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8篇

时间:2023-09-01 09:18:37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1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199.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二、以榜样鼓舞人,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面对楚国的衰落,希望革新图强而遭到排挤流放,最后怀着悲愤绝望的心情跳江以身殉国。明朝时期的戚继光做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立志驱逐倭寇保卫海防。鸦片战争时为了抗击英国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少年发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目标,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在父亲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后背负着国恨家仇,不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利诱毅然在东北宣布改旗易帜,当日寇日益入侵中国时,又在西安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这些都体现了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将领兀术并向部下号召“直捣黄龙府”,并传承母教,教育儿子岳云精忠报国,最后父子一起殉难。南宋文天祥面对元朝的种种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出崇高的气节。科学家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冲破美国当局的阻饶,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以先进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如林则徐崇拜岳飞,终身效法;孙中山从小要做洪秀全第二等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强烈地感染学生。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同存亡的邓世昌、为变法不惜抛头颅的谭嗣同、还有孙中山、、等等都是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尽管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充满对祖国的爱。使学生具体地懂得我们国家的今天是千百万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学习这些爱国人物的事迹,要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是世界名国人民共同尊奉的美德,爱国人士不仅会受到本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激励学生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爱国志向。通过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广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悠久的爱国传统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自觉树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意识,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责任意识。

三、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美育 审美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Tao Siyu

【Abstract】Beauty education is one kind of education for cultivating people’s ability to appreciate and create beau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aesthetic view, which is also called aesthetic edu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cial education means. In high-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and create beauty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formal beauty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spiritual beauty which is refracted by history character and affair.

【Keywords】Beauty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地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美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折射出的精神美,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更何况初中历史课的一大特点是每章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中学历史课教学在审美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美学在中学的重要阵地,提高历史教师的美学素质和美育素质,是在中学历史课中实施美育的保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探寻美育的规律以及同历史学科相关的美学特点,从而达到历史学科审美教育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批判各种违背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善,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规范。它集中体现为人类的普遍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人类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的统一,亦称合目的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赞美、要讴歌那些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抨击各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丑行。美,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利用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实现人类预期目的的过程,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以史明智、以史为鉴、以史育志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复兴民族大业为己任、为骄傲的品质。这正是精神美的表现,也是历史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因而历史教育和美育只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它在教育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时候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②美育要在寓教于美的愉快享受中实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目标。美育如果枯燥乏味、苍白无力,那就是教育者不懂得美育的规律、特点和作用。

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到好处地创造和渲染美的情趣,可以说,没有教师情感的恰当投入,就没有历史审美教育,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美的形态,应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首先,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自豪与热爱。形式美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所具有的美,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分为视觉和听觉两类。历史文化中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视觉感受。例如,古代浩大的工程秦始皇陵、长城、都江堰、故宫博物馆等,它们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成为世界所叹为观止的杰作。这样的美,能在教师对美育的认识程度中化为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美的欣赏、美的评价,并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产生无比的自豪感。历史文化中的听觉,主要是音乐的节奏、诗歌的韵律等。当人们静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或诗歌时,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且能在了解音乐、诗歌的历史中,为民族的艺术瑰宝而赞叹、自豪。如我们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不仅被美妙飘逸的乐曲带入一种超凡脱尘、清新优美的境界,而且让我们留连于这种自然的声音,而得到灵魂的洗礼。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历史课堂教学优势,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史实和时事,掌握历史兴亡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回归历史”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知识,感悟历史真相,实施历史德育教育。

一、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个人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信仰可以灌输一个人满腔热情,振奋其精神和意志,励其志,壮其行。初中生处于人生转折期,在此阶段,初中生开始寻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正面引导,帮助初中生接触积极信仰,为初中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其信仰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发,把握初中生教育的“度”,引导初中生接触和了解信仰,迈出信仰教育第一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载体,给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在讲授“”知识点时,结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我们在给学生讲述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可以借此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人性美,以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熏陶。运动失败以后,慈禧太后想逮捕并处死维新派人士,梁启超试图说服谭嗣同一起出国避难,遭到谭嗣同的委婉拒绝,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也许,从今天的角度看,很多学生认为谭嗣同有点迂腐,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闪光点,那就是谭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为国家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操。当然,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亦广泛搜集、整合材料,利用历史素材,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信仰,让学生读书明目,体验读书乐趣,冠以信仰教育,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需求扩大的时代里,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教材,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整合历史素材,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给初中生呈现家国历史、展望家国未来,培养初中生爱家、爱国主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敏锐眼光,深度挖掘历史教材,放大和引申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有利元素,引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呈现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在讲授“两弹一星”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当时,钱学森身处美国,正值事业巅峰之时,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究其原因,正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投入祖国航天事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三、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民族,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文化继承、传承下去。当今社会,互联网普及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充斥,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和接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元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历史文化素材,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纠正部分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端正部分学生当前网络负面文化影响态度,在掌握好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如,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点,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起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人建造树巢穴躲避野兽,是不是可以揭示中华文明?还有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现代文化的关联;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历史文化知识讲授出去,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学习、除弊兴利,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历史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智慧,树立个人信仰,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4

初中新课程《历史》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线索,把历史知识用相关理论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专题,有较强的中外对比、前后比较的特点,具有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就如何渗透品德教育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谈些具体的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历史教学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传统的爱国主义源于古代,表现为对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优秀传统执著的爱和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如: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的爱国主义,以救亡图存为核心,无数革命烈士为救国救民,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壮举。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中的谭嗣同等等。学习上述史实,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教育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重视历史人物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而在学生道德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

道德与理想的典范,古今中外举不胜举。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人物事例,给我们巨大的启发,使我们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利用历史求真的特性,适时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何谓诚信?“诚实守信不欺之谓也”。在一定意义上说,诚实守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

历史科学向来是讲究“直笔”的,古往今来,历代史学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的精神,一贯追求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惩恶扬善的功效,这与诚实守信所要求的“真”,从本质上是相通的。作为历史教师,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历史学这种求“真”的特点,弘扬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如在讲解汉朝历史时,结合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就可以通过司马迁发奋著《史记》,不避当代权贵,敢于指责武帝种种作为的故事,教育我们学生也要说真话,要诚实守信。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及时补充历史上宣扬诚实守信的格言警句、人物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取得百姓的信任,使变法取得成功,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人,最后导致国破人亡等等。用这些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播诚信的思想,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诚信的观念和信念。

四、运用历史中“美”的因素,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课堂中“美”的因素,加强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历史中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名胜古迹;杰出人物灿烂的人生、闪光的思想;文学宝库中的瑰丽诗词、不朽篇章……都闪耀着美的光芒。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美、心灵美、自然美教育的好素材。当李白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丰富的想象、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折服;当蜿蜒的长城、宏伟的故宫浮现在眼前,我们怎能不为文明的源远流长、为人类的巧夺天工而惊叹;当登高远眺,吟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时,我们怎能不为一代伟人傲视千古、开创未来的气魄所慑服……由此可见,捕捉历史知识中美的因素,把蕴含在历史自身内部的魅力融会到教学中,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定能陶冶其情操、净化其灵魂,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5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德育 教育

一、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不行的。

(一)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会做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做人的学生。

(二)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行师”。一要“有识”,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能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了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而具备这一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用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传授知识,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历史课堂上善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三、利用历史文物、图片的欣赏来进行爱国教育

在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来介绍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欣赏环节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欣赏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艺术时,老师要介绍雕塑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集政治、人物、中外风俗,与艺术智慧于一身的结晶这些历史知识时候,应该多多宣传我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让学生对祖国的过去有所了解和自豪感,促进爱国情绪。另外,如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等,感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抗击楼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崇高的民族气节,都能深深地感染学生。

四、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应有的。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往往会觉得发明、创新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只属于科学家的责任,殊不知创新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对此,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创新人物的经历,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都可以创新。比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让学生了解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改良蒸汽机的瓦特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通过资料展示,发觉他们都只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对我们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经常会产生疑问,勤于思考,会去探究,去实践,并坚持不懈,从而取得创新的成果,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六、通过历史伟人和事件教育,培养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许多青少年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汉代文帝、景帝作为一国之君,能亲自下田耕作,能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穿布衣,食粗饭,使汉民风大变,以此扭转了汉初经济萧条、一片荒凉的局势,使汉朝迅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振兴;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苦朴素的奋斗,终于让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图虚荣、不浮躁,不见异思迁,忠贞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将理想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

一、以自身素质的提高确保德育理念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模仿,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让然我行我素,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就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与教学有关的的知识,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基础,逐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特别是在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讲,教师仅仅局限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很好地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上网搜索、多读书籍等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有效推行德育教育创造条件;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为进行德育渗透提供环境。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巧妙导入德育理念,为学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在教学技巧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掌握,比如,我们可以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讲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人物在特殊时期所创作的诗歌、散文等,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德育方面的信息;三是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不断锤炼自身思想品德,努力建树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在求学阶段因为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他们所接触的人使有限的,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当中,是很崇拜老师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历练自己的思想,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从教室的身上能够找到德育这一思想的闪光点。

二、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科学实施德育教学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不仅涉及到中国的、也有世界的,不仅有文化领域的、政治领域的饿,也有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诚信等方面的教育。

(一)坚持不懈地推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优良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在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乏这样的素材,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好现行教材,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当时曾经领先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讲到“敦煌莫高窟”、“长城”等相关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要以这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比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丁汝昌等。

(二)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的教育。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思想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更需要我们加强民族团结,力促祖国统一。在我国历史上,个民族之间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民族团结的实例很多,涌现一大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康熙平定三藩与准格尔叛乱等。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要重点激发学生地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逐步形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情感。

(三)以历史人物为典范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实守信乃传统美德,现代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教材中诚实守信的典范人物很多,我们要以这些人物为典范,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了解商鞅“立木为信”的意图,让他们了解到正是由于商鞅言而有信,其新法才能得到百姓拥护,助秦国成为“七雄之首”。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的价值观,是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于自身价值的培养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挖掘,是学生接触历史,明白历史是非观,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有效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和社会情操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

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所在。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尧舜禹时代的氏族社会文化以及众多的发明,各个朝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又在鞭笞着当代初中生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他们能够在价值观中权衡得失,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二、价值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价值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价值教育的目标放长远,例如,在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逐渐认识并寻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主和法制,这种价值教育并非单独在课堂中提出,而是将其融入课堂当中,在许多课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三、价值教育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沟通

初中历史课的价值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不断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纠正,尤其是在历史观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教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但对于历史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读史使人睿智。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知道历史的变迁更替,进而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还在于让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践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让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素质教育服务。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表现为巨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但是,因为教学编写和出版需要一些时间,其知识也就具有陈旧性和老化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党的最新精神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对教材中的较难问题进行删减,对一些重复内容进行取舍,对一些抽象空洞的内容加以形象化,以促进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好素质教育更好实施。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改革好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体验、探究、思考和参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注重引导法、实例法、分层教育法、问题法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让内容丰富多彩的画面信息和形象生动的视听素材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深刻理解课堂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