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教育评估8篇

时间:2023-09-03 15:18:16

高校教育评估

高校教育评估篇1

一、教育评估的范围与对象

1.评估的范围

评估的范围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将课堂教学作为评估的核心,是因为我国高校目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提高知识素养的主要渠道。

2.评估的对象

评估的对象是承担本科主讲任务的教师。评估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评差”或“评优”,而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其对象是全体教师,对在学校担任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不分专业与课程性质,不管职称与学历高低,也不分在职还是返聘与外聘,均纳入评估的范围。

3.评估指标体系的多元化

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决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多元化。如果不顾及学科、专业、课程等特点,用同一个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是不合理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适应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和各学科的个性,指标体系必须从一元到多元,因而分别设计制定了文科理科、外语和实验课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关于教学评估的几点认识

1.认识误区

(1)评估就是评材料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很多学校对评估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把编制材料当作第一件大事来抓,认为只要材料搞好了,评估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2)就业率高就是质量好

在学校定位准确、办学思想明确后,只要培养的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喜欢,就说明办学质量高,评估也就没多大问题,这也是人们对于办学质量的惯常认识。就业率的高低只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不能作为衡量标准。

2.评估要注意的问题

(1)总结性评估多,可预见性评估少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行组织的教学评估基本上是对以前工作的总结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估,也很少涉及可预见性评估。但是,要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就必须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对教学全过程实施评估,以便于对日后专业的设置及办学效果做预期分析和评估,以期达到什么目的、产生什么效果,进而使学校的专业更趋于理性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减少盲从性。

(2)专家评的多,被评对象的建设性反馈意见少

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而且这个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评估前,教师对有关上级或相关单位的建设性意见无人听取,评估专家或有关领导的意见犹如圣旨。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应当说最了解目前教学与教育的现状,也最懂得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以及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

(3)重视教学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体系要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获得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是全面的,一般来讲,质量监控体系由以下管理制度构成: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毕业生调协制度(包括离校前和离校后)。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各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差异,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教学质量监控是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很多学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求其有,不求其质。原因在于质量监控过程不规范,导致评价数据缺乏科学性,没有摆正监控与指导的关系,使监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评估成本投入较高

随着教学质量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估会成为一个全校性的、经常性的活动,参与评估的人很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较大,在目前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教学评估又给教师和教学秘书等有关教学人员增加了大量的繁重工作。因此,评估指标应简洁明了,评估方法宜简便易行,从而尽可能减少相关院校、校内各院系的负但。在保证评估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对评估的设入,达到目标与绩效的有机统一。

(5)发挥教师的作用

评估的目标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真正参与教学的人是一线教师,如何调动教师和积极性成为评估工作开展好环的重要因素。在个别学院中,评估成了学院领导的责任,写自评报告,迎接检查,再写整改报告等等,广大教师不参与其中。实际上,评估指标的各项内容尤其与教学相关的指标与教师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一定要发动群众,动员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使评估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6)发挥学生的作用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很大关系。一方面他作为教师的教学对象,他的意见可以更直接反映出真实的教学状态。因此,评估中学生的意见不可忽视。通过问卷、座谈会、网上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态度等相关信息,即学生评教,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来,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相对公正性。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专家们发现,学生的学风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优良学风,学生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评估的作用

实践证明,评估工作对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加强了教学档案的管理收集工作

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否,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规范与否、日常教学运行健康与否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由于对档案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宣传不力,致使教职工档案意识淡薄,归档意识不强。有的教师甚至不知道哪些材料该归档保存,诸如教案、自编教材、课件等这些花费教师许多精力的档案材料,有的教师担心丢失,利用不变,不愿存档,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存于教师个人手中或者由于没有及时收集整理而失落。其实每个高校不可能不开展教学活动,但如何做,效果怎样,往往缺乏过程记录,缺乏材料证明,评估时无据可查。到了评估的关键时刻,不得不突出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违背了档案的原始性要求,使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通过评估,加强了档案材料记录的完整性、系统性,标准性等。

2.推动了教学改革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但对广大教师来说,接受新教育观念的速度有快有慢,差异明显,特别是那些旧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其思维惯性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来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提高了教学质量

评估的对象是教师,其主要任务是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评估强化了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校评估专家经常地随机听课,对教师来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由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从而自觉地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同时,评估不是暗箱操作,而是将评估指标体系下发到所有教师手中,很多教师都自觉地按照要求将指标体系下发到所有学生手中,很多教师都自觉地按照指标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教学活动。开展评估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力度加大了,备课更加认真了,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4.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在年轻教师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估促进了师资队伍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三创”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带动了学风与校风建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

5.改善了硬件设施和环境,加强完全管理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校园环境建设。绿化校园,新购进一批性能较好的仪器设备,使教学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有所改善,对教学场所、实验室用房、消防、安全等设施按评估标准全面检查、维修,使电、水、管道布局合理,指定安全员每日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安全事故。

高校教育评估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项目评估;高校教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人才的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投入不足、激励不够;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等。

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自身尤其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直接地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冲出重围,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力度。国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整合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培训计划,将城乡就业求职青年全部组织到劳动预备制培训之中。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根据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新一轮岗位提升培训。针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者、退役士兵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效。实施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示范工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发展的共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员的地位和建议》中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它指出“教师应被视为专门的职业,教师应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已经被证实的认识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技能,从而为社会公共服务。”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培训的评估都分为四个层面,即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s),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都应该被教育、培训、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进行计划,协作或者教学时所了解,不管培训内容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不管参与培训者是否是管理人员;也不管培训项目是在教育、 商业,或者企业。在有些情形下,尤其是在学术机构,培训的目的并不需要改变行为。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只需要前面的两种层面来进行评估。

评估的原因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在计划和实施一项有效的项目培训时,下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考虑:1.确定需求;2.确立目标;3.确定培训内容;4.挑选参与培训人员;5.确定最好的培训时间安排;6.挑选合适的培训设施;7.挑选合适的培训师;8.挑选及准备好听音录像设备;9.协助好项目培训;10.评估项目。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不同于其他项目培训的评估,它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一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只需要对前面两个层面即反应和学习进行评估。

通过学院暑期对我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看出,此次培训从计划到实施,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做调查,第一个要素确定需求就没有做,不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导致有的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也就无法确立目标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挑选了假期刚放假的几天,有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加之天气炎热,教室学员多却没有空调设备,学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不到一半时间学员退课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学员的挑选几乎是强制性的,主要通过政策的硬性规定而不是出自教师自愿,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3 解决方案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理应包括确定继续教育目标、 制订培训计划、实施教育方案以及评估学习成效等。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而不应该仅仅是教育结束时仅仅了解学员的满意度上,从教育开始之初就要有合适的调查问卷了解高校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他们最想要的,最缺乏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11-4.http:///infoDetails.jsp?infoId=259.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中组发[2011]7号,日期:2011-6-27,http:///infoDetails.jsp?infoId=218.

[3]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9-19.http:///infoDetails.jsp?infoId=197.

[4]伍厚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J/OL].http:///link?url=eyQ9qOq1UkVicBfOZkyeilErlFTL7D-e_1wTYPj3O3V7

cUR4cvJB-0bNYcWGJLHjU005f-l1Uyc6mW89siPlWY__cFWp7xV9tKn9LvxM3wq.

[5]洪璇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1卷第6期.

[6]黄健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6期,p143-145.

[7]杨金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一期.

高校教育评估篇3

第一条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加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自觉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出评价,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地方针,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能否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主要有合格评估(鉴定)、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种基本形式。各种评估形式应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含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评估方案要力求科学、简易、可行、注重实效,有利于调动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在政策上体现区别对待、奖优罚劣的原则,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

第二章合格评估(鉴定)

第七条合格评估(鉴定)是国家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制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在新建普通高等学校被批准建立之后有第一届毕业生时进行。

第八条办学条件鉴定的合格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为依据,教育质量鉴定的合格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关于学位授权标准的规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基本培养规格为依据。

第九条鉴定合格分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种。鉴定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名单并发给鉴定合格证书。鉴定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并需重新接受鉴定。经鉴定不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第三章办学水平评估

第十条办学水平评估,是对已经鉴定合格的学校进行的经常性评估,它分为整个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和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

第十一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别学校所规定的任务与目标,由上级政府和有关学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学校建设状况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其中重点是学校领导班子等的组织建设、马列主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

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一般每四至五年进行一次(和学校领导班子任期相一致),综合评估结束后应作出结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粗改进意见,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学校应在综合评估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写出改进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复查。

第十二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主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通过校际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单项教育工作的比较评估,诊断教育工作状况,交流教育工作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评估结束后应对每个被评单位分别提出评估报告并作出评估结论,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不排名次。对结论定为不合格的由组织实施教育评估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并再次进行评估。

第四章选优评估

第十三条选优评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的评比选拔活动,其目的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遴选优秀,择优支持,促进竞争,提高水平。

第十四条选优评估分省(部门)、国家两极。根据选优评估结果排出名次或确定优选对象名单,予以公布,对成绩卓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学校内部评估

第十五条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饿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

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第十六条学校内部评估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基础是经常性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计划、评估对象、评估方案、评估结论表达方式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本规定的要求自行确定。

第十七条学校应建设利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与社会用人部门经常联系的制度,了解社会需要,收集社会反馈信息,作为开展学校内部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评估机构

第十八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

第十九条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 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准则和实施细则;

(二) 指导、协调、检查各部门、各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各种评估工作或试点;

(三) 审核、提出鉴定合格学校名单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公布,接受并处理学校对教育评估工作及评估结论的额申诉;

(四) 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教育管理决策部门提供;

(五) 推动全国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 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地区的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 指导、组织本地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进行教育评估试点。

(三) 审核、批准本地区有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单项教育工作评估的结论;

(四) 收集、整理和分析本地区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关利决策部门提供;

(五) 推动本地区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直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 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 领导和组织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审核、批准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结论;

(三) 领导和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审核、提出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结论,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公布;

(四) 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决策部门提供;

(五) 推动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二条根据需要,在各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可设立新建普通高等学校鉴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育评估委员会等专家组织,指导、组织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合格评估(鉴定)和专业(学科)、课程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第七章评估程序

第二十三条学校教育评估的一般程序是:学校提出申请;评估(鉴定)委员会审核申请;学校自评,写出自评报告;评估(鉴定)委员会派出视察小组到现场视察,写出视察报告,提出评估结论简易;评估(鉴定)委员会复核视察报告,提出正式评估结论;必要时报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批准、公布评估结论。

第二十四条申请学校如对评估结论有不同意见,可在一个月内向上一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提出申诉,上一级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应认真对待,进行仲裁,妥善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学校教育评估经费列入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预算,并鼓励社会资助;申请教育评估的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费用。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使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参照实施。

高校教育评估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一种形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03 年我国建立5 年一轮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评估) 制度以来, 由于事涉政府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声誉问题, 教学评估工作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的同时, 一度也承受着诸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和“劳民伤财”等非议和压力。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情况

(一)教育评估内容不全面

从范围上看,教育评估范围一般涉及院校、学科、专业及主题这几方面,院校评估是对高校所有活动进行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等;学科评估通常是对专业课程中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业评估是对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评估;主题评估主要针对教育过程中某一特定主题的实施和效果。但是我国目前专业评估仍然处于探讨阶段, 针对教育过程的某一特定主题(如学生咨询工作的实施与效果)开展的评估更是少有涉及。其次,从办学类型与层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办学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与专科四个层次,办学类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等,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侧重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其他办学类型和教育层次的评估重视不足。

(二)教育评估主体力量失衡,政府强制性色彩浓烈。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从评估标准、政策的制定到评估实施过程,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布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的行政控制,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不强。随着我国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 一些专业性的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相继产生。但由于目前还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评估市场无法真正开放。

(三)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我国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单一,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和办学目标适切度不高,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和类型的多样性,又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经历的不同,又不能体现学校生源的差异。指标的代表性与合理性不高,指标体系对一些不宜和不易量化的指标和观测点, 如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声誉等指标,缺乏相关的内涵说明和清晰的概念描述, 因此评估专家很难把握其区分度,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不便。

(四)教育评估机构监督力度不强,专业性不够

我国教育评估机构从类型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民间机构。目前无论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教育评估机构,都尚未有专业化的高校评估人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家一般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从各个高校抽调的教师与管理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组建,评估专家的身份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身份。虽经过短期的培训,但其专业程度还远远不够,评估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可以短期进行熟习, 但是评估过程中的访谈技巧及评估经验必须经过专业的锻炼和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专家培训结束后又没有进行专家资格认证考核的工作,评估人员的确定把关不够严实,导致评估人员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高等教育评估的质量和权威性。其次,评估专家的人员构成过于单一, 缺乏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专家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因此,专家的来源需要多样化,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使整个评估过程更具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越来越少, 各种评估越来越多,面对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 不管是国家还是普通高校, 探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已显得十分重要。

(一)消除传统文化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负面影响

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不竭的创造意识和审慎的科学意识。当前,每一位评估工作者都应该在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敢于超越旧的观念。完善和发展一支真正懂得高等教育评估科学地精良的管理专家队伍,一批能有效地探索与发现高等教育评估科学规律并能付诸实践的一流学科专家、同时团结广大既懂评估科学又有完善评估技能的评估专家。要不断激发学校自我评估的积极性,由“要我评估”变为“我要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二)加强本科教学评估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

扩招和加入WTO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比,人才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也因而产生多个标准,这些变化需要相应的评估指标出台。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以及更深刻的评估理论的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参照国际标准,融入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主流,形成中国特色。

(三)明确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任命部分评审机构决策人员等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适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这样以来,政府、社会和高校各司其职,有利于保证行政部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的力度,调动社会各界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积极性,增强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改进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评估方案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多采用指标体系及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在对被评客体进行某项评估时, 仅把指标体系量化的做法,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采取评估方案的多元化。比如在第一次评估时,对一些落后省份的学校和新建的本科院校, 可以采取标准低些的方案, 让他们先规范各种管理, 找准定位, 明确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教育部根据评估时掌握的这些学校的实际情况, 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检查力度。等到第二轮评估时( 5年一轮) , 再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初衷。

三、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 虽然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正视自己的不足, 用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我们的大学,我们一定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就我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而言,成绩是主要的, 存在某些缺陷也不足为奇。本文以分析探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有关问题为出发点, 以有利于完善评估工作为目的。深切希望国家主管部门和教育界的同行们广泛听取和分析各种意见, 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重视评估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社会舆论,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评估工作的内涵与形式, 使得评估工作越来越科学和完善, 越来越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指导教师:陶高粱)

参考文献:

[1] 陈玉棍. 教育评价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周远清主编.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 王致和.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高校教育评估篇5

关键词:责任观教育;评估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4-01

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是从机制上促使高等学校重视并提高责任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责任观教育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建设必须要关注到,在评估对象方面,大学生追求个性和多样性发展,不能一致划齐、统一标准,教学过程中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评价带来困难,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

一、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由于高等教育责任观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为响应和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高校应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是高校责任观教育的保障。人类社会已经进步到规范化阶段,一个好的制度是确保事物按着预期的目标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高校责任观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保证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能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高校责任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确保持续有效,考核评估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才能确保高校责任观教育收到实际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有的大学生的素质还不够高。因此,很有必要切实加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创新,建立一套适应高校教育工作需要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估办法,通过考核评估长效机制来规范约束大学生。

二、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基本原则应体现在评估内容的科学性,评估指标的针对性、考核评估体系的动态性等方面。

(一)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对大学生责任观教育的评估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能力的考核;不光要体现社会责任教育,还要重视个体责任的培养。在个体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生态责任的教育都要有均衡的考核。

(二)注重考核评估指标的针对性。在设计考核评估指标上,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

(三)注重考核评估体系的动态性。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大学生责任观教育是具体的、发展的、动态的。因而,评估机制应该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搞好分类指导,明确具体要求。管理岗位是学校工作的窗口,管理工作成效和管理教师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通过责任观教育努力建设责任型的管理机关。作为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就是坚持做到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教师,应真正按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公民义务,讲文明,讲诚信,勤奋学习,遵纪守法,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于后勤服务人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虚心听取师生员工意见,真诚为师生员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二)坚持多方面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弹性评估体系。在高校责任观教育中建立统一组织和分类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共性工作目标考核与特色性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切实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高校教育评估篇6

关健词: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中图分类号:G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90-02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运用有效可行的手段,对高等学校教育活动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状态和价值作出判断,从而推动教育活动不断优化的过程。

一、民办高等教育评估的背景

政策背景:1990年10月,国家教育委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性质、任务、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形式作了明确规定。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其中第四十四条南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六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各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2004年教育部正式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以高校进行周期性教育评估,这也意味着我国有了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2007年9月27日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工作规范(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规范(试行)》。相关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正在走向规范化、专业化道路,这是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展开的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社会背景:时值今天,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尚处雏形,诸多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定位模糊,有关民办高等学校专门的政策法规、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相应的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也未建立;特别是民办高等学校在高校分层分类中被划为三类本科院校,致使在与同类院校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此环境中,民办高等学校无法迎合机构以外的社会利益团体,因此急需产生完善的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和认证体系,以及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民办高等学校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强化和提升民办高等学校的社会价值。

二、评价模式

CIPP模式(CIPPMode),美国著名评价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通过研究提出:“评价不应当限于确定目标的达到程度,而应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同时,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CIPP”模式评价理论是将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结果评价(Product)相结合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笔者认为,教育评价就是通过信息搜集、诊断、鉴定、信息反馈等手段,对评价的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目的并不在于指出错误与不足,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择和处理评价结果,以便为教育评价客体的改进提供有利的建设性建议和方案,以促进其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民办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意义

评估是由价值和标准而引生的,因此评估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由于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办学自主性;办学主体是政府以外的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办学经费自筹:师资缺乏;生源不足社会定位偏向于职业导向,以就业为主;办学水平层次较低等。因此,在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时,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专门的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制度体系,以适应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首先,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全面提高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树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意识,确立教学工作在高校居于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有助于民办高等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社会定位。开展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多元主体参与评估,可以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梳理办学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有助于树立服务社会、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价值。

四、 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构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制度和政策。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还处于低层次状态,因此还没有独立的专门的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政策和制度。现行的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仅仅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及相关规范。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办学差异较大,办学宗旨、目标、以及社会定位都存在异同,公办高校办学水平远远高于办办高校办学水平。因此在借用普通高校教育评估的方法、条例以及相关政策时,会违背民办高校办学宗旨。并且会因为普通高校教育评估标准的过高,其评估结果给民办高校教育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制度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是正确、合理、规范的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保证。

(二)评估要符合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要求。分层分类是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对高校进行教育评估,以促进高校特色办学。民办高校在与普通高校竞争中被划分为三类本科院校,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形成了阻力,同时,民办高等学校也被告划分到职业、应用的范畴。这种社会定位也限制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定位。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市场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其自身制定发展战略的同时,融入了更多市场因素,这也形成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特殊性,这也是民办高等学校形成和发展的内生规律。因此,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必须关注这一特点,制定适应这种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与之相一致的评估信息,促进民办高等学校教育发展。

(三)协调好政府、社会中介以及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的关系。尽管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以校内自评为基础的多元主体评估,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言人,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评估确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可以说,校内自评可以为政府和社会中介的评估提供较为真实的信息资料,在多主体介入评估的同时,产生矛盾再所难免。代表社会利益团体的社会中介会指责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和价值。民办高等学校教育为社会负责,也为政府负责。面对评估结果,政府具有最终的发言权,因此政府应合理的对待评估结果,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排忧解难,理顺民办高等学校和社会中介的关系。通过发挥教育评估的积极作用,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延伸,也是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目的所在。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目的,正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民办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各种信息,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全面质量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能够促使民办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更加持久和稳定的途径。

(一)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组织体系。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组织体系可由政府依法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进行监督,同时,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依法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监督,并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

(二)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组织体系。首先确立教育质量保障指挥系统。由校领导和资深教师共同负责确定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质量标准,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举措,指挥与协调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总结学校关于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经验与得失。

其次,教育质量保障支持系统。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群众参与质量保障活动,必要时接受学校内有关质量评价争议问题的促裁,组织有关质量评价争议问题。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评估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活动;指标评估

作者:柳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83-02

引言

高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环节或者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资金活动。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实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细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系统的评估体系构建和边际效应分析,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可行途径。

一、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它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动性和社会性有密切关系。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生物性,在经济活动中受个人思想意识支配,因此,这个指标体系的参照作用是相对的。从评估内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其中,教职工人数以及任职教师构成情况、教师学历构成层次以及职称情况、专兼职比例等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主要是指建立在参数比较基础上的构成比,如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总数之比、专职教师总数与专职管理人数之比、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以及高职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规定教师人数与现有教师人数之比、规定师生数与实际师生数之比。在评估体系中,这项比率称为人力资源利用率,当利用率低于1时,则说明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可加大利用力度。当比率高于1时,则表明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指标主要有教学质量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以及人均科研成果指标,其中教学质量指标等于学生数、合格毕业率以及就业率的乘积与专职教师数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能。

二、财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存在,涉及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每个层面,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校园基建以及教育项目建设,其中的教育项目建设包括教育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及教育公用经费。财力资源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对比性的指标为主,包括经费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人均指标及基建投资占事业费指标以及经费结构率、教师科研经费平均数与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等。其中,经费增长率表现为本年度经费总额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差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间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经费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学生增长率相结合,可以评估校方财力状况,为建设投资提供参考;经费结构率具化为职工经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比率以及设备费用比率等,经费支出合理性评估以此为依据;科研经费平均数是反映校方科研经费总额与教师总人数之间比率的指标,是评估高校教育中科研能力的指标;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是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指标。

三、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高校物力资源是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高校资源,包括校舍建筑以及土地、运动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各种仪器、易耗品以及日常用品等,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资,都属于物力资源范畴。在高校物资管理中,常见的物力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利用不全面或者物力资源配置不当。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包括固定资产学生人均占有额度、人均占有公共资源量、人均住宿指数以及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相对于学生人均占有物力资源量的指标,利用率指标更能体现出物力资源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其指标体系可以细化为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易耗品利用率、材料利用率,以及校舍利用率、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设施利用率等等,其指标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物力资源实际使用量与总量之间的比率,当比率数值接近1时,可评估该项物力资源在教育经济活动中使用率较高;小于1则说明利用不够,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短缺,不能满足正常活动所需。

四、信息化效益指标评估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新态势,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因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量化体系分析,信息化效益评估在水平评估之后,倾向于绩效评估方式;而结合了定量、定性全面性原则的评估体系,采用的方法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和加权几何平均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等。具体指标涉及信息基建和技术应用以及相关资源和战略化管理效能等,同时还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监测、应用效果统计两个指标维度。具体的信息化效益评估主要针对信息化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其中的投入指标以信息化过程中的基建性投入、科研性投入、管理性投入为主体,各又涵盖多个二级指标,如基建投入涉及到电脑、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和各相关硬件、设备投资等;科研投入则是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资源存储、处理和信息化渠道建设投资;管理投入主要涉及各类硬件、软件和环境的维护、保养和更新费用等。产出指标分为内部、外部和信息化产出效能三大块,各二级指标详细反映各个环节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内部效益包括教学效益、科研效益以及管理效益;外部效益包括投资和成本管理的效益指标;信息化效能则具体表现为反应机制和匹配性。投入产出指标相结合,可评估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效能。

高校教育评估篇8

1.1办学方向不明确,培养目标不合理

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对地方性高校的教师教育来讲,是一个纲领性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或者一些本科专业申报大多不带“师范”的名份,淡化师范性的办学定位.因为地方性高校的发展主要靠国家或者所在省份的高校政策,办学方向和专业的发展趋于同化.什么方向有“钱途”,什么专业用钱少、见效快就发展什么专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1.2专业和课程建设薄弱

地方性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设置应该根据社会用人情况进行调研,专业规划应该符合实际情况,人才培养应该满足社会需求.但是专业设置多年没有变化,模式僵硬,社会评价较低.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比如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专业核心课,各个专业共讲同一本教材,内容没有变化,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作为培养教师之师的学校,应该注重质量,到中小学去调研,发现问题,进行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不应该局限于象牙塔内,与实际脱节.另外,地方性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乏合理的毕业设计与综合训练,也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1.3教学管理松散,没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在教学管理中,首先要有全面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然后要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确保按章办事.第三,这些规章制度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第四,要有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并且这些标准要能体现优劣,并确保严格执行.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思想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实施上从人才培养方案来做.以专业为分类,开设什么课程,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如何学好,有什么质量标准,教学效果如何反馈,教师怎样改进教学等等,各个环节要构成一个闭环.地方性高校在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做的不够好,这与各个高校发展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院系部质量监控的主体作用、教研室质量监控的中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有待改进和完善.三是社会评价对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针对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有待推进.四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监控调节、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1.4没有注重综合评价

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理论和技能,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情况.教师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所以特别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地方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较高的道德,才能为人师.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社会评价是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以反映学校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就业情况是指学校在就业方面的工作,采取什么措施,取得什么效果.另外要看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去向(包括考研状况).地方性高校的师范生质量普遍下降,这与高校的地方性关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地方上的不良习气多多少少对部分学生产生作用.其次,地方性高校的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有限.最后,学生的敬业精神不足,教学基本功较差,普通话、“三笔字”和班主任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的实践

通过对地方性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周口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2.1明确办学方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办学方向是指,为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为人才培养找到合适的定位.周口师范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也是含糊不清,后来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认识,最终把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办学层次以本科教学为主.学院不但没有弱化师范教育,反而加强了其功能.在学科专业定位中这样描述:“强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提高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整体实力,突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由于目标定位合理,教师教育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2.2做好专业规划,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核心,主要涉及到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教研室建设,教学手段建设等几个方面.在专业建设中,要做到专业结构总体合理,适应社会需求.课程建设也要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实习实训体系.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要达到培养方案目标要求.周口师范学院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分类建设、重点突出”的原则,提升原有专业的整体实力,发展社会急需的专业.一是突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先后增设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对外汉语等专业,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得到提升;二是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急需的非教师教育专业.学校本科专业45个,其中教师教育类专业18个.学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2008年以来共遴选了12个专业进行特色培育和建设,着力做精做强.周口师范学院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凸显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二是构建了通识教育[4]、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三是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范生实习为一个学期,17周的时间.周口师范学院制定了精品课程管理办法,使精品课程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学校重视选修课程建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原则为7∶3,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需要.学校注重教学方法[5]改革,积极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不断加大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实训力度,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毕业实习环节安排在第四学年,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内容多元化、形式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2009年开始,探索并实施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并结合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项目,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2.3规范教学管理,提高质量保障

规范教学管理是指对不符合教学管理文件规定的各种行为进行批评和改进.修订完善教学中的规章制度,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周口师范学院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教学工作的重大事项,比如教学过程及其主要环节质量标准,都要有委员会进行审议批准.周口师范学院狠抓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决策体系,目标体系,管理体系,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监控和改进体系五个子系统.决策体系主要行使下列功能:一是决定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三个基本”建设.二是决议学校评教、评学、评管和评建工作实施方案.三是审定学校教学质量整改和建设方案.目标体系包括条件建设、规范建设和质量建设目标等.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等.过程管理包括管理体制、教学专项建设、日常教学管理和奖励激励机制.评价包括工作评价、教学资源支持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这五个子系统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周口师范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2.4加强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效果

根据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效果的内容,周口师范学院加强了建设.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学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落实“05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实效感和感染力.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校坚持开展校、系两级的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学生参与面广,成效显著.学校每年都认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满意率为90%以上.从学校于2013年3月对93家用人单位调查统计结果看,78.5%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为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周口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深入实施了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确定目标,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就业率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结束语

推荐期刊