重新编写,年级主任审验合格的教学案方可签字印发。这样做可以严把质量关,同时又能避免浪费。

2、教研组教研活动

问题:怎样利用教研组活动推动教学案教学?

解决策略:学校历史组推进教学案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论学习。学期初,要对《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学习,进行解读;学习两周,第三周进行测试,考试成绩计入教师量化积分。平时,利用固定的时间搞好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学案教学的理念、编写要求、基本环节、操作流程等理论,同组教师相互交流、质疑、解难。

第二步:以“三课”活动为载体,尝试教学案教学。一是加强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和编写教学案结合起来,学校领导包组蹲点,及时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发挥备课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把讲授公开课和教学案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周一上午本组教师围绕公开课所定篇目,按教学案的基本环节备课,编写出初步的教学案,然后由主讲教师在一个班内实施教学,其余老师参与观摩。评课时根据课堂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再在其余班级推行。

第三步:是全面铺开,人人过关。全体教师逐课推行教学案教学。

第四步:举行教学案教学的大比武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教师的思想认识的转变

问题:教师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应如何认识?

解决策略:全面了解教师思想的认识转变,从思想入手,解决教师思想中的困惑。

利用教学案教学以来,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案编写虽然费力费时,但方便课堂教学。编学案,教师多方考虑多方面因素,查阅各种资料,,教师忙着设计学案、筛选习题,费时费力,而课堂上,学生读课标、读教材,按照教师的学案设计梳理知识,然后作习题。

(2)教师的工作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后变化明显,此前教师劲没少下但成绩确实让人发愁。学生的作业在课上完成,备课、上课的时间与精力均有了保证,工作起来更有激情。

(3)课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组讨论积极交流展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多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和谐,师生的心理和情绪越来越轻松。

(4)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使用教学案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不翻阅资料,不了解学情,那么所编写的“教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二、对教学案各环节编写内容的界定

教学案教学虽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但有部分教师对使用教学案产生了误区,教学案的设计要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应严格界定。

1、课时学习目标的界定

课时学习目标是学科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它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预习,自觉达标的习惯。

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确定。学习目标是课标的细化,教材中超出课标的知识、要求较高的知识也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2、课前预习导学的界定

预习导学是教学案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的必要准备,预习的充分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预习导学部分的题目,教师要精挑细选。课前预习导学题目应该以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就能回答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预习导学题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种题型。

3、课堂学习研讨的界定

课堂研讨部分是教师最难驾驭的部分,由于学习小组的建立不够完善,表面看学生在合作学习,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小组合作成果的呈现成了小组长的专利。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让程度好的学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达标检测题的界定

达标检测不能与预习导学和学习研讨题目重复,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题量不能太大,以学生当堂能完成为准,一般以5个选择题和一个非选题为宜。教学案使用后要收上来,检查学生做到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5、课后拓展延伸的界定

课后拓展延伸题目,可以是本课内容,也可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其应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

三、教学案教学存在的困惑之我的看法

教学案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广泛存在的问题外,我个人对教学案也存在些困惑。

困惑一:预习环节用什么时间完成?

预习环节全部放在课外不行因为我们的学生自律性太差且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放在课堂上预习,费时太多,学生把课文阅读一遍需要10分钟,做完预习题需要10分钟,构建知识框架需要10分钟,学习研讨需要15分钟,达标检测还没有进行就已经没时间了,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每节课都要“欠账”了!

困惑二:课后拓展延伸题何时了?

顾名思义,其应放在课后来完成。如果放在课后的话,真正是“下课就放在脑后”了,第一:学生课后没时间,第二:学生课后不去做。农村初中的学生,课后连5%能完成的都不到。放在课堂上来解决,哪有时间呢?因为,课堂上各环节已被安排满满的了。

四、教学案教学的推行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教学案教学,推进校本教研,我认为历史学科课型系列建设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利用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片级赛课以及教学案教学大赛等,推动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

第二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充分利用九年级高素质教师进行复习课研讨活动,以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活动为载体,促使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全面培训历史学科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使全体历史学科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教学案教学新授课与复习课模式,全面提升我县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全面推行高素质的教学案教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76.

[2] 古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9-70.

[3] 王松光.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2

一、历史教学的困惑

1.困惑之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理论上看,“三维目标”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只能通过如下途径:(1)师生查找资料;(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3)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4)学生进行大量的“收集”、“编辑”、“调查”活动。而事实上,新课程下的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一份高考历史试卷,很难从题目上体现除“知识与能力”以外的另外两个教学目标。再者,如果真正要实现另外两大目标,走上述四类途径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而“时间”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常量,学生要完成多门功课,这样一来,时间就显得很不够用。因此,广大历史教师面对另外两大目标要求,感到非常茫然,认为另外两大目标属于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者与高考有关,但不如“知识与能力”那么重要,因为高考题并不考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做人”。

2.困惑之二: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

江西使用两种版本的教材,不同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专家一定会说,高考命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而不是基于哪一本教材,用哪一种教材都一样。但笔者在做2008、2009年高考题时就发现,在某些题目上,用不同版本教材是有差别的。现以2009年的两道高考题作说明:

(2009年广东高考卷第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这道题目选D。这道题用人民版教材的学生明显吃亏,因为人民版教材根本没有提到“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人教版教材,对该机构进行介绍。

3.困惑之三:如何丰富“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专题单向知识,给学生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历史”模样

历史学家吴泽先生曾说,历史是社会众多因素相联系的运动过程,既不是各个因素的混乱堆积,也不是社会历史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历史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但从新教材必修部分来看,新教材把整个人类历史割裂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块,而每一块又由若干跳跃性的模块组成,这就不仅割裂历史的横向联系,也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堆没有内在联系性的零碎知识、孤立知识,让学生看到的只是历史上的一个个发展点,而找不到连接这些发展点的线索。如“政治史”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都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思想文化。“经济史”中的重大经济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文化史”中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思想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专题结构下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毫无联系是有欠缺的。如何补充?如何整合?

4.困惑之四:讲全、讲清、讲透教材知识及加强师生互动与完成教学进度的矛盾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比较牢固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由于初升高毕业考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和权重不是很高,因此造成升入高中后的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非常单薄,至于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差。再者,新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是“模块”式的。因此,教师讲解每一个主题内容时,如果要想让学生清楚明白,就必须补充很多内容,如背景、重要内容中新教材遗漏的部分影响,这样一节课下来完成的教学内容很少。如果再进行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局限,其效果离目标要求也相差甚远,还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

二、对策

1.针对困惑一:教师应吃透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标准”。这里且以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为例来加以说明。其中知识目标被细化为“知道”(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简述”(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讲述”(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说出”(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概述”(如概述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列举”(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具体描述;能力目标则被细化为“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如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分析”(如分析资本主义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收集”、“列表”(如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编辑”(如编辑专题墙报)、“调查”(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等具体描述。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目标要求来把握自己上课的详略,来设计平时的测验题类型。

2.针对困惑二:教师手上应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版本,教师备课时应参阅两种版本。根据“内容标准”和“知识能力要求”,对重点内容的知识系统讲、全面讲。对于组成重点内容知识系统的重要知识点,如果某一版本没有,就应当补充进去。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3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这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更无从谈起,这些是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的。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传统上的历史教学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使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现在的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是,这种多媒体教学好多只是把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换了点形式而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三个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师个人必须有职业荣誉感

老师的责任感来自于多个方面:“历史使人明智”,可以;政府的真正重视,而不是三个两个的口号或者每年在教师节的形式,可以;从待遇上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不让老师们在辛苦耕耘之余还要为孩子上学或者其它一些日常琐事所左右,可以。倘若做到了这些,我想,任何教师都会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我们从事的教学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当教师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热情和激情真正用到了教学上。那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双边性的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实现

“探究性学习”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理解、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确很有成效。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做好探究性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历史就是实践,就是你的眼见,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和研究的过程。

2.完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4

正如钱穆所言:“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他们活出了“生命的真”,验证了人之为人、智慧之为智慧。他们在李怀宇的访谈中相聚,这就是《与天下共醒》。书中被访者很大一部分已年近古稀甚至耄耋之年,最小也已经 59岁了。

在发掘他们内心中作为知识人最关注的文化史及研究现状、走向问题时,访谈中大量运用了“比较”一词。古今比较,东西方比较;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比较……这些比较中有平行,有交叉,有递进,勾勒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明暗层次,以及个人在大环境中的位置与亮度,透视出一个全息的动态画面下,心的温度。

李怀宇问骆玉明,会选择生活在历史中哪个时代?一个趣味性的虚拟问题不动声色地探向被访者的价值取向,既有社会共性的指向,也有个人个性的取向,一代人的烙印,形詈蜕钋场

从《访问历史》到《与天下共醒》等知识人访问,一路走来,完成了李怀宇访问者、聆听者、引领者的不断跃升与融汇。从不同方位稀释、冰消了作者内心对现实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是代表着70年代生人群体知识人的困惑,一种负责任的困惑与叩问)。但我更想追问的是困惑之因如何解决的问题。这是“李怀宇们”达到自己所向往的“文化行者”的“逍遥游”根本。

逍遥游源于道家,是一种超脱于内,不拘于外的状态。可引申为知识人在文化领域和人生中的一种畅快淋漓、快意研究的境界。其生长生存环境是文化的共和。

依我看来,文化共和是一种文化的生态环境,是建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支撑传统文明秩序向现代文明秩序转向过程中,一个文化的共融、共生的系统;在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以知识人为主体,坚守自身的独立与个性,和而不同,秉承民主、自由之精神,期许一种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掘、争鸣、融合与繁荣,共襄文化复兴与发展,达到文明的另一个维度―理智、理性中使人性获得解放。

正如访谈中很多人涉及的一个主题:文化之视野,研究之胸怀,格局之扩展,中国之现代化。中国走向了世界,但精神世界在萎缩,背后缺乏大关怀,是老辈知识人的一个担心。用许纪霖答李怀宇的话说,“我们这代人永远不以中华的崛起为满足,我们永远关怀着世界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文明是天下……,不是哪家可以垄断,而是由不同的国家、民族,通过对话和竞争共同参与和建构。”这话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化共和的思虑?

回到《与天下共醒》一书。“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应“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及对未来的态度,反复问答,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的解读。印证那句话:重复是一种力量。也回应了李怀宇的“困惑”,给困惑一个出口,初始之因。用那几代知识人个体的眼光聚焦几个时代历史过往,在反思中希冀,从而得出共性的历史特征图;也间接点中并揭示了“边缘人状态”的知识分子在过渡到知识人过程中的痛点与痒点。

“敢言”―被访知识人的共同特点。这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操守。出于“对政治远距离的关怀”中的信任、信心,执着专业中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心愿由过去,导向未来,引向远方。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5

思考

这里的“历史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历史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通常也称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课程教学等。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在中学相对边缘化。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于历史教学都存在不少困惑,我先谈谈感触较深的两点。

困惑一:中考要求与认识间的矛盾

中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是对初中阶段教学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未来求学的重要参照。中考的总分为750分,历史只占50分,而且是以开卷、与政治合堂分卷方式呈现。由此可见,在考试指挥棒“指点江山”的现实下,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多少有些尴尬。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抄,所以平常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没关系;另一种则认为不管怎么考,我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要将知识点背熟就行。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忽视了平常教与学的积累,把希望寄托在考前背书、考中翻书。真的可以这样吗?纵观2007年以来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中考关于历史的考察有明确的要求:立足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知识传承与资鉴明智的功能、注重育人价值、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个角度看,考试本身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吻合的、不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构建起学科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没有掌握恰当的学科学习方法,没有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他们很难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近几年重庆市中考历史平均分都在33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困惑二:学生喜欢历史与不喜欢历史课的矛盾

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传说,他们爱看历史剧、历史小说,他们愿意听易中天、袁腾飞……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并不爱上历史课!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许多人看来,历史教学就是讲过去的事情,在旧纸堆中翻找陈旧的知识,并将其分割为时间、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影响……于是,历史的丰满与美感被肢解,原本灵动的历史成为生硬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罗列课本知识;有的教师偏离主题,讲故事说闲文;有的教师对照考点勾划要点,要求当堂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喜欢?当然,也有似乎很不错的教学:课件精美、资源丰富、活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然而刻意的热闹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东西并没有多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漠了。对此,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历史教学怎么了?我们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学?我们的教学到底该给学生们什么?

这样的困惑许多一线教师都有,当然也包括我。要走出困境,肯定需要改变,怎么做?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遵循历史教学的价值准则,回归教育本源,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历史教学。

二、回归学科本源,做有价值的历史教学

历史的本源和价值是什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看来,历史贵在启示后人,启发人生智慧,资鉴明智,进行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对历史本源的表述。“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1]历史的价值在于能服务人生。历史的本源和价值就是:以史启智,服务人生。

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就必须从历史本源入手。教师要常追问自己:这节课我要干什么?这节课的灵魂和主线是什么?它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深入思考,把握知识学习与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用思想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对学生才更有意义。

1.遵循历史之“道”,用智慧引领课堂

所谓历史之“道”,就是历史学科的智慧、素养与价值,它隐含在历史事件之中。教师要分析、感悟并提炼历史之“道”,在设计教学时,做到立意高远、讲求主旨,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取汲取智慧。这就是专家所言:课堂的灵魂就在于价值引领![2]

历史的价值与智慧无处不在,认识原始文化不仅在于知道有哪些原始人类、他们怎么生活,还在于了解认识他们的过程体现了“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古代的卓越工程,其“卓越”不在于建造了多少宏伟工程,而是在于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古今中外的改革,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学习、善借鉴、敢创新,更在于它遵循规律从国情出发……历史的智慧还在于它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延续的线。例如,该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曾说:“……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3]中国近代史的基调是痛苦的,那学习中国近代史就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如何在悲苦中不断地抗争、探索、突围、解困……一节课、一个主题、一段历史,只有按这样的立意去思考、建构,三维目标才能融为一体而生成有灵魂、有智慧的课堂,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的无穷魅力,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2.追求教学之“术”,用精彩助推学习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从新课改的角度来审视初中历史教学,确定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用,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之中,阻碍学生能力、意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对此,应当注意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展开此项工作呢?

—、自学环节

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的良好开展,首先就需要教师设计好自学环节,如此可以让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自学中来,从而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要想良好的设计自学环节,教师需要按照教学要求及教材,合理的规划与拟定自学提纲及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予以详细的了解,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而编制适合的自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侧重点等。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秦末农民战争》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就是针:对教材、教学目的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了课程自学环节,也就是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如秦始皇的名字有何含义,如何解释这个名字?单纯的就秦朝而言,它经历了几个皇帝,为什么最终会灭亡?秦末农民起义中谁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查阅教材及相关资料,认真的学习课程内容,努力解答以上问题。

二、小组合作环节

小组学习是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之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困惑,展开广泛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如此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历史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首先,要对学生予以详细了解,进而合理分组,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教学主题或问题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提出,以便小组成员能够共同讨论。其次,教师还要在小组讨论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便小组讨论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效解决问题或困惑,有效学习历史知识,最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难忘九一八》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并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了以下问题,即“西安事变”的历史性质?“西安事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西安事变”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让每个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且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这部分知识。

三、展示与反馈环节

在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历史教学中进行展示与反馈环节,主要是教师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展示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新问题,对新问题予以解决,从而真正掌握知识。这充分说明了,展示与反馈环节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即合作又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当然,要使展示和反馈环节良好展开,需要教师选择正确的展示方式,并且在具体展示的过程中自身要进行提问、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以此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之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历史教学进行反馈,以此来明确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或不适之处,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加以调整。

四、巩固训练环节

作为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的最后环节,巩固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培训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知识予以灵活运用。同样的,要想良好展开巩固训练环节,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巩固训练的作业,以便学生在巩固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将新旧知识加以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五、结束语

新课改在S国范围内如火如荼推行的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必然情况,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选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将经历自学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展示与反馈环节、巩固训练环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协作精神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J].教师,2011,(12):93.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7

关键词:当前历史;三大困惑、体验、感悟、演绎、观看、收集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三大困惑:首先,由于历史是对过去几十年到几千年前事件的记载,当年的人与事、社会形态、生活习性等,与现代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作为初学者的初中生,对历史的认识如同雾里看花,很难清晰。其次,历史本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但初中阶段的历史,仅仅是简单的、概括的、较抽象的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根本谈不上理解、思考和感悟。再次,当今的初中教学,基本以中考为重心,历史科目在中考中的分量是微乎其微,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如何摆脱这三大困惑?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实践与研究认为,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当今的多媒体优势、本地的地域优势、初中生的活泼好奇又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表现力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摆脱困惑,实现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

一、参观访问,体验历史

文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为了让学生能亲自感受历史,我们力求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讲起:一件文物、一座建筑、一个遗址,都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进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之后利用周末约他们一起到虎门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销烟池”“威远炮台”等。学生参观之后,深感虎门销烟之悲壮,清朝政府之昏庸,我国的百年屈辱,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接着,我又再接再厉,让他们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特性?当年林则徐是用什么方法把鸦片销毁的?收集当代中国缉毒警察的故事,教育人们“远离,珍惜生命”。最后,每人制作一张“手抄报”,以《远离,珍爱生命》为主题,在班级的宣传栏展出,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这种再现历史原貌、亲身感受历史、叙述历史的方式,看起来很麻烦,但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怕麻烦的。

二、调查研究,感悟历史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历史,许多学生的祖辈们都保留着鲜活的记忆,何不利用这一资源呢?我在讲述《“”十年内乱》一课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采访长辈,让长辈讲讲“”的故事。于是,下一周的历史课,成了“故事会”。

故事一:有个女同学说,我爷爷有个朋友,因家庭成分是地主,在“”期间就天天被揪去批斗,为了不挨批斗,他把名字改成了“陆忠毛”,家里悬挂像,每天跳“忠字舞”。从此就没有挨批。

故事二:另一名同学讲,外公家有个邻居,家里生了三个儿子,分别起名叫爱国、爱民、爱党,被人污蔑说是“爱”,从此这位父亲经常挨批斗,有时还要带上三个孩子挨批。

故事三:一个男同学说,爷爷当年吃鸡,因为不小心说了一句“拔毛”,就被当成反革命进行批斗。

学生七嘴八舌地把采访来的故事互相交流。通过此次家庭采访和“故事会”,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再通过教材要求,进一步阐明、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这场“”制造的全面内乱,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表演短剧。演绎历史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创编短剧、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和“乱扔纸屑”的行为,要求表演者运用儒、法、道几家学派的观点,对该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进行说服教育。儒家观点:认为此种行为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观点:认为此种行为是违纪行为,主张严厉惩罚;道家观点:认为这是无意识的行为,主张顺其自然,等待学生的自我觉悟(无为而治思想)。在学生了解了这几家学派的基本观点后,还要引导学生知道说服教育是主要教育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无为而治短期内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三家观点都各有所长,应相互吸收,兼容并蓄,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表演好这个小品,我选了几个积极报名并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学生进行准备剧本的编写、表演的设计、服装的准备等,他们还悄悄地进行了精心的彩排。表演的时候,我们还邀请了其他班的课代表和班主任等到班级观摩,表演十分成功。通过课堂表演,使每个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竞相模仿。

四、电影视频。观看历史

在各种媒体相当发达的今天,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影视了。恰当地运用影视资源,是我们历史教学必须做到的。好的影视材料能提供多样化的视觉刺激,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外交》一课时,把本课教学分三个步骤:(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结合课本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方针及突破、新时期外交方针的变化及成就等基本知识。(2)观看纪录片《的外交风云》。(3)课堂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原因,展望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外交风云》中精彩的内容有:万隆会议、出访十四国、乒乓外交、中美建交以及中苏、中越、中印关系等历史事件。本段视频都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情节镜头”。由此对学生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对心’灵构成的震撼力都是巨大的。

五、网络媒体,收集历史

网络世界,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广博性、灵活性和便利性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无视网络,我们将落伍于时代。在讲解《正义的胜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正确认识二战的性质和影响,以本课的经典战役“诺曼底登陆”为设计主题,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并准备地图,阅读二战人物传记和二战历史,仔细研究“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每个细节。为了使学生的工作有一定的方向性,本人还提供了此次战役的几个重要环节:(1)“诺曼底登陆”的目的。(2)战役的准备过程,包括登陆地点的选择、时间的确定、情报的搜集、迷惑德军的欺骗战术、严格的保密措施、战前的仿真训练、对德军防御工事的破坏等。(3)本次著名战役的人物:指挥官是盟军司令官艾森豪威尔、气象专家斯塔格、陆海空三军司令等。(4)“诺曼底登陆”是陆海空协调作战,要在表演中体现出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5)指出“诺曼底登陆”成功地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成为二战的又一转折点。(6)分析该战役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布置全班同学小组划分,分头行动,汇集成果,制作最后的展示作品。作品的形式不限,主要是图片、表格和文字说明。最后经过大家的精心挑选和评比后,学生对本次战役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篇8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来,我主持完成了3个省市级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提升了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搞好课题研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从教以来,我养成了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教学随笔虽然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涉及面比较小,但长期坚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教学论文和课题素材。我的教学论文和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时关注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时了解中学教育科研动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识,很难有所作为;哪些问题大家关注不够,可以深入下去。我经常通过期刊、网络等了解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3.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如2001年江西省选择了3+文综/理综的高考模式。这次改革不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变化,更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当时教育部强调指出,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的设计要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要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所有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加以深入研究,作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师,要通过研究,明确高考文科综合有哪些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

如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江西省进行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普遍感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历史教材脱节的问题,包括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以教学体例来说,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不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史体例,尽管这种体例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这给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二是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脱节;三是初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四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我省的许多地市初中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些问题已经给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势必继续影响我省我市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灵诵江西》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主要有: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师,而《人杰地灵诵江西》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有如何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压力,地方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一周一课时,如何解决地方课程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如何检验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针对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请了省级课题《江西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与整合》,获省级立项。

4.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如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参加课题研究的文综三科教师明确了各自学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变了教学观念,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探索出了能力培养"三部曲":在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在高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有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和知识检测都有意识地围绕重点展开,日积月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受到师生的好评。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2006届、2009届我校文科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大为提高。事实胜于雄辩,2006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仅次于乐平中学)。另外,根据高考文综试卷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课题组编写了十余套文综检测卷,许多试题被有关资料引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只有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